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影仪的投影透镜单元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60185发布日期:2019-02-22 22:46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投影仪的投影透镜单元及投影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投影仪的投影透镜单元及投影仪。



背景技术:

投影仪使从光源照射到图像形成面板的光通过投影透镜单元投影于投影面来显示图像。近年来的投影仪中,通过图像形成面板及光源的改善比以往提高了投影图像的照度。其结果,并不有助于图像形成的不必要的光也得以增加,这些不必要的光通过投影透镜单元的镜筒或遮光板而被去除,由此,投影透镜单元的镜筒的温度变得比以往高。

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投影仪中,在镜筒的透镜保持部或光圈等中,在接收不必要的光的部分设置反射区域,从而抑制不必要的光的吸收。由此,抑制镜筒的温度上升,并抑制因温度上升引起的镜筒的变形。

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投影仪中,不必要的光吸收部件与镜筒的透镜保持部重叠,与不必要的光吸收部件接触的透镜保持部的抵接部的表面形成为凹凸状,和不必要的光吸收部件在整个面上与透镜保持部接触的情况相比不必要的光吸收部件向透镜保持部的热传导得以减少。由此,抑制镜筒的温度上升,并抑制因温度上升引起的镜筒的变形。

并且,还已知一种如下构成的投影仪,即对于因基于热的镜筒的变形引起的焦点位置的变动,利用对镜筒的一部分透镜进行保持的保持部件的热膨胀,使被该保持部件保持的透镜组沿光轴方向位移而校正焦点位置的变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2821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5933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271448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24272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广角型的能够近距离投影的投影仪中,为了将投影仪的主体设置于工作台上的同时在所投影的屏幕中投影于比投影仪主体的高度高的位置而有时投影透镜单元的光轴从图像形成面板的中心脱离而配置。该情况下,不必要的光对镜筒的照射中产生偏差,且镜筒的温度中产生周向分布。其结果,有可能在镜筒的光轴方向的热膨胀中产生周向分布,且产生透镜组相对于投影透镜单元的光轴的斜率而画质会劣化。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的投影仪中,未解决镜筒的周向温度分布,且未解决因镜筒的周向温度分布引起的透镜组的斜率。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中所记载的投影仪中,透镜组因保持部件的热膨胀而沿光轴方向位移,且未解决因镜筒的周向温度分布引起的透镜组的斜率。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镜筒的周向温度分布引起而图像劣化的投影透镜单元及投影仪。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投影透镜单元为将从光源照射到图像形成面板的光作为图像光而投影于投影面且以光轴从图像形成面板的中心脱离的状态配置的投影仪的投影透镜单元,上述投影仪的投影透镜单元具有1个以上的透镜组、及镜筒,上述镜筒中设置有分别对上述透镜组进行保持的1个以上的透镜保持部,至少1个上述透镜保持部具有沿由该透镜保持部进行保持的上述透镜组的周向隔开间隔而设置且与上述透镜组的外周部卡合的多个保持片,上述透镜组被如下的面划分为两部分,即第1部分及第2部分,上述面是与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相对于上述光轴位移的位移方向垂直且包括上述光轴的面,上述多个保持片为,与位于上述图像形成面板所位移的一侧的上述第1部分卡合的1个以上的保持片、以及与位于上述图像形成面板所位移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上述第2部分卡合的1个以上的保持片,形成与上述第1部分卡合的上述保持片的第1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比形成与上述第2部分卡合的上述保持片的第2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小。

在一方式的投影透镜单元的基础上,具有所述保持片的所述透镜保持部还具有对所述保持片进行支承的框架部,所述框架部及所述保持片通过树脂材料形成为一体,第1树脂材料及第2树脂材料分别由具有不同的线膨胀系数的树脂材料构成,该第1树脂材料为形成与所述第1部分卡合的所述保持片的所述第1材料,该第2树脂材料为形成与所述第2部分卡合的所述保持片的所述第 2材料。

在一方式的投影透镜单元的基础上,具有所述保持片的所述透镜保持部还具有对所述保持片进行支承的框架部,与所述第1部分卡合的所述保持片及与所述第2部分卡合的所述保持片中的至少一方的保持片与所述框架部分体形成,并与所述框架部接合。

在一方式的投影透镜单元的基础上,形成与所述第1部分卡合的所述保持片的所述第1材料和形成与所述第2部分卡合的所述保持片的所述第2材料为在共同的树脂母体材料中添加有调整线膨胀系数的填料的复合材料,且所述填料的含有率彼此不同。

