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1323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镜头盖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镜头的保护结构,尤其是指ー种具遮光罩效果的镜头盖。
背景技术
在透镜成像的领域中,常见照相机、监视器材或摄影设备安装所需的镜头,配备镜头盖保护镜头前缘免于撞击受损,并防止镜面沾染灰尘而保障影像质量。但是,封住镜头的镜头盖,不卸下就不能拍摄影像,相当不方便。在成像期间,会在镜头前方组装遮光罩,遮蔽非必要的光线,也可阻挡水珠不要喷到镜头正面,预防镜头耀光且使影像更清晰。传统的遮光罩,不同于镜头盖,两者是彼此独立的两个配件,借由遮蔽光线、阻挡液体等效果,便利影像拍摄的同时,却丧失保护镜面的 目的。如何将两项功能聚集在一起,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上述镜头盖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达到保护镜面兼具遮光的双重功效的镜头盖。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ー种镜头盖,包括一外环,一内箍环,两片体;
该可拆卸的外环,安装于ー镜头;该内箍环,限制在外环里面且沿内环面往复转动;两片体,彼此相对地组装在内箍环且依弹性往外掀开,各片体随着内箍环转动而可收折闭合于外环的开ロ。上述外环包含一组装在镜头且可拆卸的结合部;一沿半径方向自结合部往外延伸的环部;一直径大于结合部且与环部相连的维持部;两突出于维持部内环面的轨条;两形成于各轨条彼此相対的端部之间的缺ロ ;该内箍环包含两凹凸配合轨条的沟槽;两对隆起于内箍环内面且彼此相対的轴块;每个片体各自包含ー对枢接于对应轴块的短轴;两尖端,片体收折而通过缺ロ,随着内箍环转动,卡住軌条。上述结合部为薄环状且一端和环部成形为一体,在结合部另一端形成曲折的轨道;该环部具有若干扣孔,与相对数量成形于维持部的扣部产生卡掣关系。上述结合部、环部和維持部成形为一体。上述維持部边缘突出两彼此面对的遮光部,并在维持部的轨条隆起一制止内箍环相对外环转动的抵止部。上述内箍环包含一对衔接部,彼此面对的突出于内箍环周边,随着内箍环相对外环的转动而与抵止部相触,沟槽陷入各衔接部面对维持部的外表,轴块隆起于衔接部的内面。上述片体以插入轴块的短轴穿过ー扭カ弹簧,此扭カ弹簧具有一抵住内箍环的第一脚部;一顶住片体的第二脚部。
上述片体周边框围一弧缘和一相对边,在弧缘与相对边的聚集处形成尖端,两尖端之间的直线长度小于维持部直径,片体收折于外环里面。上述片体具有一凸缘部,该片体收折时凸缘部覆盖在一设置另一个片体的堆栈部上。上述凸缘部自片体的相对边表面往外延伸;该堆栈部自片体的相对边内面往外延伸。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镜头盖以扭力弹簧的扭矩,让闭合的镜头盖依弹力往外掀开两片体,配合外环两旁遮光部遮蔽非必要的光线,预防镜头耀光,产生遮光效果,也可阻挡水珠喷溅在镜头上,使影像更清晰。收折片体闭合于外环开口时,连带扭力弹簧积蓄扭矩产生反弹的作用力。达到保护镜面的目的。


图I是本发明镜头盖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状态立体 图2是镜头盖的遮光动作立体 图3是图2镜头盖局部剖开的结构立体 图4是图2A-A线剖开后的具体结构剖视 图5是镜头盖闭合初期动作立体 图6是图5的画圈部位的放大平面 图7是镜头盖闭合后期动作立体 图8是表现图7B-B线剖开后的具体结构剖视 图9是图7的画圈部位的放大平面 图10是镜头盖安装在镜头的立体 图11是镜头盖安装于照相机的镜头前面立体 图12是本发明镜头盖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状态立体 图13是局部剖开第一、第二单元的结合结构立体剖视 图14是组合式镜头盖的端部平面 图15是开关使用在第一单元的动作剖视 图16是压制件与镜头的对应关系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镜头盖20外环21结合部
22维持部23环部24遮光部
25内环面26轨条27抵止部
28缺口30内箍环 31第一端
32第二端33插销34衔接部
35沟槽36轴块37轴向沟
40第一片体 41弧缘42相对边
43尖端44基部45短轴
46凸缘部50第二片体 51弧缘
52相对边53尖端54基部55短轴56堆栈部60扭力弹簧
61第一脚部62第二脚部 70镜头
71照相机72卡榫部80第一单元
81第二单元82结合部83环部
84扣孔85维持部86扣部
87轨片88外轨道89内轨道
90开关91压制件92制止部
