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取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7097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学取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光学取像镜头;特别是关于一种应用于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光学取像镜头。
背景技术
最近几年来,随着具有摄像功能的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兴起,小型化摄像镜头的需求日渐提高。而一般摄像镜头的感光元件不外乎是感光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 CCD)或互补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Sensor, CMOS Sensor)两种。且由于工艺技术的精进,使得感光元件的像素尺寸缩小,小型化摄像镜头逐渐往高像素领域发展,因此,对成像品质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传统搭载于便携式电子产品上的小型化摄像镜头,多采用三片式透镜结构为主, 透镜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如美国专利第7,145,736号所示。由于工艺技术的进步与电子产品往轻薄化发展的趋势下,感光元件像素尺寸不断地缩小,使得系统对成像品质的要求更加提高,已知的三片式透镜组将无法满足更高阶的摄像镜头模块。美国专利第7,365,920号揭露了一种四片式透镜组,其中第一透镜及第二透镜是以二片玻璃球面镜互相粘合而成为 Doublet (双合透镜),用以消除色差。但此方法有其缺点,其一,过多的玻璃球面镜配置使得系统自由度不足,导致系统的总长度不易缩短;其二,玻璃镜片粘合的工艺不易,容易形成制造上的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及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该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二透镜之间,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处,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该光圈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0. 35 < YclAmgH < 0. 95 ;及 0. 70 < SL/TTL < 1. 20。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且该第三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及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该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该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二透镜之间,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处,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0. 35 < Ycl/ImgH < 0. 95 ;及 1. 80mm < TTL < 3. 20mm。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及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该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处,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1. 80mm < TTL < 3. 20mm。本发明通过上述的镜片组配置方式,可有效缩小镜头体积、增大系统的视场角,更能获得较高的解像力。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具正屈折力,提供系统所需的部分屈折力,有助于缩短该光学取像镜头的总长度。该第二透镜具负屈折力,可有效对具正屈折力的该第一透镜所产生的像差做补正,且同时有利于修正系统的色差。该第三透镜可具负屈折力或正屈折力;当该第三透镜为一正屈折力透镜时,可利于分配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有助于降低系统的敏感度;当该第三透镜为一负屈折力透镜时,则较有利于修正系统的佩兹伐和数 (Petzval Sum),使周边像面变得更平。该第四透镜可具负屈折力或正屈折力;该第四透镜为一正屈折力透镜时,可有利于修正系统的高阶像差,提高该光学取像镜头的解像力;该第四透镜为一负屈折力透镜时,可使光学系统的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系统的光学总长度,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可为一双凸透镜或一物侧表面为凸面、像侧表面为凹面的新月形透镜;当该第一透镜为一双凸透镜时,可有效加强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进而使得该光学取像镜头的总长度变得更短;当该第一透镜为一凸凹的新月形透镜时,则对于修正系统的像散(Astigmatism)较为有利。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可有效增大系统的后焦距,以确保该光学取像镜头有足够的后焦距可放置其他的构件;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亦为凹面。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可有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与高阶像差。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可使系统的主点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系统的光学总长度,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其中当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凸面及像侧表面为凹面时,可同时较有利于对系统像散与高阶像差的修正;而当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凹面时,则可使光学系统的主点更远离成像面,镜头的总长度可以更短。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可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之间或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之间。通过该第一透镜提供正屈折力,并将光圈置于接近该光学取像镜头的被摄物侧,可有效缩短该光学取像镜头的总长度,另外,上述的配置可使该光学取像镜头的出射瞳(Exit Pupil)远离成像面,因此,光线将以接近垂直入射的方式入射在感光元件上,此即为像侧的远心(Telecentric)特性,而远心特性对于固态电子感光元件的感光能力极为重要,将使得电子感光元件的感光灵敏度提高,减少系统产生暗角的可能性。此外,可于该第四透镜上设置有反曲点,将更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的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 并且可以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另一方面,当将光圈置于越接近该第二透镜处,可有利于广视场角的特性,有助于对歪曲(Distortion)及倍率色收差(Chromatic Aberration of Magnification)的修正,且如此的配置可有效降低系统的敏感度。因此,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中,若将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二透镜之间,其目的在于使该光学取像镜头在远心特性与广视场角中取得良好的平衡。


图IA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IB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2A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2B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3A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3B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4A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4B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5A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5B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6A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6B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7A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7B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8A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8B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9A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9B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10A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10B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像差曲线图。图11是表一,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12是表二,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图13是表三,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14是表四,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图15是表五,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16A是表六A及图16B是表六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图17是表七,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18是表八,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图19是表九,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20A是表十A及图20B是表十B,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
图21是表十一,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22是表十二,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图23是表十三,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M是表十四,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图25是表十五,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沈是表十六,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图27是表十七,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观是表十八,为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图四是表十九,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光学数据。图30A是表二十A及图30B是表二十B,为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非球面数据。图31是表二十一,为本发明第一至第十实施例相关关系式的数值资料。图32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图33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附图标号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1、1011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812、912、1012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821、921、1021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822、922、1022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831、931、1031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832、932、1032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841、941、1041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842、942、1042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成像面160、洸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l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8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光圈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gH
