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镜头模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84287阅读:233来源:国知局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410583844.3、申请日为2014.10.27、名称为摄影机镜头模组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涉及一种摄影机镜头模组,其安装于可携带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像普遍使用的智能手机的便携式终端设备上出现了小型及轻量化的摄影机镜头模组,所述模组在便携式终端设备本体上至少安装一个以上。特别是最近的便携式终端设备需要大容量高性能的摄影机镜头模组,因此对具备符合数码单镜反光相机(DSLR)级别的各种性能的摄影机镜头模组的开发处于蓬勃发展趋势。安装在便携式终端设备的摄像机镜头模组所装载的所述各种性能除自动对焦功能,变焦功能外还具备手抖动校正功能(stabilizer)。以具备手抖动校正功能的现有摄影机镜头模组为例,有‘韩国专利申请号2010-106811号’、‘韩国专利申请号2011-0140262号’等。但是,便携式终端设备的趋势要求高性能的同时要求小型化,因此用于提供高性能的额外构成需更加小型化。特别是,具备手抖动校正功能的摄影机镜头模组为了手抖动校正需要至少利用直交的两个以上的合力执行精密的手抖动校正功能,在需要使得驱动部大小或数量最小化的情况下,具有难以精密且迅速进行手抖动校正的问题。换句话说,至少要通过两个方向以上的合力进行控制的抖动校正驱动具有如下问题:在驱动时比在合力作用过程中所要控制的范围更大或者过多地产生不必要的旋转。其为降低抖动校正驱动的准确度和速度的原因,是为了执行精密且迅速的抖动校正驱动而需改善的问题。最终,摄影机镜头模组在将镜头沿着光轴方向进行直线驱动时,在对所述镜头沿着一个方向旋转进行控制的同时,重新沿着所述旋转的反方向进行旋转,从而需要将镜头安置于镜头光轴中心位置(居中(centering))的设备。技术实现要素:由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其在摄影机镜头模组的手抖动校正驱动时,对超过驱动力的范围而过度作用的旋转力进行控制,从而使得迅速且精确的手抖动校正驱动可能。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摄影机镜头模组包括:抖动校正载体(carrier);滚动部,其沿着与光轴垂直的方向平行地配置,从而支撑所述抖动校正载体;透镜镜筒(lensbarrel)载体,其以所述滚动部为中心配置于所述抖动校正载体的相对面;以及基座,其安装有所述抖动校正载体和所述透镜镜筒载体。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摄影机镜头模组还包括:自动对焦驱动部,其配置于所述基座和所述透镜镜筒载体之间,从而将所述透镜镜筒载体沿着所述光轴进行移动,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包括:自动对焦磁铁,其配置于所述透镜镜筒载体第一面;辅助基座,其配置于所述基座一面,从而与所述自动对焦磁铁面对;自动对焦线圈及自动对焦位置传感器,其配置于所述辅助基座,并且分别与所述自动对焦磁铁面对地配置;以及自动对焦柔性电路,其配置于所述辅助基座。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在限定的空间内可有效地配置抖动校正载体的驱动部以及自动对焦驱动部。此外,具有如下效果:由划分的多个轭(yoke)构成一个轭部,从而控制抖动校正载体超过抖动校正的范围或过度旋转等的误操作,进而可使得驱动力和电力消耗最小化。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构成中抖动校正载体、抖动校正驱动部及滚动部的结合前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将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以X轴为中心对透镜镜筒的抖动状态进行校正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将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以X轴为中心对透镜镜筒的抖动状态进行校正的扩大立体图。图5是表示将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以Y轴为中心对透镜镜筒的抖动状态进行校正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将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以Y轴为中心对透镜镜筒的抖动状态进行校正的扩大立体图。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的位置传感器的其他配置的截面图。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所组装的摄影机镜头模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作为可适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的电子装置的例子,包括依据对应于各种通信系统的通信协议进行操作的所有的移动通信终端设备(mobilecommunicationterminal)在内,手掌大小(palmsized)的个人电脑(PC)、个人通信系统(PCS:PersonalCommunicationSystem)、个人数字助理(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掌上电脑(HPC:Hand-heldPC)、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ortableMultimediaPlayer)、MP3播放器、导航、游戏机、笔记本电脑、上网本、广告牌、电视机(TV)、数码广播电唱机以及智能手机(SmartPhone)等所有的数据通信设备和多媒体设备、以及对其的应用设备。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10的构成分解立体图,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构成中抖动校正载体15、抖动校正驱动部及滚动部100的结合前状态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所组装的摄影机镜头模组10的立体图。参照图1及图2说明所述摄影机镜头模组10的构成。