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303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形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电子照相类型的图像形成设备,其中可移除地安装有感光构件单元,感光构件单元具有用于在其上形成显影剂图像的感光构件。例如,一种激光打印机具有图像形成单元,图像形成单元保持分别用于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的四个处理单元(例如,参考JP-A-2010-2626)。在这种激光打印机中,图像形成单元具有在其后端的凹陷部分和在其前端的支撑轴,凹陷部分向前凹陷,支撑轴在左右方向上向外突出。本体框架包括本体参考轴、支撑轴插入孔和锁构件,图像形成单元的凹陷部分与本体参考轴接合,图像形成单元的支撑轴接合在支撑轴插入孔中,锁构件向后按压支撑轴并带动本体框架的门的关闭操作。
·
在这种激光打印机中,当激光打印机被装运时,图像形成单元被容纳在本体框架中并且被运输,例如,图像形成单元可能会由于在运输期间来自外部的冲击而发出格格声。因此,为了缓冲来自外部的冲击,通常考虑在本体框架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填充泡沫聚苯乙烯等等的缓冲材料。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安装激光打印机时必须将缓冲材料全部移除,以致于激光打印机的安装操作变得麻烦。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在被运输时能够抑制图像形成单元在装置本体中发出格格声并能够被容易地进行安装。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说明性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具有开口的设备本体;打开/关闭构件,打开/关闭构件设置到设备本体,打开/关闭构件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旋转;在打开位置,打开/关闭构件打开开口 ;在关闭位置,打开/关闭构件关闭开口 ;和图像形成单元,图像形成单元设置在设备本体中,图像形成单元能够通过开口被拉出到设备本体的外部。打开/关闭构件包括限制构件和移动构件,限制构件能够在限制位置和限制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限制位置,限制构件与图像形成单元接触以限制图像形成单元的移动;在限制释放位置,限制构件与图像形成单元的接触被释放,以释放对图像形成单元的限制;和移动构件,该移动构件被构造成随着打开/关闭构件被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将限制构件从限制位置向限制释放位置移动。一旦限制构件被从限制位置向限制释放位置移动,限制构件被保持在限制释放位置,以便即使当打开/关闭构件被移动时,限制构件也不会被从限制释放位置移动到限制位置。根据上述结构,当运输图像形成设备时,用于打开/关闭构件的限制构件布置在限制位置,并因此与被容纳在设备本体中的图像形成单元接触。从而,能够在运输图像形成设备时抑制在设备本体中的图像形成单元发出格格声。此外,在安装图像形成设备时,打开/闭合构件被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然后,限制构件被保持在限制释放位置。因此,能够利用简单的操作释放对图像形成单元的限制。因此,能够在运输图像形成设备时抑制在设备本体中的图像形成单元发出格格声,并容易地安装图像形成设备。


通过以下对本发·明的说明性实施例以及附图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方面将更明显和更容易被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说明性实施例的打印机的截面图;图2A和2B显示图1中的处理单元,其中,图2A是从左上侧看时的处理单元的立体图,图2B是从右上侧看时的处理单元的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前盖当从左后侧看时的立体图,并且显示第二保持构件布置在限制位置的状态;图4是图3中的前盖的从左前侧看时的立体图;图5是图1中的前盖的从左后侧看时的立体图,并且显示第二保持构件布置在限制释放位置的状态;图6显示处理单元在本体壳体中的定位,并且显示前盖布置在关闭位置,第二保持构件布置在限制位置并且处理单元布置在运输位置的状态;图7是图6中的第二保持构件的放大图;图8显示处理单元在本体壳体中的定位,并且显示前盖从关闭位置被移动到打开位置、第二保持构件布置在限制释放位置和处理单元布置在安装位置的状态;图9显示处理单元在本体壳体中的定位,并且显示前盖布置在关闭位置、第二保持构件布置在限制释放位置和处理单元布置在安装位置的状态;和图10显示本发明的修改的说明性实施例并且显示处理单元在本体壳体中的定位。
