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6657发布日期:2018-12-28 18:47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摄像镜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在使用于小型摄像装置中的CCD传感器或C-MOS传感器的固体摄像元件上形成被摄物的像的摄像镜头。尤其涉及一种智能电视和4K电视等高性能产品等、游戏机或PC等信息终端设备等、以及搭载于智能手机或移动电话及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等便携式终端设备等上的摄像装置的内置摄像镜头。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电视上附带电脑功能的智能电视和追求分辨率可达全高清电视的4倍的高清晰度的4K电视等高性能产品受到瞩目。智能电视除了高性能之外还推进多功能化,因此发展前景尤为乐观。作为其功能之一有搭载摄像装置来拍摄视频或图像来进行通信。利用这项功能,例如能够期待搭载有利用电视电话或人脸识别技术的高精度收视率统计仪甚至人体运动检测功能,由此进行防护措施或宠物监视等,此外还能够进行各种应用。并且,若达到4K电视的分辨率,则能够通过所拍摄到的图像享受宛如身临其境的逼真影像。预期这些功能会因智能电视等的问世而被进一步普及。另一方面,近期还售出一种数码相框上搭载相机功能的产品等,预计相机的覆盖市场会逐渐扩大。若要使用电视电话来进行交流,例如在进行参加人数较多的电视会议等时,话者的表情或周围的情况等信息显得尤为重要。并且,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识别人或动物的脸时,也希望能够根据极为精确的影像识别。作为应用于具备这种高分辨率的设备上的摄像镜头,要求具备高分辨率,且要求为小型、广角、明亮的镜头系统。然而,现有的技术难以充分地应对这种要求。以往,组装于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终端设备等的摄像装置大多采用适于设备的小型化的尺寸为1/3.2至1/4英寸左右的摄像元件,主流产品为像素在500万像素至800万像素左右的产品。并且,所应用的摄像镜头也要求是与其尺寸相匹配的小型且与摄像元件的像素相匹配的分辨性能。另一方面,在智能电视和4K电视等组装于追求远高于现有的全高清电视的分辨率的高性能产品的摄像装置中考虑应用比较大型的1/2英寸以下的摄像元件。例如,只要是1/1.5英寸且像素间距为1.4微米的摄像元件则达到3500万像素,能够适应产品的分辨性能。作为这种大型摄像元件应用现有的摄像镜头时,若简单地将光学系统按比例而大型化,则会产生因光学系统的大型化而导致各像差变差的课题。即,以现有的小型摄像元件很难维持良好的光学性能。并且,近年来不论是高性能产品还是便携式终端设备,均强烈要求广角化。以往,拍摄视角的全视角通常为70°至80°左右,且只要在该视角内即可良好地进行像差矫正。但是,应对更宽的视角时,周边部的像差矫正尤为困难,且还容易产生无法确保良好的光学性能的问题。作为搭载于具备摄像装置的设备的摄像镜头,例如已知有如以下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的摄像镜头。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摄像镜头:其从物体侧依次由在光轴附近物体侧的面为凸形状且具有正折光力的第1透镜、具有负折光力的第2透镜、在光轴附近凹面的面为凹形状且具有正折光力的第3透镜、在光轴附近像面侧的面为凸形状且具有正折光力的第4透镜以及在光轴附近具有负折光力的第5透镜构成。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摄像镜头由5片透镜构成,且力通过图各透镜的结构优化来实现高性能化。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如下摄像镜头:其从物体侧依次配置具有正折光力的第1透镜组、具有负折光力的第2透镜组、具有正折光力的第3透镜组、具有负折光力的第4透镜组、具有正折光力的第5透镜组、具有负折光力的第6透镜组而构成。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摄像镜头中,通过使光学系统的镜头结构相对于光圈孔径以同心配置,从而抑制像散与彗差以实现广角化。以往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6227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155223号公报技术实现要素: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课题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摄像镜头的F值为2.0而较明亮,且半视角约为38°而实现视角较广的镜头系统。但是,应用于大型摄像元件时需要进一步抑制各像差,而5片式镜头结构的像差矫正存在局限性,因此很难应用到追求上述高分辨率的设备中。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摄像镜头的F值为2.3左右而较明亮,且能够实现良好的像差矫正。但是,半视角为33°左右,而无法充分应对广角化。想要以上述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镜头结构来实现广角化时,周边部的像差矫正尤为困难,且无法获得良好的光学性能。如此,以现有的技术很难同时满足具备高分辨率、小型、广角、明亮的镜头系统的要求,且应用到大型摄像元件时,很难实现良好的光学性能。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仅应用于现有的小型摄像元件还是应用于大型摄像元件时,均可实现更佳的光学性能,并且不仅视角较广还能够良好地矫正各像差,且明亮小型的摄像镜头。另外,在此所谓的摄像镜头的小型化是指将光学全长度设为TTL,摄像元件的有效摄像面的对角线的长度设为2ih时,TTL/2ih在1.0以下的水平。另外,光学全长度表示摘下光学系统中在摄像镜头与摄像元件之间配置的滤光片类时的、自最靠物体侧的光学元件的物体侧的面到摄像面为止在光轴上的距离。并且,摄像元件的有效摄像面的对角线的长度是指从入射到摄像镜头的最大视角的光线入射到摄像面的位置自光轴的垂直高度即等同于将最大像高作为半径的有效像圆的直径的大小。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为固体摄像元件用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面侧依次由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第1透镜、具有正折光力的第2透镜、具有负折光力的第3透镜、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两面为非球面的第4透镜、具有正折光力的第5透镜及具有负折光力的两面为非球面的第6透镜构成,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1)0.84<|r1/f|其中,f为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r1为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由具有较弱的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像差矫正用第1透镜、第2透镜至第6透镜为止的镜头组构成,第2透镜至第6透镜为止的镜头组为从物体侧依次由正折光力的第2透镜、负折光力的第3透镜、正或负折光力的第4透镜、正折光力的第5透镜及负折光力的第6透镜构成的所谓长焦类型,其为利于缩短光学全长度的结构。