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组件及采用该组件的处理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1139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驱动组件及采用该组件的处理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静电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驱动组件及采用该组件的处理盒。



背景技术:

本申请涉及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应用于一种基于静电印刷技术的图像形成装置,该种图像形成装置可以是激光图像形成装置、LED图像形成装置、复印机、传真机中的任意一种。

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的长度方向上平行设置有多个旋转部件,旋转部件包括用于接受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激光束照射形成静电潜像的具有感光图层的感光元件,还包括用于给感光元件表面充电从而使感光元件表面形成均匀电荷的充电元件,还包括用于将处理盒内的显影剂转印到感光元件的静电潜像区域形成可视的显影剂图像的显影元件。上述各个旋转部件在处理盒工作时,需要产生相对转动,而需要从图像形成装置中获取旋转驱动力。现有技术中,通常是通过在处理盒轴向端部设置可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旋转机构啮合接收动力。一种方式是在处理盒的轴向端部设置一具有爪部的动力受口,相应的在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驱动机构与电机连接,并在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后,所述动力受口与所述驱动机构啮合传递动力。而处理盒上动力受口被设置成可直接与处理盒内的谋一旋转部件连接,并通过该旋转部件将旋转动力传递至其他旋转部件,或者是通过动力受口将旋转动力传递至处理盒纵向端部上的一个齿轮,再通过该齿轮将动力传递至处理盒的旋转部件。

在相关技术中,公开了一种处理盒的改进方案,包括设置于处理盒端部的动力受口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接收动力,所述的动力受口通过控制机构使动力受口伸缩,从而避免处理盒在安装的过程中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机构发生干涉而影响处理盒安装。

该技术方案的不足之处在于,当所述的动力受口伸缩的行程受到限制时,无法通过动力受口的伸缩,实现与所述驱动部件完全避让干涉,无法达到使处理盒顺利安装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驱动组件及采用该组件的处理盒,能够避免在装卸处理盒时与驱动部件发生干涉。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驱动组件,

该驱动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以接收驱动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力受口、轮毂;所述动力受口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接收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轮毂中。

优选地,所述动力受口上还设置有一对卡爪,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能够控制所述动力受口上的卡爪处于预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沿一个安装方向安装进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沿所述安装方向看,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的动力受口处于所述的动力受口上的其中一个卡爪位于另一个卡爪的上方的预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可拆卸地与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的驱动部件通过间接或直接配合的方式以接收驱动力,

所述卡爪用于与所述驱动部件卡合并能够被其带动进行转动,所述动力受口能够将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轮毂中,所述控制机构能够控制一对所述卡爪在所述安装方向上处于避让所述驱动部件的预定位置。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动力受口不接收来自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力时,使一对所述卡爪处于所述预定位置。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迫推部件,所述动力受口上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突出结构,所述迫推部件能够迫推所述突出结构,使一对所述卡爪停止于所述预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迫推部件部分包含有弹性元件,所述迫推部件通过弹性元件的弹力直接或间接迫推所述突出结构并能使所述动力受口绕其回转轴线转动。

所述迫推部件与所述动力受口相配合,通过所述动力受口被驱动机构驱动转动后使所述迫推部件储蓄回弹力,在所述驱动机构停止驱动所述动力受口后,所述回弹力得到释放,并驱动所述动力受口旋转后使所述卡爪处于所述预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迫推部件包括旋转部件,扭簧部件,以及滑动件;所述旋转部件可绕轴旋转,所述旋转部件上的一部分与所述动力受口上的突出结构配合,当所述动力受口被驱动机构驱动转动时,可通过所述突出结构使所述旋转部件发生绕轴转动;所述旋转部件与所述扭簧部件相配合,所述旋转部件上一部分与所述扭簧的第一自由端配合,当所述旋转部件旋转时,可使所述自由端绕轴旋转后产生回弹力;所述扭簧的第二自由端固定不动;所述滑动件与所述扭簧的第一自由端配合,当所述第一自由端绕轴转动时,带动所述滑动件进行滑动。

当所述驱动机构停止驱动所述动力受口转动时,在所述扭簧的回弹力作用下,使所述滑动件反向滑动,所述滑动件反向滑动过程中可与所述动力受口上的突出结构接触,并通过所述回弹力使所述动力受口绕其自身回转轴线转动。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定位圈,所述轮毂可相对于所述定位圈转动,所述定位圈内设置有定位柱、滑槽以及挡块,

所述滑动件设置在所述滑槽内,所述旋转部件与扭簧套设在所述定位柱上,其第二自由端抵住所述挡块,第一自由端伸入所述滑动件,迫推所述滑动件沿所述滑槽滑动,并能够推动所述突出结构,使一对所述卡爪处于所述预定位置。

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滑块以及调整件,所述定位圈上设置有通孔,所述动力受口沿轴向依次设置有两个传递销,两个所述传递销均沿所述动力受口的径向延伸,所述调整件能够沿所述动力受口的轴向相对移动,且所述调整件通过所述通过与所述定位圈配合,所述轮毂的内壁上设置有受力柱,所述受力柱相对于所述轮毂的周向倾斜设置,且与所述滑块相配合,所述动力受口被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时,在轴向上距离所述卡爪较远的所述传递销迫推所述滑块向靠近所述卡爪的方向滑动,当所述动力受口被驱动机构驱动转动时,所述较靠近所述卡爪的传递销与所述滑块配合,并通过 所述滑块带动所述轮毂转动。

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含锁定组件,所述锁定组件能够阻止所述迫推部件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所述动力受口上的突出结构。

所述作用于所述动力受口的迫推部件为第一迫推部件,所述第一迫推部件包含弹簧,所述弹簧能够产生弹性恢复力并能作用于所述动力受口,并迫使所述动力受口绕其回转轴线转动。

所述第一迫推部件还包括滑动部件,所述滑动部件与所述弹簧连接,所述滑动部件通过所述弹簧的弹性力在于所述动力受口的轴线垂直的方向上作用于所述突出结构。

所述锁定部件包含一个第二迫推部件,所述第二迫推部件能够作用于所述第一迫推部件,并阻止所述第一迫推部件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所述动力受口。

所述第二迫推部件包括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在于所述弹性恢复力的作用方向垂直的平面内旋转,所述旋转部件上的一部分可往复作用于所述滑动部件,当所转动部件作用于所述滑动部件时,使所述滑动部件压缩所述弹簧,并使所述弹簧朝远离所述动力受口轴线的方向移动,并阻止所述弹性恢复力作用于所述动力受口。

所述第二迫推部件包含弹性作用力,所述弹性作用力作用于所述第一迫推部件,阻止所述第一迫推部件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所述动力受口。

所述锁定组件还包含作用力触发部分,当所述驱动组件安装进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时,所述作用力触发部分作用于所述第二迫推部件,并使所述第二迫推部件作用于所述第一迫推部件。

所述作用力触发部分为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一个部分,

当所述驱动组件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拆卸时,所述作用力触发部分对所述第二迫推部件的作用力消失,所述第二迫推部件对所述第一迫推部件的作用力解除,所述第一迫推部件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所述动力受口并使所述动力受口转动至所述预定位置。

所述动力受口上设置有沿径向方向的突出结构以及圆锥形凸台,所述圆锥形凸台设置在所述突出结构远离所述卡爪的一侧,所述第一迫推部件包含有弹性元件,用于作用于所述动力受口上的突出结构,同时,所述 第一迫推部件还能够迫推所述圆锥形凸台的倾斜面,使所述动力受口沿轴向朝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移动。

所述轮毂还包括受力部,所述受力部设置在所述轮毂的内侧,所述动力受口穿过所述轮毂,且通过一沿所述动力受口径向延伸的传动销与所述受力部配合传递动力,当所述动力受口沿轴线方向远离所述驱动部件时,所述受力部与所述传动销脱离配合,所述动力受口可相对于所述轮毂转动。

所述驱动组件还包含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沿所述动力受口轴线套设于所述动力受口上,其一端与所述动力受口上的径向突出的部分抵接,另一端与所述轮毂内径向突出的部分抵接,当所述动力受口沿其轴线方向朝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移动时,压缩所述弹性元件;当迫使所述动力受口沿其轴线方向朝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移动的力消失后,所述弹性元件迫使所述动力受口反向移动。

所述控制机构在所述驱动部件停止带动所述动力受口转动后,在外部力量作用下动作,并使一对所述卡爪转动至所述预定位置。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定位圈、套筒以及调整部件,所述动力受口依次穿过所述定位圈、所述套筒以及所述调整部件,并与所述套筒共轴转动,所述套筒与所述调整部件共轴转动,所述轮毂通过所述套筒和/或所述调整部件带动,所述定位圈仅能够围绕轴线进行转动,且所述定位圈向所述调整部件单向传递转动力,使所述调整部件转动至预定位置,所述调整部件处于该预定位置时,一对所述卡爪在所述安装方向上处于避让所述驱动部件的预定位置。

优选地,所述控制机构还包括扭簧,所述轮毂的内部设置有圆柱,所述扭簧的一部分套在所述圆柱上,所述扭簧的另一部分套在所述套筒上,且所述扭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套筒以及所述调整部件相连,当所述动力受口被所述驱动部件带动转动时,所述套筒转动使所述扭簧抱紧所述套筒以及所述圆柱,从而带动所述轮毂转动。

所述动力受口上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力传递部,所述力传递部为传递销,所述套筒上设置有放置槽,所述传递销与所述放置槽配合传递动力。

所述定位圈上设置有第一啮合部分,所述调整部件上设置有第二啮合 部分,当所述外部作用力控制所述定位圈相对于所述轮毂转动时,并且所述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啮合时,可同时带动所述调整部件转动,并通过调整部件带动所述扭簧转动,所述扭簧通过与所述套筒连接,同时带动所述套筒转动,并通过所述传递销与防止槽的配合带动所述动力受口转动至所述预定位置。

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含挡板,所述的定位圈或所述挡板上,沿动力受口轴向延伸倾斜面,所述倾斜面在轴向上与所述挡板或定位圈上的一部分配合,当所述定位圈被控制转动时,通过所述倾斜面迫推定位圈沿轴向移动。

所述定位圈沿轴向移动后,所述第一啮合部分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能够相互啮合。

所述动力受口沿其径向设置有卡接件,所述卡接件与所述定位圈在轴向上抵接,当所述定位圈沿轴向移动后,通过所述卡接件迫推所述动力受口沿轴向移动。

所述控制机构还包含一个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沿所述动力受口轴线套设在所述动力受口上,当所述动力受口沿其轴向移动后,压缩所述弹性元件,使所述弹性元件产生弹性回复力。

优选地,所述扭簧的横截面为矩形。

所述控制机构在外部力量作用下动作,并使一对所述卡爪转动至所述预定位置,以及,使所述动力受口沿轴向朝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移动。

所述控制机构包括定位圈、导套,所述动力受口依次穿过所述定位圈、所述导套,并与所述轮毂共轴转动,所述定位圈仅能够围绕轴线进行转动,所述导套与所述定位圈配合,且能够在所述定位圈围绕轴线进行转动时沿轴线向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移动,所述导套在轴向上能与所述动力受口上沿其径向突出的部分相抵,并能在所述导套沿轴向滑动时带动所述动力受口沿轴向滑动。

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上设置有限位卡块,所述导套上设置有限位接口,所述限位卡块与所述限位接口配合,使所述导套在所述定位圈进行转动时不与所述定位圈一起转动。

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含一传递部件沿所述轮毂的轴向设置并用于与 所述轮毂配合传递动力,所述轮毂上沿轴向上设置有第一啮合部分,所述传递部件沿轴向上设置有第二啮合部分,所述第一啮合部分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啮合传递动力;所述动力受口穿过所述传递部件设置,所述动力受口与所述传递部件配合传递动力,当所述动力受口接收动力转动后,带动所述传递部件转动,并带动所述轮毂转动。

传递部件在轴向上与所述动力受口上沿其径向突出的部分抵接,当所述动力受口受所述导套作用沿轴向滑动时,迫使所述传递部件一起沿轴向滑动,并使所述第一啮合部分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脱离啮合;当所述动力受口带动所述传递部件转动时,不能将旋转动力传递至所述轮毂。

还包括沿所述动力受口轴向设置并套设于所述动力受口上的弹性元件,当所述动力受口受所述导套作用沿轴向滑动时,同时压缩所述弹性元件,使所述弹性元件产生弹性回复力。

所述的突出结构沿所述动力受口的径向截面为非圆形横截面。

优选地,所述突出结构为凸轮。

还包括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与所述控制机构相连,用于向所述控制机构传递外部力量。

所述传动机构包括推杆,所述推杆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并将外部作用力传递至所述定位圈,并能使所述定位圈转动。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处理盒,包括所述的驱动组件。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处理盒通过采用控制动力受口进行转动,进而使一对卡爪转动至预定位置,从而有效避免在装卸过程中卡爪与驱动部件发生干涉。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结合实施例通过不同的技术方案以实现同样的发明目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描述,还包含了使动力受口能够在轴向方向缩回以及复位的机构,也包含了使驱动头不接收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旋转动力时可相对于所述轮毂自由转动的机构,并且包含使所述动力受口重新与所述轮毂啮合传递旋转动力的机构,通过上述一个或 多个机构的结合,可以变换出不同的技术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处理盒的立体视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视图。