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光圈中心的光线,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相对光轴为37. 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光圈中心的光线,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及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该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二透镜之间,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处,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该光圈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0. 35 < YclAmgH
<0. 95 ;及 0. 70 < SL/TTL < 1. 20。当前述光学取像镜头满足下记关系式0. 35 < YclAmgH < 0. 95,可确保该光学取像镜头具有足够的视场角,且有利于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且可以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当前述光学取像镜头满足下记关系式0. 70 < SL/TTL
<1. 20,有利于该光学取像镜头在远心特性与广视场角中取得良好的平衡。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可有效增大系统的后焦距,以确保该光学取像镜头有足够的后焦距可放置其他的构件;进一步,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亦为凹面。较佳地,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可有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与高阶像差。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较佳地,当该第三透镜为一正屈折力透镜时,可利于分配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有助于降低系统的敏感度。较佳地,该第四透镜为一负屈折力透镜时,可使光学系统的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系统的光学总长度,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 f3,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0. 70 < (f/f3)-(f/fl) <2.00。当 (f/f3)-(f/fl)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使该第三透镜有效分配系统所需的屈折力,可避免单一透镜的屈折力过大,进而降低系统的敏感度。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0. 15mm < CT2 < 0. 32mm。当CT2满足上述关系式时,该第二透镜的镜片厚度大小较为合适,可降低制造上的困难以获得较高的镜片制作良率,并有利于塑胶镜片在射出成型时的成型性与均质性。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28. 5 < V1-V2 < 42. 0。当V1-V2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该光学取像镜头中色差的修正。
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0. 10 < R8/f < 0. 45。当R8/f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使光学系统的主点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系统的光学总长度,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7. 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2,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gH,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0. 50 < Yc2/ImgH < 0. 95。当 Yc2AmgH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确保该光学取像镜头具有足够的视场角,且有利于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且可以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1. 80mm < TTL < 3. 20mm。当TTL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以确保在缩短镜头总长度的情况下,亦能兼顾系统像差的修正,有助于获得兼具小型化与良好成像品质的镜头;进一步,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2. 20mm < TTL < 2. 70mm。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及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该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该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二透镜之间,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处,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 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0. 35
<Ycl/ImgH < 0. 95 ;及 1. 80mm < TTL < 3. 20mm。当前述光学取像镜头满足下记关系式0. 35 < YclAmgH < 0. 95,可确保该光学取像镜头具有足够的视场角,且有利于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且可以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当前述光学取像镜头满足下记关系式1. 80mm < TTL
<3. 20mm,可以确保在缩短镜头总长度的情况下,亦能兼顾系统像差的修正,有助于获得兼具小型化与良好成像品质的镜头;进一步,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2. 20mm < TTL
<2. 70mmo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较佳地,该第三透镜为一正屈折力透镜,可利于分配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有助于降低系统的敏感度。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较佳地,该第四透镜为一负屈折力透镜,可使光学系统的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系统的光学总长度,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较佳地,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凸面;当该第一透镜为一双凸透镜时,可有效加强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配置,进而使得该光学取像镜头的总长度变得更短;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当该第一透镜为一凸凹的新月形透镜时,则对于修正系统的像散(Astigmatism)较为有利。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可有效增大系统的后焦距,以确保该光学取像镜头有足够的后焦距可放置其他的构件;进一步, 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亦为凹面。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较佳地,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可有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与高阶像差。较佳地,该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可使系统的主点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系统的光学总长度, 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进一步,较佳地,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 f3,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0. 70 < (f/f3)-(f/fl) <2.00。当 (f/f3)-(f/fl)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使该第三透镜有效分配系统所需的屈折力,可避免单一透镜的屈折力过大,进而降低系统的敏感度。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Abbe Number)为VI,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28. 5 < V1-V2 < 42. 0。当V1-V2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该光学取像镜头中色差的修正。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2. 50 < TTL/(ImgHXCT2)1/2 < 4. 35。当TTL/ (ImgHXCT2)1/2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维持该光学取像镜头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便携式的电子产品上。再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三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及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该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处,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1. 80mm < TTL < 3. 20mm。当前述光学取像镜头满足下记关系式1. 80mm < TTL < 3. 20mm,可以确保在缩短镜头总长度的情况下,亦能兼顾系统像差的修正,有助于获得兼具小型化与良好成像品质的镜头;进一步,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2. 20mm < TTL < 2. 70mm。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可有效增大系统的后焦距,以确保该光学取像镜头有足够的后焦距可放置其他的构件;进一步,较佳地,该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亦为凹面。较佳地,该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可有利于修正系统的像散与高阶像差。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较佳地,该第三透镜为一正屈折力透镜,可利于分配该第一透镜的屈折力,有助于降低系统的敏感度。较佳地,该第四透镜为一负屈折力透镜, 可使光学系统的主点(Principal Point)远离成像面,有利于缩短系统的光学总长度,以促进镜头的小型化。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的焦距为 f3,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0. 70 < (f/f3)-(f/fl) <2.00。当 (f/f3)-(f/fl)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使该第三透镜有效分配系统所需的屈折力,可避免单一透镜的屈折力过大,进而降低系统的敏感度。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28. 5 < V1-V2 < 42. 0。当V1-V2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该光学取像镜头中色差的修正。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gH,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0. 35 < YclAmgh < 0. 95。当 YclAmgh满足上述关系式时,可确保该光学取像镜头具有足够的视场角,且有利于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于感光元件上的角度,并且可以进一步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本发明前述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较佳地,满足下记关系式2. 50 < TTL/(ImgHXCT2)1/2 < 4. 35。当TTL/ (ImgHXCT2)1/2满足上述关系式时,有利于维持该光学取像镜头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便携式的电子产品上。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中,透镜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若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若透镜材质为塑胶,则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此外,并可于镜面上设置非球面,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总长度。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凸面; 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则表示该透镜表面于近轴处为凹面。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将通过以下具体实施例配合所附附图予以详细说明。第一实施例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请参阅图1A,第一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1B。