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60959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自动调焦的摄像头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人们将光学透镜与图像传感器(CCD或CMOQ合成起来成为了一种小型的 光学数字图像转换模组,即摄像头模组。将这种摄像头模组应用于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 电脑等便携式设备上即可使这些现有产品带上数码照相/摄像功能。这种带有照相/摄像 功能的便携式设备已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用户的喜爱和追捧。从摄像头发展上,有定焦、手动调焦和自动调焦三种。定焦摄像头只能拍摄正常的 相距有一定距离的景物,近景就没法拍摄清楚,特别是百万像数以上的摄像头近景和远景 焦距的差距更大,因此应该说百万像素以上的摄像头就必须带上调焦功能;而手动和自动 调焦模组带有调焦装置,能满足多焦距取像的需求,其中又属自动调焦摄像头更为先进,使 用起来更方便,适合普通非专业摄影人士使用。一般的定焦摄像头模组主要由镜头组件、基座、图像传感器(C⑶或CMOQ以及PCB 板组成,镜头组件通过基座与图像传感器的感光区域相对应,并一同装于PCB板上;图像传 感器与PCB板上的内部电路电连接,图像传感器及PCB板将采集到的光信号转换成数字图 像信号,再通过PCB板上的连接器与外围设备(如手机主体)连接。而传统的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2为其分解结 构示意图;图中1是镜头、2是外壳、3是线圈、4是载体、5是线圈底座、6是端子底座、7是模 组底座,8是图像传感器、9是PCB板、51是方形的导电端子、71是定位柱,两个导电端子51 位于线圈底座5的对角上,线圈底座5、端子底座6和模组底座7是相对应的矩形或正方形 结构;线圈绕制在载体的外围,线圈引出两条导线与两个导电端子51电连接,线圈连同载 体一起放在外壳内;端子底座6上与导电端子51相对应的部位有过孔,导电端子51通过该 过孔;模组底座7上与导电端子51相对应的部位有凹槽,该凹槽用于放置导电端子51,导 电端子51通过焊锡与模组底座7焊接在一起,模组底座7的另外两个对角上还有两个定位 柱71 ;图像传感器8邦定(Bonding)到PCB板9上,PCB板9上与导电端子51对应的部位 有凹槽,该凹槽用于容纳导电端子并与导电端子连接;与定位柱71对应的部位有过孔,定 位柱71穿过该过孔起固定作用。该现有技术的整个结构中有三个底座、两个导电端子、两个定位柱,这些必然导致 所用材料增加,从而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现有技术问题是传统的自动对焦摄像头模组整个结构中有三 个底座、两个导电端子、两个定位柱,这些必然导致所用材料增加,从而增加成本。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包括镜头、外壳、线圈、载体、带有
3两个导电端子的线圈底座、与导电端子相对应的部位含有通孔的模组底座、传感器、与导电 端子相对应的部位含有导电通孔的线路板;所述线圈绕制在载体的外围,线圈的两个端分 别与两个导电端子电连接,线圈连同载体设置于外壳和线圈底座组成的壳体内,镜头设置 于载体内,传感器设置于线路板上并与线路板电连接,线圈底座、模组底座和线路板依次固 定连接,导电端子依次穿过模组底座上的通孔和线路板上的导电通孔,导电端子与线路板 上的导电通孔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定位柱是圆柱体。 进一步地,所述模组底座上进一步包括一红外滤光片。进一步地,所述导电定位柱与线路板上的导电通孔通过导电胶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传感器通过邦定与线路板电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外壳、线圈底座、模组底座和线路板通过胶水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线圈底座下表面上还包括有卡位和卡边,模组底座上表面上还包 括分别与卡位和卡边相对应的卡位槽和卡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 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包括线圈底座、模组底座和两个导电定位柱,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减少 了一端子底座,减少了两个定位柱,这样使得摄像头模组的高度减小,并且降低了成本。

