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外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2505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外框的制作方法
背光模组的外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组的外框,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便拆卸式背光 模组的外框。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的外框通常包括一胶框及一背板,并将背光模组外框的胶框与 背板加工形成可供相互扣合的卡合结构,通过这种方式以固定背光模组内资 材。因此背光模组的外框的设计方式是否便于组装拆卸及其固定方式是否良 好,将会严重影响到成品良率及生产速度。
现有的背光模组的外框多设计为外卡勾式定位。图l中显示出一现有外卡 勾式胶框与背板的卡合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其中背板ll上形成至少一侧
边(未标号),其上设有背板卡勾12、 13,而在胶框15的对应位置上则形成有 胶框方孔插槽16、 17。组装时将背板卡勾12、 13插置于相应的胶框方孔插槽 16、 17内,以达到固定胶框及背板的目的。
上述的卡勾式卡合结构无法完全限制胶框沿其平面方向(如图1中箭号Y 所示的方向)的位移或变形,因此尚需要在背板上设置额外的结构来使两者 固定。例如在背板11上设置扣合片14,其可插入至胶框15上相对应设置的开 口18内,并以其上缘卡扣贴合于开口18的上缘侧壁,进而防止背板ll与胶框 15在箭号Y所示的方向上产生相对位移。
另外,为保证整个卡合结构紧凑及配合到位,该卡勾式卡合结构往往将 背板卡勾与胶框方孔的配合尺寸设计得较为紧凑,这将导致操作人员在拆卸 时非常困难,需要将整个卡合结构抬高,增加了操作复杂度且易使操作人员 产生疲劳,若操作不慎还会造成显示器的光学膜片(Film)上下移位或碰撞 刮伤画面等不良后果,进而降低生产线良率及增加制造成本。
因^k,有必要提供一种胶框与背板的新卡合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存 在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拆卸式背光模组的外框,其胶框不易变形,以提高产品品质,并且该背光模组的外框还可便于拆装及提高拆装速 度、减少操作时间。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 的了解。
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背光 模组的外框,包含有一胶框及一背板。胶框具有一第一折边及一第一幵口, 第一折边具有一底缘、 一第一卡勾及一第二卡勾,第一开口自底缘向第一折 边的内部凹设,第一卡勾及第二卡勾朝向底缘延伸,并伸入第一开口中。背 板具有一第二折边及一第二开口,第二开口设置于第二折边,第二折边具有 一设置于第二开口上方的卡扣部,卡扣部具有一顶壁、 一第一侧壁及一第二 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且分别自第二折边向上延伸,顶壁连接 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位于第二开口上方。且第一卡勾及第二卡勾分别与第 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相配合设置。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背光模组的外框是将卡合结构的卡勾设计为两 根相互平行而稍微分离开的扁平状突出物,并将卡合结构的卡扣部设计为一 向外侧突出的贯通结构,形成一可供卡勾插置的卡扣部,卡勾可插置于该卡 扣部内,以达成固定的目的。此种新颖卡合机构可代替现有技术中胶框方孔 与背板卡勾的定位方式。这样设计的便拆卸式卡合结构可改善现有胶框与背 板的卡合结构中容易造成胶框位移变形及必须结合其它结构以固定胶框与背 板等问题,进而提高产品品质;并便于操作人员组装与拆卸,以降低拆装难 度及提高拆装速度,并减少操作时间。

图l为现有的卡勾式背光模组外框的胶框与背板卡合结构的部分立体结 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外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外框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外框组合完成的整体外观图。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 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 本发明。请参照图2、图3与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其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的外框, 其包含一胶框(第一框架)20及一背板(第二框架)40。胶框20具有至少一 第一卡勾21和一第二卡勾22,背板40具有至少一卡扣部4i,第一卡勾21及第 二卡勾22与背板的卡扣部41可相互插置配合,以达成胶框20与背板40固定的 目的。
