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对焦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534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内对焦式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于照相机、摄像机等的、且具备防抖功能的内对焦式镜头。
背景技术
可以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等的、且具备用于修正因手抖等振动造成的图像模糊的防抖功能的内对焦式镜头被大量提出(例如,參照专利文献1、2。)。专利文献I所述的内对焦式镜头,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通过使第二透镜群移动而进行调焦,通过使第三透镜群向着相对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图像模糊修正。专利文献2所述的内对焦式镜头,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通过使第二透镜群移动而进行调焦,通过使第三透镜群所包含的透镜的一部分向着相对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而进行图像模糊修正。先行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专利第3541283号公报专利文献2专利第4272725号公报现有的具备防抖功能的光学系统中,负责图像模糊修正的透镜群(防抖群)大多由多片透镜构成。在专利文献1、2所公开的内对焦式镜头中,因为防抖群均由多片透镜构成,所以沉重。因此,用于驱动防抖群的致动器也需要大型的,所以保持该透镜的镜筒也避免不了大型化。另外,因为两者中任一光学系统的图像模糊修正系数都变小,所以用于修正图像模糊的防抖群的移动量变大。因此,光学系统在径向需要很大的空间,在这一点上,保持光学系统的镜筒大型化的问题存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消除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ー种具有防抖透镜且小型并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内对焦方式镜头,该防抖透镜轻量且用于修正图像模糊的移动量少。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达成目的,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其特征在于,配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所述第一透镜群包括如下而构成防抖透镜,其由负透镜构成,通过在相对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进行在光学系统的振动时发生的图像模糊的修正;孔径光阑,其比该防抖透镜更靠像侧配置,并且,使所述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移动而进行调焦。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ー种小型的内对焦方式镜头,其具有轻量且图像模糊修正用的移动量少的防抖透镜。此外,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在所述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65. 76 < f/((l-^ vr) X ^ r) < 114. 59其中,f表示光学系统全系的焦距,P vr表示所述防抖透镜的成像倍率,P r表示比包含所述防抖透镜的透镜群更靠像侧所配置的透镜群的合成成像倍率。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更小型的带防抖功能的内对焦式镜头。此外,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在所述发明,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2) 0. 88 < I fvr /f < I. 55其中,fvr表示所述防抖透镜的焦距,f表示光学系统全系的焦距。根据本发明,不会阻碍光学系统的小型化,而能够使成像性能提高。此外,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在所述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3) 0. 48 < I f3 | /f < 0. 86其中,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f表示光学系统全系的焦距。根据本发明,既能够达成光学系统总长的缩短化,又能够实现成像性能的提高。根据本发明所起到的效果是,能够提供ー种具有防抖透镜的且小型并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内对焦方式镜头,该防抖透镜轻量且图像模糊修正用的移动量少。


图I是表示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图2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3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4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5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6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025倍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7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图9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10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11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12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13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025