光连接器和光纤连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2271阅读:12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连接器和光纤连接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连接技术,并且,特别是,涉及包含设置在主体内的套圈和接合区的光连接器;以及由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光连接器和其他光连接器构成的光纤连接系统。
背景技术
在光纤连接器技术中,存在已知的光连接器,其在普通的连接器主体上装配有套圈和接合区,该套圈用于牢固地支撑具有预定长度的光纤(在本说明书中,称作“被结合的光纤”),该接合区位于该套圈附近并能够操作用于在压力作用下夹紧从该套圈突出的该被结合的光纤的一部分和从外侧引入的光纤缆线的光纤(例如,参见日本专利号No.3445479)。具有接合区的这种类型的光连接器通常用作能够容易地形成光学传输线的连接部件,该光学传输线特别是在光学传输线的安装位置处能够自由地连接和分离。
具有接合区的光连接器通常由固定在该套圈的光纤保持通道内的该被结合的光纤的前端面和从该套圈的另一端突出的该被结合的光纤的该突出部分的后端面形成,该前端面通过在连接器生产工厂或其他设备中预先将该套圈的邻接端面(也就是,将与另一光连接器的套圈相对邻接的面)抛光来变得平滑,该后端面通过利用切割工具切削(slice)来变得光滑。另外,该接合区装配有具有直的固定槽能够相对于该套圈的纤维保持通道同轴设置的纤维固定元件,以便能够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操作,该关闭位置将该被结合的光纤的该突出部分牢固地夹紧在该固定槽内,该打开位置释放该突出部分。当不使用该光连接器时,从该套圈突出的该被结合的光纤的该突出部分容纳在打开位置或关闭位置的该接合区的纤维固定元件的该固定槽内并设置在预定的中心位置。
通过对在光学传输线的安装位置结合的光纤缆线执行所需要的缆线端接操作和接合操作,所述光连接器能够高精度而低成本地结合到光纤缆线的末端。特别是,由于缆线端接操作,光纤缆线的末端被剥去所需要长度的护套,以露出该被覆盖的光纤,该被覆盖的光纤的末端被剥去所需要长度的覆盖物以露出该光纤,并且通过切割工具对该露出的光纤切削预定长度。另外,在该接合操作中,将该光连接器的接合区的该纤维固定元件设置到打开位置,将该光纤缆线的该露出的光纤插入在该纤维固定元件的该固定槽内,将该缆线光纤的切削端面制作为在该固定槽内与该被结合的光纤的该突出部分的后端面相对邻接,并且在这一状态下,将纤维固定元件移动到该关闭位置。因此,该被结合的光纤和该缆线光纤在同心端邻接的条件下被牢固地支撑,由此该光连接器附连至该光纤缆线。
此处,在接合操作时,在将该接合区的纤维固定元件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时,必须使该被结合的光纤和该光纤缆线的该光纤在其端面彼此精确地相对邻接。该精确邻接条件通过使该被结合的光纤和该缆线光纤在纤维固定元件的该固定槽内使其端面接触,然后沿纵向方向朝向该纤维固定元件将合适的压力施加到该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上来保证。这时,由于该沿长度方向的压力使该被覆盖的光纤在纤维固定元件的外侧稍微弯曲。另外,过去已经提出了一种特殊的组装工具,其能够将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保持在弯曲状态以保持该光纤端面的受压邻接状态,同时将该纤维固定元件从该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直到完成该接合操作(例如,参见日本未审专利公开(公布)号No.2002-23006)。
在JP公布2002-23006中描述的该组装工具装备有用于安装光连接器主体的连接器安装台,用于操作光连接器的纤维固定元件的操作部分,以及用于将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相对于该光连接器保持在预定位置的纤维保持部件,所有这些都适当地设置在单个基底上。纤维保持部件装备有由海绵或其他弹性材料构成的夹紧元件,并能够通过适当的弹力将该被覆盖的光纤夹紧在该夹紧元件的缝隙内。在进行光连接器的接合操作时,将在光纤缆线的末端露出的光纤插入到安装在连接器安装台上的光连接器的纤维固定元件内,然后将该被覆盖的光纤插入到纤维保持部件的夹紧元件内,同时沿长度方向朝向光连接器对该被覆盖的光纤施加适当的压力。在这样的状态下,该被覆盖的光纤在该光连接器和该夹紧元件之间被适当地弯曲。由此,确保该被结合的光纤和该光纤缆线的光纤在该纤维固定元件的固定槽(通常不可见)内精确地彼此相对邻接。因此,通过将该纤维固定元件从该打开位置移动到该关闭位置同时保持该被覆盖的光纤的弯曲状态,使该两光纤彼此精确地相对邻接地连接。
注意,在本说明书中,该“被覆盖的光纤”表示在光纤的包层的外表面上包含有柔软的覆盖物的元件,同时“光纤”表示剥离了该覆盖物的元件。另外,“光纤缆线”表示包含与张力元件一起容纳在护套(通常为塑料护套)内的一根或更多根被覆盖的光纤的元件,并且将“光纤软线(cord)”也包含在其广义的定义中。
附带地,在光学传输线中,要求使用了光连接器的光纤连接系统能够对抗任何外力,诸如施加到光纤缆线上的张力,而保持合适的光学连接条件。特别是,为了避免光纤缆线的接合区和光连接器免受由于张力或其他外力而引起的破坏,已知存在由连接器主体构成的光连接器,该连接器主体装备有能够牢固地保持光纤缆线的缆线保持部件(例如,参见日本实用新型登记No.3022015)。
JP UM 3022015中描述的光连接器具有作为缆线保持部件的固定元件,该固定元件具有能够按提供在连接器主体内的纤维通路内排列的U形槽部分并可移动地结合到连接器主体。在接合操作时,将固定元件设置在连接器主体打开纤维通道的位置,将光纤缆线的端部插入到纤维通道内,然后将固定元件推入到纤维通道内以在压力作用下将光纤缆线的护套插入到U形槽部分内。由此,将光纤缆线牢固地保持在连接器主体内。这时,使用具有缆线接收部件的特定工具,将该缆线接收部件从该固定元件的相对侧推入到连接器主体的纤维通道内,光纤缆线在该固定元件和该缆线接收部件之间被夹紧,并且将该光纤缆线插入到该固定元件的U形槽部分内。
此处,光纤缆线已知为作为架空访问线(aerial access line)的引出(drop)光纤(例如,参见日本公布号No.2001-83385),该光纤缆线由一根或更多根被覆盖的光纤和设置在该被覆盖的光纤的横向两侧的张力元件对(例如,钢丝,FRP(纤维增强塑料)软线等)构成,它们容纳在塑料护套内,其间实质上没有间隙。传统的引出光缆具有沿纵向在护套外表面的相对位置延伸的通道对,并且在进行引出光缆的缆线端接操作时,可能将护套沿该对通道沿长度方向撕开,以便容易地使该被覆盖的光纤露出。
