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光镜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1704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反光镜单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反光镜单元,即使在由于制造上的尺寸误差导致反光镜主体的厚度不均时,通过以其表面的反射面为基准限定反光镜主体在厚度方向的位置,从而提高取景器光轴的位置精度并得到期望的光学性能,同时在将反光镜主体装配到反光镜支架时不会损伤反光镜主体表面的反射面。其具备:反光镜主体,其表面具有反射面;反光镜支架,其具有支撑所述反光镜主体背面的反光镜支撑面,和与所述反射面相对的限位突起,及在所述反光镜支撑面,俯视时在与所述限位突起至少一部分重合的位置上形成的施力构件插入部;以及施力构件,其插入到所述反光镜支架的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通过将所述反射面压紧于所述限位突起,从而限定所述反光镜主体在厚度方向的位置。
【专利说明】一种反光镜单元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反光镜支架支撑表面具有反射面的反光镜主体而成的反光镜单元。

【背景技术】
[0002]在单反相机的内部,在被插入到成像光路上将被摄物体的光线反射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反光镜下位置和避开成像光路使被摄物体的光线通向成像元件侧的反光镜上位置之间设有可以转动的可动反光镜(急回反光镜)。这种可动反光镜,通常是由反光镜支架支撑表面具有反射面的反光镜主体而成。
[0003]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使反光镜(反光镜主体)的背面与在支撑构件(反光镜支架)的卡合部所形成的用以设定镜面的状态位置的支撑部相抵接,在支撑构件卡合部与反光镜表面(反射面)之间夹设板簧,通过板簧使反光镜表面以面接触状态压紧固定而成的反光镜装置(反光镜单元)。
[0004]然而,专利文献1,使反光镜的背面与用以设定镜面的状态位置的支撑部相抵接,由于限定了反光镜在厚度方向的位置,因此当由制造上的尺寸误差导致反光镜的厚度不均时,相对于支撑构件便产生了反光镜表面(反射面)的安装误差,结果是对取景器光轴位置产生不良影响,取景器成像偏离并对视野率产生不良影响,无法得到所期望的光学特性。另夕卜,设有多个用以设定镜面的状态位置的支撑部,在多个支撑部的中间部,由于设有板簧压紧部,由板簧的自重导致反光镜的挠曲,存在对取景器可视性产生不良影响的隐患。
[0005]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主反光镜主体(反光镜主体)上预先贴附第I遮光片,通过将该贴附体压入到支架(反光镜支架)的底部与第I?第4突起部之间,由支架支撑主反光镜主体而成的主反光镜结构体(反光镜单兀)。即,将主反光镜主体与第I遮光片贴附体的厚度,设定为大于支架的底部与第I?第4突起部之间的距离。
[0006]然而,专利文献2,在将主反光镜主体与第I遮光片贴附体压入到支架的底部与第I?第4突起部之间时,主反光镜主体表面(反射面)会被支架的第I?第4突起部擦伤(在主反光镜主体表面(反射面)出现沿压入方向的凹痕)。
[0007]【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文献实开平5-90420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10-266708号公报
[0009]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10]本实用新型是基于以上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即使由制造上的尺寸误差导致反光镜主体的厚度不均,通过以其表面的反射面为基准来限定反光镜主体在厚度方向的位置,提高取景器光轴的位置精度并得到期望的光学性能,同时获得一种将反光镜主体装入反光镜支架时不会损伤反光镜主体表面的反射面的反光镜单元。
实用新型内容
[0011]本实用新型的反光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反光镜主体,其表面具有反射面;反光镜支架,其具有支撑所述反光镜主体背面的反光镜支撑面,和与所述反射面相对的限位突起,和在所述反光镜支撑面,在俯视时与所述限位突起至少一部分重合的位置上形成的施力构件插入部;以及施力构件,插入到所述反光镜支架的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通过将所述反射面压紧于所述限位突起,从而限定所述反光镜主体在厚度方向的位置。
[0012]所述限位突起与所述反光镜主体的反射面的接触部,以及,所述施力构件与所述反光镜主体背面的接触部分别相向,较为理想。
[0013]所述限位突起具有向所述反光镜主体表面的有效反射面外侧的边缘部弯曲的弯曲部,所述施力构件具有向所述反光镜主体背面弯曲的弯曲部,所述限位突起的所述弯曲部与所述施力构件的所述弯曲部,将所述反光镜主体的表面及背面夹住并对接,较为理想。
