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及其面光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25632发布日期:2018-11-14 01:06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及其面光源组件。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面板不发光,所以需藉由背光模块提供面光源。背光模块包括直下式背光模块与侧入式背光模块。目前常见的侧入式背光模块是将发光二极管灯条配置在导光板的侧边,导光板内部设有网点,发光二极管灯条提供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后,藉由网点使光线从导光板的出光面出射。然而,因发光二极管灯条是配置在导光板的侧边,容易有亮度不均的问题,且不利于区域调光(localdimming)。

目前常见的直下式背光模块是将呈二维阵列排列的多个发光二极管配置于扩散板下方,而为了减少发光二极管的数量,于各发光二极管对应设有二次透镜,以增加发光二极管的出光角度。相较于侧入式背光模块,直下式背光模块具有较佳的亮度均匀性,且有利于区域调光,但却存在厚度较厚的问题。

已知技术还发展出另一种混合式背光模块,主要采用多块导光板来取代直下式背光模块采用的二次透镜,以减少混合式背光模块的整体厚度。然而,在各导光板的角落容易有明显的暗区,并在各导光板的边缘容易漏光,所以已知混合式背光模块具有亮度不均的问题。

本“现有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发明申请前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面光源组件,其可应用于背光模块以改善已知混合式背光模块的亮度不均的问题。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以改善已知混合式背光模块的亮度不均以及导光板的边缘漏光的问题。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发明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面光源组件,包括至少一发光元件及导光板。各发光元件具有环状发光侧面。导光板具有相对的底面及出光面,底面具有至少一容置槽以容置至少一发光元件,各容置槽具有入光面,入光面围绕位于容置槽内的发光元件的环状发光侧面,其中导光板的出光面为凸面。

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包括多个上述的面光源组件,其中这些面光源组件的导光板彼此拼接。

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因设置于导光板的容置槽的发光元件具有环状发光侧面,而环状发光侧面除了面对导光板的各个侧边发光之外,还面对导光板的各角落发光,所以能改善已知混合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角落暗区的问题。而且,导光板的出光面设计成凸面,可改变导光板内光线于出光面的入射角,使原本会被反射至导光板的侧面而从边缘漏光的光线,被反射回导光板而从出光面出射,所以可以改善已知混合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边缘漏光的问题。如此,本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可提升亮度均匀性并抑制导光板的边缘漏光。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因使用多个上述面光源组件,所以能改善已知混合式背光模块的亮度不均以及导光板的边缘漏光的问题。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的仰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仰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仰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的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地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及图2,本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10包括至少一发光元件11及导光板12,图1是以一个发光元件11为例。各发光元件11具有环状发光侧面111。导光板12具有相对的底面121及出光面122,底面121具有至少一容置槽123以容置至少一发光元件11。容置槽123的数量例如是与发光元件11的数量对应,而图1是以一个容置槽123容置一个发光元件11为例。各容置槽123具有入光面1231,入光面1231围绕位于容置槽123内的发光元件11的环状发光侧面111,其中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2为凸面。在一实施例中,入光面1231与环状发光侧面111之间例如具有环状间隙r。

发光元件11例如还包括相对的顶面112与下底面113,下底面113邻近于导光板12的底面121,环状发光侧面111连接于顶面112与下底面113之间,而顶面112不发光。此发光元件11例如是发光二极管。此外,在一实施例中,具有环状发光侧面的发光元件也可以是由多个侧发光的发光源拼接而成。虽然本实施例是以一个发光元件11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发光元件11的数量为多个,而容置槽123的数量也是多个,这些发光元件11分别配置于这些容置槽123内。各个容置槽123内可设有一个或多个发光元件11。

导光板12例如具有四个侧面124,这些侧面124连接在底面121及出光面122之间,但本发明不限制导光板12的侧面124的数量以及导光板12的具体形状。例如,本实施例的导光板12为具有四个侧面124的方形结构,而容置槽123为圆柱状容置槽。

上述出光面122为凸面,而出光面122的高度例如是从中心往侧面124逐渐降低,且所述凸面可以是曲面,或是包括从中心朝侧面124倾斜的一个斜面或多个斜面。

上述容置槽123例如是配置在导光板12的底面121的中心处,使发光元件11位于导光板12的底面121的中心。考量到组装公差,导光板12的容置槽123的容积会设计成大于发光元件11的体积,所以发光元件11与导光板12之间会存有上述环状间隙r。在一实施例中,环状间隙r的宽度d1大于0mm,并小于或等于1mm。于本实施例中,虽然环状间隙r是以宽度d1一致为例,但在其它实施例中,环状间隙r的宽度d1也可不一致。此外,本发明也不限制容置槽123于底面121的位置,容置槽123可根据设计需求配置在于导光板12的底面121的其它合适位置,使发光元件11不一定位于导光板12的底面121的中心。