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通过使第2透镜具有较强的正折光力,从而实现摄像镜头的小型化,但此时无法避免第2透镜中朝向负方向的巨大球面像差的产生。本实用新型中,使第1透镜具有比较弱的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且适当地设定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的值,并且预先赋予朝向正方向的巨大球面像差,由此解决该问题。即,第1透镜通过将对于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折光力的影响抑制地较小来防止光学系统变大,且发挥抵消在第2透镜中产生的球面像差的功能。具有负折光力的第3透镜极为良好地矫正在第1透镜及第2透镜中产生的色像差。第4透镜为在构成摄像镜头的透镜之中具有比较弱的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透镜,且通过形成于两面的非球面而主要良好地矫正像散、彗差及球面像差。第5透镜具有较强的正折光力,与具有较强的正折光力的第2透镜一同力求缩短光学全长度。具有负折光力的第6透镜不但轻松地确保后焦距,还在物体侧的面及像面侧的面形成非球面,从而获得矫正畸变及像面弯曲的效果及控制入射到摄像元件的光线的角度的效果。条件式(1)为将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与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之比限定在适当的范围内的条件。小于条件式(1)的下限值时,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过于变小,从而不仅降低球面像差的矫正效果,还存在增加彗差的趋势。并且,作为第1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形状采用凹面时,导致透镜周边部的边缘厚度变厚且难以实现摄像镜头的小型化,从而不优选。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当第1透镜为具有正折光力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2):(2)1.0<f1/f其中,f为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f1为第1透镜的焦距。条件式(2)为当第1透镜具有正折光力时将第1透镜的正折光力与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折光力之比限定在适当的范围内的条件。通过满足条件式(2),不仅将对于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折光力的影响抑制得较小,还良好地矫正球面像差及彗差。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当第1透镜具有负折光力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3):(3)f1/f<-5.0其中,f为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f1为第1透镜的焦距。条件式(3)为当第1透镜具有负折光力时将第1透镜的负折光力与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折光力之比限定在适当的范围内的条件。通过满足条件式(3),不仅将对于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折光力的影响抑制得较小,还良好地矫正球面像差及彗差。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2透镜为双凸形状且满足以下条件式(4):(4)-0.40<(r3+r4)/(r3-r4)<0.90其中,r3为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为第2透镜的像面侧的面的曲率半径。第2透镜通过将形状设为双凸形状,能够以物体侧的面和像面侧的面的凸面来产生较强的正折光力,因此有助于缩短化光学全长度。条件式(4)为限定第2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与像面侧的面的形状的条件。若在条件式(4)的范围内,则能够抑制各自的透镜面的耐灵敏度的上升。并且,可抑制第2透镜中多余球面像差的产生。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3透镜为凹面朝向像面侧的具有负折光力的透镜,且在两面形成有非球面。第3透镜的负折光力及形成于两面的非球面极为良好地矫正在第1透镜及第2透镜中产生的色像差。并且,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5):(5)0.8<|f4/f|其中,f为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f4为第4透镜的焦距。条件式(5)为用于将第4透镜的折光力与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折光力之比限定在适当的范围,且实现良好的像差矫正的条件。小于条件式(5)的下限值时,第4透镜的折光力过于变强,且像散及彗差尤为变差。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5透镜为凸面朝向像面侧的形状,且在两面形成有非球面。第5透镜的像面侧的凸形状及形成于两面的非球面形状不仅将从第5透镜射出的轴外光线的射出角抑制得较小,还能够使其轻松地入射到第6透镜,因此良好地矫正轴外的各像差,主要是像散、像面弯曲。并且,第5透镜在构成摄像镜头的透镜之中具有比较强的正折光力,且与第2透镜的较强的正折光力适当地保持平衡,从而实现摄像镜头的小型化。并且,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优选第6透镜的像面侧的面为凹面朝向像面侧的形状,且形成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通过将第6透镜设为凹面朝向像面侧的形状,从而轻松地确保后焦距。并且,通过在像面侧的面形成在光轴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由此该透镜面随着朝向透镜周边部而形成为从负折光力变成正折光力的面。伴随这种形状变化的非球面主要具有矫正畸变及像面弯曲的效果和控制入射到摄像元件的光线的角度的效果。另外,关于透镜的面形状,凸面、凹面是指近轴(光轴附近)处的形状。