在一方式的投影透镜单元的基础上,所述投影透镜单元还具有孔径光阑,对相比所述孔径光阑更靠所述图像形成面板侧而配置的透镜组进行保持的透镜保持部具有所述保持片。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一方式的投影仪具备上述投影透镜单元、中心从上述投影透镜单元的光轴脱离而配置的图像形成面板及向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照射光的光源。

在一方式的投影仪的基础上,当将从所述投影透镜单元的光轴至所述图像形成面板的中心为止的距离设为Y,将所述图像形成面板相对于所述光轴位移的位移方向上的所述图像形成面板的长度设为H,将所述距离Y除以所述长度 H而求出的所述图像形成面板的位移率设为S=Y/H时,0.4<S<0.7。

实用新型效果

若使用本实用新型,则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因镜筒中的温度偏差引起而图像劣化的投影透镜单元及投影仪。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投影仪的光源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投影仪的投影透镜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4为说明相对于投影透镜单元的光轴的图像形成面板的位移率的概略图。

图5为图3的投影透镜单元的V-V线剖视图。

图6为图3的投影透镜单元的第1透镜保持部的立体图。

图7为图6的第1透镜保持部的主视图。

图8为图7的第1透镜保持部的VIII-VIII线剖视图。

图9为图6的第1透镜保持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0为图9的第1透镜保持部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一例的结构。

图1所示的投影仪10中,在壳体11收容有光源13、图像形成面板14、投影透镜单元15及控制部17。在壳体11的上表面设置有变焦转盘21、光量调节转盘22、对焦转盘23、上下姿势调节转盘24、左右姿势调节转盘25及画面修正转盘26。

图像形成面板14使用透射型液晶面板。光源13配置在图像形成面板14 的背面,即以图像形成面板14为基准与投影透镜单元15相反的一侧。从光源 13射出的光在图像形成面板14的图像形成面14a而被赋予图像,且被赋予图像的光通过投影透镜单元15作为图像光而投影于投影面。

控制部17在图像形成面板14的图像形成面14a显示RGB(Red Green Blue:红绿蓝)彩色图像。除此以外控制部17还进行以下控制。例如,若接收到变焦转盘21的操作信号,则调节投影于屏幕20的图像的大小。若接收到光量调节转盘22的操作信号,则调节投影于屏幕20的图像的亮度。若接收到对焦转盘23的操作信号,则使投影透镜单元15的焦点调节机构(未图示)作动,从而调节投影在屏幕20的图像的中央部的焦点。若接收到上下姿势调节转盘24的操作信号,则使姿势调节装置(未图示)的第1马达旋转。由此,使投影透镜单元15以与光轴CL正交的水平轴为中心而旋转,从而调节投影透镜单元15的上下方向上的斜率。若接收到左右姿势调节转盘25的操作信号,则使姿势调节装置的第2马达旋转。由此,使投影透镜单元15以与光轴CL正交的铅垂轴为中心而旋转,从而调节投影透镜单元15的左右方向上的斜率。若接收到画面修正转盘26的操作信号,则变更形成在图像形成面板14的图像形成面14a的图像的显示尺寸及形状。例如,根据投影透镜单元15的倾斜角度变更显示尺寸及形状一边不会将矩形图像显示为梯形图像。

图2中示出光源13的结构。

光源13具有射出R(Red:红)色光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31R、射出G(Green:绿)色光的LED31G及射出B(Blue:蓝)色光的LED31B。从LED31R射出的光通过分色镜32而反射。从LED31G射出的光通过分色镜33反射,并透射分色镜32。从LED31B射出的光透射分色镜32及分色镜33。由此,RGB这3种颜色的光被射出到相同的光路上。另外,替代 LED31R、LED31G及LED31B而光源13可以为发出白色光的氙气灯、卤素灯或超高压汞灯。

图3中示出投影透镜单元15的结构。

从投影透镜单元15射出的光在投影透镜单元15的光轴CL的铅垂上侧作为图像光而投影于作为投影面的屏幕20。图像形成面板14的中心相对于光轴 CL,沿与相对于投影在屏幕20的图像的中央位置的光轴CL偏移方向相反的方向、即沿光轴CL的铅垂下侧位移而配置。