具体实施例方式1.打印机的总体构型参考图1,打印机I (图像形成设备的实例)是一种水平布置型的直接串联彩色激光打印机。在以下的描述中,对方向的描述是基于打印机被水平放置的状态。S卩,图1的右侧称为前,图1的左侧称为后。此外,左和右是基于从前观测打印机I的状态来描述的。即,图1的前侧是左,图1的后侧是右。打印机I具有大致箱状的本体壳体2 (设备本体的实例)。本体壳体2的前端部形成有本体开口 3 (开口的实例),该本体开口 3允许本体壳体2的内部与外部相互连通。此夕卜,本体壳体2的前壁设置有前盖4 (打开/关闭构件的实例),该前盖4打开和关闭本体开Π 3。此外,打印机I的本体壳体2内具有扫描单元5、处理单元6 (图像形成单元的实例)、转印单元7和定影单元8。扫描单元5被布置在本体壳体2的上部。扫描单元5基于图像数据向处理单元6的感光鼓11 (稍后描述)发射激光束(参考图1中的虚线),从而使感光鼓11曝光。处理单元6布置在扫描单元5的下方并位于转印单元7的上方。处理单元6被设置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并能够经由本体开口 3被拉到本体壳体2的外部。处理单元6具有一个处理框架9和四个显影盒10。处理框架9具有多个(四个)感光鼓11 (图像载体的实例)和多个(四个)电晕型充电器12。各个感光鼓11与多个(四个)颜色(黑色、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分别对应,并在左右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彼·此平行地布置。感光鼓11具有圆柱形,其在左右方向上较长,并感光鼓11被可旋转地支撑到处理框架9。各个电晕型充电器12被设置为与多个感光鼓11分别对应。电晕型充电器12以一定间隔布置在感光鼓的后上侧并与相应的感光鼓11相对。多个显影盒10被设置为与多个感光鼓11分别对应。显影盒10被可拆卸地支撑到处理框架9并位于相应的感光鼓11的上方。此外,每一个显影盒10具有显影辊13。显影辊13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显影盒10的下端部,因此显影辊13从后方露出。此夕卜,显影辊13从感光鼓11的上方接触感光鼓11。同时,显影盒10具有供给辊14和层厚调节片15,供给辊14将色粉(显影剂的实例)供给到显影辊13,层厚调节片15调节被供给到显影辊13的色粉的厚度。此外,与每个颜色对应的色粉被容纳在显影盒10的上部空间中。转印单元7被布置在处理单元6的下部。转印单元7具有驱动辊16、从动辊17、输送带18 (带的实例)和多个(四个)转印辊19。驱动辊16被布置在转印单元7的后端部。从动辊17被布置在转印单元7的前端部,以便从动辊17在驱动辊16的前方与驱动辊16相对并与驱动辊16隔开一定间隔。输送带18围绕着驱动辊16和从动辊17缠绕,以便带的上部与所有的感光鼓11接触。随着驱动辊16驱动从动辊17,输送带18循环运动以便输送带18的上部从前向后移动。各个转印辊19被设置在驱动辊16和从动辊17之间并与多个感光鼓11分别对应。转印辊19被布置为与相应的感光鼓11相对,输送带18的上部位于转印辊19和相应的感光鼓11之间。转印辊19施加有转印偏置。定影单元8被布置在转印单元7的后方,并且定影单元8具有加热辊20和与加热辊20相对的加压辊21。当打印机I的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显影盒10中的色粉由供给辊14和显影辊13之间的摩擦而充正电,并被携带到显影辊13的表面并成为一个薄层,该薄层通过层厚调节片15的调节而具有预定的厚度。同时,感光鼓11的表面被电晕型充电器12均勻地充电,电晕型充电器12被布置在感光鼓11的后上侧且与感光鼓11相对,并且感光鼓11基于预定的图像数据被扫描单元5曝光。从而,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像被形成。被携带到显影辊13的色粉之后被供应到感光鼓11上的静电潜像,以便色粉图像(显影剂图像)被携带到感光鼓11的表面。片状物P (被转印的构件的实例)被容纳在片状物馈送盘22中,片状物馈送盘22被设置在本体·壳体2的底部,片状物P被各个辊向后上侧输送到U形转弯处,以便片状物P在预定时刻、在感光鼓11和输送带18之间被一张一张地馈送。然后,片状物P在感光鼓11和转印辊19之间被输送带18从前向后地输送。此时,色粉图像通过转印偏压被转印到片状物P上。然后,当具有被转印的色粉图像的片状物P通过加热辊20和加压辊21之间时,片状物P被加热和加压。此时,色粉图像被热定影到片状物P上。然后,片状物P被向前上侧输送到U形转弯处,并被排出到片状物排出盘23,片状物排出盘23被设置在本体壳体2的上表面。2.处理盒的细节如图2A和2B所示,从平面图看时,处理框架9具有大致长方形的框架形状,并具有前梁31、后梁32、一对左右侧板33和定位轴34。前梁31具有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状,并被设置在一对侧板33的前端之间。此外,前梁31具有抓握部分35。抓握部分35被设置在前梁61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抓握部分35具有抓握部分本体66和被接触部分65。抓握部分本体66从前梁31的前表面向前方扩展,并且当从平面图看时,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长方形的形状。被接触部分65从抓握部分本体66的前侧延续。被接触部分65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且当从平面图看时,被接触部分65的从抓握部分本体66的左右端部延续的左右端部都为弓形的形状。被接触部分65具有定位凹部38和一对左右定位肋37。当从前方看时,定位凹部38具有基本上向上开口的U形,以便定位凹部38在被接触部分65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从抓握部分35的上端边缘向下凹陷。