按照惯例,当将光连接器结合到这种引出光缆的末端时,该端接的引出光缆的该对张力元件通过提供在光连接器上的固定元件机械地固定到连接器主体上(例如,参见日本公布号No.2003-177275)。将在JP2003-177275中描述的光连接器提供在连接器主体的纤维引入侧的端部,该连接器主体具有固定元件,该固定元件具有该被覆盖的光纤的通道以及在外表面处围绕该通道定位的摩擦区域。该引出光缆通过将该被覆盖的光纤插入到该固定元件的通道内以将其固定到该套圈,然后在该固定元件的外表面处沿摩擦区域设置容纳有该张力元件的该对被撕开的护套部分,并从该两护套部分的外侧拉紧金属配件以在压力作用下对该摩擦区域加压,从而牢固地连接到该光连接器的主体。
注意,在利用光连接器的光纤连接系统中,已知存在利用具有啮合部件的光连接器对的构造,该啮合部件在其主体上具有彼此互补地可啮合的不同形状(称作“插头”和“插座”)。例如,在从公共光纤网络向各个住宅延伸和布置光纤缆线的接入工作中,根据家庭电力配线工作,通常将结合到光纤缆线末端的插座型光连接器提供在设置在住宅内所需要的位置处的开关盒处。另外,用于住宅内的光学端子和开关盒内的光连接器利用在其前端装配有插头型光连接器的光纤软线构造为可拆卸地结合。
在这种应用中,当在诸如开关盒的有限空间内安装光连接器时,有时将从光连接器的后端延伸的光纤缆线在靠近光连接器处大量弯曲地设置是必须的。这时,从抑制光学损耗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具有缆线保持部件的光连接器,该缆线保持部件用于将光纤缆线保持在以预定半径弯曲的状态以避免该被覆盖的光纤被弯曲到小于规定的最小弯曲半径的半径(在本说明书中,称作“角度型光连接器”)(例如,参见日本公布号No.2003-161863)。与此相反,没有空间约束的光连接器,诸如与光纤软线结合的插头型光连接器,装配有缆线保持部件,该缆线保持部件用于将光纤缆线相对于套圈保持为直线,在本说明书中称作“直线型光连接器”。

发明内容
为了解释此处所述的目的,所述的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连接器,其包含主体;提供在该主体内的套圈;具有预定长度的被结合的光纤,其牢固地支撑在该套圈上;以及靠近该套圈提供在该主体内并能够操作为牢固地支撑从该套圈向外突出的该被结合的光纤和在端接条件下从该主体的外侧引入的光纤缆线的光纤的接合区,其特征在于该光连接器还包含提供在该主体内与该套圈相对的位置处的缆线保持元件,并且该接合区设置在其间,该缆线保持元件能够保持光纤缆线;并且特征在于该缆线保持元件可相对于该主体绕沿与该被结合的光纤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轴移动;在保持该光纤缆线的状态下,该缆线保持元件可以被设置在临时位置,在该临时位置该缆线保持元件使该光纤缆线的该光纤在该接合区内与该被结合的光纤相对邻接,并且在纵向压力的作用下使该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在该接合区和该缆线保持元件之间弯曲。
在另一方面,光连接器还包含用于将该缆线保持元件临时性地锚固(anchoring)在该主体上的该临时位置的锚固结构。
在另一方面,光连接器的该缆线保持元件能够被设置在完成位置,在该完成位置,在该接合区在端接条件下牢固地支撑该被结合的光纤和该光纤缆线的该光纤之后,释放施加到该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上的纵向压力。
在另一方面,光连接器还包含用于将该缆线保持元件锚固在该主体上的该完成位置的锚固结构。
在另一方面,该光连接器的该缆线保持元件具有用于接收光纤缆线的直线接收槽,并且可在该临时位置和该完成位置之间移动,在该临时位置该接收槽沿实质上沿平行于该被结合的光纤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在该完成位置该接收槽沿与该被结合的光纤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其中当该缆线保持元件位于该完成位置时,该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在该接合区和该接收槽之间以等于或大于预定最小弯曲半径的弯曲半径弯曲。
在又一方面,一种光纤连接系统包含上述第一光连接器和具有第二套圈以与第一光连接器的该套圈同心相对邻接的第二光连接器;该第一和第二光连接器可拆卸地彼此结合。
如上所解释的,在传统的具有接合区的光连接器中,在进行光纤缆线的接合操作时,使用特殊的工具以在将接合区的纤维固定元件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以使该被结合的光纤和该光纤缆线的光纤在精确邻接的情况下连接的同时,在沿纵向方向的压力作用下将该被覆盖的光纤以适当的弯曲状态保持在连接器的外侧。这种工具,如JP公布2002-23006中所述,至少装配有连接器安装台、操作部件和纤维保持部件,因此在外部尺寸上倾向于比光连接器大。由此,在光学传输线的安装地点处的接合操作的工作效率有时会劣化。另外,当使用工具时,在使该被覆盖的光纤在该光连接器外侧弯曲并将其插入到该纤维保持部件的夹紧元件内时,需要仔细注意和熟练的劳动,以避免不必要的张力施加到该被覆盖的光纤上并避免插入到该光连接器的接合区内的光纤的位置偏移。
另一方面,观察提供在传统光连接器上的缆线保持部件,在JP UM3022015所述的构造中,使用特殊的工具将受压迫的光纤缆线的护套插入到固定元件的U形槽部分内。这时,插入在连接器主体的U形槽部分处的光纤缆线的位置取决于工具和连接器主体的相对位置关系,但是这依赖于工人的经验判断。因此,当将光连接器结合到不同护套外径的光纤缆线时,在该光连接器内难以使该被覆盖的光纤与该套圈精确地同心排列,并且结果有可能使光损耗增加。
另外,如JP公布2003-177275所述,传统的光连接器被构造为利用架空引出光缆的缆线保持部件的金属配件的拉紧,由此趋向于使光连接器的部件数量和组装工作的步骤数增大。注意,在具有接合区的光连接器中,已经实现了无需缆线保持部件来将光纤缆线(诸如架空引出光缆)与其护套直接保持在一起,其中被覆盖的光纤和张力元件容纳在塑料护套内,并且其间实质上没有间隙。这看来是由这样的事实造成,即,尽管对于通常的光纤缆线,将被覆盖的光纤和张力元件容纳在护套内并且其间存在间隙以吸收在该护套的内部(换句话说,该护套本身可能被弯曲)的该被覆盖的光纤的弯曲是可能的,该被覆盖的光纤的弯曲可能由于在接合区内缆线侧面的光纤邻接到被接合的光纤而可能产生,但是对于诸如架空引出光缆的光纤缆线,这样做却是困难的。因此,在具有接合区的光连接器结合到诸如架空引出光缆的光纤缆线的情况下,必须使用如上所述的特殊的工具。