[0014]所述反光镜主体的厚度,设定为小于所述反光镜支架的所述反光镜支撑面与所述限位突起之间的距离,在未将所述施力构件插入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的状态下,所述反光镜主体表面的反射面并未被压到所述限位突起,仅在将所述施力构件插入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的状态下,所述反光镜主体表面的反射面被压紧于所述限位突起,较为理想。
[0015]所述限位突起,分别设在所述反光镜支撑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在所述反光镜支架中,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的限位突起的下方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反光镜主体沿其板厚的平面方向插入的反光镜插入部,较为理想。
[0016]所述反光镜插入部,从设有使所述反光镜支架在反光镜上位置与反光镜下位置之间转动的转动轴一侧可将所述反光镜主体沿其板厚平面方向插入,较为理想。
[0017]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可以使所述施力构件,在所述反光镜主体的板厚平面方向上,从所述反光镜主体的边缘部向所述反光镜支架的向内滑动插入,较为理想。
[0018]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分别设在距所述转动轴较近一侧和距所述转动轴较远一侧的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在距所述转动轴较近一侧的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上,所述施力构件从所述反光镜主体的插入方向被插入,在距所述转动轴较远一侧的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上,所述施力构件从与所述反光镜主体的插入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被插入,较为理想。
[0019]在所述反光镜支架的所述反光镜支撑面上,形成有第I粘合剂注入用开口,通过向该第I粘合剂注入用开口注入粘合剂,粘合所述反光镜支架与所述反光镜主体,较为理本巨
ο
[0020]在所述反光镜支架的所述反光镜支撑面上,形成有第2粘合剂注入用开口,通过向该第2粘合剂注入用开口注入粘合剂,粘合所述反光镜支架与所述施力构件,较为理想。
[0021]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由在所述反光镜支撑面上,与所述施力构件的平面形状相对应地凹设的施力构件插入凹部形成,较为理想。
[0022]或者,在所述反光镜主体背面上,形成有与所述施力构件的平面形状相对应地切开的反光镜插入用切口部,所述反光镜支撑面中,与所述反光镜主体的所述反光镜插入用切口部相对的部分,能够构成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
[0023]所述施力构件可由板簧、橡胶件、缓冲件或者压簧构成。
[0024]实用新型效果
[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即使由制造上的尺寸误差导致反光镜主体的厚度不均,通过以其表面的反射面为基准来限定反光镜主体在厚度方向的位置,以提高取景器光轴的位置精度并得到期望的光学性能,同时获得一种将反光镜主体装入反光镜支架时不会损伤反光镜主体表面的反射面的反光镜单元。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图1中图1 (A)?图1 (C)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光镜单元的反光镜主体的单体结构的图,图1(A)是从反光镜表面侧看的斜视图,图1(B)是从反光镜表面侧看的平面图,图1(C)是从反光镜背面侧看的平面图;
[0027]图2是表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光镜单元的反光镜支架从表面侧看的单体结构的斜视图;
[0028]图3是表示同一反光镜支架从背面侧看的单体结构的斜视图;
[0029]图4是表示同一反光镜支架从距表面侧的反光镜转动轴较远一侧看的单体结构的斜视图;
[0030]图5是表示同一反光镜支架从距表面侧的反光镜转动轴较近一侧看的单体结构的斜视图;
[0031]图6中图6(A)?图6(C)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反光镜单元的板簧(施力构件)的单体结构的图,图6(A)是从弯曲部侧看的斜视图,图6(B)是从弯曲部侧看的平面图,图6(C)是侧面图;
[0032]图7是表示将板簧插入反光镜支架的板簧插入凹部的状态的平面图;
[0033]图8是表不与将板簧插入反光镜支架的板簧插入凹部的状态的图4相对应的斜视图;
[0034]图9是表不与将板簧插入反光镜支架的板簧插入凹部的状态的图5相对应的斜视图;
[0035]图10是表示通过插入板簧插入凹部的板簧将反光镜主体表面压紧于限位突起从而限定反光镜主体在厚度方向的位置的状态的图;
[0036]图11是表示限位突起的弯曲部与板簧的弯曲部将反光镜主体的表面及背面夹住并对接的状态的图10的XI部的放大图;
[0037]图12是表不向反光镜支架的粘合剂注入用开口注入粘合剂的工序的图;
