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摄影补光灯及组合布光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0476阅读:10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摄影补光灯及组合布光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补光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摄影补光灯及基于此摄影补光灯所形成的组合布光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进行摄影(或摄像)的时候,需要在被摄体的周围布置补光灯,传统的补光灯存在体积大、重量重,且移动不方便等突出的缺点;如果需要亮度更高的补光效果,就需要增加补光灯的数量或者增大发光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补光灯的总体体积和重量,在补光灯使用完毕后,还需要占用较大的存放空间,使用上非常不方便,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实际的摄影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影补光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摄影补光灯所形成的组合布光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

一种摄影补光灯,它包括一柔性后置灯板、一装设于柔性后置灯板的前表面轮廓边沿的支撑框架以及一装设于支撑框架的前表面侧并覆盖柔性后置灯板的前置透光布罩;所述支撑框架包括至少一根沿柔性后置灯板的轮廓形状分布的连接杆以及置于一根连接杆的两个端头之间或相邻的两根连接杆的端头之间的连接头,每根所述连接杆的端部均设置有一用于供连接头的端部对位插套的连接套孔,所述连接套孔的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锁孔,所述连接头的端部的周壁上设置有对位嵌合于定位锁孔内的顶针。

优选地,所述连接头的端部的内壁内且与顶针相对位的位置埋设有一与顶针相连的弹片。

优选地,所述连接杆为由金属、塑料或木材制成的杆状结构体。

优选地,所述支撑框架为矩形框体结构,所述连接头包括直角连接头,位于所述支撑框架的转角处的两根连接杆通过一直角连接头连为一体。

优选地,所述连接头还包括直通连接头,所述支撑框架上且沿直线连续分布的两根连接杆通过一直通连接头连为一体。

优选地,至少其中一根所述连接杆的周壁上开设有一固定螺孔。

优选地,所述柔性后置灯板包括一透光面罩、一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并置于透光面罩内的印刷电路板以及封装于印刷电路板上的若干颗LED灯珠,所述透光面罩叠置于支撑框架的后表面上。

优选地,所述前置布罩和/或透光面罩由柔光布料、色温布料、柔光薄膜、色温薄膜、柔光纸、色温纸或透明塑胶板材中的一种制作而成。

优选地,它还包括一与印刷电路板电连接以对LED灯珠进行启闭及发光模式转换控制的驱动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

一种组合布光系统,它包括至少一个置于被摄体周围的上述的一种摄影补光灯。

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案,本实用新型利用补光灯所具有的拆装便利、弯曲收纳及展开使用方便、收纳存放占用空间小、重量轻等特点来提高整个布光系统的实际使用性能,满足布光系统的现场快速布置、光照强度的快速调节及收纳存放等需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补光灯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框架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种布光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种布光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三种布光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四种布光系统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摄影补光灯,它包括一柔性后置灯板10、一装设于柔性后置灯板10的前表面轮廓边沿的支撑框架20以及一装设于支撑框架20的前表面侧并覆盖柔性后置灯板10的前置透光布罩30;其中,支撑框架20包括至少一根沿柔性后置灯板10的轮廓形状分布的连接杆21以及置于一根连接杆21的两个端头之间或相邻的两根连接杆21的端头之间的连接头22,每根连接杆21的端部均设置有一用于供连接头22的端部对位插套的连接套孔(图中未示出),在连接套孔的周壁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定位锁孔23,相应地,在连接头22的端部的周壁上设置有对位嵌合于定位锁孔23内的顶针24。

由此,利用柔性后置灯板10和前置布罩30本身所具有的柔性弯曲功能,可在支撑框架20未装配的情况下对补光灯的主体部件作收纳存放,而通过装配支撑框架20则可在其支撑作用下使柔性后置灯板10和前置布罩30保持预定的平面或曲面形状,以便于补光灯的实际使用;同时,由于支撑框架20是由连接杆21和连接头22装配成型(其可依据灯板的形状将多个连接杆21按照预定形状通过连接头22连接为一体或者直接将一根连接杆21设置为弯曲的状态并通过一个连接头22作首尾连接),其具有可拆解组装的结构特点,极大地增强了补光灯现场拆装的便利性,即:利用定位锁孔23与顶针之间的对位插套关系可将连接头22与连接杆21装配为一体,而后再对灯板和布罩进行装配;为提高补光灯可拆装的便利性,柔性后置灯板10、前置布罩30及支撑框架20之间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诸如魔术贴、拉链或磁性吸合等方式进行装配连接。