倍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14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15是表示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图16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17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18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19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20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025倍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21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符号说明
G11、G21、G31 第一透镜群G12、G22、G32 第ニ透镜群G13、G23、G33 第三透镜群CG保护玻璃IMG成像面STP孔径光阑·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的适合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包括如下而构成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首先,第一透镜群采取松纳型(Sonnar type)的结构。松纳型的情况下,相比反远距型,可以缩短光学系统总长。另外,因为相对于孔径光阑的光学系统对称性也比反远距型保持得好,所以可以进行良好的像差修正。特别是,因为可以在第一透镜群内进行良好的像差修正,所以能够使后续的第二透镜群和第三透镜群的结构简单化这样的优点也存在。在松纳型的光学系统中,虽然后焦距的变短的倾向存在,但通过适当地选择构成第二透镜群和第三透镜群之透镜的光焦度配置,可以使后焦距达到恰当的长度。此外,所述第一透镜群包括如下而构成由I片负透镜构成的防抖透镜;比该防抖透镜更靠像侧配置的孔径光阑。该防抖透镜通过向着相对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移动(偏芯),进行因手抖(也称抖动)等造成的光学系统的振动时所产生的图像模糊的修正。在本发明中,通过将防抖透镜配置在第一透镜群内,能够加大防抖透镜自身的成像倍率,因此能够减小在防抖修正时防抖透镜的移动量。由此,可以实现光学系统全系的径向的小型化。另外,通过由I片负透镜构成防抖透镜,能够减轻移动的透镜的重量。因此,负责驱动防抖透镜的致动器也可以采用小型的,能够抑制光学系统在径向的肥大化。此外,通过将孔径光阑比防抖透镜更靠像侧配置,能够减小后透镜直径。可是,如果将防抖透镜配置在第二透镜群内、将聚焦透镜配置在第一透镜群内,则比聚焦透镜更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的成像倍率小,基于物体距离变化的焦点调整用的聚焦透镜的移动量增加,光学系统总长増大这样的问题存在。另外,这种情况下,必须在光线通过高的位置的地方配置聚焦透镜。因此,无法避免聚焦透镜的大型化、沉重化这样的问题也存在。若聚焦透镜大型化、沉重化,则用于驱动它的的致动器也需要大型的,保持该光学系统的镜筒的大型化不可避免。还有,用第三透镜群所包含的透镜进行调焦吋,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因此,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在本发明中,使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移动而进行调焦。因此,比第二透镜群更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的成像倍率变大,可以减小基于物体距离变化的焦点调整用的第二透镜群的聚焦移动量。还有,为了实现聚焦透镜的轻量化,优选第二透镜群由I片负透镜构成。另外,由第二透镜群进行调焦吋,因为要在光学系统全系之中光线通过高的位置的地方配置防抖透镜,所以防抖透镜的口径有变大的倾向。但是,通过减小防抖透镜的光焦度,也可以减小其曲率,能够极カ抑制因口径变大造成的防抖透镜的重量化,因此没有问题。在本发明中,极カ抑制防抖透镜的光焦度。此外,在本发明中,为了实现更小型并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内对焦方式镜头,除了上述特征以外,还设定如下所示的各种条件。在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中,光学系统全系的焦距设为f,防抖透镜的成像倍率设为比包含防抖透镜的透镜群更靠像侧所配置的透镜群的合成成像倍率为¢1■吋,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I) 65. 76 < f/((l-^ vr) X ^ r) < 114. 59条件式(I)表示用于实现更小型的带防抖功能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条件。在条件式(I)中,若低于其下限,则比包含防抖透镜的透镜群更靠像侧所配置的透镜群的合成成像倍率变大,因此光学系统的后焦距变长,光学系统总长増大。另ー方面,在条件式(1),若超过其上限,则防抖修正时的防抖透镜的移动量增加,光学系统的直径变大。·还有,若上述条件式(I)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理想的效果。(I) ’ 73. 99 < | f/((I- ^ vr) X ^ r) | < 105. 04通过满足该条件式(I) ’所规定的范围,能够实现更小型的光学系统。此外,若上述条件式(I) ’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理想的效果。(I) ” 82. 20 < I f/((I-^ vr) X ^ r) | < 96. 00通过满足该条件式(I) ”所规定的范围,能够实现更进一歩小型的光学系统。此外,在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中,防抖透镜的焦距设为fvr,光学系统全系的焦距设为f吋,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2) 0. 88 < I fvr | /f < I. 55条件式(2)表示用于不会阻碍光学系统的小型化、且使成像性能提高的条件。在条件式(2)中,若低于其下限,则防抖透镜的光焦度变得过大,防抖修正时的像差变动变大。另ー方面,在条件式(2)中,若超过其上限,则防抖透镜的光焦度变得过小,非防抖修正时球面像差在上侧(ォーバー側)过剩,另外像面弯曲在下侧(ァンダー側)过剩,它们的修正变得困难,因此不为优选。