由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套圈和接合区的角度型光连接器,该接合区使光纤缆线的接合操作能够精确而稳定地进行而不需要熟练的劳动,并且其具有优越的现场安装特性。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套圈和接合区的角度型光连接器,其具有能够将光缆与其护套直接保持在一起的缆线保持部件,诸如架空引出光缆,其中被覆盖的光纤和张力元件容纳在塑料护套内并且其间实质上没有间隙。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光纤连接系统,其由组合在一起的光连接器对构成,其使光纤缆线与光连接器的接合操作能够精确而稳定地进行,并且其提高了现场安装特性。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光纤缆线的接合操作时,通过将缆线保持元件设置在临时位置,可能在光连接器内沿纵向方向的压力作用下将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保持在适当的弯曲状态(也就是,在接合区和缆线保持元件之间)。另外,通过在该状态下移动该接合区,可能使该被结合的光纤和该光纤缆线的光纤在两端面精确邻接在一起的状态下连接。因此,不再需要使用具有纤维保持部件的传统组装工具。结果,在光学传输线的安装地点处的接合操作的工作效率显著提高。另外,通过仅仅将该缆线保持元件移动到临时位置,可能使该被覆盖的光纤弯曲而不直接接触该被覆盖的光纤,由此消除了施加到该被覆盖的光纤的不必要的张力或插入该接合区的光纤位置偏移的危险。因此,光纤缆线的接合操作能够精确而稳定地进行而不需要熟练的劳动,并且能够实现优越的现场安装特性。具有这种结构的光连接器能够将光缆与其护套直接保持在一起,诸如架空引出光缆,其中被覆盖的光纤和张力元件容纳在塑料护套内并且其间实质上没有间隙。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光纤缆线的接合操作中,在一旦将该缆线保持元件设置在临时位置之后,即使释放缆线保持元件,该被覆盖的光纤也能够被可靠地保持在适当的弯曲条件下,由此使移动接合区的工作变得更容易。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接合区处完成接合操作之后,将缆线保持元件移动到完成位置以实质上释放施加到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上的沿纵向方向的压力。由此可能足够地降低在该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的部分处的光学损耗,并且可能增加该被覆盖的光纤的该部分处的寿命。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完成光纤缆线的接合操作并将缆线保持元件设置在完成位置之后,即使将张力或其他外力施加到光纤缆线上,光纤缆线保持元件也稳定地机械停止在完成位置,由此消除了将无意的张力施加到该被覆盖的光纤上的危险。
基于上述实施例,由于使用一体的缆线保持元件来将光纤缆线的护套接收到接收槽内以保持该光纤缆线,因此与诸如拉紧金属配件的现有技术相比,实现了非常简单的缆线保持结构,并且由此可能减少部件的数量和光连接器的组装步骤数。同样,当缆线保持元件位于完成位置时,在沿纵向方向的压力被释放的状态下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以至少为预定最小弯曲半径的弯曲半径被弯曲,由此抑制了该被覆盖的光纤内的光学损耗,并且在连接完成时当沿该被结合的光纤的延伸方向看时光连接器的外部尺寸能够被有效地削减。
基于上述实施例,在由组合在一起的光连接器对构成的光纤连接系统中,精确而稳定地进行光纤缆线与光连接器的接合操作是可能的,并且提高了现场安装特性。


图1是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光连接器的截面透视图。
图2是示出了具有结合的适配器的状态的图1的光连接器的完整透视图。
图3是图2的光连接器的截面透视图。
图4是图1的光连接器的整体的完整透视图。
图5(a)是完整透视图,而图5(b)是安装在图1的光连接器内的套圈和被结合的光纤的截面视图。
图6示出了安装在图1的光连接器内的接合区的视图,其中(a)是纤维固定元件的透视图,而(b)是致动元件的透视图。
图7示出了用于解释图6的接合区的操作的视图,其中(a)示出了打开位置,而(b)示出了关闭位置。
图8是安装在图1的光连接器内的缆线保持元件的透视图。
图9是安装到图1的光连接器内的结合元件的透视图。
图10是概略示出在图1的光连接器内的缆线端接操作和接合操作的流程图。
图11示出了表示在图10的端接操作中光纤缆线插入到缆线保持元件内的过程的视图。
图12是已经完成了图10的缆线端接操作的光纤缆线的透视图。
图13是在图10的接合操作中结合到结合元件的缆线保持元件的截面图。
图14是在图10的接合操作中将缆线保持元件设置在临时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5是能够用于图10的接合操作中的组装工具的透视图。
图16是在图10的接合操作中将缆线保持元件从临时位置移动到完成位置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7是在图10的接合操作中将缆线保持元件设置在完成位置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18是从底侧示出主体和缆线保持元件的缆线保持元件的锚固机构。
图19示出缆线保持元件的另一锚固机构的视图,其中(a)示出了临时位置,而(b)示出了完成位置。
图20是引出光缆的截面图。
图21是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光纤连接系统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提供光纤连接技术,其能够被广泛地应用于需要优越的现场安装特性和安全性的用途,诸如在设置在室内的光学传输线上可拆卸的光学接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解释本发明的实施例。全文的图中,对应的元件用共同的参考标记表示。
图1至图3是基于本发明实施例的角度型光连接器10的视图,而图4至图9是光连接器10的零件的视图。特别是光连接器10使光学传输线的连接部件能够自由地连接和分离以容易地在光学传输线的安装地点形成。另外,光连接器10是角度型光连接器,其具有用于使光纤缆线相对于套圈保持在弯曲状态的缆线保持部件。
