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光背投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57739阅读:381来源:国知局
强光背投膜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屏幕,特别涉及一种可减少环境光对投影屏幕的干扰,从而使投影屏幕成像更清晰的强光背投膜。



背景技术:

投影屏幕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的广泛,其主要应用于大型会议室、指挥控制中心、培训教育结构、会议室、展厅、展览馆、机场、橱窗等场合;然而,现实中,投影屏幕在各种光线环境下,尤其是在明亮的环境光中环境下,其表面受强光的投射,很容易导致成像画面不清晰、不均匀、眩光、白雾状严重。众所周知,如果投影屏幕成像画面白雾状(画面发白)严重的话,会大大降低画面的对比度和亮度,从而很容易导致使用者观看不清,进而失去其本身的展示、演示或广告效果。总而言之,现有技术中还不能有效解决环境光对成像画面的干扰和影响。而市面上,能够有效抵抗环境光对成像画面进行干扰的投影屏幕少之又少。因此,解决环境光对成像画面的影响,设计一种新型的可有效抵抗环境光对成像画面的干扰的投影屏幕已成为技术发展的趋势所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有效抵抗环境光对投影成像画面进行干扰,从而使成像画面更清晰、对比度更高、亮度更高的,并且使用不受环境限制的强光背投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强光背投膜,其特征在于,该强光背投膜包括背投成像膜、百叶窗结构光栅层和透明PET膜层,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复合于所述透明PET膜层的表面,所述背投成像膜用于投影设备投射光线至其上进行成像,该背投成像膜复合于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的与所述透明PET膜层相对的另一侧表面,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包括若干个横向均匀间隔设置的透明微结构和横向均匀间隔设置的遮光结构,所述遮光结构均匀分布于所述透明微结构之间而与所述透明微结构相互嵌设,所述遮光结构用于遮挡环境光,降低环境光对成像的干扰;

所述透明微结构的横截面呈梯形,其包括相互平行的上底面、下底面和连接于上底面和下底面之间的侧面,该透明微结构的下底面复合于所述透明PET膜层的表面,该透明微结构的上底面平行于所述透明PET膜层的表面,所述遮光结构均匀填充于相邻两个透明微结构之间,且所述遮光结构的表面分别与所述透明微结构的表面平齐而使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呈平板状。

所述背投成像膜为柱面光栅成像膜,其由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平凸柱面透镜均匀排列组成,所述平凸柱面透镜的凸柱面背离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

所述背投成像膜由若干个连续的平凸柱面透镜一体成型,所述背投成像膜的一侧表面呈平面状,其另一侧表面呈波浪状,其包括若干个连续的且结构相同的凸柱面。

所述遮光结构为黑色遮光结构。

所述透明微结构由透明UV胶成型,所述遮光结构由黑色UV胶或黑色油墨填充于所述透明微结构之间而成型。

所述遮光结构和所述透明微结构通过精密UV涂布工艺成型于所述透明PET膜层的表面。

在所述透明PET膜层的前侧表面设有可撕离的离型膜,所述离型膜通过不干胶或压敏胶复合于所述透明PET膜层的与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相对的另一侧表面。

在所述透明PET膜层的前侧表面设有防眩光层,所述防眩光层通过UV涂布而形成于所述透明PET膜层的与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相对的另一侧表面。

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与所述背投成像膜通过胶粘剂结合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有效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透明PET膜层的表面复合一层百叶窗结构光栅层,通过百叶窗结构光栅层内部间隔设置的遮光结构来遮收环境光,从而可有效降低环境光对成像画面的影响,使的投影屏幕可不受环境光的干扰。即使在高亮环境光的照射下,本实用新型的强光背投膜同样能呈现出清晰的投影画面,从而可大大扩展其应用范围,既可用于无强光的环境中,也可用于有强光的环境中。本实用新型大大改善了现有投影屏幕的成像画面,提升了用户观看体验,具有方便实用,易于实施的特点,宜大力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背投成像膜10、平凸柱面透镜11、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遮光结构21、透明微结构22、上底面221、下底面222、侧面223、离型膜30、透明PET膜层40、胶粘剂50、投影设备60、防眩光层70、不干胶或压敏胶80。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实用新型不构成任何限制。

