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0800阅读:1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以下部件的投影仪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该光调制装置对从该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光;以及投影装置,该投影装置将该图像光放大投影至投影屏等的投影面上。其中,在光源装置多采用超高压水银灯等放电型的发光管,该发光管在发光时成为高温状态。具体地说,该发光管具有呈大致球状的发光部,在该发光部的内部封入有一对电极和水银等发光物质。当这种发光管点亮时,在发光部中,上部是温度最高的位置,下部是温度最低的位置。如果这种发光部上部的高温状态持续则容易变得不透明,另一方面,如果该上部与下部之间的温度差变大则容易产生黑化,发光管容易劣化。针对这种问题,公知有对发光部上部直接送入冷却空气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O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灯单元具备放电灯,该放电灯具有反射器和电源灯泡(发光管);以及灯座,该灯座供该放电灯安装。该灯座具有底面支承部,在该底面支承部形成有吸气口,并且,风向变更板以转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于底面支承部。进而,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利用风向变更板限制冷却空气的风向, 该冷却空气经由吸气口被送入电源灯泡的灯泡中心部的上侧的高温部位,对该部位进行冷却。另外,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投影仪中,例如形成为如下的结构无论是载置于桌子等的设置面的正放姿态、以及以与该正放姿态上下相反的方式固定于天花板等的吊挂姿态中的哪一种姿态,都能够通过风向变更板转动而对发光部的上部送入冷却空气。[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89247号公报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灯单元中,由于对灯泡中心部的高温部位直接送入冷却空气因此存在冷却效率低的问题。此处,在冷却对象的冷却中,作为改善热传导率而促进传热的方法,能够举出通过使冷却对象的温度边界层薄膜化来促进从该冷却对象朝向冷却流体的热传导的方法。在该方法中,温度边界层的厚度与沿着冷却对象的方向的流速的平方根成反比,因此,为了使冷却对象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可以进一步提高该冷却流体的流速。为此,在冷却流体为冷却空气的情况下,需要使送入该冷却空气的风扇大型化、或者是提高风扇的旋转速度。然而,在前者的情况下,存在阻碍投影仪的小型化的问题,在后者的情况下,存在风扇的驱动声音以及摩擦风音等噪音变大的问题。由于这种问题,期望实现能够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的其它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的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发光管,该发光管具有发光部,在该发光部的内部配置有一对电极,在这一对电极之间放电发光;以及收纳体,该收纳体用于将该发光管收纳在内部,上述收纳体具有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用于收纳上述发光管;以及多个开口部,上述多个开口部用于使从该收纳体外导入的冷却流体流通到上述收纳空间内,上述多个开口部形成在使通过该开口部的上述冷却流体分别在上述发光部上方的碰撞位置碰撞的位置。另外,作为发光管,能够举例示出超高压水银灯等放电发光型的光源灯。根据本发明,通过多个开口部之后的冷却流体在发光部上方的碰撞位置碰撞,由此,在收纳发光管的收纳空间内产生从该碰撞位置离散地扩散的包含紊流和回转流的碰撞喷流。由此,该碰撞喷流被送入发光部,由此,与冷却流体沿着该发光部流通的情况相比较, 能够提高发光部与冷却流体之间的热传导。因此,能够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进而,能够实现该发光管的长寿命化。并且,能够可靠地将碰撞喷流送出至在发光管的点亮时容易成为高温的发光部中的上部(发光部上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发术部、进而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除此之外,能够缩小发光部上部与下部之间的温度差,因此能够抑制发光管的劣化。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多个开口部分别使大致相同流速的冷却流体通过。根据本发明,由于各个开口部分别使相同流速的冷却流体通过,因此能够容易地对该冷却流体所碰撞的碰撞位置进行控制。此外,能够抑制在该碰撞位置产生的碰撞喷流的流速分布产生偏向,因此,能够可靠地将该碰撞喷流送出至发光部。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果。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光源装置具备第一反射部件,该第一反射部件隔开规定的间隙覆盖上述发光部的上述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侧,并且使射入的光朝另一方的电极侧反射。此处,在一对电极之间产生的光从该电极之间的大致中央呈放射状地射出。因此, 在利用该光对规定的照明区域进行照明的情况下,会产生朝照明区域的相反侧射出而不会射入到该照明区域内的光,光的利用效率低。针对该情况,在本发明中,光源装置具备第一反射部件,由此,能够使从发光部射出的光中的朝一方的电极侧射出的光朝另一方的电极侧反射。因此,能够容易地使从光源装置射出的光射入至前面所述的照明区域,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由于第一反射部件隔开规定的间隙覆盖发光部,因此,当对该发光部上部直接送出冷却流体时,冷却流体由该第一反射部件遮挡,因此,无法适当地对发光部的由第一反射部件覆盖的区域进行冷却。针对该情况,在本发明中,在发光部上方的碰撞位置产生的包含紊流和回转流的碰撞喷流流入该发光部与第一反射部件之间的间隙,因此能够对发光部的由第一反射部件覆盖的区域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从发光部射出的光的利用效率,并且能够提高发光管整体的冷却效率。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发光管具有密封部,该密封部从上述发光部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延伸,该光源装置具备第二反射部件,该第二反射部件安装于上述密封部,且具有大致凹曲面状的反射面,该反射面对从上述发光部射出的光进行反射。此处,在设置有第一反射部件的情况下,优选第二反射部件夹着发光部而位于第一反射部件的相反侧。根据本发明,光源装置具备安装于发光管的密封部的第二反射部件,由此,与前面所述的第一反射部件的情况同样,能够提高光的利用效率。并且,在该光源装置具备第一反射部件和第二反射部件、且第二反射部件夹着发光部设置在第一反射部件的相反侧的情况下,能够利用第一反射部件将从发光部射出的光中的朝一方的电极侧射出的光朝第二反射部件侧反射,具有凹曲面状的反射面的第二反射部件能够将朝另一方的电极侧射出的光和经由第一反射部件射入的光朝一方向反射。因此,能够利用第二反射部件将从发光部射出的光的大致全部朝一方向反射,在利用该光对前面所述的照明区域进行照明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提高光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在前面所述的碰撞位置设定在大致凹曲面状的反射面附近的情况下,能够使从各个开口部送出的冷却流体沿着该反射面流通。由此,能够将该反射面用作引导部, 由此,能够可靠地使从各个开口部送出的冷却流体在碰撞位置碰撞。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进行该碰撞位置、即碰撞喷流的产生位置的控制。并且,在碰撞位置设定在发光部的上方、且设定在比该发光部的中心接近第二反射部件的位置的情况下,在该碰撞位置产生的碰撞喷流在第二反射部件折回而朝向发光部流通。由此,能够使朝该发光部送出的冷却流体的流量增加。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部、 进而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多个开口部分别位于比上述发光管更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各个开口部位于比发光管更靠上侧的位置,由此,与该各个开口部位于发光管的下侧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从各个开口部到设定于发光部的上方的碰撞位置为止的冷却流体的流路。