胶框20是由塑料材料制成。胶框20具有一第一折边200及至少一第一开口 25,第一折边200具有一底缘201,以及上述的第一卡勾21和第二卡勾22,第 一开口25自底缘201向第一折边200的内部凹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5 的数目大于一。第一卡勾21与第二卡勾22相互平行排列且均朝向底缘201延 伸,并伸入第一开口25中,两卡勾21与22结构形状、大小厚度完全相同,具 有对称的结构。第一卡勾21上设置有第一卡合部23与第一卡扣臂26。相对的, 第二卡勾22上设置有第二卡合部24及第二卡扣臂27,第一卡扣臂26与第二卡 扣臂27互相平行。第一卡合部23设于第一卡扣臂26的外侧缘,第二卡合部24 设置于第二卡扣臂27的外侧缘,第一卡合部23与第二卡合部24沿着相反的方 向自第一卡扣臂26与第二卡扣臂27二者相对的外侧缘稍微向外突出。第一卡 勾21与第二卡勾22是由弹性材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弹性。
参见图3,第一卡勾21与第二卡勾22相互分离设置,在第一卡勾21及相对 的第二卡勾22间有一间隙28,此间隙28可提供第一卡扣臂26及第二卡扣臂27 相向弹性变形时的空间。换句话说,第一卡扣臂26及第二卡扣臂27是由具有 适当弹性的材料制成,其皆具有弹性并分离开,当第一卡扣臂26及第二卡扣 臂27受到相向的力的作用时(如图2中箭号A及B所示),第一卡勾21和第二卡 勾22可分别向间隙28产生弹性变形。
背板40是由具有适当强度的适当材料制做而成,在本案的较佳实施例中, 背板40是由金属材料制成,但也可由其它适当的材料加以制做。背板40具有 至少一第二折边400及至少一第二开口401,第二开口401设置于第二折边400。 第二折边400具有一设置于第二开口401上方的卡扣部41。卡扣部41具有一顶 壁45、 一第一侧壁43及一第二侧壁44,第一侧壁43及第二侧壁44相对设置, 且分别自第二折边400向上延伸,顶壁45连接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44,位于 第二开口401上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43及第二侧壁44分别与第二折边 400形成一锐角而向第二开口401内部延伸,且顶壁45与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 壁44的连接处,以及第一侧壁43和第二侧壁44与第二折边400的连接处都设置有圆角等过渡部分(未标号)。顶壁45舆第二折边400相互平行且分离设置, 卡扣部41的顶壁45、第一侧壁43及第二侧壁44界定出一贯通的卡扣槽42,可 供胶框20的第一卡勾21及第二卡勾22插置其内。
在此实施例中,胶框20套设于背板40的外侧,而胶框20的第一卡勾21与 第二卡勾22则插置于背板40的卡扣部41内侧的卡扣槽42内。透过第一卡勾21、 第二卡勾22的弹性,在第一卡勾21及第二卡勾22的弹性变形下,第一卡勾21 及第二卡勾22可插入至卡扣槽42内,同时也透过其弹性回复,在胶框20完全 套设至背板40上后,第一卡勾21的第一卡扣部23及第二卡勾22的第二卡合部 24可卡扣于卡扣槽42的第一侧边43和第二侧边44,使得第一卡勾21及第二卡 勾22与卡扣部41相互扣合,达到定位胶框20与背板40的目的。但在此须说明 的是第一卡勾21、第二卡勾22、第一开口25、第二开口401与卡扣部41等组 件的结构、形状、大小、厚度及设置位置并无任何限制,只要其满足第一卡 勾21、第二卡勾22与卡扣部41相互扣合时能够完全配合且能起到定位作用及 便于拆装即可。
请参照图2与图3,在进行组装时,由于第一卡勾21及第二卡勾22分别与 第一侧壁43及第二侧壁44相配合设置,按照图中箭号C所示的组装方向,将胶 框20及背板40互相靠近,并将第一卡勾21、第二卡勾22相对于卡扣部41移近 并大致上互相对齐,使得第一卡勾21、第二卡勾22可插入至卡扣槽42内。胶 框20的第一卡勾21及第二卡勾22在第一卡合部23及第二卡合部24的互相背离 的外侧缘上分别设有斜面230、 240,斜面230、 240形状设置成朝向第一卡勾 21及第二卡勾22的自由末端处逐渐縮减,因此在插入的过程中,渐縮状的斜 面230、 240会分别抵触到卡扣槽41的第一侧壁43及第二侧壁44而造成斜面推 压作用,对于第一卡勾21及第二卡勾22的第一卡扣臂26及第二卡扣臂27分别 产生相向的推压力量,使得卡扣臂26、 27产生相向弹性变形,进而使得第一 卡扣臂26及第二卡扣臂27的外侧缘间的距离縮小至足以插入至卡扣槽42内。 在胶框20完全套设至背板40的外侧后,基于第一卡扣臂26及第二卡扣臂27的 弹性,第一卡勾21及第二卡勾22的第一卡合部23及第二卡合部24会由受压变 形的状态回复至原有状态。第一卡扣臂23及第二卡扣臂24穿过顶壁45的下方, 即穿过前述的卡扣槽42,且第一卡合部23及第二卡合部24分别勾住第一侧壁 43及第二侧壁44,完成胶框20与背板40的卡合,即完成组装作业。图4中显示 出本发明的外框组合完成后的情形。在本实施例中,胶框20的第一开口25是呈向下开口状,可供容纳背板40 的卡扣部41于其内,因此得以在胶框20的第一卡勾21、第二卡勾22嵌入背板 40的卡扣槽42内,以及胶框20相应套设于背板40的外侧时,使胶框20的第一 卡勾21及第二卡勾22与背板40的卡扣部41间可相互插置与拔出(如图中箭号C 与D所示),进而达成胶框20与背板40间的定位功能。
