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小尺寸用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785323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光学薄膜,具体涉及一种反射膜,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中小尺寸背光源中的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反射膜应用在液晶显示面板、太阳能背板用膜、车载显示屏等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反射膜应用在中小尺寸背光中的要求越来较高,反射膜作为组成背光模组的一个重要部件对改善模组的品味(提高画面的质量)和提高模组的亮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市场上普通的反射膜的膜面粗糙度大,例如对比例1所用的反射膜,其因中小尺寸背光模组的特殊设计,往往会造成反射膜刮伤导光板和反射膜组装到背光模组中点亮后造成模组的亮度不足。

目前市场上应用于中小尺寸背光中的反射膜是镀银反射膜和涂布反射膜,但是镀银反射膜和涂布反射膜价格高,工艺复杂,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并且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反射膜应用于中小尺寸背光模组中反射膜刮伤导光板和反射膜组装到背光模组中的亮度较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膜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反射膜采用优化的原料选择和配比,降低了反射膜的表面粗糙度来避免反射膜对导光板的刮伤,提高了整个反射膜组装到背光模组中的亮度。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膜,该反射膜包括ABA三层共挤结构;所述B层包括下列组份:聚酯:71-94%,无机粒子:3-15%,有机发泡剂:1-7%,聚乙二醇:1-2%,抗静电剂:1-5%;所述A层包括下列组份:聚酯:90-97%,开口剂:3-10%;所述百分含量为重量百分含量。

进一步的,所述B层为反射膜的芯层。所述A层为反射膜的表层。

进一步的,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中,两个A层总共的厚度占整个反射膜厚度的2-20%,B层厚度占整个反射膜厚度的80-98%。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中,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

进一步的,所述聚乙二醇用作分散剂。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是应用于中小尺寸背光源中的反射膜。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中,A层的开口剂为二氧化硅粒子。

进一步的,开口剂的粒径为0.1-4μm。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中,A层和B层的聚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中,B层的无机粒子为二氧化钛粒子、二氧化硅粒子、硫酸钡粒子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B层的无机粒子的粒径是0.1-5μm。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中,B层的有机发泡剂为聚4-甲基-1-戊烯、环状烯烃共聚树脂中的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中,B层的抗静电剂为乙氧基化烷基胺。

进一步的,所述A层的材料包括聚酯92-96%,开口剂4-8%;所述B层的材料包括80-86%的聚酯,7-12%无机粒子,3-5%的有机发泡剂,1-2%聚乙二醇,2-4%抗静电剂。此优选的配方对应于实施例3-4和7-9。

进一步的,所述A层的材料包括PET切片92-96%,二氧化硅粒子4-8%;所述B层的材料包括80-86%的PET切片,7-12%硫酸钡或二氧化钛无机粒子,3-5%的聚甲基戊烯或环状烯烃共聚树脂,1-2%聚乙二醇,2-4%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中,A层的开口剂为二氧化硅粒子。进一步的,开口剂的粒径为0.1-4μm。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中,所述A层的材料包括聚酯94-96%,开口剂4-6%;所述B层的材料包括81-86%的聚酯,7-10%无机粒子,4-5%的有机发泡剂,1-2%聚乙二醇,2-4%抗静电剂。此优选的配方对应于实施例3-4和8-9。

所述反射膜,A层配比为96%PET切片,4%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82%PET切片,8%TiO2,5%聚4-甲基-1-戊烯,1%聚乙二醇,4%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此优选的配方对应于实施例9。

进一步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所述反射膜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B层的原料按配比混合均匀后加入主挤出机,将A层的原料按配比混合均匀加入辅挤出机;将主挤出机和辅挤出机加热,熔融挤出、流延铸片;

(2)将铸片进行纵向拉伸、横向拉伸、热定型、冷却、牵引、收卷,制得所需的反射膜。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易于操作。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应用在32寸以下的背光模组,特别是小尺寸的背光模组中解决了反射膜刮伤导光板的问题,进而解决了背光模组点亮后出现白团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32寸为背光模组的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32寸是指背光模组对角线的长度。

