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屏压检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60801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屏压检辅具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屏检测辅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屏压检辅具。



背景技术:

随着市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液晶显示器的薄型化和高亮化,背光模组作为显示器的主要结构也越来越薄型化和高亮化,从而对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产品内部,即在导光板与反射片之间、反射片与背板之间的细微颗粒状异物(0.1mm左右)即可造成发光面的白点、亮点不良,为了防止此类白点、亮点不良流入客户端,工艺流程中增加压检动作,将内部异物造成的不良提前发现拦截。

压检动作是在显示屏通电点亮后,对显示屏施加下压力的方式对显示屏进行检测,该检测方式能够令显示屏上白点、亮点不良显现出来。

但现有压检动作采用人工压检,人工压检由于力度和手法的差异性存在不稳定性,使得压检动作不便于管控,压检效果不易确保,导致显示屏检测效果差,甚至损坏显示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屏压检辅具,采用本实用新型消除了压检力度的差异性,解决了压检动作不便于管控及压检效果不易确保,导致显示屏检测效果差,甚至损坏显示屏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屏压检辅具,包括台面和在所述台面上方设置的压检结构,所述压检结构包括位于所述台面上的下压板和可张合设于所述下压板侧边上的上压板,在所述下压板的中心位置形成有用于放置显示屏的放置位,在所述上压板上与所述放置位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所述显示屏大小一致的窗口,在所述窗口上固定设有透镜,在所述下压板上围绕所述放置位均匀形成有气孔,在所述气孔的下方通过气管设有气泵。

优选的,在所述放置位上形成有与所述气管连通的气孔。

优选的,在所述上压板上围绕所述窗口均匀形成有气孔,所述气孔通过所述气管与所述气泵连接。

优选的,所述气泵的开关位于所述台面下方。

由上可见,应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上下压板上连接气管对显示屏产生吸附力,利用真空吸附原理实现对显示屏的压检,压力稳定且均匀,可对产品内部异物造成的白点、亮点等不良进行有效发现,提升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下压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上压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

人工压检由于力度和手法的差异性存在不稳定性,使得压检动作不便于管控,压检效果不易确保,导致显示屏检测效果差,甚至损坏显示屏。

请参见图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屏压检辅具,该显示屏压检辅具包括台面10和在台面10上方设置的压检结构20。

压检结构20包括位于台面10上的下压板21和可张合设于下压板21侧边上的上压板22。请参见图2,在下压板21的中心位置形成有用于放置显示屏的放置位211,请参见图3,在上压板22上与放置位211对应的位置开设有与显示屏大小一致的窗口221,在窗口221上固定设有透镜,在下压板21上围绕放置位211均匀形成有气孔23,在气孔23的下方通过气管设有气泵24。

本实施例提供的压检辅具在使用过程中,将待压检的显示屏放置在下压板21的放置位211上,可张合的上压板22压合在下压板21上,并将显示屏夹持在下压板21和上压板22之间,此时显示屏正对于上压板22的窗口221,开启气泵24,上压板22和下压板21之间的空气通过气孔23抽出,使得上压板22与下压板21之间存在负压,上压板22即紧密压合在下压板21上方,透镜进而完成显示屏的压检动作,由于气孔23均匀设置,透镜对显示屏的压力稳定且均匀,可对产品内部异物造成的白点、亮点等不良进行有效发现,提升产品质量。

请参见图3,还可以在上压板22上围绕窗口221形成有气孔23,气孔23通过气管与气泵24连接,上压板22和下压板21的气孔23同时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显示屏压检的下压力度,进而能够完成高精度的白点、亮度等不良的检测。

请参见图2,为了提高显示屏压检的稳定性,在放置位211上形成有与气管连通的气孔23,该结构在压检过程中能够将显示屏稳定固定在下压板21的放置位211上,避免显示屏的移动影响压检效果。

请参见图1,为了提高压检的效率,气泵24的开关25位于台面10下方,工作人员通过脚踏方式对气泵24的开启及关闭进行控制,使工作人员在台面10上有更多的操作空间,提升效率。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