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37031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小型、薄型的照相机模块(cameramodule)。特别涉及通过 多个摄影光学透镜拍摄图像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
背景技术
在数字摄像机或数字照相机那样的摄像装置中,通过经由透镜将被摄 体像成像在CCD或CMOS等摄像元件上,将被摄体转换为二维图像信息。 在专利文献l、 2中提出了单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的一例。此外,在专利文 献3中提出了能够利用两个物镜进行立体观察的照相机模块的一例。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照相机模块的小型、薄型化,提出了复眼方式的 照相机模块。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的一例。在专利文献4 中,将摄像光学系统做成了将负责红色波长的光的透镜、负责绿色波长的 光的透镜、负责蓝色波长的光的透镜排列在平面内的结构。对应于各透镜 而在摄像元件上设有各波长频带的摄像区域。
因此,各透镜负责的光的波长被限定。由此,能够通过单透镜将被摄 体像成像在摄像面上,能够大幅地减小摄像装置的厚度。
图7是上述那样的以往的照相机模块的摄像系统的分解立体图。从被 摄体侧开始依次配置有光圈部件111、透镜阵列112、遮光块113、光学滤 光器阵列114、摄像元件116。透镜阵列112具备多个透镜112a。光圈部件 111在与透镜阵列112的各透镜的光轴一致的位置上分别具备光圈(开口)。
光学滤光器透镜114在与透镜阵列112的各透镜对应的每一区域,具 备光谱特性不同的多个光学滤光器114a,覆盖摄像元件116的受光面。遮 光块113在与透镜阵列112的相邻的透镜间的边界、即光学滤光器阵列114 的相邻的光学滤光器114a间的边界一致的位置上具备遮光壁113a。摄像元 件116搭载在半导体基板115上。在半导体基板115上还安装有驱动电路117、信号处理电路118。
根据该照相机模块,通过遮光块113的遮光壁113a,能够防止通过某 个透镜112a的光入射到没有对应于该透镜112a的摄像区域中。
但是,如果入射到透镜112a中的光线的入射角度变大,则通过了透镜 112a的光线也对应于它而光线的角度变大。在图7的照相机模块中,经由 光学滤光器114a在摄像元件116的正上方,遮光壁113a与光轴大致平行 地被配置。
因此,入射角度较大而成像位置从摄像区域偏离的光线虽然不会直接 入射到摄像区域中,但是有被遮光壁113a反射、反射像被摄入到在摄像区 域中被摄像的影像中的问题。
此外,如果为了消除该反射带来的幻像而在被摄体侧设置遮光罩,以 限制入射到透镜12a的光线的角度,则照相机模块高度变高。另一方面, 如果设定摄像区域以使反射像不摄入到摄像区域中,则只能使用具有不必 要地多的像素的摄像元件、或者使摄像区域变小。在此情况下有成本增大 或性能下降的问题。
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2002-1187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2-1068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12743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3-1434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的以往的问题而做出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 止不需要的入射光摄入到摄像区域中、并且小型而低成本的复眼方式的照 相机模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的特征在于,具 备透镜模块,包含多个透镜;多个光学滤光器,对应于上述各透镜;摄 像元件,包含对应于上述各光学滤光器的多个摄像区域;以及遮光壁,立 设于上述摄像元件,相邻的上述各摄像区域彼此被上述遮光壁分隔;上述 遮光壁包含相对于上述摄像区域的摄像面倾斜的多个倾斜面,上述多个各 倾斜面从上述透镜模块侧朝向上述摄像区域侧依次配置;上述各倾斜面是随着朝向从上述遮光壁离开的方向而朝向上述摄像区域侧倾斜的倾斜面。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照相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遮光块的立体图。 图3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照相机模块的截面的光线图。 图4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遮光壁和摄像元件的立体图。 