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334阅读:11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投影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影机。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与图像相应地对从光源出射的光束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光投射到屏幕上的投影机。投影机用于在企业内进行介绍(presentation)和/或在家庭中欣赏电影等各种用途,为了容易搬运而谋求小型化、轻量化。另外,提出了为了能够改变所投影的图像的高度位置而具备调整机构的投影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的调整机构(调整装置),具备具有活塞收置室的外装壳体和滑动自如地插入于活塞收置室的支脚部件,支脚部件构成为相对于外装壳体自由移动。而且,专利文献I的投影机,与支脚部件的移动位置相应地倾斜角度变化,调整所投影的图像的位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4-52943号公报但是,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存在如下问题为了将支脚部件收置于活塞收置室,导致投影机难以小型化,另外,如果为了小型化而缩短支脚部件的长度,则不能在较广的范围内调节所投影的图像的位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部分而完成的,能够作为下面的方式或应用例来实现。应用例I本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对从光源出射的光束进行调制并投射的光学单元;收置上述光学单元的外装壳体;和支脚部,该支脚部从上述外装壳体突出, 该支脚部具有相对于上述外装壳体突出的长度可变更的第一支脚部主体;在与上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上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突出的长度可变更的第二支脚部主体;调整上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的突出长度的第一调整部;和调整上述第二支脚部主体的突出长度的第二调整部。根据该构成,支脚部具备第一支脚部主体和第二支脚部主体,并构成为,通过第一调整部和第二调整部,能够调整第一支脚部主体从外装壳体突出的长度,能够调整第二支脚部主体从第一支脚部主体突出的长度。由此,能够使外装壳体中支脚部的突出方向的收置空间形成地较小,并且使支脚部从外装壳体突出的长度构成地较大。由此,投影机能够谋求小型化并且所设置的倾斜角能够较大地变化,即能够在较广的范围内调整所投影的图像的高度位置。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机中,优选,上述第二支脚部主体形成为能够被收置于上述第一支脚部主体。根据该构成,第二支脚部主体被收置于第一支脚部主体内,所以进一步谋求外装壳体中与支脚部的突出方向相交的方向的省空间化和投影机的小型化。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机中,优选,上述第一支脚部主体通过旋转而改变突出的长度,上述支脚部还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撑上述第一支脚部主体并保持上述第二调整部的调整保持部,上述调整保持部构成为能够在上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的突出方向上与上述第一支脚部主体一并移动。根据该构成,第一支脚部主体构成为能够通过旋转而改变突出的长度。而且,保持第二调整部的调整保持部构成为,能够旋转地支撑第一支脚部主体,并能够在第一支脚部主体的突出方向上与第一支脚部主体一并移动。由此,如果第一支脚部主体旋转使突出的长度变化,即如果第一支脚部主体在突出方向上移动,则调整保持部不旋转,而是与第一支脚部主体一并在突出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被保持于调整保持部的第二调整部也不旋转,所以第二调整部的结构能够变得简单,并且在第二调整部设置了进行操作的操作部时,使用者也能够容易地观察操作部并调整第二支脚部主体突出的长度。应用例4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机中,优选,在上述第一支脚部主体以及上述第二支脚部主体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凹部的螺旋形状部,在上述第一调整部以及上述第二调整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具备能够切换接合于上述螺旋形状部的接合状态和解除了接合的非接合状态的接合部。根据该构成,在第一支脚部主体和第二支脚部主体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凹部的螺旋形状部,在第一调整部和第二调整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具备能够切换接合于螺旋形状部的接合状态和解除了接合的非接合状态的接合部。由此,使用者,在接合状态下能够通过旋转第一支脚部主体和第二支脚部主体中的至少任一方,而对支脚部突出的长度进行微调,在非接合状态下能够使支脚部突出的长度一次大幅变化。由此,能够使所投影的图像容易地移动到预期位置,实现了便利性的提高。应用例5在上述应用例所涉及的投影机中,优选,上述支脚部具备固定于上述外装壳体的基体部,上述支脚部在最小状态下,上述第二调整部隐蔽于基体部内。第二调整部隐蔽于基体部内,所以抑制了在外观露出的凹凸等,实现了设计性的提高。