由此,不会大幅地有损于来自各个开口部的冷却流体的流速,能够使该冷却流体碰撞,因此,能够产生流速高的碰撞喷流。因此,能够朝发光部送出流速高的碰撞喷流,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多个开口部分别位于比上述发光管更靠下侧的位置。根据本发明,各个开口部位于比发光管更靠下侧的位置,由此,从该各个开口部到上述的碰撞位置为止的冷却流体的流路变长,在该冷却空气的流通过程中,收纳空间内的空气被搅拌,因此能够提高发光管整体的冷却效果。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多个开口部形成在夹着上述发光管大致对称的位置,上述多个开口部使上述冷却流体沿着相对于从该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束的光轴正交面内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方向通过。根据本发明,使冷却流体通过的各个开口部配置在夹着发光管呈大致对称的位置,由此,能够使从该各个开口部到设定于发光部的上方的碰撞位置为止的尺寸(距离)分别大致相同。由此,能够抑制碰撞喷流的流速分布偏向一方的开口部侧。此时,朝向碰撞位置流通的冷却流体从各个开口部沿着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方向被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前面所述的碰撞喷流的流速分布的偏向。因此,能够将该碰撞喷流可靠地送出至发光部,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多个开口部分别形成为狭缝状。
根据本发明,从各个开口部送出薄膜状(带状)的冷却流体,由此,能够使从开口部送出的冷却流体的流动稳定化,能够容易地对该冷却流体的流通方向进行控制。并且,冷却流体以由狭缝状的开口部节流的状态被送出,因此能够抑制到达碰撞位置的冷却流体的压力下降,能够可靠地产生前面所述的碰撞喷流。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光源装置具备管道,该管道用于将该光源装置外的冷却流体引导至上述多个开口部,上述管道具有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配置在该管道的终端侧,上述板状部件具有供上述冷却流体通过的多个孔。根据本发明,在管道内流通的冷却流体通过板状部件的孔,由此,能够使与该冷却流体的流通方向正交的面内的压力均勻化。因此,能够使冷却流体均等地分流至各个开口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经由该各个开口部流通相同流量的冷却流体,能够进一步抑制前面所述的碰撞喷流的偏向。或者,在本发明中,优选上述光源装置具备管道,该管道用于将该光源装置外的冷却流体引导至上述多个开口部,上述管道在该管道的终端侧具有供上述冷却流体通过的通过口,该通过口具有比该管道的平均截面积小的截面积。根据本发明,在管道内流通的冷却流体到达前面所述的开口部之前的期间内,形成有具有比该管道的平均截面积小的截面积的通过口。由此,通过使冷却流体通过该通过口,能够使与该冷却流体的流通方向正交的面内的压力均勻化。因此,与前面所述的情况同样,能够使冷却流体均等地分流至各个开口部,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经由该各个开口部流通相同流量的冷却流体,能够进一步抑制前面所述的碰撞喷流的偏向。并且,本发明的投影仪的特征在于,上述投影仪具备前面所述的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该光调制装置用于对从上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以及投影光学装置,该投影光学装置用于投影被调制后的上述光束。根据本发明,能够起到与前面所述的光源装置同样的效果,除此之外,能够实现发光管的长寿命化,因此,能够延长光源装置的更换周期,能够减少投影仪的维护的劳力。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的结构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光源灯和主反射镜的纵剖视图。图3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管道的图。图5是示出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管道剖切开后的状态的光源装置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管道剖切开后的状态的光源装置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纵剖视图。图8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主体部的立体图。图9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主体部的立体图。图10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主体部的俯视图。图11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纵截面的示意图。图12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光源装置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图13是示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管道内流通的冷却空气的流路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被导入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第一主体部内的冷却空气的流路的示意图。图15是示出通过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送出口的冷却空气的流路的示意图。图16是示出通过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送出口的冷却空气的流路的示意图。图17是示出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碰撞喷流的流动的示意图。图18是示出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的光源装置的立体图。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光源装置的纵截面的示意图。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所具有的光源装置的纵截面的示意图。标号说明IA 1C...投影仪;5、5A 5C...光源装置;7、8、9· · ·管道;45. · ·投影光学装置;51. ·.发光管;52. ·.副反射镜(第一反射部件);55. ·.主反射镜(第二反射部件); 57. · ·壳体(收纳体);76. 金属网(板状部件);442(442R,442G,442B).. ·液晶面板(光调制装置);511...发光部;512...密封部;6M(6MU1、6MU2、6MD1、6MD2)...送出口 (开口部);841...开口部(通过口 ) ;5521...反射面;CP···碰撞位置;E (ΕΚ E2) · · ·电极;RS...收纳空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投影仪的结构]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IA的结构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IA对从设置于内部的光源射出的光束进行调制,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光,并将该图像光放大投影至投影屏等被投影面上。如图1所示, 该投影仪IA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框体2和收纳配置在该外装框体2内的装置主体3。其中,外装框体2形成为具有顶面(省略图示)、正面2B、背面2C、左侧面2D、右侧面2E、以及底面(省略图示)的俯视大致矩形状,且在该底面设置有多个脚部(省略图示)。进而,投影仪IA通过以上述脚部与设置面接触的方式配置而成为正放姿态,并且,通过以上下方向与正方姿态相反的方式在底面朝向天花板等的状态下安装而成为吊挂姿态。装置主体3具备光学单元4和冷却装置⑶。并且,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装置主体3具备用于对投影仪IA的各个构成部件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以及用于对投影仪IA的各个构成部件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等。