并且,形成于非球面的极点表示切面与光轴垂直相交的非球面上的点。并且,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6)至条件式(8):(6)50<νd1<80(7)50<νd2<80(8)20<νd3<30其中,νd1为第1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2为第2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3为第3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条件式(6)至(8)为限定第1透镜至第3透镜的色散系数的条件。第1透镜及第2透镜采用低分散材料,第3透镜采用高分散材料,由此良好地矫正色像差。并且,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9)至(11):(9)20<νd4<30(10)50<νd5<80(11)50<νd6<80其中,νd4为第4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5为第5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6为第6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条件式(9)至(11)为限定第4透镜至第6透镜的色散系数的条件。第4透镜采用高分散材料,第5透镜及第6透镜采用低分散材料,由此良好地矫正色像差。同时满足条件式(6)至(11)时,能够由第3透镜矫正在第1透镜及第2透镜中产生的色像差,且由第4透镜矫正在第5透镜及第6透镜中产生的色像差,因此能够更为良好地矫正摄像镜头整体的轴上色像差及倍率色像差。另外,在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中,当配置成第4透镜为正折光力、第5透镜为正折光力、第6透镜为负折光力时,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9-1)至(11-1):(9-1)50<νd4<60(10-1)20<νd5<60(11-1)20<νd6<60通过满足条件式(9-1)、条件式(10-1)、条件式(11-1),能够实现良好的色像差矫正。并且,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2):(12)0.8<ih/f<1.1其中,f为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ih为最大像高。条件式(12)为限定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与最大像高之比的条件,且为用于实现广角化及获得良好的成像性能的条件。若大于条件式(12)的上限值,则视角过于变宽,尤为周边部的像差矫正变得困难,且会引起光学性能的劣化。另一方面,若小于条件式(12)的下限值,则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过于变长,且不仅不易实现小型化还对广角化不利。并且,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3):(13)-1.7<f2/f3<-0.5其中,f2为第2透镜的焦距,f3为第3透镜的焦距。条件式(13)为用于使第2透镜的折光力与第3透镜的折光力适当保持平衡的条件。大于条件式(13)的上限值时,第2透镜的正折光力过于变强,这虽然利于缩短化光学全长度,但会增大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且难以实现良好的像差矫正。另一方面,小于条件式(13)的下限值时,第2透镜的正折光力过于变弱,且难以缩短光学全长度。通过使摄像镜头在条件式(13)的范围内,从而不仅缩短化光学全长度,还良好地矫正球面像差及色像差。并且,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优选满足以下条件式(14):(14)-2.3<f5/f6<-0.6其中,f5为第5透镜的焦距,f6为第6透镜的焦距。条件式(14)为用于使第5透镜的折光力与第6透镜的折光力适当保持平衡的条件。通过使摄像镜头在条件式(14)范围内,即通过将第5透镜与第6透镜的折光力设定得近似,从而既能缩短光学全长度,又能够均衡地矫正像散及像面弯曲。并且,光圈孔径优选配置于第1透镜的像面侧的面与第3透镜的物体侧的面之间。在相应位置配置光圈孔径,且将夹着光圈孔径的前后的面设为对称形状,则在这些面中产生的像差会消失,因此利于广角化时的像差矫正。并且,可轻松地控制入射到摄像元件的主光线的入射角度,且轻松地实现明亮的镜头系统。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为固体摄像元件用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面侧依次由具有正的折光率的弯月形的第1透镜、具有正的折光率的第2透镜、具有负的折光率的第3透镜、具有正的折光率或负的折光率的两面为非球面的第4透镜、具有正的折光率的第5透镜及具有负的折光率的两面为非球面的第6透镜构成,且满足以下条件式(12a),(12a)0.85<ih/f<1.1其中,f: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ih:最大像高。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为固体摄像元件用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面侧依次由具有正的折光率或负的折光率的弯月形状的第1透镜、具有正的折光率的第2透镜、具有负的折光率的第3透镜、具有正的折光率或负的折光率的两面为非球面的第4透镜、具有正的折光率的弯月形状的第5透镜及具有负的折光率的两面为非球面的第6透镜构成,且满足以下条件式(6)、条件式(11)及条件式(12a),(6)50<νd1<80(11)50<νd6<80(12a)0.85<ih/f<1.1其中,νd1:第1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6:第6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f: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ih:最大像高。本实用新型的摄像镜头为固体摄像元件用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面侧依次由具有正的折光率的第1透镜、具有正的折光率的第2透镜、具有负的折光率且像面侧的面形成为凹面的第3透镜、具有负的折光率的两面为非球面的第4透镜、具有正的折光率的弯月形状的第5透镜及具有负的折光率的两面为非球面的第6透镜构成,且满足以下条件式(6)及条件式(12a),(6)50<νd1<80(12a)0.85<ih/f<1.1其中,νd1:第1透镜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f: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ih:最大像高。