第一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镜头主要由四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10,其物侧表面11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11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及像侧表面112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120,其物侧表面12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12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120的物侧表面121及像侧表面122皆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130,其物侧表面13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13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130的物侧表面131及像侧表面132皆为非球面;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140,其物侧表面14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14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四透镜140的物侧表面141及像侧表面14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 140的物侧表面141及像侧表面142中至少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inflection point);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100置于该第一透镜110与该第二透镜120 之间;另包括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IR-filter) 150置于该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 142与一成像面1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5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上述的非球面曲线的方程式表示如下X(Y)=(Y2/R)/(l+sqrt( 1 -(1 +k) X (Y/R)2))+ Σ M/) * (r)
其中X 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的切面的相对高度;Y 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距离;k:锥面系数;Ai:第i阶非球面系数。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 = 1.70(毫米)。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光圈值(f-number)为 ^ηο,其关系式为:Fno = 2. 08。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HFOV = 37.4(度)。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110的色散系数为Vl,该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1-V2 = 32. 5。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8/f = 0. 26。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130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l,其关系式为(f/f3)-(f/fl) = 1. 47。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2 = 0. 300(毫米)。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于该成像面160处供被摄物成像于其上,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TTL = 2. 54(毫米)。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TTL/(ImgHXCT2)1/2 = 4. 09。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100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SL,该第一透镜110的物侧表面1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 SL/TTL = 0. 87。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1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lAmgH = 0. 75。第一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7. 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1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140的像侧表面1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2,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2AmgH = 0. 77。第一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1表一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12表二,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毫米),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第二实施例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请参阅图2A,第二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2B。第二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镜头主要由四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210,其物侧表面21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21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及像侧表面212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220,其物侧表面22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22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220的物侧表面221及像侧表面222皆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230,其物侧表面23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23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230的物侧表面231及像侧表面232皆为非球面;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M0,其物侧表面24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24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四透镜MO的物侧表面241及像侧表面M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 240的物侧表面241及像侧表面M2中至少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200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之间;另包括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50置于该第四透镜240的像侧表面242与一成像面2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25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第二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 = 1.70(毫米)。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光圈值为而0,其关系式为 Fno = 2. 08。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HFOV = 37.5(度)。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210的色散系数为Vl,该第二透镜2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1-V2 = 32. 5。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240的像侧表面242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8/f = 0. 26。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230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210的焦距为fl,其关系式为(f/f3)-(f/fl) = 1.00。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二透镜2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2 = 0. 280(毫米)。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于该成像面260处供被摄物成像于其上,该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TTL = 2. 43(毫米)。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2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TTL/(LngHXCT2)V2 = 4. 05。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200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SL,该第一透镜210的物侧表面2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 SL/TTL = 0. 98。
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2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MO的像侧表面M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lAmgH = 0. 72。第二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7. 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2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MO的像侧表面M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2,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2AmgH = 0. 75。第二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3表三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14表四,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毫米),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第三实施例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请参阅图3A,第三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3B。第三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镜头主要由四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310,其物侧表面31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31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及像侧表面312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320,其物侧表面32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32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320的物侧表面321及像侧表面322皆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330,其物侧表面33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33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330的物侧表面331及像侧表面332皆为非球面;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340,其物侧表面34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34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四透镜340的物侧表面341及像侧表面34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 340的物侧表面341及像侧表面342中至少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300置于该第一透镜310与该第二透镜320 之间;另包括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50置于该第四透镜340的像侧表面342与一成像面3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35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第三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 = 1. 