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3029阅读: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设备,尤指一种利用导光板的入光侧上所形成的凹陷部或抵接凸块抵接于发光二极体装置以及背板的至少其中之一上的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设备。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为了能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现今所使用的方法是利用背光模组以提供充足亮度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至液晶显示面板,进而使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出相对应的影像,由此可知,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元件之一,而其所使用的发光设计主要是利用设置于导光板的入光侧上的发光二极体(Light Emitting Diode, LED)装置发射光线以入射至导光板内,再经由导光板的导光设计而产生具有充足亮度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使发光二极体与导光板的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以避免导光板的入光侧受热熔融的情况发生,液晶显示面板通常会采用金属背板上形成有弯折结构以抵接于导光板上的设计,其可如图1所示,图1为先前技术的显示设备10的部分结构俯视图,显示设备10包含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14,其中显示面板14以虚线简示之。背光模组包含背板16、导光板18以及发光二极体装置20,背板16具有弯折抵接部22,导光板18设置于背板16上且具有入光侧24以及出光侧26,发光二极体装置20设置于对应入光侧24的位置上,藉以使发光二极体装置20所发射的光线可从入光侧24入射至导光板18内且从出光侧26射出,而显示面板14则是设置于背光模组上,用来接收从出光侧26射出的光线以进行后续的影像显示。由图1可知,弯折抵接部22用来抵接导光板18以使发光二极体装置20与导光板18的入光侧24可相距特定距离D1,藉以避免发光二极体装置20于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会直接传递至导光板18的入光侧24的情况发生,如此即可有效地解决导光板18的入光侧24受热熔融的问题。然而,由于弯折抵接部22的成型需要配合额外的机械加工制程(如冲压折弯制程等)来完成,因此上述设计通常会有背光模组12的制造成本增加以及背板16因结构变形而导致其整体强度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设备,使其发光二极体与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从而避免发光二极体于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会直接传递至导光板的入光侧导致受热熔融的问题,提升背光模组的光学表现,并解决背板因结构变形而导致其整体强度降低的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背板、导光板及发光二极体装置。该背板具有底板部以及边框部,该边框部环绕且直立于该底板部上。该导光板设置于该底板部上且具有出光侧以及至少一入光侧,该出光侧与该入光侧相邻,该入光侧与该边框部相对,且该入光侧具有凹陷部以及避开该凹陷部的第一侧部。该发光二极体装置设置于该边框部上且容置于该凹陷部内,该第一侧部抵接于该边框部以及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使该发光二极体装置与该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用来发射光线至该入光侧而从该出光侧射出。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该边框部上,该第一侧部抵接于该电路板上以使该凹陷部与该电路板共同形成容置空间;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且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用来发射光线。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凹陷部具有阶梯状侧壁,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边框部上,该阶梯状侧壁与该第一侧部分别抵接于该电路板以及该边框部上以使该凹陷部与该电路板共同形成容置空间;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且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用来发射光线。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包含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含背板、导光板及发光二极体装置。该背板具有底板部以及边框部,该边框部环绕且直立于该底板部上。该导光板设置于该底板部上且具有出光侧以及至少一入光侧,该出光侧与该入光侧相邻,该入光侧与该边框部相对,且该入光侧具有凹陷部以及避开该凹陷部的第一侧部。该发光二极体装置设置于该边框部上且容置于该凹陷部内,该第一侧部抵接于该边框部以及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使该发光二极体装置与该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用来发射光线至该入光侧而从该出光侧射出。该显示面板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用来接收从该出光侧射出的光线。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该边框部上,该第一侧部抵接于该电路板上以使该凹陷部与该电路板共同形成容置空间;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且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用来发射光线。本发明更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其包含背板、导光板及发光二极体装置。该背板具有底板部以及边框部,该边框部环绕且直立于该底板部上。该导光板设置于该底板部上且具有出光侧以及至少一入光侧,该出光侧与该入光侧相邻,该入光侧与该边框部相对且突出形成有至少一抵接凸块。