如图1~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强光背投膜由背投成像膜10、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和透明PET膜层40复合而成,进一步的,在所述透明PET膜层40外还可复合离型膜30或防眩光层70。本实用新型的强光背投膜可有效抵抗环境光对成像画面造成的干扰,解决图像模糊、失真、亮度下降、白雾状严重等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强光背投膜的使用,可不受环境光影响,因而可应用于任何地方。

如图1、图2所示,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复合于所述透明PET膜层40的一侧表面。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用于吸收环境光,降低环境光对成像画面的影响,以提高成像画面质量。该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由遮光结构21及透明微结构22构成。本实施例中,为更好地吸收环境光,降低环境光对成像的干扰,所述透明微结构22由透明UV胶成型,所述遮光结构21由黑色油墨或黑色UV胶成型。所述透明微结构22呈横向均匀间隔分布,所述遮光结构21呈横向均匀间隔地填充于所述透明微结构22之间,所述遮光结构21和所述透明微结构22相互嵌设而形成平板状的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所述透明微结构22的横截面呈梯形,本实施例中,其呈等腰梯形。所述透明微结构22包括相互平行的上底面221、下底面222及连接于上底面221和下底面222之间的侧面223,所述上底面221的宽度小于所述下底面222的宽度。所述透明微结构22的下底面222复合于所述透明PET膜层40的表面,所述透明微结构22的上底面222平行于所述透明PET膜层40,并与所述透明微结构22的表面相平齐。相邻两个遮光结构21的侧面223分别间隔一定距离,其之间间隔的距离可根据所需达到的成像画面的质量而定。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透明微结构22之间间隔的最小距离为0.02mm~0.1mm,优选0.05mm。所述透明微结构22及遮光结构21可通过精密UV涂布工艺成型于所述透明PET膜层40的表面:先利用模具通过UV涂布工艺将透明微结构22成型于透明PET膜层40的表面,使透明微结构22均匀间隔,并且使其横截面呈梯形,然后在间隔的透明微结构22间隙间均匀地填充所述遮光结构21所使用的材料——黑色油墨或者黑色UV胶,使黑色油墨或者黑色UV胶均匀填充于透明微结构22之间的间隙内,并使其上下表面分别平齐,从而使得黑色油墨或者黑色UV胶固化而成型出遮光结构21。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通过其他方式形成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需说明的是,所述遮光结构21的厚度、宽度及遮光结构21之间的间隔都很细微,人的肉眼是无法辨识的,而图1~图5中为便于显示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的具体结构,该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的比例已放大,实际中,其与透明PET膜层40的比例并不是如附图所示一般。因此,图1~图5并不代表本实用新型的强光背投膜的大概比例或正确比例的结构,其仅用于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强光背投膜的结构组成。此外,由于所述遮光结构21结构细微,人体肉眼无法察觉,因此,虽然该遮光结构21为黑色,但其依然不会影响视觉感受,其既不会在视觉前形成一道一道的黑纹,也不会让用户察觉到投影屏幕上存在一道一道的黑纹。

如图1~图3所示,所述背投成像膜10用于投影设备60在其上投射光线以进行成像,其复合于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的与所述透明PET膜层40相对的另一侧表面,从而使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夹在背投成像膜10与透明PET膜层40之间。所述背投成像膜10可为任意公知的背投式成像膜,本实施例中,所述背投成像膜10为柱面光栅成像膜,所述柱面光栅成像膜1由若干个结构相同的平凸柱面透镜11一体连接而成,所述多个平凸柱面透镜11均匀排列。所述背投成像膜10的一侧表面呈平面状,其另一侧表面呈波浪状,其包括若干个连续的且结构相同的凸柱面。所述平凸柱面透镜11的曲率半径为0.1mm~0.25mm,本实施例中,其优选0.15mm。所述背投成像膜10的平面与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表面尺寸匹配,其通过粘胶剂50与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结合在一起,且所述背投成像膜10的凸柱面背离所述透明PET膜层40,即面向投影设备60。所述粘胶剂50可选用公知的粘胶剂50,如压敏胶、AB胶、UV胶。所述背投成像膜10由PVC材料制成。