99(毫米)。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光圈值为而0,其关系式为 Fno = 2. 80。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HFOV = 37. 1 (度)。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310的色散系数为Vl,该第二透镜3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1-V2 = 34. 5。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340的像侧表面342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8/f = 0. 37。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330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310的焦距为fl,其关系式为(f/f3)-(f/fl) = 1.24.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二透镜3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2 = 0. 254(毫米)。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于该成像面360处供被摄物成像于其上,该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TTL = 2. 77(毫米)。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3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TTL/amgHXCT2)V2 = 4. 49。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300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SL,该第一透镜310的物侧表面3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 SL/TTL = 0. 83。第三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3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340的像侧表面3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lAmgH = 0. 72。第三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5表五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16A表六A及图 16B表六B,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毫米),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第四实施例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请参阅图4A,第四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4B。第四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镜头主要由四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410,其物侧表面41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41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410的物侧表面411及像侧表面412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420,其物侧表面42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42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420的物侧表面421及像侧表面422皆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430,其物侧表面43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43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430的物侧表面431及像侧表面432皆为非球面;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440,其物侧表面44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44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四透镜440的物侧表面441及像侧表面44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 440的物侧表面441及像侧表面442中至少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400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410之间;另包括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50置于该第四透镜440的像侧表面442与一成像面4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45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第四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 = 2. 23(毫米)。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光圈值为而0,其关系式为 Fno = 2. 82。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HFOV = 37.2(度)。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410的色散系数为Vl,该第二透镜4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1-V2 = 32. 5。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440的像侧表面442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8/f = 0. 36。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430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410的焦距为fl,其关系式为(f/f3)-(f/fl) = -1. 07。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二透镜4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2 = 0. 250(毫米)。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于该成像面460处供被摄物成像于其上,该第一透镜410的物侧表面4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TTL = 2. 80 (毫米)。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410的物侧表面4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4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TTL/amgHXCT2)V2 = 4. 30。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400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SL,该第一透镜410的物侧表面4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 SL/TTL = 0. 99。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4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440的像侧表面4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lAmgH = 0. 76。第四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7. 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4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440的像侧表面4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2,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2AmgH = 0. 78。第四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7表七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18表八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毫米),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第五实施例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请参阅图5A,第五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5B。第五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镜头主要由四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510,其物侧表面51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51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510的物侧表面511及像侧表面512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520,其物侧表面52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52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520的物侧表面521及像侧表面522皆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530,其物侧表面53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53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530的物侧表面531及像侧表面532皆为非球面;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M0,其物侧表面54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54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四透镜讨0的物侧表面541及像侧表面M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 540的物侧表面541及像侧表面M2中至少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500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510之间;另包括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50置于该第四透镜540的像侧表面542与一成像面(5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55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第五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 = 1. 66(毫米)。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光圈值为而0,其关系式为 Fno = 2. 40。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HFOV = 37.9(度)。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510的色散系数为Vl,该第二透镜5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1-V2 = 34. 5。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540的像侧表面542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8/f = 0. 36。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530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510的焦距为fl,其关系式为(f/f3)-(f/fl) = -0. 47。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二透镜5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2 = 0. 245(毫米)。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于该成像面(560)处供被摄物成像于其上,该第一透镜510的物侧表面5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TTL = 2. 25(毫米)。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510的物侧表面5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5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TTL/(ImgHXCT2)1/2 = 4.01。