如图1至图3所示,光连接器10由主体12,提供在主体12上的套圈14,牢固地支撑在套圈14上的预定长度的被结合光纤16,接合区18,以及缆线保持元件20构成,该接合区18提供在主体12的靠近套圈14处并且在端接条件下能够操作以便牢固地支撑从套圈14向外突出的该被结合的光纤16和从主体12的外侧引入的光纤缆线的光纤,该缆线保持元件20提供在主体12上的远离结合部分18位于与套圈14相对的一侧处并能够保持光纤缆线。
光连接器12的主体12具有与其结合的适配器22,用于使具有第二套圈的第二光连接器(未示出)与套圈14同心地相对邻接以沿设置套圈14的轴向方向在前端区域可拆卸地与光连接器10组合。适配器22包括用于将套圈14和第二套圈同轴地定位并将其保持为其邻接端面彼此相对邻接的状态的管状塑料定位元件(也就是,对开套管(splitsleeve))24。注意,后面将解释适配器22的进一步作用。
如图1和图4所示,主体12具有空盒子形状的前部26,其具有实质上盒子形状的轮廓,以及与前部26的后端(在图中,右端)整体结合形成为从其上延伸的后部28。前部26在前端(在图中,左端)和后端具有管状轮廓的突出壁30和32。突出壁30和32的中心轴限定了主体12的主轴12a。前部26的前端突出壁30限定了可靠地接收套圈14的第一凹槽34。另外,前部26的后端突出壁32限定了用于将光纤从外侧引入主体12的引入开口36。另外,主体12的前部26在第一凹槽34和引入开口36之间形成有向一侧(在图中,上方)开口的第二凹槽38,并设置有接合区18。第一凹槽34和引入开口36以及第二凹槽38穿过设置在主轴12a上的纤维插入腔40和42彼此连通。
主体12的前部26形成有从限定第二凹槽38的两侧壁26a的外表面局部地上升的停止件对44。这些停止件44具有使它们能够插入到形成在适配器22的对应位置处的该对对立凹槽46(图2)内的形状和尺寸。适配器22通过基于其自身的弹性形变使主体12的该对应停止件44嵌入到该对对立凹槽46内而与主体12牢固地结合。
主体12的后部28集成地具有从前部26的一个侧壁26a向外倾斜延伸的侧板28a,以及从前部26垂直于侧板28a延伸以形成与前部26的底面26b(图3)实质上相同的平面的底板28b。后部28的底板28b具有用于在后部28与主轴12a的相交区域处使缆线保持元件20相对于主体12可移动地结合的枢轴孔48。后部28起缆线保持元件20的支撑部件的作用。该作用将在后面解释。注意,主体12可以由合适的塑料材料通过例如注模加工整体制作。
如图5(a)和(b)所示,光连接器10的套圈14是沿其中心轴14a形成有单个通孔用于保持光纤并且具有圆柱形外表面14b的管状元件,该圆柱形外表面14b实质上整体起单根纤维中心对准部件的作用。套圈14具有沿实质上垂直于中心轴14a的轴向方向在一端平坦地延伸的邻接端面50以及在该邻接端面50的中心开口并沿中心轴14a直线延伸的纤维保持通道52。该邻接端面50通过锥形表面14c与圆柱形外圆周14b相连通。纤维保持通道52在与邻接端面50的相对侧处从锥形导引表面52a开始扩大直径,并朝向沿轴向方向的另一端的环形端面14d开口。注意,套圈14能够由陶瓷、塑料等制作。
套圈14的纤维保持通道52具有一根被结合的光纤16的一部分,该被结合的光纤16具有插入其中的预定长度并且被粘合剂(未示出)固定。该被结合的光纤16设置为其中心轴16a与套圈14的中心轴14a相匹配。此处,该被结合的光纤16通常在连接器生产工厂或其他设备中以其轴向端面16b和16c的形成被完成。详细解释该加工过程,首先,将任意长度的光纤插入套圈14的纤维保持通道52内并用粘合剂固定,然后将套圈14的邻接端面50抛光,由此使在邻接端面50处露出的光纤的端面形成为与邻接端面50相同的平坦表面,并且形成垂直于轴16a的平坦前端面16b。另外,利用切割工具切削和切割从套圈14的环形端面14d向外突出的光纤的预定位置,由此形成垂直于轴16a的平坦后端面16c并且形成预定长度的突出部分16d。
通过在围绕环形端面14d的区域处的压力适配或粘合剂将套圈14固定到主体12的第一凹槽34。在这种状态下,将套圈14的轴14a设置为与主体12的轴12a相匹配,并且将包含邻接端面50的套圈14的主长度部分设置为从主体12露出。另外,该被结合的光纤16的突出部分16d穿过主体12的纤维插入腔40并延伸到第二凹槽38内。注意,通常在将适配器22结合到主体12和暴露的套圈14被适配器22遮挡的状态下存储和运输光连接器10。
如图1和图6所示,光连接器10的接合区18由容纳在主体12的第二凹槽38内并能够打开和关闭的纤维固定元件54(图6(a))以及容纳在第二凹槽38内并且使纤维固定元件54打开和关闭的致动元件56(图6(b))构成。纤维固定元件54由预先由铝或其他可延展材料形成为预定形状并沿其中心轴折叠为两部分的薄片元件构成。因此该折叠的纤维固定元件54具有沿其折痕越过蝶形连接件54a设置的翼瓣对58。翼瓣58(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仅绘出了一个翼瓣58)的相对表面的预定位置形成有平行于该蝶形连接件54a、能够与套圈14的纤维固定通道52(图5)同轴设置的直的固定槽60(例如,具有V形横截面的V形槽)。
将纤维固定元件54的该对翼瓣58设计为能够基于蝶形连接件54a的区域处的材料的弹性形变围绕蝶形连接件54a摆动,也就是,打开和关闭。通常,将纤维固定元件54设置在打开位置(图7(a)),在该打开位置两翼瓣58的相对表面彼此稍微分离。通过从打开位置向该两翼瓣58彼此分离的方向施加外力,该面对的表面移动到关闭位置,在该关闭位置它们克服蝶形连接件54a的弹性回复力进一步合在一起(图7(b))。当纤维固定元件54在打开位置时,将固定到套圈14的该被结合的光纤16的突出部分16d设置为连接到与其平行的固定槽60,同时从外侧插入的光纤缆线的光纤(未示出)能够平稳地拉出并插入到固定槽60内。另外,当纤维固定元件54在关闭位置时,该被结合的光纤16的突出部分16d和外侧光纤缆线的光纤紧紧地容纳在固定槽60内并在从该两翼瓣58接收的压力的作用下牢固可靠地支撑在固定槽60处。
致动元件56例如为由塑料材料一体成形构成的盖形元件,并且具有用于限定凹槽62的一对保持壁64,该凹槽62的尺寸为能够接收该纤维固定元件54的两翼瓣58。这些保持壁64间隔预定空间地实质上彼此平行面对,并且具有形成为台阶表面的这些面对的表面,该台阶表面在凹槽62的开口端侧处具有初级加压表面64a(图中的下侧),并在凹槽62的内侧处具有次级加压表面64b(图中的上侧)(图7)。因此,凹槽62形成有由两初级加压表面64a限定的相对宽的区域和由两次级加压表面64b限定的相对窄的区域。