为最大限度地增强支撑框架20拆装的便利性以及装配后的牢固性,在连接头22的端部的内壁内且与顶针24相对位的位置埋设有一与顶针24相连的弹片(图中未示出)。由此,可利用弹片的弹力效应,使顶针24具有弹性伸缩性能,以便于将其插入到定位锁孔23内或从定位锁孔23内脱离。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连接杆21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诸如金属、塑料、木材或其他合成材料制成的杆状结构体。

为降低整个补光灯的结构复杂性以提高其实用性能,同时便于对补光灯进行生产制造及装配,本实施例的支撑框架20优选为诸如长方形或正方形等规则的矩形框体结构,而连接头22则包括直角连接头,位于支撑框架20的转角处的两根连接杆21通过一直角连接头连为一体。作为一个优选方案,为减小支撑框架20的尺寸,提高其组成零部件的便携性以及便于收纳存放,本实施例的支撑框架20的每根边杆可采用拼装的结构形式(即:由若干根连接杆21顺序拼接成型),此时,连接头22还应该包括直通连接头,支撑框架20上且沿直线连续分布的两根连接杆21通过一直通连接头连为一体。当然,本实施例的支撑框架也可采用圆形或类圆形或多边形结构体,当采用圆形或类圆形结构体时,其可由一根连接杆21弯曲后再通过一个直通连接头作首尾连接后成型;当采用圆形或类圆形或多边形结构体时,也可由多根弯曲或直杆状的连接杆21通过直通连接头作首尾连接后成型。

为便于将整个补光灯装设于诸如单脚架、三脚架等固定装置上,在支撑框架20的至少其中一根连接杆21的周壁上开设有一固定螺孔(图中未示出)。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为最大限度地简化整个补光灯的结构,柔性后置灯板10包括一叠置于支撑框架20的后表面上的透光面罩11、一以聚酰亚胺或聚酯薄膜为基材制成并置于透光面罩11内的印刷电路板12(相当于FPC线路板)以及封装于印刷电路板12上的若干颗LED灯珠;其中,若干颗LED灯珠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红绿蓝可调节光源颜色的LED灯珠或者由发光芯片配合荧光粉形成的LED灯珠。当然,作为一种具有实用功能的方案,本实施例的印刷电路板12也可采用以硬纸板材(如玻纤板、铝基板、铁基板等等)为基材制成的硬性印刷电路板(即:PCB板)。

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本实施例的前置布罩30和/或透光面罩11可根据具体情况由诸如柔光布料、色温布料、柔光薄膜、色温薄膜、柔光纸、色温纸或透明塑胶板材中的其中一种材料裁剪缝制成型或粘结成型,当然,优选具有良好的防水防火、耐高温、耐腐蚀、导热性良好、可变形等性能的材料。

另外,它还包括一与印刷电路板12电连接以对LED灯珠进行启闭及发光模式转换控制的驱动控制器40,本实施例的驱动控制器40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目前市面上主流的补光灯控制器,其可以通过连接线与补光灯作电连接,而控制功能则可通过有线通信方式或无线通信方式来实现。

基于上述的一种摄影补光灯,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组合布光系统(即:如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它主要由至少一个置于被摄体A周围的一种摄影补光灯构成。由此,可利用补光灯所具有的拆装便利、弯曲收纳及展开使用方便、收纳存放占用空间小、重量轻等特点来提高整个布光系统的实际使用性能,满足布光系统的现场快速布置、光照强度的快速调节以及装置收纳存放等需求;同时,各个补光灯可通过各自的驱动控制器40来单独控制,也可通过配置一个总的控制器来统一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