为方便使用,如图1、图2所示,在所述透明PET膜层40的前侧表面,即与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相对的另一侧表面复合有离型膜30。所述离型膜30可选用公知的离型膜,其通过不干胶或压敏胶80而复合在所述透明PET膜层40的前侧表面,使用时,可撕离所述离型膜30,而将强光背投膜粘贴于透明压克力、透明玻璃等透明材质上进行使用,如粘贴于商场橱窗的玻璃上使用。

此外,如图4、图5所示,还可在所述透明PET膜层40的前侧表面,即与所述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相对的另一侧表面复合防眩光层70。所述防眩光层70用于防眩光,其可选用公知的AG防眩光膜或AG防眩光玻璃。本实施例中,所述防眩光层70通过精密UV涂布工艺而成型形成于所述透明PET膜层40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透明PET膜层40的一侧表面复合一层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另一侧表面复合一层离型膜30或防眩光层70,并使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与背投成像膜10结合在一起而形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强光背投膜。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如图3所示,所述投影设备60,如投影仪放置于本实用新型的强光背投膜的后方,为获取最佳投影画面显示效果,其位置最高不超过强光背投膜的上边缘。本实施例中,所述投影设备60放置于强光背投膜的正后方。其中,图3中的A向代表视角中心水平线观看方向,B向代表环境光入射方向。由于环境光的光源一般位于强光背投膜正前方的视角中心水平线以上,如太阳光,日光灯,因此,当环境光从强光背投膜的斜上方照射下来时,其会被间隔设置的遮光结构21遮挡,并遮收掉,从而使环境光照射不到遮光结构21的下方,或极少部分照射到遮光结构21的下方,因而可大大降低照射到所述背投成像膜10上的环境光。当投影设备60从强光背投膜后方投射图像光线在所述背投成像膜10的前侧表面成像时,由于遮光结构21遮挡并遮收了绝大部分环境光,原来的环境光便无法与投影设备60的投射光线混合(此为光线叠加造成的视觉感受的混合,光线本身不能混合),进而无法消弱投射光线的视觉感,因此,便可在所述背投成像膜10的前侧表面形成更清晰、对比度更高、亮度更亮的投影画面(该“投影画面”同本文中所称的“成像画面”,其均指投影设备60投射光线而形成的画面)。人们正常观看投影画面时,其一般以稍仰视的视角或平行的视觉进行观看。因而,当投影画面的光线穿过透明微结构22进入瞳孔后,便会在人眼形成成像画面更清晰、对比度更高、亮度更亮的视觉感受,进而给用户呈现一个非常清晰非常完美的画面。需说明的是,虽然遮光结构21具有遮挡光线并遮收光线的作用,但是其不会对来自投影设备60的投射光线造成明显的遮收减弱作用。这是因为投影设备60通常都不高于强光背投膜的最高边缘,其所投射的光线与遮光结构21的夹角使得只有极少部分的光线会被遮挡和遮收,而绝大部分光线仍能到达背投成像膜10的前侧表面进行成像。而人眼并不能辨别如此细微的差异,因此,极少部分光线被遮挡不会对用户最终所感受到的视觉图像有所影响。用户所能感受的依然是均匀而连续的清晰画面,相比与现有的投影屏幕,使用者只会感觉本实用新型的强光背投膜成像画面更清晰、对比度更高、亮度更高,其画面质量更好。

藉此,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百叶窗结构光栅层20中的遮光结构21来遮挡和遮收环境光,从而有效解决了环境光对投影画面造成的干扰,解决了投影画面模糊、失真、画面发白等问题,大大提高了投影画面的清晰度、对比度和亮度,提高了画面质量,并且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强光背投膜可不受环境光的限制,因而可广泛运用至各种场所,而不用担心环境光对其干扰过大而影响视觉效果。此外,本发明通过在透明PET膜层40外复合离型膜30,使得其可方便撕离,从而方便将本发明的强光背投膜粘贴于使用场所进行使用,如粘贴于透明玻璃、透明压克力上。此外,复合在所述透明PET膜层40外的防眩光层还可用于防眩光,使观看者观看更舒适。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