图5A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照相机模块的截面的光线图。 图5B是图5A的遮光壁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遮光壁和摄像元件的立体图。 图7是以往的照相机模块的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以往的照相机模块的截面的光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遮光壁上设置倾斜面,不需要为了防止不需要的 入射光摄入到摄像区域中而另外设置遮光罩、或縮小摄像区域,能够实现 小型且低成本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
在上述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中,优选的是,将上述各倾斜面的倾斜 角度设定为使通过了上述透镜模块及上述光学滤光器的入射光中的、照射 在上述倾斜面的光的反射光成像在上述摄像区域的外侧的角度。根据该结 构,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不需要的入射光摄入到摄像区域中。
此外,优选的是,如果设平行于上述摄像面的面与上述倾斜面所成的 角度为倾斜角度,则上述多个倾斜面包含上述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面,在 上述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面中,上述摄像区域侧的上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 比上述透镜模块侧的上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小。
此外,优选的是,如果设平行于上述摄像面的面与上述倾斜面所成的 角度为倾斜角度,则上述多个倾斜面的倾斜角度随着从上述透镜模块侧朝 向上述摄像区域侧而变小。
此外,优选的是,如果设平行于上述摄像面的面与上述倾斜面所成的 角度为倾斜角度,则在上述多个透镜的光轴方向上,上述遮光壁根据上述200780014269.3 ,使上述各区域内的上述倾斜面的倾斜 角度相同,并且随着从上述透镜模块侧朝向上述摄像区域侧,上述各区域 内的倾斜角度变小。
根据上述各种优选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的设定,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不 需要的入射光摄入到摄像区域中。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各倾斜面是在平行于上述摄像面的方向上延伸 的连续的面。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各倾斜面在平行于上述摄像面的方向上分离为 多个块而被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大幅地减小遮光部前端的形状带来的 不需要的反射光成像在摄像区域中的概率。
此外,优选的是,还具备形成有中空部的外筒部,上述遮光壁及上述 摄像元件配置在上述中空部内,上述中空部倾斜成随着从上述透镜模块侧 朝向上述摄像元件侧而向外侧扩大,并且至少在包围上述摄像元件的部分, 比上述摄像元件的外形大。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入射角度较大的入射光 照射在外筒部的内面,所以能够防止由外筒部的内面反射的反射光摄入到 摄像区域中。此外,即使是入射光照射在外筒部的内面上的结构,由于中 空部在包围摄像元件的部分比摄像元件的外形大,所以也能够使外筒部的 内面的反射光成像在摄像区域的外侧。
此外,优选的是,将上述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上述中空部的上述倾 斜成向外侧扩大的部分的倾斜角度、以及上述中空部的包围上述摄像元件 的部分的大小设定为,使通过了上述透镜模块及上述光学滤光器的入射光 中的、照射在上述倾斜面的光的反射光成像在上述摄像区域的外侧。根据 该结构,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不需要的入射光摄入到摄像区域中。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l)
图1是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照相机模块的分解立体图。在图1
中,l是透镜阵列,2是光学滤光器阵列,3是基板,4是摄像元件,5是上 镜筒,6是遮光块。