[0038]图13是表示向反光镜支架的粘合剂注入用开口注入粘合剂后在其周围贴附遮光片的工序的图;
[0039]图14是表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光镜单元中装配了子反光镜单元后的状态的第I斜视图;
[0040]图15是表示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光镜单元中装配了子反光镜单元后的状态的第2斜视图。
[0041]符号说明
[0042]10反光镜单元
[0043]20反光镜主体(主反光镜主体)
[0044]21反射面(半反光镜面)
[0045]22遮光用镀膜
[0046]40反光镜支架(主反光镜支架)
[0047]41反光镜支撑面
[0048]4IA开口部
[0049]41B、41C 粘合剂注入用开口(第I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
[0050]42前壁部
[0051]43左右壁部
[0052]43A铰链销
[0053]44反光镜转动轴(主反光镜转动轴)
[0054]45反光镜插入孔(反光镜插入部)
[0055]46限位突起
[0056]46A弯曲部
[0057]47限位突起
[0058]47A弯曲部
[0059]48板簧插入凹部(施力构件插入部,施力构件插入凹部)
[0060]48A板簧插入孔
[0061 ]48B粘合剂注入用开口(第2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
[0062]49板簧插入凹部(施力构件插入部,施力构件插入凹部)
[0063]49A板簧插入孔
[0064]49B粘合剂注入用开口(第2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
[0065]60板簧(施力构件)
[0066]61弯曲部
[0067]62平坦部
[0068]70、72、74 遮光片
[0069]80子反光镜单元
[0070]81子反光镜主体
[0071]82子反光镜支架
[0072]83子反光镜转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0073]参照图1?图15,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反光镜单元10的一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反光镜单兀10,适用于单反相机的可动反光镜(急回反光镜)。反光镜单兀10具备反光镜主体(主反光镜主体)20、反光镜支架(主反光镜支架)40、板簧(施力构件)60。以下说明中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宽度方向)”以图中所示的箭头方向为基准。
[0074](反光镜主体20的组成)
[0075]主要如图1 (A)?图1 (C)所示,反光镜主体20是由俯视时呈矩形的平板状的构件组成。反光镜主体20在其表面具有反射面21。本实施方式的反射面21是由能够部分反射入射光并透过其余部分的半反光镜面形成。在反光镜主体20背面上镀有遮光用镀膜(IV >卜)22来限定其表面的反射面21的半反光镜区域的大小。
[0076](反光镜支架40的组成)
[0077]主要如图2?图5所示,反光镜支架40是由包围平板状的反光镜主体20的框架状构件组成。反光镜支架40具有支撑反光镜主体20背面的反光镜支撑面41。反光镜支撑面41具有使该反光镜支撑面41所支撑的反光镜主体20背面中未镀有遮光用镀膜22的半反光镜区域相对应的部分露出的开口部41A。在反光镜支撑面41的开口部41A的前方,在左右方向上形成有并列的两个粘合剂注入用开口(第I粘合剂注入用开口)41B,在反光镜支撑面41的开口部41A的后方,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两个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1B的中间部)上穿设有粘合剂注入用开口(第I粘合剂注入用开口)41C。粘合剂注入用开口41B、41C呈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孔形状。
[0078]反光镜支架40,具有用以抵靠反光镜主体20的前端部从而限定其前后方向位置的前壁部42,用以抵靠反光镜主体20的左右方向端部(宽度方向端部)从而限定其左右方向位置(宽度方向位置)的左右壁部43。在左右壁部43上,形成有用于支撑下述子反光镜单元80 (图14、图15)并使其自由转动的一对铰链销43A。
[0079]在反光镜支架40的左右壁部43的后端部上,形成有一对反光镜转动轴(主反光镜转动轴)44。该反光镜转动轴44,可自由转动地枢接在单反相机内部的反光镜盒(未图示)的两侧壁。在单反相机的内部,设有以反光镜转动轴44为中心用于使反光镜支架40转动的转动驱动机构(未图示)。
[0080]反光镜支架40,位于反光镜转动轴44的下方,具有用于从该反光镜转动轴44的侧面沿其板厚平面方向插入反光镜主体20的反光镜插入孔(反光镜插入部)45。如上所述,前壁部42具有抵靠反光镜主体20的前端部从而限定其前后方向位置的功能,左右壁部43,具有抵靠反光镜主体20的左右方向端部(宽度方向端部)从而限定其左右方向位置(宽度方向位置)的功能。此外,在左右壁部43上,需要用于形成一对铰链销43A的空间。因此,用于将反光镜主体20插入反光镜支架40的反光镜插入孔45,形成在反光镜支架40的后端部的反光镜转动轴44的下方,较为理想。