图3所述为处理盒在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过程,动力受口与驱动机构处于啮合的状态视图。

图4所述为处理盒在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过程,动力受口与驱动机构所处的一种相对位置状态视图。

图5为所述动力受口沿Y方向回缩的示意图。

图6动力受口沿X方向安装的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7所示为沿着处理盒的安装方向X的方向看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机构与动力受口的实施方式的分解视图。

图9为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视图。

图10实施例一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当所述定位圈接收外部作用力时的示意图。

图12为为当所述定位圈接收外部作用力时的又一示意图。

图13为轮毂的结构视图。

图14为轮毂与调整部件之间的装配示意图。

图15为本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视图,A-A为横切视图。

图16为定位圈与调整部件所处的一种相对状态示意图。

图17为所述调整部件与动力受口相对于图16所示的位置旋转180°之后的位置示意图。

图18为所述定位圈接收外力使所述的调整部件与所述的动力受口旋转的示意图。

图19为所述定位圈接收外力使所述的调整部件与所述的动力受口旋转的又一示意图。

图20为所述的定位圈控制所述调整部件和动力受口旋转的状态示意图。

图21为所述的定位圈控制所述调整部件和动力受口旋转的状态又一示意图。

图22为所述的定位圈控制所述调整部件和动力受口旋转的状态又一示意图。

图23所示为所述控制机构的部分部件的结构分解视图。

图24所示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二的结构分解视图。

图25为实施例二的定位圈的立体视图。

图26为实施例二的定位圈的又一立体视图。

图27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三动力受口与驱动机构的相对位置的示意图。

图2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处理盒的立体视图。

图29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四的立体视图。

图30为实施例四提供的动力受口的立体视图。

图31为实施例四提供的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分解视图。

图32为实施例四提供的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装配视图。

图33为实施例四提供的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视图。

图34a为实施例四中的动力受口的部分结构视图。

图34b为图34a的动力受口所处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5为实施例四所述动力受口与驱动部件的啮合示意图。

图36为实施例四动力受口与驱动部件干涉的示意图。

图37为实施例四提供的轮毂的立体视图。

图38为实施例四所述轮毂的剖面视图。

图39为实施例四的部分结构视图。

图40为实施例四的结构一个方向的立体视图。

图41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的另一个方向的立体视图。

图42为实施例四的技术方案部分结构视图。

图43为实施例四的技术方案部分结构视图。

图44为实施例四的技术方案部分结构视图。

图45为实施例四的技术方案部分结构视图。

图46为动力受口与驱动部件啮合的示意图。

图47为动力受口与驱动部件另一种啮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48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五的动力受口的立体视图。

图49为实施例五的部分结构视图。

图50为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的一种方向的视图。

图51为沿动力受口的轴线方向看的示意图。

图52为图51的另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图53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另一种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图54为图53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55为实施例五提供的另一种实施例方式示意图。

图56为图55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57为本申请提供实施例六提供的结构的装配视图。

图58为实施例六的部分结构立体视图。

图59为沿动力受口的轴线方向看示意图。

图60为图59的另一种状态示意图。

图61为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七的动力受口的立体视图。

图62为实施例七提供的结构的剖面视图。

图63为沿动力受口的轴线方向看的示意图。

图64为图63的另一种状态的示意图。

图65为实施例七提供的结构的剖面视图。

图66为沿动力受口的轴线方向看的示意图。

图67为实施例八提供的一种处理盒的立体视图。

图68为实施例八提供的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视图。

图69为实施例八提供的控制机构的部分机构与动力受口的分解视图。

图70为实施例八提供的一种轮毂的剖面视图。

图71为实施例八提供的套筒的立体视图。

图72为实施例八提供的一种扭簧部件的立体视图。

图73为实施例八提供的调整部件的立体视图。

图74为实施例八提供的部分结构的装配视图。

图75为实施例八提供的部分结构的装配视图。

图76为实施例八提供的结构的剖面视图。

图77为实施例八提供的部分结构的分解视图。

图78为实施例八提供的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装配视图。

图79a和图79b为动力受口的卡爪与驱动机构的相对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80为动力受口与驱动机构啮合的状态示意图。

图81a和图81b为实施例八的第三啮合部分和第四啮合部分的不同啮合状态的示意图。

图82为实施例九提供的一种优选处理盒的立体图。

图83为实施例九提供的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分解视图。

图84为实施例九提供的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分解视图。

图85为实施例九提供的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分解视图。

图86为图83的结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87为动力受口的立体视图以及部分横截面视图。

图88为实施例九提供的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装配视图。

图89为动力受口的正视图。

图90为控制机构控制凸轮部分转动的示意图。

图91为控制机构控制凸轮部分转动的过程示意图。

图92为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时动力受口与驱动机构干涉的示意图。

图93为处理盒从图像形成装置拆卸时动力受口所述的一种位置示意图。

图94为动力受口受控制机构控制伸缩的示意图。

图95为控制机构控制定位圈转动的示意图。

图96为实施例十的部分结构分解视图。

图97是现有技术中的处理盒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时的示意图;

图98、图99是一种新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导轨和驱动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0是本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1a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1b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驱动组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102、图103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和第二旋转 动力接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4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动力受口与控制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5、图106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驱动组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部件啮合前的动作示意图;

图107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处理盒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08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处理盒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到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9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控制机构受力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10、图111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和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伸出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12、图113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和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与驱动部件啮合转动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13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控制机构与动力受口配合的动作示意图;

图114、图115、图116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动力受口在向内缩进时处于状态一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17、图118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动力受口与驱动部件脱离啮合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19、图120、图121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动力受口在向内缩进时处于状二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22、图123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控制件作用在动力受口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24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动力受口与驱动部件脱离啮合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25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动力受口与驱动部件啮合时的动作示意图;

图126是本实施例十一中的控制机构作用在动力受口时的动作示意图。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在动力受口伸缩的行程受到限制的情况下,仍可实现处理盒在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所述动力受口能够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机构啮合传递动力避免干涉,从而使动力受口与驱动机构顺利啮合。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的处理盒包含驱动组件,该驱动组件可拆卸地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以接收驱动力,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动力受口、轮毂;所述动力受口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接收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轮毂中,所述动力受口上还设置有一对卡爪,图像形成装置与相关技术所不同的是: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能够控制所述动力受口上的卡爪处于预定位置。该预定位置也就是避让位置,处于该预定位置的卡爪便能够避免对处理盒的装卸过程产生干涉。该预定位置可以为所述驱动组件沿一个安装方向安装进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沿所述安装方向看,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的动力受口上的其中一个卡爪位于另一个卡爪的上方。

具体地,所述驱动组件可以通过拆卸地方式与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的驱动部件之间通过间接或直接配合的方式以接收驱动力,所述卡爪用于与所述驱动部件卡合并能够被其带动进行转动,所述动力受口能够将从所述驱动部件接收的驱动力传递至所述轮毂中,

所述控制机构能够控制一对所述卡爪在所述安装方向上处于避让所述驱动部件的预定位置。

控制机构可采用两种控制方式:

第一种方式:控制机构能够在所述动力受口失去来自所述驱动部件的驱动力后,使一对所述卡爪停止于所述预定位置。实施例四至七以及实施例九至十一均采用这种方式。

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避让效果,在使卡爪停止在预定位置的基础上还可以使所述动力受口沿轴向朝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移动至与所述驱动部件脱离配合状态。这一动作可以通过结构设计,在处理盒拆装过程中自动到达,如实施例七以及实施例十一;也可以通过向控制机构施加外 部力量使其动作并实现,如实施例九以及实施例十。

第二种方式:在所述驱动部件停止带动所述动力受口转动后,直接对控制机构施加外部力量并使其动作,从而使一对所述卡爪转动至所述预定位置。实施例一至三以及实施例八均采用这种方式。

同样的,为了提高避让效果,可以通过对结构的改进,使得控制机构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还能够使所述动力受口沿轴向朝远离所述驱动部件的方向移动,如实施例一至三。

在此基础上,为了便于对控制机构施加外部力量,在部分实施例中还会介绍与控制机构相连的传动机构。

下面通过实施例详细介绍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处理盒的立体视图,图示10为所述处理盒,用于从图像形成装置接收旋转动力的动力受口11设置于所述处理盒10的纵向端部。

以下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本申请的方案实现通过控制机构控制动力受口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机构啮合传递动力。

图2为本实施例的部分结构视图。一轮毂13设置在处理盒纵向端部上,所述轮毂上同轴设置有定位圈14,所述动力受口11穿过所述定位圈14设置在轮毂13上。当将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中后,所述动力受口11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机构100啮合传递动力。所述轮毂13可以直接与处理盒内的其一旋转部件相连,如,与感光元件12相连,通过动力受口11从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动力后驱动所述感光元件12旋转;所述的轮毂13外圆周上设置有齿轮130,再通过齿轮130将旋转动力传递至处理盒10的其他旋转部件上。所述的轮毂13还可以被设置成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其他传递齿轮啮合,再通过传递齿轮将旋转动力传递至处理盒10的旋转部件上。

图3所述为处理盒10在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过程,动力受口11与驱动机构100处于啮合的状态视图。

图4所述为处理盒10在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过程,动力受口 11与驱动机构100所处的一种相对位置状态视图。

所述动力受口11的一自由端部上对称设置一对卡爪111,所述一对卡爪之间设有空间112;所述的驱动机构100的一自由端部为102,其上设置有对称设置的一对凸出部101,用于与动力受口11自由端部设置的卡爪111啮合,当动力受口11与驱动机构100啮合时,所述自由端部102处于空间112中,所述驱动机构100受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的电机驱动,可驱动所述动力受口11旋转。

如图3所示,所述动力受口11上的卡爪111与所述驱动机构凸出部101的啮合深度为H1。当将所述处理盒10沿图4所示箭头X方向向图像形成装置内进行安装时,所述动力受口的卡爪111处于与所述驱动机构100上的凸出部101相对的位置,便会发生干涉,使所述处理盒10不能顺利安装。

因而为解决此问题,需要在将处理盒向图像形成装置安装前,或者在将处理盒安装的过程中,先通过控制机构使所述动力受口11沿其回转轴线的方向(图4所示Y方向)回缩一段距离,或至少要回缩H1的距离,使动力受口11上的卡爪111与所述驱动机构100上的凸出部101避让开。

图5为所述动力受口沿Y方向回缩H1的距离之后,所述的动力受口上的卡爪111与所述驱动机构上的凸出部101实现避让示意图。

如图5所示,所述卡爪111的高度为H2,所述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102的高度为H3,H3为从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的端面到凸出部101上的最靠近所述端面的部分的距离,当所述H2大于或者等于所述H3时,所述的动力受口11被允许下降H1的最小高度。当然,通过控制机构使所述动力受口11下降至少HI加上H3的高度,为最理想的情况,可以实现所述的动力受口11与所述驱动机构100完全实现避让,防止处理盒安装时发生干涉。

但是由于图像形成装置的机型不一样,其机器内部结构也会有差异,会直接导致无法使动力受口11下降足够的高度实现避让干涉。因而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假设处于最极限的状态下,即所述的动力受口11允许下降的行程只有H1的高度时,能够解决所述处理盒在安装过程中,动力受口11不与所述驱动机构产生干涉,达到使处理盒10顺利安装,动力 受口与驱动机构顺利啮合的目的。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保证所述的动力受口11至少下降H1的高度之后,通过控制机构控制动力受口11进行旋转,使得将处理盒沿图示X方向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内部的过程中,所述的动力受口11上的一对相互对称的卡爪111之间的空间112面向所述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102,如图6所示,即使所述动力受口11的一对相互对称的卡爪111垂直于动力受口11的回转轴线的中心连线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X垂直。图7所示为沿着处理盒的安装方向X的方向看的剖视图,所述的受口11的爪部111之间的空间112能够允许所述驱动机构的自由端部102通过。

当所述处理盒10进入图像形成装置安装到位之后,所述控制机构作用于所述动力受口11的力被撤销,所述的动力受口11沿其回转轴线方向向驱动机构100的方向伸出,启动图像形成装置后,所述卡爪111与所述凸出部101啮合传递动力。

以下将结合控制机构的结构进一步说明本申请所提供的控制机构如何使所述动力受口实现伸缩以及旋转的运动。

图8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机构与动力受口的实施方式的分解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机构包括轮毂13,定位圈14,导套15,调整部件16。所述的轮毂13内具有开口的中空部分131,所述的导套15和调整部件16从所述开口安设于所述中空部分131内。所述的动力受口11穿过所述的导套15和调整部件16沿所述轮毂13的轴向方向设置。所述的定位圈14与所述导套15配合,沿所述轮毂13的轴线方向设置在所述轮毂13的开口处。

本实施方案还提供一个弹性元件17,沿所述轮毂13的轴向方向设置在轮毂13内;还包括一个端盖103,用于固定装配在处理盒的纵向端部上,并用于使动力受口11的自由端部穿过;所述的端盖103用于支撑所述轮毂13。