为了便于说明,设定如图所示的XYZ直角坐标系。Z轴为通过摄像元 件4的有效像素区域的大致中心、与其垂直的轴。Z轴方向也是构成透镜阵列1的各透镜的光轴方向。X轴是与Z轴正交并与遮光块6的后述的遮 光壁61a、 61c平行的轴。Y轴是与Z轴正交并与遮光块6的后述的遮光壁 61b、 61d平行的轴。
透镜阵列1是分别为单透镜的4个透镜la、 lb、 lc及ld为一体的阵 列。4个透镜la ld配置在与XY面平行的同一平面上。4个透镜la ld 的各光轴与Z轴平行,各光轴配置为,使其通过平行于XY面的假想的长 方形的4个顶点。
透镜la ld设计为,使其满足对光的3原色中的红、蓝、绿的任一个 波长频带的光所要求的MTF等的光学规格。具体而言,最佳地设计为,透 镜la对红色、透镜lb对绿色、透镜lc对蓝色的各波长频带的光。透镜la ld是使用玻璃或塑料等的材料而一体地形成的。来自被摄体(未图示)的 光通过各透镜la ld、通过光学滤光器阵列2后,成像在摄像元件4上。
光学滤光器阵列2配置在透镜阵列1与摄像元件4之间。光学滤光器 阵列2与透镜阵列1同样,具备配置在与XY面平行的同一平面上的4个 光学滤光器2a、 2b、 2c及2d。
4个光学滤光器2a 2d分别仅透过红、绿、蓝中的任一个波长频带的 光。具体而言,光学滤光器2a使红色、光学滤光器2b使绿色、光学滤光 器2c使绿色、光学滤光器2d使蓝色的各波长频带的光透过。
另外,在需要将红外线截断的情况下,光学滤光器2a 2d也可以附加 该特性。4个光学滤光器2a 2d分别配置在4个透镜la ld的各光轴上。
摄像元件4是CCD等的摄像传感器,具备沿纵横方向2维排列的多个 像素。摄像元件4的有效像素区域大致被等分为4个摄像区域4a、 4b、 4c 及4d。另外,并不限于该结构,也可以为考虑了视差量的非均匀的区域。
4个摄像区域4a 4d分别配置在4个透镜la ld的各光轴上。由此, 在4个摄像区域4a 4d上分别独立地形成由红、绿、蓝中的任一种波长成 分构成的被摄体像。
具体而言,通过了透镜la的来自被摄体的光中、仅有红色的波长频带 光通过光学滤光器2a而将仅由红色的波长成分构成的被摄体像成像在摄像 区域4a上。同样,通过了透镜lb的来自被摄体的光中、仅有绿色的波长 频带光通过光学滤光器2b而将仅由绿色的波长成分构成的被摄体像成像在摄像区域4b上。通过了透镜lc的来自被摄体的光中、仅有绿色的波长频 带光通过光学滤光器2c而将仅由绿色的波长成分构成的被摄体像成像在摄 像区域4c上。通过了透镜ld的来自被摄体的光中、仅有蓝色的波长频带 光通过光学滤光器2d而将仅由蓝色的波长成分构成的被摄体像成像在摄像 区域4d上。
构成摄像元件4的摄像区域4a 4d的各像素对入射的来自被摄体的光 进行光电变换,分别输出对应于光的强度的电信号(未图示)。从摄像元件 4输出的电信号被实施各种信号处理、被进行影像处理。例如,可以根据绿 色的波长频带光入射的摄像区域4b及4c摄像的两个图像求出这些图像间 的视差量。由此,求出4个摄像区域4a 4d分别摄像的4个图像间的视差 量。考虑这些视差量,可以将红、绿、蓝的3色的图像合成而制作1个彩 色图像。
此外,也可以将摄像区域4b及4c摄像的两个图像比较、利用图像间 的视差量测量到被摄体的距离。这些处理可以使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 未图示)等进行。
上镜筒5将透镜阵列1保持并固定在其下面。通过透镜阵列1和保持 它的上镜筒5构成透镜模块7。在所保持的透镜阵列1的4个透镜la ld 的各光轴通过的位置上形成有4个光圈(开口) 5a、 5b、 5c及5d。上镜筒 5由不透射光的材料形成,遮蔽不需要的光从光圈5a 5d以外入射到透镜 la ld中。
图2是从被摄体侧观察遮光块6的立体图。遮光块6是外筒部62保持 以十字状配置的遮光壁61a、 61b、 61c及61d而构成的。外筒部62的内部 被以十字状配置的各遮光壁61a 61d分隔,形成相互独立的4个开口 6a、 6b、 6c及6d。
遮光壁61a 61d相对于作为遮光块6的中心轴的Z轴以放射状(十字 状)延伸,遮光壁61a及61c沿着XZ面,遮光壁61b及61d沿着YZ面。 4个开口 6a 6d分别配置在4个透镜la ld的各光轴上。遮光壁61a 61d 将摄像元件4的有效像素区域分隔为4个摄像区域4a 4d (图1 )。
在与Z轴平行的方向上,从透镜模块7侧观察的开口 6a 6d的大小与 摄像区域4a 4d大致相同或比其大。分别通过了透镜la ld的来自被摄体的光通过开口 6a 6d分别成像在摄像区域4a 4d上。通过遮光壁61a 61d,能够防止通过了透镜la ld中的一个的光入射到不与该透镜对应的 摄像区域中。
这里,为了与本实施方式比较,将以往的照相机模块的一例作为比较 例进行说明。图8是将有关比较例的照相机模块在通过透镜光轴的截面剖 视的光线图。本图相当于图1的照相机模块的在通过透镜la、 lb的YZ面 剖视时的光线图。
与图1、图2相同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遮光壁100a 100d相当于 图2的遮光壁61a 61d,遮光块101相当于图1的遮光块6,外筒部102 相当于图2的外筒部62,上镜筒103相当于图1的上镜筒5。
