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一副渐变镜片的眼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1692阅读:528来源:国知局
包括一副渐变镜片的眼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包括一副渐变镜片的眼镜,并且涉及一种用于生产眼镜的第一和第二镜片的方法。



背景技术:

会聚不足或会聚障碍是双眼视觉系统的感觉和神经肌肉异常,包括眼睛转向彼此或维持会聚的能力降低。观察到眼睛运动的协同失调,特别是两眼之间的速度差。

与会聚不足相关联的症状和体征与长时间的、要求视觉的、接近集中的任务相关。这些症状和体征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尤其复视(重影)、视力疲劳(眼睛疲劳)、暂时模糊视觉、难以维持视近功能、异常疲劳、头痛和异常姿势适应。

一种用于治疗会聚不足的佩戴者的解决方案是参加视轴矫正会议。然而,视觉训练可能不总是对老花眼患者起作用。

另一种解决方案在于通过对佩戴者的至少一只眼睛使用处方棱镜来补偿这种会聚不足。然而,其效率可能随时间消失,并且然后必须增加棱镜值。

因此,目前对于患有眼睛疲劳不平衡的眼科镜片佩戴者而言没有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这尤其适用于另外患有老花眼的佩戴者。

从这种情况出发,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当设计渐变表面时有效地考虑眼球运动障碍的存在,诸如会聚不足。

另一个目的是避免由会聚不足引起的麻烦在执行视近任务时干扰患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实现这些目的或其他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包括多个渐变镜片的眼镜,每个镜片分别具有视远点、视近点、以及由一组注视方向限定的子午线,该子午线的每个注视方向具有被定义为相对于经过该视远点的注视方向的方位偏差的内移量值。这副镜片是由第一镜片和第二镜片构成的,该第一镜片使限定这个第一镜片的子午线的注视方向中的一部分注视方向具有基本上非零的内移量值,在该第二镜片中,位于这个第二镜片的子午线上的、在该视远点与该视近点之间的所有注视方向都具有基本上等于零的内移量值。

在本发明的上下文中,基本上等于零的值是指这个值在-1°(度)和+1°之间的范围内,极限值除外。一贯地,基本上非零的值小于或等于-1°或高于或等于+1°。通常,基本上非零的内移量值涉及朝向每个镜片的鼻侧定向的注视方向,对应于常规的正内移量值。

当患有眼睛运动障碍的佩戴者正在观看从远视距离到近视距离范围内的多个物体时,他的一只眼睛难以在远视距离和近视距离之间的中间距离以下会聚。当该眼睛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一副镜片的第二镜片时,该第二镜片可以仅为远视距离提供清晰的视觉,因为该第二镜片的子午线与注视方向的变化不匹配。对于中间视觉和近视觉而言的图像模糊导致具有不足会聚能力的眼睛在减小物距的过程中提早停止会聚,从而避免双眼视觉和单眼视觉之间的不受控制的过渡的不适和症状。

根据本发明的改进,该第二镜片的视远区的宽度可以大于该第一镜片的视远区的宽度。尽管对于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一副镜片的佩戴者而言远视觉是双眼的,但该第二镜片可以因此仍专用于提供改善的远视觉舒适性。为此目的,该第二镜片展示宽范围的视远视注方向,其中由这个第二镜片产生的平均屈光力和散光与该佩戴者的屈光不正匹配。这副镜片的第二镜片的视近区的面积的可能减小不那么重要,因为对应的眼睛不再高效地针对位于距佩戴者短距离处的物体提供视觉。然而,这副镜片的第二镜片的视近区的面积的减小允许通过减小存在于侧向区中的所产生散光和/或屈光力的梯度来改善周边视觉并减少失真/眩晕效应。优选地,该第一和第二镜片的视远区的相应宽度之间的绝对差异可以高于4°、优选地高于8°。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单独地或与两个镜片的视远区之间的上述比较结合地实施一个或若干个以下任选特征来加以改进:

-该第一镜片的视近区的宽度可以大于该第二镜片的视近区的宽度。优选地,该第一和第二镜片的视近区的相应宽度之间的绝对差异可以高于2°、优选地高于4°;

-该第一镜片的下加光值可以大于该第二镜片的下加光值。优选地,该第一和第二镜片的相应下加光值之间的差异可以包含在0.20屈光度和0.60屈光度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这副眼镜渐变镜片可以进一步满足以下条件中的至少一项:

.对于每个镜片,该镜片的鼻侧和颞侧之间的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的差异可以小于该镜片存在的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的10%;

.对于每个镜片,该鼻侧和颞侧之间的平均屈光力梯度的最大值的差异可以小于该镜片存在的平均屈光力梯度的最大值的20%;以及

.对于每个镜片,对于视区是视远区和视近区的每种情况,该颞侧和鼻侧之间的视区半宽的差异可以小于这些视区半宽中最大者的20%,每个视区半宽是根据对应的镜片的子午线来测量的;以及

-该第一镜片的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可以小于或等于整个第一镜片的下加光值,并且该第二镜片的所产生散光的另一最大值可以小于或等于这个第二镜片的下加光值的90%。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用于生产包括多个渐变镜片的眼镜的方法,每个镜片分别具有视远点、视近点、以及子午线,该子午线是由一组注视方向限定的,该子午线的每个注视方向具有被定义为相对于经过该视远点的注视方向的方位偏差的内移量值,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该佩戴者的一只眼睛确定为主导眼,并且将该佩戴者的另一只眼睛确定为非主导眼;并且

/b/将第一镜片指配给该主导眼并且将第二镜片指配给该非主导眼,该第一镜片使限定这个第一镜片的子午线的注视方向中的一些注视方向具有基本上非零的内移量值,并且针对位于该第二镜片的子午线上的、在该视远点与该视近点之间的所有注视方向,该第二镜片具有基本上等于零的内移量值;

/c/然后,任选地生产该第一和第二镜片。

因此提供的这副镜片符合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可能具有上述改进。

在本发明方法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步骤/a/可以包括对该佩戴者进行双眼会聚测试,所述测试包括以下子步骤:

/a1/在该佩戴者的矢状平面中提供视觉刺激,该视觉刺激由该佩戴者盯着;并且

/a2/在该矢状平面内将该视觉刺激从最大距离连续移动到最小距离,并且确定该最大距离与该最小距离之间的中断距离,在该中断距离处该佩戴者的一只眼睛首先不再继续盯着该视觉刺激,而另一只眼睛仍然在短于该中断距离的距离继续盯着该视觉刺激。

然后,从该中断距离停止继续盯着该视觉刺激的眼睛是非主导眼,而另一只眼睛是主导眼。

优选地,如果在子步骤/a2/中所确定的中断距离大于或等于10cm(厘米)、优选地大于或等于20cm,则可以执行步骤/b/。

当该第一镜片的下加光值大于该第二镜片的下加光值时,则第一镜片的下加光值可以对应于该佩戴者的处方下加光值。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这些和其他特征,这些附图涉及本发明的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概略地示出了由眼睛和镜片组成的光学系统。

图3示出了自眼睛转动中心的光线追踪。

图4a至图4c展示了对佩戴者进行的双目会聚测试。

图5a和图5b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副镜片的平均屈光力的图。

图5c和图5d是分别针对图5a和图5b的镜片的结果散光的图。

图6a至图6d针对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副镜片分别对应于图5a至图5d。

为了清晰起见,图1至图4中出现的元件大小与实际尺寸和尺寸比不相对应。并且,在这些附图的不同附图中使用的相同的参考符合表示相同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提供了以下定义来对本发明进行描述。