图9为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部分分解视图。

如图9所示,所述定位圈14中部为通孔143,用于允许所述动力受口11穿过。所述的定位圈14的内圆周上设置有第一凸台141;同时所述的 导套15中部设置有通孔,用于允许所述动力受口11穿过,所述的导套15上还设置有第二凸台151,所述第二凸台151的表面为倾斜面1511;所述的定位圈14上还设置有被作用部144,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装配后,所述的定位圈14被所述的导套15支撑,所述的定位圈14上的第一凸台141被所述的导套15的上表面152支撑;所述的端盖103上还设置有卡块1031,所述的导套15的上表面上还设置有阻挡部153;装配后,所述的端盖103上的卡块1031与所述导套15上的阻挡部153配合,如图10所示。

由于所述的端盖103固定装配在处理盒上,所述的端盖103上的卡块1031与所述导套15上的阻挡部153配合,可防止所述导套15绕其回转轴线旋转。因而当外部作用力作用于所述定位圈14并使其转动时,所述导套15相对于端盖103不转动。

图11和图12所示为当所述定位圈14接收外部作用力时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当外部作用力F沿图示方向作用于所述的定位圈14上的被作用部144,并使所述定位圈14绕其回转轴线沿图示W方向旋转时,所述定位圈14内圆周方向上设置的第一凸台141相对于所述导套15的上表面152旋转。

如图12所示,定位圈14旋转后,所述的第一凸台141与所述导套15上的第二凸台151抵接,并通过迫推所述第二凸台151上的倾斜面1511,使所述导套15沿图示Y方向滑动。所述的动力受口11的主体113外圆周上设置有卡簧18,所述卡簧18沿径向方向突出在所述动力受口11的主体113之外,并与所述导套15的下底面抵接;所述的定位圈14使所述的导套15沿Y方向滑动时,所述导套15通过所述卡簧18使所述动力受口11沿Y方向滑动。同时,所述动力受口11沿Y方向滑动的行程可通过倾斜面1511的斜面沿所述导套15的轴线方向形成的高度差H4来控制,所述的高度差H4为所述导套15的上表面152到所述第二凸台151的顶部的距离,并且大于或等于H1,从而保证动力受口11沿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的行程至少为H1。

如图9所示,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括一个调整部件16。所述的定位圈14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啮合部分142,所述的第一啮合部分142包括第一齿形部分1421和第二齿形部分1422,第一齿形部分1421和第二齿形部分 1422之间设置为平面145;所述的调整部件16的上端部设置有第二啮合部分161,所述的第二啮合部分161包括第三齿形部分1611和第四齿形部分1612,第三齿形部分1611和第四齿形部分1612之间设置为平面162。所述的第一啮合部分142与所述的第二啮合部分161在进行控制机构装配时相互啮合。当所述的定位圈14接收外部作用力旋转时,所述的定位圈14与所述调整部件16处于相互啮合的状态,即当所述定位圈14转动,所述的调整部件16随之转动。

图13为轮毂13的结构视图。所述轮毂13的内部为中空部分131,其内圆周上布设有一对沿轮毂内圆周方向对称设置的第一受力柱134,以及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二受力柱135;所述第一受力柱134和第二受力柱135之间设置有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一间隙132,以及一对对称设置的第二间隙133。

图14为轮毂13与调整部件16之间的装配示意图。如图13所示,所述的调整部件163外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突柱163,所述的突柱163具有侧面1631,和一个倾斜面1632;所述的轮毂13的内圆周方向上设置的第一受力柱134上将一个侧面设置为倾斜面1341,所述第二受力柱135设置一个侧面1351,所述第一间隙132设置在倾斜面1341和侧面1351之间;所述第一受力柱另一侧面为1342,所述第二受力柱另一侧面为1352,所述第二间隙133设置在所述侧面1342和侧面1352之间。

当将所述调整部件16装配到所述轮毂13内时,所述的调整部件16上的对称设置的一对突柱163被放置于所述第一间隙132内,所述突柱163的侧面1631与所述第二受力柱135的侧面1351相对,位于所述突柱163上的另一侧的倾斜面1632与所述第一受力柱134的一侧上的倾斜面1341相对。

所述的定位圈14上的第一啮合部142与所述调整部件162上的第二啮合部161啮合,当所述定位圈14受到外部作用力而发生旋转时,所述的定位圈14带动所述调整部件16旋转;此时所述侧面1631与所述轮毂13上的侧面1351啮合,并驱动所述轮毂旋转;同时所述动力受口11的主体113的径向方向贯穿设置一传递销19,装配时,所述传递销19的两个自由端部被安设于所述第二间隙133内,当所述轮毂13被驱动后,所述 的动力受口11在传递销19的作用下被驱动发生旋转。

因而通过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使动力受口绕其回转轴线旋转,并可以使动力受力沿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进一步地,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机构进行控制所述动力受口的旋转以及滑动的动作。

当将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所述的动力受口11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机构100啮合,所述驱动机构100驱动所述动力受口11绕W方向转动,再通过所述动力受口11上设置的传递销19带动所述轮毂13转动;所述的轮毂13绕W方向转动后,所述的轮毂13内圆周上设置的倾斜面1341与所述调整部件16外圆周上设置的倾斜面1632抵接,并且倾斜面之间抵接时产生的轴向分力的作用下使所述的调整部件16与所述的定位圈14之间的的啮合部分161和142脱离啮合,所述的调整部件16与所述定位圈14相对转动。所述的轮毂的外圆周方向上还设置有齿轮部分,通过该齿轮部分可以实现将旋转动力传递至处理盒内的其他的旋转部件上。

在将处理盒进行安装的过程中,在处理盒未完全安装到位之前,通过控制机构使所述动力受口旋转到如图6所示的动力受力11与所述驱动机构103所述的相对位置,即使所述动力受口11的一对相互对称的卡爪111垂直于动力受口11的回转轴线的中心连线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X垂直的位置,所述的动力受口11的爪部111之间的空间112能够允许所述驱动机构的自由端部102通过。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的情况。但是,本申请提供的方案,可以实现使动力受口11的自由端部的卡爪与驱动机构之间的相对位置处于一定的范围内,仍可以实现所述动力受口11越过所述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并顺利与所述驱动机构100实现啮合。

以下将说明如何控制所述的动力受口在处理盒安装的过程中越过所述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并与其实现啮合。

图15为本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视图,其中图A-A为沿垂直于所述动力受口回转轴线垂直方向的剖面视图。

如图15所示,第一啮合部分142为定位圈14上的部分,第二啮合部分161为调整部件16上的第二啮合部分,第一啮合部分142与第二啮合部分161可相互啮合传递动力;从剖面视图A-A上看,所述的第一啮合部 分142包含有一对相互对称的啮合部分142a和142b;所述的第二啮合部分161包含有一对相互对称的啮合部分161a和161b。

图16为定位圈14与调整部件16所处的一种相对状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设定动力受口11上的一对卡爪111与所述的调整部件16上的一对啮合部161a和161b的相对位置固定,该相对位置的设定,可以通过所述的动力受口11,所述的调整部件16与所述的轮毂13的相对位置来确定,当所述的动力受口11与所述的轮毂13相对位置确定,所述的调整部件16与所述的轮毂13的相对位置也确定,便可实现所述的动力受口11上的一对卡爪111与所述的调整部件16上的一对啮合部161a和161b的相对位置固定的目的。

设定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上的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的外周的尺寸为d,当所述的动力受口11上的一对卡爪1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N1时,即当N1=d时,所述的动力受口11在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卡爪111刚好可以避免与所述的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102发生干涉;此时设定所述调整部件16的第二啮合部分161a与161b所处的位置的连线为L1。

图17为当所述的动力受口11上的卡爪1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N1,N1=d,所述调整部件16与动力受口11所处的另一位置;卡爪111刚好可以避免与所述的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102发生干涉;此时,啮合部分161a与161b之间的连线为L2。

图16与图17所述的调整部件所处的两个位置的啮合部分的连线L1和L2之间的夹角为δ;该夹角δ的大小与所述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102的外部尺寸d相关;当所述的动力受口11上的卡爪111不处于夹角δ的范围内时,将所述处理盒进行安装时,所述动力受口11与所述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不产生干涉;当所述动力受口11的卡爪111处于所述夹角δ的范围内时,需要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动力受口11绕其回转轴线进行旋转,因而,能使所述动力受口11在安装过程避免与所述驱动机构产生干涉。

以下结合附图18至图22对所述动力受口11的卡爪111处于所述夹角δ的范围内时,通过控制机构驱动所述动力受口11进行转动。

当所述的卡爪111之间的最短距离N小于d时,所述的动力受口11在安装过程中将与所述的驱动机构100产生干涉;当所述的卡爪111之间的最短距离N大于或等于d时,所述的动力受口11在安装过程中将于所述的驱动机构100可以避免产生干涉。

所述的定位圈14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并作用于所述的调整部件16,驱动所述调整部件16旋转。设定所述的定位圈14受力作用后可以旋转α角度;当所述定位圈14控制所述调整部件16旋转α角度之后,能够使所述的动力受口11同时旋转α角度,可以避免与驱动机构100产生干涉。图18与图19所示为当所述定位圈14接收外力F使所述的调整部件16与所述的动力受口11沿图示W方向旋转α角度的示意图。

图20至图22为当所述的定位圈14上的第一啮合部分142与所述的调整部件16上的第二啮合部分161在初始位置没有啮合的情形下,所述的定位圈14控制所述调整部件16和动力受口11旋转的状态示意图。

如图20所示,所述的定位圈14在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一啮合部分142与所述调整部件16上的第二啮合部分161的初始位置之间的夹角为β;图21所示为当所述定位圈14受力F作用后沿图示W方向旋转β角度之后,所述第一啮合部分142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161啮合;图22所示为当所述定位圈14受力F作用继续旋转α减去β的角度之后,所述的调整部件16与所述动力受口11被驱动旋转α减去β的角度之后到达的位置。

图21所示,当动力受口11在初始位置时,所述卡爪之间最短距离为N2,其中N2小于d;图22所示,当所述动力受口11被控制旋转之后,所述动力受口11上的卡爪111之间的距离N3大于d,可避免所述动力受口11在安装过程中与所述驱动机构发生干涉。

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控制机构可以同时控制所述的动力受口11沿其回转轴线缩回,并可以绕其回转轴线旋转,前述的弹性元件17用于在所述动力受口11安装到位之后,使所述的动力受口11沿其回转轴线方向伸出。

本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所述定位圈14,所述导套15,所述调整部件16。

为了实现外部作用力的来源不需要借用机器内部的结构,仅需要用户 在安装处理盒时,便可提供外部作用力,可以达到外部作用力来源稳定的效果。本技术方案提供如图23所示的优选方案。

图23所示为所述控制机构结构示意图。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处理盒10的壳体101上,所述动力受口11设置在处理盒纵向一端上,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的驱动机构100啮合传递动力,当动力受口11与驱动机构100相互啮合时,二者处于同轴的状态。

如图23所示的,本实施例的控制机构9包括推杆91,其中推杆91上还设置有第一齿条911;控制结构还包括中间传递齿轮组92和93,第二齿条94,连杆95,按压板96以及弹性元件97。

所述中间传递齿轮组包括第一传递齿轮92,以及第二传递齿轮93;所述第二传递齿轮93上同轴设置有第一外齿轮931,以及同轴设置的第二外齿轮932。

所述的推杆91上的第一齿条911与所述第一传递齿轮92啮合,所述第一传递齿轮92同时与第二传递齿轮93上的第一外齿轮931啮合;所述第二传递齿轮93上的第二外齿轮932与所述第二齿条94啮合;所述第二齿条94与所述连杆95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杆95的另一端与所述按压版96的一端铰接;所述的弹性元件97设置在所述按压板与所述处理盒10的壳体101之间。

所述的推杆91一端与所述定位圈14连接;当用户握住处理盒10,并按压所述的按压板96,通过连杆95以及齿条94,传递齿轮93和92,将按压动力传递至推杆91,并通过推杆91推动所述定位圈14旋转。其中,用户手握处理盒的力便可作为外部作用力F的来源,便可实现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动力受口11安装过程实现与所述驱动机构100避让干涉,并使处理盒10顺利安装的目的。

因而本实施方案中,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括按压板96,弹性元件97,连杆95,齿条94,传递齿轮93和92,以及推杆91。

实施例二

图24所示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视图。

本申请提供的第一实施例为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所述轮毂13转动,从而驱动所述动力受口11转动。

而本实施例提供的实施方式,是在安装处理盒的过程中通过控制机构控制动力受口011进行转动,这个过程中,所述动力受口011相对于所述轮毂013转动。

如图24所示,控制机构包括定位圈014,第一导套015A,以及第二导套015B,中间连接部件016;所述的定位圈014上还设置调整部件0142。

所述的动力受口011穿过所述定位圈014,所述第一导套015A,所述第二导套015B设置于所述轮毂013的中空部分0131上;所述的轮毂013与所述控制机构之间还设置弹性元件017;所述的端盖0103用于支撑所述动力受口011。