图1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 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 一实施例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下面结合图3和图4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包括镜头11、外壳12、线圈13、载体14、带有两个导 电定位柱151的线圈底座15、与导电定位柱相对应的部位含有通孔161的模组底座16、传 感器17、与导电定位柱相对应的部位含有导电通孔181的线路板18 ;线圈13绕制在载体 14的外围,线圈13的两个端分别与两个导电定位柱151电连接,线圈13连同载体14设置 于外壳12和线圈底座15组成的壳体内,镜头11设置于载体内14,传感器17设置于线路板 18上并与线路板电连接,线圈底座15、模组底座16和线路板18依次固定连接,导电定位柱 151依次穿过模组底座16上的通孔161和线路板18上的导电通孔181,导电定位柱151与 线路板18上的导电通孔181电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包括线圈底座15、模组底座 16和两个导电定位柱151,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减少了一端子底座,减少了两个定位柱,这样使得摄像头模组的高度减小,并且降低了成本。图中导电定位柱151是圆柱体,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是长方体;那么模组底座16 上的通孔161和线路板18上的导电通孔181要与到点定位柱151的形状对应。如果希望得到彩色的图像,则模组底座16上进一步包括一红外滤光片,该红外滤 光片设置于模组底座16中,可以滤除红外线,得到彩色图像。导电定位柱151与线路板18上的导电通孔181通过导电胶连接,这样避免了现有 技术中焊接时烙铁高温会造成底座融化等问题,有时会造成模组尺寸不合格。有些实施例中,传感器17通过邦定与线路板18电连接,用于将传感器上的信号通 过线路板传送出去。有些实施例中,外壳12、线圈底座15、模组底座16和线路板18通过胶水固定连接。有些实施例中,线圈底座15下表面上还包括有卡位153和卡边152,模组底座16 上表面上还包括分别与卡位153和卡边152相对应的卡位槽163和卡槽162 ;通过这些卡 位153和卡位槽163、卡边152和卡槽162可以使得线圈底座15与模组底座16连接的更加牢固。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 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 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镜头(11)、外壳(12)、线圈(13)、载 体(14)、带有两个导电定位柱(151)的线圈底座(15)、与导电定位柱(151)相对应的部位 含有通孔(161)的模组底座(16)、传感器(17)、与导电定位柱(151)相对应的部位含有导 电通孔(181)的线路板(18);所述线圈(13)绕制在载体(14)的外围,线圈(13)的两个端分别与两个导电定位柱 (151)电连接,线圈(13)连同载体设置于外壳(12)和线圈底座(15)组成的壳体内,镜头 (11)设置于载体(14)内,传感器(17)设置于线路板(18)上并与线路板电连接,线圈底座(15)、模组底座(16)和线路板(18)依次固定连接,导电定位柱(151)依次穿过模组底座(16)上的通孔(161)和线路板(18)上的导电通孔(181),导电定位柱(151)与线路板(18) 上的导电通孔(181)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定位柱 (151)是圆柱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底座 (16)上进一步包括一红外滤光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定位柱 (151)与线路板(18)上的导电通孔(181)通过导电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17) 与线路板(18)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线 圈底座(15)、模组底座(16)和线路板(18)通过胶水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底座 (15)下表面上还包括有卡位(15 和卡边(152),模组底座(16)上表面上还包括分别与卡 位(153)和卡边(152)相对应的卡位槽(163)和卡槽(162)。
专利摘要一种自动对焦的摄像头模组,包括镜头、外壳、线圈、载体、带有两个导电端子的线圈底座、与导电端子相对应的部位含有通孔的模组底座、传感器、与导电端子相对应的部位含有导电通孔的线路板;线圈绕制在载体的外围,线圈的两个端分别与两个导电端子电连接,线圈连同载体设置于外壳和线圈底座组成的壳体内,镜头设置于载体内,传感器设置于线路板上并与线路板电连接,线圈底座、模组底座和线路板依次固定连接,导电端子依次穿过模组底座上的通孔和线路板上的导电通孔,导电端子与线路板上的导电通孔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减少了一端子底座,减少了两个定位柱,这样使得摄像头模组的高度减小,并且降低了成本。
文档编号G03B13/36GK201867565SQ20102018678
公开日2011年6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30日
发明者庞泽江, 肖爱芳, 蒋武昌 申请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