[0081]反光镜支架40,具有位于距左右壁部43的反光镜转动轴44较远一侧(距被摄物体较近一侧)的两侧、与反光镜支撑面41所支撑的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左右边缘相对的一对限位突起46。在该一对限位突起46上,形成有向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左右边缘弯曲的弯曲部46A。限位突起46和弯曲部46A,位于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有效反射面外侧的边缘部,不影响取景器成像。反光镜支撑面41和限位突起46(弯曲部46A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反光镜主体20的厚度。
[0082]反光镜支架40,具有位于距左右壁部43的反光镜转动轴44较近一侧(距被摄物体较远一侧)的两侧、与反光镜支撑面41所支撑的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左右边缘相对的一对限位突起47。在该一对限位突起47上,形成有向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左右边缘弯曲的弯曲部47A。限位突起47和弯曲部47A,位于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有效反射面外侧的边缘部,不影响取景器成像。反光镜支撑面41和限位突起47(弯曲部47A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设定为大于反光镜主体20的厚度。
[0083]反光镜支架40,具有位于距左右壁部43的反光镜转动轴44较远一侧的两侧、在俯视时包含一对限位突起46并凹设于反光镜支撑面41的一对板簧插入凹部(施力构件插入部,施力构件插入凹部)48。一对板簧插入凹部48呈与俯视为矩形的板簧60(图6(B))相对应的矩形。在左右壁部43上,使一对板簧插入凹部48连通,穿设有一对板簧插入孔48A。在包含反光镜支撑面41与一对板簧插入凹部48的交界的部分上,穿设有呈圆形的一对粘合剂注入用开口(第2粘合剂注入用开口)48B。
[0084]反光镜支架40,具有位于距左右壁部43的反光镜转动轴44较近一侧的两侧、在俯视时包含一对限位突起47并凹设于反光镜支撑面41的一对板簧插入凹部(施力构件插入部,施力构件插入凹部)49。一对板簧插入凹部49呈与俯视矩形的板簧60(图6(B))相对应的矩形,其前后方向的长度设定为与板簧60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相比留有若干余量。在反光镜支架40的后端部的反光镜转动轴44的下方,连通一对板簧插入凹部49及反光镜插入孔45,设有一对板簧插入孔49A。在一对板簧插入凹部49内,在前后方向穿设呈较长矩形的一对粘合剂注入用开口(第2粘合剂注入用开口)49B。
[0085](板簧60的组成)
[0086]主要如图6(A)?图6(C)所示,板簧60,在俯视时呈矩形,在侧视时具有位于中间部的弯曲部61,位于该弯曲部61的两端的平坦部62。在本实施方式中虽使用同一规格的4个板簧60,但可以按照反光镜支架40的板簧插入凹部48、49的形状对板簧60的形状做适当的变更。
[0087]4个板簧60,在反光镜支架40的反光镜支撑面41上支撑反光镜主体20的状态下,使其弯曲部61朝向反光镜主体20背面,插入反光镜支架40的板簧插入凹部48、49 (4处)。在该插入状态下,反光镜支架40的限位突起46、47与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在侧视时线接触的部分(4处),以及板簧60与反光镜主体20背面在侧视时线接触的部分(4处)分别相向(一致)。具体的是,反光镜支架40的限位突起46、47的弯曲部46A、47A(4处)与4个板簧60的弯曲部61,将反光镜主体20的表面及背面夹住并对接。即,通过4个板簧60所施加的力,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前侧和后侧的左右边缘(4处)压紧于反光镜支架40的限位突起46、47的弯曲部46A、47A(4处),限定了反光镜主体20在厚度方向的位置。
[0088]在这里,将距被摄物体较近一侧的板簧插入凹部48及用于将板簧60插入该板簧插入凹部48的板簧插入孔48A沿反光镜支架40的左右壁部43设置的理由如下。即,从相机拆卸镜头或镜头盖时,虽然反光镜单元10处于从前方可视的状态(外露),但是沿反光镜支架40的左右壁部43设置的板簧插入凹部48及板簧插入孔48A处于从前方不可视(非外露),所以不会损坏反光镜单元10的外观,这是因为灰尘等异物难以通过板簧插入凹部48及板簧插入孔48A进入反光镜单元10内。另外,假如在将板簧插入凹部48及板簧插入孔48A沿反光镜支架40的前壁部42的前端侧设置时,作用有由反光镜单元10的上下运动(转动运动)产生的离心力,存在由该离心力导致板簧60从反光镜支架40脱落的隐患,如果使板簧插入凹部48及板簧插入孔48A沿反光镜支架40的左右壁部43设置,就不存在这种隐患。
[0089](反光镜单元10的装配方法)
[0090]参照图7?图15,对如上所述组成的反光镜单元10的装配方法进行具体说明。[0091 ](将反光镜主体20插入反光镜支架40的工序)