其中,冷却装置CU由多个风扇Fl F4构成,从外装框体2外导入作为冷却流体的冷却空气,并对光学单元4、电源装置以及控制装置送入该冷却空气,从而对上述各个装置进行冷却。在上述风扇Fl F4中,夹着后述的投影光学装置45配置的一对风扇F1、F2 由西洛克风扇构成,从形成于外装框体2的吸气口(省略图示)导入外部的冷却空气,并将该冷却空气送入后述的电学光学装置44。并且,在配置于后述的光源装置5附近的风扇F3、F4中,位于投影仪IA的背面2C侧的风扇F3由西洛克风扇构成,吸引外装框体2内的冷却空气,并将该冷却空气送入光源装置5。进一步,风扇F4由轴流式风扇构成,吸引对光源装置5进行了冷却后的空气,并将该空气朝投影仪IA的正面2B喷出,进而,经由正面2B的排气口 2B1将该空气喷出至外装框体2外。另外,风扇F3也可以是轴流式风扇,风扇F4也可以是西洛克风扇。并且,排气口 2B1可以形成于外装框体2的任一个面。[光学单元的结构]光学单元4在基于上述的控制装置的控制下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光,并投影该图像光。该光学单元4具备光源装置5 ;照明光学装置41 ;颜色分离光学装置42 ’转换光学装置43 ;电气光学装置44 ;投影光学装置45 ;以及光学部件用框体46,该光学部件用框体46将上述各个装置5、41 44收纳配置在设置于内部的照明光轴A上的规定位置, 此外,还对投影光学装置45进行支承。光源装置5射出光束。对于该光源装置5的结构在后面详细叙述。照明光学装置41具备一对透镜阵列411、412、偏光转换元件413、以及重叠透镜 414。颜色分离光学装置42具备分色镜421、422以及反射镜423,转换光学装置43具备射入侧透镜431、转换透镜433以及反射镜432、434。电气光学装置44具备场镜441 ;作为光调制装置的3个液晶面板442 (将红色光用、绿色光用以及蓝色光用的液晶面板分别设为442R、442G、442B);分别具有3个射入侧偏光板443、视场角补偿板444和射出侧偏光板445 ;以及作为颜色合成光学装置的正交分光棱镜446。投影光学装置45将由电气光学装置44调制后的光束放大投影。虽然省略了图示, 但是,该投影光学装置45构成为在筒状的镜筒内收纳有多个透镜的成组透镜。在这种光学单元4中,利用照明光学装置41使从光源装置5射出的光束的照明区域内的照度大致均勻化,该光束由颜色分离光学装置42分离成红色(R)、绿色(G)、蓝色(B) 的3种色光。上述被分离后的各种色光由各个液晶面板442根据图像信息分别进行调制。 进而,该各种色光由正交分光棱镜446合成,并由投影光学装置45放大投影至投影面上。[光源装置的结构]图2是示出光源装置5的光源灯50和主反射镜55的纵剖视图。另外,在以下的附图和说明中,设当使投影仪IA为正放姿态的情况下从光源装置5沿着水平方向射出的光束的行进方向为Z方向。并且,在与该Z方向正交的方向中,设沿着水平方向、且从Z方向前端侧观察的左方向为X方向,进一步,设与上述Z方向和X方向正交的上方向(相对于铅垂方向的相反方向)为Y方向。即,以X、Y、Z所示的各个方向分别相互正交。如图1和图2所示,光源装置5具备光源灯50,该光源灯50射出光;主反射镜阳;平行化凹透镜56 (图1);以及壳体57 (图1),该壳体57用于收纳配置上述各个部件。其中,平行化凹透镜56使由主反射镜55会聚的光束相对于照明光轴A平行化。如图2所示,光源灯50具备发光管51,该发光管51由石英玻璃形成;以及安装于该发光管51的副反射镜52和触发线(trigger line)53。另外,作为这种发光管51能够采用高亮度发光的各种放电光源灯,例如能够采用金属卤化物灯(metal halide lamp)、高压水银灯、以及超高压水银灯等。[发光管的结构]发光管51是通过施加电压而发光的光源,该发光管51具有发光部511,该发光部511大致呈球状地鼓出;以及从发光部511的两端相互朝离开的方向延伸的一对密封部 512,513 (设Z方向基端侧和前端侧的密封部分别为512、513)。其中,在发光部511的内部配置有一对电极E(设Z方向基端侧和前端侧的电极分别为El、E2),在该一对电极E之间形成有放电空间S,在该放电空间S中封入有包含水银、 稀有气体以及少量的卤素的发光物质。在一对密封部512、513的内部插入有分别与电极El、E2电连接的钼制的金属箔 5121、5131,这一对密封部512、513中的与发光部511相反侧的端部由玻璃材料等密封。在上述各个金属箔5121、5131还分别连接有导线514、515,该导线514、515延伸到发光管51 的外部。进而,当对上述导线514、515施加电压时,经由金属箔5121、5131在电极E1、E2之间产生电位差从而发生放电,形成电弧像D从而发光部511内部发光。[主反射镜的结构]此处,对主反射镜55进行说明。主反射镜55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反射部件,是对射入的光进行反射、从而使其会聚于照明光轴A上的第二焦点的玻璃制的一体成形品。该主反射镜55利用胶合剂等粘接剂B固定于密封部512。在这种主反射镜55形成有沿着密封部512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颈状部551和从该颈状部551扩展的凹曲面状的反射部552。其中,在反射部552中、在与发光部511对置的旋转曲线形状的面形成有反射面 5521,在该反射面5521蒸镀有金属薄膜。颈状部551具有供密封部512插通的大致圆形状的插通孔5511。在密封部512插通在该插通孔5511内的状态下,朝该插通孔5511的端缘与密封部512之间注入粘接剂B, 由此,密封部512与主反射镜55之间被固定。此时,发光管51与主反射镜55之间的位置设定成,通过电极E的前端之间的放电产生的电弧像D的中心位置C位于反射面5521的第一焦点附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反射镜55由具有旋转椭圆面的椭圆面反射器构成,但是,也可以由具有旋转抛物面的抛物面反射器构成。在该情况下,可以形成为省略了平行化凹透镜56的结构。进一步,主反射镜55也可以由自由曲面反射器构成。[副反射镜的结构]副反射镜5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反射部件,该副反射镜52是以隔开规定的间隙覆盖发光部511的密封部513侧的方式装配于该密封部513的玻璃制的成形品。该副反射镜52具备沿着密封部513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颈状部521和从该颈状部521中的位于密封部512侧的端部扩展的反射部522。颈状部521具有供密封部513插通的开口 5211。反射部522形成为沿着发光部511的大致碗状。在该反射部522中的与发光部 511对置的一侧形成有大致凹曲面状的反射面5221,该反射面5221反射可见光、且使红外线和紫外线透过。利用这种反射面5221,从发光部511射出的光中的朝电极E2侧射出的光(朝Z方向前端侧射出的光)被反射而射入至反射面阳21。因此,该光与从发光部511直接射入至反射面5521的光同样由该反射面5521反射而聚焦于第二焦点。由此,能够抑制产生不射入至位于光源装置5的光路后段的透镜阵列411的光的情况。[触发线的结构]触发线53是用于提高发光管51的点亮启动性的启动辅助用线,一端呈螺旋状地卷绕于密封部512,中央沿着发光部511、副反射镜52、以及密封部513配置在上述部件的外侧,另一端经由连接部516与导线515连接。在该连接部516连接有延伸至主反射镜55的外部的导线517的一端。并且,导线517的另一端经由连接部件M与用于施加电压的连接器64(参照图幻连接。通过对这种触发线53施加高电压,能够提高发光管51的点亮启动性。[壳体的结构]图3是示出光源装置5的立体图。壳体57相当于本发明的收纳体,如前面所述,除了将光源灯50和主反射镜55收纳在内部之外,还对平行化凹透镜56进行支承。如图3所示,该壳体57具有收纳体主体6 以及与前面所述的风扇F3的喷出口连接的管道7。

[管道的结构]图4是示出管道7的图。具体地说,图4(A)是从X方向前端侧观察管道7的侧视图,图4(B)是从Z方向前端侧观察管道7的主视图。管道7被安装于收纳体主体6 (详细地说是后述的第一主体部61的底面部61B、顶面部61C以及侧面部61D),用于朝该收纳体主体6内导入从风扇F3喷出的冷却空气。如图 4(A)所示,该管道7具有管道主体7A,该管道主体7A位于Z方向前端侧;板体7B,该板体 7B位于Z方向基端侧;以及导风板7C,该导风板7C被支承为在该管道主体7A内转动自如。 进而,管道主体7A和板体7B形成为相对于通过Y方向的中央且沿着X方向的直线大致线对称,且管道主体7A和板体7B相互利用螺钉等被固定。由此,如图4(B)所示,构成从Z方向前端侧观察大致U字状的管道7。管道7具有大致矩形的开口部71,该开口部71在Z方向前端侧与风扇F3的喷出口连结;以及抵接部72、73,该抵接部72、73分别形成于Y方向前端侧和基端侧,且从Z方向基端侧与后述的第一主体部61的正面部61A抵接。进一步,管道7具有第一管道部74 和第二管道部75,该第一管道部74和第二管道部75在内部形成有经由开口部71与管道7 外部连通的空间。第一管道部74在朝Y方向前端侧延伸之后朝X方向前端侧延伸,并进一步朝Y方向基端侧弯曲。在该第一管道部74的X方向前端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Y方向基端侧开口的开口部741。同样,第二管道部75在朝Y方向基端侧延伸之后朝X方向前端侧延伸,并进一步朝Y方向前端侧弯曲。在该第二管道部75的X方向前端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向Y方向前端侧开口的开口部751。图5是示出沿着X方向将安装于收纳体主体6的管道7的一部分剖切开后的状态的光源装置5的立体图。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开口部741、751分别安装有覆盖该开口部741、751(在
