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3311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立体显示面板,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以目前的显示技术而言,立体显示技术可大致分成观赏者需戴特殊设计眼镜观看的戴眼镜式(stereoscopic)以及直接裸眼观看的裸眼式(auto-stereoscopic)。其中戴眼镜式立体显示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并广泛用到如军事模拟或大型娱乐等某些特殊用途上。 但戴眼镜式立体显示技术因其方便性与舒适性不佳,使得此类技术不易普及。因此,裸眼式立体显示技术已逐渐发展并成为新潮流。公知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包括提供影像的显示面板、配置于影像传递路径上的切换面板以及位于柱面透镜阵列与显示面板之间的柱面透镜阵列(lenticular lens array)。为减少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的切换面板的制程及制造成本,在习知的切换面板中,多采用球状间隙物(ball spacer)做为支撑切换面板的液晶间隙(cell gap)的工具。然而,当设计者欲以增加切换面板中球状间隙物的密度提升切换面板的耐压性(local pressure)时,切换面板的液晶滴入量容许范围(LC margin)却会随的变窄,进而影响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的制造良率。为解决上段所述的问题,有人将两种不同粒径大小的多个球状间隙物配置于切换面板中。以粒径大的球状间隙物做为主要支撑液晶间隙的力量,且以粒径小的球状间隙物做为支撑液晶间隙的辅助力量,进而使切换面板兼具高耐压性及宽液晶滴入量容许范围。然而,由于混装两种不同粒径大小的球状间隙物为特殊的规格,其采购成本较高。此外,球状间隙物洒布于切换面板的基板上的均勻度不易控制,进而易产生液晶间隙不均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包括切换面板。此切换面板具有均勻的液晶间隙,且兼具高耐压性(local pressure)及宽液晶滴入量容许范围(LC margin)。本发明提供一种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面板、切换面板及柱面透镜阵列。显示面板提供影像。切换面板配置于影像的传递路径上。切换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分布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的多个间隙物及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的液晶层。第一基板具有第一介电层与至少一第一导电图案。第一介电层具有多个第一开口。第一导电图案共形地(conformally)覆盖第一介电层。第二基板具有至少一第二导电图案。 位于第一开口内的部分间隙物未与第二基板接触。位于第一开口外的部分间隙物与第二基板接触。柱面透镜阵列配置于影像的传递路径上。切换面板位于柱面透镜阵列与显示面板之间。各该间隙物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尺寸。所述第一开口所占的总面积为Al,而所述第一开口以外的该介电层所占的总面积为A2,且Al大于或等于A2。
A1/A2大于或等于3。各该第一开口分别为一贯孔或一凹陷。该透镜阵列包括多个彼此平行排列的透镜部,各该透镜部具有双折射性 (birefringence);以及一介质层,覆盖所述透镜部。 该第一基板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显示面板之间。该第一基板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柱面透镜阵列之间。该第一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二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一面状电极。该第一导电图案为所述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波浪状电极,该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像素,各该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各该第一波浪状电极与至少两个该子像素重叠。各该第一开口为一矩形开口或一波浪状开口。各该第一开口为该波浪状开口,该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像素,各该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各该第一开口与至少两个该子像素重叠。各该第一开口为彼此独立的一波浪状第一开口或一矩形第一开口。各该第一开口为多个彼此交错且相互连通的波浪状第一开口或矩形第一开口。进一步包括一第二介电层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二导电图案之间,其中该第二介电层具有多个第二开口,而该第二导电图案共形地覆盖于该第二介电层上。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中,切换面板以位于第一开口外的部分间隙物作为主要支撑液晶间隙的力量,以位于第一开口内的部分间隙物作为辅助支撑液晶间隙的力量。如此一来,若切换面板受到外力的作用,当位于第一介电层上的部分间隙物被压缩时,位于第一开口内的部分间隙物可与第二基板接触而形成支撑液晶间隙的辅助力量,进而使切换面板具有高耐压性。切换面板具有高耐压性的同时亦具有宽液晶滴入量容许范围。此外,本发明的切换面板是以第一开口外的部分间隙物作为主要支撑液晶间隙的力量。