该发光二极体装置设置于该边框部上,该抵接凸块抵接于该边框部以及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使该发光二极体装置与该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抵接凸块为阶梯状结构,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边框部上,该抵接凸块分别抵接于该电路板以及该边框部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用来发射光线。本发明更提供一种显示设备,其包含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含背板、导光板及发光二极体装置。该背板具有底板部以及边框部,该边框部环绕且直立于该底板部上。该导光板设置于该底板部上且具有出光侧以及至少一入光侧,该出光侧与该入光侧相邻,该入光侧与该边框部相对且突出形成有至少一抵接凸块。该发光二极体装置设置于该边框部上,该抵接凸块抵接于该边框部以及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使该发光二极体装置与该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该显示面板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用来接收从该出光侧射出的光线。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该边框部上,该抵接凸块抵接于该电路板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用来发射光线。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抵接凸块为阶梯状结构,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边框部上,该抵接凸块分别抵接于该电路板以及该边框部上;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用来发射光线。综上所述,本发明利用导光板的入光侧上所形成的凹陷部或抵接凸块抵接于发光二极体装置以及背板的至少其中之一上的设计,来产生使发光二极体与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的功效,藉此,本发明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即可避免发光二极体于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会直接传递至导光板的入光侧的情况发生。如此一来,本发明即可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导光板的入光侧受热熔融的问题,从而提升背光模组的光学表现。除此之外,由上述可知,本发明所提供之的背光模组可在不需额外使用机械加工制程的情况下达到使发光二极体与导光板的入光侧彼此隔开的目的,故本发明亦可进一步地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制造成本以及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背板因结构变形而导致其整体强度降低的问题。关于本发明的优点与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发明详述及所附图式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为先前技术的显示设备的部分结构俯视图。图2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显示设备的部分结构俯视图。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提出的显示设备的部分结构俯视图。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提出的显示设备的部分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2,其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所提出的显示设备100的部分结构俯视图,显示设备100可为一般常见需要配置有背光模组以作为照明光源的显示器,如液晶显示器等。如图2所示,显示设备100包含背光模组102以及显示面板104,其中为求清楚描绘出背光模组102的设计,显示面板104在图2中以虚线简示之,显示面板104设置于背光模组102上,用来接收从背光模组102所射出的具有充足亮度且分布均匀的光线,以供后续影像显示之用。于此针对背光模组102的元件进行详细的描述,由图2可知,背光模组102包含背板106、导光板108以及发光二极体装置110。背板106具有底板部112以及边框部114,边框部114环绕且直立于底板部112上。导光板108设置于底板部112上且具有出光侧118以及至少一入光侧116 (于图2中显示一个,但不受此限),出光侧118与入光侧116相邻,入光侧116与边框部114相对,且入光侧116具有凹陷部120以及避开凹陷部120的第一侧部130,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130例如为入光侧116未形成凹陷部120的部分,其中凹陷部120的形成可利用一般常见的导光板成型制程来完成,如射出成型等。发光二极体装置110设置于边框部114上,其中发光二极体装置110可较佳地为由复数个发光二极体所组成的灯条,更详细地说,发光二极体装置110可包含电路板122以及至少一发光二极体124 (于图2中显示三个,但不受此限),电路板122设置于边框部114上(如利用黏胶贴合或是螺丝锁固方式等),发光二极体124安装于电路板122上以用来发射光线,至于电路板122与发光二极体124之间的电路控制与走线设计,其相关说明常见于先前技术中,故于此不再赘述。在此实施例中,上述导光板108的第一侧部130抵接于电路板122上以使发光二极体124与导光板108的入光侧116相距特定距离D2,并且凹陷部120与电路板122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6以用来容置发光二极体124。透过上述配置,发光二极体124所发射的光线可经由导光板108的入光侧116以入射至导光板108内,接着再借助导光板108的导光设计(如形成于导光板108的底面的网点层结构等)而从导光板108的出光侧118射出,从而提供具有充足亮度且分布均匀的面光源至显示面板104,以供后续影像显示之用。在上述光线入射过程中,由于背光模组102利用导光板108的第一侧部130抵接于发光二极体装置110的电路板122上而形成容置空间126的配置以使得发光二极体124与入光侧116可相距如图2所示的特定距离D2,因此,背光模组102即可避免发光二极体124于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会直接传递至入光侧116上的情况发生,如此一来,本发明即可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导光板的入光侧受热熔融的问题,从而提升背光模组的光学表现。