[0092] 首先,如图7?图9所示,通过位于反光镜支架40的后端部的反光镜转动轴44的下方的反光镜插入孔45,将反光镜主体20沿其板厚平面方向插入。于是,反光镜主体20,在其左右方向端部抵靠反光镜支架40的左右壁部43从而限定左右方向位置的状态下,向前方滑动。此时,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左右边缘,通过左右的限位突起47、46的弯曲部47A、46A的下方并被导向前方。最终,反光镜主体20的前端部抵靠于反光镜支架40的前壁部42,从而限定反光镜主体20的前后方向位置,完成了反光镜主体20的插入。
[0093]在这里,反光镜主体20的厚度,设定为小于反光镜支撑面41与限位突起46(弯曲部46A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及反光镜支撑面41与限位突起47(弯曲部47A的前端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将反光镜主体20插入反光镜支架40的工序中,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不会被限位突起46、47(弯曲部46A、47A)剐蹭,不会损伤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另外,在完成反光镜主体20的插入的阶段,板簧60并未插入到板簧插入凹部48、49中,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并未被压紧于限位突起46、47的弯曲部46A、47A。
[0094]另外,在将反光镜主体20插入反光镜支架40的状态下,为了明确反光镜主体20背面侧的组成,在图7?图9中,大致地画出反光镜主体20。
[0095](将板簧60插入反光镜支架40的工序)
[0096]然后,如图7?图11所示,使4个板簧60的弯曲部61向反光镜主体20背面挠曲,同时将4个板簧60插入反光镜支架40的板簧插入凹部48、49 (4处)。4个板簧60,在反光镜主体20的板厚平面方向上,能够从反光镜主体20背面的边缘部滑动插入反光镜支架40的板簧插入凹部48、49内。
[0097]具体的是,在距反光镜转动轴44较远一侧的两个板簧插入凹部48,通过板簧插入孔48A,将两个板簧60从与反光镜主体20的插入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插入。板簧插入凹部48具有限定插入的板簧60的平面位置的限位块的功能。
[0098]另一方面,距反光镜转动轴44较近一侧的两个板簧插入凹部49,通过板簧插入孔49A,将两个板簧60从与反光镜主体20的插入方向平行的前后方向插入。板簧插入凹部49具有限定插入板簧60的平面位置的限位块的功能。
[0099]在反光镜支架40的板簧插入凹部48、49 (4处)插入4个板簧60的状态下,反光镜支架40的限位突起46、47与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在侧视时线接触的部分(4处),以及板簧60与反光镜主体20背面在侧视时线接触的部分(4处)分别相向(一致)。具体的是,反光镜支架40的限位突起46、47的弯曲部46A、47A(4处)与4个板簧60的弯曲部61,将反光镜主体20的表面及背面夹住并对接。换言之,反光镜支架40的限位突起46、47与板簧插入凹部48、49,配置成当将板簧60插入板簧插入凹部48、49时,板簧60的弯曲部61的弯曲中心与限位突起46、47的弯曲部46A、47A的弯曲中心一致。
[0100]像这样,通过4个板簧60施加的力,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前侧与后侧的左右边缘(4处),压紧于反光镜支架40的限位突起46、47的弯曲部46A、47A(4处),限定反光镜主体20的厚度方向的位置。图11,虽在反光镜支架40的前方画出限位突起46的弯曲部46A和与其对应的板簧60的弯曲部61将反光镜主体20的表面及背面夹住并对接处,但在反光镜支架40的后方也同样地,限位突起47的弯曲部47A和与其对应的板簧60的弯曲部61,将反光镜主体20的表面及背面夹住并对接。
[0101]像这样,通过以其反射面21为基准限定反光镜主体20在厚度方向的位置,即使由制造上的尺寸误差导致反光镜主体20的厚度不均,也不会受其影响,从而提高取景器光轴的位置精度并能够获得期望的光学性能。另外,在制造工序中不需过多考虑反光镜主体20在厚度方向的尺寸误差,可降低反光镜主体20的成本进而降低反光镜单元10的成本。此夕卜,由于反光镜支架40的限位突起46、47的弯曲部46A、47A(4处)与4个板簧60的弯曲部61,将反光镜主体20的表面及背面夹住并对接,不存在由板簧60的自重导致的反光镜主体20挠曲,取景器可视性也良好。
[0102](粘合反光镜主体20、反光镜支架40及板簧60的工序)
[0103]然后,如图12所示,向反光镜支架40的粘合剂注入用开口(第I粘合剂注入用开口)41B、41C(3处)注入粘合剂。据此,注入的粘合剂,遍布反光镜支架40的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1B、41C的周边部、和在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1B、41C露出的反光镜主体20背面,从而粘合反光镜支架40与反光镜主体20。
[0104]另外,向反光镜支架40的粘合剂注入用开口(第2粘合剂注入用开口)48B(2处)注入粘合剂。据此,注入的粘合剂,遍布反光镜支架40的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8B的周边部、和在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8B露出的板簧60的背面,从而粘合反光镜支架40与板簧60。