图I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投影机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支脚部的立体图。图4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支脚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支脚部主体和第二支脚部主体突出地最长的状态的支脚部的图。图6是从前方所见的支脚部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 I投影机;2外装壳体;3光学单元;4支脚部;6第一调整部;7第二调整部;8调整保持部;11固定支脚部;12水平调整支脚部;21上壳体;22下壳体;31光源装置;41第一支脚部主体;42第二支脚部主体;61第一杆;62、72盘簧;72第二杆;311光源;411、421螺旋形状部;421、422卡止部;613A第一接合部;711A第二接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关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投影机,参照附图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与图像信息相应地对从光源出射的光束进行调制并放大投射于屏幕等。投影机的主要构成图I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I的外观的立体图,(a)是从上方观察投影机I设置于桌上等状态所见的图,(b)是从下方所见的图。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机I的概略构成的示意图。投影机1,如图I以及图2所示,具备构成外装的外装壳体2、控制部(省略图示)、具有光源装置31的光学单元3、对光源装置31和/或控制部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PS、 支脚部4、固定支脚部11以及水平调整部12等。另外,虽然省略了具体的图示,但在外装壳体2内配置有对投影机I的内部进行冷却的冷却风扇等。外装壳体2为合成树脂制,如图I所示具备构成上部的上壳体21和构成下部的下壳体22等,它们通过螺钉等固定。如图I所示,在上壳体21的前面21F形成有开口部211,所投射的光从该开口部 211通过。在上壳体21的上表面21T如图I (a)所示配置有用于进行投影机I的各种指示的操作面板20。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外装壳体2设置有用于取入外部气体的吸气口、 和/或用于将外装壳体2内的加热了的空气向外部排出的排气口等。控制部具备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兀)和、或 ROM (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作为计算机发挥功能,进行投影机I的工作的控制、例如与图像的投影相关的控制等。光学单兀3在控制部的控制下,以光学方式对从光源311出射的光束进行处理并投射。光学单元3如图2所示具备具备光源311的光源装置31、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 色分离光学系统33、中继光学系统34、电光装置35、投影透射36以及将这些部件31 36 配置到光路上的预定位置的光学部件用壳体37。光学单元3如图2所示形成为俯视呈大致L状,在一方的端部能够装卸地配置有光源装置31,在另一方的端部配置有投影透镜36。另外,下面,为了方便说明,将光束从光源装置31出射的方向作为+X方向记载,将光束从投影透镜36出射的方向作为+Y方向(前方)记载,将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图1(a)的图面中的上方作为+Z方向(上方)记载。光源装置31具备包括超高压水银灯和/或金属卤化物灯等的放电型光源311、反射器312和作为光透射部件的平行化透镜313等。光源装置31,在通过反射器312反射了从光源311出射后的光束之后,通过平行化透镜313统一其出射方向,朝向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出射。
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具备第一透镜阵列321、第二透镜阵列322、偏振转换元件 323和重叠透镜324。第一透镜阵列321为将从光源装置31出射的光束分割为多个部分光束的光学元件,具备在相对于从光源装置31出射的光束的光轴C大致垂直的面内按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小透镜。第二透镜阵列322具有与第一透镜阵列321大致同样的构成,与重叠投影机324 一并使从第一透镜阵列321出射的部分光束重叠于后述的液晶光阀351的表面。偏振转换兀件323具有将从第二透镜阵列322出射的随机偏振光统一成在液晶光阀351能够利用的大致一种类型的偏振光的功能。
