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装置、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以及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8760发布日期:2019-04-17 04:28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振动装置、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以及摄像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压电振子和筒状体的振动装置、使用了该振动装置的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以及摄像机(camera)。



背景技术:

车辆搭载用摄像机、设于房屋外的摄像机暴露于雨中。因此,在透镜前方设有由玻璃或透明塑料形成的盖。但是,当水滴附着于该盖时,摄像机的视场不再清楚。另外,有时也无法准确地拍摄图像。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用于这样的用途的穹顶盖。在该穹顶盖连结有圆筒部,在圆筒部安装有压电陶瓷振子。通过使压电陶瓷振子振动,从而使圆筒部和穹顶盖振动。由此,将附着于穹顶盖的表面的水滴去除。

另一方面,在下述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在摄像机主体的前方配置有超声波换能器、粘接剂层以及外部透镜的构造。通过驱动超声波换能器,从而使外部透镜振动。由此,将水滴去除。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387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8206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中,为了将水滴去除,需要使穹顶盖、外部透镜大幅地振动。而且,一直谋求不仅能去除水滴,还能去除乙醇等水以外的溶液、溶解有盐、防冻剂(氯化钙)等的水溶液、泥水等含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的液滴或者咖啡等胶体溶液等。即,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的构造中,需要在压电陶瓷振子、超声波换能器产生大幅的振动。因此,较大的应力施加于压电陶瓷振子、超声波换能器,因此存在以下隐患,即,在使用的期间内,压电陶瓷振子、超声波换能器产生裂纹而引发功能不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对压电振子施加较大的负荷的情况下容易地将附着于盖、透镜的水滴等去除的振动装置。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具备本发明的振动装置的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以及具有该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的摄像机。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振动装置包括:筒状体,其具有第1端面、第2端面以及侧壁部,所述第2端面位于与所述第1端面相反的那一侧,所述侧壁部连结所述第1端面与第2端面,所述第1端面和第2端面具有开口部;压电振子,其设于所述筒状体的所述第1端面;以及透光体部,其与所述筒状体的所述第2端面直接或间接地连结,设置为覆盖所述筒状体的所述第2端面的所述开口部,所述振动装置设有连结部和折回部,所述连结部连结于所述筒状体的所述第1端面的所述开口部的内侧或外侧,所述折回部为筒状,与所述连结部的靠所述筒状体的所述第2端面侧的面相连,沿自所述筒状体的所述第1端面侧朝向所述第2端面侧的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振动装置的一特定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连结部连结于所述筒状体的所述第1端面的外侧,所述折回部与所述侧壁部的外侧的面相对。在该情况下,能在筒状体的侧壁部的外侧的面容易地进行支承。

在本发明的振动装置的另一特定的技术方案中,所述连结部连结于所述筒状体的所述第1端面的内侧,所述折回部与所述侧壁部的内侧的面相对。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小振动装置的外形。

在本发明的振动装置的另一特定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振动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筒状体的所述侧壁部连结的支承构件。

在本发明的振动装置的另一特定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筒状体为圆筒状。

在本发明的振动装置的另一特定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压电振子设置为从所述筒状体的所述第1端面到达所述连结部的与所述第2端面相反的那一侧的面上。

在本发明的振动装置的另一特定的技术方案中,在将连结所述筒状体的所述第1端面与所述第2端面的方向设为所述筒状体的长度方向时,所述折回部的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连结部的沿着所述长度方向的尺寸之和为所述筒状体的长度方向尺寸的1/2以下。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小折回部的外形。

本发明的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具有依照本发明构成的振动装置,并且用于具有透镜的摄像机主体,所述透光体部是所述摄像机主体的所述透镜,或者是配置于所述摄像机主体的所述透镜的前方的具有透光性部分的盖构件。

本发明的摄像机包括: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其具有依照本发明构成的振动装置;以及摄像机主体,其至少一部分收纳在所述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内。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振动装置、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以及摄像机,能够在不对压电振子施加较大的负荷的情况下容易地将附着于透镜、盖构件等透光体部分的水滴等去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机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振动装置的局部剖切剖视立体图。