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500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SL,该第一透镜510的物侧表面5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 SL/TTL = 0. 98。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5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MO的像侧表面M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lAmgH = 0. 65。第五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7. 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5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MO的像侧表面M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2,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2AmgH = 0. 67。第五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19表九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20A表十A及图 20B表十B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毫米),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第六实施例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请参阅图6A,第六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6B。第六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镜头主要由四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610,其物侧表面61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61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610的物侧表面611及像侧表面612皆为非球面;
18
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620,其物侧表面62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62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620的物侧表面621及像侧表面622皆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630,其物侧表面63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63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630的物侧表面631及像侧表面632皆为非球面;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640,其物侧表面64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64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四透镜640的物侧表面641及像侧表面64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 640的物侧表面641及像侧表面642中至少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600置于该第一透镜610与该第二透镜620 之间;另包括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50置于该第四透镜640的像侧表面642与一成像面6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65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第六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第六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 = 2. 06(毫米)。第六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光圈值为而0,其关系式为 Fno = 2. 45。第六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HFOV = 33.0(度)。第六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610的色散系数为Vl,该第二透镜6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1-V2 = 32. 5。第六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640的像侧表面642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8/f = 0. 37。第六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一透镜610的焦距为fl,该第三透镜630的焦距为f3,其关系式为(f/f3)-(f/fl) = 1.06。第六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二透镜6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2 = 0. 300(毫米)。第六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于该成像面660处供被摄物成像于其上,该第一透镜610的物侧表面6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TTL = 3. 14(毫米)。第六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610的物侧表面6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6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TTL/(lmgHXCT2)V2 = 4. 99。第六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600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SL,该第一透镜610的物侧表面6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 SL/TTL = 0. 81。第六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21表十一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22表十二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毫米),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第七实施例
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请参阅图7A,第七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7B。第七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镜头主要由四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710,其物侧表面71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71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710的物侧表面711及像侧表面712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720,其物侧表面72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72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720的物侧表面721及像侧表面722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730,其物侧表面73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73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730的物侧表面731及像侧表面732皆为非球面;及一具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740,其物侧表面74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74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四透镜740的物侧表面741及像侧表面74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 740的物侧表面741及像侧表面742中至少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700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710之间;另包括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50置于该第四透镜740的像侧表面742与一成像面7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75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第七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 = 2. 30(毫米)。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光圈值为而0,其关系式为 Fno = 2. 85。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HFOV = 37.0(度)。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710的色散系数为Vl,该第二透镜7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1-V2 = 34. 5。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740的像侧表面742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8/f = 0. 39。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730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710的焦距为fl,其关系式为(f/f3)-(f/fl) = -1. 41。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二透镜7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2 = 0. 253(毫米)。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于该成像面760处供被摄物成像于其上,该第一透镜710的物侧表面7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TTL = 2. 74(毫米)。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710的物侧表面7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7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TTL/(ImgHXCT2)1/2 = 4. 12。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700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SL,该第一透镜710的物侧表面7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 SL/TTL = 0. 98。
第七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7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740的像侧表面7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lAmgH = 0. 75。第七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23表十三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M表十四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毫米),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第八实施例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请参阅图8A,第八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8B。第八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镜头主要由四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810,其物侧表面81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81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810的物侧表面811及像侧表面812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820,其物侧表面82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82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820的物侧表面821及像侧表面822皆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830,其物侧表曲83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83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830的物侧表面831及像侧表面832皆为非球面;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840,其物侧表面84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84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四透镜840的物侧表面841及像侧表面84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 840的物侧表面841及像侧表面842中至少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800置于该第一透镜810与该第二透镜820 之间;另包括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850置于该第四透镜840的像侧表面842与一成像面8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85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第八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 = 2. 