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连结体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1139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单元连结体以及图像形成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元连结体以及图像形成系统。图像形成系统具备图像形成装置、后处理装置、固定构件、第一连接器、连结构件和第二连接器。搭载第一连接器的固定构件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上,搭载第二连接器的连结构件安装在后处理装置上。连结构件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可在与固定构件卡合的连结位置和所述卡合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位置改变。连结构件在所述连结位置时形成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结合的状态,连结构件在所述解除位置时形成第一连接器于第二连接器非结合的状态。由此,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2个单元的电连接以及机械连结。
【专利说明】单元连结体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利用连接器将2个单元电连接的单元连结体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为了将1个单元与其他单元并排设置和机械连结,并实现两者间的电力供应或电 气通信,有存在各种利用连接器将两者电连接的单元连结体。例如,在图像形成的领域,可 列举出由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本体、备选地安装在该装置本体上的后处理装置构成的单元 连结体。
[0003] 作为将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本体与后处理装置电连接的方法,存在在将两装置机 械连结之后,通过带连接器的线缆将两装置分别具备的连接器进行连接的方法。然而,该 方法中,需要在装置的后侧进行所述线缆的接线的作业,作业性不够好。另外,具备必要余 长的线缆在两装置间垂挂的状态,不能给用户好的印象。存在先进行线缆的接线,将线缆的 余长部分容纳在装置内上,后将两装置机械连结的方法。然而,在容纳所述线缆的余长部分 时,不但存在线缆接触机内框架而损伤的担忧,而且在矮小空间内进行接线作业,耗费时间 而不方便。而且,利用这些线缆的方法中,在从装置本体移除后处理装置时,在解除机械连 结后,如果不解除线缆的接线便移动后处理装置,那么可能会损伤线缆、连接器。
[0004] 存在在两装置上分别设置抽屉连接器(drawer connector),在将后处理装置固定 在装置本体的规定的位置时进行所述抽屉连接器之间的嵌合接线,然后进行两装置的机械 连结的方法。根据该方法,消除了利用上述的线缆的方法的不便,比较而言作业性更好。然 而,在需要通过抽屉连接器进行的两装置的电连接的工序和其后的机械连结工序的方面基 本上没有变化,仍有改善作业性的余地。
[0005] 而且,在装置本体的高度位置与后处理装置的高度位置产生不同的状况下,抽屉 连接器之间的高度位置未对齐,存在不能顺利进行所述嵌合接线的情况。例如,出于大重量 的装置本体沉入楼面地毯的原因,可能产生所述高度位置的不同。该情况下,如果强行进行 嵌合接线,那么抽屉连接器会破损。或者虽然达成连接器的嵌合,但在嵌合部分残留应力的 状态下,连接器的针脚接触会不稳定,存在产生通信错误的情况。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构思而成,其目的在于,简单且可靠地进行2个单元的电连 接以及机械连结。
[0007] 本发明的一方面涉及的单元连结体,具备:
[0008] 第一单元,其具有第一侧面,并容纳第一电气设备;
[0009] 第二单元,其具有第二侧面,并容纳第二电气设备,在所述第二侧面邻接所述第一 侧面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单元与所述第一单元并排设置;
[0010] 固定构件,其固定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
[0011] 第一连接器,其固定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并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电连接;
[0012] 连结构件,其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的并排设置方向即 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并能够在与所述固定构件卡合的 连结位置和所述卡合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位置改变;以及
[0013] 第二连接器,其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并搭载在所述连结构件上,且与所述 第二电气设备电连接,
[0014] 在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处 于非结合状态,
[0015] 在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连结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处 于结合状态。
[0016]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的一方面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具备:
[0017] 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第一侧面,容纳用于进行图像形成的第一电气设备,并在片 体上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0018] 后处理装置,其具有第二侧面,容纳在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体上进行规定的后处 理的第二电气设备,并在所述第二侧面邻接所述第一侧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并 排设置以进行所述后处理;
[0019] 固定构件,其固定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
[0020] 第一连接器,其固定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并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电连接;
[0021] 连结构件,其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并排设置 方向即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并能够在与所述固定构件 卡合的连结位置和所述卡合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位置改变;以及
[0022] 第二连接器,其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并搭载在所述连结构件上,且与所述 第二电气设备电连接,
[0023] 在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处 于非结合状态,
[0024] 在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连结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处 于结合状态。
[0025] 根据本发明,能够简单且可靠地进行2个单元的电连接以及机械连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 图1是显示由图像形成装置(第一单元)与后处理装置(第二单元)的连结体构成 的、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单元连结体)的斜视图。
[0027] 图2是图像形成装置与后处理装置分离的状态的正面图。
[0028] 图3是显示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左侧面(第一侧面)上的、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 固定构件的斜视图。