[0105]此外,向反光镜支架40的粘合剂注入用开口(第2粘合剂注入用开口)49B (2处)注入粘合剂。据此,注入的粘合剂,遍布反光镜支架40的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9B的周边部、和在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9B露出的板簧60的背面,从而粘合反光镜支架40与板簧60。
[0106]通过分别粘合反光镜支架40与反光镜主体20,反光镜支架40与板簧60,使反光镜单元10适用于单反相机的可动反光镜,即使在反光镜单元10在反光镜下位置与反光镜上位置之间高速转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切实地防止由冲击等导致的反光镜主体20和板簧60从反光镜支架40的脱落。
[0107]当完成反光镜主体20、反光镜支架40及板簧60的粘合,如图13所示,在反光镜支架40上贴附用以包覆两个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1B的I张遮光片70,和用以包覆I个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1C的I张遮光片72,和用以分别包覆两个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9B的2张遮光片74。据此,在单反相机曝光成像时,能够防止来自取景器等的噪声光向成像元件侧的漏光。并且,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8B,不需要遮光片包覆。这是应为,在单反相机曝光成像時,通过下述的子反光镜单元80 (图14、图15)来包覆粘合剂注入用开口 48B,从而来自取景器等的噪声光不会向成像元件侧漏光。
[0108]综上所述,完成反光镜单元10的装配。如图14、图15所示,在完成的反光镜单元10中,装配有子反光镜单元80。子反光镜单元80具有支撑子反光镜主体81的子反光镜支架82。子反光镜支架82,在反光镜支架40的铰链销43A上具有自由转动的轴支撑的子反光镜转动轴83。在单反相机的内部,以子反光镜转动轴83为中心设有用于使子反光镜支架81转动的转动驱动机构(未图示)。
[0109]反光镜单元10,通过转动驱动机构(未图示)以反光镜转动轴44为中心使反光镜支架40转动,该转动是在被插入到成像光路上将被摄物体的光线反射到取景器光学系统的反光镜下位置和避开成像光路使被摄物体的光线通向成像元件侧的反光镜上位置之间转动。在反光镜单元10的背面侧设置的子反光镜单元80,通过转动驱动机构(未图示)以子反光镜转动轴83为中心使子反光镜支架82转动,在反光镜单元10的反光镜下位置,与反光镜主体20成不同角度的子反光镜主体81位于成像光路上,将透过反光镜主体20的被摄物体的光线的一部分反射并导入测距传感器或者测光传感器,在反光镜单元10的反光镜上位置,将子反光镜主体81收纳于反光镜主体20背面侧从成像光路避让。
[0110]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作为对反光镜主体20施力并将其反射面21的前侧和后侧的左右边缘压紧于限位突起46、47的施力构件,使用板簧60的情况。然而,只要具有对反光镜主体20施力将其反射面21的前侧与后侧的左右边缘压紧于限位突起46、47的功能,也可以使用板簧60以外的施力构件。例如,作为施力构件,可以使用橡胶件、缓冲件或者压簧等。
[0111]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说明了板簧插入凹部(施力构件插入部,施力构件插入凹部)48,49,俯视时包含限位突起46、47的情况,但未必有此必要,板簧插入凹部(施力构件插入部,施力构件插入凹部)48、49,与限位突起46、47在俯视时至少形成有一部分重合的位置时较好。
[0112]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由插入板簧(施力构件)60的板簧插入部(施力构件插入部),凹设于反光镜支架40的反光镜支撑面41的板簧插入凹部(施力构件插入凹部)48、49组成的情况。然而,作为板簧插入部(施力构件插入部)的其他的方式,在反光镜主体40的背面,形成有与板簧60的平面形状对应地切开的反光镜插入用切口部,反光镜支撑面41当中,也能够以与该反光镜插入用切口部相对的部分作为板簧插入部(施力构件插入部)。
[0113]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说明了限位突起46、47具有向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前侧和后侧的左右边缘弯曲的弯曲部46A、47A的情况,但也可以省略该弯曲部46A、47A。
[0114]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举例说明了以半反光镜面作为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的情况,例如在实施省略子反光镜单元80的方式时,也可以用全反射面作为反光镜主体20的反射面21。
