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像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384阅读:4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像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以平滑型基板制造的大像素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像素。
背景技术
初次使用在如计算器与电子表的简单单色显示器的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IXD),已变成最优势的显示科技。液晶显示器经常用来取代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 CRT)在计算机显示与电视显示上的应用。液晶显示器的各种缺点已经被克服以改善液晶显示器的质量。举例来说,广泛地取代被动矩阵显示器的主动矩阵显示器,相对于被动矩阵显示器具有降低鬼影((^hosting)且改善分辨率(Resolution)、色阶(Color Gradation)、视角(Viewing Angle)、对比(Contrast Ratio)以及反应时间(Response Time)的成效。然而,传统扭转向列液晶显示器(Twisted Nematic IXD)的主要缺点为非常窄的视角以及非常低的对比。甚至连主动式矩阵的视角更窄于阴极射线管的视角。尤其是当观看者直接地在液晶显示器前面收看一高画质影像时,在液晶显示器侧旁的其它观看者则无法看到此一高画质影像。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Multi-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iquid Crystal Display,MVA IXD)被发展来改善液晶显示器的视角以及对比。请参考图 la-lc,表示一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100的像素基本功能。为了清楚地解说,图1的液晶显示器仅使用单一区域(Single Domain) 0再者,为了清楚地解说,图la_lc (以及图2)的液晶显示器依据灰阶操作来叙述。液晶显示器100具有一第一偏光片105、一第一基板110、一第一电极120、一第一配向层125、多个液晶130、一第二配向层140、一第二电极145、一第二基板150以及一第二偏光片155。一般而言,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150由透明玻璃所制成。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5由如氧化铟锡andium TinOxide, ΙΤ0)的透明导电材质所制成。第一配向层 125与第二配向层140由聚酰亚氨(Polyimide,PI)所制成,且与在静止态的液晶130垂直地配向。在操作时,一光源(图未示)从贴附在第一基板110的在下面的第一偏光片105 射出光线。第一偏光片105通常在一第一方向偏振,且贴附在第二基板150的第二偏光片 155与第一偏光片104垂直地偏振。因此,从光源而来的光线并不会同时穿透第一偏光片 105与第二光偏光片155,除非光线的偏振在第一偏光片105与第二偏光片155之间旋转90 度。为了清楚说明,并未显示很多的液晶。在实际的显示器中,液晶为棒状分子(rod like molecules),其直径大约为5埃(Angstrom,A),长度大约20-25埃。因此,在一像素中有超过一千两百万的液晶分子,其中像素的长、宽、高分别为300微米(micrometer,μ m)、120 微米、3微米。在图1中,液晶130为垂直配向。在垂直配向中,液晶130并不会将从光源的偏振极光转向。因此,从光源来的光线并不会穿过液晶显示器100,且对所有颜色及所有间隙晶胞(cell gap)而言,提供一个完全地光学暗态(optical black state)及非常高的的对比(contrast ratio) 0因此,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相对传统的低对比的扭转式向列型液晶显示器而言,在对比上提供一个显著的改善。然而,如图Ib所示,当在第一电极120与第二电极145之间加入一个电场(electric field)时,液晶130即重新定向到一倾斜位置 (tilted position)。在倾斜位置的液晶将从第一偏光片105而来的偏振光线的偏振转向 90度,以致光线可以穿过第二偏光片155。而倾斜的大小,即控制光线穿过液晶显示器的多少(如像素的亮度),与电场强度成正比。一般而言,单一个薄膜晶体管,用在每一个像素上。然而对彩色显示器而言,各别的薄膜晶体管用在每一色分量(color component,典型地为、绿及蓝)。然而,对不同角度的观看者而言,光线通过液晶显示器120并不是相同的。如图Ic 所示,在中央左边的观看者172会看到亮像素(bright pixel),因为液晶显示器130宽阔 (光线转向)的一侧面对观看者172。位于中央的观看者174会看到灰像素(gray pixel), 因为液晶显示器130宽阔的一侧仅部分地面对观看者174。而位于中央右侧的观看者176 会看到暗像素(dark pixel),因为液晶显示器130宽阔的一侧几乎没有面对观看者176。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MVA LCDs)被发展来改善单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single-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LCD)的视角问题。请参考图2,表示一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MVA IXDs) 200的像素。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200包括一第一偏光片205、一第一基板210、一第一电极220、一第一配向层225、若干液晶235、237、若干突起物沈0、一第二配向层M0、一第二电极M5、一第二基板250以及一第二偏光片255。液晶235形成像素的第一区域(first domain),而液晶237则形成像素的第二区域(second domain)。当在第一电极220与第二电极245之间施加一电场时,突起物260会导致液晶235 相对液晶237而倾斜一不同的方向。因此,中央偏左的观看者272会看到左边区域(液晶 235)呈现黑色(black)而右边区域(液晶237)呈现白色(white)。在中央的观看者274则会同时看到两个区域而呈现灰色。中央偏右的观看者276则会看到左边区域呈现白色而右边区域呈现黑色。然而,因为个别单独的像素很小,因此三个观看者都认为像素是灰色的。 如上所述,液晶的倾斜的大小,由在电极220与245之间的电场大小所控制。观看者所感知的灰阶与液晶倾斜大小相关联。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也可以扩大到使用四个区域, 以便在一像素中的液晶方向被区分为四个主区域,以提供同时在垂直与水平方向上的宽大且对称的视角。因此,提供宽大且对称的视角的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成本却非常高,因为将突起物增加到上、下基板的困难,以及将突起物正确地配向到上、下基板的困难。尤其是在下基板的一突起物必须设置在上基板的二突起物中央;任何在上、下基板之间的配向,都将会降低生产良率。其它在基板上使用物理特性的技术,如已用来取代或结合突起物使用的氧化铟锡间隙(ΙΤ0 slits),在制造上非常昂贵。再者,突起物与氧化铟锡间隙无法使传输光线,也因此降低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亮度(brightness)。因此,需要一个方法或系统可以提供给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无需制造如突起物及氧化铟锡间隙的物理特性,以及无需在上、下基板上进行极度精准的配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放大本质离散电场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Amplified Intrinsic Fringe Field MVA LCD, AIFF MVA LCD)的像素,该显示器不需要突起物或氧化铟锡间隙。位于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一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像素具有一第一色分量及一第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xtra-planar fringe field amplifier)。第一色分量包括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点与第二色点之间。然而,当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一第二平面时,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点与第二色点位于一第一平面上。一般而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架构来从像素外侧接收极性。像素也可包括一第二色分量及一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第二色分量包括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在一第一维度配向,其中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一第二平面,于第二平面的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第二色分量的第一色点与第二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架构来从该像素外侧接收极性。再者,像素包括耦接到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一切换元件及耦接到第二色分量的一第二切换元件。在本发明的一特定实施例中,当第二切换元件被架构来具有一第二极性时,第一切换元件被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其中,更进一部包括一第一切换元件及一第二切换元件,该第一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该第二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其中该第一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且该第二切换元件架构
来具有一第二极性。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色分量、一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及一第三切换元件,该第三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在一第一维度配向,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一第二平面,该第三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其中该第三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一第一切换元件及一第二切换元件,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一色分量与该第二色分量之间,其中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一第二平面,该第一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该第二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其中该第一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且该第二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该第一极性。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色分量、一第四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一第五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及一第三切换元件,该第三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在一第一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四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其中该第四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平面,该第五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五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平面,该第三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其中该第三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该第一极性。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关联点及一第二关联点,其中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位于该第一关联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之间,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位于该第二关联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之间。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色分量、一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一第三关联点、 一第四关联点、一第一切换元件及一第二切换元件,该第二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平面,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位于该第三关联点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之间,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位于该第四关联点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之间,该第一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该第二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其中,该第一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该第二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二极性。其中,该第一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该第二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该第一极性。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色分量、一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一第五关联点、 一第六关连点及一第三切换元件,该第三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平面,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位于该第五关联点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之间,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位于该第六关联点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之间,该第三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其中,该第一色分量更包括一第三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在该第一维度配向,其中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位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三色点之间。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平面。其中,该第一色分量更包括一第三色点与一第四色点,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在一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配向,并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配向。