还有,若上述条件式(2)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理想的效果。(2),0. 99 < |fvr|/f < I. 42通过满足该条件式(2) ’所规定的范围,能够进ー步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此外,若上述条件式(2) ’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理想的效果。(2) I. 10 < I fvr I/f < I. 30通过满足该条件式(2) ”所规定的范围,能够更进一步提高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此外,在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中,第三透镜群的焦距设为f3,光学系统全系的焦距设为f吋,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式。(3) 0. 48 < I f3 | /f < 0. 86条件式(3)表示用于既达成光学系统总长的缩短化又实现成像性能的提高的条件。在条件式(3)中,若低于其下限,则第三透镜群的光焦度变大,球面像差和像面弯曲的修正变得困难。另ー方面,在条件式(3)中,若超过其上限,则光学系统的后焦距变长,光学系统总长的缩短变得困难。
还有,若上述条件式(3)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理想的效果。(3) ’ 0. 54 < I f3 | /f < 0. 78通过满足该条件式(3),所规定的范围,既能够达成光学系统总长的缩短化,又能够进一步提闻成像性能。此外,若上述条件式(3) ’满足以下所示的范围,则能够期待更理想的效果。(3) ” 0. 59 < I f3 | /f < 0. 72通过满足该条件式(3)”所规定的范围,既能够达成光学系统总长的进ー步缩短化,又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成像性能。如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能够实现对于因抖动等造成的光学系统的振动时所产生的图像模糊进行修正的防抖透镜的轻量化,和防抖修正时的防抖透镜的移·动量的抑制。另外,通过将孔径光阑配置在第一透镜群内的适当的位置,也能够减少光学系统的后透镜直径。此外,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能够实现更小型的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内对焦方式镜头。以下,基于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的实施例。还有,本发明不受以下的实施例限定。实施例I图I是表示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内对焦式镜头其构成为,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n、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1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13。另外,在第三透镜群G13和成像面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成像面IMG上,配置有CXD和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第一透镜群G11其构成为,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111、正透镜L112、负透镜L113、负透镜L114、规定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P、负透镜L115、正透镜L116。负透镜L115和正透镜L116被接合。使负透镜L114拥有作为防抖透镜的功能。即,使负透镜L114在相对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偏芯),由此进行因抖动等造成的光学系统的振动时所产生的图像模糊的修正。特别是通过减小负透镜L114的光焦度,其曲率也变小、能够使负透镜L114变得轻薄。另外,比作为防抖透镜的负透镜L114更靠近成像面MG侧配置孔径光阑STP,能够减小后续的透镜的口径。第一透镜群G11的透镜构成为,相对于孔径光阑STP保持大致对称性。第二透镜群G12由负透镜L121构成。第二透镜群G1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成像面IMG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第三透镜群G13其构成为,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131、负透镜L132。以下,示出有关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透镜数据)
0= 56.3969 di-6.2609 ndi-1.83481 Vd1=42.72 r2 —-227.646 d2 —0.4 r3—22.2275
d3=4.5373 nd2 = 1.83481 vd2=42.72 r4 = 61.9644 d4 = 0.8239 r5=213.9013 d5 = 0.9 nd3 ^ 1.72825 vd3=28.32 r6—15.7669 d6 = 6.2945· r7=-108.362 d7=0.8 Iid4 = 1.72825 vdj—28.32 r8 —84.2155 d8=4.4348 r9 = oo (孔径光阑) d9 —1.5 Ti0-32.8654
dio —0.8 nd5 —1.84666 vd5—23.78 rn —18.5472
dn—4.5781 nd6 —1.91082 vd6—35.25r12 = -110.767 d12=D(12)(可变) rn^-228.318
di3=0.7 nd7= 1.603 vd7=65.44 ri4—18.6759 d14=D(14)(可变) r15 = 39.4179
di5 —7 nd8 —1.72916 vd8 —54.67 r16 = -29.8753 di6—4.6748 r17 ニ-25.5175
dn—1.8 ndg —1.80809 vdg—22.76· ri8—-61.8081 d18 = 5
ri9 = oo
dig—2 ndio—1.5168 vdi0 —64.2
r2o = °o
d2o —9.8561
r21 = oo (成像面)
(各合焦状态的数值数据)
无限远 0.025倍最近距离(0.141倍) D(12)1.804 2.5986.351