在拆卸时,按照图中所示组装的相反方向实施,首先借助胶框20的第一 卡勾21及第二卡勾22的弹性;按照图中箭号A、 B所示的方向将第一卡勾21与 第二卡勾22向内按压,使得第一卡勾21与第二卡勾22的第一卡合部23及第二 卡合部24分别脱离卡扣部41的第一侧壁43及第侧壁44的底缘上,这样即可沿 图中箭号D所示的方向,将第一卡勾21、第二卡勾22及胶框20从背板40的卡 扣部41及背板40中分离出,完成拆卸作业。
背光模组的外框的胶框20和背板40通过弹性卡扣而定位,可改善现有技 术的胶框与背板的卡合结构中容易造成胶框位移变形及必须结合其它结构以 固定胶框与背板等问题,进而提高产品品质;并且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外框的 胶框20和背板40相较于现有技术更便于操作人员组装与拆卸,降低拆装难度 及提高拆装速度,并减少操作时间。
权利要求
1. 一种背光模组的外框,包含有一第一框架及一第二框架,其中该第一框架具有一第一折边,该第一折边具有一底缘;该第二框架具有一第二折边,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框架还具有一第一开口,该第一折边还具有一第一卡勾及一第二卡勾,该第一开口自该底缘向该第一折边的内部凹设,该第一卡勾及该第二卡勾朝向该底缘延伸,伸入该第一开口中;以及该第二框架还具有一第二开口,该第二开口设置于该第二折边,该第二折边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二开口上方的卡扣部,该卡扣部具有一顶壁、一第一侧壁及一第二侧壁,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且分别自该第二折边向上延伸,该顶壁连接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且该顶壁位于该第二开口上方;其中该第一卡勾及该第二卡勾分别与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相配合设置。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外框,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勾与该 第二卡勾相互平行且具有对称的结构。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外框,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勾具有 一第一卡扣臂,而该第二卡勾具有一第二卡扣臂,该第一卡扣臂与该第二卡 扣臂互相平行。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外框,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勾更具 有一第一卡合部,该第二卡勾更具有一第二卡合部,该第一卡扣臂及该第二 卡扣臂分别具有相对的一外侧缘,该第一卡合部设置于该第一卡扣臂的外侧 缘,该第二卡合部设置于该第二卡扣臂的外侧缘,该第一卡合部及该第二卡 合部沿着相反方向向外突出。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外框,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合部及 该第二卡合部分别勾住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该第一卡扣臂及该第二卡 扣臂皆具有弹性并分离开,且穿过该顶壁的下方。
6.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外框,其特征在于该卡扣部的该顶 壁、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界定出一贯通的卡扣槽。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的外框,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扣臂及 该第二卡扣臂穿过该卡扣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组的外框,包含有一第一框架,具有一第一折边及一第一开口,第一折边具有一底缘、一第一卡勾及一第二卡勾,第一开口自底缘向第一折边的内部凹设,第一卡勾及第二卡勾朝向底缘延伸,并伸入第一开口中;一第二框架具有一第二折边及一第二开口,第二开口设置于第二折边,第二折边具有一设置于第二开口上方的卡扣部,卡扣部具有一顶壁、一第一侧壁及一第二侧壁,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相对设置且分别自第二折边向上延伸,顶壁连接第一侧壁及该第二侧壁,位于第二开口上方,第一卡勾及第二卡勾分别与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相配合设置。
文档编号G02F1/13GK101441355SQ200710170708
公开日2009年5月27日 申请日期2007年11月21日 优先权日2007年11月21日
发明者鹃 李 申请人: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