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纤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9582阅读:140来源:国知局
光纤适配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遮光件的光纤适配器。



背景技术:

由于光纤具有高带宽、低损耗的优点,近年来已广泛作为讯号的传输媒介。为使讯号能传送至更远的距离,高功率的雷射二极管便孕育而生,因而使得耦合至光纤的能量大为增加。然而,上述高强度的红外光束由光纤的一端射出时,人眼并无法判断光束的存在与否,若操作者的眼睛不慎直接暴露在光束下,常会造成视力永久性的伤害。

参考图1,现有的光纤适配器(optical fiber adapter)100具有一本体110,本体110设有被复数个侧壁160所环绕的容室120,可分别与对接的光纤连接器(optical fiber connector)190连接。侧壁160上开设有缺口130,通过缺口130可与对接的连接器190上的突起192卡接,具有对位的功能。此外,两相对侧壁160的外侧设有凹部140,其上可装设卡接弹片(图未示),用以帮助适配器100于组装使用时的定位。当光纤连接器190插入适配器100的容室120时,经由连接器190的尾纤(pigtail)194而从套管(ferrule)196端面射出的高功率光束,会穿过适配器100另一端的容室120,若无遮蔽物的阻隔,将有可能直接照射在眼睛上,造成视力的受损。一般来说,未插上连接器190的容室120会以一塞子180塞住,以防止灰尘的污染并遮蔽光束,当欲插上连接器190时,再将塞子180取下。然而,上述的塞子180容易遗失掉落,且在取下的过程中,人眼亦有可能暴露在连接器190所传导的光束下。

参考图2,一种现有的具有遮光及防尘效果的光纤适配器200,于容室120的开口端设置一遮盖250,其一侧枢接于本体110,利用扭力弹簧260的弹力使遮盖250遮住容室120的开口端,以防止光束射出。若欲将光纤连接器190插入容室120内,须先将遮盖250掀起,才能将连接器190插入。上述具遮盖250的适配器200,须对其本体110进行加工,才能使遮盖250枢接于其上。因此,适配器200的制作较为复杂,成本亦相对较为高昂。

参考图3,一种现有的使用于光纤适配器100的防护装置300是在其中空的罩体310的开口端设置一遮盖350,遮盖350的一侧是枢接于罩体310,利用扭力弹簧360的弹力使遮盖350遮住罩体310的开口端。中空的罩体310是可套在适配器100的本体110上,以盖住缺口130以及容室120的开口,防止光束的射出并避免灰尘的污染。然而,若仅要求具有遮光及防尘的功能,上述防护装置300亦显得结构复杂,制造成本也相对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的现状,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适配器,可遮蔽由容室所射出的光束,藉此避免光束伤及眼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光纤适配器,包含有一本体、一内壳体、一遮光件以及一弹簧。本体具有一轴向的容室,由一第一壁、一第二壁、一第三壁与一第四壁所界定形成,其中第一壁与第三壁相对,并与第二壁及第四壁相连。容室的两轴向端分别具有一第一开口与一第二开口。内壳体包含有一中空的圆柱体,由其凸缘的正面延伸出。遮光件具有弹性且一体形成,设置在容室内,遮光件包含有一基部、一遮光部以及一连接部。遮光部设置在容室内,并延伸至圆柱体的开口前方。连接部与遮光部及基部相连接,其中遮光部通过连接部而能够相对于基部运动。弹簧设置在容室内并抵接基部,该弹簧用以将遮光件朝向容室的第一开口推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结构简单,可遮蔽由容室所射出的光束,避免光束伤及眼睛,制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光纤适配器与光纤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现有的具有遮光及防尘效果的光纤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3为现有的使用于光纤适配器的防护装置立体图;

图4为现有的LC型光纤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5为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的本体的立体图;

图7为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的内壳体的立体图;

图8a至8d为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的遮光件在不同视角的立体图。

图9为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的弹簧及盖板的立体图,其中弹簧设置在盖板上;

图10为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11至12显示将一光纤连接器插入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内;

图13显示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的遮光件上的卡钩是钩在盖板的止挡突起上;

图14显示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的遮光件上设置有透明片;