在此,参考图4,对图像形成面板14的位移率进行说明。

当将从投影透镜单元15的光轴CL至图像形成面板14的中心为止的位移量(距离)设为Y,将图像形成面板14的位移方向的长度设为H时,图像形成面板14的位移率S通过S=Y/H而进行定义。即,当S=0.5时,如图4所示,图像形成面板14的上端面与投影透镜单元15的光轴CL一致。并且,当S> 0.5(S大于0.5)时,图像形成面板14远离投影透镜单元15的光轴CL。并且,当S=0时,图像形成面板14的中心与投影透镜单元15的光轴CL一致,且成为接近以往的远距离投影类型的配置。

作为图像形成面板14的位移率S,优选大于0.4且小于0.7。若位移率S 大于0.4,则与为0.4以下的情况相比,投影透镜单元15的铅垂方向的温度分布的影响并不明显。另一方面,若位移率S小于0.7,则与为0.7以上的情况相比,图像形成面板14的位移量Y不会变得过大,从而抑制透镜系统变大,且防止制造适性的降低。从而,通过将图像形成面板14的位移率S抑制在上述范围内,能够减轻投影透镜单元15的铅垂方向温度分布的影响的同时提供高性能的产品。图像形成面板14的位移率S更优选为大于0.45且小于0.6。

再次参考图3,投影透镜单元15具备从图像形成面板14侧依次配置的第 1透镜组L1、第2透镜组L2、第3透镜组L3、第4透镜组L4、第5透镜组L5 及第6透镜组L6这6个透镜组、调节投影透镜单元15的亮度(F数)的孔径光阑49及收容有这些第1透镜组L1~第6透镜组L6及孔径光阑49的镜筒40。第1透镜组L1~第6透镜组L6由一张或多张透镜而分别构成。

另外,第1透镜组L1~第6透镜组L6的组构成为一例,能够根据光学设计而适当变更。并且,孔径光阑49在图示的例中,配置在第2透镜组L2与第 3透镜组L3之间,但孔径光阑49的配置也为一例,能够根据光学设计而适当变更。

镜筒40具备筒状镜筒主体41、凸轮筒42、第1透镜保持部43、第2透镜保持部44、第3透镜保持部45、第4透镜保持部46、第5透镜保持部47及第 6透镜保持部48。

第1透镜保持部43~第6透镜保持部48分别配置在镜筒主体41的内部,第1透镜保持部43对第1透镜组L1进行保持,第2透镜保持部44对第2透镜组L2进行保持,第3透镜保持部45对第3透镜组L3进行保持,第4透镜保持部46对第4透镜组L4进行保持,第5透镜保持部47对第5透镜组L5进行保持,第6透镜保持部48对第6透镜组L6进行保持。

而且,第1透镜保持部43固定在镜筒主体41的图像形成面板14侧的端部,第6透镜保持部48固定在镜筒主体41的屏幕20侧的端部。另一方面,第2透镜保持部44~第5透镜保持部47在镜筒主体41的内部能够向光轴方向移动,且通过凸轮筒42向光轴方向移动。

图5中示出第2透镜保持部44的移动机构的结构。

在第2透镜保持部44的外周,通过安装螺钉53安装有多个凸轮销52。凸轮销52从与光轴CL平行地形成在镜筒主体41的缺口41a向外径侧凸出,与相对于光轴CL倾斜地形成在凸轮筒42的凸轮槽42a卡合。通过凸轮筒42相对于镜筒主体41旋转,第2透镜保持部44向光轴方向移动。

第3透镜保持部45~第5透镜保持部47也以与第2透镜保持部44相同的方式构成,随着凸轮筒42的旋转向光轴方向移动。通过第2透镜保持部44~第5透镜保持部47向光轴方向适当移动,例如进行焦点调节或变倍操作等。

镜筒主体41、凸轮筒42及第1透镜保持部43~第6透镜保持部48例如由聚碳酸酯等合成树脂形成。

图6至图8中示出第1透镜保持部43的结构。

第1透镜保持部43具有分别与第1透镜组L1的外周部卡合的保持片55a、保持片55b、保持片55c及对这些3个保持片进行支承的大致圆筒形框架部56。

在框架部56的外周面设置有固定于镜筒主体41的多个固定部57。固定部 57在框架部56的外周面设置于同一圆周上且沿圆周方向隔开大致相等的间隔而设置,并朝向外径侧从框架部56凸出而与框架部56形成为一体。