因此,若可适当地设计第一介电层于切换面板中的位置并实现的,则习知技术中液晶间隙不均的问题便可获得改善。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切换面板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对应图2的第一基板的上视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基板的上视示意图。图5绘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基板的上视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切换面板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00 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
110:显示面板112:像素120 柱面透镜阵列122 透镜部124 介质层130 切换面板132 第一基板132a 第一基底132b:第一介电层132c:第一导电图案132c,第一条状电极134、134A 第二基板134a 第二基底134b:第二导电图案i;34c:第二介电层136 液晶层138 间隙物Η1、Η2、ΗΓ、Η1” 开口M 主要间隙物区P:间距R、G、B:子像素S 次要间隙物区W:宽度具体实施方法本发明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包括切换面板(swi tching cell)。在本发明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中,切换面板扮演着可使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在二维显示模式(2D mode)与三维显示模式(3D mode)之间切换的角色。以下将先简介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切换面板的工作原理。接着,再以多个实施例举例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中的切换面板为何可同时具有高耐压性(local pressure)、宽液晶滴入量容许范围(LC margin)以及良好的液晶间隙(cell gap)均勻性。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的剖面示意图。本实施例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100包括可提供影像的显示面板110、配置于影像传递路径上的柱面透镜阵列120,以及配置于影像传递路径上且位于显示面板110与柱面透镜阵列120之间的切换面板130。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10例如为液晶显示面板(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0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0亦可为有机电激发光显示面板 (organic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电(plasma display panel) 或其他适当形式的显示面板。以下将配合图1简单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切换面板于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中所扮演的角色。请参照图1,显示面板110发出具有第一偏振方向的影像,此影像通过处于开启状态的切换面板130后其偏振方向仍可维持第一偏振方向,进而使柱面透镜阵列120 对此影像不具有透镜的功能。这样一来,影像通过柱面透镜阵列120后其行进方向几乎不改变,而使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100处于二维显示模式。另一方面,当影像通过处于关闭状态的切换面板130后其偏振方向发生改变,进而使柱面透镜阵列120对此影像具有透镜的功能。如此一来,影像的通过柱面透镜阵列120后其行进方向改变,而使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100处于三维显示模式。至于是开启状态的切换面板130后其偏振方向可维持第一偏振方向,或是关闭状态的切换面板130可维持第一偏振方向则可依设计者的需求而定。以图1简单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的结构以及切换面板于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中所扮演的角色工作原理的后,以下将列出多个实施例以举例说明本发明的切换面板为何可同时兼具高耐压性、宽液晶滴入量容许范围以及良好的液晶间隙均勻性。第一实施例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切换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同时参照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切换面板130配置于显示面板110所发出的影像的传递路径上。切换面板130包括第一基板132、第二基板134、液晶层136以及多个间隙物138。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第一基板132具有第一基底132a、第一介电层132b以及第一导电图案132c。第一介电层132b配置于第一基底13 上且具有多个第一开口 Hl。 本实施例的第一开口 Hl可为贯孔(意即第一介电层132b并曝露出第一基底132a)或凹陷(意即第一介电层132b并未曝露出第一基底13 )。