为使进入导光板12的光线从出光面122出射,导光板12还可包括多个点状微结构(图未绘示),这些点状微结构可以配置在底面121或出光面122,以破坏光线于导光板12内的全反射,使光线从出光面122出射。且可视设计需求调整这些点状微结构的尺寸及分布密度,于此不加以限定。

本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10中,由于发光元件11具有环状发光侧面111,而环状发光侧面111除了面对导光板12的各个侧边124发光(如光线l1)之外,还面对导光板12的各角落发光(如光线l2),所以可避免在导光板12上形成的明显角落暗区。而且,基于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2为凸面,可改变导光板12内光线(例如光线l3)于出光面122的入射角,使原本在出光面为平面的情况下会被全反射至导光板12的侧面124而从侧面124漏光的光线l3,被反射至导光板12的底面121,并由底面121反射而从出光面122出射,以改善导光板边缘漏光的问题。如此,本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10能提高出光的均匀度。

另一方面,面光源组件10通常还包括基板(图未绘示),以承载发光元件11。举例而言,基板可以为印刷电路板,用以承载发光元件11并与之电性连接,且基板设置在导光板12的底面121。由于基板会覆盖于上述环状间隙r,使环状发光面111发出的朝底面121传递的部分较大角度的光线会入射基板,进而被基板反射而从出光面122的对应于容置槽123的部分出射。如此,在出光面122的对应于容置槽123的部分形成明显的亮纹,造成出光不均匀。

因而,本实施例的出光面122中对应于容置槽123的部分可设计为雾面。具体而言,在一实施例中,可将出光面122的对应于容置槽123的整个部分设为雾面,以改善上述亮纹的问题,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只将出光面122中对应于环状间隙r的部分设为雾面。

再者,面光源组件10还可包括扩散板(图未绘示)或其它光学膜片,设置在出光面122的上方。在一实施例中,扩散板或其它光学膜片可仅设置于出光面122对应于容置槽123的整个部分的上方或仅设置于出光面122对应于环状间隙r的部分的上方以提高出光均匀度。

图3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3,本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10a与图2的面光源组件10相似,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10a还包括吸光层13。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吸光层13邻近于导光板12的底面121,并对应环状间隙r设置。本实施例的吸光层13例如是对应环状间隙r设置成环状的吸光层,但于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视设计需求将设置于环状间隙r内的吸光层13设置成环绕发光元件11的一侧、两侧或更多侧。进一步来说,本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10a例如还包括基板14,发光元件11配置于基板14上并容置于容置槽123内,其中吸光层13配置于基板14上。吸光层13例如是具有低反射率(高吸光率)的漆料、胶带或镀层等,但不限于此。例如来说,吸光层13可以是黑色胶带,并贴附在对应于环状间隙r的基板14上。在一实施例中,基板14例如是印刷电路板,而吸光层13是基板14的印刷图案层。即,吸光层13可在制作基板14时一并印刷完成,如此能省略额外设置吸光层13的步骤。

藉由将吸光层13设在环状间隙r,能吸收原来发光元件11发出的朝底面121传递的较大出光角度的部分光线(如光线l4),进而改善上述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2对应环状间隙r的部分的亮纹问题。

图4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4,本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10b与上述的面光源组件10a相似,主要差异处在于面光源组件10b还包括反射片15。反射片15配置于导光板12的底面111并位于基板14上,且反射片15具有至少一开孔151,发光元件11穿设于开孔151。此外,本实施例的吸光层13a是配置于反射片15上。举例而言,吸光层13a例如是具有低反射率(高吸光率)的漆料、胶带或镀层等,但不限于此。吸光层13a设置在反射片15上且对应于环状间隙r之处。藉此,吸光层13a可用以吸收原来发光元件11发出的朝底面121传递的较大出光角度的部分光线(如光线l5),进而改善上述导光板12的出光面122对应环状间隙r的部分的亮纹问题。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仰视示意图。请参照图5,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包括多个面光源组件21,各面光源组件21包括发光元件211及导光板212,且这些面光源组件21的导光板212拼接成一大尺寸的导光结构。面光源组件21可以是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例如面光源组件10、10a、10b。由于背光模块20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所以能提供亮度均匀性更好的面光源。此外,多个面光源组件21可共用一片基板22,图5是以一片基板22承载四个发光元件211为例,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用一片基板承载全部的发光元件211。