11图5中仅图示出开口部741)的金属网76。金属网76相当于本发明的板状部件,且形成有多个微小的孔。上述金属网76用于防止在收纳于后述的第一主体部61 内的发光管51破损等的情况下该发光管51的破片飞散到壳体57外。并且,对于该金属网 76,详细情况后述,具有使在第一管道部74和第二管道部75内流通的冷却空气的在与流通方向正交的面内的压力均勻化的功能。导风板7C位于从风扇F3导入的冷却空气的行进方向上,将该冷却空气朝第一管道部74和第二管道部75中的上方的管道部引导。该导风板7C具有作为转动轴的一对圆筒部7C1和大致矩形的导风部7C2,整体形成为大致T字状。上述圆筒部7C1中的一方嵌入在形成于管道主体7A的内侧的穴(省略图示)中, 另一方嵌入在形成于第一主体部61的后述的侧面部61D的穴(省略图示)中。由此,导风板7C被支承为转动自如,且借助自重朝下方转动而相对于Z方向和Y方向倾斜。此时,导风部7C2中的与圆筒部7C1相反侧的端部与形成于开口部71附近的抵接部77抵接。由此, 限制导风板7C过度地转动。通过这种导风板7C借助自重转动,无论投影仪IA处于正放姿态和吊挂姿态中的哪一种姿态,经由开口部71被导入的冷却空气都被朝上方的管道部引导。进而,被朝管道部引导的冷却空气在该管道部内朝上方流通,然后,流通至X方向前端侧,从而经由开口部被导入第一主体部61内。另外,当管道7被安装于收纳体主体6时,管道7中的位于U字形状的底部的侧面部78与后述的侧面部61D抵接。进而,经由开口部71被导入管道7内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经由形成于侧面部78的开口部79和形成于第一主体部61的侧面部6ID的开口部61D1 (参照图3)被导入收纳体主体6内。[收纳体主体的结构]如图3所示,收纳体主体6具有第一主体部61,该第一主体部61覆盖主反射镜 55的Z方向前端侧;第二主体部62,该第二主体部62覆盖该主反射镜55的Z方向基端侧; 罩部件63,该罩部件63安装于第一主体部61 ;以及连接器64。[第二主体部的结构]第二主体部62是用于进行保护以免使用者直接触碰到从密封部512延伸出的导线514的部件。该第二主体部62形成为截面呈大致U字状的箱型形状,且在Z方向前端侧形成有开口部621 (参照图7)。进而,第二主体部62以第一主体部61中的形成于Z方向基端侧的开口部611 (参照图7)的端缘与开口部621的端缘抵接的方式与该第一主体部61 组合,由此构成箱型的收纳体主体6。在这种第二主体部62的外表面安装有连接器64,该连接器64经由缆线CA与导线 514和连接部件M连接。[第一主体部的结构]第一主体部61用于保持主反射镜55和平行化凹透镜56,且在内部形成有用于收纳发光管51的收纳空间RS(参照图7)。如图3所示,该第一主体部61具有位于Z方向前端侧的正面部61A ;位于Y方向基端侧和前端侧的底面部61B和顶面部61C ;以及位于X 方向基端侧和前端侧的侧面部61D、61E。进而,该第一主体部61形成为箱型形状,在Z方向基端侧形成有开口部611。正面部61A具有开口部61A1 (参照图7),从被收纳在第一主体部61内的发光管 51和主反射镜55射出的光束透过该开口部61A1,且在该开口部61A1嵌入有平行化凹透镜 56。并且,在正面部61A安装有罩部件63,该罩部件63通过朝正面部61A按压该平行化凹透镜56来保持该平行化凹透镜56。该罩部件63是侧视大致呈C字状的金属制部件,且在大致中央具有圆形状的开口部631。由平行化凹透镜56平行化后的光束透过该开口部631。形成于底面部61B和顶面部61C的突部61B1、61C1插入在形成于该罩部件63的沿着)(Z平面的一对端部的孔632中, 由此,这种罩部件63被安装于正面部61A。图6是示出将安装于收纳体主体6的管道7的一部分剖切开后的状态的光源装置 5的立体图。如图6所示,在顶面部61C,除了前面所述的突部61C1之外,还形成有沿着X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开口部61C2,该开口部61C2由前面所述的管道7的第一管道部74堵塞。 即,在第一管道部74内流通的冷却空气经由开口部61C2被导入第一主体部61内。另外,形成于配置在第一主体部61内的遮光部件65的送出口 654(654U1、654U2) 经由该开口部61C2露出。因此,经由该开口部61C2被导入的冷却空气经由这2个送出口 654UU654U2被导入至形成于遮光部件65内的收纳空间RS内。并且,虽然在图6中省略了图示,但是,在底面部61B也形成有与开口部61C2同样的开口部61B2(参照图7),该开口部61B2由第二管道部75堵塞。进而,形成于遮光部件 65的送出口 654(654D1、654D2)(参照图9和图10)从该开口部61B2露出。因此,在第二管道部75内流通的冷却空气经由该开口部61B2以及2个送出口 6MD1、6MD2被导入收纳空间RS(参照图7)内。如图3所示,在侧面部61D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开口部61D1。如前面所述,经由开口部71被导入管道7内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流入该开口部61D1,该冷却空气经由形成于遮光部件65的一对开口部652(参照图9和图10)被导入收纳空间RS内,从而对发光管51的密封部513侧进行冷却。在侧面部61E形成有排气口 61E1,该排气口 61E1经由形成于遮光部件65的开口部653 (参照图9和图10)连通收纳空间RS和壳体57外。通过前面所述的风扇F4的驱动, 收纳空间RS内的空气经由该排气口 61E1被吸引,且该空气被排出至壳体57外。[第一主体部的内部结构]图7是示出光源装置5的纵剖视图(沿着Y方向剖视的图)。并且,图8 图10 是从Z方向基端侧观察第一主体部61的图。详细来说,图8是从Z方向基端侧观察安装有主反射镜阳的第一主体部61的立体图,图9和图10是从Z方向基端侧观察主反射镜55 被卸下后的状态的第一主体部61的立体图和俯视图。如图7 图10所示,在第一主体部61、在Z方向基端侧形成有前面所述的开口部 611。在该第一主体部61的内侧、且在比开口部611更靠Z方向前端侧的位置形成有阶梯差部612,该阶梯差部612的Z方向基端侧的开口面积比前端侧的开口面积大。主反射镜 55的反射部552的端缘抵接于该阶梯差部612,由此,如图7和图8所示,主反射镜55被定位于第一主体部61。
并且,如图7、图9以及图10所示,在第一主体部61的内部、且比阶梯差部612更靠Z方向前端侧的位置配置有遮光部件65。如图9和图10所示,该遮光部件65是内部中空的大致呈六棱柱状的金属制部件, 该遮光部件65以中心轴与由主反射镜55反射的光束的中心轴大致一致的方式配置。遮光部件65的内侧的空间与主反射镜55的内部一起形成用于收纳发光管51的收纳空间RS。进而,遮光部件65用于防止从被收纳于内部的发光管51和主反射镜55射出的光中的未射入至液晶面板442的图像形成区域的光射入至第一主体部61而使该第一主体部61劣化。在这种遮光部件65中,在Z方向前端侧的端面大致中央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部 651。该开口部651是用于使由主反射镜55反射的光射入至平行化凹透镜56的开口。并且,在遮光部件65、在与前面所述的开口部61D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652, 该开口部652是用于导入对被配置在收纳空间RS内的发光管51的密封部513侧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的开口。进一步,在遮光部件65、在与前面所述的排气口 61E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 653,该开口部653是用于经由排气口 61E1将对发光管51和主反射镜55的内表面进行冷却而带有热量的空气排出的开口。此外,如图9和图10所示,遮光部件65具有4条狭缝状的送出口 654。上述送出口 6M相当于本发明的开口部,是用于将从前面所述的第一管道部74和第二管道部75导入的冷却空气送出至收纳空间RS内的开口部。这种送出口肪4形成在供光束透过的开口部651的外侧。换言之,该各个送出口 654形成在供由主反射镜55反射后的光束透过的区域的外侧。从Z方向基端侧观察,这些送出口 6M中的位于Y方向前端侧的2个送出口 6MU1、6MU2和位于Y方向基端侧的2个送出口 654D1、654D2,分别形成于相对于发光管51的中心轴(即从发光管51和主反射镜阳射出的光束的光轴)呈大致对称的位置。并且,从Z方向基端侧观察,送出口 6MU1、6MU2形成于夹着发光管51而呈大致对称的位置。即,该各个送出口 6MU1、6MU2分别相对于通过发光管51的中心的H平面呈大致对称地形成和配置,同样,送出口 6MD1、6MD2分别相对于该TL平面呈大致对称地形成和配置。另一方面,从Z方向基端侧观察,送出口 6MU1、6MD1形成于夹着发光管51而呈大致对称的位置。即,该各个送出口 6MU1、6MD1分别相对于通过发光管51的中心的TL 平面呈大致对称地形成和配置,同样,送出口 6MU2、6MD2分别相对于该TL平面呈大致对称地形成和配置。[送风口的开口面的倾斜]如图10所示,从Z方向基端侧观察,送出口 654U1,654U2的各个开口面沿随着从Y 方向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同样,从Z方向基端侧观察,送出口 654D1、 654D2的各个开口面沿随着从Y方向前端侧朝向基端侧而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即,该各个开口面相对于)(Z平面亦即平面Pl分别以倾斜角α倾斜。