图25至图26为定位圈014的立体视图。所述的定位圈014,在装配时,与所述第一导套015A,和第二导套015B相互配合。如图25所示,所述的定位圈014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第一凸台0141,所述的第一凸台0141与所述第一导套015A上设置的第二凸台015A1抵接;图25所示,所述的定位圈0141下端部还设置有第三凸台0143,所述的第三凸台0143与所述第二导套015B上的第四凸台015B1相抵接。

如图24所示,所述的端盖0103上还设置有卡块01031,所述的第一导套015A上设置第一阻挡部015A2;装配后,所述的卡块01031与所述第一阻挡部015A2抵接以防止所述第一导套015A转动;所述的第一导套015A上还设置有第二阻挡部015A3,用以与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套015B上的卡接口015B2配合以防止所述第二导套015B转动。

所述的动力受口011上设置有第一啮合部分0112,第二啮合部分0113;所述的定位圈014上设置有第三啮合部分0142,所述的中间连接部件016上设置第四啮合部分0162;装配后,所述的动力受口011上的第一啮合部分0112未与所述第三啮合部分0142啮合,而所述第二啮合部分0113与所述第四啮合部分0162啮合;所述的中间连接部件016上还设置有传递部0161,所述的传递部0161设置于所述轮毂013内圆周方向上设置的间隙0133内,轮毂013内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受力柱0132,所述传递部0161与所述受力柱0132配合传递动力。

当所述定位圈014受外部作用力驱动旋转时,通过定位圈014上的第一凸台0141抵接所述第二凸台015A1上设置的倾斜面015A11抵接后, 可使所述的第一导套015A沿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所述动力受口011的外圆周上卡接有卡簧018,所述卡簧018与所述的第一导套015A的下底面抵接,当所述第一导套015A沿轴向方向滑动时,可以带动所述动力受口011沿轴向滑动;同时,所述定位圈014上的第三凸台0143上设置有倾斜面01431,与所述第二导套015B上的第四凸台015B1上的倾斜面0151B11抵接,当所述定位圈014转动时,与所述第二导套015B相对转动,通过倾斜面的作用迫使所述的第二导套015B沿轴向滑动,所述的第二导套0151B沿轴向的滑动,可迫使所述中间连接部件016也沿轴向滑动,从而使所述中间连接部件016上的第四啮合部分0162与所述动力受口011上的第二啮合部分0113脱离啮合;所述动力受口011上的第一啮合部分0112为一对相互对称的啮合部分,所述的定位圈014上的第二啮合部分0142为一对相互对称的啮合部分,因而,当所述动力受口011受迫于所述第一导套0151A二沿轴向滑动时,所述的动力受口011回缩,可能处于与所述定位圈014上的第二啮合部分0142啮合的位置,当继续转动所述定位圈014时,所述的定位圈014便可带动所述动力受口011转动;也可能处于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0142不啮合的位置,继续转动所述定位圈014时,所述动力受口011不发生转动。

当作用于所述定位圈上的外部作用力被撤销后,在所述的弹性元件017的回弹力作用下,所述中间传递部件016,第二导套015B,第一导套015A,以及所述动力受口011向外伸出。启动图像形成装置之后,所述动力受口011与所述中间传递部件016啮合,所述的中间传递部件016上的传递部0161与所述轮毂013啮合,所述的驱动机构100驱动所述动力受口011旋转,所述动力受口011通过所述中间传递部件016带动所述轮毂013转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爪0111与所述第一啮合部分0112的相对位置固定,通过调整部件0142控制所述动力受口011在处理盒安装过程中不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机构100避免干涉,达到使所述动力受口011与所述驱动机构100顺利啮合的目的。设定所述驱动机构的自由端部的外部尺寸为d,当所述动力受口上的卡爪不处于δ夹角的范围内时,通过所述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动力受口011旋转而实现避让干涉的原理与所述第一实施例同理,在此不再累述。

实施例三

图27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例。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方案,即仅需要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动力受口11旋转以避免处理盒在安装过程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机构产生干涉。即前述的实施例一的控制机构不包含导套15,即当定位圈转动时,所述的动力受口11不进行沿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的动作,同样还利用该控制机构控制动力受口进行旋转。

本实施例中将所述动力受口11的卡爪111的端部设置成周围是倾斜面,或者曲面的形状;当进行处理的沿X方向进行安装时,所述动力受口11的卡爪111的端部1111与所述驱动机构100的凸出部101接触,通过倾斜面,或者曲面迫使接触而产生的轴向力迫使所述动力受口沿Y方向移动,可使所述的卡爪111越过所述凸出部101而实现啮合。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又一种控制机构,在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控制所述动力受口的一对相互对称的卡爪垂直于动力受口的回转轴线的中心连线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垂直。

图28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处理盒20的立体视图。所示的处理盒20包括壳体201,其纵向端部的一端设置动力受口21用于与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与电机连接驱动部件100啮合传递动力。所述处理盒还包括端盖203,所述端盖203用于与所述处理盒壳体201相对固定设置,并支撑所述动力受口21。所述处理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图示X方向为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所述安装方向X方向与所述处理盒20的纵向方向大致垂直。

本申请提供一种控制机构,在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控制所述动力受口的一对相互对称的卡爪垂直于动力受口的回转轴线的中心连线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垂直。

图2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立体视图。所述处理盒的纵向端部上设置有轮毂23,所述控制机构包括轮毂23,以及设置在轮毂23一端的定位圈22,所述动力受口21沿轴向方向穿过所述定位圈22与所述轮毂23设置在所述轮毂23上,处理盒上还设置有一个端盖203,所述端盖203与所述处理盒20的壳体相对固定设置;所述的端盖203的内圆表面上 还设置有卡块202,所述定位圈22上端部设置有开口227,当所述端盖203沿所述轮毂23的回转轴线方向安装到所述处理盒上时,所述卡块沿轴向插入所述开口227中,可以限制所述定位圈22沿回转方向的转动。

图30为本实施例提供的动力受口21的立体视图。所述动力受口21包括主体213,沿所述主体213的径向方向设置有第一突出部分212,所述的第一突出部分为相互对称的一对;所述动力受口21的端部沿轴向方向伸出一对对称设置的卡爪211,所述的一对第一突出部分212与所述一对卡爪211相对位置固定,可以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突出部分212与所述处理盒的相对位置,来达到控制所述动力受口21的一对相互对称的卡爪211的中心连线L3(如图34所示)与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X方向)垂直的目的。如何实现该目的,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图3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机构的部分结构分解视图。

参见图31,所述的定位圈22沿回转轴线方向上设置有通孔221,用以使所述动力受口21穿过;所述的定位圈22上还设置有定位柱222,所述定位柱222上穿设有扭簧292以及旋转部件290;所述的定位圈22上还设置有一个滑槽223,一个滑动部件291设置于所述滑槽223内,并可相对于所述滑槽223滑动;所述的定位圈22上还设置有挡块226,所述扭簧292的第一伸出部分2921与所述挡块226抵接,所述扭簧292的第二伸出部分2922与所述滑动部件291抵接,并且所述的第二伸出部分2922远离所述第二伸出部分2922的自由端的一部分与所述旋转部件290上的沿其回转轴线方向伸出的一个第二突出部分2901的内侧抵接;所述的定位圈22上还设置有第一孔224以及第二孔225,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括一个调整部件28,所述调整部件28上表面上设置有第一突柱281,以及第二突柱282,所述第一突柱281与第二突柱282穿过所述第一孔224以及第二孔225设置,因而所述调整部件28与所述定位圈22在周向方向上相对固定。所述的定位圈22,所述滑动部件291,所述扭簧292,所述旋转部件290以及所述调整部件28装配好之后如图32所示。

图3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立体视图。

参见图33,所述的动力受口211穿过所述定位圈22以及所述调整部件28设置,为装配好之后处于初始状态的视图。所述的旋转部件290上 还设置有沿其回转轴线方向伸出的第三突出部分2902,所述动力受口21上的一个第一突出部分212与所述旋转部件290上的第三突出部分2902抵接。由于所述定位圈22与所述端盖203相对固定,因而所述的定位圈不能发生绕其回转轴线方向的转动,当装配完成之后,所述的动力受口21上的第一突出部分212与所述旋转部件290抵接,使得所述的动力受口21与所述定位圈22的位置相对固定,并且所述卡爪211与所述第一突出部分212的相对位置固定,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所述的旋转部件290与所述的动力受口211没有发生转动。通过这样的结构,可以通过装配预先设置好所述动力受口21上的卡爪211与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的相对位置。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参见图34a和图34b,图34b为图34a的动力受口所处的状态的俯视图。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为X方向,即所述动力受口21沿所述安装方向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的驱动部件100靠近时,通过上述控制机构,使所述动力受口21安装到处理盒上之后的初始状态处于图34a所示的状态,即所述动力受口上的一对卡爪211的中心连线L3与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处于基本垂直的状态。参见图35,为当继续向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安装所述处理盒,使得所述卡爪211之间的空间214朝向所述驱动部件100的自由端部102,并使所述自由端部102通过,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所述的动力受口21与所述驱动部件100处于基本同轴的位置,所述驱动部件100的自由端部处于所述空间214中。

通过利用本实施例的结构,从而避免出现如图36所示的,当将处理盒沿图示箭头方向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时,所述动力受口21上的卡爪211与所述驱动部件100发生干涉的状况。

图37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轮毂23的立体视图,图38为所述轮毂23的剖面视图。

所述轮毂23为回转体,可相对于所述处理盒的壳体转动;所述轮毂23内为中空部分232,内圆周方向上还设置有受力柱233,所述的受力柱233至少设置有一对,所述的受力柱233之间还设置有间隙231,所述受力柱233上表面为2331,下表面为2332。

图39所示为本实施例的部分结构视图。如图所述,在所述动力受口21的轴向上布设有滑块。通过装配,将所述滑块设置在所述受力柱233之间的间隙231中。此时,所述间隙231为滑槽,所述滑槽231a和231b与所述轮毂23的回转轴线L4相对倾斜,如图38所示,图38所示K方向为与所述滑槽231设置方向平行的方向,K方向与所述轴线L4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的滑块设置有一对,分别为24a,24b,所述的滑块24a和24b分别设置在所述滑槽231a和231b中,所述滑块24可在所述滑槽231内滑动。所述滑槽231a和231b在所述轮毂23内设置的方向不相互平行,并都与所述轮毂23的回转轴线L4成角度关系。

参见图39,沿所述动力受口21的主体部分设置有第一传递销25,第二传递销26,所述传递销25和26穿过所述动力受口21的主体部分并沿所述主体部分的径向方向伸出。

参见图40,所述的第二传递销26用于与所述滑块24a(24b)配合,所述滑块24a(24b)底部上设置有导向面24a1(24b1),所述导向面24a1(24b1)为一倾斜面;当所述动力受口21与图像形成装置内驱动机构100啮合传递动力,并使所述动力受口21绕W1方向转动时,所述的动力受口21带动所述第二传递销26绕W1方向旋转,并迫推所述导向面24a1(24b1),使所述滑块24a(24b)沿滑槽231a(231b)向靠近所述动力受口21的卡爪211所在的端部方向伸出,所述的第二传递销26可与所述轮毂23的下底面2332抵接,限制所述动力受口21沿轴向滑动的距离;当所述的滑块24a和24b沿向靠近所述动力受口21的卡爪211所在的端部方向伸出时,如图41所示,当所述动力受口21与图像形成装置内驱动部件100(图中未示出)啮合传递动力时,使所述动力受口21绕W1方向转动,并带动所述第一传递销25绕W1方向转动,此时,所述的第一传递销25可与所述滑块24a(24b)啮合传递动力,并通过受力柱233带动所述轮毂23绕W1方向转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滑块24未沿靠近所述动力受口21的卡爪211所在的端部方向伸出时,所述的第一传递销25由所述上表面2331支撑,所述的动力受口21旋转时不会带动所述轮毂23旋转。

在所述的动力受口21沿轴线方向上还套设一个弹性元件27,所述的 滑块24a和24b上分别设置有凸台24a2和24b2,所述的弹性元件27为一个压缩弹簧,所述弹性元件27沿轴向的一端抵接在所述滑块24a和24b上的凸台24a2和24b2上。当所述动力受口21带动所述第二传递销26绕W1方向转动时,使所述滑块24a和24b沿靠近所述动力受口21的卡爪211所在的端部方向伸出时,所述凸台24a2和24b2作用于所述弹性元件27并使其压缩;当所述动力受口21停止转动,所述滑块24a和24b在所述弹性元件27的回弹力作用下在滑槽231内沿远离所述动力受口21的卡爪211所在的端部方向滑动。

图42至图44所示为当所述动力受口21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部件100啮合时,启动图像形成装置后,所述驱动部件100驱动所述动力受口21绕转动的状态示意图。

图42所示为,所述的动力受口21所处的一种初始状态。在初始状态时,所述调整部件28上的第二突柱282的顶部与所述滑动部件291的底部抵接,所述的滑块24设置在所述调整部件28的下方。