[0029] 图4是显示所述固定构件以及第一连接器的斜视图。
[0030] 图5是放大显示所述第一连接器以及所述固定构件的导向部的斜视图。
[0031] 图6是显示安装在后处理装置的右侧面(第二侧面)的、第一实施形态涉及的连结 构件的斜视图,其是显示该连结构件在连结位置的状态的图。
[0032] 图7是显示所述连结构件在解除位置的状态的斜视图。
[0033] 图8是第二连接器的斜视图。
[0034] 图9是用于说明固定构件与连结构件在左右方向上的卡合状态的斜视图,其是显 示连结构件在连结位置的状态的图。
[0035] 图10是用于说明固定构件与连结构件在左右方向上的卡合状态的斜视图,其是 显示连结构件在解除位置的状态的图。
[0036]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从高度位置对齐到嵌合的状态的一部 分的打断侧面图。
[0037] 图12是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从高度位置对齐到嵌合的状态的一部 分的打断侧面图。
[0038] 图13是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从高度位置对齐到嵌合的状态的一部 分的打断侧面图。
[0039] 图14是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从高度位置对齐到嵌合的状态的一部 分的打断侧面图。
[0040] 图15是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从高度位置对齐到嵌合的状态的一部 分的打断侧面图。
[0041] 图16是用于说明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从高度位置对齐到嵌合的状态的一部 分的打断侧面图。
[0042] 图17是显示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固定构件的斜视图。
[0043] 图18是显示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连结构件的左侧面图。
[0044] 图19是显示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连结构件的右侧面图。
[0045] 图20是显示安装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连结构件的后处理装置和第二实施形态涉 及的固定构件的斜视图。
[0046] 图21是显示图20的所述固定构件安装在所述连结构件上的状态的斜视图。
[0047] 图22是用于说明固定构件与连结构件在左右方向上的卡合状态的斜视图,其是 显示连结构件在解除位置的状态的图。
[0048] 图23是通过安装在后处理装置的垂直框架板上的状态显示图22的状态的斜视 图。
[0049] 图24是用于说明固定构件与连结构件在左右方向上的卡合状态的斜视图,其是 显示连结构件在连结位置的状态的图。
[0050] 图25是通过安装在后处理装置的垂直框架板上的状态显示图24的状态的斜视 图。
[0051] 图26是沿图25的IIVI - IIVI线的断面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 <第一实施形态>
[0053]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形 态涉及的图像形成系统S (单元连结体)的斜视图。图像形成系统S由在片体上施加图像 形成处理的图像形成装置1 (第一单元)与并排设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的后处 理装置2 (第二单元)的连结体构成。后处理装置2是作为备选装置附设于图像形成装置1 的装置。图2显示了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分离的状态。
[0054] 图像形成装置1是光学读取原稿片体的图像并基于该图像数据在片体上形成全 彩的图像的全彩复印机。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可以是黑白复印机、打印机、传真装置或具 备这些功能的复合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本体框体10、配置在该本体框体10的上部的自 动原稿供应装置(ADF)ll。在本体框体10的下部安装有2层正常容量的送纸盒12,再下方 安装有大容量的送纸盒13。这些送纸盒12、13容纳有可进行图像形成处理的片体摞。
[0055] 本体框体10具备左侧面10L (第一侧面)、右侧面10R、前侧面10F以及后侧面(图 1、图2中未标示),其是长方体形状的壳体。本体框体10的内部具备实行所述图像形成处理 的成像部100 (第一电气设备的一部分)和控制图像形成系统S的动作的控制部100C (第 一电气设备的一部分)。成像部100生成调色剂图像,将调色剂图像转印在片体上,并使调 色剂图像定影在片体上,其包括图像形成部和定影部。图像形成部包括感光体鼓和配置在 该感光体鼓的周围的带电装置、曝光装置、显影装置、转印辊以及清洁装置。
[0056] 感光体鼓在其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以及调色剂图像。带电装置使感光体鼓的周面 均匀带电。曝光装置具有激光光源、和反射镜或棱镜等光学机器,在感光体鼓的周面上照射 激光,形成静电潜影。为了使所述静电潜影显影,显影装置向感光体鼓的周面供应调色剂。 此外,从调色剂容器向显影装置补充调色剂。转印辊不但与感光体鼓一起形成转印狭缝部, 而且施加有转印偏压。将感光体鼓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在通过所述转印狭缝部的片体上。 清洁装置包括清洁辊,其对调色剂图像转印后的感光体鼓的周面进行清扫。
[0057] 定影部使转印在片体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定影部包括内设发热体的加热辊和压 接在该加热辊上的加压辊。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片体通过由所述加热辊和所述加压辊形成 的定影狭缝时,调色剂熔融且被加热,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片体上。定影处理后的片体被送出 到后处理装置2内。
[0058] 控制部100C由内设存储各控制程序等的ROM (Read Only Memory)以及暂时存储 运算处理、控制处理等数据的RAM (Random Access Memory)的微型计算机构成,其控制图 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另外,后处理装置2附设于图像形成装置1,在后述的第一连接器4 与第二连接器6嵌合(结合)连接后,控制部100C也控制该后处理装置2的动作。
[0059] ADF11向规定的原稿读取位置,自动供应可复印的原稿片体。尽管省略图示,但 在本体框体10的上面组装有原稿片体的手动放置读取用接触玻璃和自动读取用的接触玻 璃,ADF11经由后者的位置运送原稿片体。在这些接触玻璃的正下方,配置有光学读取原稿 片体图像的省略图示的图像读取单元。
[0060] 后处理装置2对在图像形成装置1进行了图像形成处理的片体或片体摞进行规定 的后处理。所述后处理是指例如在片体穿设装订孔的穿孔处理、在片体组上打钉的装订处 理、折叠片体的对折处理、对片体进行后面详细描述的偏移动作、宽度对齐动作等的调整处 理等。
[0061] 后处理装置2具备本体框体20。本体框体20具备左侧面20L、右侧面20R (第二 侧面)、前侧面20F以及后侧面(图1、图2中未标示),其是长方体形状的壳体。在将后处理 装置2与图像形成装置1并排设置时,形成右侧面20R邻接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10L 的状态。本体框体20内容纳有用于进行所述穿孔处理的穿孔齿及其驱动机构、用于进行所 述装订处理的装订机、用于进行片体的宽度对齐的调整机构、片体的运送路径以及片体运 送辊等后处理单元200 (第二电气设备)。
[0062] 本体框体20的左侧面20L具备用于排出进行了某些后处理的片体的第一托盘 211,在本体框体20的上面具备排出大部分未进行后处理的片体的第二托盘212。第一托盘 211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在本体框体20的下面安装有运送用的脚轮22。