除此之外,由上述可知,背光模组102可在不需额外使用机械加工制程的情况下达到使发光二极体124与导光板108的入光侧116彼此隔开的目的,故本发明亦可进一步地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制造成本以及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背板因结构变形而导致整体强度降低的问题。需注意的是,凹陷部的结构设计可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其亦可改采用凹陷部抵接于背板上的设计,举例来说,请参阅图3,其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所提出的显示设备100’的部分结构俯视图,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于此不再赘述。如图3所示,显示设备100’包含背光模组102’以及显示面板104,背光模组102’包含背板106、发光二极体装置110以及导光板108’。导光板108’的入光侧116具有凹陷部120’以及避开凹陷部120’的第一侧部130,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侧部例如为入光侧116未形成凹陷部120’的部分,在此实施例中,第一侧部130抵接于背板106的边框部114上并且使凹陷部120’与边框部114共同形成容置空间126’以用来容置发光二极体124以及电路板122,藉此,显示设备100’亦可达到使发光二极体124与导光板108’的入光侧116相距特定距离D2的目的,至于显示设备100’的其他相关说明,其可参照第一实施例类推,于此不再赘述。除此之外,本发明亦可改采用导光板的入光侧突出形成有抵接凸块的设计,举例来说,请参阅图4,其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所提出的显示设备100”的部分结构俯视图,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与第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元件编号相同者,表示其具有相似的功能或结构,于此不再赘述。如图4所示,显示设备100”包含背光模组102”以及显示面板104,背光模组102”包含背板106、发光二极体装置110以及导光板108”。导光板108”的入光侧116突出形成有至少一抵接凸块128 (于图4中显示一个,但不受此限),其中抵接凸块128的形成可利用一般常见的导光板成型制程来完成,如射出成型等。在此实施例中,抵接凸块128可为阶梯状结构而分别抵接于发光二极体装置110的电路板122以及背板106的边框部114上并且形成容置空间126”以用来容置发光二极体124以及电路板122,藉此,显示设备100”亦可达到使发光二极体124与导光板108”的入光侧116相距特定距离D2的目的,至于显示设备100”的其他相关说明,其可参照第一实施例类推,于此不再赘述。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凹陷部的结构设计以及抵接凸块的结构设计可交互应用之,举例来说,在第一实施例与第二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凹陷部可改采用具有阶梯状侧壁的设计,也就是说,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导光板的入光侧上的凹陷部可利用其阶梯状侧壁与第一侧部分别抵接于发光二极体装置的电路板以及背板的边框部上的方式,来达到使发光二极体装置的发光二极体与导光板的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的目的;或者是,在第三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抵接凸块可为单阶凸块结构,也就是说,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导光板的入光侧上所突出形成的抵接凸块可利用其单阶凸块结构仅抵接于发光二极体装置的电路板或背板的边框部上的方式,来达到使发光二极体装置的发光二极体与导光板的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的目的。另外,在采用抵接凸块以其单阶凸块结构抵接于发光二极体装置的电路板上的实施例中,抵接凸块的形成位置可不限于如图4所示的位于发光二极体装置110的一侧上,其亦可改形成于对应相邻发光二极体124的间隙的位置上。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发明利用导光板的入光侧上的第一侧部所形成或抵接凸块抵接于发光二极体装置以及背板的至少其中之一上的设计,来产生使发光二极体与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的功效,藉此,背光模组即可避免发光二极体于运作时所产生的热能会直接传递至导光板的入光侧的情况发生。如此一来,本发明即可有效地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导光板的入光侧受热熔融的问题,从而提升背光模组的光学表现。除此之外,由上述可知,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可在不需额外使用机械加工制程的情况下达到使发光二极体与导光板的入光侧彼此隔开的目的,故本发明亦可进一步地降低背光模组的整体制造成本以及解决先前技术中所提及的背板因结构变形而导致其整体强度降低的问题。藉由以上较佳具体实施例的详述,是希望能更加清楚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与精神,而并非以上述所揭露的较佳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加以限制。相反地,其目的是希望能涵盖各种改变及具相等性的安排于本发明所欲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发明所申请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上述的说明作最宽广的解释,以致使其涵盖所有可能的改变以及具相等性的安排。