图43所示为当所述动力受口21被驱动绕W1方向转动后的状态视图。当所述驱动部件100与所述动力受口21啮合传递动力时,驱动所述动力受口21绕W1方向转动,沿所述的动力受口21的径向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分212迫推所述旋转部件290上的第三突出部分2902,并使所述旋转部件290绕W2的方向转动,所述第二突出部分2901迫使所述扭簧292的第二伸出部分2922绕W2方向扭转,并通过所述扭簧292的第二伸出部分2922与所述滑动部件上的第三突柱2911接触迫推所述滑动部件291沿所述定位圈22上的滑槽223滑动,即沿图示T方向滑动;同时,所述动力受口21带动所述第二传递销26绕W1方向转动,并通过滑块24a和24b底部上的导向面24a1和24b1使所述滑块24a和24b沿轮毂23内设置的滑槽231a和231b滑动向靠近动力受口21上的卡爪211的方向伸出,并与所述调整部件28的底面抵接,使所述调整部件28沿靠近所述卡爪211的方向被抬起;当所述动力受口21旋转至不与所述旋转部件290上的第二突出部分2902抵接时,所述扭簧292回弹,所述第二伸出部分2922与所述滑动部件291上的第四突柱2912抵接,并迫使所述滑动部件291沿与所述T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并与所述调整部件28上的第一突柱282 上的倾斜面2821抵接,此时,所述的滑动部件291在T方向的反向上被所述第一突柱292阻挡而停止滑动。

图44所示为部分结构视图。由图44可知,当所述旋转部件290被动力受口21上的第一突出部分212迫使绕W2方向转动后,可通过所述旋转部件290使所述扭簧292扭转,并带动所述滑动部件291滑动。

图45所示为,当所述动力受口21被驱动转动之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停止工作时,所述动力受口21停止转动时所处的一种位置视图。当所述动力受口21上的第一突出部分212位于所述滑动部件291上的第四突柱2912的背面时,如图45所示。此时所述的动力受口21处于卡爪211的中心连线L3与所述处理盒安装方向(为图46中所示X方向)平行的位置;此时,沿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上看,所述动力受口21上的一个卡爪211位于所述驱动部件100的后方;当沿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的反向取出处理盒时,所述动力受口21与所述驱动部件100无法脱离啮合,致使所述处理盒无法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拆卸。

此时,欲将处理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拆卸,需要在所述动力受口21停止转动之后,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动力受口绕其回转轴线转动,避开上述位置,才能达到拆卸处理盒的目的。

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动力受口21停止转动之后,所述的扭簧292上的第二伸出部分2922释放其扭转力,并与所述滑动部件292上的第四突柱部分2912抵接,从而迫使所述滑动部件291在所述滑槽223内沿与T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滑动部件291移动的同时,通过倾斜面2821迫使所述调整部件28向远离所述卡爪211的方向滑动;所述调整部件28滑动的同时迫使所述的滑块24a和24b在所述滑槽231内沿远离所述动力受口21的卡爪211的方向滑动,直到所述滑块24a和24b原来与所述第一传递销25啮合的一端的底面24a2和24b2低于所述轮毂的上表面2331时,所述第一传递销25与所述滑块24a和24b脱离啮合;此时,所述的动力受口21绕其回转轴线转动的约束消失;当所述滑动部件291上的第四突柱部分2912触碰到所述动力受口21上的第一突出部分212时,迫使所述动力受口21绕W1方向转动,而所述驱动部件100保持不动,从而使所述动力受口21端部的卡爪211与所述驱动部件100上的凸出部 101脱离啮合。

所述的动力受口21转动后,可实现如图47所示的状态,即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使所述动力受口21从处于图46所示的状态达到图47所示的状态。图47所述的状态为,所述动力受口21上的卡爪211的中心连线L3处于与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X方向呈相交或大致相互垂直的状态。此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也容易理解,本实施例中可通过控制所述滑动部件291滑动的行程控制动力受口21转动的角度,从而达到沿X的反方向拆卸所述处理盒时,所述动力受口21与所述驱动部件100顺利脱离啮合的目的。

实施例五

图48至图56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实现使所述处理盒在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之前,所述处理盒上的动力受口端部的卡爪的中心连线处于与处理盒安装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如上述实施例中的图34和图35所示。

图48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受口31的立体视图。所述动力受口31的自由端部沿轴向设置卡爪311,为一对,并且绕回转轴线对称设置;所述动力受口31还包括主体313,主体313上设置有沿径向方向凸出的凸台部分312,所述凸台设置为凸轮结构,所述凸轮的横截面可以设置为椭圆形,或菱形或其它的横截面具有在相互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的宽度不相等形状。

图49所示为本实施例的部分结构的装配视图。所述处理盒还设置有一个具有回转轴线的轮毂33,所述动力受口31沿所述轮毂33的轴线方向穿设于所述轮毂33中。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一个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处理盒上,所述弹性元件的一部分与所述处理盒的壳体相对固定设置,另一部分抵接于所述动力受口31。

上述所述的弹性元件可以为图49所述的弹片部件32,所述的弹片部件32一端321设置于与所述处理盒壳体相对固定设置的端盖103上(如图50所示),另一端自由端322与所述动力受口31上设置的凸台部分312的外表面抵接(如图49所示)。

图51所示为所述处理盒在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到位之前,所 述弹性元件32和动力受口31所述的一种相对位置状态。参见图51,在自然状态下,所述弹片部件32的自由端322与所述动受口31上的凸台部分312的侧面抵接,并抵接在所述凸台部分312沿动力受口31径向方向距离所述动力受口31的回转轴线较近的位置处。由于所述的动力受口312上的卡爪311与所述凸台部分312的位置相对固定,因而通过弹片部件32迫推所述凸台部分312可使所述卡爪311处于与所述处理盒的壳体相对固定的位置。因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通过弹片部件32迫推所述动力受口31上的凸台部分312,使所述卡爪311的中心连线处于与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图51所示X方向)处于大致垂直的状态,从而在安装处理盒的过程中,允许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的驱动部件100的端部102通过所述卡爪311之间的间隙,从而完成处理盒的安装。

图52所示为当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所述动力受口31与驱动部件100啮合传递动力的过程中,所述弹片部件的状态示意图。

当所述驱动部件100驱动所述动力受口31绕W1方向转动后,所述凸台部分312始终与所述弹片部件32的自由端322抵接,所述凸台部分312迫推所述自由端322绕所述弹片部件32上连接固定端321和自由端322的折弯部323在A1位置和A2位置之间摆动。

当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部件100停止工作之后,所述动力受口31停止转动。当所述动力受口31停止,所述的弹片部件322与所述动力受口的凸台部分312的横截面上较长宽度处抵接时,在所述自由端322的回弹力作用下,迫推所述凸台部分312而迫使所述动力受口31绕其自身回转轴线转动,直到所述弹片部件32的自由端322与所述凸台部分312的横截面的较短宽度处,所述的自由端322没有或基本没有回弹力为止。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32还可以是如图53至53所示的弹簧32A。所述的弹簧32A的一端与所述处理盒的壳体相对固定设置,当所述动力受口31上沿径向方向设置的凸台部分312横截面上的较大宽度处与所述弹簧32A的一端抵接时(如图53所示),此时,所述的弹簧32A处于受压缩的状态;当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部件100停止工作,所述动力受口31停止转动之后,所述的弹簧53上回弹力迫推所述凸台部分312并促使动力受口31绕其回转轴线转动。

本实施例中的弹性元件32还可以是如图55至图56所示的扭簧32B。所述的扭簧32B套设中与所述处理盒壳体相对固定的一部分上,如设置在于所述处理盒可以相对固定设置的端盖103上,所述的扭簧32B套设在端盖103上设置的定位柱1031a上,所述扭簧32B的第一伸出部分32B1抵靠在所述凸台部分312的侧面上,所述扭簧部件32B的第二伸出部分32B2抵靠在于所述处理盒相对固定的一部分上,如抵靠在设置在所述端盖103上的挡块1031b上。

上述的弹簧32A和扭簧32B通过其回弹力控制所述动力受口31在其回转轴线上与处理盒的相对位置的原理同所述弹片部件32的作用原理相同,在此不再累述。

上述的弹性元件32(32A,32B)均能达到使所述动力受口31旋转复位的目的。

实施例六

图57至图60为本申请提供的又一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为通过处理盒在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通过与机器内的机构接触,从而控制处理盒上的动力受口旋转复位。

图57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的装配视图。如图57所示,所述轮毂43设置在处理盒纵向的一端上,一个端盖42与所述处理盒相对固定设置,以支撑动力受口41。所述动力受口41沿所述轮毂43的轴向设置在所述轮毂43上,其设置卡爪411的一端穿过所述端盖42露出在所述处理盒的一侧上。

本实施例的控制机构包括设置在处理盒上的一个转动部件46,与所述转动部件26配合的扭簧部件45,以及与所述动力受口41的外圆周面抵接的滑块47,所述滑块47的一端与一弹性元件44的一端抵接。所述的转动部件46,扭簧部件45,滑块47以及弹性元件44可以设置在所述处理盒的壳体上;优选地,为了便于装配,本实施例中将前述部件安装在所述端盖42上。

参见图57和图58,所述的端盖42上,沿与所述端盖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设置一个轴部421,转动部件46上设置有孔,并通过所述孔穿设与所述轴部421上,因而所述旋转部件46可以绕所述轴部421旋转;同时所述 扭簧部件45也穿设与所述轴部421上;所述扭簧部件45上的一个伸出部分451抵接于所述旋转部件46上的突起部分463上,所述扭簧部件45上的另一个伸出部分452抵接于所述轮毂42上的挡块422上;所述的滑块47沿与所述动力受口41的回转轴线垂直的方向上设置,所述滑块47的一端与所述动力受口41的主体部分上沿径向方向设置的凸台部分412抵接,所述滑块47的另一端与弹性元件44的一端抵接,所述弹性元件44为弹簧部件。

所述动力受口41上的凸台部分412与上述实施例五所述的凸台部分312的结构一样,所述的凸台部分412同样为一凸轮结构;所述动力受口41端部周向对称设置的一对卡爪411的中心连线方向与处理盒的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安装方向的相对位置通过所述滑块47控制所述凸台部分412来控制。本实施例中设置为,当所述滑块47的端部与所述凸台部分412上的一部分抵接时,使得所述滑块47的端部处于最靠近所述动力的受口41的回转轴线的位置时,所述卡爪411的中心连线处于与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大致相互垂直的方向。

图59和图60为从处理盒的纵向方向上看时的视图。图59所处为初始状态,图60所示为将所述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所处的状态。当将处理盒沿X方向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中时,所述旋转部件46是上端设置有倾斜面461,所述处理盒在沿X方向安装的过程中,所述旋转部件46的上端部的倾斜面461与图像形成装置内处于沿安装方向的前方处一个部分110抵接,并促使所述旋转部件46克服所述扭簧部件45的弹力绕轴部421转动,转动方向为图示的W3方向;同时所述旋转部件46的下端部462与所述滑块471上设置的倾斜面471抵接,并迫使所述滑块471克服弹簧44的弹力沿X方向滑动,并带动所述,从而使所述滑块47与所述动力受口41上设置的凸台部分412脱离接触,当所述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所述动力受口41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部件100啮合传递动力时,所述的动力受口41可绕自身回转轴线转动而不与所述凸台部分412接触。

当将所述处理盒沿X方向的反向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拆卸时,所述的旋转部件45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一部分110脱离接触,所述旋转部件46在所述扭簧部件45的弹性力作用下绕轴部421的轴线L5绕W3的反向 旋转回复初始状态;同时所述旋转部件46的下端部462与所述滑块47上的倾斜面471脱离接触,所述滑块47在所述弹簧44的回弹力作用下向靠近所述动力受口41的回转轴线的方向滑动,并与所述动力受口41上的凸台部分412抵接。此时,当所述滑块47与所述凸台部分412的外周上抵接在距离所述动力受口41的回转轴线较远的位置时,所述滑块47可迫使所述动力受口41绕其回转轴线旋转一个角度,直到所述滑块47与所述凸台部分412的外表面抵接在距离所述动力受口41的回转轴线最近的位置。

实施例七

图61至图66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为通过处理盒在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通过与机器内的机构接触,从而控制处理盒上的动力受口旋转复位。

参见图61,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力受口51的立体视图。所述动力受口51的主体部分513上设置有凸台部分512,所述凸台部分512为一个凸轮结构;所述的主体部分513上还设置有一个圆锥形凸台514,所述的凸台部分512较所述圆锥形凸台514更靠近所述卡爪511。

参见图62,为所述控制机构与所述动力受口51装配后的剖面视图。所述动力受口51沿轴向穿设于所述轮毂53上。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第一滑动部件52a和第二滑动部件52b,所述滑动部件52a和52b分设于所述动力受口51的两侧,并在所述动力受口51的周向上呈对称设置。所述滑动部件52a(52b)沿动力受口51的轴线方向上一个伸出端52a1(52b1)底部与所述动力受口51上设置圆锥形凸台514上的锥面5141抵接,并迫使所述动力受口51处于沿其回转轴线回缩的状态;沿所述动力受口51的主体部分513上还套设有第一弹性元件55,在装配好的初始状态时,所述弹性第一元件55处于被压缩的状态,所述的第一弹性元件55优选为弹簧;所述动力受口51沿径向方向上还设置有传递销54,所述传递用于所述轮毂53内圆周上设置的受力部531啮合传递动力;当所述动力受口51处于回缩的状态时,所述传递销54与所述受力部531不接触。

