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盒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光纤盒结构,具有上壳体与下壳体,下壳体内分别设有门挡组件、线材固定组件与收线组件,藉此,当光纤盒置入不同外径的网络传输线时,皆可透过该线材固定组件予以固定,于未置入网络传输线时,则门挡组件可防止外部灰尘与异物进入该光纤盒内,再者,当光纤盒配置光纤连接器时,预留或多余的光纤线材可卷收于该收线组件内部,避免内部线材过于杂乱。
【专利说明】光纤盒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纤盒,尤指一种可将不同粗细的信号线固定夹持,且将内部可卷绕光纤线材予以收纳,并能够针对不同规格的光纤连接端子予以应用并组合的光纤盒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对于光纤网络、同轴电缆等通讯网络传输介质来说,每一个国家几乎都有专用于其特定规格的电信连接盒,例如比利时的电信连接盒与英法德等国家亦不相同,有的在于其电信连接盒的孔数不同、PIN脚排列与电信信号的定义不同等等,然而,不论是哪一种型态的电信连接盒,其都存在有共同的使用缺失。
[0003]例如:针对网际网络传输线的种类,常见的至少包含CAT.5、CAT.5e、CAT.6、CAT.6A、CAT.6e、CAT.7等多种规格,除了传输距离、传输速率的不同的外,更包括了线材规格本身的差异,包括线材外径的粗细差异,有的为了抗干扰、抗噪声,而于线材内部包覆有金属网织状的屏蔽层,因此,电信连接盒再连接不同规格的网际网络传输线的时候,往往会导致线材本身与电信连接盒之间无法正常的固定,如线材外径较粗时,则会导致电信连接盒对应网际网络线材的穿孔无法紧密夹持网际网络线,反之,线材外径较细时,则会导致电信连接盒对应网际网络线材的穿孔处产生空隙,而容易导致灰尘或异物进入。
[0004]再就光纤网络传输线来说,光纤网络传输线受限于其线材本身的物理特性,在弯折或布线时,并无法如金属材质的线材,做到完全弯折或任意弯折的布线,当弯曲幅度过大时,则会导致光纤本身产生断裂;再者,光纤本身的续接、熔接、连接器的连接等,并不像一般金属材质的线材那样容易,其过程相当繁琐,因此,在电信连接盒内进行光纤网络传输线的配置时,往往都预留一定的长度,而将预留的部分收纳于电信连接盒内,只保留光纤网络传输线的两端,将两端所连接的光纤网络连接器设置于电信连接盒上;然而,一般收纳光纤网络传输线的方式,仅是将光纤网络传输线进行适当的缠绕后放入电信连接盒内而已,容易导致电信连接盒内各类线材杂乱交错。
【发明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能够针对不同规格的网络传输线予以固定的光纤盒结构,且该光纤盒结构可收纳光纤网络传输线,可活动收纳与设置有防尘挡片,并可对应不同规格的光纤连接器的嵌入。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光纤盒结构具有一光纤盒,该光纤盒包括有可相互结合的一上壳体与一下壳体,以及分别设置于该上壳体、该下壳体内的一门挡组件、一线材固动组件与一收线组件,其中:
[0007]该下壳体一侧设置有一网络连接器,其相邻的旁侧壁上设有一对称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用以收容不同规格的光纤网络连接器;另于该下壳体底部设有多个孔槽,所述孔槽分别活动设置有一防尘盖;[0008]该门挡组件为设置于该上、下壳体连接处且相对于该网络连接器的一侧,其包括有:一网络导线孔及一光纤导线孔,设于该二导线孔内侧的第一挡片槽、第二挡片槽,延伸设置于该二挡片槽旁侧的第一收纳槽、第二收纳槽,以及分别收纳于该第一挡片槽与该第二挡片槽内的第一挡片、第二挡片。
[0009]该线材固定组件为设置于该下壳体内并且介于该网络连接器与该门挡组件之间,其包括有:一由该下壳体朝该上壳体延伸而呈弧形凹陷状的导线座,一为可转动设置于该导线座两侧顶部的压板,以及一适配座,其一侧呈弧形凹陷状,而底部具有收容于该导线座内的功能,且供该压板盖合。
[0010]该收线组件设于该下壳体内中心的适当位置处,其包括有:多个由该下壳体朝该上壳体延伸设置而形成圆形状的环形壁,由所述环形壁侧边分别延伸的一固定柱,多个由该下壳体朝该上壳体延伸而设置于所述环形壁的该定位柱的相对位置处的定位柱,以及可转动方式跨设于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定位柱顶部的盖板。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纤盒结构,其中所述固定槽内呈贯通状,而于该内壁设有多个嵌入槽,所述嵌入槽供一外部预设的光纤连接器设置于内。
[0012]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纤盒结构,其中该线材固定组件于邻近该导线座处设有一收纳座,该收纳座于该适配座不使用时收纳于其内。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纤盒结构,其中该压板以可转动方式设置于该导线座两侧顶部。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纤盒结构,其中所述盖板以可活动转动方式跨设于所述定位柱顶部。
[0015]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纤盒结构,其中该下壳体底部设有多个孔槽。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纤盒结构,其中所述孔槽分别覆盖有一防尘盖。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纤盒结构,其中该上壳体顶部对称设有一滑轨。
