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亮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2834阅读:13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亮膜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膜,具体为一种增亮膜。
背景技术
目前,增亮膜被广泛用于背光模组以用来汇聚光源所发出的光线,尤其是在显示器等显示设备中常用增亮膜,以增加显示亮度和节约显示器电能耗。增亮膜的原理是通过反射将射向观察者视角之外的光线调整至观察者视角之内,这样就提高了光源所发出光能的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亮膜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增亮膜,包括基板和微结构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具有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第二光学面位于第一光学面的背面,所述的微结构层设置在第一光学面上,微结构层由一组棱镜柱组成,棱镜柱每五个为一个周期,从左端开始,第一个棱镜柱的高度为17um,第二个棱镜柱的高度为12. 5um,后面三个棱镜柱的高度均为15um。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棱镜柱具有二斜面及一介于该二斜面之间的顶角,每个棱镜柱的二斜面构成的顶角均为90度。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棱镜柱的一个斜面或者两个斜面设置长条形的扩散区。本实用新型每个棱镜柱的一个斜面或者两个斜面设置长条形的扩散区,借扩散区可以将光线散射,用以降低光的色散现象,并雾化棱镜柱条纹,应用于背光模组时可以破坏光学膜之间的干涉以减轻牛顿环现象,可达到遮掩或隐藏瑕疵的效果,进而提升光学表现与使用方便性;多个高低不等的棱镜柱,可以提高增亮膜光场分布的均匀性,也可以提高增亮膜的抗刮性和辉度增益值。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微结构层;2_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增亮膜,包括基板2和微结构层I,基板2具有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第二光学面位于第一光学面的背面,所述的微结构层I设置在第一光学面上,微结构层I由一组棱镜柱组成,棱镜柱每五个为一个周期,从左端开始,第一个棱镜柱的高度为17um,第二个棱镜柱的高度为12. 5um,后面三个棱镜柱的高度均为15um,且棱镜柱具有二斜面及一介于该二斜面之间的顶角,每个棱镜柱的二斜面构成的顶角均为90度。本实用新型每个棱镜柱的一个斜面或者两个斜面设置长条形的扩散区,借扩散区可以将光线散射,用以降低光的色散现象,并雾化棱镜柱条纹,应用于背光模组时可以破坏光学膜之间的干涉以减轻牛顿环现象,可达到遮掩或隐藏瑕疵的效果,进而提升光学表现与使用方便性;多个高低不等的棱镜柱,可以提高增亮膜光场分布的均匀性,也可以提高增亮膜的抗刮性和辉度增益值。 ·
权利要求1.增亮膜,包括基板和微结构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板具有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第二光学面位于第一光学面的背面,所述的微结构层设置在第一光学面上,微结构层由一组棱镜柱组成,棱镜柱每五个为一个周期,从左端开始,第一个棱镜柱的高度为17um,第二个棱镜柱的高度为12. 5um,后面三个棱镜柱的高度均为15um。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棱镜柱具有二斜面及一介于该二斜面之间的顶角,每个棱镜柱的二斜面构成的顶角均为90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每个棱镜柱的一个斜面或者两个斜面设置长条形的扩散区。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学膜,具体为一种增亮膜。基板具有第一光学面和第二光学面,第二光学面位于第一光学面的背面,所述的微结构层设置在第一光学面上,微结构层由一组棱镜柱组成,棱镜柱每五个为一个周期,从左端开始,第一个棱镜柱的高度为17um,第二个棱镜柱的高度为12.5um,后面三个棱镜柱的高度均为15um。本实用新型每个棱镜柱的一个斜面或者两个斜面设置长条形的扩散区,借扩散区可以将光线散射,用以降低光的色散现象,并雾化棱镜柱条纹,应用于背光模组时可以破坏光学膜之间的干涉以减轻牛顿环现象,进而提升光学表现与使用方便性;多个高低不等的棱镜柱,可以提高增亮膜光场分布的均匀性、增亮膜的抗刮性和辉度增益值。
文档编号G02B5/04GK202563109SQ20122015872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2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4月16日
发明者李建昌 申请人:浙江泓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