D(14)10.836 10.0426.289
像高(Y)14.20 14.2014.20
f (光学系统全系的焦距)=51.50 Fno-1.84
(0 (半视场角)=15.42
pvr (负透镜L114 (防抖透镜)的成像倍率)=41.20
Pr (第二透镜群G12和第三透镜群G13的合成成像倍率)=0.01
fvr (负透镜L114 (防抖透镜)的焦距)=-64.96
f3 (第三透镜群G13的焦距)=36.75(关于条件式(I)的数值)
If/ ( (I-Pvr) x(3r) I =95.49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I fvr I /f-1.26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I f3 I /f=0.71图2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3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025倍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4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入=·435. 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入=587. 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入=656. 28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另外,图5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6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7是实施例I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在这些图中,(a)表示非防抖修正时的实像高(Y’ )0. Omm至14. 2mm的横像差曲线,(b)表示在防抖修正时使负透镜L114(防抖透镜)相对于光轴垂直向上移动0. 50mm、使成像位置移动相当于视场角0. 3度时的实像高(Y’)0. Omm至14. 2mm的横像差曲线,(c)表示在防抖修正时使负透镜L114 (防抖透镜)相对于光轴垂直向下移动-0. 50_、使成像位置移动相当于视场角-0. 3度时的实像高(Y’)0. Omm至-14. 2mm的横像差曲线。还有,g表示相当于g线(入=435. 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X = 587. 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入=656. 28nm)的波长的像差。实施例2图8是表示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内对焦式镜头,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2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2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23。另外,在第三透镜群G23和成像面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成像面MG上,配置有CXD和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第一透镜群G21其构成为,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211、正透镜L212、负透镜L213、负透镜L214、规定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P、负透镜L215、正透镜L216。负透镜L215和正透镜L216被接合。使负透镜L214拥有作为防抖透镜的功能。即,通过使负透镜L214在相对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偏芯),进行因抖动等造成的光学系统的振动时所产生的图像模糊的修正。特别是,通过减小负透镜L214的光焦度,其曲率也变小,能够使负透镜L214变得轻薄。另外,比作为防抖透镜的负透镜L214更靠近成像面MG侧配置孔径光阑STP,能够减小后续的透镜的口径。第一透镜群G21的透镜构成相对于孔径光阑STP保持大致对称性。第二透镜群G22由负透镜L221构成。第二透镜群G22沿着光轴从物体侧向成像面IMG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第三透镜群G23其构成为,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231、负透镜L232。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ri=44.8799dj-4.8446 ndi-1.83481 Vd1=42.72r2 —-275.016d2 —0.4r3=23.3824· d3 —3.6557 nd2 —1.91082 vd2 —35.25 r4 —55.6626 d4 = 1.0221 r5=263.1267 d5 = 0.9 nd3 ^ 1.72825 vd3=28.32 r6—15.5392 d6 = 6.1331r7=-140.202
(!7=0.8 Iid4^ 1.8061 vd4=33.27r8 —67.9694d8=4.575r9 = oo (孔径光阑)d9—1.5Ti0-30.4655
dio —0.7 nd5—1.84666 vd5 —23.78rn —18.0217dn-4.7707 nd6=l.83481 vd6=42.72r12 二-80.3201d12=D(12)(可变)
·Ti3--142.554di3 = 0.7 nd7= 1.62041 vd7=60.34ri4=20.3958
d14=D(14)(可变)r15=46.8341di5 —6.215 nd8—1.72916 vd8 —54.67ri6 —-33.8583d16 = 7.8104rn—-25.3869d17 二 2 nd9 二 1.80518 vd9 二 25.46Γι8—-38.0301d18 = 5
Ti9-OO
di9=2 ndio=1.5168 vdio = 64.2
r20 = oo
d20 = 9.15
r21=oo (成像面)
(各合焦状态的数值数据)

无限远 0.025倍最近距离(0.142倍) D(12)1.796 2.6306.599
D(14)11.829 10.9947.027
像高(Y)14.20 14.2014.20
f (光学系统全系的焦距)=51.30 Fno-1.85
CO (半视场角)=15.43