[0063] 后处理装置2附加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安装时,后处理装置2不但与图像 形成装置1机械连结,而且与图像形成装置1电连接。即,从图2的远离状态,使后处理装 置2向右移动,形成左侧面10L与右侧面20R邻接的状态,将两者机械连结,使它们在左右 方向上不分离。在进行该机械连结的同时,将后处理装置2与图像形成装置1电连接,使得 后处理装置2与控制部100C之间可进行电气通信。而维护时或两装置之间发生片体卡纸 时等,解除所述机械连结和所述电连接,后处理装置2与图像形成装置1分开。为了容易且 可靠地进行该机械连结和电连接、及其解除,本实施形态的图像形成系统S中,如图3?图 16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1侧具备固定构件3以及第一连接器4,在后处理装置2侧具备连 结构件5以及第二连接器6。下面对它们的具体构成及其动作进行说明。
[0064] 图3是显示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10L的固定构件3的斜视图,图4是 显示从图3的状态移除盖构件101而使第一连接器4暴露的状态的斜视图。在图像形成装 置1的左侧面10L具备将片体传递至后处理装置2的开口即片体排出口 14。固定构件3固 定配置在该片体排出口 14的下方。
[0065] 固定构件3是通过折弯金属板而形成的构件,其包括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平板即 垂直板部31和作为从垂直板部31的上端向左弯折的部分并同样地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平 板即水平板部32。垂直板部31由省略图示的螺钉固定在构成左侧面10L的框架构件上,由 此固定构件3固定在左侧面10L上。水平板部32的左边缘部具备从该左边缘部向垂直下 方弯折的部分即锁紧部321,锁紧部321是与后述连结构件5干涉的部分。
[0066] 在垂直板部31的左侧,具备定位销33和导向部34。定位销33是从垂直板部31 向侧部(第一方向。本实施形态中左方)突出的圆柱状的构件,其突出顶端具有头细的锥形 形状。定位销33可插入后述后处理装置2的长孔243,以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 置2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对齐。在水平板部32上,矩形的开口 322设置在定位销33 的正上方位置,以在所述插入作业时作业者容易看见定位销33。通过将该定位销33插入长 孔243,限定从图像形成装置1到后处理装置2的片体的运送中心。
[0067] 导向部34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上延伸,其是具有将第二连接 器6引导至其与第一连接器4嵌合的位置的功能的部分。图5是放大显示第一连接器4以 及固定构件3的导向部34的斜视图。导向部34包括下导向构件35、上导向构件36、形成 于两导向构件35、36之间的导向空间34G。
[0068] 下导向构件35包括向后方上升的上升倾斜引导面351 (引导面)、连接设置在该上 升倾斜引导面351的后端的水平下引导面352、垂直直立在水平下引导面352的后端的止挡 面353。上导向构件36包括向后方下降的下降倾斜引导面361 (引导面)、连接设置在该下 降倾斜引导面361的后端的水平上引导面362、位于下降倾斜引导面361的前端侧的垂直面 363。上升倾斜引导面351与下降倾斜引导面361相向,通过这些上升倾斜引导面351以及 下降倾斜引导面361,形成向后方(将第二连接器6引导至嵌合位置的方向)宽度变窄的锥 形的引导面。水平下引导面352和水平上引导面362是相隔规定间隔(稍大于后述导向销 564的外径之间隔)的相向的相互平行的面。上升倾斜引导面351的前突出端354与垂直 面363的下端364位于相同高度的位置,且隔规定间隔面向彼此。
[0069] 导向空间34G包括上升倾斜引导面351以及下降倾斜引导面361之间的空间即向 后方宽度变窄的锥形的导向空间34G1、水平下引导面352与水平上引导面362之间的空间 即与锥形的导向空间34G1的后方相连的缝隙状空间34G2、前突出端354与下端364之间的 导入空间34G3。
[0070] 第一连接器4是抽屉连接器,其包括由矩形平板构成的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基底 构件41、从基底构件41向前方突出设置的容纳有多个连接器针脚的连接器壳体42、作为连 接器壳体42的前端面即与第二连接器6的嵌合面的连接器开口 43。第一线缆4C的一端连 接在第一连接器4上。第一线缆4C是通信线缆,其另一端与构成本体框体10内部的控制 部100C的电路基板电连接。第一线缆4C由配线引导件15从第一连接器4的后面引导至 本体框体10内,并通过压爪151固定。此外,配线引导件15的表面以及第一连接器4的左 面通常被盖构件101覆盖。
[0071] 第一连接器4固定配置在本体框体10的左侧面10L。具体而言,第一连接器4借 助安装板37安装在固定构件3上。安装板37是增设且固定在固定构件3的垂直板部31 上的平板构件,在安装板37的后边缘上直立设置有支架371。第一连接器4的基底构件41 通过螺丝44固定在支架371上。这样,第一连接器4以连接器开口 43朝前且不动的状态 安装在靠近固定构件3的后方的位置。
[0072] 图6以及图7是显示安装在后处理装置2的右侧面20R上的连结构件5的斜视 图。连结构件5是既可以沿在水平面内垂直于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的并排设置 方向(左右方向;第一方向)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移动,也可以沿在垂直面内垂直于所述 并排设置方向的上下方向(第三方向)移动的构件。连结构件5是用于通过与上述的固定构 件3卡合将图像形成装置1和后处理装置2两者机械连结以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 装置2在左右方向上不分离的构件。即,连结构件5的位置可以在与固定构件3卡合的连 结位置和解除所述卡合的解除位置之间变化。图6是显示连结构件5在所述连结位置的状 态的图,图7是显示连结构件5在所述解除位置的状态的斜视图。
[0073] 在后处理装置2的右侧面20R上,在前后方向上间隔配置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 前纵框架25F以及后纵框架25B。在前纵框架25F以及后纵框架25B的上端附近,在前纵框 架25F与后纵框架25B之间,配置有接收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10L的片体排出口 14 排出的片体的片体接收口 23。在该片体接收口 23的下方,在前纵框架25F与后纵框架25B 之间,架设有垂直框架板24 (框架构件)。连结构件5以可相对于该垂直框架板24在前后 方向上移动且可在上下方向上发生位移的方式安装在垂直框架板24的上边缘24T附近。
[0074] 连结构件5是通过折弯金属板而形成的构件,其包括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平板即 垂直板部51、和作为从垂直板部51的上端向左弯折的部分且同样地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 平板即顶板部52。在顶板部52的左边缘部具备从该左边缘部向垂直下方弯折的部分即垂 下板521,垂下板521是与上述的固定构件3的锁紧部321干涉的部分。
[0075] 垂直板部51具备3个开口部,即在前后方向上间隔配置的第一导向开口 53和第 二导向开口 54、以及配置在这些导向开口 53、54之间的窗部55。第一导向开口 53是在前 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开口,其由水平部531、连接设置在该水平部531的后端且以30度左右 的上升角度倾斜向上延伸的倾斜部532构成。第一导向螺钉241穿过第一导向开口 53,螺 纹固定在垂直框架板24上。第一导向螺钉241的螺钉头大于第一导向开口 53的上下开口 宽度,第一导向螺钉241的螺杆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开口宽度。另外,第一导向螺钉241的螺 钉头与垂直框架板24之间的间隔大于垂直板部51的厚度。
[0076] 第二导向开口 54是与第一导向开口 53相同的开口。第二导向开口 54由水平部 541和倾斜部542构成,与第一导向螺钉241相同,第二导向螺钉242穿过该第二导向开口 54,螺纹固定在垂直框架板24上。将连结构件5卡止在垂直框架板24上的构件,仅为第一 导向螺钉241以及第二导向螺钉242。因而,连结构件5可以在第一导向开口 53、第二导向 开口 54的前后宽度的范围内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且可以在倾斜部532、542的高度的范围 内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0077] 图6中,垂直框架板24上的第一导向螺钉241和第二导向螺钉242分别抵接划分 为第一导向开口 53、第二导向开口 54 (水平部531、水平部541)的前边缘的内壁。该状态 是连结构件5移动至最后方的状态。而图7中,垂直框架板24上的第一导向螺钉241和第 二导向螺钉242分别抵接划分为第一导向开口 53、第二导向开口 54 (倾斜部532、倾斜部 542)的后边缘的内壁。该状态是连结构件5移动至最前方的状态。该状态下,垂直板部51 的前方部分51F突出至前纵框架25F的前方。另外,通过第一导向螺钉241和第二导向螺 钉242引导倾斜部532、542,连结构件5与图6的状态相比下降,处于高度位置不同的状态。 此时,顶板部52的下面靠近垂直框架板24的上边缘24T。