保持片55a、保持片55b及保持片55c在框架部56的1个端面的内径侧的缘部沿周向隔开大致相等的间隔而设置,并沿投影透镜单元15的光轴CL从框架部56凸出而与框架部56形成为一体。保持片55a、保持片55b及保持片 55c各自的前端部沿第1透镜组L1的周向隔开大致相等的间隔与第1透镜组 L1的外周部卡合。

如图7所示,与相对于投影透镜单元15的光轴CL的图像形成面板14的位移方向垂直且通过包括光轴CL的面B,将第1透镜组L1划分为位于图像形成面板14所位移的一侧(铅垂下侧)的第1部分A1和位于与所位移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铅垂上侧)的第2部分A2的情况下,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与第1部分A1卡合,保持片55c与第2部分A2卡合。而且,与第1部分A1卡合的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线膨胀系数变得比与第2部分A2卡合的保持片55c的线膨胀系数小。

以上的第1透镜保持部43通过使用了不同的树脂材料的多色成型,例如能够如下制作。首先,使用第2树脂材料将保持片55c及框架部56一次成型为一体。接着,仅一次成型中所使用芯模及型腔模中仅更换型腔模,并使用线膨胀系数比第2树脂材料小的第1树脂材料,与由保持片55c及框架部56构成的一次成型体一体地对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进行二次成型。由此,可得到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以及保持片55c与框架部56成为一体,且与第1 部分A1卡合的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线膨胀系数比与第2部分A2卡合的保持片55c的线膨胀系数小的第1透镜保持部43。

并且,第1透镜保持部43通过插入成型,例如能够如下制作。首先,使用第1树脂材料预先制作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接着,将预先制作的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插入将保持片55c及框架部56一体成型的成型模具内部,在成型模具内部插入有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状态下,向成型模具内部填充第2树脂材料而与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一体地对保持片55c及框架部56 进行成型。由此,可得到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以及保持片55c与框架部56 成为一体,且与第1部分A1卡合的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线膨胀系数比与第2部分A2卡合的保持片55c的线膨胀系数小的第1透镜保持部43。

上述多色成型及插入成型的任一种中,从提高由第1树脂材料构成的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与由第2树脂材料构成的框架部56的接合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第1树脂材料与第2树脂材料的相溶性高。因此,作为第1树脂材料及第2树脂材料,优选使用在共同的树脂母体材料中添加有填料的复合材料,即根据填料的含有率制备成不同的线膨胀系数的复合材料。另外,填料是指添加于树脂母体材料的添加剂,尤其在本说明书中,是指根据添加量调整树脂母体材料的线膨胀系数的材料。例如当将树脂母体材料设为聚碳酸酯,将填料设为玻璃纤维时,聚碳酸酯单体的线膨胀系数为6.5×10-5/℃,每单位重量的玻璃纤维的含有率为20%的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2.5×10-5/℃,含有率为40%的复合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为1.9×10-5/℃。

并且,可以将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和保持片55c中的至少1个与框架部56分体形成,将分体形成的保持片粘接于框架部56或嵌入到框架部56,以使与框架部56接合。该情况下,容易管理各个部件的尺寸。并且,与将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保持片55c及框架部56一体成型的情况相比还能够简化成型模具的结构。而且,与形成框架部56的材料和形成与框架部56分体的保持片的材料的相溶性无关,在框架部56和与框架部56分体的保持片之间可得到稳定的接合强度,因此还能够替代树脂而用金属等各种材料形成与框架部56 分体的保持片。

接着,参考图8,对将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线膨胀系数设为比保持片55c的线膨胀系数小的含义进行说明。

和与位于与图像形成面板14所位移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1透镜组L1的第2部分A2卡合的保持片55c相比,与位于图像形成面板14所位移的一侧的第1透镜组L1的第1部分A1卡合的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中从光源13照射相对多的光。其结果,光源13被点亮,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温度变得比保持片55c的温度高。

光源13被点亮而发生的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以及保持片55c的温度上升根据从光源13射出的光的每单位时间的光量等而改变,但在此设为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温度从室温(25℃)上升至80℃,保持片55c的温度从室温上升至40℃。

并且,将第1透镜组L1的直径设为20mm,将从固定于镜筒主体41的框架部56的固定部57至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以及保持片55c的基端部为止的光轴方向上的距离a设为5mm,将从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以及保持片55c 的基端部至作为与第1透镜组L1的外周部的卡合部的前端部为止的距离b设为30mm。