实用新型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获得不仅在应用于现有的小型摄像元件时还是在应用于大型摄像元件时,视角宽广且能够良好地矫正各像差,并且明亮且小型的摄像镜头。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3为表示数值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4为表示数值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5为表示数值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6为表示数值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7为表示数值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8为表示数值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9为表示数值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0为表示数值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11为表示数值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2为表示数值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13为表示数值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4为表示数值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15为表示数值实施例8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6为表示数值实施例8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17为表示数值实施例9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18为表示数值实施例9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19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0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0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0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21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1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2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1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23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2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4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2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25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3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6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3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27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4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28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4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29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5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30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5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图31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6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的图。图32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6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像散、畸变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图3、图5、图7、图9、图11、图13、图15、图17、图19、图21、图23、图25、图27、图29及图31分别表示实施方式的数值实施例1至16所涉及的摄像镜头的概略结构图。基本的镜头结构均相同,因此在此主要参考数值实施例1的概略结构图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从物体侧朝向像面侧依次由具有正折光力的第1透镜L1、光圈孔径ST、具有正折光力的第2透镜L2、具有负折光力的第3透镜L3、具有正折光力的第4透镜L4、具有正折光力的第5透镜L5及具有负折光力的第6透镜L6构成。并且,在第6透镜L6与像面IM之间配置有滤光片IR。另外,能够省略该滤光片IR。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中,第1透镜L1为摄像镜头中具有比较弱的正折光力的透镜,且为凹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透镜。采用将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形成得较大,且吸收从较广的角度入射的光线,由此利于广角化的结构。并且,通过将正折光力设定得较弱,不仅将对于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折光力的影响抑制得较小,还良好地矫正在第2透镜L2中产生的球面像差、彗差。