Pvr (负透镜L214 (防抖透镜)的成像倍率)=-10.46 Pr (第二透镜群G22和第三透镜群G23的合成成像倍率)=-0.05 fvr (负透镜L214 (防抖透镜)的焦距)=-56.69 f3 (第三透镜群G23的焦距)=35.02 (关于条件式(I)的数值)
I f/ ( (1-pvr) x(3r) I =82.21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I fvr I /f-l.ll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I f3 I /f=0.68图9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10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11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入=435. 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X = 587. 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入=656. 28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另外,图12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13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14是实施例2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在这些图中,(a)表示非防抖修正时的实像高(Y’ )0. Omm至14. 2mm的横像差曲线,(b)表示在防抖修正时使负透镜L214(防抖透镜)相对于光轴垂直向上移动0. 43mm、使成像位置移动相当于视场角0. 3时的实像高(Y’)0. Omm至14. 2mm的横像差曲线,(c)表示在防抖修正时使负透镜L214 (防抖透镜)相对于光轴垂直向下移动-0. 43_、使成像位置移动相当于视场角-0. 3度时的实像高(Y’)0. Omm至-14. 2mm的横像差曲线。还有,g表示相当于g线(入=435. 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入=587. 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X =656. 28nm)的波长的像差。实施例3图15是表示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结构的沿光轴的剖面图。该内对焦式镜头其构成为,从未图示的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3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3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33。另外,在第三透镜群G33和成像面MG之间,配置有保护玻璃CG。保护玻璃CG根据需要配置,不需要时可以省略。还有,在成像面IMG上,配置有CXD和CMOS等的摄像元件的光接收面。第一透镜群G31其构成为,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有正透镜L311、正透镜L312、负透镜L313、负透镜L314、规定既定的口径的孔径光阑STP、负透镜L315、正透镜L316。负透镜L315和正透镜L316被接合。使负透镜L314拥有作为防抖透镜的功能。即,使负透镜L314在相对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偏芯),由此进行因抖动等造成的光学系统的振动时所产生的图像模糊的修正。特别是通过减小负透镜L314的光焦度,其曲率也变小,能够使负透 镜L314变得轻薄。另外,比作为防抖透镜的负透镜L314更靠近像面MG侧配置孔径光阑STP,由此能够减小后续的透镜的口径。第一透镜群G31的透镜构成为,相对于孔径光阑STP保持大致对称性。第二透镜群G32由负透镜L321构成。第二透镜群G32沿光轴从物体侧向成像面IMG侧移动,由此进行从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到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的调焦。第三透镜群G33其构成为,从物体侧顺次配置正透镜L331、负透镜L332。以下,示出关于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各种数值数据。
(透镜数据)
1^ = 51.1089 di-4.4589 ndi-1.83481 Vd1=42.72r2 = 860.7509d2=0.4r3=20.422
d3=4.864 nd2= 1.83481 vd2=42.72r4 —55.2644山=0.3361r5 = 66.8698d5=0.9 nd3 = 1.72825 vd3=28.32r6 = 14.8274d6—6.8027r7 二-970.474dy—0.8 nd4 —1.72825 vd4—28.32r8=49.3221 d8=4.5853r9 = oo (孔径光阑)d9 —1.5Ti0-28.105
dio —0.8 nd5 —1.84666 vd5—23.78rn-17.0221dn-3.9726 nd6 ^ 1.91082 vd6 = 35.25ri2—454.2894d12 二D(12)(可变)r13 = -79.8991
di3 = 0.7 nd"7= 1.603 vd7=65.44r14= 19.9883d14=D(14)(可变)ris=43.4828di5 —7 nd8—1.72916 vd8—54.67ri6 —-25.6466d16 = 2.5

r17=-21.9075 dn—0.958 ndg —1.80809 vdg—22.76 r18 = -35.5597
d18 = 5
Ti9-QO
di9—2 ndio —1.5168 vd10 = 64.2
T2O = 00
d20 = 13.6221
r2i = oo (成像面)
(各合焦状态的数值数据)
无限远 0.025倍最近距离(0.142倍) D(12)2.418 3.2587.488
D(14)11.384 10.5456.315
像高(Y)14.20 14.2014.20
f (光学系统全系的焦距)=53.00 Fno-1.87
CO (半视场角)=15.12
Pvr (负透镜L314 (防抖透镜)的成像倍率)=5.05 Pr (第二透镜群G32和第三透镜群G33的合成成像倍率)=0.14 fvr (负透镜L314 (防抖透镜)的焦距)=-64.43 f3 (第三透镜群G33的焦距)=31.80 (关于条件式(I)的数值)
I f/ ( (I-Pvr) x(3r) I =95.49 (关于条件式(2)的数值)
Ifvr I Zf= 1.22
(关于条件式(3)的数值)