来自被摄体的入射光8a 8d从8a朝向8d,入射角度依次变大。这里, 入射角度是通过透镜的光轴的光线8a和入射的各光线所成的角度。
在图8的结构中,设定摄像区域以便能够摄像从入射光8a到8b的光 线。对于比入射光8b大的入射角度的光线8c及8d,也与入射光8a及8b 同样,入射到透镜la中,通过光学滤光器2a。这些红色的波长频带光被沿 着摄像区域4a和摄像区域4b的边界设置的遮光壁100a遮蔽,以使其不会 入射到只有绿色的波长频带光应该入射的摄像区域4b中。另一方面,外筒 部102防止没有通过透镜阵列1及光学滤光器阵列2的外部光入射到摄像 区域4a 4d中。
在该结构中,遮光壁100a 100d沿着相对于摄像面大致垂直的Z方向 形成。因此,能够防止例如在入射光8c的光线中、通过了透镜la、滤光器 2a的光向只有绿色的波长频带光应该入射的摄像区域4b入射。但是,入射 光8c照射在遮光壁100a上,被遮光壁100a反射的反射光8cr入射到摄像 区域4a中,反射像被摄入到由摄像区域4a摄像的影像中。
这在将处于摄像元件4的外周并保持遮光壁100a 100d的外筒部102 的内面形成在与摄像元件4大致垂直的Z方向并且在摄像元件4的附近的 情况下也同样。即,在通过透镜lb、滤光器2b的入射光中,如果比入射光 8d大的入射角度的光线入射,则与反射光8cr同样,入射的光线照射在外 筒部102的内面,其反射光摄入到摄像区域4b中(未图示)。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更具体地说明。图3是在有关实施方式1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中、通过透镜光轴的截面的光线图。本图表示将图1的
照相机模块在通过透镜la、 lb的YZ面剖视时的光线图。
来自被摄体的入射光8a 8d从8a朝向8d,入射角度依次变大。设定 摄像区域以使其能够摄像从入射光8a到8b的光线。这一点与图8的例子 同样。
如利用图l、图2说明那样,在相对于摄像面4a 4d大致垂直的Z方 向上,立设有遮光壁61a 61d。在各遮光壁61a 61d的两面上具备多个倾 斜面63。多个各倾斜面63从透镜模块7侧朝向摄像区域4a 4d侧依次配 置。即,多个各倾斜面63在相对于摄像区域4a 4d大致垂直的Z方向、 即各透镜la ld的光轴方向上依次配置。
倾斜面63相对于摄像区域4a 4d的摄像面倾斜。更具体地讲,各倾 斜面63是随着朝向从遮光壁61a 61d离开的方向而倾斜成朝向摄像区域 4a 4d侧的倾斜面。即,各倾斜面63倾斜成其前端朝向摄像区域4a 4d
根据上述图8的结构,通过了透镜la、滤光器2a的入射光8c照射在 遮光壁100a上,其反射光8cr成像在摄像区域4a。在图3的本实施方式的 结构中,入射光8c被倾斜面63反射,其反射光8cr被外筒部62的内面反 射,成像在摄像区域4a的外侧。
同样,在图3的结构中,对于入射光的角度比入射光8c大的光线8d, 在通过了透镜la、滤光器2a后、被倾斜面63反射后,被滤光器2a反射, 其反射光8dr被外筒部62的内面反射,成像在摄像区域4a的外侧。因此, 对于比入射光8b大的入射角度的光线8c、 8d,其反射光不会摄入到在摄像 区域4a摄像的影像中。
这里,在有关比较例的图8的结构中,为了防止反射光向摄像区域的 入射,需要在被摄体侧使用遮光罩,以使比入射光8b大的入射角度的光线、 例如光线8c、 8d不会入射到透镜la中。另一方面,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 图3的结构中,如上所述,即使比入射光8b大的入射角度的光线、例如光 线8c、 8d入射到透镜la中,也成像在摄像区域4a的外侧,所以不需要在 被摄体侧使用遮光罩。
此外,在有关比较例的图8的结构中,入射光8b成像在摄像区域4a与遮光壁100a的边界附近。入射光的入射角度随着变得比入射光8b的入 射角度小,入射光的摄像区域4a中的成像位置接近于光轴中心即入射光8a 的成像位置。即,图8的结构中,遮光壁100a的附近部分也成为摄像区域。 但是,如上所述,在该部分例如会入射光线8c的遮光壁100a的反射光8cr 而摄入反射像。
另一方面,在有关本实施方式的图3的结构中,如上所述,即使比入 射光8b大的入射角度的光线、例如光线8c、 8d入射到透镜la中,遮光壁 61a的反射光8cr、 8dr也成像在摄像区域4a的外侧,所以防止反射像摄入 到摄像区域4a中。
因此,能够将到摄像区域4a与遮光壁61a的边界部分为止作为摄像区 域,能够将遮光壁61a的附近部分也作为摄像区域。因而,在图1、图2 中,在同一摄像元件上立设了遮光壁61a 61d的情况下,能够将摄像元件 中的、到与遮光壁61a 61d的边界部分为止作为摄像区域。gp,也能够将 摄像元件中的、除了遮光壁61a 61d的正下方部分以外的部分都作为摄像 区域。
此外,外筒部62的中空部倾斜成随着从透镜模块7朝向透镜摄像元件 4侧而向外侧扩大,并且至少在包围摄像元件4的部分,变得比摄像元件4 的外形大。由此,防止通过透镜lb、滤光器2b的入射光中的、比入射光 8d入射角度大的入射光照射在外筒部62的内面。此外,即使是入射光照射 在外筒部62的内面的结构,由于包围中空部的摄像元件4的部分变得比摄 像元件4的外形大,所以能够使外筒部62的内面上的反射光成像在摄像区 域4b的外侧。