该倾斜角α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成45°。图11是示出光源装置5的纵截面( 平面上的截面)的示意图。另外,在图11以及以下示出的图12 图15中,为了说明的方便,省略或者简化光源装置5的结构的一部分而进行图示。并且,如图11所示,从X方向前端侧观察,送出口 6MU1、6MD1的开口面以随着从 Z方向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相互离开的方式倾斜。即,该各个开口面相对于XY平面亦即平面P2(换言之,主反射镜55的反射部552的开口面)分别以倾斜角β倾斜。该倾斜角β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成45°。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送出口 6MU2、6MD2的开口面也同样相对于平面P2 以倾斜角β倾斜。图12是示出光源装置5的横截面(XZ平面上的截面)的示意图。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从Y方向前端侧观察,送出口 6MU1、6MU2的开口面以随着从Z方向基端侧朝向前端侧而相互接近的方式倾斜。即,该各个开口面相对于前面所述的平面P2分别以倾斜角γ倾斜。该倾斜角Y优选设定成30° 50°,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成30°。这是为了使从送出口 6MU1、6MU2送出的冷却空气在设定于发光部511的上方的碰撞位置CP (参照图15 图17)碰撞。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送出口 6MD1、6MD2的开口面也同样相对于平面P2 以倾斜角Y倾斜。[冷却空气的流路]以下,对投影仪IA以正放姿态设置的情况下的用于对光源装置5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的流路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由于投影仪IA以正放姿态设置,因此,“上方” 和“下方”指的是Y方向前端侧和基端侧。图13是示出在管道7内流通的冷却空气的流路的示意图,图14是示出从管道7 被导入第一主体部61内的冷却空气的流路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从风扇F3喷出的冷却空气Arl经由开口部71被导入管道7内。进而,该冷却空气的一部分的行进方向由借助自重转动的导风板7C(参照图3和图4)朝上方变更,并在第一管道部74内流通。另外,剩余的空气经由开口部61D1和开口部652被导入收纳空间RS内。在第一管道部74内流通的冷却空气Ar2在通过形成于X方向前端侧的开口部741 和金属网76之后经由开口部61C2被导入第一主体部61内。此时,由于在冷却空气的流路上设置有金属网76,因此,通过该金属网76的冷却空气的面内压力(与冷却空气的流通方向正交的面内的压力)被均勻化。由此,如图14所示,经由开口部61C2对位于距离开口部 741相等距离的送出口 6MU1、6MU2分别送出相同流量的冷却空气Ar3、Ar4。图15是示出当从Y方向前端侧观察的情况下的被从送出口 6MU1、6MU2送出的冷却空气的流路的示意图。并且,图16是示出当从X方向前端侧观察的情况下的被从送出口 6MU1送入的冷却空气的流路的示意图。被导入第一主体部61内的冷却空气Ar3、Ar4形成相同流量和相同流速的冷却空气Ar5、Ar6,并被从送出口 6MU1、6MU2导入收纳空间RS内。此处,如前面所述,各个送出口 6MU1、6MU2形成为相对于XY平面、)(Z平面以及^平面倾斜,如图15所示,各个冷却空气Ar5、Ar6在设定于发光部511的上方的碰撞位置CP相互碰撞。由此,如图16所示,产生从该碰撞位置CP离散地扩散的包括紊流和回转流的碰撞喷流。
如图15和图16所示,该碰撞位置CP设定在发光部511的上方(上侧)。详细叙述,碰撞位置CP在该发光部511的中央(电极E1、E2之间的中央)的上方设定在靠近Z方向基端侧的位置、即密封部512的正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在主反射镜55的反射面 5521上的位置。因此,当从送出口 6MU1、6MU2送出冷却空气Ar5、Ar6时,通过附壁效应(coanda effect),各个冷却空气Ar5、Ar6沿着反射面5521流通。因此,能够容易地使各个冷却空气 Ar5、Ar6在碰撞位置CP碰撞。进一步,碰撞位置CP设定在反射面5521上,由此,能够始终稳定地产生具有一定的流速分布的碰撞喷流。进一步,送出口 6MU1、6MU2形成为狭缝状,由此,从该送出口 6MU1、6MU2送出的冷却空气Ar5、Ar6形成为截面呈膜状的喷流而被送出。因此,能够容易地对朝碰撞位置 CP送出的冷却空气Ar5、Ar6的方向进行控制,能够可靠地使各个冷却空气Ar5、Ar6在碰撞位置CP碰撞。图17是示出通过冷却空气Ar5、Ar6的碰撞产生的碰撞喷流的流动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通过冷却空气Ar5、Ar6的碰撞产生的碰撞喷流中的一部分的碰撞喷流朝密封部512流通,从而对该密封部512进行冷却。此时,该一部分的碰撞喷流通过附壁效应沿着密封部512流通,由此,减薄密封部512的温度边界层,促进该密封部512与喷流之间的热传导(温度置换)。并且,其它的一部分碰撞喷流朝发光部511中的上部流通。此时,该碰撞喷流与发光部511直接碰撞,由此对该发光部511进行冷却。此外,与发光部511碰撞而后扩散的紊流与该其它的一部分碰撞喷流碰撞,由此进一步促进产生紊流。由此,促进发光部511的热传导,该发光部511进一步被冷却。进一步,朝发光部511流通的碰撞喷流通过附壁效应沿着发光部511朝Z方向前端侧流通。该碰撞喷流减薄发光部511中的上部的温度边界层,从而促进该发光部511与该碰撞喷流之间的热传导、对该发光部511中的上部进行冷却。沿着该发光部511流通的碰撞喷流进一步朝Z方向前端侧流通,并流入该发光部 511与副反射镜52的反射面5221之间的间隙。利用流入该间隙中的喷流有效地对发光部 511的由副反射镜52覆盖的区域进行冷却。另一方面,另外的一部分碰撞喷流朝副反射镜52流通,然后沿着该副反射镜52的外表面朝Z方向前端侧流通。该喷流沿着密封部513流通,而后与经由侧面部61D的开口部61D1和遮光部件65的开口部652从管道7导入的冷却空气碰撞。进而,通过该碰撞,进一步促进产生紊流,促进密封部513的冷却。另外,通过冷却空气Ar5、Ar6的碰撞产生的碰撞喷流的一部分沿着主反射镜55 的反射面阳21朝下方流通,对发光部511中的下部进行冷却。但是,由于该一部分的喷流是已经进行了热传导的温度比较高的喷流、并且该喷流的流速在到达发光部511的下部之前变弱等,因此基于该喷流的冷却效率并不比朝发光部511的上部流通的喷流的冷却效率高。因此,在发光部511中,能够缩小温度最高的上部与温度比该上部的温度低的下部之间的温度差,能够抑制发光管51的劣化。如前面所述,对发光管51进行冷却后的空气经由遮光部件65的开口部653和侧面部61E的排气口 61E1被从收纳空间RS排出。进而,该空气由风扇F4 (参照图1)吸引,并经由排气口 2B1(参照图1)被排出至外装框体2外。发光管51以这种方式被冷却。在以上的说明中,叙述了在投影仪IA以正放姿态设置的情况下对发光管51进行冷却的冷却空气的流路,但是,投影仪IA以吊挂姿态设置的情况下的该冷却空气的流路也同样。即,被导入管道7内的冷却空气的一部分借助朝下方转动了的导风板7C而在位于上方的第二管道部75内流通。进而,该冷却空气经由金属网76以及开口部751、61B2被导入第一主体部61内,并均等地分流至遮光部件65的送出口 654D1、654D2。从这些送出口 654D1、654D2送出的冷却空气在设定在与前面所述的碰撞位置CP 相对于发光管51的中心轴呈对称的位置的碰撞位置发生碰撞,产生与前面所述的正放姿态时同样的碰撞喷流。发光管51 (特别是发光部511上部)由该碰撞喷流以及经由开口部 652导入的冷却空气冷却。进而,用来进行发光管51的冷却的空气经由排气口 61E1被排出至收纳空间RS外。根据以上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1A,存在以下的效果。在投影仪IA以正放姿态设置的情况下,通过送出口 654U1、654U2后的冷却空气 Ar5、Ar6在设定于发光部511上方的碰撞位置CP碰撞。由此,能够在收纳空间RS内产生从该碰撞位置CP离散地扩散的包含紊流和回转流的碰撞喷流。该碰撞喷流被送出至发光部511,由此,能够减薄该发光部511的温度边界层,从而能够促进发光部511与碰撞喷流之间的热传导,能够对发光部511进行冷却。此处,在从1个送出口对发光部511送出沿着反射面5521流通的冷却空气的情况下,该冷却空气有时会从发光部511朝下侧流通,存在发光部511上部未被适当地冷却的可能性。对此,通过在发光部511上方产生碰撞喷流,能够适当地对该发光部511上部送出喷流。因此,能够提高发光管51的冷却效率,进而,能够实现该发光管51的长寿命化。另外,在投影仪IA以吊挂姿态设置的情况下,根据通过从送出口 654D1、654D2送出的冷却空气碰撞而产生的碰撞喷流,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在投影仪IA以正放姿态设置的情况下,通过送出口 654U1、654U2的冷却空气Ar5、 Ar6的流速和流量设定成分别相同。由此,能够容易地对该冷却空气Ar5、Ar6碰撞的碰撞位置CP进行控制。此外,能够抑制在碰撞位置CP产生的碰撞喷流的流速分布产生偏向的情况,即、能够抑制碰撞喷流的流速分布偏向一方的送出口 654侧的情况,因此,能够可靠地将该碰撞喷流送出至发光部511。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管51的冷却效果。另外,在从送出口 654D1、654D2送出的冷却空气中也同样。光源装置5具备副反射镜52,由此,如前面所述,与没有该副反射镜52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从发光部511射出并进入透镜阵列411的光量增加。因此,在图像形成中,能够提高从发光部511射出的光的利用效率。并且,由于在发光部511上方的碰撞位置CP产生碰撞喷流,因此,能够将喷流导入发光部511的外表面与副反射镜52的反射面5221之间的间隙中。因此,能够对发光部511 的由副反射镜52覆盖的区域进行冷却,能够同时实现光的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发光管51整体的冷却效率的提高。