图3的(a)是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压电振子的立体图,图3的(b)是沿着图3的(a)中的x-x线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4的(a)用于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压电振子的极化构造的第1例的示意性俯视图,图4的(b)是用于说明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压电振子的极化构造的第2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5的(a)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1变形例中使用的压电振子的电极构造的示意性俯视图,图5的(b)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2变形例中使用的压电振子的电极构造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6的(a)是用于说明(0,0)模式的简略俯视图,图6的(b)是用于说明(1,0)模式的简略俯视图,图6的(c)是用于说明(0,1)模式的简略俯视图,图6的(d)是用于说明(0,2)模式的简略俯视图。

图7的(a)~图7的(e)是用于说明使附着于透光体部的水滴移动并雾化的各工序的简略俯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装置的筒状体的从第1端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装置的共振特性的图。

图11是第1比较例的振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12是第2比较例的振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实施例1的振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使第1比较例以第1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使第2比较例以第1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使实施例1以第1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的示意图。

图17是表示使第1比较例以第2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使第2比较例以第2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的示意图。

图19是表示使实施例1以第2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使第1比较例以第3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的示意图。

图21是表示使第2比较例以第3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使实施例1以第3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从而了解本发明。

另外,本说明书记载的各实施方式为例示性的说明,预先指出的是,在不同的实施方式间能够进行结构的局部性的置换或组合。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摄像机的主视剖视图。图2是表示振动装置的局部剖切剖视立体图。摄像机1具有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2。在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2内收纳有摄像机主体3。另外,不是一定要将摄像机主体3整体收纳在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2内。只要将摄像机主体3的至少一部分收纳在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2内即可。

摄像机主体3具有筒状的主体构件4。主体构件4的下端固定于基板4a。在主体构件4的上端固定有摄像部5。在摄像部5内内置有含有摄像元件的电路6。在摄像部5的与主体构件4所在侧相反的那一侧的面固定有透镜模块7。透镜模块7由筒状体形成。在透镜模块7内设有多个透镜9。

所述摄像机主体3的构造只要能对位于透镜9的前方的被摄像物进行拍摄,就没有特别限定。这里,前方是指后述的透光体部17侧。

振动装置10具有筒状体11和圆环状的压电振子12。

筒状体11具有圆筒状的形状。

筒状体11具有第1端面11a和与第1端面11a相反的那一侧的第2端面11b。将连结该第1端面11a和第2端面11b的方向设为筒状体11的长度方向。连结第1端面11a与第2端面11b的部分为圆筒状的侧壁部11c。第1端面11a和第2端面11b具有开口部。侧壁部11c在第1端面11a处利用连结部14与折回部13连结。连结部14与侧壁部11c一体地设置。当然,连结部14也可以与侧壁部11c相互独立地构成,并与侧壁部11c接合。连结部14沿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即,以自第1端面11a向筒状体11的径向内侧延伸的方式延伸。该连结部14具有圆环状的形状。折回部13与圆环状的连结部14相连。折回部13自连结部14的靠第2端面11b侧的面沿从第1端面11a侧朝向第2端面11b侧的方向延伸。

在图1中用虚线p表示具有厚壁部11c1的侧壁部11c与连结部14的分界。另外,用虚线q表示连结部14与折回部13的分界。折回部13自第1端面11a侧朝向第2端面11b侧地延伸。折回部13与侧壁部11c的内侧的面相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壁部11c以与折回部13相对的方式设有厚壁部11c1。折回部13与厚壁部11c1空开间隙地相对。可以不必一定设置该厚壁部11c1。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厚壁部11c1的长度方向尺寸与折回部13相等。当然,厚壁部11c1的长度方向尺寸也可以与折回部13不同。另外,折回部13具有圆筒状的形状。

在筒状体11中,将利用压电振子12激励的沿筒状体11的径向振动的呼吸振动模式转换为在透光体部17沿筒状体11的长度方向振动的弯曲振动模式。另外,通过设置厚壁部11c1,在筒状体11也起到使振动在透光体部17的位移比压电振子12的位移扩大的作用。由此,期望设置厚壁部11c1。