[0078] 在前方部分51F的前边缘,设置有通过向左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512。在弯折部 512的上端附近,穿设有用于螺丝固定的螺丝孔513。用户可以通过握持弯折部512,实行 向后按压连结构件5 (容纳在后处理装置2内的状态)或向前拉(从后处理装置2拉出的状 态)的位置改变操作。即,用户可以从始终相对的后处理装置2的前侧面20F侧进行连结构 件5的位置改变操作,由此可以改善作业性。
[0079] 窗部55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宽度大的开口,由水平部551、连接设置在该水平 部551的后端并以30度左右的上升角度倾斜向上延伸的倾斜部552构成。与该窗部55的 配置位置相应地,在垂直框架板24上穿设有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长孔243 (孔)。长孔243 是供上述的定位销33插入的孔。连结构件5在定位销33插入长孔243后进行所述位置改 变。窗部55设置成用于避免该位置改变时插入长孔243的定位销33与连结构件5发生干 涉。
[0080] 在图6所示连结构件5移动至最后方的状态下,长孔243在窗部55的前端附近显 露。此外,肋244直立设置在垂直框架板24上,该肋244贯穿窗部55。在图6的状态下,肋 244抵接垂直板部51的划分为窗部55的前缘的内壁,发挥止挡结构的作用。而在图7所示 连结构件5移动至最前方的状态下,长孔243在窗部55的倾斜部552显露。即,虽然连结 构件5下降,但由于有倾斜部552,所以窗部55不会被垂直板部51覆盖。因而,通过将定位 销33插入长孔243,使后处理装置2邻接图像形成装置1并进行前后方向上的定位,另外, 在上下方向上的两者的高低差在允许范围内的状态下位置对齐后,可以进行连结构件5的 所述位置改变。
[0081] 在垂直板部51的后方部分51B具备保持第二连接器6的、可相对于连结构件5在 上下方向上移动的保持构件56。保持构件56包括由大致梯形的平板构成的本体板561、相 对于该本体板561在上下方向上隔着间隔穿设的2个长孔562。这些长孔562是在上下方 向上具有相同长度尺寸的长孔。
[0082] 导向螺丝563穿过各长孔562,分别螺丝固定在垂直板部51上。导向螺丝563的 螺钉头大于长孔562的左右开口宽度,导向螺丝563的螺杆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开口宽度。另 夕卜,导向螺丝563的螺钉头与垂直板部51之间的间隔,大于本体板561的厚度。因而,保持 构件56在长孔562的行程范围内上下移动。
[0083] 圆柱形状的导向销564 (被引导的保持构件的一部分)向右方(第一方向)突出设 置在本体板561的右面。导向销564的配置位置在一对长孔562之间,且靠近上侧的长孔 562的位置。如后面详细描述的那样,导向销564被导入固定构件3的导向部34的导向空 间34G,抵接上升倾斜引导面351以及下降倾斜引导面361等,由此调整保持构件56的高度 位置。此外,在本体板561的前边缘设置有以少量高低差通过弯折形成的导向缘部565。而 在垂直板部51的后方部分51B设置有包围该导向缘部565的翘起部511。在保持构件56 上下移动时,翘起部511引导导向缘部565。
[0084] 图8是第二连接器6的斜视图。第二连接器6是可与第一连接器4嵌合的抽屉连 接器,其搭载在连结构件5 (保持构件56)上。即,随着连结构件5的所述位置改变在前后 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上移动,而且随着保持构件56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在上下方向移动。第二 连接器6安装在保持构件56的左面上。
[0085] 第二连接器6包括容纳多个连接器针脚的连接器壳体62、作为连接器壳体62的 后端面即与第一连接器4嵌合的面的连接器开口 63、和锁定连接器的爪部61A、61B。第二 连接器6插在保持构件56具备的左方弯曲部56L具有的开口部56H内,通过爪部61A、61B 锁合。开口部56H是大于连接器壳体62的开口。第二连接器6在开口部56H的范围内以 可在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稍微移动的方式保持。因而,即使连接器开口 63与第一连接 器4的连接器开口 43之间产生微小位置偏离,也可以通过第二连接器6的所述稍微移动, 吸收其位置偏离,使两者嵌合。另外,线缆由连接器保持架进行保护。
[0086] 第二线缆6C的一端与第二连接器6连接。第二线缆6C为通信线缆,其另一端与 容纳在后处理装置2的本体框体20内部的后处理单元200电连接。第二线缆6C的一端被 导入连接器保持架64的内部。该第二线缆6C以及连接器保持架64随着连结构件5的所 述位置改变而移动。为了不妨碍该移动,垂直框架板24上设置有与连接器保持架64的尺 寸一致的窗部245。
[0087] 接着,参照图9以及图10,对图像形成装置1 (固定构件3)与后处理装置2 (连结 构件5)的机械连结及其解除进行说明。图9以及图10是用于说明固定构件3与连结构件 5的前后方向上的卡合状态的斜视图,图9显示了连结构件5在连结位置的状态,图10显示 了连结构件5在解除位置的状态。这些图中,图像形成装置1侧仅示出固定构件3,省略本 体框体10。定位销33的根部33B出现在固定构件3的垂直板部31的右面。
[0088] 图9所示连结构件5的状态,相当于之前说明的图6所示状态(连结位置)。该状 态是后处理装置2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1上的状态,在连结构件5的前端的弯折部512上, 螺丝钉514与螺丝孔513 (图7)螺纹配合,连结构件5固定在前纵框架25F上。即,连结构 件5处于在前后方向上不能移动的状态。该状态为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6嵌合的状 态,后面对此进行详细描述。
[0089] 连结构件5与固定构件3以如下状态组装:垂直板部31与垂直板部51相互平行 且邻接,而且顶板部52与水平板部32相向,垂下板521 (连结构件的一部分)与锁紧部321 (用于卡合的部分)相向。换言之,两者在连结构件5容纳在由固定构件3的垂直板部31、 水平板部32以及锁紧部321划分的容纳空间内形态下组装。
[0090] 在连结构件5处于连结位置的状态下,形成连结构件5的顶板部52接近固定构件 3的水平板部32状态。其原因是,第一导向螺钉241、第二导向螺钉242与第一导向开口 53 的水平部531、第二导向开口 54的水平部541卡合,连结构件5的高度位置上升。此时,垂 下板521与锁紧部321在左右方向上一部分重合,形成干涉状态。符号A的箭头所指示的 部分即该干涉部。该状态下,即便想使后处理装置2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向左分离,也因 垂下板521与锁紧部321的干涉部A的形成而不会分离。即,形成两装置1、2机械连结的 状态。此外,该连结状态下,形成从固定构件3的垂直板部31向左方翘起的矩形板38 (同 时参照图3、图4)的左边缘与锁紧部321的右面夹着连结构件5的垂直板部51的右面以及 垂下板521的左面的状态。因而,连结构件5在左右方向上基本上不能动。
[0091] 而图10所示连结构件5的状态,相当于之前说明的图7所示状态澥除位置)。该 状态是可使后处理装置2与图像形成装置1分离的状态,从连结构件5的弯折部512的螺 丝孔513移除螺丝钉514 (图9),连结构件5的前方部分51F从前纵框架25F向前方突出。 该状态下,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6处于非嵌合状态。
[0092] 连结构件5在解除位置的状态是连结构件5的顶板部52与固定构件3的水平板 部32分离的状态。其原因是,第一导向螺钉241和第二导向螺钉242与第一导向开口 53、 第二导向开口 54的倾斜部532、542的后边缘位置卡合,连结构件5的高度位置相对下降。 该解除位置的高度位置的垂下板521在左右方向上与锁紧部321不重合,干涉部A消失。这 样,该倾斜部532、542的倾斜高度,根据连结构件5的连结位置与解除位置之间的位置改变 和垂下板521与锁紧部321之间干涉部A的形成及其解除的高度来进行选择。
[0093] 该状态下,可以使后处理装置2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向左方分离。即,形成两装 置1、2的机械连结被解除的状态。根据本实施形态的构成,通过伴随连结构件5的位置改 变的高度位置的变化,创造出锁紧部321与垂下板521干涉而使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 装置2机械连结的状态和锁紧部321与垂下板521的干涉被解除而使所述机械连结被解除 的状态。因而,可以简化两装置1、2的机械连结及其解除的机构。此外,在从长孔243移除 定位销33之前,如果使后处理装置2向左方移动,那么可以使后处理装置2在前后方向上 移动。