图15显示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其中遮光件上设置有透明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考图4,现有的LC型光纤连接器400大致上具有矩形的外型,其截面为正方形。连接器400包含有中空且呈矩形的一壳体410,其具有一顶壁411、一底壁412、一右壁413及一左壁414,其中右壁413与左壁414相对,并与顶壁411及底壁412相连。在顶壁411上设有一具弹性的闩子420,闩子420与连接器400的壳体410形成一体,其底部具有一个会活动的枢纽425,可让突耳(tab)426垂直连接器的中心轴线450-450上下运动。闩子420具有一对突起421,位在突耳426的相对两侧。另外,一套管(ferrule)440则位于壳体410内,并由壳体410前端的一圆形开口416伸出。在壳体410内还设有一弹簧(图未示),可让套管440穿过开口416前后来回运动。此外,在壳体410的右壁413与左壁414上,还分别设置有两相对的突起460。

参照图5,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具有遮光件的光纤适配器,例如可以是LC双工型光纤适配器包含有一个以塑料模造形成的本体500、一对内壳体600、一遮光件700、一盖板900以及一弹簧990。请参考图6,本体500的内部具有轴向的容室,由平行于右壁513与左壁514且与顶壁511及底壁512相连的一分隔壁515分隔为两部分,其中分隔壁515的中段处形成有一缺口516。由顶壁511、底壁512、分隔壁515与右壁513所界定的为右容室526,其在轴向方向具有两相对的一第一右开口526a与一第二右开口526b;而由顶壁511、底壁512、分隔壁515与左壁514所界定的为左容室528,其在轴向方向具有两相对的一第一左开口528a与一第二左开口528b。一接取开口550开设在顶壁511上,可允许图5的两内壳体600置入本体500的轴向容室内。在右容室526内的右壁513与分隔壁515上,各形成有一导引槽536,其由第一右开口526a处朝向第二右开口526b延伸出,并延伸至接近缺口516。而在左容室528内的左壁514与分隔壁515上,各形成有一导引槽538,其由第一左开口528a处朝向第二左开口528b延伸出,并延伸至接近缺口516。

如图7所示,两内壳体600是相同的,并以射出成型的方式以塑料形成。每个内壳体600包括两中空的圆柱体610,每个圆柱体610的前端具有一开口612。在圆柱体610的末端则设有大致呈矩形的一凸缘620,意即两圆柱体610形成在凸缘620的正面622。两内壳体600藉由各自的凸缘620连接在一起,以便界定出两共同的圆柱体。两凸缘620的总厚度相等于分隔壁515的缺口516的宽度。两内壳体600的圆柱体610放置在本体510内共轴,并界定出两共同的圆柱体。

如图8a至8d所示,遮光件700具有弹性,由金属一体形成,包含有一遮光部710、一连接部720及一基部730。连接部720与遮光部710和基部730相连接,连接部720大致上呈U字形,意即连接部720有弧形的表面,且具有一个缺口722。遮光部710可由一片平板或由复数片平板所连接形成,该遮光部710可相对于基部730运动。当遮光部710受到一推力时,会贴近基部730;而当推力消失后,遮光部710会因自身的弹力回复至原位。遮光部710上形成有一圆形的突起712,其大小及位置为能够大致堵住圆柱体610的开口612。基部730包含有一底板740,该底板740大致上呈矩形,具有一对横向的侧边741与一对纵向的侧边742,其中一横向侧边741连接至连接部720,而另一横向侧边741上则形成有一受推片750。受推片750大致上呈矩形,其从底板740垂直向下延伸出,受推片750的延伸方向大致上平行于遮光部710从连接部720延伸出的方向。在受推片750与底板740的连接处,形成有一凹部752,该凹部752能够用来增加受推片750的机械强度。而在受推片750的其中两个相对侧边753朝向底板740延伸的方向,分别垂直延伸出有一增强片754,该两增强片754大致上垂直于底板740,能够用来增加受推片750的机械强度。在底板740上垂直向上延伸出有一片突起743。底板740上还设有两卡钩744,该两卡钩744由斜向上延伸出的两长条形的弹片所构成。各卡钩744具有一固定的根部745和一远离根部745且可相对于底板740自由运动的尾端746,其中根部745固定在底板740上,且较尾端746更接近连接部720。基板730还包含有两长条状的导引片770,分别连接到底板740的两纵向侧边742。导引片770间隔地相对设置,且大致上平行于底板740,该两导引片770能够利用两连接片760分别连接到底板740的两纵向侧边742,其中连接片760分别垂直连接到导引片770与底板740。

如图9所示,盖板900大致上呈矩形,其上设置有两条纵向的容置槽910,供放置弹簧990,且也能够让遮光件700上的突起743压缩弹簧990。在各容置槽910的两侧,各形成有一止挡突起920。盖板900上还形成有复数个纵向的啮合部930,例如是卡钩,可分别与本体500的右壁513、左壁514与分隔壁515啮合。另外,盖板900中央处还形成有一矩形的突起940,其位置与本体500的分隔壁515上的缺口516相对应。

