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聚光增亮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3540阅读:407来源:国知局
一种聚光增亮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增亮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光增亮膜,包括透明基材和设置于透明基材上表面的聚光结构层,聚光结构层包括第一棱镜组和第二棱镜,第一棱镜组和第二棱镜穿插设置,第一棱镜组由2-5个第一棱镜组成,第二棱镜的高度比第一棱镜的高度高1.5-4μm,所述第一棱镜和所述第二棱镜均沿其长度方向相互水平设置。光源经本实用新型的聚光增亮膜作用后,大角度出射光线经第二棱镜结构作用后可以重新得到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光源能量利用率,相比传统结构的增亮膜,其增益效果可提高5%-10%。本实用新型的聚光增亮膜可以提供最佳增亮效果,同时增加光射出漫反射分布,从而降低聚光膜的表面光泽度。
【专利说明】一种聚光増亮膜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增亮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聚光增亮膜。

【背景技术】
[0002]一般液晶显示器(IXD)的背光模组,通常包含:一光源、一设置在光源上方的导光板、一设置在导光板上方的下扩散片、下扩散片设置有下增亮膜和上增亮膜,一般上下增亮膜区别在于在上增亮膜基材上做一层具有扩散UV处理。
[0003]增亮膜在许多电子产品中被用于增加背光平板显示器的亮度,所述背光平板显示器如液晶显示器(LCD)。增亮膜有利地表现出特定的光学和物理性能,这些性能包括与所产生的亮度增益(即“增益”)有关的增亮膜折射率。亮度增强薄膜在薄膜的光线发射表面上设置有平行的棱镜槽、双凸透状槽、或金字塔形状,该结构可以改变光线离开薄膜时通过薄膜/空气介面的角度,使斜的入射光线,能在垂直于薄膜的光输出面的方向上重新分配,从而使得更多的光线能垂直于薄膜光输出面。亮度增强薄膜具有平滑的光入射面,经由此面使光由背光模组进入。迄今,许多应用使用相互成交叉关系的两个亮度增强薄膜层,因此在各自薄膜层的沟槽是彼此成90度角。
[0004]上下增亮膜在提供增亮效果的同时,仍有部分大角度光线不能得到有效利用,该部分光线数量占总体光线5%以上,这限制了增亮膜增亮效果的提升。另外,光线从上增亮膜出射时,光线会过于集中于正视方向,镜面效果明显影响视觉。


【发明内容】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光增亮膜,该聚光增亮膜可以提供最佳增亮效果,同时增加光射出漫反射分布,从而降低增亮膜的表面光泽度。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聚光增亮膜,包括透明基材和设置于透明基材上表面的聚光结构层,聚光结构层包括第一棱镜组和第二棱镜,第一棱镜组和第二棱镜穿插设置,第一棱镜组由2-5个第一棱镜组成,第二棱镜的高度比第一棱镜的高度高1.5-4 μ m,所述第一棱镜和所述第二棱镜均沿其长度方向相互水平设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棱镜和所述第二棱镜的横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度为85° -95°。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棱镜的顶角呈尖角状或圆弧状,圆弧状顶角的圆弧半径为3-8 μ m0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棱镜的顶角呈尖角状或圆弧状,圆弧状顶角的圆弧半径为3-8 μ m0
[0010]进一步的,所述透明基材为PET膜层、PMMA膜层或PC膜层,其厚度为30-150 μ m。[0011 ] 进一步的,所述聚光结构层为具有高折射率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层。
[0012]进一步的,所述透明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高折射扩散膜层,其厚度为3-7 μ m。
[0013]进一步的,所述圆弧状顶角的圆弧半径为3-8 μπι。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棱镜和所述第二棱镜等间距设置。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棱镜相邻谷底之间的宽度为30-35 μπι,第一棱镜的高度为15-22 μm0
[001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棱镜柱底胶间距为35-40 μπι。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光源经本实用新型的聚光增亮膜作用后,大角度出射光线经第二棱镜结构作用后可以重新得到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光源能量利用率,相比传统结构的增亮膜,其增益效果可提高5%-10% ;同时在提高增益效果的基础上,在第一棱镜结构顶端应用圆弧结构,可以有效增加光射出漫反射分布,降低增亮膜的表面光泽度,在提供最佳增益效果的基础上同时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
[0018]本实用新型的聚光增亮膜可以提供最佳增亮效果,同时增加光射出漫反射分布,从而降低聚光膜的表面光泽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第一棱镜组由2个第一棱镜组成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第一棱镜组由5个第一棱镜组成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第一棱镜组由2个第一棱镜组成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第一棱镜组由2个第一棱镜组成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第一棱镜组由5个第一棱镜组成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第一棱镜组由5个第一棱镜组成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传统增亮膜的增亮原理示意图。
[0026]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第一棱镜组由2个第一棱镜组成时的增亮原理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为:1一透明基材、21—第一棱镜、22—第二棱镜、3—尚折射扩散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1-8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0029]如图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聚光增亮膜的实施例一,包括透明基材I和设置于透明基材I上表面的聚光结构层,聚光结构层包括第一棱镜组和第二棱镜22,第一棱镜组和第二棱镜22穿插设置,第一棱镜组由2-5个第一棱镜21组成,第二棱镜22的高度d7比第一棱镜21的高度d6高1.5-4 μ m,所述第一棱镜21和所述第二棱镜22均沿其长度方向相互水平设置。为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最佳使用效果,第二棱镜22的高度d7比第一棱镜21的高度d6高2 μπι。所述第二棱镜22与第一棱镜21的高度差d4对增亮膜的聚光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当第二棱镜22与第一棱镜21的高度差d4低于1.5 ym时候达不到良好聚光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第二棱镜22与第一棱镜21的高度差d4控制在1.5-4 μ m,增亮膜的聚光效果好。