纤维固定元件54在主体12的第二凹槽38的底表面38a处设置有其蝶形连接件54a,并且在能够进行打开和关闭操作的状态下被容纳在第二凹槽38内。将致动元件56设计为遮挡主体12的第二凹槽38的侧面开口并且以可动的方式被容纳在第二凹槽38内。这时,致动元件56接收在凹槽62处的纤维固定元件54的两翼瓣58,并随着致动元件56的运动在加压表面64a和64b处通过该两保持壁64一步一步地将其从外侧抱紧来支撑该两翼瓣58。因此,致动元件56将来自两保持壁64的压力沿将其合在一起的方向施加到纤维固定元件54的该两翼瓣58,并使纤维固定元件54进行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的操作,同时相对于主体12从临时位置(图1)移动到完成位置(图7)。
光连接器10的缆线保持元件20具有后部66和管状前部68,该后部66具有实质上块状的外形,而该管状前部68整体地从后部66的一侧面延伸。后部66形成有用于接收与光缆10结合的光纤缆线的接收槽70,同时前部68具有与接收槽70相连通并且将该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朝向主体12的前部26导引的导引腔72。接收槽70和导引腔72在实质上彼此同心的位置直线地延伸。它们的中心轴限定了缆线保持元件20的轴20a。注意,缆线保持元件20能够由合适的塑料材料通过例如注模来整体地形成。
后部66在其外表面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平坦的顶表面66a和底表面66b,位于前部68的相对侧处实质上垂直于顶表面66a和底表面66b的后端面66b,以及实质上垂直于顶表面66a、底表面66b和后端面66c的侧表面对66d。实质上矩形截面的接收槽70同时朝向顶表面66a和后端面66c开口。另外,前部68在与后部66相对侧处具有以部分管状形式延伸的外围表面68a和实质上垂直于该外围表面68a的前端面68b。实质上U形截面的导引腔72在前端面68c处开口并且穿过接收槽70的顶表面66a侧的开口在外围表面68a处开口。
缆线保持元件20的后部66还具有在限定该接收槽70的该对侧壁的内表面处突出的多个啮合凸起74。这些啮合凸起74沿实质上垂直于后部66的顶表面66a的方向在侧壁的内表面上彼此平行延伸。各啮合凸起74从侧壁的内表面以实质上三角形截面突出。优选地,后端面66c侧面的倾斜面相对于侧壁内表面的倾斜角小于在导引腔72的侧面处的倾斜面的倾斜角。这样的锯齿阵列啮合凸起74在其顶部区域啮合为咬入容纳在接收槽70内的光纤缆线的护套,并且将光纤缆线静态地保持在接收槽70内。特别是,通过将该多个啮合凸起74形成为具有上述取向的锯齿形,缆线保持元件20能够大大地避免将容纳在接收槽70内的光纤缆线朝向后端面66c移动的操作多于将其朝向前端面68c的操作。
缆线保持元件20的后部66还具有实质上平行于轴20a从一侧表面66d向前部68延伸的弹性臂76。弹性臂76在其基底端与后部66整体连接,伸出后部66的肩部66e形成边界且前部68位于末端的自由端处,并且能够沿接近或远离后部66和前部68的方向围绕其基底端弹性地摆动。弹性臂76的末端具有局部上升到内侧的锚固接头76a。
缆线保持元件20通过该结合元件78结合到主体12的后部28。如图1和图9所示,结合元件78整体地具有用于支撑缆线保持元件20的前部68的支撑部分80和用于枢轴地将结合元件78结合到主体12的后部28的旋转部分82。结合元件78能够由合适的塑料材料通过例如注模加工来整体制作。
结合元件78的支撑部分80形成有用于实质上不发出格格声地接收缆线保持元件20的前部68的接收腔84。支撑部分80在其外表面具有彼此平行延伸的实质上平坦的顶表面80a和底表面80b(图13),在旋转部分82的边界处实质上垂直于顶表面80a的内侧端面80c,在内侧端面80c的另一侧处实质上垂直于顶表面80a的外侧端面80d(图13),以及实质上垂直于顶表面80a、底表面80b和两端面80c和80d的侧表面对80e。实质上圆形横截面的接收腔84朝向两端面80c和80d开口并且穿过狭缝86朝向顶表面80a开口。
支撑部分80还具有从邻接外端面80d的一侧表面80e向外突出的接收器88。接收器88形成有实质上垂直于在远离外端面80d的该侧处的侧表面80e的肩部88a。当缆线保持元件20的前部68正确地插入到支撑部分80的接收腔84时,提供在缆线保持元件20的后部66处的弹性臂76的停止接头76a弹性地跨在支撑部分80的接收器88上,并与肩部88a啮合。由此,缆线保持元件20可靠地结合到结合元件20。另外,支撑部分80具有弹性臂90,该弹性臂90在与接收器88相同侧表面80e处在接近于旋转部分82的位置向外突出。弹性臂90的末端具有局部上升到旋转部分82侧的停止接头90a。弹性臂的作用将在下面解释。
结合元件78的旋转部分82具有底板82a(图13)和侧板82b,该底板82a从形成为实质上与支撑部分80的底表面80b相同的平面的支撑部分80延伸,该侧板82b弯曲为从具有弹性臂90的支撑部分80的一侧表面80e成扇形展开并从支撑部分80延伸且与底板82a垂直相交。旋转部分82的底板82a具有与结合元件78结合的且在远离支撑部分80的端区域的背表面(与侧板82b相对侧处的表面)处相对于主体12的后部28可旋转的圆柱形回转轴92。回转轴92可旋转地插入到提供在主体12的后部28的底板28b处的枢轴腔48内(图5)并限定了结合元件78的旋转轴78a。另外,通过使提供在外围的多个接头92a与主体的后部28的底板28b的背表面啮合,回转轴92将结合元件78保持为不从主体12分离。
将旋转部分82的侧板82b设置为从结合元件78的旋转轴78a稍微向外偏移。侧板82b具有纤维导引表面94,该纤维导引表面94以稍大于最小弯曲半径的预定弯曲半径向外弯曲为弧形形状,该最小弯曲半径是为将要结合到光连接器10的光纤缆线而事先设定的。纤维导引表面94的作用将在后面解释。
以这种方式,结合元件78在支撑部分80的接收腔84处接收缆线保持元件20的前部68以牢固地支撑缆线保持元件20,并在该状态下通过旋转部分82的回转轴92枢轴地结合到主体12的后部28。在这种状态下,提供在主体12的前部26的后端处的突出壁32的引入开口36和支撑在结合元件78处的缆线保持元件20的前部68的前端面68b正好分离预定的距离(图1)。另外,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为能够相对于主体12围绕旋转轴78a与结合元件78一起移动,该旋转轴78a沿与该被结合的光纤的延伸方向(也就是主轴12a)相交的方向延伸。注意,由回转轴92限定的结合元件78(和缆线保持元件20)的旋转轴78a位于主体12的引入开口36和缆线保持元件20的前端面68b之间的位置,并且被设置为从主体12的主轴12a偏移到靠近主体12的后部28的侧板28a的位置。