所述摄影机镜头模组10包括基座11、透镜镜筒载体14、自动对焦驱动部、抖动校正载体15、抖动校正驱动部以及滚动部100。所述基座11提供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所述抖动校正驱动部以及所述滚动部100相结合的空间,各个构成的相互位置关系如下。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配置于所述基座11,以便可配置后述的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配置于所述基座11和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之间,以便可使得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沿着光轴移动。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放置于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上,以便具有透镜镜筒13。所述抖动校正驱动部配置于所述基座11和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之间,以便对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的平衡状态进行校正。所述滚动部100沿着光轴垂直方向平行地配置于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和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之间,从而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在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上通过滚动操作可进行抖动校正的驱动。并且,所述抖动校正驱动部包括抖动校正磁铁101、102、抖动校正线圈c2、c3、对应于所述各个抖动校正磁铁101、102的轭部103,特别是所述轭部103可分离为多个而构成,以便对包括于所述抖动校正驱动部的抖动校正磁铁101、102的区域101a、101b、102a、102b进行划分而配置。如上所述,若所述轭部103与所述抖动校正磁铁101、102面对的同时分别划分并配置于所述磁铁的区域101a、101b、102a、102b,则抖动校正载体15在抖动校正驱动时控制沿着一个方向旋转的同时,重新沿着所述旋转的反方向进行旋转,从而提供保持(居中)中心位置的力,并且可控制抖动校正驱动时产生的不必要旋转。换句话说,所述轭部103包括第一、第二轭103a、103b,以便与各个区域101a、101b、102a、102b面对地配置的同时进行划分,所述各个区域101a、101b、102a、102b以所述抖动校正磁铁101、102的中心A1为基准所划分,从而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沿着一个方向旋转的同时,沿着所述旋转的反方向进行旋转,从而可易于实现抖动校正载体15的居中。此外,在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上具备至少一个以上的旋转防止构件105,以便在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旋转时,结合于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所形成的槽105a的同时,控制所述抖动校正载体的旋转力的同时,防止碰撞。参照前面所提及的图1及图2,更加具体地说明所述摄影机镜头模组的构成。在图1及图2中,因为只表示了摄影机镜头模组10的外观,所以只能表示所述摄影机镜头模组10的基座11、辅助基座16、外形壳12、第一、第二柔性电路板P1、P2、透镜镜筒13的上端。在所述图中示出了三维的X/Y/Z坐标,‘Z轴’为摄影机镜头模组10的垂直方向,其意味着透镜镜筒13移动的光轴,‘X轴’意味着摄影机镜头模组10的横向方向(光轴的垂直方向),‘Y轴’意味着摄影机镜头模组10的纵向方向(光轴的垂直方向,X轴的垂直方向)。后述的自动对焦(AF,AutomaticFocus)驱动部使得透镜镜筒13沿着光轴进行移动,从而提供用于调节焦点的驱动力,并且光学影像稳定器(OIS,OpticalImageStabilizer)驱动部对于抖动校正载体(示出于图3)向作为光轴的垂直方向的XY方向作用,从而提供对水平方向平衡状态进行校正的驱动力。参照前面所提到的图1,对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10的构成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模组10力求轻量短小,例如,使得占用大量模组10内部安装空间的驱动部(后述的自动对焦驱动部和两个抖动校正驱动部)的安装空间最优化,特别是在模组的一面配置一个自动对焦驱动部,在模组的角区域中两个角上分别配置两个抖动校正驱动部,从而实现小型化。通常,公知的透镜镜筒13是圆筒形,外形壳12是多面体形状,具体是长方体(rectangularparallelepiped)或正六面体形状,若透镜镜筒13收容于所述的外形壳12,则所述外形壳12的4个角区域就会出现空的区域,并且在空的空间上安装驱动部,从而实现小型化。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模组的外形壳12的一侧面区域上设置自动对焦驱动部,在处于4个角区域的4个空的空间中,在2个第一、第二角区域中分别设置第一、第二抖动校正驱动部,从而使得构成于模组的部件的组装性最优化。特别是,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抖动校正载体在透镜镜筒载体上配置为可进行滚动摩擦操作的状态下,执行自动对焦操作和抖动校正操作。所述摄影机镜头模组10其外观大概具有正六面体形状,其包括:外形壳12、基座11、辅助基座16、透镜镜筒13、至少一个抖动校正部(包括抖动校正载体和抖动校正驱动部)、自动对焦调节部(包括透镜镜筒载体和自动对焦驱动部)、一个以上的电路板P1、P2、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沿着光轴对至少一个以上的透镜镜筒进行导向。所述外形壳12与基座11结合,从而收容重要部件的同时,执行从外部保护收容的部件的外壳功能。所述外形壳12由金属材料构成,从而具有防护(shield)的功能。在所述外形壳12中为了与未示出的外部电源进行电连接,向外部引出两个柔性电路板P1、P2。一个柔性电路板P1是从抖动校正部延长的抖动校正柔性电路板,另一个柔性电路板P2是摄像传感器柔性电路板。所述透镜镜筒13为圆筒形,根据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沿着光轴进行移动并调节镜头焦点。