定位凹部38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前盖4的第一保持构件52 (稍后描述)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定位肋37被形成为凸起,该凸起在被接触部分65在左右方向的大致中心从抓握部分35的下端边缘向下突出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此外,定位肋37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彼此相对。定位肋37在左右方向上的间隔大于前盖4的第二保持构件53 (稍后描述)在左右方向上的长度。后梁32具有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的形状,并且后梁32被设置在一对侧板33的后端之间。一对侧板33被布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彼此相对。当从侧面看时,侧板33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并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该长方形的形状在前后方向上较长。侧板33被形成为具有凹陷部分36。凹陷部分36凹陷成大致V形,并具有从侧板33的后端边缘向前的后侧开口。当处理单元6被安装到本体壳体2时,凹陷部分36接收设置在本体壳体2中的本体参考轴41(稍后描述)。定位轴3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的形状,以便定位轴34穿过前梁31和一对侧板33的前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定位轴34的左右端部都从侧板33的前端部向外突出。同时,定位轴34的左右端部起到接触部分39的作用,当处理单元6被布置在安装位置(稍后描述)时,接触部分39与本体壳体2的定位轴支撑部分42 (稍后描述)接触。3.本体壳体的细节( I)前盖如图3到·图5所示,前盖4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平板的形状。前盖4绕着其下端部在打开位置(参考图8)和关闭位置(参考图6)之间旋转,在打开位置,前盖打开本体开口 3,在关闭位置,前盖关闭本体开口 3。此外,前盖4具有保持(夹持)部分51,保持(夹持)部分51保持(夹持)处理框架9的抓握部分35。保持部分51被设置在前盖4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的下侧。保持部分51具有第一保持构件52、限制肋55 (相对构件的实例)、一对左右支撑部分54、暴露开口 56和第二保持构件53 (限制构件的实例)。第一保持构件52被设置在前盖4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当从后侧看时,第一保持构件52具有大致U形,并且从前盖4的后表面向后突出并向上开口。此外,第一保持构件52具有接触肋64。接触肋64分别被设置在第一保持构件52的左右端部的上半部分。接触肋64被形成为从第一保持构件52的后表面向后突出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凸起。限制肋55被布置为在第一保持构件52的下方与第一保持构件52相对并隔开一定间隔。限制肋55被形成为从前盖4的后表面向后突出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凸起。限制肋55被形成具有容纳凹部62 (参考图5),容纳凹部62将操作部分59 (稍后描述)容纳在其中。当从平面图看时,容纳凹部62是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形状的通孔,该通孔位于限制肋55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并且容纳凹部62的前端部延续到暴露开口 56的第一部分56A (稍后描述)。一对支撑部分54被布置在限制肋55的上方并在第一保持构件52的下方,且支撑部分54在左右方向以一定间隔彼此相对。当从侧面看时,支撑部分54具有大致长方形平板的形状,以便支撑部分54从前盖4的后表面向后突出,并且支撑部分54的下端部延伸到限制肋55的上表面。支撑部分54被形成为具有插入孔61,支撑凸出部58被插入到插入孔61。当从侧面看时,插入孔61是具有大致环形的通孔,该通孔被形成在支撑部分54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的中心,并且该通孔的直径与支撑凸出部58的外径相同(该通孔的直径稍大于支撑凸出部58的外径)。