其中,该第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更包括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一垂直放大部、 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一水平放大部及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二水平放大部,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垂直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间之间以及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之间延伸,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其中,该第一色分量更包括一第五色点、一第六色点,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配向,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六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配向,并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配向,其中该第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更包括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三水平放大部及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四水平放大部,该第三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与该第三色点之间延伸,该第四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六色点与该底四色点之间延伸, 其中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垂直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与该第六色点之间延伸。其中,该第一色分量更包括一第七色点及一第八色点,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七色点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配向,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八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六色点配向,并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六色点配向,其中该第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更包括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五水平放大部及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六水平放大部,该第五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与该第七色点之间延伸,该第六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六色点与该第八色点之间延伸,其中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垂直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七色点与该第八色点之间延伸。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色分量及一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该第二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一第二色点、一第三色点及一第四色点,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配向,并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配向,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包括一垂直放大部、一第一水平放大部及一第二水平放大部,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垂直方大部在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以及在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与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第一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三色点之间延伸,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第二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切换元件及一第二切换元件,该第一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一色分量,该第二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二色分量,其中当该第二切换元件被架构来具有一第二极性时,该第一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色分量及一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该第三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一第二色点、一第四色点及一第五色点,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配向,并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配向,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包括一垂直放大部、一第一水平放大部及一第二水平放大部,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垂直放大部在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以及在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与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第一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三色点之间延伸,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第二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其中,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切换元件、一第二切换元件及一第三切换元件,该第一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一色分量,该第二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二色分量,该第三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三色分量,其中当该第二切换元件被架构来具有一第二极性时,该第一切换元件与该第三切换元件架构成具有一第一极性。依据本发明所制造的放大本质离散电场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比传统的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更便宜。尤其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使用较新颖的像素设计,即提供放大本质离散电场,以在放大本质离散电场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中创造出多个区域。举例来说,依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像素被再细分成具有多个色点(color dots,⑶s) 的色分量。再者,像素包含位于与色点不同平面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当色点具有一第二极性以放大色点的离散电场时,离散场放大器设置有一第一极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图Ia-Ic表示现有单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像素的三个示意图, 图2表示现有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像素的一示意图。
图3a_;3b表示依据本发明· 图如-如表示依据本发明-图^1-5(1表示依据本发明· 图6a_6c表示依据本发明-图7a_7d表示依据本发明· 图8a-8c表示依据本发明-其中,附图标记 100 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 第一基板 第一配向层 第二配向层 第二基板 观看者 观看者 第一偏光片 第一电极
-实施例的一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示意图<
-实施例的一像素设计的示意图。
-实施例的一像素设计示意图。
-实施例的一像素设计示意图。
-实施例的一像素设计示意图。
-实施例的一像素设计示意图。
110 125 140 150 172 176 205 220 235 240 255 272 276 302 307 311 313 320 322
105 120 130 145 155液晶第二配向层 第二偏光片 观看者 观看者 第一偏光片 第一配向层 第一电极 液晶 像素 液晶
第一偏光片第一电极液晶
第二电极第二偏光片 174 观看者
200 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
210 第一基板
225 第一配向层
237 液晶
245 第二电极
260 突起物
274 观看者
300 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 305 第一基板 310 像素
312 315 321 323
极极电电
晶二一 晶液第第液
325第二电极327电场
330像素331第一电极
332液晶333液晶
335第二电极352第二配向月
355第二基板357第二偏光>
410像素设计410+像素设计
410-像素设计411导体
412导体414导体
415导体417导体
418导体421导体
422导体424导体
425导体427导体
428导体450显不器
510像素设计510+像素设计
510-像素设计511导体
512导体514导体
515导体517导体
518导体521导体
522导体524导体
525导体527导体
528导体611导体
612导体613导体
616导体617导体
619导体623导体
626导体627导体
629导体710像素设计
710+像素设计710-像素设计
712导体713导体
714导体715导体
716导体717导体
720显不器810像素设计
810+像素设计810-像素设计
811导体812导体
813导体814导体
815导体816导体
817导体818导体
819导体820导体
821导体822导体
824导体831导体0100]832导体 833 导体0101]834导体 835 导体0102]836导体 837 导体0103]838导体 839 导体0104]840导体 841 导体0105]842导体 850 显示器0106]AD_1_1关联点AD丄2关联点0107]AD_2_1关联点AD_2_2关联点0108]AD_3_1关联点AD_3_2关联点0109]AD_4_2关联点ADH 关联点高度0110]ADW :关联点宽度ADS 放大器深度间距0111]CC_1 第一色分量CC_2第二色分量0112]cc_3 第三色分量CD丄1色点0113]CD_1_2色点CD丄3色点0114]CD_1_4色点CD丄5色点0115]CD_1_6色点CD丄7色点0116]CD_1_8色点CD_2_1色点0117]CD_2_2色点CD_2_3色点0118]CD_2_4色点CD_2_5色点0119]CD_2_6色点CD_2_7色点0120]CD_2_8色点CD_3_1色点0121]CD_3_2色点CD_3_3色点0122]CD_3_4色点CD_3_5色点0123]CD_3_6色点CD_3_7色点0124]CD_3_8色点⑶H 色点高度0125]CDW :色点宽度DCA_1装置元件区域0126]DCA_2 装置元件区域DCA_3装置元件区域0127]DCAH 装置元件区域高度DCAff 装置元件区域宽度0128]EPFFA_1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0129]EPFFA_1_2 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0130]EPFFA_2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0131]EPFFA_2_2 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3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0132]EPFFA_3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0133]EPFFA_3_2 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3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0134]EPFFAH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高度EPFFAff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宽度0135]HADS :水平关联点间HADSl水平关联点间距0136]HADS2 :水平关联点间距 HAP__1第一水平放大部0137]HAP—2 第二水平放大部 HAP__3第三水平放大部0138]HAP_4 第四水平放大部 HAP__5第五水平放大部
13
HAP_6 第六水平放大部HAP_H_1水平放大部高度
HAP_H_2 水平放大部高度HAP_H_3水平放大部高度
HAP_H_4 水平放大部高度HAP_H_5水平放大部高度
HAP_H_6 水平放大部高度HAP_ff水平放大部宽度
HAP_ff_2 水平放大部宽度HAP_ff_3水平放大部宽度
HAP_ff_4 水平放大部宽度HAP_ff_5水平放大部宽度
HAP_ff_6 水平放大部宽度HCCOl水平色分量偏移量
HDS 水平点间距HDOl 水平点偏移量
HDSl 水平点间距HDS2 水平点间距
HDS3 水平点间距SE_1 切换元件
SE_2 切换元件SE_3 切换元件
VADS 垂直关联点间距VAP_1垂直放大部
VAP_H_1 垂直放大部高度VAP_ff_1垂直放大部宽度
VDS 垂直点间距VDSl 垂:S点间距
VDS2 垂直点间距VDS3 垂:S点间距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上所述,传统的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在制造上是非常昂贵的,因为使用如突起物或氧化铟锡间隙的物理特性,以使每一像素产生多区域。然而,依据本发明的方法,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使用离散电场来产生多区域,且不需要在基板上使用物理特性(如突起物或氧化铟锡间隙)。再者,因为不需要物理特性,因此也可排除上、下基板校准物理特性的困难。所以,依据本发明的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在制造上相对于传统的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具有更高的良率且更加便宜。请参考图3a及图北,表示依据本发明基本概念,无须在基板上使用物理特性,以产生一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MVA IXD) 300的示意图。而图3a及图北显示出在一第一基板305与一第二基板355之间,具有像素310、320及330。一第一偏光片302粘贴到第一基板305,且一第二偏光片357粘贴到第二基板355。像素310包含有一第一电极311、 若干液晶312、313以及一第二电极315。像素320包含有一第一电极321、若干液晶322、 323以及一第二电极325。相似地,像素330包含有一第一电极331、若干液晶332、333以及一第二电极335。所有电极一般地架构使用如氧化铟锡(ITO)的透明导电材质。再者, 一第一配向层307覆盖在第一基板305上的电极之上。相似地,一第二配向层352覆盖在第二基板355上的电极之上。二液晶配向层307及352提供一垂直液晶配向。为了下列的更加详细叙述,电极315、325及335维持在一共同电压(common voltage)V_Com。因此,为了容易制造,电极315、325及335为一单一结构(如图3a及图北所示)。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300使用交替偏振以操作像素310、320及330。举例来说,若像素310与330 的偏振为正(positive)的话,则像素320的偏振为负(negative)。相反地,若像素310与 330的偏振为负(negative)的话,则像素320的偏振为正(positive)。一般来说,每一像素的偏振在页框(frames)间切换,但交替偏振的图案(pattern)维持在每一页框中。在图 3a中,像素310、320及330在「关闭(OFF)」状态,意即关闭在第一与第二电极之间的电场(electric field)。在关闭状态下,某些残余电场可能存在第一与第二基板之间。然而,一般而言,残余电场太小而无法使液晶倾斜。在图3b中,像素310、320及330处在“开启(ON)”状态。而图3b使用“ + ”及“-” 代表电极的电压极性(voltage polarity)。因此,电极311及331具有正电压极性,而电极 321具有负电压极性。基板355与电极315、325及335保持在共同电SV_Com。