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3876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照相机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相机模块{Camera module}。
背景技术
以往的移动通信终端以接收、发送语音为主,近来的移动通信终端不仅接收、发送语音,还成为了照相机、录像机、TV、蓝牙、指纹识别、游戏机、DMB(数字多媒体广播)等“数字多媒体设备的宠儿”。在多种功能中,照相机摄影功能是随着使用者希望在任何情况下均能拍摄照片的要求的增大,而在始终随身携带的移动通信终端中加装了照相机模块。于是,使用者可以利用移动通信终端,轻松地拍摄照片,但使用者在拍摄照片时,照相机模块与被摄体的距离有时会较远(大约30cm以上),有时会较近(大约30cm以下),即,所谓微距摄 影。为了在如上所述的每种情况下均将焦点对准被摄体,数码相机(Digital camera)是使由多个镜头构成的镜头组相对移动,对准焦点。但是,小型通信设备中使用的照相机模块为了具有与数码相机相似的结构,体积或大小必须加大,但这将发生有悖于希望产品更薄(slim)、更小型化的趋势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用于解决如上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照相机模块,其结构得到改进,可由使用者手动操作操作部,能够进行微距摄影。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照相机模块包括镜头部,用于拍摄被摄体,在上面中央形成曝光部,内置至少一个镜头;外壳,以螺纹方式结合于上述镜头部的外面,以使上述镜头部能够升降;以及操作部,固定于上述镜头部的上面,随着相对于上述外壳的左右旋转而使上述镜头部升降,从而变更焦距,能够微距摄影。其中,在上述镜头部的外面,形成第I螺纹部,在上述外壳上,形成与上述第I螺纹部通过螺丝结合的第2螺纹部。其中,上述第I及第2螺纹部分别形成多个列的螺纹。其中,主体部,呈环状,固定于上述镜头部;凸出部,在上述主体部的一侧,使上述操作部旋转。其中,上述镜头部还具备结合凸起,在上述曝光部的相邻处凸出,呈锯齿状,以便插入上述操作部的中央孔。其中,上述结合凸起在上述操作部的孔内,利用粘合物质粘合。其中,在上述外壳的外面,形成固定座;上述凸出部在旋转上述镜头部时,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被上述固定座支撑,防止上述镜头部相对于上述外壳过度旋转。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具有使用者可手动操作照相机模块,拍摄位于近处的被摄体的效果,转换照相机模块的焦距不需要另外的驱动装置,具有可以节省成本及实现小型化的效果。

图I是显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照相机模块的立体图。图2是显示图I所示照相机模块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关于图2所示照相机模块的俯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把图3所示照相机模块转换为微距摄影的过程的俯视图。<附图主要符号简要说明>110..操作部112. 凸出部 120. 镜头部122 第I螺纹部123 结合凸起124 曝光部130..外壳131..第2螺纹部132 第I固定座133 第2固定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图I是显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照相机模块的立体图。如图I所示,照相机模块100包括镜头部120、外壳130及操作部110。镜头部120在上面中央形成曝光部124,以便拍摄被摄体。而且,在镜头部120的外面,形成第I螺纹部122。这种镜头部120在邻近曝光部124之处带有结合凸起123,结合凸起123以锯齿状形成,凸出既定的厚度,插入操作部110的中央孔。其中,结合凸起123之所以呈锯齿状,是为了当把后述的操作部110结合于镜头部120时,结合凸起123利用粘合物质与在操作部110内部形成的环结合后,使多余的粘合物质插入结合凸起123圆周的锯齿之间。另一方面,作为粘合物质,可以使用通常的粘合物质,因此,不限定于特定物质。这种镜头部120在内部内置至少一个以上的镜头。通常的镜头部120包括多个镜头,具有对准焦距或光学变焦(Optical zoom)功能。这种镜头部120的诸如焦距控制或光学变焦的驱动机制可由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员体现,因而省略详细说明。就外壳130而言,在外壳130的内面形成第2螺纹部131,以便以螺纹方式与在前述镜头部120的外面形成的第I螺纹部122结合。于是,外壳130由第I及第2螺纹部(122,131)以螺纹方式结合,镜头部120可以上升或下降。这种第I及第2螺纹部(122,131)分别按既定间隔形成多个列的螺纹。在如此以多个列形成第I及第2螺纹部(122,131)后,第I螺纹部122与第2螺纹部123之间的结合与以一列形成的螺纹之间的结合相比,具有实现空隙最小化、结合坚固的效果,另一方面,具有能够迅速地控制镜头部120的升降的效果。而且,在外壳130的外面,带有多个固定座(132,133),对固定座(132,133)的详细说明将在后面叙述。