参见图63,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括限制部件,其包括迫推件57,所述迫推件57沿与所述动力受口51的回转轴线垂直的方向设置;所述迫推件57与所述处理盒壳体之间设置有一第二弹性元件58,所述第二弹性元 件58的一端与所述处理盒上的一个固定部分抵接,另一端与所处迫推件57的内侧面抵接,所述第二弹性元件58为一个弹簧。当所述第二弹性元件58处于自然伸展状态时,所述的迫推件57不与所述滑动部件52a和52b抵接。所述迫推件57的前端部设置有倾斜方向相反的两个倾斜面571和572。

参见图63和图64,当将所述处理盒沿安装方向X方向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中时,所述迫推件57处于安装方向X方向的前面的部分与图像形成装置与X方向相对的内壁抵接,并对所述迫推部件产生力F1的作用;此时所述迫推件57克服所述第二弹性元件58的弹性力沿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所述倾斜面571与滑动部件52a靠近所述动力受口51的回转轴线的一端抵接,所述倾斜面572与所述滑动部件52b靠近所述动力受口51的回转轴线的一端抵接,并迫使所述滑动部件52a和52b沿与所述动力受口51的径向方向移动并远离所述动力受口51的回转轴线;同时分别与所述滑动部件52a和52b抵接的第三弹性元件54a和第四弹性元件54b受到压缩;所述的第三和第四弹性元件优选为弹簧。

参见图65,当所述迫推件57控制滑动部件52a和52b沿远离所述动力受口51的轴线的方向移动后,所述动力受口51在第一弹性元件55的回弹力作用下沿轴线方向伸出并与所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动力受口51啮合。

参见图66,当沿处理盒的安装方向的方向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拆卸所述处理盒时,所述作用力F1慢慢减弱,所述的迫推件57在所述第二弹性元件58的回弹力作用下沿X方向的反向滑动回复初始位置;此时,所述滑动部件52a和52b在第三和第四弹性元件54a和54b的回弹力作用下,与所述动力受口51上的圆锥形凸台514的锥形面5141抵接,并迫使所述动力受口51沿其轴线方向回缩;同时,当所述滑动部件52a和52b与所述动力受口51上的凸轮部分512距离所述动力受口51的回转轴线较远的位置抵接时,所述滑动部件52a和52b在弹性元件54a和54b的弹力作用下迫使所述动力受口51绕其回转轴线转动一个角度后回复图63所示的初始位置。

实施例八

图67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视图。

参见图67,处理盒30包括壳体301,图示Y方向为处理盒30的纵向方向,沿所述处理盒30的纵向的端部设置有动力受口61,用于当所述将所述处理盒沿图示X方向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过程中,与设置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机构100啮合传递动力。

所述处理盒30的端部还设置有有端盖303,用于支承所述动力受口61。

本申请中,还提供一种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动力受口61,在所述处理盒30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之前,控制所述动力受口61的周向上对称设置在所述动力受口61自由端部的一对卡爪611的中心连线L3与处理盒30的安装方向,即与X方向大致垂直,如图68所示。

参见图67和图68,所述的控制机构包括与所述动力受口61同轴设置的定位圈62,所述动力受口61穿过所述定位圈62设置;还包括第一推杆305,以及第二推杆306,以及齿轮单元307。

所述的第一推杆305和第二推杆306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齿条3051和第二齿条3061,所述齿轮单元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齿轮3071(如图68所示的虚线部分)和第二齿轮3072;所述第一齿条3051与所述第二齿轮3071啮合,所述的第二齿条3061与所述第二齿轮3072啮合。

可以将所述第一推杆305,第二推杆306以及齿轮单元307设置在处理盒的壳体301上,为方便安装,本实施例将上述部件安装设置在所述处理盒30的纵向端部上的挡板304上。

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括一个弹性元件308,所述弹性元件308一端与所述第二推杆306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挡板304抵接。所述弹性元件308为一弹簧。同时,所述第二推杆306的另一端与所述定位圈62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推杆306控制所述定位圈62绕自身回转轴线转动。

图69所述为所述控制机构所包括的另一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参见图69,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括定位圈62,套筒64,调整部件66,以及扭簧部件65。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括一个轮毂63,所述动力受口61穿过所述定位圈62,套筒64,扭簧部件65以及调整部件66,设置在所述轮毂63中;同时,所述动力受口61包含卡爪611的一端穿过所述端盖303。

参见图70,图70为所述轮毂63的半剖视图。所述轮毂63具有中空部分631,所述在所述轮毂63中沿径向方向设置凸台633,在所述凸台633上沿轮毂63的回转轴线方向设置圆柱632,所述圆柱632内部为中空,沿所述轮毂63的轴向在所述凸台633的中部设置通孔634。

参见图71,图71所示为所述套筒64的立体结构视图。所述套筒64的主体部分同轴设置有第一圆柱体643,从所述第一圆柱体643伸出第二圆柱体644,所述第一圆柱体643和第二圆柱体644的外部直径不相等。

所述套筒64的第二圆柱部分644沿轴向插入所述轮毂63上的圆柱632的中空位置内,所述的扭簧部件65套设在所述套筒64的外表面上,并设置在所述轮毂63与所述套筒64之间。所述扭簧部件65沿其回转轴线方向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套筒64的第一圆柱部分643的外表面上,另一端套设在所述轮毂63上的圆柱632的外表面上。

图72所示为所述扭簧部件65的立体视图。所述扭簧部件65具有主体部分651,第一自由端652以及第二自由端653;所述的第一自由端652沿所述扭簧部件65的轴向伸出,所述第二自由端沿所述扭簧部件65的径向伸出。

图73所示为所述调整部件66的立体视图。所述调整部件66的一个端部上沿径向设置有第一卡槽661。

参见图72至图73,所述套筒64还沿轴向设置有第二卡槽641;装配后,所述的扭簧部件65上的第一自由端652与所述套筒64上的第二卡槽641配合;所述扭簧部件65上的第二自由端653与所述调整部件66上的第一卡槽661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扭簧部件652,优选由金属材料加工而成,可以由钢丝加工而成。所述钢丝的横截面为矩形的形状。

图74所述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部分结构分解视图,图75所示为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的部分结构的立体视图。参见图74,所述端盖303的内底面上设置有第一啮合部分3031,所述第一啮合部分上设置有倾斜面30311;所述的定位圈62上设置有第二啮合部分621;参见图75,当所述定位圈62受到力F的作用使所述定位圈62绕W方向旋转时,所述定位圈62上的第二啮合部分621与所述端盖303上的第一啮合部分3031 上的倾斜面30311抵接,同时,由于所述的端盖303与所述处理盒30的壳体相对固定,因而所述端盖303上的倾斜面30311迫使所述定位圈62沿与所述定位圈62的回转轴线方向滑动,即沿图75所示Y方向滑动。

所述的定位圈62的下底面上设置有第三啮合部分622,所述的调整部件66的一端部上设置有第四啮合部分662;当所述定位圈62沿所述Y方向滑动后,所述的定位圈上62的第三啮合部分622与所述调整部件66上设置的第四啮合部分662啮合,所述的定位圈62继续旋转,并带动所述调整部件66旋转;当所述定位圈上62的第三啮合部分622与所述调整部件66上设置的第四啮合部分662不接触,所述的定位圈62继续旋转,不能带动所述的调整部件66旋转。

图76所示为沿所述动力受口61的轴线方向的剖面视图。参见图76,所述的动力受口61的主体612上设置有第一卡簧691,所述第一卡簧691的上表面抵接在所述定位圈62的下底面上,当所述定位圈62受力的作用沿所述Y方向滑动后,通过迫推所述第一卡簧691带动所动力受口61沿Y方向滑动一段距离。

通过上述说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利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处理盒30安装进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之前,可以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所述的动力受口61处于沿Y方向回缩的状态。

参见图68,当所述的处理盒30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中,并安装到位之后,通过外部作用力F作用于所述第一推杆305,再通过第一推杆305带动所述齿轮单元307转动,再通过所述齿轮单元307上的第二齿轮3072与所述第二推杆306上的齿条3061啮合,使所述第二推杆306克服弹性元件308的弹性沿图示X方向的反向退回,并带动所述定位圈62绕与所述图75所示W方向相反的反向回转;此时,所述定位圈62上的第二啮合部分621与所述端盖上的第一啮合部分3031脱离啮合,所述的动力受口61在弹性元件68的回弹力作用下沿Y方向的反向伸出,并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部件100实现啮合。所述动力受口61的主体612上还设置有第二卡簧692,用于卡接在所述动力受口61的主体的外表面上,并与所述轮毂63的下底面抵接,用以限制所述动力受口沿Y方向的滑动距离。

所述的弹性元件68套设与所述动力受口61的主体612上,所述的动力受口61沿其径向方向设置有凸台613,所述弹性元件68一端抵接于所述凸台613的下底面,另一端抵接于所述套筒64的内端面抵接,如图76所示。所述的弹性部件68为一弹簧。

本实施例中,将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之后,合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门盖(图中未示出)时,所述门盖接触到所述第一推杆305,可提供迫推所述第一推杆305滑动的外部作用力F。

当打开门盖,所述外部作用力F减弱或者消失后,所述第二推杆306在弹性元件308的回弹力作用下,迫使所述第二推杆推动所述定位圈62绕所述图75所示的W方向旋转。

以下通过结合图77和图78说明如何通过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使所述处理盒在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之前,使得所述动力受口61上的卡爪611的中心连线L3处于与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大致垂直的状态。

参见图77,所述的扭簧部件65设置在所述套筒64和调整部件66之间,并且所述扭簧部件65上的第一自由端651与所述套筒64上设置的第二卡槽641配合,所述扭簧部件65上的第二自由端652与所述调整部件66上设置的第一卡槽661配合;根据上述关系,当装配好套筒64,扭簧部件65,以及调整部件66之后,三者同轴设置,并在周向上相互约束;同时,一传递销67沿所述动力受口61的主体612的径向穿过所述动力受口61设置,所述的动力受口61穿设于所述调整部件64中,同时,所述传递销67沿所述动力受口61的径向伸出的两端被设置在所述套筒64上沿轴向开设的放置槽642之间,所述的放置槽642为一对,并沿所述动力受口61的周向上对称设置。

当所述套筒64,扭簧部件65,以及调整部件66之中的其中一个部件被驱动绕其回转轴线旋转时,会同时带动另外的两个部件绕轴线旋转;例如,当所述的调整部件66上的第四啮合部分662与所述定位圈62上的第三啮合部分622啮合,并被所述定位圈62带动旋转时,同时带动所述的套筒64和扭簧部件65旋转;或者,当所述动力受口61与所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驱动部件啮合传递动力时,所述动力受口61被驱动旋转,并通过所述传递销67带动所述套筒64旋转,所述套筒64带动所述扭簧 部件65旋转,再通过所述扭簧部件带动所述调整部件66旋转。

因而,通过上述说明,可以知道当所述的动力受口61,传递销67,套筒64,扭簧部件65以及调整部件66装配好之后,所述传递销67与所述动力受口61上的卡爪611的相对位置固定,使得所述动力受口61上的卡爪611与所述调整部件66上设置的第四啮合部分662的位置也相对固定。

所述的调整部件66上设置的第四啮合部分662为一对,并沿所述调整部件66的周向上对称设置,如图77所示。因而,可以理解,当所述定位圈62上的第三啮合部分622与所述调整部件66上设置的第四啮合部分662啮合时,才能带动所述调整部件66旋转,同时使所述动力受口61旋转。

参见图78,所述第二推杆306滑动的最大行程为N4,可以控制所述定位圈62旋转的最大角度为θ。因而,当所述的调整部件66上的第四啮合部分662处于所述定位圈62的转动行程范围内时,所述的定位圈62可带动所述调整部件66旋转,再通过所述调整部件66带动所述动力受口61旋转,因而,可调整所述动力受口61上的卡爪611的中心连线L3与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X方向的相对状态。

参见图79a至图79b,设定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上的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的外周的尺寸为d,当所述的动力受口61上的一对卡爪6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N1时,即当N1=d时,所述的动力受口61在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卡爪611刚好可以避免与所述的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102发生干涉;此时设定所述调整部件66的第四啮合部分662(662a,662b)所处的位置的连线为L1。

图17为当所述的动力受口11上的卡爪611之间的最短距离为N1,N1=d,所述调整部件66与动力受口61所处的另一位置;卡爪611刚好可以避免与所述的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102发生干涉;此时,啮合部分662a与662b之间的连线为L2。

图79a与图79b所述的调整部件66所处的两个位置的啮合部分的连线L1和L2之间的夹角为δ;该夹角δ的大小与所述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102的外部尺寸d相关;当所述的动力受口61上的卡爪611不处于夹 角δ的范围内时,将所述处理盒进行安装时,所述动力受口11与所述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不产生干涉;当所述动力受口61的卡爪611处于所述夹角δ的范围内时,需要通过控制机构控制所述动力受口61绕其回转轴线进行旋转,因而,能使所述动力受口61在安装过程避免与所述驱动机构产生干涉,从而使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处于所述动力受口61上的卡爪611之间的空间,使所述动力受口61顺利与所述驱动机构100啮合(如图80所示)。