[0094] 本实施形态中,连结构件5在解除位置(图7、图10)时处于非嵌合状态的第一连接 器4和第二连接器6,在连结构件5向连结位置(图6、图9)移动时进入嵌合状态。接着,对 该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6的嵌合形态进行说明。图11?图16是用于说明第一连接 器4与第二连接器6从高度位置对齐到嵌合的状态的一部分的打断侧面图。
[0095] 图11是连结构件5在解除位置(图7、图10)的状态。此外,在进入该图11的状态 之前,图像形成装置1的定位销33插在后处理装置2的长孔243内。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 与后处理装置2接近,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10L与后处理装置2的右侧面20R相互邻 接,且两装置1、2的前后方向上的定位结束。另外,长孔243的上下长度设定成在两装置1、 2在上下方向上两者的高低差在允许范围内的状态下定位销33可以插入长孔243。此外, 所述允许范围的高低差,是指从图像形成装置1的片体排出口 14到后处理装置2的片体接 收口 23的片体的传递没有障碍的范围的高低差。另外,在超出所述允许范围的高低差,定 位销33不能插入长孔243时,可以通过设置在脚轮22等上的高度调整机构(未图示)调整 后处理装置2的高度。
[0096] 在图11的状态中,保持第二连接器6的保持构件56上突出设置的导向销564,位 于固定构件3的导向部34具备的导向空间34G的导入空间34G3(前突出端354与下端364 之间)。这是在向前方将连结构件5拉出至解除位置的状态下,后处理装置2从左方向右方 移动,长孔243与定位销33插接时,导向销564的位置。
[0097] 此时,第二导向螺钉242抵接划分为第二导向开口 54的(倾斜部542)的后边缘的 内壁。尽管图11中没有显示,但第一导向螺钉241也是如此。保持构件56处于因自重而 垂下的状态,导向螺丝563抵接上下各长孔562的上边缘。对于第一连接器4和第二连接 器6,虽然连接器开口 43与连接器开口 63之间面对面,但在前后方向上分离,在上下方向上 的高度位置不同。其原因是,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的高度位置,例如因图像形成 装置1的楼面地毯的沉降等,偏离规定位置。但是,该偏离量处于定位销33在长孔243内 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的范围内。
[0098] 然后,通过导向部34在连结构件5从所述解除位置到所述连结位置时引导导向销 564,进行将第二连接器6相对于第一连接器4的的高度位置调整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的预 备位置对齐。图12显示了将连结构件5从图11的状态向后推动相当于倾斜部542的前后 长度的距离的状态。第二导向螺钉242位于第二导向开口 54的倾斜部542与水平部541 的交界部。
[0099] 该状态下,通过第二导向开口 54与第二导向螺钉242的作用,连结构件5上升。 因而,形成垂下板521与锁紧部321在左右方向上干涉的状态。导向销564进入导向空间 34G的锥形导向空间34G1。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的高低差大的情况下, 该阶段下导向销564抵接下导向构件35的上升倾斜引导面351或上导向构件36的下降倾 斜引导面361。在图12的例子中,导向销564仍未抵接上升倾斜引导面351以及下降倾斜 引导面361,因而,保持构件56在上下方向上不能移动。即,仍未进行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 连接器6的高度位置的预备位置对齐。
[0100] 图13是显示了从图12的状态稍微向后方推压连结构件5的状态。其中显示了导 向销564开始抵接上升倾斜引导面351的时间点。然后,随着连结构件5的向后推压的进 行,导向销564以使上升倾斜引导面351上升的方式进行引导。即,实行所述预备位置对齐。 通过所述引导,保持构件56的相对于垂直板部51的高度位置缓缓上升。由此,缓缓调整第 一连接器4、第二连接器6的连接器开口 43、连接器开口 63的高度位置。
[0101] 图14显示了从图13的状态进一步向后推压连结构件5的状态。第二导向螺钉242 位于第二导向开口 54的水平部54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附近。图14显示了导向销564升至 上升倾斜引导面351,到达水平下引导面352和水平上引导面362限定的缝隙状空间34G2 的入口附近的时间点。保持构件56的高度位置上升至相对于垂直板部51靠近上限高度的 位置,导向螺丝563靠近上下各长孔562的下边缘。由此形成完成所述预备位置对齐的状 态。保持构件56的上下方向的可移动量,即导向螺丝563在长孔562内上下移动的长度设 定成与定位销33在长孔243内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的量大致相同。
[0102] 在图14的时间点,调整第一连接器4、第二连接器6的连接器开口 43、连接器开口 63的高度位置。即,能够在第二连接器6的基底构件61的相对于连接器保持架64 (参照 图8)的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内吸收的限度内,限制连接器开口 43和连 接器开口 63的位置偏尚。
[0103] 图15显示了从图14的状态向后稍微推压连结构件5的状态。图15显示了导向 销564进入缝隙状空间34G2的前端部分的状态。该状态下,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6 的嵌合已经开始。第二连接器6的连接器开口 63的周边具备锥形面,在所述嵌合的初期阶 段容纳第一连接器4时,第二连接器6稍微移动,进行两连接器4、6的最终定位。
[0104] 图16显示了从图15的状态向后方推压连结构件5缝隙状空间34G2的前后方向 上的长度部分的状态。第二导向螺钉242位于第二导向开口 54的水平部541的前端。导 向销564到达缝隙状空间34G2的后端附近,靠近止挡面353。该状态下,第一连接器4与第 二连接器6的嵌合结束。即,形成第一线缆4C与第二线缆6C电连接的状态,即形成可通过 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部100C控制后处理装置2的后处理单元200的状态。
[0105]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实施形态,伴随通过连结构件5的所述解除位置至所述连结 位置的位置改变将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机械连结,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 6的嵌合结束。因而,用户仅通过连结构件5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可以完成图像形成装置 1与后处理装置2的电连接以及机械连结,使得作业性非常好。
[0106] 具体而言,第二连接器6通过被保持构件56所保持,可在上下方向上移动,通过导 向部34引导导向销564,可调整第二连接器6的高度位置。因而,即使在图像形成装置1与 后处理装置2的高度位置不同的状况下,用户仅通过连结构件5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即可 顺利地进行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6的嵌合,不需要进行另外的操作。
[0107] 详言之,通过定位销33与长孔243的插接,形成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 邻接的状态,两装置1、2可在长孔243的行程的范围内进行位置对齐。而且,依据定位销33 在长孔243内可移动的量,确定保持构件56在上下方向上可移动的量,即使两装置1、2的 高度位置不同,通过保持构件56的上下移动,矫正高度位置的不同。因而,即使在发生所述 高度位置的不同的状况下,也可适当地进行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6的嵌合。
[0108] 而且,如果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没有配置在左右方向的规定位置邻接 的设定位置的状态下,则固定构件3与连结构件5不能机械连结。S卩,如通过图11?图16 所进行的说明那样,连结构件5从所述解除位置到所述连结位置时,形成第一连接器4与第 二连接器6的预备位置对齐的状态,通过之后的连结构件5的向后方的移动,形成第一连接 器4与第二连接器6嵌合的状态。