值得一提的是,拼接上述导光板212时,考虑材料收缩膨胀以及组装的工差,在任意两相邻的导光板212之间存有间距g,当导光板212的边缘有光线出射(漏光)时,容易被对应于间距g的反射片反射,而在间距g处形成亮纹。因而,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还可在间隙g设置低反射率(高吸光率)的材料或结构,以改善间隙g的问题,以下将详细说明。

图6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a与上述图5的背光模块20相似,主要差异处在于背光模块20a还包括吸光层23,此吸光层23例如邻近于这些导光板212的底面212a,且对应于任意两相邻的导光板212之间的间隙g设置。具体而言,背光模块20a还可包括一反射层24,反射层24配置在导光板212的底面212a并位于基板22上,吸光层23则配置在对应间隙g的反射层24上。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吸光层23也可位于其它覆盖间隙g的板材上,例如背光模块的常用的背板或连接任意两相邻面光源组件的基板。此外,吸光层23例如同于上述实施例中吸光层13为低反射率(高吸光率)的漆料、胶带或镀层。再者,在一实施例中,间隙g的宽度d2大于0mm,并小于或等于3mm。于本实施例中,虽然间隙g是以宽度d2一致为例,但在其它实施例中,间隙g的宽度d2也可不一致。

如此,藉由在任意两相邻导光板212的间隙g设有吸光层23,能吸收部分从导光板212的侧面212b出射的光线(光线l6),所以能改善间隙g的亮纹问题,进而提升背光模块20a的出光均匀性。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b与图5的背光模块20相似,主要差异在于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b还包括反射层24a,反射层24a配置于面光源组件21a的各导光板212’的底面212a,其中任意两相邻的导光板212’之间有间隙g,反射层24a具有多个开孔h,各开孔h对应于各间隙g。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例的反射层24a例如包括多片反射片(图7是以四片反射片为例),而这些开孔h即为这些反射片之间的间隙g。背光模块20b例如还包括背板25,这些反射片配置在各导光板212’的底面212a与背板25之间。此外,图7中的开孔h与间隙g的宽度都相同,但本发明的上述开孔h也可以视设计需求为其它调整,且不限定开孔h的具体形状及其尺寸。例如,在其它实施例中,反射层24a也可仅有一片反射片,此反射片配置在多个导光板212’的底面212a,而这些开孔h例如呈条状沟槽,并分布在各间隙g。

如此,藉由在反射层24a设有对应间隙g的开孔h,所以漏出至间隙g的光线(光线l7)不会被反射层24a反射,所以能改善间隙g的亮纹问题。

虽然上述背光模块的各个面光源组件均是以一个发光元件为例,但是在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中,各个面光源组件还可包括多个发光元件。详细而言,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仰视示意图。请参照图8,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具有一个面光源组件31,面光源组件31包括多个发光元件311及一片导光板312,其中导光板312具有多个容置槽3121,这些发光元件311配置在这些容置槽3121内。而且,面光源组件31可以是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例如面光源组件10、10a、10b。如此,由于背光模块30采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所以能提供亮度均匀性更好的面光源。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因设置于导光板的容置槽的发光元件具有环状发光侧面,而环状发光侧面除了面对导光板的各个侧边发光之外,还面对导光板的各角落发光,所以能改善已知混合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角落暗区的问题。而且,导光板的出光面设计成凸面,可改变导光板内光线于出光面的入射角,使原本会被反射至导光板的侧面而从边缘漏光的光线,被反射回导光板而从出光面出射,所以可以改善已知混合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边缘漏光的问题。如此,本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可提升亮度均匀性并抑制边缘漏光。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面光源组件因于环状间隙设有吸光层,所以可改善在导光板对应环状间隙之处形成的明显亮纹,以提高出光均匀度。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因使用多个上述面光源组件,以改善已知混合式背光模块的亮度不均的问题。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背光模块因于任意两相邻的导光板之间的间隙设有吸光层或于在反射层设置开孔,以改善各导光板拼接处产生出光亮度不均的问题,以提高出光均匀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当不能以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所有依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发明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都仍属于本发明专利覆盖的范围。另外,本发明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不需达成本发明所揭露的全部目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发明名称仅是用来辅助专利文件检索之用,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范围。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10b、21、21a、31:面光源组件

11、211、311:发光元件

111:环状发光侧面

112:顶面

113:下底面

12、212、212’、312:导光板

121、212a:底面

122:出光面

123、3121:容置槽

1231:入光面

124、212b:侧面

13、13a、23:吸光层

14、22:基板

15:反射片

24、24a:反射层

25:背板

151、h:开孔

20、20a、20b、30:背光模块

d1、d2:宽度

g:间隙

l1、l2、l3、l4、l5、l6、l7:光线

r:环状间隙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