当将所述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之后,所述的动力受口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的驱动部件100啮合;启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之后,所述驱动部件100驱动所述动力受口61绕图75所示W方向旋转,所述动力受口61通过所述传递销67带动所述套筒64旋转,所述套筒64通过扭簧部件65的第一自由端651与所述套筒64上的第二卡槽641配合,并带动所述扭簧部件65转动;参见图76,所述的扭簧部件65的第一自由端651绕其自身回转轴线转动之后,所述的扭簧部件65同时在所述扭簧部件65的内圆周上抱紧所述套筒64的第一圆柱体64的外表面以及所述轮毂63内设置的圆柱632的外表面,通过所述扭簧部件65的抱紧动作(即是紧配合),同时带动所述轮毂63旋转;同时,所述扭簧部件65的横截面为设置矩形结构,为了增加所述扭簧部件65与所述套筒64,以及轮毂63之间的接触面积,便于通过抱紧而带动所述部件旋转。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扭簧部件65绕与W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时,所述的扭簧部件65对所述轮毂63以及所述套筒64上的圆柱外表面没有抱紧的作用。

参见图81a至图81b,所述定位圈62上的第三啮合部分622,一侧设置有第一倾斜面6221,另一相对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啮合面6222,;所述的调整部件66上设置的第四啮合部分662,一侧设置有第二倾斜面6622,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啮合面6621;当所述定位圈62上的第一啮合面6222与所述调整部件66上的第二啮合面6621配合时,所述定位圈62主动旋转后带动所述调整部件66旋转;当所述定位圈62反转时,所述定位圈62上的第一倾斜面6221与所述调整部件66上的第二倾斜面6622配合,第一倾斜面622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6622相对滑动,不能带动所述调整部件 66旋转。

实施例九

图82至图95所示,为本申请的又一实施方式,通过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可以使处理盒在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中,以及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拆卸时,所述的设置在处理盒端部的动力受口能够顺利地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装置接收旋转动力或者解除接收旋转动力。

图82为本优选实施方式的一种处理盒立体视图。所述处理盒40包括处理盒壳体401,所述的动力受口71,设置在所述处理盒40长度方向的端部,所述处理盒40端部上还设置有端盖79,用于将所述动力受口71限制在所述处理盒壳体401上。

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处理盒40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动力受口71相对于所述处理盒的长度方向进行伸缩的控制机构。

所述的控制机构设置有动力传动结构,以及力的输入与输出机构。所述的控制机构,设置有第一推杆402和第二推杆403,所述的第一推杆402可作为力的输入机构,可用于接收外部作用力,所述的第二推杆403可作为力的输出机构,用于将所述第一推杆402接收的作用力传递至处理盒上的其它部件上;所述的控制机构还设置齿轮与齿条相互啮合传递动力作为动力传递结构。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推杆402上设置有第一齿条4021,所述第二推杆403上设置有第二齿条4031,在所述第一齿条4021和第二齿条4031之间设置有传递齿轮405与所述第一齿条4021以及第二齿条4031啮合。当所述第一推杆402接收外部作用力时,可通过传递齿轮405传递动力控制所述第二推杆403移动。所述的控制机构上还设置有一弹性元件404,所述的弹性元件404一端在所述第二推杆403移动的方向上与所述第二推杆403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处理盒壳体401相对固定的一部分抵接;所述的弹性元件404可优选为弹簧。

当所述弹性元件404处于自然伸长状态时,所述的第二推杆403沿图82所示箭头方向伸出;当所述第一推杆402接收外部作用力时,通过齿轮齿条的作用使所述第二推杆403克服所述弹性元件404的弹力沿所示箭头的反向移动。

图83所示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机构所包含的另一部分结构的分解视 图。

所述的控制机构还设置有定位圈78,导套72,以及限制部件77,端盖79,图84和图85所示为定位圈78,导套72,限制部件77,以及端盖79的装配示意图。所述的限制部件77与所述端盖79配合,可用于限制所述导套72相对其回转轴线上的转动。优选地,所述的导套72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限位卡块721,所述的限制部件77上设置有一个或多个第一限位接口771,所述的第一限位卡块721可穿过所述第一限位接口771;所述的限制部件77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卡块772,所述的端盖79设置有第二限位接口791,所述的第二限位卡块772与所述第二限位接口791配合。当装配完成之后,所述的端盖79与所述处理盒壳体401相对固定,所述的导套72,以及限位部件77在其回转轴线上的自由度被限制。

参见图83至图85,所述的定位圈78上设置有倾斜面781,所述的导套72上设置有倾斜面7211;所述的定位圈78与所述第二推杆403连接,并通过所述第二推杆403的移动,控制所述定位圈78在其回转轴线上的转动。

当所述定位圈78被控制绕图85所示W方向转动后,通过所述定位圈78上设置的倾斜面781与所述导套72上设置的倾斜面7211配合,由于所述导套72的回转自由度已经被限制,所述的导套72被迫推沿其轴线方向(图85所示Y方向)上滑动。

图86所示为图83所示的部件的装配后的半剖视图。所述的处理盒沿其长度方向上还设置有一个轮毂74,所述轮毂74为一回转体,所述的定位圈78,限位部件77,导套72沿所述轮毂74的回转轴线方向上同轴设置;同时,所述的动力受口71穿过所述端盖79,定位圈78,限位部件77,以及导套72设置于所述轮毂74中。

所述的动力受口71的外周上沿径向方向设置有第一卡簧701,并与所述的导套72的一个底面抵接;当所述定位圈78控制所述导套72沿Y方向滑动后,可同时通过所述导套72与所述第一卡簧701抵接,从而迫使所述动力受口71沿所述Y方向移动。

参见图83,所述的轮毂74端部设置有第一啮合部分741,并与一传递部件75上设置的第二啮合部分751啮合传递动力。在完成装配的初始 状态,所述轮毂74上设置的第一啮合部分741与所述第二啮合部分751相互啮合(参见图83);所述的动力受口71的径向方向上设置第一凸台部分713,当所述定位圈78控制所述导套72带动所述动力受口71沿Y向滑动后,通过所述第一凸台部分713迫使所述传递部件75沿Y向滑动,并使所述第二啮合部分751与所述第一啮合部分741脱离啮合。

沿所述的动力受口71的回转轴线方向上还套设有一弹性元件73,所述弹性元件优选为弹簧。所述弹性元件73一端与所述轮毂74径向上的内表面抵接,另一端与所述导套72的径向方向上的底面抵接;所述的动力受口71沿径向方向上还设置有第二凸台部分714,与所述导套72的上表面抵接。当所述动力受口71沿Y向滑动时,使所述弹性元件73受到压缩;当所述定位圈78受到的旋转动力被撤销后,所述的弹性元件73回弹,迫使所述导套72带动所述动力受口71沿Y向的反向伸出。所述的动力受口71的径向上还设置有一个第二卡簧702与所述动力受口71的外周卡接,用于限制所述传递部件75从所述动力受口71脱出。

所述的动力受口71下端与所述传递部件75配合处为非圆形柱体,所述传递部件75中部开设非圆形孔与所述非圆形柱体配合,可通过所述动力受口71被带动旋转后同时带动所述传递部件75旋转。

以下将进一步结合本优选实施例说明如何使所述处理盒40顺利安装进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如何将所述处理盒40顺利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顺利拆卸。

参见图87,所示为所述动力受口71的立体视图。所述的动力受口71上沿其轴向方向设置有凸轮部分712,图示B-B为所述凸轮部分712的横截面视图。

参见图83和图88,所述的控制机构还包括弹性元件76,所述弹性元件76对所述凸轮部分有迫推力。本优选实施方式中,将所述弹性元件76设置为一对扭簧部件,为第一扭簧部件761,以及第二扭簧部件762,用于更稳定地控制所述凸轮部分712的位置。

具体地,所述扭簧部件76通过所述限制部件77上设置的定位柱773安装在所述限制部件77上。所述扭簧部件76包含两个自由端,其一自由端7612和7622与所述限制部件的内侧面抵接,另一自由端7611和7612 与所述动力受口71上的凸轮部分712的外周面抵接,并对所述动力受口71有弹力的作用。

图89所示为动力受口71的正视图以及相应的俯视图。所述动力受口71端部设置一对相互对称的卡爪711,连接所述的一对卡爪711的端点并与所述动力受口71的轴线相交的连线L3,为所述一对卡爪711卡爪的中心连线。

图90和图91所示为通过所述扭簧部件76控制所述凸轮部分712,从而限制所述动力受口71上的一对卡爪711所处的位置状态的示意图。所述的凸轮部分712与所述动力受口71相连,当所述动力受口71绕其回转轴线旋转时,带动所述凸轮部分712绕动力受口回转轴线旋转(如图91所示箭头方向旋转),从而改变所述凸轮部分的位置,并对扭簧部件76的自由端7611和7621产生作用力,并使所述扭簧部件76的自由端旋转上紧之后产生回弹力;当所述动力受口71的回转动力撤销后,所述扭簧部件76的回弹力得以释放,迫使所述凸轮部分712旋转到初始位置,同时带动所述动力受口71旋转。

具体地,参见图90和图91,由于所述卡爪711与所述凸轮部分712的相对位置固定,因而可以通过所述扭簧部件76控制所述凸轮部分712从而控制所述卡爪712在动力受口71的回转周向上的位置。当所述的各部件装配好之后,在没有施与外力作用时,所述的扭簧部件76的自由端7611与7621与所述凸轮部分712的外周面抵接,迫使所述凸轮部分712处于与所述处理盒壳体相对固定的位置;因而,在初始状态时,所述卡爪711亦处于与所述处理盒壳体相对固定的位置。图90所述X方向为所述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向,在初始状态时,一对卡爪711的中心连线L3与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X方向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角度ε,所述的角度ε通过设计人员预先设定凸轮的位置而形成。设计人员通过设置所述扭簧部件76控制所述凸轮部分712的位置,可使所述的角度ε为0°至180°之间的任意角度值。

为避免所述处理盒沿X方向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时出现如图92所示的,所述卡爪711与所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机构100的自由端部102发生干涉,而妨碍所述处理盒顺利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中;或 为避免所述处理盒从图像形成装置中沿X方向的反向拆卸时出现如图93所示的,所述卡爪711与所述的驱动机构100的端部抵触,从而妨碍所述处理盒的拆卸;需要通过凸轮部件712控制所述卡爪711的中心连线L3避免与所述处理盒安装方向X方向形成0°或180°的夹角,最优值在45°至135°之间,当所述夹角为90度时,为理想最佳值。因而,所述的一对卡爪711应被控制初始位置为,使所述其中一对卡爪711分布在与所述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平行并通过包含动力受口71的回转轴线的平面的两侧,即从所述安装方向X方向看,所述的一个卡爪处于上方,另一个卡爪处于下方,从而实现所述处理盒顺利安装或拆卸的目的。

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在所述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之前,先通过控制机构使所述动力受口沿其回转轴线方向滑动H的距离。

参见图94,当所述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前,通过控制机构使所述动力受口71沿其回转轴线方向(图示Y方向)移动H的距离,同时使所述轮毂74上的第一啮合部分741与所述传递部件75上的第二啮合部分751脱离啮合,因而所述动力受口71与所述轮毂74可相对转动;当所述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之后,所述动力受口71受控制机构作用沿Y向的反向伸出,并带动所述传递部件75伸出与所述轮毂74重新啮合;当处理盒安装到位之后,所述动力受口71从所述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机构100接收旋转动力,驱动所述轮毂旋转。

参见图95,当处理盒装配完成之后,所述的弹性元件404迫推所述推杆403控制所述定位圈78处于K1的位置,并通过所述定位圈78使所述动力受口71的卡爪与所述处理盒壳体的位置相对固定;当将处理盒安装进入图像形成装置之后,对所述第一推杆402施加外部作用力,并通过齿轮齿条传递动力使所述第二推杆403带动所述定位圈转动θ1的角度到图示K2的位置;此时,动力受口实现由初始位于向处理盒内部缩回的状态到向处理盒外部伸出的状态的转变;当所述外部作用力撤销后,在所述弹性元件404的回弹力作用下,使所述第二推杆403带动所述定位圈78回复到K1的位置,所述动力受口71由所述伸出状态回复到所述缩回状态。

实施例十

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构思,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具体的结构 进行适当的变换或优化。本实施例为根据本申请的构思进行的其中一种结构优化。

参见图96,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实施例九中的导套72和限制部件77的结构进行了优化从而简化结构。具体地,将前述导套72和限制部件77通过优化设计成为一个整体的导套82以及与导套82相匹配的端盖84,其余零部件,如定位圈83,动力受口81,扭簧部件85保持与实施例九基本相似的结构。