当从侧面看时,暴露开口 56是具有大致T形的通孔,该通孔被形成在前盖4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具体地说,暴露开口 56具有第一部分56A和第二部分56B。第一部分56A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线形。第一部分56A的上端部被布置在第二保持构件53的前端部的上表面的上方。此外,第一部分56A的下端部被布置在限制肋55的下方。第二部分56B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线形。第二部分56B的在左右方向上的大致中心从第一部分56A的下端部延续。第二保持构件53被布置在一对支撑部分54之间并位于第一保持构件52之下。第二保持构件53具有主体部分57,、支撑凸出部58和操作部分59。当从侧面看时,本体部分57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L形的平板形状,并且本体部分57的后端部向上弯曲。本体部分57的后端部的上端表面成为接触表面63,该接触表面63从处理框架9的抓握部分35的下方与抓握部分35接触。支撑凸出部58具·有大致圆柱形的形状,其从本体部分57的前端部的左右端在左右方向上向外延伸。操作部分59具有大致的杆状,其从体部分57的前端部的在左右方向上的中心向前延伸。第二保持构件53被支撑到前盖4的后方,以便支撑凸出部58被可旋转地插入到支撑部分54的插入孔61中。因此,第二保持构件53能够围绕支撑凸出部58的中心轴线在限制位置(参考图3)和限制释放位置(参考图5)之间旋转,在限制位置,第二保持构件被向后倾斜,在限制释放位置,第二保持构件被向上竖起。当第二保持构件53被布置在限制位置时,第二保持构件53的接触表面63以一定间隔与第一保持构件52相对,该间隔具有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该长度大致与处理框架9的抓握部分35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相同(该长度稍大于处理框架9的抓握部分35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此时,第二保持构件53的操作部分59的前端部分被布置在暴露开口 56的第一部分56A中并通过暴露开口 56从前盖4的前表面向前突出。当第二保持构件53被布置在限制释放位置时,第二保持构件53的接触表面63与前盖4的后表面接触并且位于第一保持构件52的下方周围。此时,第二保持构件53的操作部分59的前端部分被布置在暴露开口 56的第二部分56B中并被容纳在暴露开口 56中。此外,第二保持构件53总是通过卷簧60 (移动构件和推动构件的实例)被朝着限制释放位置推动。卷簧60被缠绕在第二保持构件53的支撑凸出部58上,并且卷簧60具有与第二保持构件53接合的一端部和与前盖4的限制肋55接合的另一端部(未显示)。 (2)本体参考轴和本体参考表面如图6所示,本体壳体2中设置有本体参考轴41和定位轴支撑部分42(定位部分的实例)。本体参考轴41被设置在本体壳体2的后端部并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的形状,以便其在本体壳体2的左右侧壁之间延伸。定位轴支撑部分42被分别设置在本体壳体2的左右侧壁上。定位轴支撑部分42的上表面为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平坦表面并起到本体参考表面43的作用,本体参考表面43支撑处理框架9的定位轴34。4.处理单元的定位如图6所示,当在处理单元6被容纳在本体壳体2中时运输打印机I时,例如在装运打印机I时,处理单兀6被容纳在本体壳体2中并且所有的感光鼓11被定位在与输送带18向上间隔一定距离的运输位置。为了将处理单元6容纳在本体壳体2中,前盖4首先被布置在打开位置,处理单元6从本体壳体2的后端部被插入到本体壳体2中,以便侧板33的凹陷部分36在本体参考轴41的径向方向上与本体参考轴41接合。因此,处理单元6的后·端被限制而无法在上下方向上移动以及向后移动。然后,板状的夹具(未显示)与暴露开口 56的第二部分56B接合,以便操作部分59克服卷簧60的推动力被保持在暴露开口 56的第一部分56A中,以及第二保持构件53被保持在限制位置。然后,当处理单元6的前端部被抬起时,前盖4被从打开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处理单元6的被接触部分65被布置在前盖4的第一保持构件52和第二保持构件53之间。具体地说,第一保持构件52的后下端部被接合在被接触部分65的定位凹部38中。此外,第二保持构件53的后端部被接合在被接触部分65的一对定位肋37之间,因此接触表面63从被接触部分65的下侧与被接触部分65的下表面接触。因此,处理单元6的前端部被限制而无法在本体壳体2中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移动。同时,在这个状态下,处理单元6的定位轴34的接触部分39与本体壳体2的本体参考表面43向上间隔开。然后,前盖4被布置在关闭位置。因此,第一保持构件52的接触肋64从抓握部分主体66的前侧与抓握部分主体66的前表面接触。因此,处理单元6的前端部被限制而无法在本体壳体2中向前移动。然后,当被接合在暴露开口 56的第二部分56B中的夹具(未显示)被移除时,将处理单元6容纳在本体壳体2的操作完成。同时,如图8所示,为了安装打印机I来形成图像,打印机I被放置在预定水平表面上,之后前盖4从关闭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因此,前盖4被旋转,以便第一保持构件52和第二保持构件53与被接触部分65向前间隔开。结果,第一保持构件52与定位凹部38的接合被释放,并且第二保持构件53和被接触部分65的接触被释放。从而,通过第一保持构件52和第二保持构件53而被限制的处理单元6的前端部被释放。此外,前盖4的第二保持构件53从限制位置移动到限制释放位置并之后通过卷簧60的推动力被保持(维持)在限制释放位置。然后,处理单元6的前端部由于它的重量而向下旋转,并且所有的感光鼓11从输送带的上方与输送带18接触。