首先,当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保持片55c、框架部56均由聚碳酸酯单体(线膨胀系数6.5×10-5/℃)形成时,若光源13被点亮而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温度从室温(25℃)上升至80℃,从固定部57至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前端部为止的距离a+b的尺寸变化成为(80℃-25℃)×6.5×10-5/℃×35mm≈12.5×10-2mm。另一方面,若光源13被点亮而保持片55c的温度从室温上升至40℃,则从固定部57至保持片55c的前端部为止的距离a+b的尺寸变化成为(40℃-25℃)×6.5×10-5/℃×35mm≈4.6×10-2mm。该情况下,相对于与光轴CL垂直的面的第1透镜组L1的斜率成为0.2°。

接着,当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由在聚碳酸酯中以每单位重量含有40%的玻璃纤维的复合材料(线膨胀系数1.9×10-5/℃)形成,保持片55c和框架部56由聚碳酸酯单体(线膨胀系数6.5×10-5/℃)形成时,若光源13被点亮而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温度从室温(25℃)上升至80℃,则从固定部 57至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前端部为止的距离a+b的尺寸变化成为 (80℃-25℃)×6.5×10-5/℃×5mm+(80℃-25℃)×1.9×10-5/℃×30mm≈4.9×10-2mm。另一方面,若光源13被点亮而保持片55c的温度从室温上升至40℃,则从固定部57至保持片55c的前端部为止的距离a+b的尺寸变化成为(40℃-25℃)×6.5×10-5/℃×35mm≈4.6×10-2mm。该情况下,相对于与光轴CL垂直的面的第1透镜组L1的斜率成为0.0008°。

如此,通过将与位于图像形成面板14所位移的一侧的第1透镜组L1的第 1部分A1卡合的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的线膨胀系数设为比与位于与图像形成面板14所位移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1透镜组L1的第2部分A2卡合的保持片55c的线膨胀系数小,能够抑制因镜筒40的周向温度分布引起而第1透镜组L1倾斜,并能够抑制图像劣化。

至此,将第1透镜保持部43作为设置有保持片55a、保持片55b及保持片 55c这3个保持片的第1透镜保持部43进行了说明,但第1透镜保持部43只要具有与第1透镜组L1的第1部分A1卡合的1个以上的保持片和与第1透镜组L1的第2部分A2卡合的1个以上的保持片即可。

图9及图10中示出第1透镜保持部43的变形例的结构,该第1透镜保持部43具有与第1透镜组L1的第1部分A1卡合的1个保持片55d和与第1透镜组L1的第2部分A2卡合的1个保持片55e。与第1部分A1卡合的保持片 55d的线膨胀系数变得比与第2部分A2卡合的保持片55e的线膨胀系数小。

保持片55d及保持片55e中,在框架部56的1个端面的内径侧的缘部形成有与投影透镜单元15的光轴CL同轴的大致圆筒状框体。而且,保持片55d 及保持片55e中,在与将第1透镜组L1划分为第1部分A1和第2部分A2的面B交叉的上述框体的部分形成有与光轴CL平行地延伸的2个狭缝58,通过 2个狭缝58沿上述框体的周向彼此被断开。

本变形例的第1透镜保持部43中,也通过将与位于图像形成面板14所位移的一侧的第1透镜组L1的第1部分A1卡合的保持片55d的线膨胀系数设为比与位于与图像形成面板14所位移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1透镜组L1的第2 部分A2卡合的保持片55e的线膨胀系数小,能够抑制因镜筒40的周向温度分布引起而第1透镜组L1倾斜,并能够抑制图像劣化。

而且,与图6至图8所示的第1透镜保持部43相同,本变形例的第1透镜保持部43能够通过使用了不同的树脂材料的多色成型或插入成型而制作,或能够将保持片55d及保持片55e中的至少1个与框架部56分体形成,且将分体形成的保持片接合于框架部56来制作,且由于保持片55d及保持片55e 比图6至图8所示的第1透镜保持部43的保持片55a及保持片55b以及保持片55c大,因此通过任意方法均容易进行制作。