I f3 I /f=0.60图16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17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18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纵像差图。图中,g表示相当于g线(入=435. 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X = 587. 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入=656. 28nm)的波长的像差。而且,像散图中的S、M分别表示弧矢像面、子午像面所对应的像差。另外,图19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无限远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20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拍摄倍率0. 025倍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图21是实施例3的内对焦式镜头的最近距离物体合焦状态下的横像差图。在这些图中,(a)表示非防抖修正时的实像高(Y’ )0. Omm至14. 2mm的横像差曲线、(b)表示在防抖修正时使负透镜L3i4(防抖透镜)相对于光轴垂直向上移动0. 50mm、使成像位置移动相当于视场角0. 3度时的实像高(Y,)0. Omm至14. 2mm的横像差曲线,(c)表示在防抖修正时使负透镜L314(防抖透镜)相对于光轴垂直向下移动-0. 50_移动、使成像位置移到相当于视场角-0. 3度时的实像高(Y’)0. Omm至-14. 2mm的横像差曲线。还有,g表示相当于g线O = 435. 83nm)的波长的像差,d表示相当于d线(入=587. 56nm)的波长的像差,C表示相当于C线 (入=656. 28nm)的波长的像差。还有,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的数值数据中,ri、r2、...表示各透镜、光阑面等的曲率半径.表示各透镜、光阑等的壁厚或它们的面间隔^dpnd2'...表示各透镜的相对于d线(入=587. 56nm)的折射率,Vd1^vd2>...表示透镜的相对于d线(入=587. 56nm)的阿贝数。而且,长度的单位均为“mm”,角度的单位全部是“。”如以上说明的,上述各实施例的内对焦式镜头,能够实现对于因抖动等造成的光学系统的振动时所产生的图像模糊进行修正的防抖透镜的轻量化、且实现防抖修正时的防抖透镜的移动量的抑制。另外,通过将孔径光阑配置在第一透镜群内的恰当的位置,也能够减小光学系统的后透镜直径。此外,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能够实现更小型并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内对焦方式镜头。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上,本发明的内对焦式镜头对于照相机、摄像机等有用,特别是最适合于在容易受到振动的场所使用的摄像装置。
权利要求
1.一种内对焦式镜头,其特征在于, 具备从物体侧顺次配置的第一透镜群、第二透镜群、第三透镜群,所述第一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所述第二透镜群具有负光焦度,所述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光焦度, 所述第一透镜群包括如下而构成防抖透镜,其由负透镜构成,通过在相对于光轴大致垂直的方向上移动,进行在光学系统的振动时所发生的图像模糊的修正;孔径光阑,其比该防抖透镜更靠像侧配置, 并且,使所述第二透镜群沿着光轴移动而进行调焦。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对焦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的条件式, (1)65.76 < |f/((Uvr) X^r) < 114. 59 其中,f 表示光学系全系的焦距,Pvr表示所述防抖透镜的成像倍率,¢1■表示比包含所述防抖透镜的透镜群更靠像侧配置的透镜群的合成成像倍率。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内对焦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2)0.88 < fvr I /f < I. 55 其中,fvr表示所述防抖透镜的焦距,f 表示光学系全系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对焦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2)0.88 < fvr I /f < I. 55 其中,fvr表示所述防抖透镜的焦距,f 表示光学系全系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I 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对焦式镜头,其特征在于, 满足以下所示的条件式, (3)0.48 < f 3 I /f < 0. 86 其中,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群的焦距,f表示光学系全系的焦距。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备防抖透镜且小型并具有高成像性能的内对焦方式镜头,该防抖透镜轻量且图像模糊修正用的移动量少。该内对焦式镜头其构成为,从物体侧顺次配置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群(G11)、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二透镜群(G12)、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群(G13)。第一透镜群(G11)其构成为,包括具有作为防抖透镜的功能的负透镜L114和孔径光阑STP。通过在第一透镜群(G11)内配备防抖透镜,能够加大防抖透镜自身的成像倍率,因此能够减小防抖修正时的防抖透镜的移动量。另外,通过由1片负透镜(L114)构成防抖透镜,能够减轻移动的透镜的重量。
文档编号G02B7/00GK102789043SQ20121011931
公开日2012年1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0日
发明者宫川直己, 林俊秀 申请人:株式会社腾龙, 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