另外,第1透镜L1的形状和折光力不限定于数值实施例1的形态,可根据比第1透镜L1更靠像面侧配置的镜头组的折光力和形状来设定为适当的形状及折光力。第1透镜L1关键在于具有抵消在第2透镜L2中产生的朝向负侧的球面像差的功能,只要是具有该功能的具有正折光力或负折光力的透镜即可。例如,数值实施例1至数值实施例8及数值实施例11为对第1透镜L1设定较弱的正折光力的例子,数值实施例9及数值实施例10为对第1透镜L1设定较弱的负折光力的例子。并且,还能够选择各种形状,例如,数值实施例10为设定为将第1透镜L1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设大的凸面的弯月形的例子,数值实施例11、数值实施例15、数值实施例16为将第1透镜L1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设大的双凸形状的例子。另外,所有数值实施例中,在第1透镜L1的两面形成有适当的非球面,从而更有效地矫正像差。第2透镜L2为物体侧的面与像面侧的面均形成为凸面的双凸形状的透镜,通过在物体侧的面与像面侧的面的凸面产生较强的正折光力来缩短光学全长度。并且,第3透镜L3是物体侧的面为凸面而像面侧的面为凹面的弯月形且具有负折光力的透镜,其矫正在第1透镜L1及第2透镜L2中产生的色像差。另外,第3透镜L3能够选择各种形状,例如,数值实施例12、数值实施例15、数值实施例16为两凹形状的例子,数值实施例13和数值实施例14是物体侧的面为凹面而像面侧的面为凸面的弯月形的例子。将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设为凹面时,能够将从第2透镜L2的像面侧的凸面射出的光线通过该面时的光线的偏角抑制得比较小。因此,在第3透镜L3中,主要抑制彗差和像散的产生,并且良好地矫正在第1透镜L1及第2透镜L2中产生的色像差。第4透镜L4是物体侧的面为凸面而像面侧的面为凹面的弯月形且具有比较弱的负折光力的两面非球面的透镜,主要矫正像散、彗差及球面像差。另外,第4透镜L4为用于矫正像差的透镜,因此形状根据所要矫正的像差而变化。例如,数值实施例4及数值实施例5为双凹形状的例子,数值实施例12、数值实施例15、数值实施例16为双凸形状的例子,数值实施例13及数值实施例14是像面侧的面为凸面的弯月形的例子。另外,采用双凹形状时,还能够矫正球面像差及轴上的色像差。第5透镜L5是物体侧的面为凹面而像面侧的面为凸面的具有正折光力的弯月形且具有较强的正折光力的透镜,与第2透镜L2一起缩短光学全长度。并且,第5透镜L5形成为正折光力随着朝向透镜周边部变弱的非球面形状,且不仅将从第5透镜L5射出的轴外光线的射出角抑制地较小,还使其轻松地入射到第6透镜L6。由此,主要良好地矫正像散及像面弯曲。另外,第5透镜L5只要是凸面朝向像面侧的形状且正折光力随着朝向透镜周边部变弱的非球面形状,则可以如数值实施例4是物体侧为凸面的双凸透镜。第6透镜L6是物体侧的面与像面侧的面均形成为凹面的双凹形状的透镜。通过在最靠像面侧配置负透镜来轻松地确保后焦距。并且,物体侧的面及像面侧的面上形成有在光轴X上以外的位置具有极点的非球面。形成为这种非球面形状的第6透镜L6的折光力在光轴X的附近成为负折光力,但是在负折光力随着朝向透镜周边部变弱的周边部以变成正折光力的方式连续变化。如此,通过适当地改变折光力来良好地矫正畸变及像面弯曲。另外,第6透镜L6只要是适当地确保后焦距及获得畸变与像面弯曲的矫正效果的形状即可,如数值实施例4至数值实施例16所示,也可以是凸面朝向物体侧的弯月形。此时,若将第6透镜L6的物体侧的面设为在光轴X上以外的位置至少形成有1个极点的非球面,则容易缩小像散差,因此利于提高画面周边部的画质。并且,图1中光圈孔径ST的位置配置于第1透镜L1与第2透镜L2之间,隔着光圈孔径ST对置的面彼此成为凸面。即,由于隔着光圈孔径ST来轻松地抵消在彼此的面产生的像差,因此利于实现广角化及明亮的镜头系统。另外,如数值实施例10及数值实施例11所示,配置于第2透镜L2的像面侧的面与第3透镜L3的物体侧的面之间时也同样,隔着光圈孔径ST对置的透镜面彼此成为凸面,而获得相同的效果。另外,比第3透镜L3更靠像面侧配置光圈孔径ST,则射出瞳位置向像面侧移动,因此不易控制入射到摄像元件的主光线的入射角度。此时,若优先考虑入射角度,则会导致光学全长度变长,因此不优选。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的所有透镜均采用塑料材料。所有透镜的材料均采用塑料,从而能够轻松地制造,且低成本进行大批生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所有的透镜面形成为非球面,因此能够进行更合适的像差矫正。另外,所采用的透镜的材料进一步要求高性能化时,能够采用玻璃材料。并且,当然各个透镜面根据所要求的性能,也可以采用可轻松制造的球面。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通过满足以下条件式(1)至(14),从而发挥较佳的效果。(1)0.84<|r1/f|(2)1.0<f1/f(3)f1/f<-5.0(4)-0.40<(r3+r4)/(r3-r4)<0.90(5)0.8<|f4/f|(6)50<νd1<80(7)50<νd2<80(8)20<νd3<30(9)20<νd4<30(9-1)50<νd4<60(10)50<νd5<80(10-1)20<νd5<60(11)50<νd6<80(11-1)20<νd6<60(12)0.8<ih/f<1.1(13)-1.7<f2/f3<-0.5(14)-2.3<f5/f6<-0.6其中,f: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f1:第1透镜L1的焦距,f2:第2透镜L2的焦距,f3:第3透镜L3的焦距,f4:第4透镜L4的焦距,f5:第5透镜L5的焦距,f6:第6透镜L6的焦距,r1:第1透镜L1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3:第2透镜L2的物体侧的面的曲率半径,r4:第2透镜L2的像面侧的面的曲率半径,νd1:第1透镜L1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2:第2透镜L2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3:第3透镜L3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4:第4透镜L4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5:第5透镜L5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νd6:第6透镜L6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ih:最大像高。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通过满足以下条件式(1a)至(14a),从而发挥更佳的效果。(1a)0.84≤|r1/f|(2a)1.2<f1/f(3a)f1/f<-7.0(4a)-0.40<(r3+r4)/(r3-r4)<0.85(5a)1.0<|f4/f|(6a)50<νd1<65(7a)50<νd2<65(8a)20<νd3<28(9a)20<νd4<28(9-1a)52<νd4<58(10a)50<νd5<65(10-1a)20<νd5<58(11a)50<νd6<65(11-1a)20<νd6<58(12a)0.85<ih/f<1.1(13a)-1.68<f2/f3<-0.5(14a)-2.2<f5/f6<-0.70其中,各条件式的符号与上段中说明的一样。