第一导电图案132c系共形地 (conformally)覆盖于第一介电层132b上。换言的,第一导电图案132c未填平第一介电层 132b中第一开口 HI。第一导电图案132c可顺着第一介电层132b与第一开口 Hl铺设而呈现高低起伏的情况。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第二基板134具有第二基底13 以及第二导电图案 134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图案134b可直接铺设于第二基底13 上而呈现平坦的状况。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第一基板132可位于第二基板134与显示面板110之间。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32亦可位于第二基板134与柱面透镜阵列120之间。换言的,在本发明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中,并不限定具有明显断差的基板是配置在靠近或远离显示面板110的那一边,亦不限定仅有一个基板可具具有明显断差。本实施例的切换面板130系用以让显示面板110所发出的影像通过,进而控制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100为二维显示模式或三维显示模式。因此,切换面板130中所选用的材质以具有高透光性的材质为佳。举例而言,第一基板132与第二基板134的材质可为玻璃或塑胶,第一导电图案132c与第二导电图案134b的材质可为铟锡氧化物(ITO),而第一介电层132b 的材质可为氮化硅(SiN),但本发明不以上述为限。本实施例的液晶层136配置于第一基板132与第二基板13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 液晶层136可选用材料成本较低的扭转向列(twisted nematic,TN)型液晶。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液晶层132亦可选用垂直配向(vertical alignment, VA))型液晶或其他适当类型的液晶。本实施例之间隙物138分布于第一基板132与第二基板134之间。值得注意的是, 位于第一开口 Hl内的部分间隙物138未与第二基板134接触,而位于第一开口 Hl外的部分间隙物138系与第二基板134接触。详言的,本实施例之间隙物138可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尺寸。在间隙物138被洒布于第一基板132上的后,部分之间隙物138会被配置于第一基板132的凸起处(即与第一介电层132b所在位置对应的处,不包括第一开口 Hl)而藉由间隙物138下方的第一介电层132b、第一导电图案132c与第二基板134接触。另一方面, 部分之间隙物138则会被配置于第一基板132的凹陷处(即与第一开口 Hl所在位置对应的处)而无法与第二基板134接触。需说明的是,当切换面板130未受力时,配置于第一基板132凸起处之间隙物138 与第二基板134接触而与第一介电层132b、第一导电图案132c共同形成支撑切换面板130 的液晶间隙(cell gap)的主力,而第一介电层132b所在的处(不包括第一开口 Hl)可称为主要间隙物区M(main spacer area) 0另一方面,当切换面板130未受力时,配置于第一基板132凹陷处(即与第一开口 Hl所在位置对应的处)之间隙物138则未与第二基板134 接触,而第一开口 Hl所在的处可称为次要间隙物区S(sub spacer area) 0然而,当切换面板130受力时,配置于第一基板132凸起处之间隙物138会被压缩,而使配置于第一基板 132凹陷处之间隙物138与第二基板134接触。此时,配置于第一基板132凹陷处之间隙物 138会与配置于第一基板132凸起处之间隙物138共同担负支撑切换面板130的液晶间隙的工作,进而提高切换面板130的耐压性。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次要间隙物区S(sub spacer area)与主要间隙物区M(main spacer area)可分别藉由蚀刻出第一介电层132b的第一开口 HI、与蚀刻出第一开口 Hl后所留下的第一介电层132b所定义出。因此,透过蚀刻的方式可精准地控制次要间隙物区 S(第一开口 Hl)所占的总面积Al与主要间隙物区M(第一开口 Hl以外的第一介电层132b) 所占的总面积A2的比值(A1/A2),以及次要间隙物区S与主要间隙物区M于切换面板130 中分布的状况。藉由适当地设计次要间隙物区S与主要间隙物区M于切换面板130中配置的方式可有效地改善习知技术中球状间隙物易造成的液晶间隙不均的问题,进而使得本实施例的切换面板130的液晶间隙均勻性佳。另外,藉由适当地调整第一开口 Hl所占的总面积Al与第一开口 Hl以外的第一介电层132b所占的总面积A2的比值(A1/A2)可同时间优化切换面板130的耐压性及液晶滴入量容许范围。举例而言,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 Hl 所占的总面积为Al可大于或等于第一开口 Hl以外的介电层132b所占的总面积为A2。更进一步地说,第一开口 Hl所占的总面积Al与第一开口 Hl以外的第一介电层132b所占的总面积A2的比值(A1/A2)可大于或等于3。图3为对应图2的第一基板的上视示意图,其中图2的第一基板的剖面对应图3 中的线段AA’。请同时参照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132c可为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条状电极132c’,各第一开口 Hl可为各自独立的矩形开口,而第二导电图案 134b可为与第一导电图案132c重叠的面状电极。由于第一导电图案132c为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条状电极132c’,本实施例的切换面板130可依序驱动各第一条状电极i32c’ 与第二导电图案134b之间的液晶层136。