“处方数据”在本领域中是已知的。处方数据指的是针对佩戴者所获得并且为每只眼睛指示以下内容的一项或多项数据:处方远视觉平均屈光力PFV、和/或处方散光值CYLFV和/或适合于矫正这只眼睛的屈光不正和/或远视眼的处方下加光A。平均屈光力PFV是通过对处方散光值CYLFV的半值与处方球镜值SPHFV进行求和获得的:PFV=SPHFV+CYLFV/2。然后,通过对处方下加光A与同一只眼睛的处方远视觉平均屈光力PFV进行求和获得每只眼睛的近视觉(也表示为视近)的平均屈光力:PNV=PFV+A。在渐变镜片的处方的情况下,处方数据包括为每只眼睛指示SPHFV、CYLFV及A的值的佩戴者数据。

“注视方向”可由一对角度值(α,β)标识,其中,这些角度值是根据以眼睛转动中心(CRE)为原点的参考轴线测量的。图1是图示了用来定义注视方向的这样的角α和β的透视图。图2是平行于佩戴者头部的前后轴位的竖直平面图,并且在当参数β等于0时的情况下该竖直平面穿过眼睛转动中心。将眼睛转动中心标记为Q’。图2上以点划线示出的轴线Q’F’是穿过眼睛的转动中心并且在佩戴者前方延伸的水平轴线。因此,轴线Q’F’对应于主注视方向。此轴线在称为装配十字的点处与镜片的前表面相交,每个镜片上表明该点从而使得眼科医生能够将镜片定位在眼镜架中。装配十字对应于0°的降低角α和0°的方位角β。镜片的后表面与轴线Q’F’的交叉点是点O。中心Q’的及半径q’的顶点球面在水平轴线的点O处拦截了镜片的后表面。作为实例,半径q’的常用值是25.5mm,在佩戴镜片时该值提供令人满意的结果。在点F’处形成了位于物体空间中沿方向OQ’无穷远处的一点的图像。距离OF’对应于镜片的后焦距。

给定的注视方向——在图1上由实线表示——对应于眼睛绕着Q’转动的位置和顶点球面的点J(参见图2)。角β包含在轴线Q’F’与直线Q’J在包括轴线Q’F’的水平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图1上出现了这个角β。角α包含在轴线Q’J与直线Q’J在包括轴线Q’F’的水平平面上的投影之间。图1和图2上出现了这个角α。给定的注视方向因此对应于顶点球面的点J或者对应于一对(α,β)。角α的正值表示朝下低于水平面定向的注视方向。方位角β的正值表示每只眼睛朝向佩戴者的鼻子转动的注视方向。装配十字对应于等于0°的降低角α和也等于0°的方位角β。

在镜片上,针对每个注视方向(α,β),以常见方式定义平均屈光力ΡΡΟα,β、散光模数Astα,β和此散光的轴位Axeα,β、以及产生的(还称为残余或不需要的)散光模数Asrα,β

“艾格玛函数(Ergorama)”是将物点的通常距离指配给每个注视方向的函数。典型地,在沿主注视方向的远视觉中,物点处于无穷远处。在沿基本上对应于在朝向鼻侧的绝对值为约30°至36°的角α和约5°的角β的注视方向的近视觉中,物距大约为30cm到50cm。为了了解关于艾格玛函数的可能定义的更多细节,可以考虑美国专利6,318,859。该文献描述了艾格玛函数、其定义及其建模方法。艾格玛函数可以是佩戴者的屈光不正的函数。

使用这些要素可以在每个注视方向上定义佩戴者的平均屈光力和散光。针对注视方向(α,β)来考虑在由艾格玛函数给定的物距处的物点M。在物体空间中在对应光线上针对点M将物体接近度ProxO定义为顶点球面的点M与点J之间的距离MJ的倒数:

ProxO=1/MJ

这使得能够在针对顶点球面的所有点的薄镜片近似法内计算物体接近度,该薄镜片近似法用于确定艾格玛函数。对于真实镜片而言,物体接近度可以被视为物点与镜片的前表面之间的在对应光线上的距离的倒数。