图4是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抽出了遮光壁61a 61d和摄像元件4的 立体图。由图4可知,遮光壁61a、 61c的倾斜面沿着各遮光壁在X方向上 连续地形成,遮光壁61b、 61d的倾斜面63沿着各遮光壁在Y方向上连续 地形成。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能够防止在摄像区域中入射来自不与其 对应的透镜的光以外,还能够消除偏离摄像区域的入射角度较大的入射光 由遮光壁反射而摄入到影像中的幻像。由此,不再需要在被摄体侧使用遮 光罩以使入射角度较大的光线不入射,能够实现照相机模块的小型、低成本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如上所述,摄像元件中的、除了遮光壁的正 下方部分以外的部分都能够作为摄像区域。由此,不再需要使用具有许多 不需要像素的大型的摄像元件以使来自遮光壁的反射光不被摄入到摄像区 域中,也不需要使摄像区域非本意地縮小。在这一点上,也能够实现照相 机模块的小型化、低成本化。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表示了将来自被摄体的光分离为红、绿、
绿、蓝的4个波长频带光的光学系统,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分离 为两个近红外波长频带光和两个绿色波长频带光的光学系统,也可以是其 以外的波长频带光的组合。即,不论所选择的波长频带光如何,都能够得 到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进而,计算视差的光学系统的配置也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 是所选择的波长频带相同、在X方向或Y方向上排列的配置。 (实施方式2)
以下,参照图5A、图5B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图5A是 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的光线图。本图与图3 同样,相当于用通过图1的照相机模块的透镜la、 lb的YZ面剖视时的光 线图。图5B是图5A的遮光壁部分的放大图。
本实施方式若去除遮光壁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则是与实施方式1同 样的结构。因此,对于各结构赋予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标号,省略重复的 说明。
在图5A、图5B中,在相对于摄像面大致垂直的Z方向上立设有遮光 壁61a 61d的情况与实施方式l相同。图5A、图5B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 的结构不同的是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在实施方式1的结构中,使倾斜面 63的倾斜角度统一,相对于此,实施方式2的结构是根据倾斜面63的位置 而倾斜角度不同的结构。
在图5A、图5B的例子中,随着从透镜模块7侧朝向摄像元件4侧, 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变小。这里在说明中使用的倾斜角度,是与摄像面平 行的XY面和倾斜面所成的角度(参照图5B的角度ei、 e2)。
通过透镜la、滤光器2a的入射光照射在遮光壁61a上的位置随着入射光的入射角度从8a向8d变大而更接近于透镜模块7侧,并且照射在遮光 壁61a上的入射光的与遮光壁61a所成的角度也变大。
艮P,当入射光的入射角度较小时,较小角度的入射光照射在接近于摄 像元件4的遮光壁61a上,反之,当入射光的入射角度较大时,较大角度 的入射光照射在接近于透镜模块7的遮光壁61a上。
照射在接近于摄像元件4的遮光壁61a上的入射光是比较收縮的强度 较强的入射光。因此,需要使对于摄像不需要的入射光中的、以较小的角 度入射而照射在遮光壁61a上的反射光可靠地反射到摄像区域4a的外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从透镜模块7侧朝向摄像元件4侧,将倾斜面63的 倾斜角度设定得较小,使反射光可靠地向摄像区域外反射。
在图5A的例子中,入射光8c照射在摄像区域4a侧的倾斜角度较小的 倾斜面63上,被反射到透镜模块7侧后,由外筒62的内面反射(反射光 8cr),成像在摄像区域4a的外侧。
另一方面,在透镜模块7侧的遮光壁61a上照射角度较大的入射光线。 在此情况下,如果将透镜模块7侧的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设定为与摄像元 件4侧的倾斜角度较小的倾斜面63同样的较小的角度,则反射光会照射在 滤光器2a下面,根据设定的角度,在滤光器2a下面的反射光也有可能照 射在摄像区域4a上。