42(毫米)。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光圈值为而0,其关系式为 Fno = 2. 60。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HFOV = 38.5(度)。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810的色散系数为Vl,该第二透镜8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1-V2 = 32. 1。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840的像侧表面842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8/f = 0. 49。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830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810的焦距为fl,其关系式为(f/f3)-(f/fl) = 0. 40。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二透镜8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2 = 0. 250(毫米)。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于该成像面860处供被摄物成像于其上,该第一透镜810的物侧表面8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TTL = 2. 83 (毫米)。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810的物侧表面8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8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TTL/(LngHXCT2)V2 = 4. 08。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800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SL,该第一透镜810的物侧表面8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 SL/TTL = 0. 82。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8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840的像侧表面8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lAmgH = 0. 70。第八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7. 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8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840的像侧表面8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2,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2Amgh = 0. 71。第八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25表十五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沈表十六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毫米),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第九实施例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请参阅图9A,第九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9B。第九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镜头主要由四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910,其物侧表面91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91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910的物侧表面911及像侧表面912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920,其物侧表面92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92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920的物侧表面921及像侧表面922皆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930,其物侧表面93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932为凸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930的物侧表面931及像侧表面932皆为非球面;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940,其物侧表面94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942为凹面,其材质为塑胶,该第四透镜940的物侧表面941及像侧表面94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 940的物侧表面941及像侧表面942中至少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900置于该第一透镜910与该第二透镜920 之间;另包括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950置于该第四透镜940的像侧表面942与一成像面9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95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第九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 = 1.71(毫米)。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光圈值为而0,其关系式为 Fno = 2. 40。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HFOV = 37.2(度)。
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910的色散系数为Vl,该第二透镜920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1-V2 = 32. 5。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940的像侧表面942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8/f = 0. Μ。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930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910的焦距为fl,其关系式为(f/f3)-(f/fl) = 1.55。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二透镜9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2 = 0. 266(毫米)。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于该成像面960处供被摄物成像于其上,该第一透镜910的物侧表面9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TTL = 2. 53 (毫米)。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910的物侧表面9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9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TTL/(LngHXCT2)V2 = 4. 33。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900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SL,该第一透镜910的物侧表面9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 SL/TTL = 0. 85。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9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940的像侧表面9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lAmgh = 0. 72。第九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7. 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9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940的像侧表面9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2,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2Amgh = 0. 75。第九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27表十七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观表十八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毫米),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第十实施例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光学系统示意图请参阅图10A,第十实施例的像差曲线请参阅图10B。第十实施例的光学取像镜头主要由四片透镜构成,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1010,其物侧表面101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1012为凸面, 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一透镜1010的物侧表面1011及像侧表面1012皆为非球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1020,其物侧表面102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1022为凹面, 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二透镜1020的物侧表面1021及像侧表面1022皆为非球面;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三透镜1030,其物侧表面1031为凹面及像侧表面1032为凸面, 其材质为塑胶,该第三透镜1030的物侧表面1031及像侧表面1032皆为非球面;及一具负屈折力的第四透镜1040,其物侧表面1041为凸面及像侧表面1042为凹面, 其材质为塑胶,该第四透镜1040的物侧表面1041及像侧表面1042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1040的物侧表面1041及像侧表面1042中至少一表面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1000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1010之间;