电压极性相对共同电压V_Com来定义,其中一正极性是其电压高于共同电压V_Com,一负极性是其电压低于共同电SV_C0m。在电极321与325之间的电场327(以电力线表示)造成液晶322 与323倾斜。一般而言,没有突起物或其它物理特性,液晶的倾斜方向不会被在一垂直的液晶配向层307与352的液晶所固定。然而,在像素边缘的离散电场会影响到液晶的倾斜方向。举例来说,在电极321与325之间的电场327,垂直围绕像素320中心,但倾斜到像素左半部的左边,以及倾斜到像素右半部的右边。因此,在电极321与325之间的离散电场造成液晶323倾斜到右边而形成一第一区域,且造成液晶322倾斜到左边而形成一第二区域。 因此,像素320为具有对称宽视角的多区域像素。相似地,在电极311与315之间的电场(图未示)具有离散电场,此离散电场造成液晶313重新定位,且倾斜到像素312右侧的右边,也造成液晶312倾斜到像素310左测的左边。相似地,在电极331与335之间的电场(图未示)具有离散电场,此离散电场造成液晶333重新定位,且倾斜到像素330右侧的右边,也造成液晶332倾斜到像素330左测的左边。邻近像素的交替极性放大每一像素离散场效(fringe field effect)。因此,通过在每列的像素(或每栏的像素)之间重复交替极性图案,即可无须物理特性而达到一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再者,可以使用交替极性棋盘图案,以在每一像素产生四个区域。然而,一般而言,离散场效相对地小且微弱。所以,当像素变较大时,在像素边缘的离散电场无法传递到在一像素中的所有液晶。因此,在大像素中,对于远离像素边缘的液晶的倾斜方向随意变化,且不会产生一多区域像素。一般而言,当像素变得大于40-60微米 (micrometer, μ m)时,像素的离散场效不会影响控制液晶倾斜。故,对大像素液晶显示器而言,使用一新颖的像素区分方法来达到多区域像素。尤其是对彩色液晶显示器而言,像素区分成色分量。每一色分量由如薄膜晶体管(thin-film transistor, TFT)的一个别的切换装置所控制。一般而言,色分量为红色、绿色及蓝色。依据本发明,一像素的色分量进一步区分成色点(color dots)。每一像素的极性在影像的的每一连续页框之间做切换,以避免图像质量的降低, 而图像质量的降低因为在每一页框中液晶在相同方向扭曲。然而,若是所有的切换元件为相同极性者,则色点极性图案切换可能造成其它如闪烁(flicker)的图像质量问题。为了降低闪烁,切换元件(如晶体管)配置在一切换元件驱动模式中,此机制包括正、负极性。再者,为了降低串音(cross talk),切换元件的正、负极性被配置在一固定图案中,此固定图案提供一更稳定的配电。不同的切换元件驱动模式使用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有三个主要的切换元件驱动模式,为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模式(switching element point inversion driving scheme)、切换兀件列反转驱动模式(switching element row inversion driving scheme)以及切换兀件行反转驱动模式(switching element column inversion driving scheme) 0在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模式中,切换元件形成一交替极性的棋盘图案。在切换元件列反转驱动模式中,在每一列的切换元件具有相同极性;然而,在一列上的一切换元件相对于邻近列的切换元件的极性而具有相反极性。在切换元件行反转驱动模式中,在每一行的切换元件具有相同极性;然而,在一行上的一切换元件相对于邻近行的切换元件的极性而具有相反极性。当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模式提供最稳定的配电时,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模式的复杂性与额外的成本,相比较切换元件列反转驱动模式与切换元件行反转驱动模式而言,是不划算的。因此,当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模式通常保持在高性能应用时,对于大部分低成本与低电压应用的液晶显示器的制造,使用切换元件列反转驱动模式。依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像素,包括以新颖配置的不同的主要元件,以达到高质量、低成本的显示单元。举例来说,像素可以包括色分量、色点、离散场放大区域(fringe field amplifying regions,FFAR)、切换兀件、装置兀件区域(device component area)以及关联点(associated dots)。尤其是,本发明介绍新颖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此装置元件区域包含占用切换元件及/或储存电容的区域,而且此区域被用来制造切换元件及/或储存电容。为了清楚说明,一不同的装置元件区域由每一切换元件所界定。关联点与离散场放大区域为电性偏振区域(electrically polarized area),而并未是色分量的一部分。在本发明许多的实施例中,关联点覆盖装置元件区域。对这些实施例而言,关联点是由将一绝缘层沉积覆盖在切换元件及/或储存电容上所制成。接着,通过沉积一电性导电层以形成所述的关联点。此关联点电性地连接到特定的切换元件及/或其它偏振元件(例如色点)。储存电容电性地连接到特定的切换元件及色点电极(color dot electrodes),以在液晶胞打开(switching-on)或是关掉(switching off)的过程期间补偿并抵销在液晶胞上的电容值变化。因此,储存电容用来在液晶胞打开或是关掉的过程期间减低串音效应(cross talk effect)。一图案化光掩模(patterning mask)使用在当关联点需要形成图案化电极(patterned electrode)之时。一般而言,附加一黑色矩阵层(black matrixlayer)以形成对关联点的一光屏蔽(light shield)。然而,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一色彩层(color layer)附加到关联点上,以改善色彩表现(color performance)或是达到一所欲的色彩图案(color pattern)或色差(color shading)。在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中,色彩层制造在切换元件的之上或之下。其它实施例可能也将色彩层置放在显示器的玻璃基板之上。在本发明其它实施例中,关联点为与切换元间相互独立的一区域。再者,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具有额外的关联点,此等关联点并不直接地与切换元件相关。一般而言,关联点包括如氧化铟锡(ITO)或其它导电层的一主动电极层(active electrode layer),且连接到一附近的色点或者是以其它手段供电。对不透明的关联点而言,一黑色矩阵层可以被附加在导电层的底部上,以形成不透明区域(opaque area) 0在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中,黑色矩阵可以被制造在氧化铟锡(ITO)玻璃基板侧上,以简化工艺(fabrication process)。额外的关联点是改善显示区域有效的使用,借以改善开口率(aperture ratio)且在色点内形成多个液晶区域(liquid crystal domains)。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使用关联点以改善色彩表现。举例来说,关联点的小心布局(careful placement)可以允许附近色点的颜色从有用的色彩图案进行修饰。离散场放大区域(FFARs)比关联点更加多功能。特别是,离散场放大区域可以具有非矩形形状,虽然一般来说璃散场放大区域的整体形状可以被划分成一矩形形状组。再者,离散场放大区域沿着多于一色点的一侧而延伸。而且,在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中,离散场放大区域可以被用来取代关联点。尤其是,在这些实施例中,离散场放大区域不仅覆盖装置元件区域,而且沿着多于邻近装置元件区域的色点一侧而延伸。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s)为已偏极化结构,并在与一像素的色点的不同水平平面上。一般而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s)设置在邻近色点的边缘,以放大色点的离散电场。使用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一个好处,就是色点可以更靠近的设置在一起,以改善一显示器的亮度。于后将详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一般而言,色点、装置元件区域以及关联点,配置在格状图案,且以一水平点间距 (horizontal dot spacing) HDS 以及一垂直点间距(vertical dot spacing) VDS 而相互邻近分开。当离散场放大区域被使用来取代关联点时,部分的离散场放大区域也会安置在格状图案中。在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中,可能使用到多个垂直点间距及多个水平点间距。每一色点、关联点以及装置元件区域,在一第一维度(如垂直方向)有二个与其相互邻接元件(例如色点、关联点或者是装置元件区域),且在一第二维度(如水平方向)有二个与其相互邻接元件(adjacent neighbors) 0再者,二个与其相互邻接元件可以被配向或是移动。每一色点具有一色点高度⑶H以及一色点宽度CDW。相似地,每一关联点具有一关联点高度ADH 以及一关联点宽度ADW。再者,每一装置元件区域具有一装置元件区域高度DCAH以及一装置元件区域宽度DCAW。在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中,色点、关联点以及装置元件区域为相同尺寸。然而,在本发明某些实施例中,色点、关联点以及装置元件区域可为不同尺寸或形状。举例来说,在本发明的许多实施例中,关联点具有色点较小的高度。在许多应用中,增加色点的高度以改善多区域垂直配向(MVA)结构的稳定度(stability),并改善光学传输以增加显示亮度。图如及图4b表示一像素设计410(如后述的编号410+及410-)不同的点极性图案,此像素设计410通常被使用在具有一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模式的显示器上。在实际的操作上,一像素将在每一影像页框间的一第一点极性图案与一第二点极性图案之间做切换。为了清楚说明,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点具有一正极性的点极性图案,指的是正点极性图案(positive dot polarity pattern)。相反地,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点具有一负极性的点极性图案,指的是负点极性图案(negative dot polarity pattern) 0尤其是,在图如中, 像素设计410具有一正点极性图案(标示为410+),且像素设计410具有一负点极性图案 (标示为410-)。再者,在不同像素设计中每一被极化元件的极性以”+”表示正极性,以”_” 表示负极性。像素设计410具有三个色分量CC_1、CC_2及CC_3。每一色分量包括有三色点 (color dots)。为了清楚说明,将色点表示为CD_X_Y,其中,X代表一色分量(如图4a_4b 所示从1到3),且Y表示一点数字(如图4a-4b所示从1到2)。像素设计410也包括作为每一色分量的一切换元件(标示为SE_1、SE_2及SE_3)以及做为每一色分量(标示为 AD_I_J,其中I为色分量,J为关联点编号)的二已偏极化的关连点。切换元件SE_1、SE_2 及SE_3设置成一列。一装置元件区域表示成分别地围绕围绕每一切换元件SE_1、SE_2及 SE_3,并表示为 DCA_1、DCA_2 及 DCA_3。像素设计410的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三色点CD_1_1、CD_1_2及CD_1_3。色
17点CD_1_1、CD_1_2及CD_1_3形成一栏且被一水平点间距HDSl所分隔。换句话说,色点 CD_1_1、CD_1_2及CD_1_3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被水平点间距HDSl所分隔。再者,色点 CD_1_1及CD_1_2由水平点偏移量HDOl所水平地抵销,而水平点偏移量HDOl等于水平点间距HDSl加上色点宽度CDW。然而,色点CD_1_1及CD_1_2电性地连接到色点CD_1_1及 CD_1_2的底部。相似地,色点CD_1_2及CD_1_3电性地连接到色点CD_1_2及CD_1_3的底部。在像素设计410中,切换元件SE_1位于色分量CC_1下方。切换元件SE_1耦接到色点 CD_1_1、CD_1_2及CD_1_3的电极,以控制色点CD_1_1、CD_1_2及CD_1_3的电压极性与电压量/大小。相似地,像素设计410的第二色分量CC_2具有三色点CD_2_1、CD_2_2及CD_2_3。 色点CD_2_1、CD_2_2及CD_2_3设置成一栏,且被水平点间距HDS1所分隔。因此,色点 CD_2_1、CD_2_2及CD_2_3垂直地配向且被水平点间距HDSl所垂直地分隔。然而,色点 CD_2_1及CD_2_2电性地连接到色点CD_2_1及CD_2_2的底部。相似地,色点CD_2_2及 CD_2_3电性地连接到色点CD_2_2及CD_2_3的底部。切换元件SE_2位于色分量CC_2下方。 切换元件SE_2耦接到色点CD_2_1、CD_2_2及CD_2_3的电极,以控制色点CD_2_1、CD_2_2 及CD_2_3的电压极性与电压量/大小。第二色分量CC_2与第一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 且以一水平点间距HDS2而与第一色分量CC_1相互分隔,因此色分量CC_2及CC_1由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所抵消,而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等于两倍的水平点间距HDSl加上三倍的色点宽度CDW再加上水平点间距HDS2。相似地,像素设计410的第三色分量CC_3具有三色点CD_3_1、CD_3_2及CD_3_3。 色点CD_3_1、CD_3_2及CD_3_3设置成一栏,且被一水平点间距HDSl所分隔。因此色点 CD_3_1、CD_3_2及CD_3_3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点间距HDSl所垂直地分隔。然而,色点 CD_3_1及CD_3_2电性地连接到色点CD_3_1及CD_3_2的底部。相似地,色点CD_3_2及 CD_3_3电性地连接到色点CD_3_2及CD_3_3的底部。切换元件SE_3位于色分量CC_3下方。 切换元件SE_3耦接到色点CD_3_1、CD_3_2及CD_3_3的电极,以控制色点CD_3_1、CD_3_2 及CD_3_3的电压极性与电压量/大小。第三色分量CC_3与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 且以一水平点间距HDS2而与第二色分量CC_2相互分隔,因此色分量CC_3及CC_2由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所抵消。为了清楚说明,像素设计410的色点以图阐释色点具有相同的色点宽度CDW。再者,在像素设计410中所有色点具有相同的色点高度CDH。像素设计410 也可包括关联点 AD_1_1、AD_1_2、AD_2_1、AD_2_2、AD_3_1 及 AD_3_2。 在像素设计410中,关联点为具有一关联点宽度ADW(在图如中未示)及一关联点高度 ADH(在图如中未示)的矩形。如图如所示,关联点被设置在像素设计410的色点之间。特别是,关联点AD_1_1 被设置在色点CD_1_1及CD_1_2之间,且关联点AD_1_2被设置在色点CD_1_2及CD_1_3之间。相似地,关联点AD_2_1被设置在色点CD_2_1及CD_2_2之间,且关联点AD_2_2被设置在色点CD_2_2及CD_2_3之间,而关联点AD_3_1被设置在色点CD_3_1及CD_3_2之间,且关联点AD_3_2被设置在色点CD_3_2及CD_3_3之间。关联点水平地以一水平关联点间距 HADS (图如中未示)相间隔,并垂直地以一垂直关联点间距VADS (图如中未示)相间隔。像素设计410被配置,以便关联点可从一邻近像素接收极性。特别是,一第一导体耦接到一关联点,以从在目前像素上方的像素接收极性,一第二导体耦接到切换元件,以提供极性给在目前像素下方的一像素的一关联点。举例来说,耦接到关联点AD_1_1的电极的导体411,向上延伸连接目前像素上方的像素的导体421,以接收极性(请参考图如)。耦接到切换元件SE_1的导体421向下延伸连接目前像素下方的像素的导体411。导体412及 422对关联点AD_1_2而言用于相同目的。相似地,导体414及4 对关联点AD_2_1而言用于相同目的。导体415及425对关联点AD_2_2而言用于相同目的。导体417及427对关联点AD_3_1而言用于相同目的。导体418及4 对关联点AD_3_2而言用于相同目的。色点、关联点及切换元件的极性,是以正号”+”及负号”_”表示。因此在图如中, 显示像素设计410+的正点极性、切换元件(如切换元件SE_1及SE_3)、色点(例如色点 CD_1_1、CD_1_2、CD_1_3、CD_3_1、CD_3_2 及 CD_3_3)及关联点 AD_2_1、AD_2_2,具有正极性。然而,切换元件 SE_2、色点 CD_2_1、CD_2_2、CD_2_3、关联点 AD_1_1、AD_1_2、AD_3_1、 AD_3_2具有负极性。图4b表示具有负点极性图案的像素设计410。对负点极性图案而言,切换元件 SE_1 及 SE_3、色点 CD_1_1、CD_1_2、CD_1_3、CD_3_1、CD_3_2、CD_3_3 及关联点 AD_2_1、 AD_2_2,具有负极性。然而,切换元件SE_2、色点CD_2_1、CD_2_2、CD2_3及关联点AD1_1_、 AD_1_2、AD_1_3具有正极性。如上所述,若邻近元件具有相反极性者,在每一色点的离散场会被放大。像素设计 410利用离散场放大区域来强化并稳定在液晶结构中的多区域的形成。一般而言,已偏极元件的极性被指定,以使一第一极性的色点具有第二极性的邻近已偏极元件。举例来说,对像素设计410(如图如所示)而言,色点CD_1_3具有正极性。然而,邻近已偏极元件(关联点AD_1_2与色点CD_2_1)具有负极性。因此色点CD_1_3的离散场被放大。再者,如下所述,极性反转机制也在显示层级(display level)中实现,因为色点CD_3_3具有正极性,以使其它邻靠色点CD_3_3的像素的色点具有负极性(请参考图4d)。