操作部110带有固定于镜头部120的环状的主体部111,在主体部111的一侧带有使操作部110旋转的凸出部112,凸出部112包裹住外壳130外面的一部分。这种凸出部112在旋转镜头部120时,凸出部112的一侧被外壳130上带有的固定座(132,133)支撑,防止镜头部120相对于外壳130过度旋转。如上所述,操作部110被固定于镜头部120的上面。其中,镜头部120的结合凸起123插入在操作部110的主体部111上形成的环后,可以利用粘合物质固定。这种操作部110的环直径优选比镜头部120的结合凸起123直径略大,以便在与结合凸起123结合时,使多余的粘合物质插入操作部110与结合凸起123之间进行粘合,以便使设置好的焦距不发生变化。随着操作部110如此固定于镜头部120,如果使用者相对于外壳130手动左右旋转操作部110,则第I螺纹部122借助第2螺纹部131使镜头部120升降,从而可以变更焦距。于是,使用者可以利用照相机模块100进行微距摄影。如上所述的照相机模块100的组装过程如下,组装的状态如图3所示。利用第I螺纹部122和第2螺纹部131,以螺纹方式把镜头部120结合于外壳130后,相对于外壳130旋转镜头部120,假定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一般拍摄的镜头与被摄体的距离为30cm,那么,使焦距对准30cm。然后,操作部110利用粘合物质粘合固定于镜头部120的上面,使外壳130的固定座132 —侧与操作部110的凸出部112 —侧相互接触并受到支撑地固定后,照相机模块100的组装完成。 下面针对如上构成的照相机模块(100),参照图3及图4,简要说明将照相机模块100从标准摄影转换为微距摄影的过程。其中,标准摄影假定被摄体与镜头的距离为30cm以上,微距摄影假定被摄体与镜头的距离为30cm以下。另外,夕卜壳130的固定座(132,133)虽然是同一构件,但为了说明的便利,根据位置分成第I固定座132和第2固定座133进行说明。首先,当使用者利用照相机模块100进行标准摄影时,如图3所示,操作部110的凸出部112的一侧处于贴紧外壳130的第I固定座132的组装状态。在组装照相机模块100时,组装得可以进行标准摄影,因此无需追加的操作,便可以拍摄被摄体。然后,当使用者利用照相机模块100进行微距摄影时,如图4所示,如果使用者旋转凸出部112,则凸出部112的另一侧贴紧外壳130的第2固定座133。这样一来,如果使用者利用操作部110,相对于外壳130旋转镜头部120,则焦距被缩短,可以拍摄被摄体与镜头的距离为30cm以下的微距状态。本实用新型虽然是就特定实施例进行图示及说明的,但是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理解在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表述的实用新型思想及领域的限度内,可以进行多种改造及变化。
权利要求1.一种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镜头部,用于拍摄被摄体,在上面中央形成曝光部,内置至少一个镜头; 外壳,通过螺丝结合于上述镜头部的外面,以使上述镜头部能够升降; 以及 操作部,固定于上述镜头部的上面,随着相对于上述外壳的左右旋转而使上述镜头部升降,从而变更焦距,能够微距摄影。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镜头部的外面,形成第I螺纹部,在上述外壳上,形成与上述第I螺纹部通过螺丝结合的第2螺纹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及第2螺纹部分别形成多个列的螺纹。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上述操作部具备 主体部,呈环状,固定于上述镜头部;凸出部,在上述主体部的一侧,使上述操作部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镜头部还具备结合凸起,在上述曝光部的相邻处凸出,呈锯齿状,以便插入上述操作部的中央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上述结合凸起在上述操作部的孔内,利用粘合物质粘合。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照相机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外壳的外面,形成固定座; 上述凸出部在旋转上述镜头部时,上述凸出部的一侧被上述固定座支撑,防止上述镜头部相对于上述外壳过度旋转。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照相机模块。本实用新型包括镜头部,用于拍摄被摄体,在上面中央形成曝光部,内置至少一个镜头;外壳,以螺纹方式结合于镜头部的外面,以使镜头部能够升降;以及操作部,固定于镜头部的上面,随着相对于外壳的左右旋转而使镜头部升降,从而变更焦距,能够微距摄影。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使用者可手动操作照相机模块,拍摄位于近处的被摄体的效果,转换照相机模块的焦距不需要另外的驱动装置,具有可以节省成本及实现小型化的效果。
文档编号G03B13/32GK202615093SQ20122025976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4日
发明者徐普鸿, 沈贤顺 申请人:美细耐斯(上海)电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