能够利用主反射镜55和副反射镜52增加从发光部511射出并射入至透镜阵列 411的光量。因此,在图像形成中,能够提高从发光部511射出的光的利用效率。并且,由于碰撞位置CP设定在大致凹曲面状的反射面5521上,因此,从各个送出口 654U1、654U2送出的冷却空气Ar5、Ar6能够沿着该反射面5521朝碰撞位置CP行进。由此,该各个冷却空气Ar5、Ar6由反射面5521引导,由此,能够可靠地使上述冷却空气Ar5、 Ar6在碰撞位置CP碰撞。因此,能够更容易地对碰撞位置CP、即碰撞喷流的产生位置进行控制。另外,从各个送出口 654D1、654D2送出的冷却空气所碰撞的碰撞位置设定成夹着发光管51与碰撞位置CP大致对称的位置,该碰撞位置设定在反射面5521上。因此,即便是在投影仪IA以吊挂姿态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效果同样的效果。此处,碰撞位置CP设定在发光部511的上方。由此,能够可靠地对发光管51点亮时温度容易变高的发光部511的上部送出碰撞喷流,此外,不会对发光部511中的温度低的下部送出很多喷流。因此,能够有效地对发光部511上部进行冷却,此外,能够缩小发光部 511上部与下部之间的温度差,能够抑制发光管51的劣化。进一步,由于该碰撞位置CP设定在反射面5521上,因此,能够使在该碰撞位置CP 产生的碰撞喷流在反射面5521折回而被送出至发光部511。因此,能够增加送出至该发光部511的冷却空气的流量,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部511、进而提高发光管51的冷却效率。正放姿态时冷却空气所流通的送出口 654U1、654U2分别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上侧的位置。由此,与该各个送出口位于发光管51的下侧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到达设定在发光部511的上侧的碰撞位置CP为止的冷却空气的流路。因此,到达碰撞位置CP时的冷却空气Ar5、Ar6的流速不会大幅损失,能够使该冷却空气Ar5、Ar6碰撞,能够产生流速高的碰撞喷流。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管51的冷却效率。另外,对于吊挂姿态时冷却空气所流通的送出口 654D1、654D2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各个送出口 654U1、654U2夹着发光管51形成于大致对称的位置。由此,能够从该各个送出口 654U1、654U2到碰撞位置CP的尺寸(距离)分别大致相同。由此,能够抑制碰撞喷流的流速分布偏向一方的送出口 654侧的情况。并且,此时,朝碰撞位置CP流通的冷却空气从各个送出口 654U1、654U2沿着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方向被送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前面所述的碰撞喷流的流速分布偏向。因此,能够可靠地将该碰撞喷流送出至发光部511,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光管51的冷却效率。另外,送出口 654D1、654D2也夹着发光管51形成于大致对称的位置,冷却空气从该送出口 654D1、654D2沿着相对于XY平面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方向被送出。因此,对于上述送出口 654D1、654D2,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从形成为狭缝状的各个送出口 654U1、654U2送出薄膜状的冷却空气Ar5、Ar6。由此,能够使冷却空气Ar5、Ar6的流动稳定化,能够容易地对该冷却空气Ar5、Ar6的流通方向进行控制。并且,由于该冷却空气Ar5、Ar6以节流状态被送出,因此,能够抑制到达碰撞位置CP的冷却空气Ar5、Ar6的压力下降,能够可靠地产生前面所述的碰撞喷流。另外,在投影仪IA以吊挂姿态设置的情况下,由于供冷却空气流通的送出口 654DU654D2形成为狭缝状,因此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在第一管道部74内流通的冷却空气Ar2通过金属网76的孔,由此,能够使该冷却空气Ar2的前面所述的面内的压力均勻化。由此,能够将其均等地分流成经由开口部741 和开口部61C2流通至各个送出口 654U1、654U2的冷却空气Ar3、Ar4。因此,能够容易地从该各个送出口 654U1、654U2送出相同流量和流速的冷却空气Ar5、Ar6,能够进一步抑制前面所述的碰撞喷流的流速分布的偏向。并且,通过在开口部741设置金属网76,能够防止在发光管51破损的情况下该发光管51的破片飞散至壳体57外。进一步,由于能够利用管道7将从风扇F3喷出的冷却空气分流至送出口 654U1、 654U2,因此,与针对各个送出口 654U1、654U2的每个设置风扇和管道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投影仪IA的部件数量的增加以及该投影仪IA的大型化。另外,由于在第二管道部75的开口部751也设置有金属网76,因此,即便是在投影仪IA以吊挂姿态设置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与上述的效果同样的效果。[第一管道部和第二管道部的其它的结构]此处,在上述的投影仪IA中,为了使在第一管道部74和第二管道部75内流通的冷却空气的面内的压力均勻化、从而在2个送出口 654分别流通相同流量和相同流速的冷却空气,在开口部741、751内设置有金属网76。但是,只要能够对这2个送出口送出相同流量和相同流速的冷却空气即可,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结构。图18是示出作为上述的光源装置5的变形的光源装置5A的立体图。另外,图18 示出在XZ平面将管道8中的第一管道部84剖切开后的状态的光源装置5A。例如,作为光源装置5的变形的光源装置5A,代替管道7而具备管道8,除此之外都形成为与光源装置5同样的结构。与前面所述的管道7同样,管道8被安装于底面部61B、顶面部61C以及侧面部 61D,且具有使从风扇F3喷出的冷却空气分别朝开口部61D1、开口部61B2、或者是开口部 61C2流通的功能。如图18所示,该管道8具备分别位于Z方向前端侧和基端侧的管道主体8A和板体7B ;以及导风板7C,该导风板7C被支承为在管道主体8A内转动自如。进而, 管道主体8A和板体7B相互利用螺钉等固定。这种管道8除了代替第一管道部74和第二管道部75而具备第一管道部84和第二管道部85之外,都形成为与管道7同样的结构。上述第一管道部84和第二管道部85,将经由开口部71被导入、且流通方向由借助自重转动的导风板7C(省略图示)变更为朝向上方的冷却空气分别朝开口部61C2、61B2引导。其中,在第一管道部84、在X方向前端侧的端部、偏向Z方向前端侧形成有作为本发明的通过口的开口部841。在该开口部841内并未设置金属网76,该开口部841的开口面积比开口部741的开口面积小。详细叙述,开口部841的开口面积设定成足以使通过该开口部841的冷却空气的面内压力(与该冷却空气的流通方向正交的面内的压力)均勻化的面积。具体地说,该开口面积设定成比第一管道部84中的与冷却空气的流通方向正交的截面的平均截面积小。根据这种结构,通过开口部841的冷却空气以形成相同流量和相同流速的方式被均等地分流至送出口 654U1、654U2。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用于将冷却空气引导至送出口 654D1、654D2的第二管道部85也具有与开口部841同样的开口部。由此,在第二管道部85内流通的冷却空气经由开口部61B2以形成相同风量的方式被均等地分流至送出口 654D1、654D2。[第二实施方式]其次,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具有与前面所述的投影仪IA同样的结构,此处,在投影仪IA中,作为用于将冷却空气送出至位于发光部511的上方的碰撞位置CP的送出口,利用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上侧的位置的2个送出口 654。