[0018]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光纤盒结构,其中所述防尘盖表面进一步设有一标记部。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0]当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光纤盒置入不同外径的网络传输线时,皆可透过该线材固定组件予以固定,于未置入网络传输线时,则门挡组件可防止外部灰尘与异物进入该光纤盒内,再者,当光纤盒配置光纤连接器时,预留或多余的光纤线材可卷收于该收线组件内部,避免内部线材过于杂乱。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门挡组件局部放大立体分解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线材固定组件局部放大立体分解图。
[0025]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收线组件局部放大立体分解图。
[0026]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光纤传输线缠绕于收线组件的示意图。
[0027]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防尘盖使用示意图。
[0028]图8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电器连接盒的立体图。[0029]附图标记说明:
[0030]1-光纤盒;11_上壳体;12_下壳体;121-滑轨;13_网络连接器;14_固定槽;141-嵌入槽;15_孔槽;152_防尘盖;153_标记部;2_门挡组件;21_网络导线孔;211_光纤导线孔;22_第一挡片槽;221_第二挡片槽;23_第一收纳槽;231_第二收纳槽;24_第一挡片;241_第二挡片;3_线材固定组件;31_导线座;32_压板;33_适配座;34_收纳座;4-收线组件;41_环形壁;42_固定柱;43_定位柱;44_盖板;5_光纤连接器;51_光纤传输线;6-电信连接盒;7_网际网络传输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使审查员能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仅以下列说明搭配图式,敬请参阅。
[0032]请参阅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光纤盒结构具有一光纤盒1,该光纤盒I具有一壳体,该壳体为一组可相互组合的一上壳体11与一下壳体12所组成,以及包括设置于该壳体内部的一门挡组件2、一线材固定组件3与一收线组件4,其中:
[0033]该上壳体11顶部两侧分别设有一滑轨121,所述滑轨121可供其他电器连接盒6设置于其顶部(此部分请参阅图8所示)。
[0034]该下壳体12 —侧设置有一网络连接器13,其相邻的旁侧壁上设有一对称的固定槽14,所述固定槽14用以收容不同规格的一光纤连接器5,由于该光纤连接器5本身具有不同的规格,而导致该光纤连接器5在外型上会有不同的大小差异,而为了针对不同规格的该光纤连接器5,所述固定槽14为贯通状,而于该内壁设有多个嵌入槽141,所述嵌入槽141为供该光纤连接器5设置于内,藉此,能提供不同规格的该光纤连接器5接合于内;以及,该下壳体12底部设有多个孔槽15,所述孔槽15分别覆盖有一防尘盖152,请参阅图7所示,所述孔槽15主要可提供使用者将该光纤盒I的该下壳体12固定于墙壁、地面或柱子等场合,于固定时仅需将螺丝、铁钉、钢钉等穿过该孔槽15后,便可将该下壳体12固定于所需要固定的地方,另外,在固定完毕后,可透过防尘盖152覆盖于该孔槽15上,同时,所述防尘盖152进一步设有一标记部153以供识别及防呆,该标记部153可以为十字形凹槽、一字形凹槽等等。
[0035]该门挡组件2设至于该上壳体11与该下壳体12连接处,且相对于该网络连接器13的一侧,请参阅图3所示的门挡组件局部放大立体分解图,该门挡组件2包括:
[0036]一网络导线孔21及一光纤导线孔211,为提供一外部预设的网际网络传输线7及光纤传输线51穿入于光纤盒I内;
[0037]第一挡片槽22、第二挡片槽221,设于该网络导线孔21及光纤导线孔211内侧面;
[0038]第一收纳槽23,第二收纳槽231,设于该第二挡片槽221旁侧;
[0039]第一挡片24、第二挡片241,分别收纳于该第一挡片槽22、第二挡片槽221内,藉此,当欲将该网际网络传输线7穿入该光纤盒I时,将该网络导线孔21的第一挡片24卸下,使该网际网络传输线7穿入该光纤盒I的后连接于该网络连接器13,相同地光纤传输线51穿入于光纤盒I内时需先将第二挡片241自第二挡片槽221卸下,使该光纤传输线51穿入于光纤盒I内;此时卸下的第一挡片24、第二挡片241可反面置放于该第一收纳槽23,第二收纳槽231中,利于使用者收纳与保管以避免遗失。
[0040]再者,若当该光纤盒I内部没有使用该网际网络传输线7及光纤传输线51时,可透过该第一挡片24、第二挡片241将该网络导线孔21及光纤导线孔211予以封闭,避免外部的灰尘、异物、或昆虫爬入该光纤盒I内部,造成线路异常或损毁。
[0041]该线材固定组件3为设置于该下壳体12内并且介于该网络连接器13与该门挡组件2之间,请参阅图4所示的线材固定组件局部放大立体分解图,该线材固定组件3包括:
[0042]一导线座31,由该下壳体12朝该上壳体11延伸而呈弧形凹陷状,当该网际网络传输线7设置于该光纤盒I内部,并与该网络连接器13连接后,该网际网络传输线7便可承载于该导线座31的该弧形凹陷处,便免该网际网络传输线7产生扭曲或弯折;
[0043]一压板32,以可转动方式设置于该导线座31两侧顶部,当上述的该网际网络传输线7承载于该导线座31后,以该压板32将该网际网络传输线7固定于于该导线座31上;
[0044]—适配座33,其一侧为呈弧形凹陷状,而底部为可收容于该导线座31内,且可供该压板32盖合,承先前该门挡组件2的段落说明可得知,该网际网络传输线7因其规格而有不同的外径,则当外径较小时,便可将该适配座33放置于该导线座31上,而利用该适配座33与该压板32来固定不同外径的该网际网络传输线7 ;
[0045]—收纳座34,为设置于邻近该导线座31的位置处,该收纳座34于该适配座33不使用时收纳于内,而可避免该收纳座34遗失。
[0046]该收线组件4为设于该下壳体12内中心的适当位置处,请参阅图5所示的收线组件局部放大立体分解图,该收线组件4包括有:
[0047]多个环形壁41,所述环形壁41由该下壳体12朝该上壳体11延伸设置而形成圆形状,并于所述环形壁41侧边分别延伸有一固定柱42 ;
[0048]多个定位柱43,由该下壳体12朝该上壳体11延伸,而设置于所述环形壁41的该定位柱43的相对位置处;
[0049]多个盖板44,为跨设于所述固定柱42与所述定位柱43顶部,应注意的是,所述盖板44以可活动转动方式跨设于所述定位柱43顶部。
[0050]该收线组件4的功能特点在于,该光纤盒I的下壳体12的所述固定槽14用以设置光纤连接器5,而该光纤连接器5之间系连接有光纤传输线51,由于光纤连接器5与光纤传输线51的连接相当复杂,加上光纤传输线51的成本较高,所以,该光纤连接器5之间所连接的光纤传输线51长度会比较长,以便预留后维修或更换时所需要的长度,预留长度的该光纤传输线51收纳该光纤盒I时,便可卷绕于所述环形壁41的该固定柱42以及所述定位柱43之间,于缠绕完毕后,将所述盖板44盖合于该固定柱42与该定位柱43之间,而可整齐便利的收纳该光纤传输线51,如图6所示。
[0051]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专业技术人员理解,在权利要求限定的精神与范围之内可对其进行许多修改、变化或等效,但是它们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纤盒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壳体、一门挡组件、一线材固定组件及一收线组件,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可相互组合的一上壳体与一下壳体,该下壳体一侧设置有一网络连接器,其相邻的旁侧壁上设有一对称的固定槽,另于该下壳体底部设有多个孔槽,所述孔槽分别活动设置有一防尘盖; 所述门挡组件设置于该上、下壳体连接处且相对于该网络连接器的一侧,该门挡组件包括: 一网络导线孔及一光纤导线孔; 第一挡片槽、第二挡片槽,设于该网络导线孔及光纤导线孔内侧面; 第一收纳槽、第二收纳槽,设于该第二挡片槽旁侧; 第一挡片、第二挡片,分别收纳于该第一挡片槽、第二挡片槽内; 所述线材固定组件设置于该下壳体内并且介于该网络连接器与该门挡组件之间,该线材固定组件包括: 一导线座,由该下壳体朝该上壳体延伸而呈弧形凹陷状; 一压板,活动设置于该导线座两侧顶部; 一适配座,其一侧呈弧形凹陷状,而底部具有收容于该导线座内的功能,且供该压板盖合; 所述收线组件设于该下壳体内中心位置处,该收线组件包括; 多个环形壁,所述环形壁由该下壳体朝该上壳体延伸设置而形成圆形状,并于所述环形壁侧边分别延伸有一固定柱; 多个定位柱,由该下壳体朝该上壳体延伸,而设置于所述环形壁的该定位柱的相对位置处; 多个盖板,跨设于所述固定柱与所述定位柱顶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槽内呈贯通状,而于所述固定槽的内壁设有多个嵌入槽,所述嵌入槽供一外部预设的光纤连接器设置于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线材固定组件于邻近该导线座处设有一收纳座,该收纳座于该适配座不使用时收纳于其内。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压板以可转动方式设置于该导线座两侧顶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以可活动转动方式跨设于所述定位柱顶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槽分别覆盖有一防尘盖。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盒结构,其特征在于,该上壳体顶部对称设有一滑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纤盒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盖表面进一步设有一标记部。
【文档编号】G02B6/44GK203385910SQ201320403929
【公开日】2014年1月8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8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8日
【发明者】杨文钦 申请人:杨文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