在将光纤缆线保持为与光连接器10结合的状态下,可以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临时位置,该临时位置使光纤缆线的光纤在接合区18处与该被结合的光纤相对邻接并使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在沿纵向方向的压力作用下在接合区18和缆线保持元件20之间弯曲。另外,在接合区18在端接条件下牢固地支撑该被结合的光纤和该光纤缆线的光纤之后,可以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完成位置,在该完成位置使对该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沿纵向方向的压力释放。这一特征结构将参考在图10中概略示出的缆线端接操作和接合操作来解释。
首先,作为缆线端接操作,对将要结合的光纤缆线1的末端将护套2和张力元件3剥离所需要的长度,以便露出该被覆盖的光纤4(步骤S1)。然后,将该光纤缆线1插入被静态地保持的光连接器10的缆线保持元件20的接收槽70内(步骤S2)。注意,此时,如图11所示,可以容易地将光纤缆线1和露出的被覆盖光纤4从后部66的顶表面66a侧插入缆线保持元件20的接收槽70和导引腔72。
在光纤缆线1插入缆线保持元件20的接收槽70的状态下,从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前端将覆层剥离所需要的长度以露出光纤5(步骤S3)。这时,从缆线保持元件20(图8)的前部68的前端面68c留下所需要长度L1的覆层并确定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长度。然后,在距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覆盖端预定长度L2的位置用特殊的切割工具切削并切割该露出的光纤5(步骤S4)。由此,确定光纤5的长度并且形成光纤5的端面。该缆线端接操作可以在光学传输线的安装地点进行。另外,保持该端接的光纤缆线1的该缆线保持元件20如图12所示。
然后,作为接合操作,在将光连接器10的接合区18的纤维固定元件54设置到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将保持该端接的光纤缆线1的缆线保持元件20如上所解释地结合到结合元件78,该结合元件78设置在主体12的后部28处并沿轴向方向设置在主体12的前部26的后端区域处(图1)。在结合时沿缆线保持元件20相对于结合元件运动的轴向方向(箭头α),将光纤5插入接合区18的纤维固定元件54的固定槽60内(图1)(步骤S5)。另外,同时,光纤缆线1的露出的被覆盖的光纤4从结合元件78的支撑部分80的接收腔84向旋转部分82延伸(示于图13的该状态)。注意,这时,光纤缆线1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和光纤5可以迅速地穿过结合元件78的狭缝86设置在接收腔84处。
然后,在主体12的临时位置将缆线保持元件20与结合元件78设置在一起,在该处接收槽70沿实质上平行于该被结合的光纤16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图1)。在该临时位置,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为在其轴20a处与主体12的主轴12a相匹配。同时,在接合区18处,使光纤缆线1的光纤5的切削端面与预先设置在纤维固定元件54的固定槽60处的该被结合的光纤16的突出部分16d的后端面16c相对邻接(图5),并且光纤缆线1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在纵向压力作用下在接合区18和缆线保持元件20之间弯曲(步骤S6)。由此,如图14所示,当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临时位置时,在接合区18和缆线保持元件20之间弯曲的光纤缆线1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在主体12的引入开口36和缆线保持元件20的前端面68b之间露出(图13),这能够从光连接器10的外侧可视地确认。注意,在将缆线保持元件20结合到结合元件78之前,将主体12上的结合元件78设置在与上面临时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是可能的。
在缆线保持元件20处于临时位置的同时,在接合区18的纤维固定元件54的固定槽60内的该被结合的光纤16的突出部分16d和光纤缆线1的光纤5通过沿纵向方向施加到光纤缆线1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压力在其两端面处被精确地邻接。因此,在可视地确认了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弯曲之后,如上所解释的,操作接合区18的致动元件56(图1),使纤维固定元件54移动到关闭位置,同时将缆线保持元件20保持在临时位置。由此,在彼此端接的条件下该被结合的光纤16和光纤5被牢固地支撑在接合区18(步骤S7)。
为了操作接合区18的致动元件56,例如使用如图15所示的组装工具96是可能的。组装工具96具有基底100和操作部件104,基底100具有用于安装光连接器10的连接器安装台98,操作部件104枢轴地连接到基底100并具有用于对光连接器10的致动元件56加压的加压表面102。这种组装工具96去除了传统的组装工具的纤维保持部件,传统的组装工具具有用于将光纤缆线的该被覆盖的光纤保持在弯曲状态的纤维保持部件,由此其显著地变小和变简单。
在接合操作完成之后,在主体12上沿接近主体12的后部28的侧板28a的方向(箭头β)将缆线保持元件20与结合元件78绕旋转轴78a旋转在一起(图16)。由此,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完成位置,在完成位置,接收槽70沿与该被结合的光纤16的延伸方向相交(在所描绘的实施例中为垂直)的方向延伸(步骤S8)。在完成位置,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为使其轴20a垂直于主体12的主轴12a(图16)。同时,释放沿纵向方向施加到接合区18和缆线保持元件20之间的光纤缆线1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上的压力。另外,当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完成位置时,如图16和图17所示,使光纤缆线1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弯曲到至少为预定最小弯曲半径的弯曲半径,而不受到任何张力。