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包含: 背板,该背板具有底板部以及边框部,该边框部环绕且直立于该底板部上; 导光板,该导光板设置于该底板部上且具有出光侧以及至少一入光侧,该出光侧与该入光侧相邻,该入光侧与该边框部相对,该入光侧且具有凹陷部以及避开该凹陷部的第一侧部;以及 发光二极体装置,该发光二极体装置设置于该边框部上且容置于该凹陷部内,该第一侧部抵接于该边框部以及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使该发光二极体装置与该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用来发射光线至该入光侧而从该出光侧射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 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该边框部上,该第一侧部抵接于该电路板上以使该凹陷部与该电路板共同形成容置空间;以及 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且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用来发射光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凹陷部具有阶梯状侧壁,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 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边框部上,该阶梯状侧壁与该第一侧部分别抵接于该电路板以及该边框部上以使该凹陷部与该电路板共同形成容置空间;以及 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且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用来发射光线。
4.一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设备包含: 背光模组,该背光 模组包含: 背板,该背板具有底板部以及边框部,该边框部环绕且直立于该底板部上; 导光板,该导光板设置于该底板部上且具有出光侧以及至少一入光侧,该出光侧与该入光侧相邻,该入光侧与该边框部相对,且该入光侧具有凹陷部以及避开该凹陷部的第一侧部;以及 发光二极体装置,该发光二极体装置设置于该边框部上且容置于该凹陷部内,该第一侧部抵接于该边框部以及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使该发光二极体装置与该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用来发射光线至该入光侧而从该出光侧射出;以及 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用来接收从该出光侧射出的光线。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 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该边框部上,该第一侧部抵接于该电路板上以使该凹陷部与该电路板共同形成容置空间;以及 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且容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用来发射光线。
6.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包含: 背板,该背板具有底板部以及边框部,该边框部环绕且直立于该底板部上; 导光板,该导光板设置于该底板部上且具有出光侧以及至少一入光侧,该出光侧与该入光侧相邻,该入光侧与该边框部相对且突出形成有至少一抵接凸块;以及 发光二极体装置,该发光二极体装置设置于该边框部上,该抵接凸块抵接于该边框部以及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使该发光二极体装置与该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抵接凸块为阶梯状结构,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 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边框部上,该抵接凸块分别抵接于该电路板以及该边框部上;以及 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用来发射光线。
8.—种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设备包含: 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含: 背板,该背板具有底板部以及边框部,该边框部环绕且直立于该底板部上; 导光板,该导光板设置于该底板部上且具有出光侧以及至少一入光侧,该出光侧与该入光侧相邻,该入光侧与该边框部相对且突出形成有至少一抵接凸块;以及 发光二极体装置,该发光二极体装置设置于该边框部上,该抵接凸块抵接于该边框部以及该发光二极体装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使该发光二极体装置与该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以及 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设置于该背光模组上,用来接收从该出光侧射出的光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 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该边框部上,该抵接凸块抵接于该电路板上;以及 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用来发射光线。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该抵接凸块为阶梯状结构,该发光二极体装置包含: 电路板,该电路板设置于边框部上,该抵接凸块分别抵接于该电路板以及该边框部上;以及 至少一发光二极体,安装于该电路板上, 用来发射光线。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揭露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设备,背光模组包含背板、导光板以及发光二极体装置。背板具有底板部以及边框部,边框部环绕且直立于底板部上。导光板设置于底板部上且具有至少一入光侧以及一出光侧,出光侧与入光侧相邻,入光侧与边框部相对且具有凹陷部。发光二极体装置设置于边框部上且容置于凹陷部内,凹陷部抵接于边框部以及发光二极体装置的至少其中之一上以使发光二极体装置与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发光二极体装置用来发射光线至入光侧而从该出光侧射出。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可使发光二极体与入光侧相距特定距离以避免产生导光板的入光侧受热熔融,以提升背光模组的光学表现,亦可解决背板因结构变形而导致其整体强度降低的问题。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103148408SQ201310036858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30日
发明者吕逸杰, 钱可轩, 黄信勋 申请人: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佳世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