色分离光学系统33具备2枚分色镜331、332和反射镜333,具有将从积分照明光学系统32出射的光束分离成红色光(下面称为“R光”)、绿色光(下面称为“G光”)、蓝色光(下面称为“B光”)这三色的色光的功能。中继光学系统34具备入射侧透镜341、中继透镜343以及反射镜342、344,具有将在色分离光学系统33分离出的R光导光直至R光用的液晶光阀351R为止的功能。另外, 光学单兀3作为中继光学系统34对R光导光的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设为例如对B光导光的构成。电光装置35具备作为光调制装置的液晶光阀351以及作为色合成光学装置的十字分色棱镜352,与图像信息相应地对由色分离光学系统33分离出的各色光进行调制、对调制后的各色光进行合成。液晶光阀351按3色的每种色光而具备(将R光用的液晶光阀设为351R、将G光用的液晶光阀设为351G、将B光用的液晶光阀设为351B),分别具有透射型液晶面板以及配置于其两面的入射侧偏振板、出射侧偏振板。液晶光阀351具有未图示的微小像素形成为矩阵状而成的矩形状的像素区域,各像素被设定为与显示图像信号相应的光透射率,在像素区域内形成显示图像。而且,由色分离光学系统33分离出的各色光由液晶光阀351调制后,向十字分色棱镜352出射。十字分色棱镜352,呈使4个直角棱镜相贴合而成的俯视大致正方形状,在使直角棱镜彼此之间相贴合而成的界面上,形成有2层电介质多层膜。十字分色棱镜352,电介质多层膜对由液晶光阀351R、351B调制后的色光进行反射,透射由液晶光阀351G调制后的色光,对各色光进行合成。投影透射36,作为组合了多个透镜而成的透镜组而构成,将由液晶光阀351调制并由十字分色棱镜352合成后的光放大投射到屏幕上。电源装置PS,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具备电源块和驱动光源装置31的光源驱动块, 对控制部和光源311等电子元件供给电力。支脚部4、固定支脚部11以及水平调整部12,如图1(b)所示,从下壳体22的下表面22B突出地设置,抵接于设置投影机I的设置面,支撑投影机I。支脚部4,如图I (b)所示,设置于下壳体22的下表面22B的前方侧(+Y侧)的大致中央部,构成为从下表面22B突出的长度能够变化。而且,通过改变该支脚部4的突出长度,由此设置的投影机I的倾斜程度变化,所投影的图像在上下方向上变化。另外,关于该支脚部4的构成,后面将详细说明。
固定支脚部11以及水平调整部12,设置于下表面22B的后方侧(-Y侧)的两个角部。其中,固定支脚部11从下表面22B按预定长度突起。水平调整支脚部12构成为,从下表面22B突出的长度能够按比支脚部4小的量变化。而且,水平调整支脚部12,通过改变突出长度,由此使所设置的投影机I的倾斜程度变化,调整所投影的图像在X方向上的倾斜程度。支脚部的构成这里,关于支脚部4详细进行说明。 图3是支脚部4的立体图。图4是支脚部4的分解立体图。支架部4如图3、图4所示,具备第一支脚部主体41、第二支脚部主体42、基体部
5、第一调整部6、第二调整部7和调整保持部8。 支脚部4中,其第一支脚部主体41形成为从下壳体22的下表面22B (参照图I (b)) 突出的长度能够变化,其第二支脚部主体42形成为从第一支脚部主体41突出的长度能够变化。而且,第一支脚部主体41、第二支脚部主体42构成为,其突出的长度能够分别通过第一调整部6、第二调整部7来调整。图5是使第一支脚部主体41以及第二支脚部主体42突出得最长的状态(最大状态)的支脚部4的图,图5(a)是从前方观察支脚部4的主视图,图5(b)是从+X方向观察支脚部4的剖视图。第一支脚部主体41如图3 图5所示,具备具有中心轴41J形成为圆筒状并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凹部的螺旋形状部411 ;和形成于螺旋形状部411的下侧的一对卡止部 412。本实施方式的螺旋形状部411,作为螺旋形状凹部而形成有螺纹槽,接合第一调整部6的后述的第一杆61。另外,螺旋形状凹部不限于螺纹槽,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一对卡止部412相对于中心轴41J对称地形成,两者相互分离地形成。一对卡止部412形成为,基端部的外径比螺旋形状部411的外径大,顶端部的外径形比基端部的外径小。而且,一对卡止部412形成为,由于相互接近的方向的力而弯曲。另外,第一支脚部主体41形成为,如图5(b)所示,在下端面侧具有俯视呈圆形的开口部413,该开口部413的上侧形成有内径比开口部413的内径大的中空部414。第二支脚部主体42,如图3 图5所示,具有以中心轴41J为中心形成为圆柱状且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凹部的螺旋形状部421、卡止部422和设置部423。第二支脚部主体42形成为,螺旋形状部421和卡止部422能够收置于第一支脚部主体41,在与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突出方向相同的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支脚部主体41突出的长度能够变化。