以上,以第1透镜保持部43~第6透镜保持部48中固定在镜筒主体41的图像形成面板14侧的端部的第1透镜保持部43为例,对将该第1透镜保持部 43的多个保持片中,与位于图像形成面板14所位移的一侧的第1透镜组L1的第1部分A1卡合的保持片的线膨胀系数设为比与位于与图像形成面板14所位移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第1透镜组L1的第2部分A2卡合的保持片的线膨胀系数小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第1透镜保持部43的上述结构还能够使用于其他透镜保持部。尤其,通过孔径光阑49配置在图像形成面板14侧的第2透镜保持部44中,与第1透镜保持部43相同而从光源13照射的光的偏差相对大,从而第1透镜保持部43的上述结构还能够优选使用于第2透镜保持部44。

并且,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面板14使用了透射型液晶面板,但还能够使用反射型液晶面板或DMD(Digital micro mirror device:数字显微装置)。该情况下,从图像形成面板14的前表面侧经由使用了未图示的已知棱镜等的照明光学系统对图像形成面板前表面照射光源13的光。

如以上说明,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投影透镜单元为将从光源照射到图像形成面板的光作为图像光而投影于投影面,且以光轴从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的中心脱离的状态配置的投影仪的投影透镜单元,其中,上述投影仪的投影透镜单元具有1个以上的透镜组、及镜筒,上述镜筒中设置有分别对上述透镜组进行保持的1个以上的透镜保持部,至少1个上述透镜保持部具有沿由该透镜保持部进行保持的上述透镜组的周向隔开间隔而设置且与上述透镜组的外周部卡合的多个保持片,即,上述透镜组被如下的面划分为两部分,即第1部分及第2部分,上述面是与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相对于上述光轴位移的位移方向垂直且包括上述光轴面,上述多个保持片为,与位于上述图像形成面板所位移的一侧的上述第 1部分卡合的1个以上的保持片以及与位于上述图像形成面板所位移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上述第2部分卡合的1个以上的保持片,形成与上述第1部分卡合的上述保持片的第1材料的线膨胀系数比形成与上述第2部分卡合的上述保持片的第2材料的线膨胀系数小。

并且,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投影透镜单元中,具有上述保持片的上述透镜保持部还具有对上述保持片进行支承的框架部,上述框架部及上述保持片由树脂材料形成为一体,作为形成与上述第1部分卡合的上述保持片的第1材料的第1树脂材料及作为形成与上述第2部分卡合的上述保持片的树脂材料分别由作为具有不同的线膨胀系数的第2材料的第2树脂材料构成。

并且,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投影透镜单元中,具有上述保持片的上述透镜保持部还具有对上述保持片进行支承的框架部,与上述第1部分卡合的上述保持片及与上述第2部分卡合的上述保持片中的至少一方的保持片与上述框架部分体形成,并与上述框架部接合。

并且,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投影透镜单元中,形成与上述第1部分卡合的上述保持片的上述第1材料和形成与上述第2部分卡合的上述保持片的上述第2 材料为在共同的树脂母体材料中添加有调整线膨胀系数的填料的复合材料,且上述填料的含有率彼此不同。

并且,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投影透镜单元还具有孔径光阑,对相比上述孔径光阑更靠上述图像形成面板侧而配置的透镜组进行保持的透镜保持部具有上述保持片。

并且,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投影仪具备中心从上述投影透镜单元的光轴脱离而配置的图像形成面板和对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照射光的光源。

并且,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投影仪中,当将从上述投影透镜单元的光轴至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的中心为止的距离设为Y,将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相对于上述光轴位移的位移方向上的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的长度设为H,将上述距离Y除以上述长度H而求出的上述图像形成面板的位移率设为S=Y/H时,0.4<S<0.7。

符号说明

10-投影仪,11-壳体,13-光源,14-图像形成面板,14a-图像形成面, 15-投影透镜单元,17-控制部,20-屏幕(投影面),21-变焦转盘,22-光量调节转盘,23-对焦转盘,24-上下姿势调节转盘,25-左右姿势调节转盘,26- 画面修正转盘,32-分色镜,33-分色镜,40-镜筒,41-镜筒主体,42-凸轮筒, 42a-凸轮槽,43-第1透镜保持部,44-第2透镜保持部,45-第3透镜保持部, 46-第4透镜保持部,47-第5透镜保持部,48-第6透镜保持部,49-孔径光阑, 52-凸轮销,53-安装螺钉,55a-保持片,55b-保持片,55c-保持片,55d-保持片,55e-保持片,56-框架部,57-固定部,A1-第1部分,A2-第2部分,B-面, CL-光轴,L1-第1透镜组,L2-第2透镜组,L3-第3透镜组,L4-第4透镜组, L5-第5透镜组,L6-第6透镜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