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基板132A的上视示意图,请参照图4,在此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132c可为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条状电极132c’,而各第一开口 ΗΓ 可为各自独立的波浪状开口。然而,本发明不于上述,本发明的切换面板130可有多种驱动方式,且第一基板132的第一开口 ΗΓ、第一导电图案132c与第一基板134的第二导电图案134b亦可有多种图案设计。举例而言,切换面板130的驱动方式可分为全面性地同时开关,以及区域性地依时序开关。以区域性依时序开关的驱动方式而言,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132c可为面状电极,第二导电图案134b可为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二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而第一开口 ΗΓ可为各自独立或彼此交错且相互连通的矩形开口、波浪状开口或其他形状的开口。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图案134b可为面状电极,第一导电图案132c可为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波浪状电极,而第一开口 ΗΓ可为各自独立的矩形开口、波浪状开口或其他形状的开口。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132c可为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条状电极或第一波浪状电极,显示面板110具有多个像素112,各像素122包括多个子像素R、G、B,各第一波浪状电极与至少两个子像素(R、G,G、B或R、B)重叠。第二导电图案134b可为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二条状电极或第二波浪状电极,而第一开口 ΗΓ可为各自独立或彼此交错且相互连通的矩形开口、波浪状开口或其他形状的开口。其中,各波浪状开口与至少两个子像素(R、G,G、B或R、B)重叠。并且,第一条状电极或第一波浪状电可选择性地与第二条状电极或第二波浪状电极正交。在本段中所述的条状电极、波浪状电极与面状电极皆可各自独立地接收讯号,而使切换面板130可依时序开启或关闭不同的区域。此外,于再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132c可为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第二导电图案134b可为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二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而第一开口 Hl,可为各自独立的矩形开口、波浪状开口或其他形状的开口。本段所述的各波浪状电极、各波浪状开口两者至少其中的一可与至少两个子像素(R、G,G、B或R、B)重叠。另一方面,若以全面性地同时开关的驱动方式而言,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 132c可为面状电极,第二导电图案134b可为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二条状电极、第二波浪状电极或全面性电极,而第一开口 ΗΓ可为各自独立或彼此交错且相互连通的矩形开口、波浪状开口或其他形状的开口。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图案134b可为面状电极,第一导电图案132c可为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而第一开口 ΗΓ可为各自独立或彼此交错且相互连通的矩形开口、波浪状开口或其他形状的开口。在又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图案132c可为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条状电极或第一波浪状电极,第二导电图案134b可为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二条状电极或第二波浪状电极,而第一开口 ΗΓ可为各自独立或彼此交错且相互连通的矩形开口、波浪状开口或其他形状的开口。并且,第一条状电极或第一波浪状电可与第二条状电极或第二波浪状电极选择性地垂直交错。本段所述的各波浪状电极、各波浪状开口两者至少其中的一可与至少两个子像素(R、G,G、B或R、 B)重叠。另外,在本段中所述的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条状电极、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波浪状电极或面状面极可一起接收讯号,进而使切换面板130可全面性地同时开启或关闭。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的波浪状开口可淡化因主要间隙物区M与次要间隙物区S的液晶间隙不同所引起的颜色偏差的问题。图4右侧的图示绘出第一基板与显示面板110之间的相对位置。请参照图4,由于第一开口 ΗΓ呈现波浪状,故在第一开口 ΗΓ的外的第一介电层132b呈现波浪线段状。呈波浪线段状的第一介电层132b(不包括第一开口 ΗΓ)所在的处为液晶间隙较低的主要间隙物区M,而第一开口 ΗΓ所在的处为液晶间隙较高的次要间隙物区S。请参照图4右侧的图示,呈波浪线段状的第一介电层132b (不包括第一开口 ΗΓ )较均勻地与显示面板110中各像素(pixel) 112的不同颜色的子像素(sub-pixel)R、 G、B重叠。