本实施方式的螺旋形状部421,作为螺旋形状凹部形成有螺纹槽,与第二调整部7 的后述第二杆71接合。另外,螺旋形状凹部不限于螺纹槽,也可以是其他形状。卡止部422设置于螺旋形状部421的上侧,其外径形成得比螺旋形状部421的外径大。另外,卡止部422,其外径形成得大于开口部413的内径且小于中空部414的内径。 即,第二支脚部主体42形成为,在相对于第一支脚部主体41最为突出时,如图5(b)所示, 卡止部422卡止于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开口部413和中空部414的阶梯处,不会从第二支脚部主体41脱落。设置部423设置于螺旋形状部421的下侧,在投影机I被放置于桌上等设置面TB时抵接于设置面TB。设置部423,形成为外形比螺旋形状部411大的圆柱状,抵接于设置面 TB的顶端形成为曲面状。基体部5,如图3 图5所示,形成为外形为大致长方体箱状。基体部5,虽然省略了详细的说明,但通过组合2个部件而构成,形成为下表面侧开口。在基体部5的上表面5T,如图4所示,在中央部形成有供第一支脚部主体41插通的圆孔51,在圆孔51的+X侧和-X侧形成有供调整保持部8的后述的一对延伸部82插通的矩形状的导向孔52。
在基体部5的前面5F形成有X方向成为长度方向的矩形状的孔(杆用孔53)。在基体部5,如图5(b)所示,形成有从后侧的内面5b向+Y方向突出的突起部(导向突起56)。导向突起56形成为对第一杆61的后端侧的上侧和下侧进行导向。另外,在基体部5的+X侧侧面5R以及-X侧侧面5L,如图4所示,设置有从各个面突出的突起部54,在该突起部54形成有以与中心轴41J在同一方向上延伸的轴为中心的圆孔55。基体部5,通过在圆孔55中插通螺钉而螺纹固定于下壳体22。另外,也可以将基体部5与下壳体22形成为一体。第一调整部6,如图4所示,具备第一杆61和盘簧62,构成为能够调整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突出长度。第一杆61,如图4所示形成为沿着X-Y平面的板状,具备形成前侧的操作部611 ; 和设置于操作部611的后侧(-Y侧)且与操作部611相比向+X方向以及-X方向突出的杆主体部612。在杆主体部612的中央部形成有供第一支脚部主体41插通的插通孔613。而且,在该插通孔613的-Y侧的内面形成有能够与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螺旋形状部411接合的第一接合部613A。另外,在杆主体部612,如图5(b)所示,形成有从后侧(-Y侧)的端面突出并插入于盘簧62的中央部的突起部614。第一杆61,操作部611从基体部5的杆用孔53露出地被收置于基体部5内。盘簧62,如图5(b)所示,定位于第一杆61的突起部614,配置于基体部5的内面 5b和杆主体部612的后侧的端面之间,向前方(+Y方向)对第一杆61施力。第一杆61由盘簧62施力,成为第一接合部613A与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螺旋形状部411接合的接合状态。而且,第一支脚部主体41在该接合状态下维持突出的长度。第二调整部7,如图4所示,具备第二杆71和盘簧72,构成为能够调整第二支脚部主体42的突出长度。第二杆71,形成为沿着X-Y平面俯视矩形的板状,在中央部形成有供第二支脚部主体42的螺旋形状部421以及卡止部422插通的插通孔711。而且,在该插通孔711的-Y 侧的内面形成有能够与螺旋形状部421接合的第二接合部711A。第二杆71被收置于后述的调整保持部8的杆收置部811内。盘簧72,如图5(b)所示,配置于调整保持部8,对第二杆71向前方(+Y方向)施力。第二杆71由盘簧72施力,成为第二接合部711A与第二支脚部主体42的螺旋形状部421接合的接合状 态。而且,第二支脚部主体42在该接合状态下维持突出的长度。调整保持部8保持第二调整部7,能够旋转地支撑第一支脚部主体41。调整保持部8,如图4所示,具有长方体状的收置部81、从收置部81的+X侧、-X侧的端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一对延伸部82。收置部81,具有前侧开口,并由沿着X-Y平面的多个板状的壁部形成的杆收置部 811和卡止部收置部812。杆收置部811为收置第二杆71的部位,如图4所示具备对X方向上的第二杆71 的两侧的上下进行导向的壁部8111,第二杆71形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卡止部收置部812设置于在壁部8111的上方依次形成的壁部8112、8113之间,如图5 (a)所示,收置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卡止部412。在壁部812设有以中心轴41J为中心的圆孔。该圆孔为第二支脚部主体42的卡止部422能够插通的大小,设定为比卡止部412的顶端部的外径小的内径。在壁部8113设有以中心轴41J为中心的圆孔。该圆孔为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螺旋形状部411能够插通的大小,设定为比卡止部412的基端部的外径小的内径。第一支脚部主体41中,一对卡止部412以接近的方式弯曲而插通于壁部8113的圆孔,相对于壁部 8113、卡止部412的基端部在上方向被卡止。另外,第一支脚部主体41由壁部8112限制下方(-Z方向)的移动。即,第一支脚部主体41相对于调整保持部8能够旋转地被支撑,调整保持部8构成为能够与第一支脚部主体41 一并在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突出方向(Z方向)上移动。