93孔94卡掣结构95嵌槽 96勾体。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请参阅图I至图3,本实施例的镜头盖10,包括一外环20,安装于摄影设备且可拆卸;一内箍环30,转动地联结于外环20内部;一第一片体40和一第二片体50,相互面对的组装在内箍环30上,可依弹性往外掀开,或是彼此相向予以弯折闭合,共同随着内箍环30旋转且卡住,用以封闭外环20的开口。该外环20为薄的环片设计,具有一小直径的结合部21和一大直径的维持部22,在结合部21与维持部22之间沿半径方向延伸一环部23,弥补两者直径的差距。该结合部21依需要形成内螺纹或外螺纹(附图未示),得以锁固镜头前方。此处所称镜头,泛指监视器材或摄影设备的镜头70 (详见图10)。当然,外环20也可以使用在照相机71的镜头上(详见图11)。该维持部22周边成形一对遮光部24,遮光部24的形状对称,远比维持部22其余边缘还高,并在维持部22内环面25突出两轨条26。该轨条26隆起一抵止部27,其两端分别位于遮光部24的范围,隔着既定距离与另个轨条26的端部相对,进而形成一对缺口 28。附图中的内箍环30,是依曲度围绕成不连续的弧形体,两端界定为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依凹凸配合模式重叠在一起,缩减内箍环30圆周且置入维持部22里面,松开后就能依弹性回复原状,限制于环部23和轨条26之间。拨转内箍环30,使相叠的第一端31和第二端32移至缺口 28,借由一插销33串联两端31、32,即可阻止外力改变内箍环30的圆周,自然不会离开外环20。该内箍环30周边依轴向突出一对衔接部34,两衔接部34彼此面对且形状对称,并在各衔接部34外表陷入一沟槽35,与对应的轨条26凹凸配合,引导内箍环30顺着内环面25来回地转动,直到衔接部34与内箍环30交界的边缘触及抵止部27为止,恰好让衔接部 34面对外环20边缘的低洼处。另外,该衔接部34内面隆起一对轴块36,并在紧邻轴块36处成形一轴向沟37。本实施例的轴向沟37,形成于两平行的条状物之间。两片体40、50自拱起的中间部位往两旁渐趋平坦,周边形成一弧缘41、51和一相对边42、52,并在弧缘41、51与相对边42、52聚集处形成两尖端43、53。就第一片体40而言,两尖端43之间的直线长度小于维持部22直径,足以让外环20容纳收折第一片体40。同样地,形状相仿的第二片体50也能收折于外环20里面。尤其是,两片体40、50在弧缘41、51中段皆成形一弯曲的基部44、54,各基部44、54往两旁分别延伸ー短轴45、55,穿过ー扭カ弹簧60且插入对应的轴块36中,以短轴45、55为轴心让两片体40、50相对内箍环30转动,而且,各基部44、54没有碰到维持部22不生干涉现象。其中,第一片体40相对边42往外延伸一厚度较薄的凸缘部46,且凸缘部46内面配合相对边42形成凹陷空间;第ニ片体50相对边52也往外延伸一厚度较薄的堆栈部56,只不过堆栈部56外表配合相对边52形成凹陷空间的方位恰好相反,可在两片体40、50相向收折吋,让凸缘部46盖在堆栈部56上面,保持两片体40、50外表的平整性。上述短轴45、55不受限于一体成型技术,还能采用组合手段,以单独的棍棒充当短轴使用,径自穿入衔接部的轴块和对应的基部。当然,也不排除其他轴接手段予以实施的可能性。接着,以其中之一片体为例,陈述掀开的技术内容。在图4清楚看到,扭カ弹簧60依螺旋型态往两端区分一第一脚部61和一第二脚部62,其中,第一脚部61置入内箍环30的轴向沟37内,产生抵制作用且不动作,可视其为起始端。第二脚部62穿入基部54并与第ニ片体50内面相触,顶住第二片体50往外掀开为常态,或是因应第二片体50收折动作被压制且同向摆动,两者具备灵活动作的互动关系,视其为活动端。往外掀开的第二片体50,配合外环20两旁遮光部24遮蔽非必要的光线,预防镜头耀光,产生遮光效果,也可阻挡水珠喷溅在镜头上,使影像更清晰。收折第二片体50闭合于外环20开ロ吋,连带扭カ弹簧60积蓄扭矩产生反弹的作用力。图5、图6显示闭合初期,第一片体40以凸缘部46压制第二片体50,彼此相邻的尖端43、53恰好通过对应的缺ロ 28,接着压低两片体40、50的高度,让外环20的轨条26高于尖端43、53,才能掌控片体40、50中间的隆起部位,沿着附图顺时钟方向拨转一定的角度(因为抵止部27的存在,阻挡片体40、50不能逆时钟方向转动)。图7至图9显示闭合后期,尖端43、53随着片体40、50转动而移到轨条26下方, 阻止片体40、50借由扭カ弹簧60 (详见图4)的扭矩往外掀开,轨条26抵住尖端43、53产生卡掣关系。只要将两片体40、50拨转到图5的状态,就能以扭カ弹簧60 (详见图4)的扭矩,让闭合的镜头盖10依弾力往外掀开两片体40、50,不仅操作相当简单,还可改善镜头盖既有结构,兼具遮光罩的效果。由于监视器材或摄影设备的规格繁多,本发明的镜头盖,根据前述结构尚可衍生以下实施例,使用在合适的镜头前方。图12至图15显示镜头盖10,不同于前述实施例的结构在于外环20不以一体成型为必要手段,改采组合的技术且可拆成两个独立的第一単元80和第二単元81。该第一単元80是薄环状的结合部82,两端之一沿半径方向延伸ー环部83,且靠近环部83外缘的部位依等分贯穿五个扣孔84。