亦呈波浪线段状的第一开口 HI’亦较均勻地与显示面板110中各像素(pixel) 112 的不同颜色的子像素(sub-pixel)R、G、B重叠。换言的,切换面板130中液晶间隙较小的主要间隙物区M(以及次要间隙物区S)不会只与各像素112中单一颜色的子像素R、G或B 重叠而使颜色偏差的问题容易被使用者观察到。因此,呈波浪线段状的第一介电层132b的设计可淡化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因主要间隙物区M与次要间隙物区S的液晶间隙不同而造成的颜色偏差的问题。此外,为了更进一步地改善上述的颜色偏差的问题,第一基板上的第一介电层、第一开口亦可设计为其他形状。以图5所绘的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第一基板132B为示例,第一开口 HI”亦可设计为多个彼此交错且相互连通的波浪状第一开口 HI”。与上段所述的原理类似的,多个彼此交错且相互连通的波浪状第一开口 ΗΓ’遍布在第一基板上,因此其可进一步地淡化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因主要间隙物区M与次要间隙物区S的液晶间隙不同而造成的颜色偏差的问题。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口 ΗΓ’亦可设计为多个彼此交错且相互连通的矩形第一开口。第二实施例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切换面板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切换面板130A与第一实施例的切换面板130类似,因此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符号表示。两者相异的处仅在于本实施例的切换面板还包括具有多个第二开口 H2的第二介电层13如。以下仅就两者相异的处做说明,两者相同的处便不再重述。本实施例的切换面板130A包括第一基板132、第二基板134A、配置于第一基板132 与第二基板134A之间的液晶层136以及分布于第一基板132与第二基板134A之间的多个间隙物138。第一基板132具有第一介电层132b与第一导电图案132c,其中第一介电层 132b具有多个第一开口 HI。第一导电图案132c系共形地覆盖于第一介电层132b上。换言的,第一导电图案132c未填平第一介电层132b中第一开口 HI。第一导电图案132c顺着第一介电层132b与第一开口 Hl铺设而呈现高低起伏的情况。第一开口 Hl可为贯孔(意即第一介电层132b并曝露出第一基底132a)或凹陷(意即第一介电层132b并未曝露出第一基底 132a)。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二基板134A可进一步包括位于第二基底 13 与第二导电图案134b之间的第二介电层13如。第二介电层13 具有多个第二开口 H2,而第二导电图案134b系共形地覆盖于第二介电层13 上。换言的,第二导电图案134b 未填平第二介电层13 中的第二开口 H2。第二导电图案134b可顺着第二介电层13 与第二开口 H2铺设而呈现高低起伏的情况。第二开口 H2可为贯孔(意即第二介电层13 开曝露出第二基底134a)或凹陷(意即第二介电层13 开未曝露出第二基底1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口 Hl与第二开口 H2可实质上对齐。而第二开口的形状,亦可如同第一开口,在此不再赘述。本实施例的多个间隙物138分布于第一基板132与第二基板134A之间。位于第一开口 Hl内的部分间隙物138未与第二基板134A接触,而位于第一开口 Hl外的部分间隙物 138系与第二基板134A接触。详言的,部分之间隙物138被第一基板132的凸起处(即与第一介电层132b所在位置对应的处,不包括第一开口 Hl)与第二基板134A的凸起处(即与第二介电层13 所在位置对应的处,不包括第二开口 ffi)共同挟持,而形成支撑液晶间隙的主力。部份之间隙物138则会被配置在与第一开口 Hl所在的处且未与第二基板134A 接触。当切换面板130A受力时,配置在与第一开口 Hl所在的处之间隙物138会与第二基板134A接触而成为支撑液晶间隙的辅助力量。本实施例的切换面板130A与第一实施例的切换面板130具有类似的功效与优点,于此便不再重述。综上所述,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中,切换面板藉由其基板上的凸起处与位于凸起处上之间隙物形成主要支撑液晶间隙物的力量,并藉由基板上的凹陷处与凹陷处上之间隙物形成支撑液晶间隙物的辅助的力量。因此,当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中的切换面板受到外力时,除了基板上的凸起处与位于凸起处上之间隙物可形成主要支撑液晶间隙物的力量的外,位于基板凹陷处之间隙物可形成支撑液晶间隙物的辅助力量,进而使切换面板具有高耐压性。并且,使切换面板具有高耐压性的同时亦可使切换面板具有宽液晶滴入量容许范围。此外,在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中,切换面板的介电层可具有波浪状或其他不规则状的开口,而淡化因主要间隙物区与次要间隙物区的液晶间隙不同而造成的颜色偏差的问题。另外,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可适当地设计第一介电层于切换面板中的位置并以蚀刻的方式实现的。如此一来,形成支撑液晶间隙物的主要力量的基板上的凸起处(第一介电层,不包括第一开口)与位于此凸起处上之间隙物的位置便可适当地被配置,进而改善习知技术中液晶间隙不均的问题。