使用图如与图4b的像素设计的像素,可被使用在利用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的显示器。图4c表示显示器450的一部分,显示器420使用像素设计410的像素P(0,0)、 P(1,0)、P(0,1)及P(l,l),而像素设计410具有一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显示器450 可具有数千列,且每一列上具有数千像素。列与行以如图4c所示的方式从如图如所示的部份连续。为了清楚说明,控制切换元件的栅极线(gate line,scan line)与源极线(source line, data line)在图如中被省略。为了更好以图阐释每一像素,每一像素的区域被遮蔽,此遮蔽在图4c中仅为绘图目的,并没有功能上的意义。在显示器450中,像素被配置以使在一列的所有像素具有相同的点极性图案(正或负),且每一连续的列也在正、负点极性图案之间交替。因此,像素P(0,0)及P(l,l)具有正点极性图案,像素P(0,1)与P(1,0)具有负点极性图案。然而,在下一个页框中,像素将切换点极性图案。因此一般而言,一像素 P(x,y)在当x+y为偶数时具有一第一点极性图案,在当χ+y为奇数时具有一第二点极性图案。在每一像素列上的像素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相互分隔,以便像素最右方的色点与一邻近像素最左方的色点以一水平点间距HDS3相互分隔。在一像素行上的像素水平地配向,且被以一垂直点间距VDS3所分隔。如上所述,第一像素的关联点从一第二像素的换元件接收极性。举例来说,像素 P (0,0)的关联点AD_1_2的电极,经由像素P(0,0)的导体412与像素P(0,1)的导体411而耦接到像素P(0,1)的切换元件SE_1。相似地,像素P(0,0)的关联点AD_3_1的电极,经由像素P(0,0)的导体417与像素P (0,1)的导体427而耦接到像素P (0,1)的切换元件SE_3。 再者,如上所述,邻近具有一第一电极的已偏极元件的极性具有一第二极性。举例来说,像素P(0,0)的色点CD_3_3具有正极性,且像素P(1,0)的色点CD_1_1具有负极性。在本发明特定的实施例中,每一色点具有140微米(micrometers)的宽度及420 微米的高度。每一关联点具有5微米的一关联点宽度、370微米的一关联点高度。水平点间距HDSl为19微米,垂直点间距VDS3为30微米,水平关联点间距HADSl为15微米。图fe及图恥表示一像素设计510的不同点极性图案,其像素设计510通常使用在具有一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的显示器中。在实际的操作中,一像素会在每一影像页框间的一第一点极性图案与一第二点极性图案之间作切换。为清楚说明,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点具有一正极性的点极性图案,当作是正的点极性图案。相反地,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点具有一负极性的点极性图案,当作是负的点极性图案。尤其是在图fe中,像素510具有一正的点极性图案(标示为510+),在图恥中,像素510具有一正的点极性图案(标示为 510-)。再者,在不同像素设计中每一已偏极化元件的极性,以“ + ”表示正极性,或以“_”表示负极性。像素设计510具有三个色分量CC_1、CC_2及CC_3。每一色分量具有三色点。为清楚说明,三色点表示为CD_X_Y,其中X为一色分量(在图中从1到3)且Y为一色点编号(在图中从1到3)。像素设计510也包括于每一色分量中的一切换元件 (标示为SE_1、SE_2、SE_3),及于每一色分量中的二已偏极化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标示为 EPFFA_I_J,其中I为色分量,J为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编号)。切换元件SE_1、SE_2、SE_3 设置成一行。一装置元件区域显示在每一切换元件SE_1、SE_2、SE_3的周围,并分别地标示为 DCA_1、DCA_2、DCA_3。像素设计510的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三色点CD_1_1、CD_1_2、CD_1_3。色点 CD_1_1、CD_1_2、CD_1_3形成一列并以一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换句话说,色点CD_1_1、 CD_1_2、CD_1_3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以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再者,色点CD_1_1与 CD_1_2以一水平点偏移量HDOl而水平地偏移,其中水平点偏移量HDOl等于水平点间距 HDSl加上色点宽度CDW。然而,色点CD_1_1与CD_1_2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1_1与CD_1_2 的底部。相似地,色点CD_1_2与CD_1_3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1_2与CD_1_3的底部。在像素设计510中,切换元件SE_1位于色分量CC_1下方。切换元件SE_1耦接到色点CD_1_1、 ⑶_1_2、CD_1_3的电极,以控制色点⑶_1_1、CD_1_2、⑶_1_3的电压极性及电压量/大小。相似地,像素设计510的第二色分量CC_2具有三色点CD_2_1、CD_2_2、CD_2_3。色点CD_2_1、CD_2_2、CD_2_3形成一列并以一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因此,色点CD_2_1、 CD_2_2、CD_2_3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以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然而,色点CD_2_1与 CD_2_2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2_1与CD_2_2的底部。相似地,色点CD_2_2与CD_2_3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2_2与CD_2_3的底部。切换元件SE_2位于色分量CC_2下方。切换元件 SE_2 耦接到色点 CD_2_1、CD_2_2、CD_2_3 的电极,以控制色点 CD_2_1、CD_2_2、CD_2_3 的电压极性及电压量/大小。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与第一色分量CC_1配向,且与第一色分量CC_1以一水平点间距HDS2相间隔,因此,色分量CC_2与CC_1以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 HCCOl水平地偏移,其中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等于两倍的水平点间距HDSl加上三倍的色点宽度CDW再加上水平点间距HDS2。相似地,像素设计510的第二色分量CC_3具有三色点CD_3_1、CD_3_2、CD_3_3。色点CD_3_1、CD_3_2、CD_3_3形成一列并以一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因此,色点CD_3_1、 CD_3_2、CD_3_3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以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然而,色点CD_3_1与 CD_3_2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3_1与CD_3_2的底部。相似地,色点CD_3_2与CD_3_3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3_2与CD_3_3的底部。切换元件SE_3位于色分量CC_3下方。切换元件 SE_3 耦接到色点 CD_3_1、CD_3_2、CD_3_3 的电极,以控制色点 CD_3_1、CD_3_2、CD_3_3 的电压极性及电压量/大小。第三色分量CC_3垂直地与第二色分量CC_2配向,且与第二色分量CC_2以一水平点间距HDS2相间隔,因此,色分量CC_3与CC_2以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 HCCOl水平地偏移。为清楚说明,像素设计510的色点以相同的色点宽度CDW进行图解说明。再者,在像素设计510中的所有色点具有相同的色点高度CDH。然而,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可具有不同色点宽度及不同的色点高度。像素设计510也包括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2_1、 EPFFA_2_2、EPFFA_3_1及EPFFA_3_2。在像素设计510中,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为具有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宽度EPFFAW (在图fe中未示)及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高度EPFFAH (在图如中未示)的矩形。如图如所示,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设置在像素设计510的色点之间。尤其是,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设置在色点CD_1_1与CD_1_2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_2设置在色点CD_1_2与CD_1_3之间。相似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1 设置在色点CD_2_1与CD_2_2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2设置在色点⑶_2_2与 CD_2_3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1设置在色点CD_3_1与CD_3_2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2设置在色点CD_3_2与CD_3_3之间。虽然在图fe及釙显示出色点接触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但在图5c中所图解说明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实际上却是为在不同平面,其中图5c表示从5-5’切线的像素设计510的横截面。图 5c 表示色点 CD_1_1、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 CD_3_3 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_1、EPFFA_1_2、EPFFA_2_1、EPFFA_2_2、EPFFA_3_1、 EPFFA_3_2的横截面。色点位于一第一平面,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一第二平面。特别地,像素设计51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在色点下方。更特别的是,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顶部与色点的底部以一放大器深度间距ADS相间隔。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可在色点上方。在这些实施例中,放大器深度间距ADS从色点的顶部量测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底部。因此,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可被描述成水平地邻近色点CD_1_1且水平地邻近色点CD_1_2,但在相对色点CD_1_1与CD_1_2的不同平面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_1也可被描述成水平地邻近色点CD_1_1且水平地邻近色点CD_1_2,但在相对色点CD_1_1与CD_1_2之下的平面上。相似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2、EPFFA_2_1、 EPFFA_2_2、EPFFA_3_1、EPFFA_3_2分别地且水平地位于色点CD_1_2与CD_1_3之间、色点CD_2_1与CD_2_2之间、色点CD_2_2与CD_2_3之间、色点CD_3_1与CD_3_2之间、色点 CD_3_2与CD_3_3之间,且位于色点的的不同平面上。
通过使用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相对于在色点的平面中使用已偏极化元件而言, 色点可被设置得更靠近。降低色点间距以增加显示器的亮度与对比。举例来说,在像素设计510中,水平点间距HDSl (也即在一色分量内的色点之间的间距)等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宽度(EPFFA_W)。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甚至可具有色点部分地重迭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以更进一步降低点间距。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可由使用任何导体所形成。然而,为使成本及流程步骤最小化,一般而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使用一金属层所形成,其用于切换元件的形成。像素设计510已被设计,以便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可以从邻近像素接受极性。尤其是,一第一导体耦接到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以从在目前像素上方的像素接收极性,而一第二导体耦接到切换元件,以提供极性到在目前像素下方的像素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举例来说,耦接到关联点EPFFA_1_1的电极的导体511,向上延伸已连接到目前像素上方的一像素的导体521以接收极性(请参考图5d)。耦接到切换元件SE_1的导体521,向下延伸以连接到在日前像素下方的像素的导体511。导体512与522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2满足相同的目的。相似地,导体514与5M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1 满足相同的目的。导体514与5M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1满足相同的目的。导体515与525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2满足相同的目的。导体517与527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1满足相同的目的。导体518与5 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3_2满足相同的目的。色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与切换元件的极性,使用符号“ + ”及“_”表示。因此在表示像素设计510+的正的点极性图案图fe中,切换元件SE_1与SE_3、色点CD_1_1、 CD_1_2、CD_1_3、CD_3_1、CD_3_2、CD_3_3、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2_1、EPFFA_2_2 具有正极性。然而,切换元件SE_2、色点CD_2_1、CD_2_2、CD_2_3、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EPFFA_3_2 具有负极性。图恥表示具有负的点极性图案的像素设计510。对负的点极性图案而言,切换元件 SE_1 与 SE_3、色点 CD_1_1、CD_1_2、CD_1_3、CD_3_1、CD_3_2、CD_3_3 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2_1、EPFFA_2_2 具有负极性。然而,切换元件 SE_2、色点 CD_2_1、CD_2_2、CD_2_3 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EPFFA_3_2具有正极性。如上所述,若是邻近元件具有相反极性的话,在每一色点的离散电场被放大。像素设计510使用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以强化并稳定在液晶结构中的多区域的形成。一般而言,已偏极化元件的极性已被指定,以便一第一极性的一色点具有第二极性的邻近已偏极化元件。举例来说,对像素设计510(图5a)的正的点极性图案而言,色点CD_1_3具有正极性。然而邻近已偏极化元件(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2与色点CD_2_1)具有负极性。因此,色点CD_1_3的离散电场被放大。再者,如上所述,极性转换机制已在显示器阶段完成,以便因为色点CD_3_3具有正极性,所以设置在色点CD_3_3邻近的其它像素的色点具有负极性(请参考图5d)。使用图fe与恥的像素设计510的像素,可被用在使用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的显示器上。图5d表示显示器550的一部分,而显示器550使用具有一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的像素设计510的像素P(0,0)、P(1,0)、P(0,1)、P(1,1)。显示器550可具有数以千计列,每列有数以千计像素。行与列从如在图5d中所显示的部分连续。为清楚说明,控制