用于以容许的半径使该被覆盖的光纤4弯曲同时释放在该被覆盖的光纤4上沿纵向方向的压力的上述构造根据在完成位置缆线保持元件20的轴20a与主体12的主轴12a的相交角度(在图中为直角)、缆线保持元件20和主体12的前部26之间的距离以及缆线保持元件20(也就是,结合元件78)的旋转轴78a相对于主体12的位置来确定。另外,当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完成位置时,将提供在结合元件78的旋转部分82处的纤维导引表面94设置在靠近但是不与以可容许的半径弯曲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接触的位置。纤维导引表面94有效地避免了弯曲状态的被覆盖的光纤4由于外力在末端无意中以小于可容许半径的弯曲半径弯曲。可替换地,纤维导引表面94可以帮助弯曲作用,在不施加张力的程度上稍微接触弯曲状态的被覆盖的光纤4。
在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压力释放时可容许的半径弯曲模式在主体12的前部26和缆线保持元件20之间露出,并且能够从光连接器10的外部可视地确定(图17)。以这种方式,在光学损耗足够降低的状态下将光连接器10结合到光纤缆线1。
注意,从上述流程应当理解,在缆线端接操作中确定的光纤缆线1的光纤5的长度L2应当为使光纤5能够在光连接器10的接合区18的纤维固定元件54的固定槽60内与该被结合的光纤16的突出部分16d在其端面处相对邻接的长度。另外,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长度L1应当为这样的长度,其使该被覆盖的光纤4在接合区18和缆线保持元件20之间在沿纵向方向的压力作用下的弯曲能够在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临时位置时可视地确定,同时使该被覆盖的光纤4能够在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完成位置时在接合区18和缆线保持元件20之间以可容许的半径弯曲,而不接收任何压力或者张力。
以这种方式,在具有上述构造的光连接器10中,在光纤缆线1的接合操作时,通过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临时位置,可能使光纤缆线1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在光连接器10内(也就是,在接合区18和缆线保持元件20之间)在沿纵向方向的压力作用下保持在合适的弯曲状态下。另外,通过将接合区18的纤维固定元件54移动到该状态下,可能在其两端面彼此精确相对邻接的状态下连接该被结合的光纤16和光纤缆线1的光纤5。因此,不再需要使用传统的具有纤维保持部件的组装工具,并且结果显著地提高了在光学传输线的安装地点处的接合操作的工作效率。另外,通过仅仅将缆线保持元件20移动到临时位置,使在不直接接触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情况下使该被覆盖的光纤4弯曲成为可能,由此消除了不必要的压力施加到该被覆盖的光纤4上或插入到接合区18内的光纤5的位置偏移的危险。因此,基于光连接器10,光纤缆线1的接合操作能够精确而稳定地进行,而不需要熟练的劳动并且能够实现优越的现场安装特性。
另外,对于光连接器10,在完成接合区18处的接合操作之后,将缆线保持元件20移动到完成位置以充分释放沿纵向方向施加到光纤缆线1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上的压力。因此,可能充分地降低在光纤缆线1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部分处的光学损耗,并且可能提高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部分的寿命。另外,对于光连接器10,由于将一体的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用于保持光纤缆线1的缆线保持部件处并将光纤缆线1的护套2插入到接收槽70内,因此与诸如拉紧金属配件的现有技术相比可能减少部件的数量和装配的步骤数。另外,由于将连接器构造为使得当缆线保持元件20在完成位置时,接收槽70设置在沿与该被结合的光纤16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的范围,因此能够有效地削减完成接合的光连接器10沿主体主轴12a的方向上的尺寸,并因此可以使光连接器10适用于具有空间限制的位置。
在光连接器10中,有利的是为主体12提供将缆线保持元件20临时锚固在临时位置的锚固结构。如图18所示,这种锚固结构可以由槽口106和制动器108构成,该槽口106局部提供在主体12的后部28的底板28b的外边缘处,该制动器108局部地提供在结合元件78的支撑部分80的底部80b处并能够插入到该槽口106内。
在这种锚固结构中,通过将结合元件78的制动器108与在主体12的后部28的槽口106处插入并由摩擦力保持的缆线保持元件20结合,使缆线保持元件20在临时位置停止。因此,在上述接合操作中,在一旦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临时位置之后,即使放开缆线保持元件20,该被覆盖的光纤4也能够被可靠地保持在合适的弯曲条件下,由此使接合区18的致动元件56的操作工作变得容易得多。注意,这种锚固结构对机械地避免缆线保持元件20和结合元件78从临时位置进一步沿远离主体12的后部28的侧板28a的方向移动也有作用。
在光连接器10中,进一步有利的是为主体12提供将缆线保持元件20锚固在完成位置的锚固结构。如图19所示,这种锚固结构能够由提供在结合元件78的支撑部分80处的弹性臂90和局部提供在主体12的后部28的侧板28a处的对立边缘110构成(图19(a))。在这种锚固结构中,结合缆线保持元件20的结合元件78的弹性臂90与提供在主体12的后部28的对立边缘110紧紧地啮合,由此使缆线保持元件20在完成位置停止(图19(b))。因此,在完成上述接合操作并将缆线保持元件20设置在完成位置之后,即使将张力或其他外力施加到光纤缆线1,缆线保持元件20也稳定地机械停止在完成位置,由此消除了无意识的张力施加到该被覆盖的光纤4或缆线保持元件20无意识地朝向临时位置移动的危险。