[0115]在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反光镜支架40的限位突起46、47具有R形状的弯曲部46A、47A,板簧60具有R形状的弯曲部61的情况,取代这些R形状的弯曲部,例如,在反光镜主体20的表面及背面设置平面接触的接触平面部或者其他形状的接触部的方式也是可以的。
【权利要求】
1.一种反光镜单元,其特征在于,具备: 反光镜主体,其表面具有反射面; 反光镜支架,其具有支撑所述反光镜主体背面的反光镜支撑面,和与所述反射面相对的限位突起,及在所述反光镜支撑面,俯视时在与所述限位突起至少一部分重合的位置上形成的施力构件插入部;以及 施力构件,其插入到所述反光镜支架的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通过将所述反射面压紧于所述限位突起,从而限定所述反光镜主体在厚度方向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所述限位突起与所述反光镜主体的反射面的接触部,以及所述施力构件与所述反光镜主体背面的接触部分别相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所述限位突起,具有向所述反光镜主体表面的有效反射面外侧的边缘部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施力构件,具有向所述反光镜主体背面弯曲的弯曲部, 所述限位突起的所述弯曲部与所述施力构件的所述弯曲部,将所述反光镜主体的表面及背面夹住并对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所述反光镜主体的厚度设定为小于所述反光镜支架的所述反光镜支撑面与所述限位突起之间的距离, 在未将所述施力构件插入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的状态下,所述反光镜主体表面的反射面未被压到所述限位突起,仅在将所述施力构件插入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的状态下,所述反光镜主体表面的反射面压紧于所述限位突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所述限位突起,分别设置在所述反光镜支撑面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在所述反光镜支架上,在所述宽度方向的两侧的限位突起的下方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反光镜主体沿其板厚平面方向插入的反光镜插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所述反光镜插入部,从设置有用于使所述反光镜支架在反光镜上位置和反光镜下位置之间转动的转动轴一侧能够将所述反光镜主体沿其板厚平面方向插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能够使所述施力构件沿所述反光镜主体的板厚平面方向,从所述反光镜主体的边缘部滑动插入所述反光镜支架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分别设在距所述转动轴较近一侧与距所述转动轴较远一侧的在宽度方向的两侧, 在距所述转动轴较近一侧的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所述施力构件从所述反光镜主体的插入方向插入,在距所述转动轴较远一侧的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所述施力构件从与所述反光镜主体的插入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插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在所述反光镜支架的所述反光镜支撑面,形成有第1粘合剂注入用开口,通过向该第1粘合剂注入用开口注入粘合剂,粘合所述反光镜支架与所述反光镜主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在所述反光镜支架的所述反光镜支撑面,形成有第2粘合剂注入用开口,通过向该第2粘合剂注入用开口注入粘合剂,粘合所述反光镜支架与所述施力构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在所述反光镜支撑面,与所述施力构件的平面形状相对应地凹设有施力构件插入凹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在所述反光镜主体背面,形成有与所述施力构件的平面形状相对应地切开的反光镜插入用切口部, 所述反光镜支撑面中,与所述反光镜主体的所述反光镜插入用切口部相对的部分,构成所述施力构件插入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光镜单元, 所述施力构件由板簧、橡胶件、缓冲件或者压簧构成。
【文档编号】G02B7/182GK204101871SQ201420450294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11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4日
【发明者】真田慎一郎 申请人:理光映像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