22切换元件的栅极线与源极线在图5d中省略。为更佳图解说明每一像素,遮蔽每一像素的区域;此遮蔽在图5d中仅为图解说明目的,并无功能上的意义。在显示器550中,像素已被设置,以便在同一列的像素切换点极性图案(正或负),及在同一行的像素也在正的与负的点极性图案之间切换。因此,像素P(0,0)与P(l,l)具有正的点极性图案,像素P(0,1)与 P(LO)具有负的点极性图案。然而,在下一页框的像素切换点极性图案。因此一般而言,当 χ+y为偶数时,一像素P(x,y)具有一第一点极性图案;当χ+y为奇数时,具有一第二点极性图案。在每一像素列的像素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相间隔,以便一像素的最右方色点与一邻近像素的最左方色点以一水平点间距HDS3相间隔。在一像素行上的像素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点间距VDS3相间隔。如上所述,第一像素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从一第二像素的切换元件接收极性。 举例来说,像素p(0,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AA_1_2的电极,经由像素P(0,0)的导体 512与像素P(0,1)的导体511而耦接到像素P(0,1)的切换元件SE_1。相似地,像素P(0, 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AA_3_1的电极,经由像素P(0,0)的导体517与像素P(0,1) 的导体527而耦接到像素P (0,1)的切换元件SE_3。再者,如上所述,邻近具有一第一极性的一色点的已偏极化元件的极性,具有一第二极性。举例来说,像素P(0,0)的色点CD_3_3 具有正极性,而像素P(1,0)的色点CD_1_1具有负极性。在本发明的一特定实施例中,每一色点具有140微米(micrometer)宽度,420微米高度。每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具有4微米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宽度及375微米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高度。水平点间距HDSl为4微米。垂直点间距VDSl为4微米。垂直点间距VDS2为4微米。垂直点间距VDS3为30微米。水平点间距HDSl为4微米。放大器深度间距ADS为0. 4微米。图6a及6b表示一像素设计610的正的与负的点极性图案,其中像素设计610可使用切换元件列反转驱动机制。像素设计610的布局类似于像素设计510 (图fe与恥)。因此为简单说明,仅描述其差异处。尤其是,所有的色分量、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切换元件、 导体及装置元件区域,在像素设计610中其手法同于像素设计510的配置。为清楚说明,像素设计510的元件编号在像素设计610中重复。像素设计610增加三个额外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及六个导体,已提供极性给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再者,在像素设计610中某些元件调整成像素设计510 (如下所述)。特别地,像素设计610包括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3水平地位于色点 CD_1_3与CD_2_1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3水平地位于色点CD_2_3与CD_3_1 之间,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3水平地邻近色点CD_3_3的右侧。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3、EPFFA_2_3、EPFFA_3_3为在同一平面,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 EPFFA_1_2、EPFFA_2_1、EPFFA_2_2、EPFFA_3_1、EPFFA_3_2 也同。就如同像素设计510,像素设计610已被设计,以便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可从一邻近像素接受极性。尤其是,一第一导体耦接到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以从目前像素上方的像素接收极性,一第二导体耦接到切换元件以提供极性给目前像素下方的一像素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除包括在像素设计510中的电极之外,像素设计610还包括电极613、616、 619、623、6洸及629。尤其是,耦接到关联点EPFFA_1_3的导体613,向下延伸连接到目前像素上方的像素的导体623以接收极性(请参考图6a)。耦接到切换元件SE_1的导体623向下延伸连接到目前像素下方的像素的导体613。导体616与526(是否应为626)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3满足相同目的。相似地,导体619与6 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3满足相同目的。色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与切换元件的极性,使用符号“ + ”及“_”表示。因此在表示像素设计610+的正的点极性图案图6a中,所有切换元件(也即切换元件SE_1、SE_2、 SE_3)及色点(也即色点 CD_1_1、CD_1_2、CD_1_3、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 CD_3_3)具有正极性。所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也即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 EPFFA丄2、EPFFA丄3、EPFFA_2_1、EPFFA_2_2、EPFFA_2_3、EPFFA_3_1、EPFFA_3_2、 EPFFA_3_3)具有负极性。图6b表示具有负的点极性图案的像素设计610。对负的点极性图案而言,所有切换元件(也即切换元件SE_1、SE_2、SE_3)及色点(也即色点CD_1_1、CD_1_2、CD_1_3、 CD_2_1、CD_2_2、CD_2_3、CD_3_1、CD_3_2、CD_3_3)具有负极性。所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也即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_1、EPFFA_1_2、EPFFA_1_3、EPFFA_2_1、EPFFA_2_2、 EPFFA_2_3、EPFFA_3_1、EPFFA_3_2、EPFFA_3_3)具有正极性。如上所述,若是邻近元件具有相反极性的话,在每一色点的离散电场被放大。像素设计610使用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以强化并稳定在液晶结构中的多区域的形成。一般而言,已偏极化元件的极性已被指定,以便一第一极性的一色点具有第二极性的邻近已偏极化元件。举例来说,对像素设计610(图6a)的正的点极性图案而言,色点CD_2_3具有正极性。然而邻近已偏极化元件(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1与EPFFA_1J3)具有负极性。 因此,色点CD_1_3的离散电场被放大。再者,如上所述,极性转换机制已在显示器阶段完成,以便因为色点CD_3_3具有负极性,所以设置在色点CD_1_1邻近的其它像素的色点具有负极性(请参考图6c)。使用图6a与6b的像素设计610的像素,可被用在使用切换元件列反转驱动机制的显示器上,其比使用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更便宜。图6c表示显示器650的一部分, 而显示器650使用具有一切换元件列反转驱动机制的像素设计610的像素P (0,0)、P (1,0)、 P(0,1)、P(1,1)。显示器650可具有数以千计列,每列有数以千计像素。行与列从如在图6c 中所显示的部分连续。为清楚说明,控制切换元件的栅极线与源极线在图6c中省略。为更佳图解说明每一像素,遮蔽每一像素的区域;此遮蔽在图6c中仅为图解说明目的,并无功能上的意义。在显示器650中,像素已被设置,以便在同一列的像素切换点极性图案(正或负),及在同一行的像素也在正的与负的点极性图案之间切换。因此,像素P(0,0)与P(l, 0)具有正的点极性图案,像素P(0,1)与P(1,0)具有负的点极性图案。然而,在下一页框的像素切换点极性图案。因此一般而言,当y为偶数时,一像素P(χ,y)具有一第一点极性图案;当y为奇数时,具有一第二点极性图案。在每一像素列的像素垂直地配向且被设置, 以便一第一像素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水平地邻近在第一像素右侧的一第二像素的色点 CD_1_3。举例来说,像素P(0,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3水平地邻近像素P(1,0) 的色点CD_1_3。在每一像素行的像素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点间距HDS3相间隔。如上所述,第一像素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从一第二像素的切换元件接收极性。 举例来说,像素p(0,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AA_1_2的电极,经由像素P(0,0)的导体 612与像素P(0,1)的导体611而耦接到像素P(0,1)的切换元件SE_1。相似地,像素P(0,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AA_3_1的电极,经由像素P(0,0)的导体617与像素P(0,1) 的导体627而耦接到像素P (0,1)的切换元件SE_3。再者,如上所述,邻近具有一第一极性的一色点的已偏极化元件的极性,具有一第二极性。举例来说,像素P(1,0)的色点CD_3_3 具有正极性,而像素P (0,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AA_3_1具有负极性,其由像素P (0,
1)的切换元件SE_3所提供。在本发明的一特定实施例中,每一色点具有140微米宽度,420微米高度。每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具有4微米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宽度及375微米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高度。水平点间距HDSl为4微米。水平点间距HDS2为16微米。垂直点间距VDSl为4 微米。垂直点间距VDS2为4微米。垂直点间距VDS3为30微米。放大器深度间距ADS为 0.4微米。图7a及图7b表示一像素设计710(标示为710+及710_)的不同点极性图案,其像素设计710可使用在具有一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的显示器中。在实际的操作中,一像素会在每一影像页框间的一第一点极性图案与一第二点极性图案之间作切换。尤其是在图7a中,像素710具有一正的点极性图案(标示为710+),在图7b中,像素710具有一正的点极性图案(标示为710-)。再者,在不同像素设计中每一已偏极化元件的极性,以“ + ”表示正极性,或以“_”表示负极性。像素设计710具有三色分量CC_1、CC_2、CC_3。每一色分量包括八个色点。在每一色分量中的大量色点使像素设计710非常地适于用在大屏幕显示器。像素设计710也包括对每一色分量的一切换元件(标示为SE_1、SE_2、SE_3)及对每一色分量的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标示为EPFFA_1、EPFFA_2、EPFFA_3)。切换元件SE_1、SE_2、SE_3设置成一列。 装置元件区域DCA_1、DCA_2、DCA_3界定在切换元件SE_1、SE_2、SE_3周围。装置元件区域 DCA_1、DCA_2、DCA_3具有一装置元件区域高度DCAH及一装置元件区域宽度DCAW。像素710的第一色分量CC_1的八个色点设置在具有四色点的二列的矩阵中。此二行垂直地配向以便八个色点也形成四个色点列。色点列以一第一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 在一行中每一垂直地邻近的色点以一第一垂直点间距VDSl相间隔。尤其是,在第一色点行中,色点CD_1_1在色点CD_1_2上方,而色点CD_1_2在色点CD_1_3上方,且色点CD_1_3在色点CD_1_4上方。在第一色点行右方且以第一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的第二色点行中,色点CD_1_5在色点CD_1_6上方,色点CD_1_6在色点CD_1_7上方,色点CD_1_7在色点CD_1_8 上方(如上所述的色点CD_X_Y,其中X为在一像素内的色分量CC_X,而Y为在色分量CC_X 内的色点)。色点沿色点矩阵外边缘电性连接,除了色点CD_1_1与CD_1_5之间的间距之外。 特别地,色点CD_1_5底部右角落连接到色点CD_1_6的顶部右角落;色点CD_1_6的底部右角落连接到色点CD_1_7的顶部右角落;色点CD_1_7的底部右角落连接到色点CD_1_8的顶部右角落;色点CD_1_8的底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1_4的底部右角落;色点CD_1_4的顶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1_3的底部左角落;色点CD_1_3的顶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1_2 的底部左角落;及色点CD_1_2的顶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1_1的底部左角落。为了降低制造成本,色点及在色点之间的连接形成一单一流程。然而,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可使用不同流程步骤去形成色点,并连接到色点。再者,某些实施例可在不同位置耦接色分量的色点。位于色点CD_1_4与CD_1_8下方的装置元件区域DCA_1,以一垂直点间距VDS2与色点CD_1_4及CD_1_8相间隔。切换元件SE_1位于装置元件区域DCA_1内。切换元件SE_1 耦接到色分量CC_1的色点的电极(也即色点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 CD_1_6、CD_1_7、CD_1_8),以控制色分量CC_1的色点的电压极性与电压量/大小。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色点可与装置元件区域重迭。相似地,像素710的第二色分量CC_2也具有八个色点,其设置在具有四色点的二列的矩阵中。此二行垂直地配向以便八个色点也形成四个色点列。尤其是,在第一色点行中,色点CD_2_1在色点CD_2_2上方,而色点CD_2_2在色点CD_2_3上方,且色点CD_2_3在色点CD_2_4上方。在第一色点行右方的第二色点行中,色点CD_2_5在色点CD_2_6上方, 色点CD_2_6在色点CD_2_7上方,色点CD_2_7在色点CD_2_8上方。色点沿色点矩阵外边缘电性连接,除了色点CD_2_1与CD_2_5之间的间距之外。特别地,色点CD_2_5底部右角落连接到色点CD_2_6的顶部右角落;色点CD_2_6的底部右角落连接到色点CD_2_7的顶部右角落;色点CD_2_7的底部右角落连接到色点CD_2_8的顶部右角落;色点CD_2_8的底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2_4的底部右角落;色点CD_2_4的顶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2_3的底部左角落;色点CD_2_3的顶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2_2的底部左角落;及色点CD_2_2 的顶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2_1的底部左角落。位于色点CD_2_4与CD_2_8下方的装置元件区域DCA_2,以一垂直点间距VDS2与色点CD_2_4及CD_2_8相间隔。切换元件SE_2位于装置元件区域DCA_2内。切换元件SE_2 耦接到色分量CC_2的色点的电极(也即色点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 CD_2_6、CD_2_7、CD_28),以控制色分量CC_2的色点的电压极性与电压量/大小。第二色分量CC_2与第一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且以一第二水平点间距HDS2与第一色分量CC_1 相间隔,因此色分量CC_2与CC_1以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而补偿,其中水平色分量偏移量等于水平点间距HDSl加上水平点间距HDS2加上两倍的色点宽度CDW。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水平点间距HDS2大于水平点间距HDS1。在此实施例中,较大的距离留出一讯号线,如一源极线给切换元件,以运行操作色分量CC_1及CC_2。特别是关于色点,色点CD_2_1与色点CD_1_5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点间距HDS2 水平地相间隔。相似地,色点CD_2_2、CD_2_3、CD_2_4分别地与色点CD_1_6、CD_1_7、CD_1_8 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点间距HDS2水平地相间隔。相似地,像素710的第三色分量CC_3也具有八个色点,其设置在具有四色点的二列的矩阵中。此二行垂直地配向以便八个色点也形成四个色点列。尤其是,在第一色点行中,色点CD_3_1在色点CD_3_2上方,而色点CD_3_2在色点CD_3_3上方,且色点CD_3_3在色点CD_3_4上方。在第一色点行右方的第二色点行中,色点CD_3_5在色点CD_3_6上方, 色点CD_3_6在色点CD_3_7上方,色点CD_3_7在色点CD_3_8上方。色点沿色点矩阵外边缘电性连接,除了色点CD_3_1与CD_3_5之间的间距之外。特别地,色点CD_3_5底部右角落连接到色点CD_3_6的顶部右角落;色点CD_3_6的底部右角落连接到色点CD_3_7的顶部右角落;色点CD_3_7的底部右角落连接到色点CD_3_8的顶部右角落;色点CD_3_8的底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3_4的底部右角落;色点CD_3_4的顶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3_3的底部左角落;色点CD_3_3的顶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3_2的底部左角落;及色点CD_3_2 的顶部左角落连接到色点CD_3_1的底部左角落。位于色点CD_3_4与CD_3_8下方的装置元件区域DCA_3,以一垂直点间距VDS2与