该结合部82另一端则在内面竖立两不相连的轨片87,各轨片87呈S形片体围成不连通的一外轨道88和一内轨道89,此外轨道88 (内轨道89)只能通往另个轨片87的内轨道89 (外轨道88)而形成曲折的轨迹。该第二単元81是薄环状的維持部85,面对第一単元80的端部依等分突出五个扣部86,插入环部83对应的扣孔84产生卡掣关系且不易脱离,使两单元80、81构成组合式外环20。如此ー来,镜头70圆周面突出两卡榫部72就能对齐且插入外环20的外轨道88,然后扭动外环20相对镜头70旋转,致使卡榫部72进入相通的内轨道89内部,以轨片87限制卡榫部72不可拔离,达到镜头盖10快速结合镜头70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该外轨道88转入内轨道89的部位,相当于各轨片87彼此隔开适当距离的端部,分别安装一开关90和一压制件91。该开关90下方延伸一 L形制止部92,通过一贯穿结合部82的孔93而深入第一单元80内部。当开关90沿结合部82轴心方向往外位移,制止部92会堵住外轨道88和内轨道89交界处,阻止卡榫部72自内轨道89退回外轨道88。倘若开关90依图15箭头方向滑动,则制止部92朝向第二单元81退开,使外轨道88和内轨道89保持畅通,才能让卡榫部72退回外轨道88,同时取下镜头盖10。另外,该制止部92成形一卡掣结构94,具备倒角结构而与孔93周围壁面相抵,使开关90不易离开第一单元80。再看图16,该压制件91呈T形体,两旁插入第一单元80对应的嵌槽95,致使压制件91被一勾体96扣住,利用本身的弹性对通过压制件91对卡榫部72施予压迫性动能,致
使第一单元80紧靠着镜头70。上述实施例和附图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权利要求
1.ー种镜头盖,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可拆卸的外环,安装于ー镜头; 一内箍环,限制在外环里面且沿内环面往复转动; 两片体,彼此相对地组装在内箍环且依弹性往外掀开,各片体随着内箍环转动而可收折闭合于外环的开ロ。
2.如权利要求I所述镜头盖,其特征在于该外环包含一组装在镜头且可拆卸的结合部;一沿半径方向自结合部往外延伸的环部;一直径大于结合部且与环部相连的维持部;两突出于维持部内环面的轨条;两形成于各轨条彼此相対的端部之间的缺ロ ; 该内箍环包含两凹凸配合轨条的沟槽;两对隆起于内箍环内面且彼此相対的轴块; 每个片体各自包含ー对枢接于对应轴块的短轴;两尖端,片体收折而通过缺ロ,随着内箍环转动,卡住軌条。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镜头盖,其特征在于该结合部为薄环状且一端和环部成形为ー体,在结合部另一端形成曲折的轨道;该环部具有若干扣孔,与相对数量成形于维持部的扣部产生卡掣关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镜头盖,其特征在于该结合部、环部和維持部成形为一体。
5.如权利要求2、3或4所述镜头盖,其特征在于该维持部边缘突出两彼此面对的遮光部,并在维持部的轨条隆起一制止内箍环相对外环转动的抵止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镜头盖,其特征在于该内箍环包含一对衔接部,彼此面对的突出于内箍环周边,随着内箍环相对外环的转动而与抵止部相触,沟槽陷入各衔接部面对维持部的外表,轴块隆起于衔接部的内面。
7.如权利要求2所述镜头盖,其特征在于该片体以插入轴块的短轴穿过ー扭カ弹簧,此扭カ弹簧具有一抵住内箍环的第一脚部;一顶住片体的第二脚部。
8.如权利要求2或7所述镜头盖,其特征在于该片体周边框围一弧缘和ー相对边,在弧缘与相对边的聚集处形成尖端,两尖端之间的直线长度小于维持部直径,片体收折于外环里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镜头盖,其特征在于该片体具有ー凸缘部,该片体收折时凸缘部覆盖在ー设置另一个片体的堆栈部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镜头盖,其特征在于该凸缘部自片体的相对边表面往外延伸;该堆栈部自片体的相对边内面往外延伸。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镜头盖,具有一外环,安装于镜头且可拆卸;一内箍环,限制在外环里面且沿内环面往复转动;两片体,彼此相对地组装在内箍环且依弹性往外掀开为常态,各片体随着内箍环转动可收折闭合于外环的开口,产生保护镜面兼具遮光等效果。
文档编号G03B11/04GK102736360SQ20111009098
公开日2012年10月17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2日
发明者张仲仁 申请人:张仲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