另外,在图3的例子中,将倾斜面的倾斜角度设定为,反射光照射在 滤光器2a下面、但反射光8dr不照射在摄像区域4a。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透镜模块7侧的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比摄 像元件4侧的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大,反射光不会成像在摄像区域4a。在 图5A的例子中,比入射光8c入射角度大的入射光8d照射在比摄像元件4 侧的倾斜面63倾斜角度大的倾斜面63上,向摄像元件4侧反射(反射光 8dr),成像在摄像区域4a的外侧。
以下表示实施例。遮光块6的外筒部62的内面的倾斜角度a (图5A) 为40度。在图5B中,遮光壁61a构成为在1.5mm的高度H之间具备15 个以间距P为O.lmm配置的倾斜面63。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随着从透镜 模块7侧(图5A)朝向摄像区域4a侧而变小,设最上部的倾斜面63的倾 斜角度9 2为42度,设最下部的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0 1为33度。包括倾斜面63的遮光壁61a的最大宽度Wl为0.16mm,遮光壁61a 中的从垂直面的突出尺寸W2为0.06mm。摄像区域4a的大小D为1.41mm。
另外,以上的实施例对图5B中图示的遮光壁61a、摄像区域4a进行 了说明,但上述数值例对于没有图示的其他3个遮光壁、摄像区域也同样。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改变倾斜面的倾斜角度,能够防止反射光照射 在滤光器下面,能够使反射光更可靠地成像在摄像区域外。在能够实现照 相机模块的小型、低成本化这一点上与上述实施方式l同样。
以上,通过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随着从透镜模块7侧朝向摄像区域4a 侧变小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在图5B中,也可以在Z方向上将 遮光壁61a根据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分割为上下两个区域,使下侧区域内 的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为角度e 1、使上侧区域内的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 为角度92。
例如,考虑在图5B中、将倾斜面63的前端间的间隔h (0.8mm)之间 作为下侧区域、在该下侧区域中形成8个倾斜角度e 1为33度的倾斜面63、 在上侧区域中形成7个倾斜角度9 2为42度的倾斜面63的例子。
此外,也可以将遮光壁61a根据倾斜面63的倾斜角度而分割为3个以 上的区域。在此情况下,使同一区域内的倾斜角度相同,并且在不同的区 域中,随着从透镜模块7侧朝向摄像区域4a侧,使各区域内的倾斜角度变 小。
(实施方式3)
以下,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图6是在有关实施 方式3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中抽出摄像元件和遮光壁的立体图。本图 是相当于实施方式1的图4的图。本实施方式若去除遮光壁的倾斜面的结 构,则是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结构。因此,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结构的 部分赋予相同的标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6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图4的结构不同的是倾斜面。在图4的结 构中,各倾斜面63沿着遮光壁在X方向或Y方向上连续地形成。相对于 此,在图6的结构中,各倾斜面分离为多个块64,在X方向或Y方向上将 块64断续地配置。此外,如果关于Z方向观察在X方向或Y方向上断续 地配置的块64的列,则块64的排列位置相互错开,块64被配置成交错状。这里,虽然没有图示,但有倾斜面的前端部没有成为完全的边缘形状
的情况。即,有时在与z轴平行的方向上因加工而残留有限的形状。如图
4所示,如果倾斜面63在X方向或Y方向连续地形成,则在倾斜面63的 前端没有成为完全的边缘形状而残留有上述那样的有限的形状的情况下, 入射光照射在该前端上,其反射光成像在摄像区域中的概率变高。
本实施方式由于将倾斜面分割为块、并将它们以交错状配置,所以减 少使倾斜面前端部的Z方向的面积,结果能够大幅地减少倾斜面前端的形 状带来的不需要的反射光成像在摄像区域中的概率。