[0109] 根据该构成,如果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10L与后处理装置2的右侧面20R 过度远离的状态下移动连结构件5,那么连结构件5的顶板部52冲撞固定构件3的锁紧部 321的下边缘。因此,连结构件5不能上升,不能向后方移动。因而,因用户不能操作连结构 件5,可以知道图像形成装置1和后处理装置2没有配置在所述设定位置。而且,可以防止 在没有配置在所述设定位置的状态下,实行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6的强行嵌合。
[0110] 因而,根据本实施形态,可以获得作为简单且可靠地进行2个单元的电连接以及 机械连结的单元连结体的图像形成装置。
[0111] <第二实施形态>
[0112] 接着,基于图17?图26,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形态涉及的固定构件3A以及连结构 件5A进行说明。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显示了连结构件5不但可以在前后方向(第二方向) 上移动而且可以在上下方向(第三方向)上移动的例子。第二实施形态中,对上下方向上的 移动受限制的连结构件5A,即针对仅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连结构件5A、及与其对应的固定 构件3A进行说明。
[0113] 图17是固定构件3A的斜视图。图18是连结构件5A的左侧面图,图19是右侧面 图。图20以及图21是显示安装有连结构件5A的后处理装置2、固定构件3A的斜视图。图 20用于显示连结构件5A的左面侧,图21显示了固定构件3A安装在连结构件5A上的状态。
[0114] 固定构件3A是保持第一连接器4A,并螺丝固定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侧面10L (参照图2、图3)的固定构件。固定构件3A是通过折弯金属板而形成的构件,其包括在前后 方向上伸长的平板即垂直板部71和作为分别从垂直板部71的上端以及下端向左方弯折的 部分且同样地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平板即水平板部721、722。垂直板部71具备在前后方向 上排列的3个矩形开口即第一开口 711、第二开口 712以及第三开口 713。
[0115] 第一锁紧部73向左方突出设置在位于最前方侧的第一开口 711的上边缘。第一 锁紧部73包括第一板片731、设置在该第一板片731上的第一缝隙部732。第一板片731 是在左右方向(第一方向)上延伸的平板,其通过金属薄片在第一开口 711的上边缘向左方 弯折而形成。第一缝隙部732在第一板片73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附近在前后方向(第二方 向)上延伸。第一缝隙部732是以第一板片731的前端边缘为开口端,在前后方向上直线状 延伸,并以第一板片731的后端附近为底部的缝隙。
[0116] 第二锁紧部74向左方突出设置在位于最后方侧的第三开口 713的上边缘。第二 锁紧部74设置在与第一锁紧部73相同的高度位置且相对于第一锁紧部73位于后方的远 离位置,其同样地包括第二板片741和第二缝隙部742。第二板片741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 的平板,通过金属薄片在第三开口 713的上边缘向左方弯折而形成。第二缝隙部742在第 二板片741的左右方向的中心附近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第二缝隙部742是以第二板片741 的前端边缘为开口端,在前后方向上直线状延伸,并以第二板片741的后端附近为底部的 缝隙。第一缝隙部732和第二缝隙部742配置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同一轴线上。
[0117] 固定构件3A还具备定位销33A、导向部34A以及安装板37A。定位销33A是用于 进行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的前后方向上位置对齐的构件。导向部34A是具有将 第二连接器6A引导至与第一连接器4A嵌合的位置的功能的部分。导向部34A包括下导向 构件35A以及上导向构件36A、形成于两导向构件35A、36A之间的导向空间34AG。安装板 37A是安装第一连接器4A的平板构件。第一连接器4A是与图像形成装置1内的电路基板 电连接的抽屉连接器。这些定位销33A、导向部34A、安装板37A以及第一连接器4A是与之 前第一实施形态中说明的定位销33、导向部34、安装板37以及第一连接器4相同的构件, 这里省略其详细说明。
[0118] 连结构件5A是保持第二连接器6A,以仅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状态安装在后处 理装置2的右侧面20R上的构件。连结构件5A通过与固定构件3A卡合,将两者机械连结, 使得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在左右方向上不分离。即,连结构件5A在与固定构件 3A卡合的连结位置和所述卡合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0119] 连结构件5A是通过折弯金属板而形成的构件,其包括在前后方向上伸长的平板 即垂直板部81、作为从垂直板部81的上端向左方弯折的部分且同样地在前后方向上伸长 的平板即顶板部82、从顶板部82的左缘部向垂直下方弯折的部分即垂下板821。垂直板部 81具备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3个矩形开口,即第一窗部811、第二窗部812以及第三窗部 813。而且,垂直板部81分别设置有第一窗部811的前方侧的第一导向开口 831、第二窗部 812与第三窗部813之间的第二导向开口 832。
[0120] 第一窗部811是用于容纳固定构件3A的第一锁紧部73的窗部,第三窗部813是 用于容纳第二锁紧部74的窗部。在后处理装置2与图像形成装置1并排设置时,第一锁紧 部73、第二锁紧部74分别从左方嵌入第一窗部811、第三窗部813。第二窗部812是相当于 第一实施形态的窗部55的开口,其是用于避免定位销33A与连结构件5A干涉的开口。定 位销33A穿过该第二窗部812插入设置在后处理装置2的垂直框架板24上的上下伸长的 长孔243A。
[0121] 在第一窗部811的前边缘,设置有可进入第一缝隙部732的第 ^合片84。同样, 在第三窗部813的前边缘,设置有可进入第二缝隙部742的第二卡合片85。第一卡合片84、 第二卡合片85通过金属薄片在第一窗部811、第三窗部813的前边缘向右方直角弯折而成, 其是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弯折片。第一卡合片84、第二卡合片85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 定成窄于第一缝隙部732、第二缝隙部742的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0122] 在第一窗部811的上边缘设置有第一止挡片861,在第三窗部813的上边缘设置有 第二止挡片862。第一止挡片861、第二止挡片862是金属薄片在第一窗部811、第三窗部 813的上边缘向右方直角弯折而形成的弯折片(参照图20)。在后处理装置2与图像形成装 置1并排设置的状态即固定构件3A邻接连结构件5A的状态下(图21),第一止挡片861、第 二止挡片862的突出端(右端)分别抵接固定构件3A的垂直板部71的左面。具体而言,第 一止挡片861抵接垂直板部71的第一开口 711的上方部分,第二止挡片862抵接垂直板部 71的第三开口 713的上方部分。通过该抵接,实现第一缝隙部732、第二缝隙部742与第一 卡合片84、第二卡合片85的位置对齐,形成第-^合片84、第二卡合片85可以分别进入第 一缝隙部732、第二缝隙部742的状态。
[0123] 第一导向开口 831以及第二导向开口 832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细长直线状的开 口。第一导向螺钉241A和第二导向螺钉242A分别穿过第一导向开口 831、第二导向开口 832,螺纹固定在垂直框架板24A上。这些构件是相当于第一实施形态中第一导向开口 53、 第二导向开口 54以及第一导向螺钉241和第二导向螺钉242的构件。与第一实施形态不 同的点在于,第一导向开口 831、第二导向开口 832是在前后方向上直线状延伸的开口,由 其引导的连结构件5A在上下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仅在前后方向上移动。根据该实施形态, 无需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的结构,可以实现连结构件5A的简化。