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包括一显示面板,提供一影像;一切换面板,配置于该影像的传递路径上,该切换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具有一第一介电层与至少一第一导电图案,其中该第一介电层具有多个第一开口,而该第一导电图案共形地覆盖于该第一介电层上;一第二基板,具有至少一第二导电图案;多个间隙物,分布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其中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的部分间隙物未与该第二基板接触,而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外的部分间隙物与该第二基板接触;一液晶层,配置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以及一柱面透镜阵列,配置于该影像的传递路径上,且该切换面板位于该柱面透镜阵列与该显示面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间隙物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尺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所占的总面积为Al,而所述第一开口以外的该介电层所占的总面积为A2,且Al大于或等于A2。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A1/A2大于或等于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开口分别为一贯孔或一凹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透镜阵列包括多个彼此平行排列的透镜部,各该透镜部具有双折射性;以及一介质层,覆盖所述透镜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显示面板之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基板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柱面透镜阵列之间。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二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一面状电极。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一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二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二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一面状电极。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图案包括一面状电极。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电性连接的第二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二条状电极或波浪状电极。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导电图案包括一面状电极。
2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导电图案为所述多个彼此电性绝缘的第一波浪状电极,该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像素,各该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 各该第一波浪状电极与至少两个该子像素重叠。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开口为一矩形开口或一波浪状开口。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开口为该波浪状开口,该显示面板具有多个像素,各该像素包括多个子像素,各该第一开口与至少两个该子像素重叠。
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开口为彼此独立的一波浪状第一开口或一矩形第一开口。
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该第一开口为多个彼此交错且相互连通的波浪状第一开口或矩形第一开口。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第二介电层位于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二导电图案之间,其中该第二介电层具有多个第二开口,而该第二导电图案共形地覆盖于该第二介电层上。
全文摘要
一种裸眼式立体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面板、切换面板及柱面透镜阵列。显示面板提供影像。切换面板配置于影像的传递路径上。切换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分布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的多个间隙物及配置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间的液晶层。第一基板具有第一介电层与至少一第一导电图案。第一介电层具有多个第一开口。第一导电图案共形地覆盖第一介电层。第二基板具有至少一第二导电图案。位于第一开口内的部分间隙物未与第二基板接触。位于第一开口外的部分间隙物与第二基板接触。切换面板位于柱面透镜阵列与显示面板之间。
文档编号G02F1/1339GK102402013SQ20111037883
公开日2012年4月4日 申请日期2011年1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1日
发明者叶俊显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