26色点CD_3_4及CD_3_8相间隔。切换元件SE_3位于装置元件区域DCA_3内。切换元件SE_3 耦接到色分量CC_3的色点的电极(也即色点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 CD_3_6、CD_3_7、CD_3_8),以控制色分量CC_3的色点的电压极性与电压量/大小。第三色分量CC_3与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且以一第二水平点间距HDS2与第二色分量CC_2 相间隔,因此色分量CC_3与CC_2以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而补偿。特别是关于色点,色点CD_3_1与色点CD_2_5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点间距HDS2水平地相间隔。相似地,色点 CD_3_2、CD_3_3、CD_3_4分别地与色点CD_2_6、CD_2_7、CD_2_8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点间距HDS2水平地相间隔。 像素设计710也包括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EPFFA_2、EPFFA_3。图7c表示像素设计71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更详细的视图。为清楚说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概念上地分割成一第一垂直放大部VAP_1、一第一水平放大部HAP_1、一第二水平放大部HAP_2、一第三水平放大部HAP_3、一第四水平放大部HAP_4、一第五水平放大部HAP_5、一第六水平放大部HAP_6。水平放大部HAP_1邻近垂直放大部VAP_1且延伸至左边。垂直地,水平放大部HAP_1大概位于从垂直放大部VAP_1顶部算起的四分的一高度 (也即VAP_H_1)。水平放大部HAP_2垂直地在中央上且延伸到垂直放大部VAP_1的左方。 垂直放大部HAP_3垂直地大概位于从垂直放大部VAP_1底部算起的四分的一高度延伸到左方。水平放大部HAP_4与水平放大部HAP_1垂直地配向且邻近,但延伸到垂直放大部VAP_1 的右方。水平放大部HAP_5与水平放大部HAP_2垂直地配向且邻近,但延伸到垂直放大部 VAP_1的右方。水平放大部HAP_6与水平放大部HAP_3垂直地配向且邻近,但延伸到垂直放大部VAP_1的右方。如上所述,水平放大部与垂直放大部的使用提供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的设置更清楚的描述。水平放大部HAP_1、HAP_2、HAP_3、HAP_4、HAP_5、HAP_6分别地具有水平放大部宽度 HAP_W_1、HAP_W_2、HAP_W_3、HAP_W_4、HAP_W_5、HAP_ff_6 以及水平放大部高度 HAP_H_1、HAP_H_2, HAP_H_3、HAP_H_4、HAP_H_5, HAP_H_6。在图 7a_7d 的特定实施例中,所有水平放大部高度相同,且所有水平放大部宽度相同。垂直放大部VAP_1具有垂直放大部宽度VAP_W_1及垂直放大部高度VAP_H_1。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与 EPFFA_3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具有相同的形状。 如图7a所示,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EPFFA_2、EPFFA_3分别地设置在色分量CC_1、CC_2、CC_3内。然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与包含色点的平面的不同平面上。 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已被设置,以便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的水平放大部 HAP_1位于色点CD_1_1与CD_1_2之间。由于色点CD_1_1与CD_1_2的内部连接,因此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的水平放大部HAP_1并未延伸到色点CD_1_1与CD_1_2的右侧端。相似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的水平放大部HAP_2位于色点CD_1_2与CD_1_3 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的水平放大部HAP_3位于色点CD_1_3与CD_1_4之间; 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的水平放大部HAP_4位于色点CD_1_5与CD_1_6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的水平放大部HAP_5位于色点CD_1_6与CD_1_7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的水平放大部HAP_6位于色点CD_1_7与CD_1_8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的垂直放大部VAP_1配置在色点CD_1_1与CD_1_5之间、色点CD_1_2与 CD_1_6之间、色点CD_1_3与CD_1_7之间、色点CD_1_4与CD_1_8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沿下列位置延伸色点CD_1_1的右侧与底部;色点CD_1_2与CD_1_3的顶部、右侧及底部;色点CD_1_4的顶部及右侧;色点CD_1_5的左侧及底部;色点CD_1_6与CD_1_7 的顶部、左侧及底部;以及色点CD_1_8的顶部及左侧。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与EPFFA_3分别地配置在色分量CC_2与CC_3内, 其以与如上所述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的相同方式相对应地设置在色分量CC_2 与CC_3内。像素设计710已被设计,以便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可从邻近像素接收极性。尤其是,一第一导体耦接到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以从在目前像素上方的像素接收极性,一第二导体耦接到切换元件以提供极性给在目前像素下方的像素的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举例来说,耦接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的导体712,向上延伸连接到在目前像素上方的像素的导体713以接收极性(请参考图7d)。耦接到切换元件SE_1的导体713,向下延伸连接到在目前像素下方的像素的导体712。导体714与715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 而言,与导体712与713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而言满足相同目的。再者,导体 714与715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而言,与导体716与717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而言满足相同目的。色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及切换元件的极性,使用“ + ”与“_”符号表示。因此, 在表示像素设计710+的正的点极性图案的图7a中,切换元件SE_1与SE_3 ;色点CD_1_1、 CD丄2、CD丄3、CD丄4、CD丄5、CD丄6、CD丄7、CD丄8、CD_3_1、CD_3_2、CD_3_3、CD_3_4、 CD_3_5、CD_3_6、CD_3_7、CD_3_8 ;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具有正极性。然而,切换元件 SE_2 ;色点 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CD_2_6、CD_2_7、CD_2_8 ;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与EPFFA_3具有负极性。图7b表示具有负的点极性图案的像素设计710。对负的点极性图案而言,切换元件 SE_1 与 SE_3 ;色点 CD_1_1、CD_1_2、CD_1_3、CD_1_4、CD_1_5、CD_1_6、CD_1_7、CD_1_8、 CD_3_1、CD_3_2、CD_3_3、CD_3_4、CD_3_5、CD_3_6、CD_3_7、CD_3_8 ;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2 具有负极性。然而,切换元件 SE_2 ;色点 CD_2_1、CD_2_2、CD_2_3、CD_2_4、CD_2_5、 CD_2_6、CD_2_7、CD_2_8 ;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与EPFFA_3具有正极性。如上所述,若是邻近元件具有相反极性的话,在每一色点的离散电场会被放大。像素设计710利用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以进一步强化多区域液晶结构的形成。一般而言,已偏极化元件的极性已被指定,以便一第一极性的一色点具有第二极性的邻近已偏极化元件。更特别地,对像素设计710而言,每一色点通过一相反极性的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某部分而围绕在二或三侧。再者,色点也邻近相反极性的一色点。举例来说,对像素设计 710的正的点极性图案而言(图7a),色点CD_1_6具有正极性,且邻近在色点CD_1_6的顶部、左侧与底部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具有负极性)的某部分。再者,具有负极性的色点CD_2_2在色点CD_1_6的右侧。因此,色点⑶_1_6的离散电场被放大。使用图7a与7b的像素设计710的像素,可被用于使用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的显示器中。图7d表示使用具有一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的像素设计710的像素P (10, 10)、P(11,10)、P(10,11)、P(11,11)的显示器720某部份。显示器720可具有数以千计列, 每列具有数以千计像素。列与行在图7d中的部位连续。为清楚说明,省略在图7d中控制切换元件的栅极线与源极线。为更佳图解说明每一像素,遮蔽每一像素区域;此遮蔽在图7d 中仅为图解说明目的,并不具任何功能意义。再者,由于空间限制,在图7d中的色点标示为「X_Y” 以取代「CD_X_Y”。在显示器720中,像素已被配置,以便在一列的像素切换点极性图案(正或负), 及在一行的像素也在正的与负的点极性图案之间切换。因此,像素p(10,10)与P(ll,ll) 具有正的点极性图案,而像素p(10,ll)与P(ll,10)具有负的点极性图案。然而,在下一页框,其像素切换点极性图案。因此,一般而言,当χ+y为偶数时,像素P(X,y)具有一第一点极性图案,当x+y为奇数时,则具有一第二点极性图案。在每一像素列上的像素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间隔,以便一像素的最右方色点以水平点间距HDS2与一邻近像素的最左方色点相间隔。每一像素行上的像素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点间距VDS3相间隔。如上所述,一第一像素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从一第二像素的切换元件接受极性。举例来说,像素p(10,1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电极经由像素P(10,10)的导体712与像素P (10,11)的导体713而耦接到像素P (10,11)的切换元件SE_1。相似地, 像素P(10,1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电极经由像素P(10,10)的导体714与像素P(10,ll)的导体715而耦接到像素P(10,ll)的切换元件SE_2。再者,像素P(10,1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电极经由像素P(10,10)的导体716与像素P(10,11)的导体而耦接到像素P(10,ll)的切换元件SE_3。在本发明的一特定实施例中,色点具有140微米的宽度及420微米的高度。每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具有112微米的垂直放大部宽度及380微米的垂直放大部高度。水平点间距HDSl为4微米。水平点间距HDS2为16微米。垂直点间距VDSl为4微米。垂直点间距VDS2为4微米。垂直点间距VDS3为30微米。放大器深度间距ADS为0. 4微米。图8a与8b表示一像素设计810的不同点极性图案,其中像素设计810通常使用在具有一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的显示器中。在实际操作中,一像素将在每一页框之间的一第一点极性图案与一第二点极性图案之间切换。为清楚说明,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点具有正极性的点极性图案,当作是正的点极性图案。相反地,第一色分量的第一色点具有负极性的点极性图案,当作是负的点极性图案。特别是在图8a中,像素设计810具有一正的点极性图案(标示为810+),在图8b中像素设计810具有一负的点极性图案(标示为810-)。 再者,在不同像素中每一已编极化元件的极性以“ + ”表示正极性,以“_”表示负极性。像素设计810具有三个色分量CC_1、CC_2、CC_3。每一色分量包括三个色点。为清楚说明,色点表示为CD_X_Y,其中X为一色分量(在图8a-8b中从1到3),且Y为一色点编号(在图8a-8b中从1到3)。像素设计810也包括每一色分量的一切换元件(表示为 SE_1、SE_2、SE_3)、每一色分量的二已偏极化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表示为EPFFA_I_J,其中I为色分量,且J为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编号)及每一色分量的二关联点(标示成AD_ M_N,其中M为色分量,且N为关联点编号)。切换元件SE_1、SE_2、SE_3设置成一列。一装置元件区域显示成围绕每一切换元件SE_1、SE_2、SE_3,且分别地标示成DCA_1、DCA_2、 DCA_3。像素设计810的第一色分量CC_1具有三个色点CD_1_1、CD_1_2、CD_1_3。色点 CD_1_1、CD_1_2、CD_1_3形成一列,并以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换句话说,色点CD_1_1、 CD_1_2、CD_1_3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点间距HDSl水平地相间隔。再者,色点CD_1_1与 CD_1_2以一水平点偏移量HDOl而水平地抵消/偏移,其中水平点偏移量HDOl等于水平点间距HDSl加上色点宽度CDW。然而,色点CD_1_1与CD_1_2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1_1与CD_1_2的底部。相似地,色点CD_1_2与CD_1_3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1_2与CD_1_3的底部。在像素设计810中,切换元件SE_1位于色分量CC_1下方。切换元件SE_1耦接到色点 CD_1_1、CD_1_2、CD_1_3的电极以控制色点CD_1_1、CD_1_2、CD_1_3的电压极性与电压量/大小。相似地,像素设计810的第二色分量CC_2具有三个色点CD_2_1、CD_2_2、CD_2_3。 色点CD_2_1、CD_2_2、CD_2_3形成一列,并以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因此,色点CD_2_1、 CD_2_2、CD_2_3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点间距HDSl水平地相间隔。然而,色点CD_2_1与 CD_2_2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2_1与CD_2_2的底部。相似地,色点CD_2_2与CD_2_3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2_2与CD_2_3的底部。切换元件SE_2位于色分量CC_2下方。切换元件 SE_2耦接到色点CD_2_1、CD_2_2、CD_2_3的电极以控制色点CD_2_1、CD_2_2、CD_2_3的电压极性与电压量/大小。第二色分量CC_2与第一色分量CC_1垂直地配向,且以一水平点间距HDS2与第一色分量CC_1相间隔,因此色分量CC_2与CC_1以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 水平地抵消/偏移,其中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等于两倍的水平点间距HDSl加上三倍的色点宽度CDW加上水平点间距HDS2。相似地,像素设计810的第三色分量CC_3具有三个色点CD_3_1、CD_3_2、CD_3_3。 色点CD_3_1、CD_3_2、CD_3_3形成一列,并以水平点间距HDSl相间隔。