[0124] 垂直板部81的前方部分81F是在所述解除位置较前纵框架250F突出至前方的部 分。在前方部分81F的前边缘设置有通过向左方弯折而形成的弯折部814、从弯折部814的 左端向后方弯折的突片815。用户可通过握持弯折部814,实行向后方推压连结构件5A或 向前方牵拉连结构件5A的位置改变操作。
[0125] 在垂直板部81的后方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比其他部分宽的连接器保 持架87。连接器保持架87上安装有保持第二连接器6A且可相对于连结构件5A可在上下 方向上移动的保持构件66。如图18所示,保持构件66由对应其后方侧的上下以及前方侧 的上下而配置在连接器保持架87上的4个导向缘部871、872、873、874在上下方向可移动 地保持。
[0126] 如图19所示,在连接器保持架87上,穿设有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2个长孔875、 876。保持构件66具备穿过上侧的长孔875向右方突出的导向销67、由下侧的长孔876引 导的突起部68。保持构件66是相当于第一实施形态的保持构件56的构件,导向销67是相 当于导向销564的构件。将导向销67导入固定构件3A的导向部34A的导向空间34AG,由 此调整保持构件66 (第二连接器6A)的高度位置。另外,保持构件66可以在以导向销67 接触上侧的长孔875的上端边缘的位置为上限,以突起部68接触下侧的长孔876的下端边 缘的位置为下限的行程范围内上下移动。
[0127] 第二连接器6A是与第一实施形态中说明的第二连接器6相同的连接器,通过第二 线缆6C与后处理装置2的后处理单元200电连接。第二连接器6A具备保持该第二连接器 6A的爪部651、652。第二连接器6A可在由爪部651、652保持的状态下在上下方向以及左 右方向上稍微移动。因而,即使第二连接器6A的连接器开口 63A与第一连接器4A的连接 器开口 43A之间产生微小位置偏离,也可以通过第二连接器6A的所述稍微移动,吸收该位 置偏离,使两者嵌合。
[0128] 接着,对固定构件3A与连结构件5A的卡合动作进行说明。图22是显示连结构件 5A在解除位置的状态的图,图23是以安装在后处理装置2的垂直框架板24A上的状态显示 图22的状态的斜视图。图22以及图23的状态为后处理装置2即将机械连结在图像形成 装置1上之前或所述连结解除之后不久的状态。
[0129] 连结构件5A的垂直板部81和固定构件3A的垂直板部71相互平行且邻接,且顶 板部82和水平板部721在左右方向上排列在大致相同高度位置。固定构件3A的第一锁紧 部73、第二锁紧部74分别嵌入连结构件5A的第一窗部811、第三窗部813。此外,尽管图 中未显示,但连结构件5A的第一止挡片861、第二止挡片862分别抵接固定构件3A的垂直 板部71的左面。由此,实现第一缝隙部732、第二缝隙部742与第一卡合片84、第二卡合片 85的位置对齐。
[0130] 连结构件5A在解除位置时,形成相对于后处理装置2向前方拉出连结构件5A的 状态。该状态下,第 ^合片84、第二卡合片85相对于第一缝隙部732、第二缝隙部742向 前方分离,两者没有卡合。即,连结构件5A和固定构件3A没有通过第一锁紧部73、第二锁 紧部74在左右方向上机械连结。但是,第 ^合片84、第二卡合片85与第一缝隙部732、第 二缝隙部742的开口端在前后方向上相对。连结构件5A的前方部分81F从前纵框架250F 向前方突出。该状态下,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6处于非嵌合的状态,连接器开口 43A、 63A之间处于相向的状态。
[0131] 图24是显示连结构件5A在连结位置的状态的图,图25是以安装在后处理装置2 的垂直框架板24A上的状态显示图24的状态的斜视图,图26是沿图25的IIVI - IIVI线 断面的斜视图。连结构件5A从解除位置移动至连结位置时,通过第一导向螺钉241A、第二 导向螺钉242A对第一导向开口 831、第二导向开口 832的导向作用,连结构件5A向后方直 线滑动。在解除位置接触第一导向开口 831、第二导向开口 832的后端边缘的第一导向螺钉 241A、第二导向螺钉242A,在连结位置时接触第一导向开口 831、第二导向开口 832的前端 边缘。
[0132] 连结构件5A在连结位置时从向前方拉出的状态回到后方,处于容纳在后处理装 置2内的状态。该状态下,第一卡合片84、第二卡合片85进入第一缝隙部732、第二缝隙部 742内。通过该进入,第一卡合片84、第二卡合片85变得与第一板片731、第二板片741在 左右方向上干涉(卡合)。即,形成连结构件5A与固定构件3A通过第一锁紧部73、第二锁紧 部74在左右方向上机械连结的状态。
[0133] 在连结位置时,形成连结构件5A的前方部分81F顺沿前纵框架250F的状态。弯 折部814与前纵框架250F的前表面位于同一平面,突片815与设置在前纵框架250F上的 容纳凹部251嵌合。螺丝817与弯折部814的螺丝孔816 (图22)锁合。
[0134] 在连结构件5A从解除位置到连结位置的期间,通过导向部34A进行第一连接器4A 与第二连接器6A的高度位置对齐。而且,在连结构件5A到达连结位置时,达成连接器开口 43A、63A嵌合的状态。此时的动作与之前在第一实施形态中基于图11?图16进行说明的 动作相同,这里省略说明。
[0135]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二实施形态,仅通过连结构件5A的前后方向上的移动,实现第 一锁紧部73、第二锁紧部74的干涉状态的形成及其解除,创造出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 装置2机械连结的状态和所述机械连结被解除的状态。因而,可以简化两者的机械连结及 其解除的机构。另外,由于无需上下方向上的移动,所以可以实现连结构件5A的简化。而 且,可以通过第一卡合片84、第二卡合片85进入或远离第一缝隙部732、第二缝隙部742的 简单方式,实现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的可靠机械连结。
[0136]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形态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可以采用 以下变形实施形态。
[0137] (1)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将本发明涉及的单元连结体应用于由图像形成装置 1与后处理装置2的连结体构成的图像形成系统S的例子。但本发明涉及的单元连结体的 应用用途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应用于图像形成装置1与供应片体的外接的送纸单元的连结 体。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的领域以外的各种装置中,上述各实施形态显示的构成可以应用 于由具备进行一些处理动作的电气设备的第一单元和具备其他的电气设备的第二单元构 成的单元连结体。
[0138] (2)上述第一实施形态中,说明了通过锁紧部321与垂下板521干涉,固定构件3 与连结构件5卡合的例子。另外,第二实施形态中,说明了通过第-^合片84、第二卡合片 85进入第一缝隙部732、第二缝隙部742,固定构件3A与连结构件5A卡合的例子。两者的 卡合的形态是任意的,例如可以伴随连结构件5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上的移动,实现与固 定构件3的卡合及其卡合解除。例如,凹部与凸部的嵌合、卡止孔与钩的卡合等可以应用于 固定构件3与连结构件5的卡合。如同锁紧部321与垂下板521那样,使平板构件之间干 涉的形态是稳定的机械连结,所以这种方式较为优选。
[0139] (3)上述实施形态中,说明了将图像形成装置1的定位销33插入后处理装置2的 长孔243的形态的例子。然而,在图像形成装置1与后处理装置2没有高度位置的高低差的 情况下,可以在后处理装置2侧设置与定位销33的外径对应的圆孔,代替上述的长孔243。 该情况下,通过将定位销33插入所述圆孔,实现第一连接器4与第二连接器6的高度位置 的调整,所以保持构件56可以固定安装在垂直板部51上。另外,固定构件3上的导向部34 可以省去。
[0140]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趣旨的情况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清楚地知道本发明 的各种修正形态和变更形态。另外,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记载的举例说明的实施 形态。
【权利要求】