同时,处理单元6的定位轴34的接触部分39从本体参考表面的上侧与本体壳体2的本体参考表面43接触。同时,侧板33的凹陷部分被维持从本体参考轴41的前方与本体参考轴41接触。然后,如图9所示,当前盖4被再次移动到关闭位置时,打印机的安装完成。如JP-A-2010-2626所揭示的,此时,与前盖4的打开和关闭操作联动的锁构件(未显示)被接合到处理单元6的定位轴4的左右端部,并且处理单元6被向后按压。从而,处理单元6从其前方被按压而使侧板33的凹陷部分被按压到本体参考轴41,因此处理单元6被定位到可以形成图像的安装位置。此外,此时,前盖4的第二保持构件53被卷簧60保持在限制释放位置,并且第二保持构件53被布置成在被接触部分65的前方,第二保持构件53与被接触部分65相对,且与被接触部分65隔开一定间隔。即,在打印机I的安装完成后,即使前盖4被移动,第二保持构件53并没有从限制释放位置移动到限制位置。此外,前盖4的第一保持构件52被布置成在被接触部分65的上方与被接触部分65相对,且与被接触部分65隔开一定间隔。此外,第一保持构件52的接触肋64被布置成在抓握部分主体66的前·端部的上方与抓握部分主体66的前端部相对,且与抓握部分主体66的前端部隔开一定间隔。S卩,在打印机I的安装完成后,处理单元6被保持在安装位置,而并没有通过第二保持构件53被再次布置在运输位置。5.操作效果(I)如图6所示,根据打印机1,在运输打印机I时,当打印机I的第二保持构件53被布置在限制位置并且被容纳在本体壳体2中的处理单元6的被接触部分65通过前盖4的第一保持构件52和第二保持构件53被保持(夹持)时,能够在运输打印机时抑制处理单兀6在本体壳体2内发出格格声。此外,如8所示,在安装打印机I时,当前盖4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时,第二保持构件53通过卷簧60的推动力被保持在限制释放位置。所以,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释放对处理单元6的限制。因此,能够在运输打印机I时抑制处理单元6在本体壳体2内发出格格声并容易地安装打印机I。进一步,在打印机I的安装完成后,前盖4的第二保持构件53通过卷簧60被保持在限制释放位置。因此,能够将处理单元6维持在能够形成图像的安装位置,而不会通过第二保持构件53将处理单元6再次移动到运输位置。(2)此外,根据打印机1,如图6所示,处于限制位置时,第二保持构件53可以在前盖4被布置在关闭位置的状态下限制处理单元6在本体壳体2中运动。因此,可以在前盖4被布置在关闭位置的状态下抑制处理单元6在本体壳体2内发出格格声。因此,能够在运输打印机I时抑制处理单元6在本体壳体2内发出格格声。(3)此外,根据打印机1,如图7所示,可以设置从第二保持构件的下方与第二保持构件53相对的限制肋55。因此,限制肋55能够限制第二保持构件53进一步向下移动。
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第二保持构件53维持在限制释放位置。(4)此外,根据打印机1,如图3所示,卷簧60将第二保持构件53向限制释放位置推动。因此,能够将第二保持构件53从限制位置向限制释放位置移动,并且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型将第二保持构件53可靠地维持在限制释放位置。(5)此外,根据打印机1,如图6所示,当运输打印机I时,能够将处理单元6限制在运输位置,并且因此在运输打印机时,能够抑制处理单元6在本体壳体2内发出格格声。此外,如图8和图9所示,在安装打印机I时,能够释放对处理单元6的限制,并且因此能够将处理单元6安装到本体壳体2并使处理单元6处于能够形成图像的安装位置。因此,当运送打印机I时,能够可靠地抑制处理单元6在本体壳体2内发出格格声,和在安装打印机1时,能够通过简单的构型将处理单元6安装到本体壳体2,以便能够形成图像。(6)此外,根·据打印机1,如图6所示,当运输打印机I时,能够将所有的感光鼓11与输送带18间隔开。因此,能够防止感光鼓11与输送带18摩擦,并因此防止感光鼓11的表面和输送带18在打印机I的运输期间被磨损。(7)此外,根据打印机1,如图6所示,能够在打印机I的运输期间,将处理单元6的定位轴34的接触部分39与本体壳体2的定位轴支撑部分42间隔开。因此,能够在打印机I的运输期间,抑制处理单元6的定位轴34的接触部分39与本体壳体2的定位轴支撑部分42的摩擦。因此,能够抑制处理单元6的定位轴34的接触部分39或本体壳体2的定位轴支撑部分42被损坏。因此,能够以高准确度将处理单元6定位在安装位置。(8)此外,根据打印机1,如图4所示,通过经由前盖4的暴露开口 56操作位于前盖4的前方的第二保持构件53的操作部分59,能够容易地将第二保持构件53移动到限制位置。因此,能够到改善第二保持构件53的可操作性。6.修改的说明性实施例(I)在上述的说明性实施例中,当运输打印机I时,通过将处理单元6的被接触部分65与前盖4的第一保持构件52和第二保持构件53共同保持(夹持),处理单元6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所有的感光鼓11与输送带18向上隔开一定间隔。与之相比,在修改的说明性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前盖4设置有接触构件71(限制构件的实例),该接触构件71,而不是上述说明性实施例中的第二保持构件53,从处理单元6的被接触部分65的上方与被接触部分65接触。当运输打印机I时,处理单元6被固定在主体壳体2中并处于安装位置。接触构件71被布置在限制肋72的下方,该限制肋72的形状与上述说明性实施例的第一保持构件52的形状相同。