因此,色点CD_3_1、 CD_3_2、CD_3_3垂直地配向且以水平点间距HDSl水平地相间隔。然而,色点CD_3_1与 CD_3_2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3_1与CD_3_2的底部。相似地,色点CD_3_2与CD_3_3电性地连接在色点CD_3_2与CD_3_3的底部。切换元件SE_3位于色分量CC_3下方。切换元件 SE_3耦接到色点CD_3_1、CD_3_2、CD_3_3的电极以控制色点CD_3_1、CD_3_2、CD_3_3的电压极性与电压量/大小。第三色分量CC_3与第二色分量CC_2垂直地配向,且以一水平点间距HDS2与第二色分量CC_2相间隔,因此色分量CC_3与CC_2以一水平色分量偏移量HCCOl 水平地抵消/偏移。为清楚说明,像素设计810的色点图示为具有相同色点宽度CDW的色点。再者, 在像素设计810中的所有色点具有相同色点高度CDH。然而,本发明某些实施例可使色点具有不同色点宽度及不同色点高度。像素设计810也包括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EPFFA_1_2、EPFFA_2_1、 EPFFA_2_2、EPFFA_3_1、EPFFA_3_2。在像素设计810中,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为具有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宽度EPFFAW(在图8a中未示)及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高度EPFFAH(在图8a中未示)的矩形。如图8a所示,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设置在像素设计810的色点之间。尤其是,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设置在色点CD_1_1与CD_1_2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_2设置在色点CD_1_2与CD_1_3之间。相似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1 设置在色点CD_2_1与CD_2_2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2设置在色点CD_2_2与 CD_2_3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1设置在色点CD_3_1与CD_3_2之间,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2设置在色点CD_3_2与CD_3_3之间。虽然在图8a及汕显示出色点接触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但在图8c中所图解说明的像素设计81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实际上却是为在不同平面。特别地,像素设计81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在色点下方。更特别的是,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顶部与色点的底部以一放大器深度间距ADS相间隔。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可在色点上方。在这些实施例中,放大器深度间距ADS从色点的顶部量测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底部。因此,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可被描述成水平地邻近色点CD_1_1且水平地邻近色点CD_1_2,但在相对色点CD_1_1与CD_1_2的不同平面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_1也可被描述成水平地位于色点CD_1_1与CD_1_2之间,但在相对色点CD_1_1与 CD_1_2之下的平面上。相似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2、EPFFA_2_1、EPFFA_2_2、 EPFFA_3_1、EPFFA_3_2分别地且水平地位于色点CD_1_2与CD_1_3之间、色点CD_2_1与 CD_2_2之间、色点CD_2_2与CD_2_3之间、色点CD_3_1与CD_3_2之间、色点CD_3_2与 CD_3_3之间,且位于色点的的不同平面上。通过使用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相对于在色点的平面中使用已偏极化元件而言, 色点可被设置得更靠近。降低色点间距以增加显示器的亮度与对比。举例来说,在像素设计810中,水平点间距HDSl (也即在一色分量内的色点之间的间距)等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宽度(EPFFA_W)。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甚至可具有色点部分地重迭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以更进一步降低点间距。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可由使用任何导体所形成。然而,为使成本及流程步骤最小化,一般而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使用一金属层所形成,其用于切换元件的形成。像素设计810 也可包括关联点 AD_1_1、AD_1_2、AD_2_1、AD_2_2、AD_3_1 及 AD_3_2。 在像素设计810中,关联点为具有一关联点宽度ADW(在图8a中未示)及一关联点高度 ADH(在图8a中未示)的矩形。如图fe所示,关联点被设置在每一色分量的左侧与右侧。特别是,关联点AD_1_1 沿色点CD_1_1左侧被设置,且关联点AD_1_2沿色点CD_1_3右侧被设置。特别是,关联点 AD_1_1以一水平关联点间距HADSl与色点CD_1_1的左侧水平地相间隔,且关联点AD_1_2 水平地与色点CD_1_3右侧相间隔。相似地,关联点AD_2_1沿色点CD_2_1的左侧被设置并以一水平关联点点间距HADSl与色点CD_1_2水平地相间隔;且关联点AD_2_2沿色点 CD_2_3的右侧被设置并以水平关联点间距HADSl与色点CD_2_3水平地相间隔。再者,关联点AD_3_1沿色点CD_3_1的左侧被设置并以水平关联点间距HADSl与色点CD_3_1水平地相间隔;且关联点AD_3_2沿色点CD_3_3右侧被设置并以水平关联点间距HADSl与色点 CD_3_3水平地相间隔。像素设计810被配置,以便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与关联点可从一邻近像素接收极性。特别是,一第一导体耦接到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或一关联点,以从在目前像素上方的像素接收极性,一第二导体耦接到切换元件,以提供极性给在目前像素下方的一像素的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或一关联点。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导体经由如色点的内部接口导体而耦接到一切换元件。举例来说,耦接到关联点AD_1_1的电极的导体811,向上延伸连接目前像素上方的像素的导体821,以接收极性(请参考图Sc)。经由色点CD_1_1耦接到切换元件SE_1的导体821向下延伸连接目前像素下方的像素的导体811。导体812及834 对关联点AD_1_2而言用于相同目的。耦接到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点极的导体812 向上延伸连接在目前像素上方的一像素的导体822,以接收极性。导体813及833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而言用于相同目的。相似地,导体814及拟4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1而言用于相同目的。相似地,如导体811与831用于关联点AD_1_1,导体815与835以相同目的用于关联点AD_2_1。如导体812与832用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导体816与836 以相同目的用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1。如导体813与833用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2,导体817与837以相同目的用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2。如导体 814与834用于关联点AD_1_2,导体818与838以相同目的用于关联点AD_2_2。相似地,如导体811与831用于关联点AD_1_1,导体819与839以相同目的用于关联点AD_3_1。如导体812与832用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1,导体820与840 以相同目的用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1。如导体813与833用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2,导体821与841以相同目的用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3_2。如导体 814与834用于关联点AD_1_2,导体822与842以相同目的用于关联点AD_4_2。色点、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与切换元件的极性,使用符号「+ ”及「_”表示。因此在表示像素设计810+的正的点极性图案图8a中,切换元件SE_1与SE_3、色点CD_1_1、 CD_1_2、CD_1_3、CD_3_1、CD_3_2、CD_3_3、关联点 AD_2_1 与 AD_2_2、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2_1、EPFFA_2_2 具有正极性。然而,切换元件 SE_2、色点 CD_2_1、CD_2_2、CD_2_3、 关联点 AD_1_1、AD_1_2、AD_3_1、AD_3_2、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_1、EPFFA_1_2、 EPFFA_3_1、EPFFA_3_2 具有负极性。图8b表示具有负的点极性图案的像素设计810。对负的点极性图案而言,切换元件 SE_1 与 SE_3、色点 CD_1_1、CD_1_2、CD_1_3、CD_3_1、CD_3_2、CD_3_3、关联点 AD_2」与 AD_2_2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2_1、EPFFA_2_2具有负极性。然而,切换元件SE_2、 色点 CD_2_1、CD_2_2、CD_2_3、关联点 AD_1_1、AD_1_2、AD_3_1、AD_3_2 及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 EPFFA_1_1、EPFFA_1_2、EPFFA_3_1、EPFFA_3_2 具有正极性。如上所述,若是邻近元件具有相反极性的话,在每一色点的离散电场被放大。像素设计810使用关联点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以强化并稳定在液晶结构中的多区域的形成。 一般而言,已偏极化元件的极性已被指定,以便一第一极性的一色点具有第二极性的邻近已偏极化元件。举例来说,对像素设计810(图8a)的正的点极性图案而言,色点CD_1_3具有正极性。然而邻近已偏极化元件(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FA_1_2与关联点AD_2_1)具有负极性。因此,色点CD_1_3的离散电场被放大。使用图8a与8b的像素设计810的像素,可被用在使用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的显示器上。图8c表示显示器850的一部分,而显示器850使用具有一切换元件点反转驱动机制的像素设计810的像素P(0,0)、P(1,0)、P(0,1)、P(1,1)。显示器850可具有数以千计列,每列有数以千计像素。行与列从如在图8c中所显示的部分连续。为清楚说明,控制切换元件的栅极线与源极线在图8c中省略。为更佳图解说明每一像素,遮蔽每一像素的区域;此遮蔽在图8c中仅为图解说明目的,并无功能上的意义。在显示器850中,像素已被设置,以便在同一列的像素切换点极性图案(正或负),及在同一行的像素也在正的与负的点极性图案之间切换。因此,像素P(0,1)与P(1,0)具有正的点极性图案,像素P(0,0)与 P(Ll)具有负的点极性图案。然而,在下一页框的像素切换点极性图案。因此一般而言,当 χ+y为偶数时,一像素P(x,y)具有一第一点极性图案;当χ+y为奇数时,具有一第二点极性图案。在每一像素列的像素垂直地配向,且水平地相间隔,以便一像素的最右方色点与一邻近像素的最左方色点以一水平点间距HDS3相间隔。在一像素行上的像素水平地配向,且以一垂直点间距VDS3相间隔。如上所述,第一像素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与关联点从一第二像素的切换元件接收极性。举例来说,像素p(0,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AA_1_2的电极,经由像素P(0, 0)的导体813与像素P (0,1)的导体833而耦接到像素P (0,1)的切换元件SE_1。相似地, 像素P(0,0)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EPFAA_3_1的电极,经由像素P(0,0)的导体820与像素P(0,1)的导体840而耦接到像素P (0,1)的切换元件SE_3。再者,如上所述,邻近具有一第一极性的一色点的已偏极化元件的极性,具有一第二极性。在本发明的一特定实施例中,每一色点具有140微米宽度,420微米高度。每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具有4微米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宽度及375微米的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高度。水平点间距HDSl为4微米。垂直点间距VDSl为4微米。垂直点间距VDS3为30 微米。水平点间距HDSl为4微米。水平点间距HDS2为25微米。水平关联点间距HADSl 为4微米。水平关联点间距HADS2为9微米。关联点宽度微4微米。关联点高度为375微米。放大器深度间距ADS为0.4微米。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像素设计810的关联点以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所取代,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包含色点的平面的下方平面。即便如此,依据本发明的放大本质离散电场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AIFF MVA LCD),提供低成本的宽视角,在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中,使用光学补偿方法(optical compensation methods)以进一步增加视角。举例来说,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在上基板(top substrate)或下基板(bottom substrate),或是同时在上、下基板,使用具有垂直方向光学轴的负双折射光学补偿膜(negative birefringence optical film)。其它实施例使用具有负双折射的单光轴光学补偿膜或双光轴光学补偿膜。在某些实施例中,具有平行光学轴向的正补偿膜,可以附加到具有垂直光学轴向的负双折射膜。再者,也可以使用包括所有结合的多个膜。其它实施例可使用圆偏极板(circular polarizer),以改善光学透射(light transmission)及视角。其它实施例可使用具有光学补偿膜的圆偏极板,以进一步改善光学透射及视角。再者,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使用黑色矩阵(black matrix, BM)覆盖离散场放大区域(FFARs),以使离散场放大区域变得不透光。黑色矩阵的使用改善显示器的对比 (contrast ratio),且可提供更好的色彩表现。在其它实施例中,某些或所有的黑色矩阵, 可被移除(或是省略),以使离散场放大区域变成透明,其改善显示器中的透光率(light transmittance)。已改善的透光率可以降低显示器的电力需求(power requirement)。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中,已描述出无须在结构上使用物理特性,以产生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新颖的结构与方法。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结构与方法的不同实施例,仅说明本发明的原理,且并非为了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制到所描述的特定实施例。举例来说,从此揭露来观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界定其它像素定义、点极性图案、像素设计、色分量、离散场放大区域、垂直放大部、水平放大部、极性、离散场、电极、基板及膜等等,并依据本发明的原理使用这些交替的特性以产生一方法或系统。因此,本发明仅由随后所述的申请专利范围所限定。