一对延伸部82相对于中心轴41J对称地形成,具有沿着Y-Z平面的平坦面。而且, 在一对延伸部82的各个的顶端部设置有在从中心轴41J离开的方向上突出的突起部821。调整保持部8中,一对延伸部82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弯曲而插通于基体部5的导向孔52。而且,调整保持部8中,一对延伸部82在导向孔5内被导向,如前所述能够与第一支脚部主体41 一并在Z方向上移动。另外,调整保持部8形成为,在相对于基体部5最为突出时,如图5(a)所示,突起部821卡止于基体部5的上表面5T,不会从基体部5脱落。支脚部的工作这里关于支脚部4的工作进行说明。图6是从前方所见的支脚部4的主视图。具体而言,图6(a)是表示第一支脚部主体41和第二支脚部主体42突出地最短的最小状态的图,图6 (b)是表示第一支脚部主体41 突出地最长、第二支脚部主体42突出地最短的中间状态的图,图6(c)是表示第一支脚部主体41和第二支脚部主体42突出地最长的最大状态的图。如图6(a)所示,在最小状态下,设置部423从基体部5的下方露出,支脚部4具有突出长度LI地从下壳体22的下表面22B露出。在该最小状态下,成为第二调整部7 (参照图5)隐蔽于基体部5内、第二杆72 (参照图5)不露出的状态。如果从最小状态起将设置部423向一个方向旋转,则第二支脚部主体42以突出长度变长的方式移动,如果向另一方向旋转则第二支脚部主体42以突出长度变短的方式移动,对突出长度进行微调。而且,第二支脚部主体41如前所述能够变更突出长度,直到卡止部422卡止于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开口部413和中空部414的阶梯处(参照图5(b))为止。
支脚部4,如果在最小状态下操作部611被从后方(-Y方向)推压,则第一杆61的第一接合部613A(参照图5(b))从螺旋形状部411离开,切换为与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接合被解除了的非接合状态。在该非接合状态下,第一支脚部主体41能够一次较大地改变突出长度,如图6(b)所示突出长度能够变更直至突起部821卡止于基体部5的上表面5T的位置为止。而且,支脚部4,在中间状态下具有突出长度L2地从下壳体22的下表面22B突出。另外,如果解除了向操作部611的按压,则第一支脚部主体41变为接合状态,与第二支脚部主体42同样地与旋转的方向相应地对突出长度进行微调。第一支脚部主体41所卡止的调整保持部8,在第一支脚部主体41旋转时,也不旋转地与第一支架部主体41 一并移动。另外,第二支脚部主体42,无论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突出长度如何,都如前所述,与旋转方向相应地改变突出的长度。支脚部4中,如果从最小状态起第一支脚部主体41即调整保持部8移动直至预定位置,则第二杆71露出。而且,支脚部4中,如果第二杆71被向后方(-Y方向)按压,则第二杆71的第二接合部711A(参照图4)从螺旋形状部421离开、切换为解除了与第二支脚部主体42的接合的非接合状态。在该非接合状态下,第二支脚部主体42能够一次较大地改变突出长度,如前所述,突出长度能够变更直至卡止部422卡止于第一支脚部主体41的开口部413和中空部 414的阶梯处的位置为止。而且,支脚部4,如图6(c)所示,在最大状态下具有突出长度L3 地从下壳体22的下表面22B突出。这样,支脚部4构成为能够进行第一支脚部主体41和第二支脚部主体42的突出长度变更的这种2级调整。如上所说明的,根据本实施方式投影机1,能够得到下面的效果。(I)第一支脚部主体41构成为能够调整从外装框体2突出的长度,第二支脚部主体42构成为能够调整从第一支脚部主体41突出的长度。由此,外装框体2中的支脚部4 的突出方向的收置空间能够形成得较小、支脚部4从外装框体2突出的突出长度能够构成得较大。由此,投影机I能够谋求小型化、并且能够较大地改变所设置的倾斜角、即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调整所投影的图像的高度位置。(2)第二支脚部主体42被收置于第一支脚部主体41内,所以进一步谋求与外装框体2的支脚部4的突出方向相交的方向、即X方向和/或Y方向的省空间化和投影机I的小型化。(3)如果第一支脚部主体41旋转而使突出的长度改变、即第一支脚部主体41在突出方向上移动,则调整保持部8不旋转、而与第一支脚部主体41 一并在突出的方向上移动。 因此,被保持于调整保持部8的第二调整部7也不旋转,所以能够实现第二调整部7的结构的简化,并且使用者能够容易地观察第二杆72,调整第二支脚部主体42的突出长度。(4)在第一支脚部主体41以及第二支脚部主体42形成有螺旋形状部411、421,支脚部4中,第一支脚部主体41以及第二支脚部主体42分别具有接合状态和非接合状态。由此,使用者在接合状态下能够微调突出的长度,在非接合状态下能够一次较大地改变突出的长度。由此,能够容易地将所投影的图像移动到预期位置,实现了便利性的提高。