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完全收容于基座11上,在外周面具备平坦的正方形的磁铁安装槽140。并且,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通过一对导向装置沿着光轴进行导向,为此的一对导向装置分别包括公知的导向部和多个球轴承(ballbearing)b1。所述透镜镜筒13可形成为与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可分离及结合的结构或者一体型结构。根据本发明的摄影机镜头模组10的驱动装置包括一个自动对焦驱动部、两个抖动校正驱动部。在本发明中,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以具备单一自动对焦驱动部为例进行说明。此外,所述抖动校正驱动部以光轴为中心在自动对焦驱动部所处的一面的相对一面相互分离地配置2个。在本发明中,虽然抖动校正驱动部由第一、第二抖动校正驱动部构成,从而以安装于第一、第二角为例进行说明,但是并不限于角区域,若可安装于模组内的空的空间,则可变更为设置两个以上。以下,对所述抖动校正驱动部的构成进行说明。所述抖动校正驱动部在抖动角区域中,至少分别配置于两个以上的角区域中,从而对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的手动状态进行校正。换句话说,第一、第二抖动校正驱动部分别配置于所述模组的第一、第二角区域中,在此,‘第一、第二角区域’是指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的对面的两个角区域,安装有后述的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的抖动校正载体所具有的两个角,换句话说,分别指在所述基座11上包括自动对焦驱动部对面的两个角区域的空间。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驱动部在与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所面对的第一、第二角区域中分别沿着光轴的中心方向面对地配置。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驱动部相互面对地分别对称配置于所述第一、第二角区域,从而通过相互产生的电磁力的相互间合力,沿着所述光轴对抖动校正载体15的平衡状态(XY轴)进行校正。所述第一抖动校正驱动部包括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安装于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外面所具备的安装槽上,并且在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的第一角区域中沿着中心方向面对地配置。此外,所述第一抖动校正驱动部包括第一抖动校正线圈c2,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线圈c2在所述基座11的第一角区域中沿着中心方向面对地配置,并且与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进行分离而面对。同时,所述第一抖动校正驱动部包括第一位置传感器h2,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h2配置于所述基座11的第一角区域,并且配置于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线圈c2的背面或线圈中空部。所述第一角区域可假定为大体上沿着光轴方向平行的三角柱形状。随着向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线圈c2施加电流,从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和第一抖动校正线圈c2产生电磁力,所述力成为用于所述透镜镜筒13的XY轴抖动校正的一个驱动力。此时,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h2可由霍尔传感器(HallSensor)构成。所述第二抖动校正驱动部包括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2,所述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2安装于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外面所具备的安装槽,并且在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的第二角区域中沿着中心方向面对地配置。此外,所述第二抖动校正驱动部包括第二抖动校正线圈,所述第二抖动校正线圈在所述基座11的第二角区域中沿着中心方向面对地配置,并且与所述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2进行分离而面对。并且,所述第二抖动校正驱动部包括第二位置传感器h3,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h3配置于所述基座11的第二角区域中,并且配置于所述第二抖动校正线圈c3的背面或者线圈中空部。同样,所述第二角区域也可大体上假定为三角柱形状。随着向所述第二抖动校正线圈c3施加电流,从所述第二抖动校正磁铁c3和第二抖动校正线圈c3产生电磁力,所述力成为用于所述透镜镜筒13的XY轴抖动校正的另一个驱动力。此时,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h3可由霍尔传感器构成。由此,根据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和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线圈c2、c3所产生的力的合力,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可以XY轴为中心对透镜镜筒的抖动状态进行校正。所述第一位置传感器h2配置于所述第一角区域的外围,具体地配置于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线圈c2的背面,从而通过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线圈c2内的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直接面对地配置。