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像素,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二色点在一第一维度中与该第一色点配向;以及一第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位于一第一平面,该第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一第二平面;其中,该第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架构来从该像素外侧接收极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部包括一第二色分量及一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该第二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在一第一维度配向,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一第二平面;以及其中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架构来从该像素外侧接收极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部包括一第一切换元件及一第二切换元件,该第一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该第二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其中该第一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且该第二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二极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色分量、一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及一第三切换元件,该第三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在一第一维度配向,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一第二平面,该第三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 其中该第三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一第一切换元件及一第二切换元件,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一色分量与该第二色分量之间,其中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一第二平面,该第一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该第二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其中该第一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且该第二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该第一极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色分量、一第四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一第五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及一第三切换元件,该第三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在一第一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四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其中该第四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平面,该第五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五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平面,该第三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 其中该第三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该第一极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关联点及一第二关联点,其中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位于该第一关联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之间,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位于该第二关联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色分量、一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一第三关联点、一第四关联点、一第一切换元件及一第二切换元件,该第二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平面,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位于该第三关联点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之间,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位于该第四关联点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之间,该第一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该第二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 该第二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二极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该第二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该第一极性。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色分量、一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一第五关联点、一第六关连点及一第三切换元件,该第三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及一第二色点,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平面,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位于该第五关联点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之间,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位于该第六关联点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之间,该第三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色分量更包括一第三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在该第一维度配向,其中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位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三色点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之间,其中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位于该第二平面。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色分量更包括一第三色点与一第四色点,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在一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配向,并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配向。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更包括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一垂直放大部、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一水平放大部及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二水平放大部,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垂直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间之间以及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之间延伸,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色分量更包括一第五色点、一第六色点,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配向,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六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配向,并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配向,其中该第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更包括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三水平放大部及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四水平放大部,该第三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与该第三色点之间延伸,该第四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六色点与该底四色点之间延伸,其中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垂直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与该第六色点之间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色分量更包括一第七色点及一第八色点,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七色点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配向, 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八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六色点配向,并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六色点配向,其中该第一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更包括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五水平放大部及于该第一色分量的一第六水平放大部,该第五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五色点与该第七色点之间延伸,该第六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六色点与该第八色点之间延伸,其中于该第一色分量的该垂直放大部在该第一色分量的该第七色点与该第八色点之间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二色分量及一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该第二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一第二色点、一第三色点及一第四色点,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配向,并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配向,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包括一垂直放大部、一第一水平放大部及一第二水平放大部,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垂直方大部在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以及在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与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第一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三色点之间延伸,该第二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第二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二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切换元件及一第二切换元件,该第一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一色分量,该第二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二色分量, 其中当该第二切换元件被架构来具有一第二极性时,该第一切换元件架构来具有一第一极性。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色分量及一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该第三色分量具有一第一色点、一第二色点、一第四色点及一第五色点,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配向,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四色点在该第一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配向,并在该第二维度与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配向,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包括一垂直放大部、一第一水平放大部及一第二水平放大部,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垂直放大部在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二色点之间以及在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三色点与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第一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一色点与该第三色点之间延伸,该第三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该第二水平放大部在该第三色分量的该第二色点与该第四色点之间延伸。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像素,其特征在于,更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切换元件、一第二切换元件及一第三切换元件,该第一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一色分量,该第二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二色分量,该第三切换元件耦接到该第三色分量,其中当该第二切换元件被架构来具有一第二极性时,该第一切换元件与该第三切换元件架构成具有一第一极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在基板上无需有实体构形,如突起物与氧化铟锡间隙的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像素。多区域垂直配向液晶显示器的每单一像素均可再区分原色分量,更可细分原色点。每单一像素包含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可将像素中的原色点有效分隔。原色点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的电压极性被设置,以使每一色点的离散电场在每一色点中产生多个液晶区域。特别是,显示器的色点与跨位面离散场放大器被设置,致使邻近已偏极的元件具有相反极性。
文档编号G02F1/1333GK102200655SQ20101055082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7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10日
发明者王协友 申请人:协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王协友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