对于相同的注视方向(α,β),在给定的注视方向上,在物体空间中位于给定物距处的点M的图像形成在对应于最小距离JS和最大距离JT的两个点S与T之间,该最小距离和最大距离将是矢状局部焦距和切向局部焦距。量Prox I称为点M的图像接近度:

通过用一个薄镜片的情况进行类推,因此针对给定注视方向并针对给定物体接近度,即,针对物体空间在对应光线上的一点,可以将平均屈光力PPO定义为图像接近度与物体接近度之和。

PPO=ProxO+Pr oxI

借助于相同的符号,针对每个注视方向并针对给定物体接近度,将散光Ast定义为:

此定义对应于由镜片产生的一条光束的散光。

图3是一种配置的透视图,其中角α和β非零。因此,可以通过示出固定参考系{x,y,z}和与眼睛关联的参考系{xm,ym,zm}来展示眼睛的转动的影响。参考系{x,y,z}的原点在点Q’处。x轴是轴线Q’O,并且其是从镜片朝向眼睛定向的。y轴是竖直的并且向上定向。z轴使得参考系{x,y,z}是正交且直接的。参考系{xm,ym,zm}关联于眼睛,并且其中心是点Q’。xm轴对应于注视方向JQ’。因此,对于主注视方向而言,这两个参考系{x,y,z}和{xm,ym,zm}是相同的。为了简单,术语‘镜片’用于本说明书中,但是须被理解为‘艾格玛函数-眼睛-镜片系统’。

对于渐变眼科镜片,“子午线”是朝向位于镜片佩戴者的矢状平面内的物体定向的所有注视方向的集合。由所述艾格玛函数根据降低角α提供每个物体在该矢状平面内的确切位置。然后镜片制造商设计渐变眼科镜片,使得沿该子午线为佩戴者提供最佳视觉。特别地,对于该子午线的所有注视方向,所产生散光减少到零或几乎为零。特别地,视远注视方向、装配十字以及视近注视方向位于该子午线上。可以按本领域公知的方式从存在于每个渐变眼科镜片上的永久标记恢复这些基准注视方向。可能地,制造商的说明书可能对于从这些永久标记恢复视远注视方向和视近注视方向是必要的,但制造商的说明书总是可供眼科专业人员使用。人们可以将这个问题报告给于2004年2月1日发布的统一标准ISO 8980-2(ISO 8980-2:2004)。临时标记也可以应用在渐变眼科镜片的表面上,指示该镜片上的控制点的位置,例如,如用于视远的控制点、用于视近的控制点、棱镜基准点和装配十字。如果没有临时标记或者已经被清除,技术人员始终可以通过使用安装图纸和永久性微标记在该镜片上定位这些控制点。的确,标准ISO 8980-2的第7.1c)项规定,制造商的名称必须永久地指示在渐变多焦点镜片上,并且同一ISO 8980-2的第8.1项指示必须在镜片包装或附带文件上详指示附加信息。它引用了ISO 14889:2003的第6条用于详述此附加信息或在向镜片制造商请求时必须可获得的信息。此后者包括用于恢复可以被非永久地标记在镜片上的所有基准点和测量点(包括回头引用ISO 8980-2的第7.2a)至e)项的ISO 14889(第6.2f项)的装配十字、棱镜基准点、视远控制点、视近控制点)的位置的镜片对齐规则。因此,对于任何渐变眼科镜片,从此镜片的最初设计和制造时就明确地设定所有这些点,并且在之后分析此镜片时不能以另一方式进行选择。

对于子午线的任何注视方向,“内移量值”表示这个注视方向与视远注视方向之间的方位角值β的差异。实际上,视远注视方向的方位角值β为零,使得该子午线的任何注视方向的内移量值等于这个注视方向的方位角值β。