当从侧面看时,接触构件71具有大致长方形的平板形状,并可以绕着处于限制位置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限制位置(参考图10中的实线)和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限制释放位置(参考图10)之间旋转。在限制位置时,接触构件71与处理单元6的定位凹部38接合(参考图10中的放大视图),并且接触构件71从限制肋72向下隔开少许。此外,此时,接触构件71的后端部从抓握部分主体66的前方与抓握部分主体66的前表面接触。因此,处理单元6的前端部被限制而无法在本体壳体2中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和向前移动。此外,处理单元6的前端部只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并在接触构件71和限制构件72之间的间隔范围内弹性地移动,并且通过接触构件71和限制构件72的接触,处理单元6的前端部被限制而无法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到上述范围之外。即,接触构件71处于限制位置时,其在上下方向上与处理单元6的被接触部分65弹性地接触。此外,接触构件71在限制释放位置时,通过卷簧60的推动力,接触构件71被布置为跟随前盖4的后表面。从而,在打印机I的安装完成后,接触构件71被布置在处理单元的被接触部分65的前方并与被接触部分65间·隔一定距离。根据这种修改的说明性实施例,接触构件71处于限制位置时,其与处理单元6的被接触部分65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地接触。因此,在运输打印机I时,处理单元6被容纳在本体壳体2中,即使在运输期间施加来自外部的冲击,能够通过接触构件71来缓冲冲击。从而,能够在运输打印机I时抑制处理单元6在本体壳体2内发出格格声并因此能够抑制处理单兀6与本体壳体2碰撞。因此,能够抑制处理单元6和本体壳体2被损坏。此外,在这个修改的说明性实施例中,能够获得与前述的说明性实施例相同的操作效果。(2)进一步,在前述的说明性实施例和修改的说明性实施例中,第二保持构件53和接触构件71可以由诸如橡胶的弹性材料形成,以便它们能够产生弹性变形。此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第二保持构件53或接触构件71的弹性,能够缓冲在打印机I的运输期间从外部施加的冲击。因此,能够到抑制处理单元6和本体壳体2被损坏。(3)进一步,在上述的说明性实施例和修改的说明性实施例,第二保持构件53或接触构件71被卷簧60 (移动构件和推动构件的实例)推动。然而,移动构件和推动构件的形状和材料并没有被特别地限定。例如,可以使用由诸如拉簧、压簧、板簧等金属组成的弹性构件或由诸如海绵、橡胶等组成的弹性构件。此外,当将前盖4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而第二保持构件53或接触构件71没有被任何推动构件移动时,第二保持构件53或接触构件71可以被构造成通过第二保持构件53或接触构件71的自重被移动到限制释放位置。即,第二保持构件53或接触构件71都起到移动构件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第二保持构件53或接触构件71设置有接合部分,前盖4设置有被接合的部分,该接合部分与被接合部分接合,并且第二保持构件53或接触构件71被移动到限制释放位置,以便第二保持构件53的接合部分或接触构件71与前盖4的被接合部分彼此接合。从而,第二保持构件53或接触构件71被保持在限制释放位置。第二保持构件53或接触构件71的接合部分与前盖4的被接合部分可以被构造成能够彼此接合的钩形的构件,或者·互相吸引的磁铁。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具有开口 ; 打开/关闭构件,所述打开/关闭构件设置到所述设备本体,所述打开/关闭构件能够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旋转;在所述打开位置,所述打开/关闭构件打开所述开口 ;在所述关闭位置,所述打开/关闭构件关闭所述开口 ;和 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设置在所述设备本体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能够通过所述开口被拉出到所述设备本体的外部; 其中,所述打开/关闭构件包括: 限制构件,所述限制构件能够在限制位置和限制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限制位置,所述限制构件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接触,以限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移动;在所述限制释放位置,所述限制构件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所述接触被释放,以释放对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的限制;和 移动构件,所述移动构件被构造成随着所述打开/关闭构件被从所述关闭位置移动到所述打开位置,将所述限制构件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限制释放位置移动;并且 