此外,所述第二位置传感器h3配置于所述第二角区域的外围,具体地配置于所述第二抖动校正线圈c3的背面,从而通过所述第二抖动校正载线圈c3内的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2直接面对地配置。此外,所述各个第一、第二抖动校正位置传感器收容地安装于各个抖动校正线圈内部空间,从而也可与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面对地安装,图7中示出了与此相同的位置传感器的其他配置。换句话说,虽然图1中所示的第一、第二位置传感器h1、h2分别配置于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线圈的背面,但是,图7中所示的第一、第二位置传感器222、224分别配置于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线圈221、223的内部收容空间。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线圈221、223作为无芯型线圈,在内部存在收容空间,据此,所述第一、第二位置传感器222、224分别配置于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线圈221、223内部收容空间,从而分别与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225、226直接面对地配置,所述配置结构能够更加提高部件的组装性。另外,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配置于辅助基座16和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的一侧之间,所述辅助基座16结合于相互面对的外形壳12,从而使得所述透镜镜筒13沿着光轴进行移动的驱动部。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包括:自动对焦磁铁m1,其在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外周面与所述壳12的一面平行地安装;自动对焦线圈c1,其配置于所述辅助基座16,从而与所述自动对焦磁铁m1面对地配置;驱动集成电路IC,其配置于所述自动对焦线圈c1旁边。如果向所述自动对焦线圈c1施加电流,则所述透镜镜筒13通过所述自动对焦线圈c1和自动对焦磁铁m1间产生的电磁力沿着光轴进行移动,从而自动调节未示出的镜头和摄像传感器(imagesensor)之间的焦距。自动对焦位置传感器h1配置于所述自动对焦线圈内部的收容空间,或者可配置于所述自动对焦线圈旁边,也可包括于驱动集成电路IC。所述自动对焦位置传感器包括霍尔传感器。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包括配置于所述辅助基座内面15的自动对焦电路板P3,并且包括配置于所述基座11上面的自动对焦电路板P2。所述自动对焦电路板P3及抖动校正电路板P1是柔性材料。所述自动对焦电路板P1沿着光轴附着于辅助基座16,所述抖动校正电路板P2沿着光轴的垂直方向附着于基座11。在图1中未说明的参照标号‘F’是指‘红外滤光片(IRfilter)’,参照标号‘S’是指‘摄像传感器’。此外,参照标号‘s1、s2’分别指制动器(stopper)。另外,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包括:中空型主体150,其具有用于沿着光轴方向收容透镜镜筒13的内部空间;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支撑体151,其从所述中空型主体150底面沿着外周方向突出并间隔配置。此外,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与基座11面对地安装于透镜镜筒载体14的开放部分。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在所述中空型主体150内收容透镜镜筒13,从而所述中空型主体150内面包裹透镜镜筒13外周面的同时具有缝隙。分别对所述第一支撑体151之间进行开放,据此至少一个以上的轭部103与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直接地面对,通过与所述轭部103和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的引力,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在自动对焦载体14上保持(定中心(centering))中心。另外,在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上面和抖动校正载体15底面之间具备保持抖动校正载体15的中心位置的滚动部100。所述滚动部100包括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至少一个以上的轭部103、多个球轴承104。所述球轴承104接触于透镜镜筒载体14和抖动校正载体15之间的同时间隔配置,从而支撑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所述轭部103对称地配置于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并且与构成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驱动部的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分别面对地配置。所述轭部103由磁性体材料构成,例如由金属材料构成。通过与所述轭部和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的引力,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在球轴承14上保持中心位置,可通过微小的滚动操作调节中心位置。所述各个球轴承104配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体151的底面和所述第二支撑体141的上面之间而进行操作。在此,如图2一样,所述滚动部100包括至少一个以上的轭部103,所述至少一个以上的轭部103配置于所述透镜镜筒载体14,并且划分为多个,以便对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的区域101a、101b、102a、102b进行划分而配置。换句话说,所述轭部103包括第一、第二轭部103a、103b,所述第一、第二轭部103a、103b面对地配置于以所述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中心A1为基准所划分的各个区域101a、101b、102a、102b。