[0030]光源经本实用新型的聚光增亮膜作用后,大角度出射光线经第二棱镜22结构作用后可以重新得到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光源能量利用率,相比传统结构的增亮膜,其增益效果可提高5%-10%。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棱镜21和所述第二棱镜22的横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度α为85° -95°。采用等腰结构设计,能够进一步提高棱镜对光线聚集以及反射的对称性,提高显示器模组的显示效果。为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所述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度α为90°。
[0032]本实用新型的聚光增亮膜可以提供最佳增亮效果,同时增加光射出漫反射分布,从而降低聚光膜的表面光泽度。
[0033]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基材I为PET膜层、PMMA膜层或PC膜层,其厚度d5为30-150 μ m。为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所述透明基材I的厚度d5为50 μπι。
[0034]本实施例中,所述聚光结构层为具有高折射率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层。聚光结构层由具有高折射率的丙烯酸类聚合物经雕刻有棱柱图案的辊筒接触压印,紫外固化而成的。
[0035]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基材I的下表面设置有高折射扩散膜层3,其厚度dl为3-7 μ mo所述高折射扩散膜层3是由二氧化硅、氧化铝、碳酸钙和玻璃粉中的至少一种与丙烯酸形成的复合物。为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所述高折射扩散膜层3的厚度dl为 5 μ m0
[003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棱镜21和所述第二棱镜22等间距设置。
[0037]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棱镜21相邻谷底之间的宽度d3为30-35 μ m,第一棱镜21的高度d6为15-22 μ m。为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所述第一棱镜21相邻谷底之间的宽度d3为32 μ m,第一棱镜21的高度d6为16ym。
[003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棱镜22柱底胶间距d2为35-40 μ m。为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所述第二棱镜22柱底胶间距d2为36 μπι。
[0039]如图3-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聚光增亮膜的实施例二,与上述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棱镜21的顶角呈尖角状或圆弧状,圆弧状顶角的圆弧半径为3-8 μ mo在提高增益效果的基础上,在第一棱镜21结构顶端应用圆弧结构,可以有效增加光射出漫反射分布,降低增亮膜的表面光泽度,在提供最佳增益效果的基础上同时提供良好的视觉效果。为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所述圆弧状顶角的圆弧半径为6 μπι。
[0040]如图7所示为传统增亮膜的增亮原理示意图,光线经由扩散膜粒子散射后形成散射光源a,散射光源光线经棱镜结构时,会形成四种类型的光线,分别是:小角度出射光线b、经另一棱镜结构循环利用光线C、经棱镜内壁循环利用光线d和大角度出射光线e,其中,光线b为理想出射光线,c和d为循环利用光线,e为非理想出射光线,光线e的存在削弱了增亮膜的增益效果。
[0041]如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聚光增亮膜的增亮原理示意图,特殊三棱镜结构的第二棱镜能有效改变光线e的出射角度,使得光线e可以得到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增亮膜的增益效果,相比传统结构的增亮膜,本发明增益效果可提高5%-10%。
[004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为:所述第二棱镜22的顶角呈尖角状或圆弧状,圆弧状顶角的圆弧半径为3-8 μπι。顶角呈圆弧状的结构设计可以提供最佳增亮效果,同时增加光射出漫反射分布,从而降低增亮膜的表面光泽度。为使本实用新型达到最佳使用效果,所述圆弧状顶角的圆弧半径为6 μπι。
[0043]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现方案,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其它方式实现,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任何显而易见的替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聚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包括透明基材和设置于透明基材上表面的聚光结构层,聚光结构层包括第一棱镜组和第二棱镜,第一棱镜组和第二棱镜穿插设置,第一棱镜组由2-5个第一棱镜组成,第二棱镜的高度比第一棱镜的高度高1.5-4 μ--,所述第一棱镜和所述第二棱镜均沿其长度方向相互水平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和所述第二棱镜的横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度为85° -9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的顶角呈尖角状或圆弧状,圆弧状顶角的圆弧半径为3-8 μ 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的顶角呈尖角状或圆弧状,圆弧状顶角的圆弧半径为3-8 μ 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材为PET膜层、PMMA膜层或PC膜层,其厚度为30-150 μ 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光结构层为具有高折射率的丙烯酸类聚合物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基材的下表面设置有高折射扩散膜层,其厚度为3-7 μ 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和所述第二棱镜等间距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棱镜相邻谷底之间的宽度为30-35 μ m,第一棱镜的高度为15-22 μ 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聚光增亮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棱镜柱底胶间距为35-40 μmD
【文档编号】G02B5/02GK204228987SQ201420676684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1月13日
【发明者】陈克勇, 朱文峰, 林绍豊, 余树东, 李宇吉 申请人:东莞市纳利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