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通过满足以下条件式(1b)至(14b),从而发挥尤佳的效果。(1b)0.85≤|r1/f|(2b)1.25≤f1/f(3b)f1/f≤-7.8(4b)-0.39≤(r3+r4)/(r3-r4)≤0.83(5b)1.0≤|f4/f|(6b)50<νd1<60(7b)50<νd2<60(8b)22<νd3<28(9b)22<νd4<28(9-1b)54<νd4<58(10b)50<νd5<60(10-1b)22<νd5<58(11b)50<νd6<60(11-1b)22<νd6<58(12b)0.86≤ih/f≤1.0(13b)-1.66≤f2/f3≤-0.52(14b)-2.1≤f5/f6≤-0.7其中,各条件式的符号与上段中说明的一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光轴方向的轴作为Z,将与光轴正交方向的高度作为H,将圆锥系数作为k,将非球面系数作为A4、A6、A8、A10、A12、A14、A16时,以数式1表示作为透镜面的非球面而采用的非球面形状。[式1]接着,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镜头的数值实施例。在各数值实施例中,f表示整个摄像镜头系统的焦距,Fno表示F号,ω表示半视角,ih表示最大像高。并且,i表示从物体侧开始算起的面号,r表示曲率半径,d表示光轴上的镜头面之间的距离(面间隔),Nd表示d线(基准波长)的折射率,νd表示相对于d线的色散系数。另外,关于非球面,在面号i后面加符号*(星号)表示。数值实施例1在以下表1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1]数值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2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球面像差图中示出F线(486nm)、d线(588nm)、C线(656nm)相对于各波长的像差量。并且,像散图中分别示出弧矢像面S、子午像面T中的d线的像差量(图4、图6、图8、图10、图12、图14、图16、图18、图20、图22、图24、图26、图28、图30及图32中也相同)。如图2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2°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4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87,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2在以下表2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2]数值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4为表示数值实施例2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4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2°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4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85,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3在以下表3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3]数值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6为表示数值实施例3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6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2°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4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86,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4在以下表4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4]数值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8为表示数值实施例4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8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2°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5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91,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5在以下表5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5]数值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10为表示数值实施例5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10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2°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5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93,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6在以下表6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6]数值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12为表示数值实施例6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数值实施例6一样应用于小型摄像元件时,可知各像差如图12所示同样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90°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2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79,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7在以下表7