另一方面,在该结构中,光照射在没有块的沿光轴方向延伸的垂直壁 面上。但是,该垂直壁面的反射光被遮光壁具备的倾斜面进一步反射而成 像在摄像区域的外侧。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小型、薄型的照相机模块,所以例如在 具备照相机功能的便携电话、数码照相机、监视用照相机、车载照相机中 是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具备透镜模块,包含多个透镜;多个光学滤光器,对应于上述各透镜;摄像元件,包含对应于上述各光学滤光器的多个摄像区域;遮光壁,立设于上述摄像元件,相邻的上述各摄像区域彼此被上述遮光壁分隔;上述遮光壁包含相对于上述摄像区域的摄像面倾斜的多个倾斜面,上述多个各倾斜面从上述透镜模块侧向上述摄像区域侧被依次配置;上述各倾斜面是随着朝向从上述遮光壁离开的方向而向上述摄像区域侧倾斜的倾斜面。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被设定为使反射光成像在上述摄像区域的外侧的角度,该反射光为通过了上述透镜模块及上述光学滤光器的入射光中 的、照射在上述倾斜面的光的反射光。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如果设平行于上述摄像面的面与上述倾斜面所成的角度为倾斜角度,则上述多个倾斜面包含上述倾斜角度不同的倾斜面,在上述倾斜角度不同 的倾斜面中,上述摄像区域侧的上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比上述透镜模块侧 的上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小。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如果设平行于上述摄像面的面与上述倾斜面所成的角度为倾斜角度,则上述多个倾斜面的倾斜角度随着从上述透镜模块侧朝向上述摄像区域侧 而变小。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如果设平行于上述摄像面的面与上述倾斜面所成的角度为倾斜角度,则在上述多个透镜的光轴方向上,上述遮光壁根据上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 被分为多个区域,使上述各区域内的上述倾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并且随 着从上述透镜模块侧朝向上述摄像区域侧,上述各区域内的倾斜角度变小。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倾斜面是在平行于上述摄像面的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的面。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倾斜面在平行于上述摄像面的方向上分离为多个块而被配置。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形成有中空部的外筒部,上述遮光壁及上述摄像元件配置在上述中空部内,上述中空部倾斜成随着从上述透镜模块侧朝向上述摄像元件 侧而向外恻扩大,并且至少在包围上述摄像元件的部分,比上述摄像元件 的外形大。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各倾斜面的倾斜角度、上述中空部的上述倾斜成向外侧扩大的部分的倾斜角度、以及上述中空部的包围上述摄像元件的部分的大小被设定 为,使反射光成像在上述摄像区域的外侧,该反射光为通过了上述透镜模 块及上述光学滤光器的入射光中的、照射在上述倾斜面的光的反射光。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复眼方式的照相机模块,具备透镜模块(7),包含多个透镜(1a、1b);多个光学滤光器(2a、2b),对应于各透镜(1a、1b);摄像元件(4),包含对应于各光学滤光器(2a、2b)的多个摄像区域(4a、4b);遮光壁(61a~61d),立设于摄像元件(4);相邻的各摄像区域(4a、4b)彼此被遮光壁(61a)分隔;遮光壁(61a)包含相对于摄像区域(4a、4b)的摄像面倾斜的多个倾斜面(63),多个各倾斜面(63)从透镜模块(7)侧向摄像区域(4a、4b)侧被依次配置;各倾斜面(63)是随着朝向从遮光壁(61a)离开的方向而向摄像区域(4a、4b)侧倾斜的倾斜面。
文档编号G03B19/07GK101427563SQ200780014269
公开日2009年5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4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4月21日
发明者今田胜巳, 末永辰敏, 玉木悟史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