如上所述,筒状体11以相对于侧壁部11c经由连结部14设有折回部13的方式具有使圆筒体向内侧折回而成的形状。

在所述第2端面11b上以覆盖筒状体11的靠第2端面11b侧的开口部的方式设有透光体部17。透光体部17只要配置在透镜9的前方即可。优选是,期望以闭合筒状体11的靠第2端面11b侧的开口部的方式在第2端面11b的整周接合有透光体部17。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光体部17为盖构件,但透光体部17也可以为透镜9本身。

支承构件18的一端与筒状体11的侧壁部11c的外表面连结。优选是,支承构件18设于成为后述的筒状体和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下的振动的节点的场所。所述支承构件18的另一端固定于基板4a。

期望所述筒状体11由金属等弹性材料形成。作为这样的金属,优选不锈钢等,因为防锈性优异。

透光体部17由透明的玻璃或合成树脂形成。当然,透光体部17只要位于透镜9的前方的部分至少具有透光性即可。

支承构件18由金属等无机材料或合成树脂等形成。

另外,期望厚壁部11c1、连结部14以及折回部13由与侧壁部11c相同的材料形成,但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如图3的(a)和图3的(b)所示,压电振子12具有环状的压电体层12a。在压电体层12a的上表面的整面形成有电极12b。在压电体层12a的下表面的整面设有电极12c。图4的(a)和图4的(b)是分别用于说明压电振子12的压电体层12a的极化构造的第1例和第2例的示意性俯视图。

在图4的(a)和图4的(b)中,+和-表示压电体层12a在厚度方向上被反向地极化。因而,在图4的(a)所示的极化构造中,单点划线s1的一侧和相反侧在厚度方向上被反向地极化。因而,在对电极12b、12c间外加交流电场时,单点划线s1的一侧和相反侧被反相地驱动。另外,在图4的(b)所示的极化构造中,在由单点划线s1、s2划分出的4个部分,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部分彼此被反向地极化。因而,在对电极12b与电极12c之间外加了交流电场的情况下,在所述4个部分,在周向上彼此相邻的部分彼此被反相地驱动。

另外,压电体层12a的极化构造不限定于所述第1例和第2例。在图4的(b)中,通过使环状的压电体层12a在周向上设有多个不同极化方向的区域,能够激励各种各样的模式的振动。

另外,图5的(a)和图5的(b)是分别表示第1变形例和第2变形例的压电振子的电极构造的示意性俯视图。

在图5的(a)和图5的(b)所示的压电振子12a、12b中,环状的压电体层12a在厚度方向上被一致地极化。

在第1变形例的压电振子12a的情况下,在环状的压电体层12a的一面侧,在单点划线s1的一侧设有电极12a1,在另一侧设有电极12a2。在压电体层12a的另一面侧以与电极12a1、12a2分别相对的方式也设有电极。因而,将外加于电极12a1和另一面的电极的交流电场与外加于电极12a2和与电极12a2相对的电极之间的交流电场设为反相即可。由此,能以反相驱动单点划线s1的一侧和另一侧。

在第2变形例的压电振子12b的情况下,在环状的压电体层12a的一面设有多个电极12d~12g。在由单点划线s1、s2划分出的部分间分别配置有电极12d~12g。另一方面,在环状的压电体层12a的下表面以与电极12d~12g相对的方式也同样设有4个电极。通过使外加于由单点划线s1、s2划分出的彼此相邻的区域的交流电场的朝向为反向,能够激励与具有图4的(b)所示的极化构造的情况同样的振动。

如上所述,在环状的压电振子12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压电体层12a的极化的朝向或者调整电极构造和交流电场的朝向,能够激励各种各样的模式的振动。在所述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2中,压电振子12在环状的形状上具有沿周向配置的多个振动区域。在该多个振动区域,彼此相邻的振动区域构成为能以反相振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1中,由于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2具有所述振动装置10,因此能够容易地将附着于透光体部17的外表面的水滴去除。即,既能在作为透镜9的前方的相当于摄像机1的视场部的部分使附着于透光体部17的外表面的水滴直接通过雾化而去除掉,也能使水滴移动并通过雾化去除掉。以下进一步详细地对此进行说明。