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中,利用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下侧的位置的2个送出口 654。在该点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和投影仪IA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了的部分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说明。图1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IB所具备的光源装置5B的纵截面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IB代替光源装置5而具备光源装置5B,除此之外具有与前面所述的投影仪IA同样的结构。并且,如图19所示,光源装置5B代替管道7而具有管道9,除此之外具有与光源装置5同样的结构。管道9具备与管道7同样的结构,且被安装于收纳体主体6。该管道9将从前面所述的风扇F3喷出的冷却空气导入内部,并利用借助自重转动的导风板将该冷却空气引导至第一管道部74的开口部741和第二管道部75的开口部751中的位于下端侧的开口部。 因此,冷却空气经由收纳体主体6的开口部61C2和开口部61B2中的位于下侧的开口部、以及送出口 654U1、654U2和送出口 654D1、654D2中的位于下侧的2个送出口被导入收纳体主体6内。另外,管道9形成为与管道7同样的结构,但也可以形成为与管道8同样的结构, 只要能够将冷却空气引导至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下侧的位置的2个送出口即可。上述送出口 654U1、654U2、654D1、654D2所送出的冷却空气的流量和流速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分别相同。另一方面,基于上述送出口 654U1、654U2和送出口 654D1、654D2的冷却空气的送出方向设定成朝向上方,以便当该送出口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下侧的位置时,朝设定在发光部511的上方的碰撞位置CP送出冷却空气。因此,如图19所示,在投影仪IB处于正放姿态的情况下,分别从下侧的2个送出口 654D1、654D2(在图19中仅图示出送出口 654D1)送出的冷却空气被朝碰撞位置CP送出,从而在该碰撞位置CP相互碰撞,由此产生碰撞喷流。 通过该碰撞喷流,与前面所述的光源装置5、5A的情况同样,发光部511 (特别是发光部511 的由副反射镜52覆盖的上部)以及密封部512、513被冷却。进一步,发光部511上部由通过该碰撞喷流彼此碰撞而产生的紊流有效地冷却。另外,在投影仪IB处于吊挂姿态的情况下,从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下侧的位置的送出口 654U1、654U2根据该吊挂姿态朝设定在发光部511的上方的碰撞位置CP分别送出冷却空气。进而,冷却空气在该碰撞位置CP碰撞,与正放姿态时同样,发光管51 (特别是发光部511)由通过碰撞产生的碰撞喷流有效地冷却。根据以上所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1B,能够起到与前面所述的投影仪IA同样的效果。此外,由于用于送出冷却空气的2个送出口 654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下侧的位置,因此,从该各个送出口 654到碰撞位置CP的冷却空气的流路变长。因此,在冷却空气的流通过程中,收纳空间RS内的空气被搅拌,能够提高发光管51整体的冷却效果。[第三实施方式]其次,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具有与前面所述的投影仪同样的结构。此处,在投影仪IB中,从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下侧的位置的2个送出口 654朝碰撞位置CP分别直接送入冷却空气,并使冷却空气在该碰撞位置CP碰撞。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中,使冷却空气从该位于下侧的位置的2个送出口沿着主反射镜55的反射面5521流通, 并使该冷却空气在碰撞位置碰撞。在该点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与投影仪IB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了的部分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说明。图2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IC所具备的光源装置5C的纵截面的示意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IC代替光源装置5B而具备光源装置5C,除此之外都具有与投影仪IB同样的结构。并且,如图20所示,光源装置5C的各个送出口 654的冷却空气的送出方向与光源装置5B不同,除此之外都具有与该光源装置5B同样的结构。具体地说,在光源装置5C中,冷却空气经由管道9被分别导入送出口 654(654U1、 654U2、654D1、654D2)中的从发光管51的光轴方向观察位于比该发光管51更靠下侧的位置的2个送出口 654(在正放姿态下为送出口 654D1、654D2)。从这2个送出口 654朝向反射面5521以与发光管51的中心轴大致平行的方式送出冷却空气,该冷却空气沿着反射面 5521分别到达前面所述的碰撞位置CP。进而,各个冷却空气在该碰撞位置CP碰撞,由此产生对发光管51进行冷却的前面所述的碰撞喷流。与前面所述的光源装置5、5A、5B同样,利用该碰撞喷流有效地对发光管51 (特别是发光部511的由副反射镜52覆盖的上部)进行冷却。另外,在投影仪IC处于吊挂姿态的情况下,从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下侧的位置的送出口 654U1、654U2朝向反射面5521以与发光管51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地方式送出冷却空气。进而,沿着该反射面5521流通的冷却空气分别与根据吊挂姿态设置的碰撞位置CP碰撞,从而产生碰撞喷流。通过该碰撞喷流,与前面所述的正放姿态同样,能够有效地对发光管51 (特别是发光部511)进行冷却。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送出口 654U1、654U2、654D1、654D2送出的冷却空气的流量和流速分别相同。根据以上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仪1C,能够起到与前面所述的投影仪 IB同样的效果。此外,由于冷却空气由反射面5521引导至碰撞位置CP,因此,能够可靠地使分别从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下侧的位置的2个送出口 654送出的冷却空气在该碰撞位置CP碰撞。[实施方式的变形]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面所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达成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改进等也包括于本发明。
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作为冷却流体采用了冷却空气,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如果实施了光源装置5整体的绝缘处理的话,则作为冷却流体也可以采用水或乙