进一步的,所述小尺寸的背光模组是指19寸以下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通过减少反射膜表面开口剂的添加量,降低反射膜的表面粗糙度,从而避免了反射膜对导光板的刮伤;通过中间层发泡剂和无机粒子的合理搭配来提高整个反射膜组装到背光模组中的亮度。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满足了市场上对于中小尺寸要求高的模组的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膜应用在32寸以下的背光模组特别是小尺寸的背光模组中解决了薄型反射膜组装点亮后亮度不足的问题,进而减少了整个背光模组中增光膜和扩散膜的数量,降低了整个背光模组的厚度,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表层(A层);2:芯层(B层);3:无机粒子;4:泡孔;5:开口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一种反射膜,所述的反射膜,具有ABA三层共挤结构,反射膜包括芯层(B层)2和表层(A层)1,芯层2内具有有机发泡剂形成的均匀的泡孔4和无机粒子3经双向拉伸形成的均匀的泡孔,表层1内都添加有开口剂5。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的主要性能的测试方法简述如下:

亮度(即辉度)的测试方法:将反射膜组装进背光模组,将背光模组的发光面分为5×5的25个区,点亮背光模组,使用弗士达BM-7A辉度计进行测定,测定角度为1°,辉度计与背光源单面发光面的距离为50cm,测得背光模组单面发光面内25个点的辉度,求得25个点的辉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反射膜的亮度。

表面粗糙度的测试方法:用日本Mitutoyo SJ-210粗糙度仪里面的的测针与被测物体表面相接触,并使测针沿被测物体表面轻滑过测量表面粗糙度Ra(即轮廓的算术平均偏差),测量速度为0.5mm/s,滤波器的取样截止波长λc为0.08mm。

反射膜刮伤导光板的测试方法:落球实验:将反射膜组装进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分成9个区域,用64g的亚克力球从16cm高度的地方分别垂直砸在背光模组的9个区域内,点亮背光模组,肉眼观察背光模组中导光板上是否有白团,若有白团说明反射膜刮伤导光板,相反则反射膜不刮伤导光板。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0%PET切片,10%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71%PET切片,15%BaSO4,7%环状烯烃共聚树脂,2%聚乙二醇,5%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2%PET切片,8%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76%PET切片,12%SiO2,6%环状烯烃共聚树脂,2%聚乙二醇,4%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实施例3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4%PET切片,6%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81%PET切片,10%TiO2,5%环状烯烃共聚树脂,1%聚乙二醇,3%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实施例4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6%PET切片,4%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86%PET切片,7%BaSO4,4%聚4-甲基-1-戊烯,1%聚乙二醇,2%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实施例5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7%PET切片,3%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91%PET切片,4%BaSO4,3%环状烯烃共聚树脂,1%聚乙二醇,1%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实施例6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0%PET切片,10%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94%PET切片,3%TiO2,1%聚4-甲基-1-戊烯,1%聚乙二醇,1%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实施例7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2%PET切片,8%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80%PET切片,12%BaSO4,3%环状烯烃共聚树脂,2%聚乙二醇,3%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实施例8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4%PET切片,6%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81%PET切片,10%TiO2,4%聚4-甲基-1-戊烯,2%聚乙二醇,3%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实施例9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6%PET切片,4%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82%PET切片,8%TiO2,5%聚4-甲基-1-戊烯,1%聚乙二醇,4%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实施例10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7%PET切片,3%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77%PET切片,14%SiO2,6%环状烯烃共聚树脂,1%聚乙二醇,2%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实施例11

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A层配比为90%PET切片,10%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85%PET切片,6%BaSO4,2%环状烯烃共聚树脂,2%聚乙二醇,5%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对照例1

提供一种反射膜,A层配比为88%PET切片,12%二氧化硅粒子。B层配比为91%PET切片,2%TiO2,1%环状烯烃共聚树脂,2%聚乙二醇,4%乙氧基化烷基胺抗静电剂,所述百分比为重量百分比。一个A层的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B层厚度占反射膜总厚度的84%。所得反射膜厚度为100μm,相关性能见表2。

表1 实施例1-11和对照例1所述技术方案中的A层、B层的配比

表2 实施例1-11和对照例1所得反射膜性能测试表

由上表所示测试结果可以得出,本发明提供的反射膜应用在中小尺寸背光模组中时,亮度(辉度)都较高,并且落球实验中不刮伤或只有轻微刮伤导光板,尤其是粗糙度Ra小于0.093μm时,粗糙度Ra的变化对刮伤导光板的性能无影响。特别的,实施例3-4、7-9所得到的反射膜的平均辉度(即亮度)大于4000cd/m2且不刮伤导光板,综合性能更好。特别的,实施例3-4、8-9所得到的反射膜的平均辉度(即亮度)大于4042cd/m2且不刮伤导光板,综合性能更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内容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涵盖在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