图6的(a)~图6的(d)是用于说明透光体部17以各种各样的振动模式进行振动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的简略俯视图。能够利用已述的图4和图5的极化或交流电压的朝向的组合,激励这些模式。图6的(a)~图6的(d)表示从附着有水滴的一侧俯视透光体部17的情况下的振动的位移状态。

在图6的(b)~图6的(d)中,标注了斜线的阴影的区域和空白的区域是以反相进行位移的部分。例如,在图6的(b)所示的振动中,最外周和标注了斜线的阴影的圆的外周(空白的区域和标注了斜线的阴影的区域的分界)成为振动的节点。另外,标注了斜线的阴影的区域中的被振动的节点包围的中央部以及空白的区域中的位于振动的节点间的中央部成为振动的波腹。

圆形构件的机械共振模式能够表示为(m,n)。这里,m是在径向上存在的节点线的数量,n是在周向上存在的节点线的数量。m、n为整数。因而,图6的(a)所示的振动模式为(0,0)模式,图6的(b)为(1,0)模式,图6的(c)为(0,1)模式,图6的(d)为(0,2)模式。此外,也能使用m为2以上、n为3以上的高阶的振动模式。

在以图6的(a)所示的振动模式驱动透光体部17的情况下,能使附着于透光体部17的外表面的水滴等直接通过雾化而去除掉。另外,在以图6的(b)~图6的(d)所示的具有振动的节点和振动的波腹的振动模式驱动透光体部17的情况下,能使附着于透光体部17的外表面的水滴等移动且雾化,从而去除该水滴等。在驱动透光体部17时,存在于振动的波腹的水滴雾化,横过振动的节点而存在的水滴朝向振动的波腹移动。因而,在图6的(b)所示的那样的n为0的同心圆状的振动中,能使水滴向透光体部17的中心部移动,将水滴雾化。但是,在使水滴向透光体部17的中心部移动时,在雾化前,视场不再清晰。于是,也能选择图6的(c)和图6的(d)所示的那样的透光体部17的中心部成为振动的节点的振动模式来驱动透光体部17。在这样的振动中,能使水滴自透光体部17的中心部朝向周缘部移动,将水滴雾化,因此能使透光体部17的中心部的视场比图6的(b)所示的振动模式清晰。另外,最佳模式为图6的(d)所示的(0,2)模式。除上述的振动模式以外,通过根据液滴的位置、量适当地设定振动模式,也能更细致地确保视场。

接下来,针对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2而言,作为一个例子,说明用于使水滴b向透光体部17的周缘部移动并雾化的驱动方法。

首先,如图7的(a)所示,使水滴b附着于透光体部17。在该情况下,水滴b位于被透光体部17的虚线a包围的区域,即,相当于视场部的区域内。

在该状态下,在以中心部成为节点的(0,2)模式等使透光体部17振动时,如图7的(b)所示,水滴b与透光体部17的表面的接触角减小,水滴b向振动的波腹所在的方向蔓延。随后,如图7的(c)和图7的(d)所示,当水滴b慢慢地向振动的波腹所在的周缘部移动而到达振动的波腹时,如图7的(e)所示,水滴b雾化而消失。

另外,即使附着于摄像机的是乙醇等水以外的溶液、溶解有盐、防冻剂(氯化钙)等的水溶液、泥水等含有不溶解于水的杂质的液滴或咖啡等胶体溶液等(以下称为液滴),也能同样地去除。具体而言,能在溶解了内容物的状态下直接使液滴雾化,从而将附着于透光体部17的外表面的液滴去除。此时的作用与蒸发不同,能在不使液滴中的溶解物/杂质析出的前提下使整个液滴消失。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摄像机1中,由于在振动装置10设有与所述筒状体11连结的折回部13,因此能够更进一步地减小向压电振子12施加的负荷。即,能够驱动压电振子12而使筒状体11更高效地位移。因而,能够减小在使所述水滴移动以及雾化来去除该水滴时的压电振子12的负荷。后面通过将第1比较例和第2比较例与实施例1进行对比,了解这一点。