(5)支脚部4,在最小状态下,第二调整部7被隐蔽于基体部5内,所以抑制了在外观上露出的凹凸等,实现了设计性的提升。变形例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下变更。上述实施方式的支脚部4构成为,第一支脚部主体41和第二支脚部主体42这两方具有接合状态以及非接合状态,但也可以构成为任一方具有接合状态以及非接合状态, 而另一方仅具有接合状态。另外,也可以构成为,第一支脚部主体41和第二支脚部主体42这两方都仅具有接合状态。即,也可以构成为,废止盘簧62、72而第一杆61和第二杆71不移动。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支脚部主体41以及第二支脚部主体42具有螺旋形状部411、 421,构成为通过旋转而改变突出的长度,但也可以构成为任一方或两方不旋转而通过滑动移动来改变突出长度。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第一支脚部主体41,取代螺旋旋转部411而形成有在相对于支脚部4的突出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多条槽,具有形成为能够与该槽实现接合状态和非接合状态的第一调整部6。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投影机1,作为光调制装置使用透射型液晶光阀351,但也可以是利用反射型液晶光阀的装置。光源311不限于放电型灯,也可以用其他方式的灯或发光二极管等固体光源来构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投影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对从光源出射的光束进行调制并投射的光学单元; 收置所述光学单元的外装壳体;和 支脚部,该支脚部从所述外装壳体突出,并具有相对于所述外装壳体突出的长度可变更的第一支脚部主体;在与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突出的长度可变更的第二支脚部主体;调整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的突出长度的第一调整部;和调整所述第二支脚部主体的突出长度的第二调整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脚部主体形成为能够被收置于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通过旋转而改变突出的长度, 所述支脚部还具有能够旋转地支撑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并保持所述第二调整部的调整保持部, 所述调整保持部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的突出方向上与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一并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以及所述第二支脚部主体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凹部的螺旋形状部, 在所述第一调整部以及所述第二调整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具备能够切换接合于所述螺旋形状部的接合状态和解除了接合的非接合状态的接合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以及所述第二支脚部主体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凹部的螺旋形状部, 在所述第一调整部以及所述第二调整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具备能够切换接合于所述螺旋形状部的接合状态和解除了接合的非接合状态的接合部。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以及所述第二支脚部主体中的至少任一方,具有在外周面形成有螺旋状凹部的螺旋形状部, 在所述第一调整部以及所述第二调整部中的至少任一方,具备能够切换接合于所述螺旋形状部的接合状态和解除了接合的非接合状态的接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投影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脚部具备固定于所述外装壳体的基体部, 所述支脚部在最小状态下,所述第二调整部隐蔽于所述基体部内。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投影机。该投影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收置光学单元的外装壳体;和支脚部,该支脚部从所述外装壳体突出,并具有相对于所述外装壳体突出的长度可变更的第一支脚部主体;在与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的突出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突出的长度可变更的第二支脚部主体;调整所述第一支脚部主体的突出长度的第一调整部;和调整所述第二支脚部主体的突出长度的第二调整部。
文档编号G03B21/14GK102621783SQ20121001765
公开日2012年8月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月27日
发明者堀子由季浩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