“视远区颞半宽”是该视远注视方向与该镜片的颞侧上的注视方向之间在恒定降低角下的角距离,在该镜片的颞侧上的注视方向上所产生散光模数达到阈值。

“视远区鼻半宽”是该视远注视方向与该镜片的鼻侧上的注视方向之间在恒定降低角下的角距离,在该镜片的鼻侧上的注视方向上所产生散光模数达到阈值。

“视近区颞半宽”是该视近注视方向与该镜片的颞侧上的注视方向之间在恒定降低角下的角距离,在该镜片的颞侧上的注视方向上所产生散光模数达到阈值。

“视近区鼻半宽”是该视近注视方向与该镜片的鼻侧上的注视方向之间在恒定降低角下的角距离,在该镜片的鼻侧上的注视方向上所产生散光模数达到阈值。

对于所有考虑的视区半宽,阈值是在集合[0.25D;0.5D]中一次选择出来的,D代表屈光度单位。

对于以(α=0°;β=0°)为中心的半径为40°并且排除沿该子午线的每侧的方位轴线±4°的区域的圆形域内的注视方向,通过考虑梯度的范数,评估平均屈光力梯度值。

对于以(α=0°;β=0°)为中心的半径为40°的圆形域内的注视方向,评估了所产生散光值。

对于满足一名佩戴者的处方数据的渐变眼科镜片,可以在整个镜片上实现平均屈光力和所产生散光的许多可能分布。平均屈光力和所产生散光两者根据降低角α和方位角β的每种分布被称为“光学设计”。然后,通过平均屈光力和所产生散光的图来完全且明确地描述镜片。

图4a和图4b展示了可以对佩戴者进行的会聚测试,分别为俯视图和佩戴者的矢状平面。诸如小物体的视觉刺激在矢状平面内从最大距离dmax移动到最小距离dmin。佩戴者的头部是竖直的,并且物距d是从佩戴者的鼻基测量的。例如,dmax等于2m(米)并且dmin等于5cm(厘米)。优选地,可以对没有任何眼镜镜片的佩戴者进行该会聚测试。佩戴者被要求持续盯着该视觉刺激,而同时减小物距d。然后,针对双眼根据物距d绘制注视方向方位角β的值。βR和βL分别与左眼和右眼相关。降低角α的值不用于测试。图4c再现了从这样的会聚测试获得的典型图。沿水平方向递减地记录物距d,并且沿竖直方向记录方位角β。上图部分和下图部分分别对应于右眼和左眼。从物距d的值dmax开始,两只眼睛保持同时朝向视觉刺激定向,从而产生连续增加的方位角值。可能的是,两个轨迹在斜率上是恒定的,并且对称地下降到值dmin。然而,对于许多佩戴者,当物距d继续减小时,一只眼睛停止朝向视觉刺激定向,而另一只眼睛保持连续地朝向该视觉刺激定向。与一只眼睛的会聚停止相对应的物距d的值称为中断距离并且表示为d中断。对于一名佩戴者,当他的中断距离d中断大于20cm时,开始出现会聚不足。这样的佩戴者是本发明主要关注的。然而,中断距离范围在20cm和10cm之间的佩戴者也可以利用本发明。

该佩戴者的确定中断距离d中断的眼睛被称为非主导眼,并且该佩戴者的继续在比该中断距离更短的物距朝向视觉刺激定向的另一只眼睛被称为主导眼。在图4c的示例性图中,右眼是主导眼,而左眼是非主导眼。

获得用于佩戴者的处方数据。本发明适用于老花眼佩戴者,即当两眼的处方下加光值不为零时。根据本发明,然后为佩戴者的右眼和左眼按以下方式提供这些眼镜镜片。

通过考虑到这只眼睛的处方光学数据,而且还通过选择使子午线上的内移量值在视远注视方向和视近注视方向之间基本上等于零的镜片设计,为非主导眼选择镜片设计。即,位于子午线上的并且在视远注视方向和视近注视方向之间的注视方向的内移量值小于1°。