1. 一种单元连结体,具备: 第一单元,其具有第一侧面,并容纳第一电气设备; 第二单元,其具有第二侧面,并容纳第二电气设备,在所述第二侧面邻接所述第一侧面 的状态下所述第二单元与所述第一单元并排设置; 固定构件,其固定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 第一连接器,其固定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并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电连接; 连结构件,其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的并排设置方向即第一 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并能够在与所述固定构件卡合的连结 位置和所述卡合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位置改变;以及 第二连接器,其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并搭载在所述连结构件上,且与所述第二 电气设备电连接, 在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非 结合状态, 在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连结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结 合状态。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构件还能够沿在垂直面内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上移动,其在所述 解除位置上与在所述连结位置上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不同, 所述固定构件具备作为用于所述卡合的部分的锁紧部,所述锁紧部与位于所述连结位 置的高度位置的所述连结构件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干涉而连结,且所述锁紧部与位 于所述解除位置的高度位置的所述连结构件不发生所述干涉。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构件在沿在垂直面内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 下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所述固定构件具备作为用于所述卡合的部分的锁紧部,所述锁紧部与位于所述连结位 置的所述连结构件的一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干涉而连结,且所述锁紧部与位于所述解除 位置的所述连结构件不发生所述干涉。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元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紧部包括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板片和设置在该板片上在所述第二方向上 延伸的缝隙部, 所述连结构件具备能够进入所述缝隙部的卡合片, 所述卡合片在所述连结构件处于所述解除位置时远离所述缝隙部,所述卡合片在所述 连结构件处于所述连结位置时进入所述缝隙部而与所述板片干涉。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构件具备保持所述第二连接器且能相对于该连结构件在垂直面内垂直于所 述第一方向的第三方向上移动的保持构件, 所述固定构件具备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延伸的用于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引导至与所述第 一连接器结合的位置的导向部, 所述导向部在所述连结构件从所述解除位置到所述连结位置时引导所述保持构件的 一部分,并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调整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高度位置。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元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被引导的保持构件的一部分是从所述保持构件朝所述第一方向突出设置的导向 销, 所述导向部具备所述导向销能抵接的、朝引导至所述结合位置的方向宽度变窄的锥形 的引导面。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侧面上配置有朝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定位销, 在所述第二侧面上配置有具备供所述定位销插入的孔的框架构件, 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定位销插入所述孔后进行所述位置改变,并具备避免在该位置改 变时与所述定位销干涉的窗部。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元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侧面上配置有朝所述第一方向突出的圆柱状的定位销, 在所述第二侧面上配置有具备供所述定位销插入的在所述第三方向上伸长的长孔的 框架构件, 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定位销插入所述长孔后进行所述位置改变,并具备避免在该位置 改变时与所述定位销干涉的窗部, 所述保持构件朝所述第三方向的可移动量依据所述定位销在所述长孔内的可移动量 确定。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单元以及所述第二单元具备面向进行操作的用户的前侧面, 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解除位置处于从所述前侧面朝所述用户侧被拉出的状态,所述连 结构件在所述连结位置处于容纳在所述第二单元内的状态。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元连结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构件从所述解除位置到所述连结位置时形成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 接器预备位置对齐的状态,通过之后的所述连结构件的朝所述第二方向的移动,形成所述 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结合的状态。
11. 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具备: 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第一侧面,容纳用于进行图像形成的第一电气设备,并在片体上 进行图像形成处理; 后处理装置,其具有第二侧面,容纳在进行了图像形成的片体上进行规定的后处理的 第二电气设备,并在所述第二侧面邻接所述第一侧面的状态下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并排设 置以进行所述后处理; 固定构件,其固定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 第一连接器,其固定配置在所述第一侧面上,并与所述第一电气设备电连接; 连结构件,其在水平面内垂直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与所述后处理装置的并排设置方向 即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可移动地配置在所述第二侧面上,并能够在与所述固定构件卡合 的连结位置和所述卡合被解除的解除位置之间进行位置改变;以及 第二连接器,其能够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结合,并搭载在所述连结构件上,且与所述第二 电气设备电连接, 在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解除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非 结合状态, 在所述连结构件在所述连结位置的状态下,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处于结 合状态。
【文档编号】G03G15/00GK104062866SQ201410088771
【公开日】2014年9月24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8日
【发明者】奥村启二, 能宗辉光 申请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