二醇等液体。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冷却空气在收纳空间RS内碰撞的碰撞位置CP设定在发光部511的上方、且设定在靠近Z方向基端侧的位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S卩,只要从发光部511的Z方向前端侧或基端侧、或者是X方向前端侧或基端侧观察该碰撞位置位于该发光部511的上方(上侧),且所产生的碰撞喷流适当地吹到发光部511即可,可以是任意位置。同样,该碰撞位置并非必须设定在反射面5521上。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送出口 654U1、654U2分别送出相同流速和流量的冷却空气Ar5、Ar6,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是从一方的送出口送出的冷却空气的流速和流量比从另一方的送出口送出的冷却空气的流速和流量高。在这种情况下,会在所产生的碰撞喷流的流速分布产生偏向,因此,只要根据该变形对碰撞位置进行调整,以使该碰撞喷流适当地吹到发光部511即可。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5、5A具备作为第一反射部件的副反射镜52,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没有副反射镜52。并且,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利用当投影仪IA分别设置成正放姿态和吊挂姿态时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上侧的位置的2个送出口 654作为供冷却空气通过的送出口,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利用位于比发光管51更靠下侧的位置的2个送出口 654,但是,也可以利用位于以4个送出口作为顶点的矩形的至少一方的对角线上的2个送出口 654。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送出口 654U1、654U2形成且配置于夹着发光管51呈大致对称的位置,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送出口 654U1、654U2形成为狭缝状,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只要能够将所产生的碰撞喷流吹到发光部511即可,用于送出冷却空气的送出口的位置和形状可以是任意的。对于送出口 654D1、654D2也同样。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为了对2个送出口 654均等地分流冷却空气,在管道7的开口部741配置作为板状部件的金属网76、或者在第一管道部84形成具有比该第一管道部 84的平均截面积小的开口面积的开口部841,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也可以利用其他的结构使冷却空气分流。例如,也可以代替金属网76而使用网状的合成树脂制部件。进一步,也可以在各个送出口设置对各个送出口 654送出冷却空气的风扇和管道。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将供导入收纳空间RS内的冷却空气通过的送出口 654形成于被收纳在第一主体部61内的遮光部件65,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于第一主体部61。即,只要是能够将冷却流体导入收纳体内的开口部即可。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投影仪IA IC具备3个液晶面板442 (442R、442G、 442B),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S卩,对于使用2个以下、或者是4个以上的液晶面板的投影仪,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并且,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对光学单元4形成为俯视大致L字形状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具有俯视大致U字形状的结构。进一步,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使用光束射入面和光束射出面不同的透过型的液晶面板442,但是,也可以使用光射入面和光射出面相同的反射型的液晶面板。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作为光调制装置具备液晶面板442的投影仪 IA 1C,但是,只要是能够形成根据图像信息对射入的光束进行调制后的图像光的光调制装置即可,也可以采用其它的结构的光调制装置。例如,在使用微镜的器件等使用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的投影仪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在使用这种光调制装置的情况下,光束射入侧和光束射出侧的偏光板443、445能够省略。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图像光相对于被投影面的投影方向和该图像光所涉及的图像的观察方向大致相同的前面投影式(front type)的投影仪IA 1C,但是, 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应用于投影方向和观察方向分别为相反方向的后面投影式(rear type)的投影仪。并且,在上述各个实施方式中,在投影仪IA IC中采用了光源装置5、5A 5C,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这种光源装置5、5A 5C也可以利用于台灯(stand)等照明装置。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能够利用于具有放电发光型的发光管的光源装置,特别是能够适当利用于投影仪所采用的光源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具有发光管,该发光管具有发光部,在该发光部的内部配置有一对电极,在这一对电极之间放电发光;以及收纳体,该收纳体用于将该发光管收纳在内部, 所述收纳体具有收纳空间,该收纳空间用于收纳所述发光管;以及多个开口部,所述多个开口部用于使从该收纳体外导入的冷却流体流通到所述收纳空间内,所述多个开口部形成在使通过该开口部的所述冷却流体分别在所述发光部上方的碰撞位置碰撞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开口部分别使大致相同流速的冷却流体通过。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具备第一反射部件,该第一反射部件隔开规定的间隙覆盖所述发光部的所述一对电极中的一方的电极侧,并且使射入的光朝另一方的电极侧反射。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管具有密封部,该密封部从所述发光部的至少一方的端部延伸, 该光源装置具备第二反射部件,该第二反射部件安装于所述密封部,且具有大致凹曲面状的反射面,该反射面对从所述发光部射出的光进行反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开口部分别位于比所述发光管更靠上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开口部分别位于比所述发光管更靠下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开口部形成在夹着所述发光管呈大致对称的位置,所述多个开口部使所述冷却流体沿着相对于从该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束的光轴正交面内以大致相同的角度倾斜的方向通过。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开口部分别形成为狭缝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具备管道,该管道用于将该光源装置外的冷却流体引导至所述多个开口部,所述管道具有板状部件,该板状部件配置在该管道的终端侧, 所述板状部件具有供所述冷却流体通过的多个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具备管道,该管道用于将该光源装置外的冷却流体引导至所述多个开口部,所述管道在该管道的终端侧具有供所述冷却流体通过的通过口,该通过口具有比该管道的平均截面积小的截面积。
11.一种投影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仪具备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光源装置;光调制装置,该光调制装置用于对从所述光源装置射出的光束进行调 制;以及投影光学装置,该投影光学装置用于投影被调制后的所述光束。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能够提高发光管的冷却效率。光源装置(5)具有发光管(51),该发光管具有发光部(511),在该发光部的内部配置有一对电极,在这一对电极之间放电发光;以及收纳体(壳体)(57),该收纳体用于将该发光管(51)收纳在内部,收纳体(57)具有收纳空间(RS),该收纳空间用于收纳发光管(51);以及多个开口部(送出口)(654),该多个开口部用于使从该收纳体(57)外导入的冷却流体(冷却空气)在收纳空间(RS)内流通,多个开口部(654)形成在使通过该开口部(654)的冷却流体分别在发光部(511)上方的碰撞位置(CP)碰撞的位置。
文档编号G03B21/16GK102200682SQ201110073948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2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24日
发明者小野寺洋, 山崎道子, 山野井广, 岩间裕一朗, 田中和裕, 西敏藏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