另包括有一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050置于该第四透镜1040的像侧表面1042与一成像面1060之间;该红外线滤除滤光片1050的材质为玻璃且其不影响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第十实施例非球面曲线方程式的表示式如同第一实施例的型式。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f = 2. 03(毫米)。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光圈值为而0,其关系式为 Fno = 2. 47。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0V,其关系式为=HFOV = 37.5(度)。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一透镜1010的色散系数为VI,该第二透镜1020 的色散系数为V2,其关系式为V1-V2 = 32. 1。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四透镜1040的像侧表面1042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其关系式为R8/f = 0. 25。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该第三透镜1030的焦距为f3,该第一透镜1010的焦距为fl,其关系式为(f/f3)-(f/fl) = 0. 33。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第二透镜10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CT2 = 0. 280(毫米)。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于该成像面1060处供被摄物成像于其上,该第一透镜1010的物侧表面10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TTL = 2. 47(毫米)。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 LiigH,该第一透镜1010的物侧表面10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该第二透镜10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其关系式为TTL/(LngHXCT2)V2 = 3. 76。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该光圈1000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 SL,该第一透镜1010的物侧表面1011至该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其关系式为SL/TTL = 0.97。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10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1040的像侧表面10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其关系式为=YclAmgH = 0. 66。第十实施例光学取像镜头中,相对光轴为37. 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10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第四透镜1040的像侧表面10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2,该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gH,其关系式为Yc2AmgH = 0. 69。第十实施例详细的光学数据如图四表十九所示,其非球面数据如图30A表二十A 及图30B表二十B所示,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毫米),HFOV定义为最大视角的一半。图32是通过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中来定义Ycl的示意图,其中相对光轴为36. 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9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该第四透镜940的像侧表面9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
图33是通过本发明第九实施例中来定义Yc2的示意图,其中相对光轴为37. 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该光圈900中心的光线,该光线与该第四透镜940的像侧表面942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2。表一至表二十B(分别对应图11至图30B)所示为本发明光学取像镜头实施例的不同数值变化表,然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数值变化皆属实验所得,即使使用不同数值,相同结构的产品仍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畴,故以上的说明所描述及附图中所说明仅做为例示性,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表二十一(对应图31)为各个实施例对应本发明相关关系式的数值资料。
权利要求
1.一种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取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及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所述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所述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所述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处,相对光轴为36. 5 度的入射角且通过所述光圈中心的光线,所述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所述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所述光圈至所述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L,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所述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0. 35 < Ycl/ImgH < 0. 95 ;及0. 70 < SL/TTL < 1. 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 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其像侧表面为凸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具负屈折力。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满足下记关系式0. 70 < (f/f3)-(f/fl) < 2. 00。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 CT2,满足下记关系式0. 15mm < CT2 < 0. 32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满足下记关系式28. 5 < V1-V2 < 42. 0。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曲率半径为R8,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满足下记关系式0. 10 < R8/f < 0. 45。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相对光轴为37.2度的入射角且通过所述光圈中心的光线,所述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2, 所述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满足下记关系式0.50 < Yc2/ImgH < 0. 95。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所述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1.80mm < TTL < 3. 20mm。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所述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2. 20mm < TTL < 2. 70mm。
12.一种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取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及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其中,所述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所述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所述第二透镜之间,所述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处,相对光轴为36. 5 度的入射角且通过所述光圈中心的光线,所述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Ycl,所述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所述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0.35 < Ycl/ImgH < 0. 95 ;及1.80mm < TTL < 3. 20mm。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凸面,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且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所述第四透镜具负屈折力。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 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满足下记关系式0. 70 < (f/f3)-(f/fl) < 2. 00。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 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满足下记关系式28. 5 < V1-V2 < 42. 0。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所述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2. 20mm < TTL < 2. 70mm。
20.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所述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满足下记关系式2. 50 < TTL/(ImgHX CT2)1/2 < 4. 35。
21.一种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取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 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所述第三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及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所述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所述第四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其中,所述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所述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处,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所述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1.80mm < TTL < 3. 20mm。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像侧表面为凹面,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面及像侧表面为凸面。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透镜具正屈折力,所述第四透镜具负屈折力。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整体光学取像镜头的焦距为f, 所述第三透镜的焦距为f3,所述第一透镜的焦距为Π,满足下记关系式0. 70 < (f/f3)-(f/fl) < 2. 00。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I, 所述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满足下记关系式28. 5 < V1-V2 < 42. 0。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相对光轴为36.5度的入射角且通过所述光圈中心的光线,所述光线与第四透镜的像侧表面的交点其垂直光轴的距离为 Ycl,所述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满足下记关系式0. 35 < Ycl/ImgH < 0. 95。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感光元件有效像素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LiigH,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所述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所述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满足下记关系式2.50 < TTL/(ImgHX CT2)1/2 < 4. 35。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的物侧表面至所述电子感光元件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TL,满足下记关系式2. 20mm < TTL < 2. 70mm。
29.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光学取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镜的物侧表面为凹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取像镜头,所述光学取像镜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一具正屈折力的第一透镜;一具负屈折力的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及一第四透镜,其像侧表面为凹面,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且该第四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反曲点;其中,该光学取像镜头另设置有一光圈及一电子感光元件供被摄物成像,该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该第二透镜之间,该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成像面处。
文档编号G02B13/00GK102401982SQ20101028716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16日
发明者汤相岐, 蔡宗翰, 谢东益, 陈俊杉 申请人: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