具有这种结构的光连接器10可以适合应用到作为将要被结合的光纤缆线1的架空访问引出光缆。如图20所示,引出光缆1具有在塑料护套2的外表面上的相对位置处沿纵向方向延伸的沟槽对6,并且由设置在相对于该对沟槽6的预定位置(通常在缆线的中心位置)处的被覆盖的光纤4和设置在该被覆盖的光纤4的两侧处的张力元件对(例如,钢丝,FRP(纤维增强塑料)软线等)3构成,该被覆盖的光纤4和该张力元件3被容纳在护套2内并且其间实质上没有间隙。
为了如所描绘的将光连接器10结合到引出光缆1,在缆线保持元件20将引出光缆1与其护套2直接保持在一起的条件下,在护套外表面上将护套2沿沟槽6的纵向方向撕破以露出该被覆盖的光纤4,对光纤5的远端进行处理,并且此后按照如上所述的预定步骤进行接合操作。在接合操作中,如已经描述的那样使引出光缆1的该被覆盖的光纤4在光连接器10内适当地弯曲成为可能,并且由此即使当引出光缆1的护套2保持在缆线保持元件20内时,在其端面彼此精确地邻接的情况下使光连接器10的该被结合的光纤16与引出光缆1的光纤5连接也是可能的(图10)。
当如图21所示例如与直线型光连接器112可拆卸地连接时,上面的光连接器10形成了光纤连接系统114。配对部分的光连接器112具有与光连接器10的套圈14同心相对邻接的第二套圈116。当连接光连接器10和光连接器112时,可能使用结合到光连接器10的主体12上的适配器22内的公知的对开套管24,以使连接器10、114的套圈14、116的邻接端面在例如容纳在光连接器112内的压缩线圈弹簧的偏压力的作用下彼此邻接,并在高精度对心的端接条件下连接该对光纤。由于光连接器10的作用和效果,具有这种结构的光纤连接系统114优选能够应用到特别是设置在室内的光学传输线。图21示出了用于室内布线的机壳118的实例。
参考附图解释了本发明的上述优选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描绘的构造,并且能够在权利要求描述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方式的改进。例如,基于本发明的光连接器的缆线保持元件的构造也可以应用到取代所描绘的实施例的接合区18而具有略微分离以夹置光纤的弹性保持为彼此紧密接触的一对板构成的接合区的光连接器上。另外,在完成位置缆线保持元件的接收槽相对于主体内该被结合的光纤的延伸方向的相交角度根据将要被结合的光纤缆线的构造可以以各种方式设置。另外,提供在缆线保持元件处的啮合凸起的形状和数量可以以各种方式改进以与将要被结合的光纤缆线的构造相匹配。
引用标记的解释10……光连接器12……主体14……套圈16……被结合的光纤18……接合区20……缆线保持元件22……适配器26……前部28……后部54……纤维固定元件56……致动元件60……固定槽70……接收槽74……啮合凸起78……结合元件90……弹性臂92……回转轴94……纤维导引表面106……槽口108……制动器110……对立孔114……光纤连接系统
权利要求
1.一种光连接器,其包含主体;提供在所述主体内的套圈;具有预定长度、牢固地支撑在所述套圈上的被结合的光纤;以及接合区,该接合区提供在所述套圈附近的所述主体内并在端接情况下能够操作为牢固地支撑从所述套圈突出的所述被结合的光纤和从所述主体外侧引入的光纤缆线的光纤,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连接器进一步包含提供在与所述套圈相对的位置处的所述主体内具有设置在其间的所述接合区的缆线保持元件,所述缆线保持元件能够保持光纤缆线;并且其中所述缆线保持元件可以围绕沿与所述被结合的光纤的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的轴相对于所述主体移动;在保持光纤缆线的状态下,所述缆线保持元件能够被设置在临时位置,在该临时位置在所述接合区内所述缆线保持元件使该光纤缆线的该光纤与所述被结合的光纤相对邻接并且在纵向压力作用下使所述接合区与所述缆线保持元件之间的光纤缆线的被覆盖光纤弯曲。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连接器,还包含用于将所述缆线保持元件临时锚固在所述主体上的所述临时位置的锚固结构。
3.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连接器,其中所述缆线保持元件能够设置在完成位置,在该完成位置在所述端接情况下所述接合区牢固地支撑所述被结合的光纤和所述光纤缆线的所述光纤之后,使施加到所述光纤缆线的所述被覆盖的光纤上的所述纵向压力释放。
4.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连接器,还包含用于将所述缆线保持元件锚固在所述主体上的所述完成位置上的锚固结构。
5.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连接器,其中所述缆线保持元件具有用于接收光纤缆线的直线接收槽,并且在所述临时位置和所述完成位置之间可移动,在所述临时位置,所述接收槽沿实质上平行于所述被结合的光纤的延伸方向的方向延伸,在所述完成位置,所述接收槽沿与所述被结合的光纤的该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并且其中当所述缆线保持元件位于所述完成位置时,所述光纤缆线的所述被覆盖的光纤在所述接合区和所述接收槽之间以等于或大于预定最小弯曲半径的弯曲半径弯曲。
6.一种光纤连接系统,其包含如前述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个的第一光连接器和具有第二套圈以与所述第一光连接器的所述套圈同心相对邻接的第二光连接器;所述第一光连接器和第二光连接器可拆卸地彼此组合。
全文摘要
一种角度型光连接器能够精确而稳定地进行光纤缆线的接合操作而不需要熟练的劳动并具有优越的现场安装特性。一种光连接器(10)具有在端接条件下用于牢固地支撑被结合的光纤(16)和外侧的光纤缆线的光纤的接合区(18),该被结合的光纤(16)牢固地支撑在套圈(14)处。光连接器(10)的主体(12)具有能够保持光纤缆线的缆线保持元件(20)。缆线保持元件(20)能够设置在临时位置,在该临时位置在保持该光纤缆线的状态下在接合区(18)使得光纤缆线的光纤与该被结合的光纤(16)相对邻接并且在沿纵向方向的压力的作用下使光纤缆线的被覆盖的光纤在接合区(18)和缆线保持元件(20)之间弯曲。
文档编号G02B6/38GK1985204SQ200580023986
公开日2007年6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3日 优先权日2004年7月16日
发明者大池知保, 山内孝哉, 矢崎明彦, 江间常隆, 中泽闲一, 星野康彦 申请人:3M创新有限公司, 日本电信电话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