换句话说,所述第一、第二轭部103a、103b分离配置于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的各个区域,其他所述第一、第二轭部103a、103b分离配置于所述第二抖动校正磁铁的各个区域101a、101b。在此,对所述滚动部100的操作进行更具体地说明,在此,图3是表示将根据本发明的摄影机镜头模组以X轴为中心对透镜镜筒13的抖动状态进行校正的立体图,图4是扩大表示以图3的X轴为中心对透镜镜筒13的抖动状态进行校正的立体图。如图3及图4一样,若在所述自动对焦驱动部的自动对焦线圈上施加电流,则所述透镜镜筒13沿着光轴进行直线移动,由此自动调节镜头(未示出)和摄像传感器之间的焦距。如上所述,当所述透镜镜筒13进行直线移动而产生驱动力时,与所述透镜镜筒13结合的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也进行直线移动,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沿着一个方向产生旋转力。此时,为了对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的抖动进行校正,随着向所述第一抖动校正驱动部的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线圈c2施加电流,从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和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线圈c2产生电磁力,所述力成为用于所述透镜镜筒13的X轴抖动校正的驱动力。换句话说,在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驱动时,所述透镜镜筒13和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一同产生旋转力。此时,所述第一轭部103a与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的一边区域面对地构成,因此通过所述第一轭部103a和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的磁力沿着一个方向对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进行旋转。与此同时,所述第二轭部103b与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的另一边区域面对地构成,因此通过所述第二轭部103b和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的磁力沿着相反方向对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进行旋转。因此,所述第一、第二轭部103a、103b通过与所述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反应的磁力,保持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的中心位置(提供居中)。另外,图5是表示将根据本发明的摄影机镜头模组以Y轴为中心对透镜镜筒13的抖动状态进行校正的立体图,图6是扩大表示以图5中的Y轴为中心对透镜镜筒13的抖动状态进行校正的立体图。如图5及图6一样,将摄影机镜头模组以Y轴为中心对透镜镜筒13的抖动状态进行校正的操作原理与以X轴为中心对抖动状态进行校正的操作原理相同。换句话说,在抖动校正载体15驱动时,所述透镜镜筒13和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一起产生旋转力,此时,因为所述第一轭部103a和第二轭部103a分别通过所述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2的磁力相互沿着相反方向进行旋转,所以能够保持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的中心位置。换句话说,现有的具备手抖动校正功能的摄影机镜头模组是轭部与抖动校正磁铁的形状一致地一一对应的结构,因此所述抖动校正磁铁及轭部通过镜头驱动部使得镜头沿着光轴方向进行直线驱动的同时,在校正抖动时,镜头沿着一个方向旋转,从而存在无法使得镜头保持在中心位置(居中)的问题。由此,在本实施例中,具备多个轭部103,所述多个轭部103对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的区域进行划分并配置,从而各个抖动校正磁铁和轭部103通过相互反应的相反方向的电磁力,易于保持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的中心位置。另外,如图2所示,多个球轴承104中配置于第一、第二轭103a、103b的两侧且形成一对的两个球轴承104相比第一、第二轭103a、103b及与所述第一、第二轭103a、103b上下面对的第一抖动校正磁铁101和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2配置于透镜镜筒载体14的外侧。换句话说,连接分别配置于第一、第二轭103a、103b两侧的两个球轴承104的中心的线平行于所述第一、第二轭103a、103b的设置面,并相比所述第一、第二轭103a、103b配置于透镜镜筒载体14的外侧。在分别以上下面对的形式设置于所述抖动校正载体15和透镜镜筒载体14的第一、第二抖动校正磁铁101、102和第一、第二轭103a、103b之间作用电磁力,从而在抖动校正载体15移动时,如果起到支撑点作用的球轴承104在第一、第二轭103a、103b的内侧,则使得抖动校正载体15的倾摆(tilting)现象增幅,因此所述配置非常利于居中(centering)的保持。并且,就示出于图2的例子而言,分别在第一、第二轭103a、103b的两侧形成一对的两个球轴承104虽然全部相比第一、第二轭103a、103b配置于透镜镜筒载体14的外侧,但是只要至少使得某一个球轴承104相比第一、第二轭103a、103b位于外侧,则有助于减少抖动校正载体15的倾摆现象。以上说明的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并不限于前述的实施例及附图,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可进行各种置换、变形及变更对于本发明所属的
技术领域
中具有一般知识的人是显而易见的。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根据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的摄影机镜头模组可适用为特别是安装于可便携的电子装备上的轻薄短小的摄影机镜头模组。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