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7]数值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14为表示数值实施例7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数值实施例7一样应用于小型摄像元件时,可知各像差如图14所示同样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7°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2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81,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8在以下表8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8]数值实施例8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16为表示数值实施例8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16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5°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3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82,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9在以下表9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9]数值实施例9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负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3)、条件式(4)至(8)、条件式(9-1)、条件式(10-1)、条件式(11-1)、条件式(12)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18为表示数值实施例9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18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3°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4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91,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10在以下表10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10]数值实施例10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负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3)、条件式(4)至(8)、条件式(9-1)、条件式(10-1)、条件式(11-1)、条件式(12)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20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0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20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2°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4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79,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11在以下表11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11]数值实施例11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22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1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22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2°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4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81,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12在以下表12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12]数值实施例12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8)、条件式(9-1)、条件式(10-1)、条件式(11-1)、条件式(12)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24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2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24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2°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3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78,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13在以下表13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13]数值实施例13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8)、条件式(9-1)、条件式(10-1)、条件式(11-1)、条件式(12)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26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3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26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0°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3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84,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14在以下表14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14]数值实施例14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8)、条件式(9-1)、条件式(10-1)、条件式(11-1)、条件式(12)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28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4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28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0°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3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84,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15在以下表15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15]数值实施例15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8)、条件式(9-1)、条件式(10-1)、条件式(11-1)、条件式(12)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30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5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30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0°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1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81,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数值实施例16在以下表16中示出基本的透镜数据。[表16]数值实施例16的摄像镜头为第1透镜L1具有正折光力的形态,且如表17所示满足条件式(1)及(2)、条件式(4)至(8)、条件式(9-1)、条件式(10-1)、条件式(11-1)、条件式(12)至(14)这所有条件式。图32为表示数值实施例16的摄像镜头的球面像差(mm)、像散(mm)、畸变(%)的图。如图32所示,可知各像差得到良好的矫正。并且,全视角达到约80°的广视角,且实现了F值为2.2左右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而且,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为0.80,并且还以6片式结构实现了小型化。如以上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摄像镜头不仅可实现80°以上的广视角拍摄,还能够实现像差得到良好矫正的高分辨率的光学系统。并且,可实现光学全长度TTL与最大像高ih之比(TTL/2ih)可达1.0以下的小型化,而且还可实现F值为2.1至2.5的明亮的摄像镜头系统。在表17中示出数值实施例1至16所涉及的条件式的值。[表17]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5实施例6实施例7实施例8|r1/f|18.387.3744.0941.4236.712.632.5418.71f1/f3.202.921.253.317.073.594.693.32(r3+r4)/(r3-r4)-0.03-0.060.830.460.230.440.28-0.02|f4/f|4.1524.357.891.041.326.507.766.27vd155.5755.5755.5755.5755.5755.5755.5755.57vd255.5755.5755.5755.5755.5755.5755.5755.57vd325.5825.5825.5825.5825.5823.9723.9723.97vd425.5825.5825.5825.5825.5823.9723.9723.97vd556.1656.1656.1656.1656.1656.1656.1656.16vd656.1656.1656.1656.1656.1656.1656.1656.16ih/f0.880.880.880.880.881.010.960.92f2/f3-0.81-0.85-1.36-0.58-0.55-0.74-0.72-0.76f5/f6-0.99-1.11-1.02-0.77-0.79-0.81-0.83-1.04实施例9实施例10实施例11实施例12实施例13实施例14实施例15实施例16|r1/f|2.923.393.272.180.850.911.361.71f1/f-60.16-7.822.889.394.563.671.592.80(r3+r4)/(r3-r4)0.00-0.210.13-0.30-0.32-0.39-0.29-0.32|f4/f|2.39132.3814.672.332.572.671.582.20vd155.5755.5755.5755.6655.6655.6655.6655.66vd255.5755.5755.5755.6655.6655.6655.6655.66vd323.9723.9723.9725.5823.9723.9723.9723.97vd456.1656.1623.9755.5755.5755.5755.6655.57vd556.1656.1656.1625.5825.5825.5825.5823.25vd656.1656.1656.1655.6655.6625.5825.5825.58ih/f0.890.880.880.910.860.860.860.86f2/f3-0.76-0.63-0.87-0.89-0.61-0.52-1.66-0.75f5/f6-0.95-1.05-1.01-1.30-2.10-1.95-1.40-1.54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6片式结构的摄像镜头,能够实现不仅维持小型化且还满足广角化的要求,并且满足高分辨率的要求的摄像镜头。尤其通过应用于智能电视或4K电视等高性能产品、游戏机或PC等信息终端设备、以及应用于逐步推进小型化、薄型化的智能手机或移动电话及PDA(PersonalDigitalAssistant)等便携式终端设备,从而能够提高相应产品的相机性能。附图标记说明ST-光圈孔径,L1-第1透镜,L2-第2透镜,L3-第3透镜,L4-第4透镜,L5-第5透镜,L6-第6透镜,IR-滤光片,ih-最大像高。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