还考虑到这另一只眼睛的处方光学数据,但对于位于该矢状平面内多个不同距离处的物体,使该子午线的形状适合由该眼睛经历的会聚,为主导眼选择另一镜片设计。因此,用于主导眼的镜片设计至少针对子午线上的定向在装配十字下方的所有注视方向展现非零内移量值。特别地,视近注视方向可以具有高于3°、优选地高于4°、并且可能高达约7°的内移量值。

图5a和图5c分别是专用于佩戴者的主导眼(在该实例中为右眼)的镜片的平均屈光力图和所产生散光图。图5b和图5d涉及专用于非主导眼(在该实例中为左眼)的镜片。参考符号VL、FC、VP和ML分别表示每个镜片的视远注视方向、装配十字、视近注视方向以及子午线。视远注视方向VL的降低角α的值为-8°,并且视近注视方向VP的为+30°。平均屈光力和所产生散光的单位为屈光度。双眼的远视觉的处方平均屈光力值是0.00屈光度。这个值基本上对应于每个镜片在视远视注视方向VL实际产生的平均屈光力。双眼的处方下加光是2.00屈光度,这还对应于由任一镜片在视远注视方向VL和视近注视方向VP之间产生的平均屈光力的增加。

这些镜片是使用在眼镜渐变镜片领域中众所周知的任何制造方法来生产的。特别地,可以有利地使用自由形状(free-form)TM制造工艺。

当配备有图5a至图5d的镜片的佩戴者从位于该矢状平面中在主视觉方向以上8°下距离他2米远的物体切换到仍位于该矢状平面中但在该主视觉方向以下距离他约40cm处的其他物体时,双眼开始下降并且会聚。主导眼的注视方向沿着专用于这只眼睛的镜片的子午线ML向下移动。但是非主导眼经历开始会聚时不适合的平均屈光力值和所产生散光值,因为这只眼睛的注视方向偏离对应镜片的竖直管道。该管道形状导致非主导眼停止会聚。因此避免了双眼视觉的由于会聚不平衡引起的症状。对于视远区、中间视区和视近区中的所有注视方向,向佩戴者的主导眼提供准确的视觉。非主导眼仅在对应镜片的视远区中、而未在中间视区和视近区中体验到清晰的视觉。因此,对于非主导眼,可以减小视近区和/或视近注视方向VP的平均屈光力值,以便改善这只非主导眼存在的远视觉状况。这种改进可以通过减小视近区的水平宽度和/或使用小于非主导眼的处方值的下加光值来实现。然后,专用于主导眼的镜片被有利地优化,以便在执行视近任务时补偿对非主导眼的抑制。因此,该镜片可以针对近视觉进行优化。特别地,在视远注视方向和视近注视方向之间由专用于主导眼的镜片实际产生的平均屈光力的增加匹配这只主导眼的处方下加光值。这样的两个镜片的相关优化可以由一个或若干个以下特征提供:

-与主导眼相比,非主导眼的视远区的宽度可以更大。特别地,两个镜片的视远区之间可以提供至少4°、优选地至少8°的宽度差异。可以针对位于鼻侧和颞侧的等于0.25屈光度的所产生散射的两条等值曲线之间的视远注视方向VL的降低角值来测量这样的宽度。可替代地,每个视远区宽度可以在等于0.50屈光度的所产生散光的等值曲线之间进行测量;和/或

-与非主导眼相比,该主导眼的视近区的宽度可以更大。特别地,两个镜片的视近区之间可以提供至少2°、优选地至少4°的宽度差异。可以针对位于鼻侧和颞侧的等于0.25屈光度的所产生散射的两条等值曲线之间的视近注视方向VP的降低角值来测量这样的宽度。可替代地,每个视近区宽度可以在等于0.50屈光度的所产生散光的等值曲线之间进行测量;和/或