所述的导套82上设置有倾斜面821,用于与定位圈83上设置的倾斜面831配合;所述的导套上设置有限位接口823,用于与所述的端盖上设置有限位卡块841;端盖84装配后与所述处理盒的壳体相对固定,因而可以通过所述限位卡块841限制所述导套82绕其回转轴线方向转动的自由度;因而当所述定位圈83与所述处理盒壳体相对转动时,通过其上的倾斜面831迫使所述导套上的倾斜面821使所述导套沿其轴线方向上滑动,同时通过导套82的下底面与卡簧部件86的上表面抵接而控制动力受口81沿轴向移动。所述的导套82上还设置有定位柱822,用于安装扭簧部件85;因为所述扭簧部件85与所述导套相对固定,当所述导套82控制所述动力受口81沿轴向移动时,所述扭簧部件85与动力受口81同时移动,避免扭簧部件85与动力受口81相对移动时与所述动力受口81上的凸轮部分812发生摩擦而损伤所述凸轮部分812的外表面。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扭簧部件,只作为弹性元件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是弹簧,弹性体,磁铁等可使凸轮部分复位的部件,按照本申请的发明构思,可以设置为一个或多个。

实施例十一

图97所述,为现有技术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使用者需将处理盒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处理盒的旋转力驱动组件需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驱动部件进行接触进而相互啮合。

另外,图98所示,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其导轨F11中还设有一挡块F111,该挡块F111靠近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部件100设置,从驱动部件100的轴向方向上观察,该挡块F111与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部件100部分结构存在重叠(重叠区域H0),该挡块F111的突出端F111a覆盖驱动部件 100的凸出部110。

图100所示,为图像形成装置(未出示)中的处理盒C的结构示意图。处理盒C包括壳体(第一壳体a和第二壳体b)以及壳体两端的侧壁b1/b2,在第一壳体a内收容有充电元件C20、清洁元件C40、感光元件C10等,在第二壳体b内收容有显影元件C30、控粉元件C50以及显影剂等。

如图99和图100所示,驱动组件C200设置在处理盒C的轴向一端,通过驱动组件C200的动力受口C210与驱动部件900的凸出部101相互啮合后进而将旋转的驱动力传递至处理盒C中,最后驱动处理盒C内部的旋转元件(如感光元件C10、显影元件C30等)并使其运转,参与显影工作。

如图101a、图101b所示,驱动组件C200包括动力受口C210、轮毂C250、端盖C290、固定环C271、弹性元件C279、控制件C275。动力受口C210至少由两个旋转动力接收件组成,在本实施例中,动力受口C210设置为两个,由其中一个为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另一个为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该上述的动力受口C210设置在轮毂C250中,弹性元件C279设置在轮毂C250的内底部与动力受口C210之间并提供弹性力;固定环C271套接在动力受口C210上以使动力受口C210的旋转轴线保持相对于轮毂C250的旋转轴线平行或重合;控制件C275设置在端盖C290上,控制件C275的一端固定在端盖C290的固定部C299上,控制件C275的另一端与动力受口C210接触并使其在不接收旋转的驱动力时进行复位,控制件C275可以是具有弹性回复力的零件,如塑料或金属薄片、扭簧等;端盖C290设置在轮毂C250的一侧,动力受口C210的一部分、弹性元件C279、控制件C275、固定环C271设置在端盖C290和轮毂C250之间。

动力受口C210的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和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设置有与驱动部件100的凸出部101啮合的卡爪C211a、C211b、斜面C216a、C216b、传动部C219a、C219b、外凸的位移部C215a、C215b以及相互滑动配合的滑槽C218b和凸起C218a,滑槽C218b设置在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中,凸起C218a则设置在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中;轮毂C250外表面设置有齿轮、在内设置有接收来自传动部C219a、C219b的旋转驱动力的受力柱C259。另外,处理盒C上还设置有一与驱动组件C200 配合的轴向迫推部件C300,轴向迫推部件C300包括迫压面C301、斜面C302、抵接面C303以及受力端C309,迫压面C301与抵接面C303之间有高度差H5;一弹性件C279的一端与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受力端C309抵接,另一端抵接在处理盒C的一端侧壁b1上,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迫压面C301、斜面C302、抵接面C303通过受力端C309的外力受压以施加至第一/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的斜面C216a/C216b上控制第一/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C210b相对于轮毂C250或端盖C290进行轴向的伸出或缩进运动。

如图102至图104所示,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和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设在轮毂C250中,通过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C210b底部的弹性元件C279的设置,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和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可各自地沿轴向方向进行伸出或缩进,当轴向迫推部件C300在处理盒C上未受到外力的抵压时,在轴向迫推部件C300一端的弹性件C279的弹力作用下,轴向迫推部件C300相对于轮毂C250后移,轴向迫推部件C300前端的迫压面C301与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C210b的斜面C216a/C216b顶部接触,使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C210b处于受压状态,其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C210b可相对于轮毂C250保持向内缩进的状态,

如图105至图109所示为安装在处理盒C中的驱动组件C200与处理盒C一并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时的动作示意图,处理盒C沿安装方向X安装入图像形成装置中,其动力受口C210随着处理盒C的移动逐渐接近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部件100,控制机构300在弹性元件C279的弹力作用下保持初始状态,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迫压面C301抵压至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C210b的斜面C216a/C216b使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C210b保持相对于轮毂C250的内缩状态。当处理盒C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到位时,其动力受口C210与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部件100保持基本同轴,通过来自处理盒C外部的外力(如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门盖、迫推机构或使用者的人工施力)施加至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受力端C309,使轴向迫推部件C300在外力的作用下沿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X进行向前移动,由于处理盒C已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到位,在轴向迫推部件C300相对于处理盒C的位移过程中,轴向迫推部件C300前端的迫压面C301 将不再与动力受口C210a/C210b的斜面C216a/C316b顶部接触,因此设置在动力受口C210底部的弹性元件C279不再受压而释放弹性力使动力受口C210相对于轮毂C250沿其轴向Y向外伸出与驱动部件100进行接触啮合。

如图110、图111所示,在动力受口C210沿其轴向Y向外伸出与驱动部件100进行接触啮合的过程中,从轴向Y的方向上观察,其挡块F111的结构与驱动部件100的结构部分重叠,动力受口C210中的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在伸出过程中未受干涉可直接与驱动部件100接触啮合,而动力受口C210中的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在伸出过程中将受到挡块F111的突出端F111a的抵挡使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不能继续伸出与驱动部件100接触啮合。在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伸出与驱动部件100接触啮合后,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斜面C216a的顶部也与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抵接面C303抵接防止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过度伸出位移。另外,在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受到突出端F111a的抵接时,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凸起C218a可继续在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的滑槽C218b内随着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位移继续向外移动。

在上述的配合动作完成后,使用者启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驱动部件100并使其运转,如图111所示,即使动力受口C210只有一旋转动力接收件(即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能伸出与驱动部件100接触啮合,驱动部件100也能将旋转的驱动力通过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进行传递。此时,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顶部的卡爪C211a与驱动部件100的凸出部101抵接啮合以接收来自驱动部件100的旋转驱动力,同时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传动部C219a随即与轮毂C250的受力柱C259抵接将旋转力传递至轮毂C250中,因此动力受口C210整体和轮毂C250即可随着驱动部件100的旋转而旋转。

如图112、图113所示,随着动力受口C210整体的转动,处在与挡块F111的突出端F111a抵接的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将随之转动使其转向相对于轮毂C250或驱动部件100的旋转轴的另一侧,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即不再与突出端F111a抵接,而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 C210a在此前的伸出状态已与驱动部件100啮合,因此在转动后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不会与挡块F111的突出端F111a形成结构干涉。由于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不与突出端F111a形成抵接干涉,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底部的弹性元件C279继续释放弹性力使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继续向外伸出。这样,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即可与驱动部件100进行接触啮合,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的卡爪C211b与驱动部件100的另一凸出部101抵接啮合接收旋转的驱动力。在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伸出与驱动部件100接触啮合后,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的斜面C216b顶部也与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抵接面C303抵接防止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的过度伸出位移。通过上述的动作配合,动力受口C210整体即与驱动部件100完成啮合,最后动力受口C210将旋转的驱动力通过轮毂传递至处理盒C中的旋转元件(如感光元件、显影元件等)并使其运转,参与显影工作。

在动力受口C210与驱动部件100完成啮合后,使用者将处理盒C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时,在外力的不再作用下,轴向迫推部件C300受弹性件C279的弹力释放作用下沿方向-X相对于轮毂C250产生后移的运动。

由于驱动部件100在停止驱动时,其驱动部件100的凸出部101带动卡爪C211a、C211b旋转位置停止的随机性,动力受口C210将出现下列两种状态:

状态一:如图114至图118所示,在动力受口C210停止转动后,轴向迫推部件C300沿方向-X后移时,其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斜面C302可同时作用在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斜面C216a和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的斜面C216b上使动力受口C210整体相对于轮毂C250向内缩进。由于卡爪C211a、C211b与凸出部101的重叠啮合高度H1小于卡爪C211a、C211b的底部与突出端F111a的相对面之间的距离H5,因此动力受口C210通过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斜面C302下压至斜面C216a、C216b控制与驱动部件100脱离啮合。另外,即使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和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在向内缩进的过程中其卡爪C211a、C211b的底部与挡块F111的突出端F111a形成抵接干涉不能继续沿轴向向内缩进,由于动力受口C210已与驱动部件100脱离啮合,使用者将处 理盒C沿取出方向-X取出时,卡爪C211a、C211b的内边缘C211a1、C211b1没有与驱动部件100的主体102产生结构干涉,即从取出方向-X观察,卡爪C211a、C211b没有与驱动部件100的主体102产生结构重叠,因此动力受口可随着处理盒C的取出移动而向外移动。

状态二:如图119至图121所示,在动力受口C210停止转动后,轴向迫推部件C300沿方向-X后移时,由于动力受口C210中单独的旋转动力接收件的设置,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存在一定机率随着驱动部件100的转动而相对于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位于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X的前方,而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则位于后方,因此在轴向迫推部件C300沿方向-X后移时其斜面C302只能单独作用在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斜面C216a上并使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向内缩进,其卡爪C211a与凸出部101脱离啮合,因此在控制机构的作用下,从轮毂C250的侧面观察,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卡爪C211a高于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的卡爪C211b,而从轮毂C250的轴向方向上观察,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的卡爪C211b比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卡爪C211a更向外突出于轮毂C250。但是,在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向内缩进的过程中,卡爪C211a的底部与挡块F111的突出端F111a形成抵接干涉使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不能继续沿轴向向内缩进。与上述的状态一不同的是:正如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相对于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位于处理盒C的安装方向X的前方,在使用者将处理盒C沿取出方向-X取出时,虽然卡爪C211a由于随着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向内缩进不会与驱动部件100的凸出部101形成干涉,但在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沿方向-X移动时,其卡爪C211a的内边缘与驱动部件100的主体102产生结构干涉(重叠区域A),即从取出方向-X观察,卡爪C211a与驱动部件100的主体102产生结构重叠,这样使用者将较难将处理盒C从图像形成装置中取出。

因此处理盒C的动力受口在与驱动部件100的啮合后,存在上述的状态二时,可通过一端设置在端盖C290上的控制件对动力受口进行位移以避开与驱动部件100的结构干涉。

如图122、图123所示,在上述的状态二中,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 斜面C302未对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斜面C216a施加作用时,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位移部C215a不与控制件C275的另一端C275a接触,因此动力受口C210与驱动部件100在接触啮合并进行旋转力传递的过程中,动力受口C210的第一/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的位移部C215a/C215b不会与控制件C275的另一端C275a接触而影响其转动。在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斜面C302对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斜面C216a施加作用时,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受压向内缩进,在向内缩进过程中其位移部C215a与控制件C275的另一端C275a形成受压抵接,由于控制件C275的一端已固定在端盖C290的固定部C299上,控制件C275的另一端C275a在受压后即施加弹性力至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的位移部C215a上使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位移转动,而与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配合的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也随之位移转动,即动力受口C210整体受到控制件C275一端的弹性力推动向逆时针方向实现部分转动,当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的位移部C215a随之转动而不再与控制件C275的另一端C275a抵接时,动力受口C210整体不再受推转动。

如图124所示,当动力受口C210整体转动后,从取出方向-X观察,在控制件C275的作用下使一卡爪C211a1高于另一卡爪C211b1,且卡爪C211a1/C211b1没有与驱动部件100的主体102产生结构重叠,因此动力受口C210沿方向-X移动时,卡爪C211a/C211b的内边缘C211a1/C211b1不再与驱动部件100的主体102产生结构干涉,这样动力受口C210即可与驱动部件100脱离啮合。另外,如图126所示,在动力受口C210整体受推转动后,斜面C216a/C216b也随之产生旋转位移,轴向迫推部件C300的斜面C302即可同时施加下压的作用在斜面C216a/C216b上并控制第一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a和第二旋转动力接收件C210b的向内缩进,对动力受口C210整体与驱动部件100的脱离啮合产生辅助作用。

最后,上述状态二中的动力受口C910整体经过上述的位移运动后亦可随着处理盒C的取出移动而向外移动。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弹性元件C279可以是弹簧、磁铁、弹性海绵等。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轴向迫推部件C300与控制件C275可以是单独的 设置,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整体。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