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吸收型COVER窗口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1731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吸收型COVER窗口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镜头的COVER窗口片,具体涉及一种金属吸收型COVER窗口片。



背景技术:

成像镜头中有两部分的光,一是入射到COVER窗口片的遮光区(COVER窗口片的表面分为通光区与遮光区)的外界杂散光,这部分光需要直接被吸收掉,避免干扰成像光;二是入射到COVER窗口片的通光区进入成像镜头模组的光,这部分光中有一些光由于镜片反射作用没有被利用,镜片反射的光要求被完全吸收掉,不造成杂散光,同时要求镜片反射的光不能按原路返回,避免造成眩光和鬼影。特别是逆光或侧逆光拍摄时,多个反射面就会相互干扰形成光晕,光晕会使画面色彩暗淡或者出现耀斑。有鉴于此,具有高吸收和低反射的薄膜研究是成像镜头的COVER窗口片的发展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具有高吸收和低反射性能,可有效减少成像眩光和鬼影的问题的金属吸收型COVER窗口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金属吸收型COVER窗口片,包括:基板;以及设置在基板表面的金属-介质薄膜,且金属-介质薄膜覆盖的区域构成COVER窗口片的遮光区,所述金属-介质薄膜包括由基板表面往外依次分布的内介质薄膜、金属薄膜与外介质薄膜,所述金属薄膜为金属铬薄膜,所述内介质薄膜和外介质薄膜均由氧化铬薄膜与氧化硅薄膜依次交替堆叠而成。

金属铬薄膜在可见光区域具有较低的透过率,但同时也有较高的表面反射率(反射率在40%-60%)。本方案利用金属铬薄膜和氧化铬薄膜的吸收特性,同时利用内介质薄膜与外介质薄膜的减反射作用与金属铬薄膜反射的光进行干涉相消,解决金属铬薄膜的表面反射率比较高的问题,使COVER窗口片的遮光区具有高吸收和低反射(低透低反)的性能,从而有效减少成像眩光和鬼影的问题。另一方面,氧化铬薄膜还可以通过金属铬在真空蒸镀过程中离子源进行氧化得到,如此可以无需引入新材料,制成工艺简单方便,便于连续批量生产。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置在基板表面的第一减反射膜,第一减反射膜覆盖的区域构成COVER窗口片的通光区。

本方案利用减反射膜在可见光有减反射作用,来实现COVER窗口片的通光区具有高透低反的性能,进一步减少成像眩光和鬼影的问题。

作为优选,金属-介质薄膜呈环形,金属-介质薄膜沿第一减反射膜的边缘环绕在第一减反射膜的外侧,且金属-介质薄膜与第一减反射膜紧密连接。

作为优选,金属-介质薄膜的表面还设有第二减反射膜,第二减反射膜与基板位于金属-介质薄膜的相对两侧。本方案的第二减反射膜可以与金属铬薄膜反射的光进行干涉相消,进一步提高COVER窗口片的遮光区具有高吸收和低反射(低透低反)的性能。

作为优选,金属铬薄膜的厚度为100-200nm。

作为优选,第一减反射膜由高折射率层与和低折射率层交替堆叠而成,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材料为Ti3O5或TiO2或Ta3O5或ZrO2或Nb2O5,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材料为SiO2

作为优选,第二减反射膜由高折射率层与和低折射率层交替堆叠而成,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材料为Ti3O5或TiO2或Ta3O5或ZrO2或Nb2O5,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材料为SiO2

作为优选,基板的材料为玻璃、蓝宝石、PMMA或PC。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实现了金属吸收型COVER窗口片在通光区高透低反,遮光区低透低反,有效减少成像眩光和鬼影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吸收型COVER窗口片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吸收型COVER窗口片的实测透过率光谱曲线。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吸收型COVER窗口片的实测反射率光谱曲线。

图中:基板1;金属-介质薄膜2,内介质薄膜2.1、金属薄膜2.2与外介质薄膜2.3;第二减反射膜3;第一减反射膜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金属吸收型COVER窗口片,包括:基板1;设置在基板表面的金属-介质薄膜2;以及设置在基板表面的第一减反射膜4。金属-介质薄膜与第一减反射膜位于基板的同一侧。金属-介质薄膜覆盖的区域构成COVER窗口片的遮光区。第一减反射膜覆盖的区域构成COVER窗口片的通光区。

金属-介质薄膜呈环形。金属-介质薄膜沿第一减反射膜的边缘环绕在第一减反射膜的外侧,且金属-介质薄膜与第一减反射膜紧密连接。金属-介质薄膜的表面还设有第二减反射膜3,第二减反射膜与基板位于金属-介质薄膜的相对两侧。

基板的材料为玻璃、蓝宝石、PMMA或PC。

金属-介质薄膜包括由基板表面往外依次分布的内介质薄膜2.1、金属薄膜2.2与外介质薄膜2.3。金属薄膜为金属铬薄膜。金属铬薄膜为一层。金属铬薄膜的厚度为100-200nm,本实施例的金属铬薄膜的厚度为150nm。内介质薄膜和外介质薄膜均由氧化铬薄膜与氧化硅薄膜依次交替堆叠而成。内介质薄膜的氧化铬薄膜与氧化硅薄膜均为5层。外介质薄膜的氧化铬薄膜与氧化硅薄膜均为5层。

第一减反射膜由高折射率层与和低折射率层交替堆叠而成。高折射率层的材料为Ti3O5或TiO2或Ta3O5或ZrO2或Nb2O5。低折射率层的材料为SiO2

第二减反射膜由高折射率层与和低折射率层交替堆叠而成。高折射率层的材料为Ti3O5或TiO2或Ta3O5或ZrO2或Nb2O5。低折射率层的材料为SiO2

如图2所示,采用岛津UV1800分别测量COVER窗口片的通光区和遮光区透过率T(下文中的T1与T2指代透过率),其中在可见光区域(400-700nm):

通光区T1的最小透过率为92.6%,最大透过率为94.7%,平均透过率为94.3%;

遮光区的透过率T2最大透过率0.035%,平均透过率为0.018%。由此可见,COVER窗口片完全满足通光区高透,遮光区高吸收特性。

如图3所示,采用奥林巴斯反射仪分别测量COVER窗口片的通光区和遮光区反射率R(下文中的R1、R2与R3指代反射率),其中在可见光区域(430-670nm):

通光区R1的最小反射率为0.134%,最大反射率为0.40%,平均反射率为0.255%;

遮光区空气面R2(遮光区空气面是指遮光区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的最小反射率为0.082%,最大反射率为0.887%,平均反射率为0.416%;

遮光区玻璃面R3(遮光区玻璃面是指遮光区与玻璃接触的表面)的最小反射率为0.27%,最大反射率为1.273%,平均反射率为0.678%。由此可见,COVER窗口片完全满足通光区和遮光区减反射特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方式,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以上的实施方式所在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