其中,一旦所述限制构件被从所述限制位置向所述限制释放位置移动,所述限制构件被保持在所述限制释放位置,以便即使当所述打开/关闭构件被移动时,所述限制构件也不会被从所述限制释放位置移动到所述限制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处于所述限制位置时,所述限制构件限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在所述打开/关闭构件布置在所述关闭位置的状态下在所述设备本体中移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相对构件,所述相对构件在从所述限制位置朝向所述限制释放位置的方向上的上游侧与所述限制构件相对。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移动构件包括推动构件,所述推动构件被构造成将所述限制构件向所述限制释放位置推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限制构件被构造成在所述限制位置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弹性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限制构件能够弹性变形。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所述设备本体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能够在运输位置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运输位置不同于所述安装位置;当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与所述设备本体一起运输时,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被布置在所述运输位置;在所述安装位置,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被安装到所述设备本体,以便能够形成图像;并且 其中,当所述限制构件布置在所述限制位置时,所述限制构件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限制在所述运输位置;以及,当所述限制构件布置在所述限制释放位置时,所述限制构件允许所述图像形成单元从所述运输位置移动到所述安装位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包括图像载体,显影剂图像被携带在所述图像载体上; 其中,所述设备本体包括转印单元,所述转印单元包括带,所述带被构造成与所述图像载体接触并且将所述图像载体上携带的所述显影剂图像转印到将要被转印的构件;并且其中,当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布置在所述运输位置时,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带隔开;以及,当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布置在所述安装位置时,所述图像载体与所述带接触。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设备本体包括用于将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定位在所述安装位置的定位部分; 其中,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包括接触部分,所述接触部分被构造成与所述定位部分接触;并且 其中,当所述图像形成单元布置在所述运输位置时,所述接触部分布置成与所述定位部分以一定间隔相对。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操作部分,所述操作部分用于进行在从所述限制释放位置朝向所述限制位置的方向上移动所述限制构件的操作。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移动构 件向要被保持在所述限制位置的所述限制构件施加力。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包括具有开口的设备本体、打开和关闭开口的打开/关闭构件和能够通过开口被拉出到设备本体的外部的图像形成单元。打开/关闭构件包括限制构件和移动构件,该限制构件能够在限制图像形成单元移动的限制位置和释放该限制的限制释放位置之间移动,随着开口/关闭构件被从关闭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该移动构件将限制构件从限制位置朝限制释放位置移动。一旦限制构件被从限制位置移动到限制释放位置,限制构件被保持在限制释放位置,以便即使当打开/关闭构件被移动时,限制构件也不会被从限制释放位置移动到限制位置。
文档编号G03G15/01GK103226302SQ20131003695
公开日2013年7月3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31日
发明者桥本淳一, 宗田真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