-专用于非主导眼的镜片的下加光值可以小于专用于主导眼的镜片的下加光值。优选地,两个镜片的相应下加光值之间的差异可以包含在0.20屈光度与0.60屈光度之间。

于是可以产生具有比每个镜片针对远视觉和近视觉两者同时进行优化时通常实现的更小的所产生散射的两个镜片。特别地,专用于主导眼的镜片的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可以小于或等于这个镜片的下加光值。而且,还可以减小专用于非主导眼的另一镜片的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特别是小于或等于这另一镜片的下加光值的90%。

此外,对于每个镜片,镜片的鼻侧的设计应当优选地不与镜片的颞侧的设计有太多不同。为此目的,发明人已经确认了以下标准:确保两个镜片之间存在的设计差异不对佩戴者造成不便:

-对于每个镜片,鼻侧和颞侧之间的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的差异应当小于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的10%;

-对于每个镜片,鼻侧和颞侧之间的平均屈光力梯度的最大值的差异应当小于平均屈光力梯度的最大值的20%;以及

-对于每个镜片,对于视区是视远区和视近区的每种情况下,视区鼻半宽和视区颞半宽之间的差异应当小于最大视区鼻半宽的20%。为此目的,每个视区半宽是根据子午线ML来测量的。

图6a至图6d展示了本发明的这种改进。对于视远注视方向VL,由两个镜片产生的平均屈光度值再次为零。由专用于主导眼的镜片产生的下加光值为2.25屈光度(图6a),并且由专用于非主导眼的镜片产生的下加光值为2.00屈光度(图6b)。对于主导眼(图6c),表示为WVL并且在视远注视方向VL的降低角值下进行测量的视远区的宽度是59.4°,并且大于非主导眼(图6d)的横向镜片延伸。对于主导眼,表示为WVP并且在视近注视方向VP的降低角值下进行测量的视近区的宽度是14°,并且对于非主导眼,视近区的宽度是11.6°。根据本发明的这另一副镜片的其他光学特征为:

-对于主导眼(图6a和图6c):

在颞侧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2.06D(D代表屈光度)

在鼻侧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2.22D

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低于下加光值

鼻侧和颞侧之间的所产生散光差异:小于为2.22D的最大所产生散光值的8%

在颞侧平均屈光力梯度的最大值:

0.097D/deg(deg代表度)

在鼻侧平均屈光力梯度的最大值:0.113D/deg

鼻侧和颞侧之间的平均屈光力梯度差异:小于为0.113的平均屈光力梯度值的15%

视远区颞半宽:31.1deg

视远区鼻半宽:28.3deg

鼻侧和颞侧之间的视远区半宽差异:小于视远区颞半宽的10%

视近区颞半宽:7.3deg

视近区鼻半宽:6.7deg

鼻侧和颞侧之间的视近区半宽差异:小于视近区颞半宽的9%

-对于非主导眼(图6b和图6d):

在颞侧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1.74D

在鼻侧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1.67D

所产生散光的最大值低于下加光值的90%

鼻侧和颞侧之间的所产生散光差异:小于为1.74D的最大所产生散光值的5%

在颞侧平均屈光力梯度的最大值:0.090D/deg

在鼻侧平均屈光力梯度的最大值:0.100D/deg

鼻侧和颞侧之间的平均屈光力梯度差异:小于为0.100D/deg的平均屈光力梯度值的10%

视远区颞半宽:50.3deg

视远区鼻半宽:51.4deg

鼻侧和颞侧之间的视远区半宽差异:小于视远区鼻半宽的3%

视近区颞半宽:5.5deg

视近区鼻半宽:6.1deg

鼻侧和颞侧之间的视近区半宽差异:小于视近区鼻半宽的10%

在本实例中,视区宽度和半宽是相对于0.50屈光度的所产生散光等值曲线来评估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