在组装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时,先将两内壳体600的凸缘620的背面624相贴合,先行将两内壳体600组装好,而后将组装好的内壳体600通过接取开口550置入本体500内,让两内壳体600的凸缘620插入分隔壁515的缺口516内。接着将装有弹簧990的盖板900覆盖接取开口550,并将盖板900压向本体500,使盖板900上的啮合部930分别与本体500的右壁513、左壁514和分隔壁515啮合。在此同时,盖板900中央处的突起940会位在缺口516内,并压在两内壳体600的凸缘620上。接着将遮光件700从第一左开口528a置入左容室528内。置入遮光件700的方法是让遮光件700的连接部720朝前,并使两导引片770从第一左开口528a分别置入左容室528的两导引槽538内。之后持续使遮光件700朝向第二左开口528b推动,这时导引片770会分别在导引槽538内滑动,而遮光件700上的两卡钩744会分别被盖板900上的两止挡突起920压缩。当卡钩744越过止挡突起920后会弹起而恢复原状,遮光件700上的突起743会抵接在弹簧990的一端并压缩弹簧,此时完成了光纤适配器的组装。图10显示了本发明组装完成后的光纤适配器。

参照图11,当光纤连接器400未从第一左开口528a插入本体500内时,弹簧990会抵住遮光件700上的突起743将遮光件700推向第一左开口528a,这时遮光部710的一部分会位在面对第一左开口528a的圆柱体610的开口612前方。若有光纤连接器从第二左开口528b插入本体500内,从该光纤连接器射出的光束由圆柱体610的开口612射出时,会被遮光部710所遮断,因此避免了光束伤及眼睛。

参照图11及图12,当光纤连接器400从第一左开口528a插入本体500内,其闩子420的枢纽425会碰触到遮光件700的受推片750,因此推动了遮光件700。遮光件700的两导引片770会分别在左容室528的两导引槽538内滑动,因此遮光件700能平顺地朝向第二左开口528b移动,而遮光部710则被带动在圆柱体610上滑动。在此同时,遮光件700的突起743会在盖板900的容置槽910内移动并压缩弹簧990。当光纤连接器400推至定位时,遮光部710被推越过内壳体600的凸缘620,并推至另一侧圆柱体610上方。若将光纤连接器400拔出本体500,受压的弹簧990会推动遮光件700朝向第一左开口528a移动,这时遮光部710不再受压而会因自身的回复弹力回复至原位,又具有遮断光束的功能。

请参考图13,根据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若欲施力从第一左开口528a拉出遮光件700时,遮光件700上卡钩744的尾端746会分别抵接在盖板900的止挡突起920上,因此能够防止遮光件700拉出本体500外。

此外,请参考图14及图15,根据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可在遮光件700的遮光部710上附着一透明片714,例如是透明塑料片,该透明片714在遮光部710上的位置设置在面对圆柱体610的开口612,使得遮光部710遮蔽了圆柱体610的开口612时,透明片714可接触到圆柱体610开口612的边缘,其目的是用来检测光路是否通畅。详细而言,当有光纤连接器从第二左开口528b插入本体500内时,能够让可见光从该光纤连接器射出,而射出的可见光会从面对第一左开口528a的圆柱体610的开口612射出。遮光部710因遮蔽了圆柱体610的开口612而遮断了可见光射出的路径,但遮光部710会散射部分的可见光使该部分可见光通过透明片714而从遮光部710的边缘射出。射出的可见光虽然微弱,但人眼仍可观察到而判断出光路是否有通畅。

再请参考图11及图12,当光纤连接器400欲与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对接时,不需先将遮光件700取下,直接将光纤连接器400从第一左开口528a插入本体500内即可,这时遮光部710会被挤压贴近盖板900。若将光纤连接器400拔出光纤适配器,遮光部710又会因自身的回复弹力而回复至原位,又具有遮断光束的功能。

虽然前述实施例说明将遮光件设置在左容室内,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了解,遮光件亦可设置在右容室或者是左、右容室均设置。此外,本发明虽以LC双工型的光纤适配器做示例说明,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亦应了解,根据本发明的光纤适配器可为LC单工型、SC双工型、SC单工型或其他型式的光纤适配器。

以上实施例的光纤适配器,结构简单,可遮蔽由容室所射出的光束,避免光束伤及眼睛,制造成本低。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