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装置的立体图,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装置的筒状体的从第1端面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在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装置31中,圆筒状的筒状体11具有第1端面11a和第2端面11b。并且,在第1端面11a侧,以向筒状体11的径向外侧折回的方式设有折回部32。因而,折回部32的内表面与侧壁部11c的外侧的面空开间隙地相对。这样,筒状的折回部32也可以是使侧壁部11c向外侧折回的那样的形状。当然,在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装置10的情况下,支承构件的连结容易进行。因而,考虑到由支承构件进行的支承,优选第1实施方式的振动装置10。

图10是表示使第2实施方式的振动装置10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共振特性的图。如图10所示,可知在各种各样的频率位置,呈现由各种各样的模式的振动获得的响应。

在图11~图13中表示第1比较例、第2比较例以及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的振动装置。具体而言,是只表示了振动装置中的筒状体的侧壁部和压电振子的右侧的一半部分的剖视图。以下,说明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第1比较例以及第2比较例的各振动装置在第1模式、第2模式以及第3模式下的位移状态。

另外,第1模式、第2模式以及第3模式是筒状体和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并非对应于上述的透光体部的振动模式。

即,第1模式、第2模式以及第3模式表示用于比较实施例1、第1比较例以及第2比较例的位移状态的3种振动模式。

作为第1实施方式的实施例1,构成了图13所示的示意图的振动装置。在图13中,表示振动装置10的筒状体11的沿着长度方向的截面的一部分。即,与筒状体11的侧壁部11c的内侧的面以相对的方式空开间隙地在内侧设有折回部13。压电振子12设于连结部14的下表面。侧壁部11c具有厚壁部11c1。另外,筒状体11由不锈钢形成。

现将筒状体11的连结第1端面11a与第2端面11b的长度方向尺寸设为l1。将折回部13的所述长度方向尺寸与连结部14的所述长度方向尺寸之和设为l2。将筒状体11与折回部13的间隙的宽度设为w。将筒状体11的从侧壁部11c的外壁到连结部14的径向端部的距离即径向尺寸设为w2。定义为l1+l2+w=长度l。

筒状体11的内径设为16mm,外径设为24mm,顶端侧的不具有厚壁部的部分处的内径设为22mm。另外,将顶端侧的不具有厚壁部的部分的长度方向尺寸设为5mm,上述的l设为17.5mm。另外,w设为1mm,w2设为4mm。

另外,优选是,l2的尺寸为l1的尺寸的1/2以下。这是因为,在使l2的尺寸比l1的尺寸的1/2大时,在驱动振动装置10时会产生多重的不期望的振动的节点,存在使振动产生损失的隐患。

在第1比较例的振动装置100中,如图11所示,在筒状体101与筒状的支承部102之间配置有压电振子103、104。即,使用了具有压电振子103、104的朗之万型(langevin)的压电振动部105。另外,在图11中,筒状体101也为圆筒状,在图11中图示沿着筒状体101的长度方向的截面的一部分。因而,压电振子103、104也还是具有环状的形状。另外,将筒状体101的端面101a与支承部102的端面102a之间的长度设为l。使该距离l与实施例1的距离l相等。

图12是用于说明第2比较例的振动装置111的示意图。在第2比较例的振动装置111中,在筒状体112的下方端面112a设有与实施例1的压电振子12同样的环状的压电振子113。这里,也使筒状体112的长度方向尺寸l与实施例1的尺寸l相等。

另外,使第1比较例和第2比较例的筒状体101、112的宽度(径向尺寸)与实施例1的宽度w2相等。此外,也使设有透光体部的顶端侧部分的壁厚与实施例1同样。

在图14~图16中表示通过模拟使所述第1比较例、第2比较例以及实施例1的各振动装置10、100、111以第1模式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的位移状态。另外,在图17~图19中表示以第2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第1比较例、第2比较例以及实施例1的位移状态。此外,在图20~图22中表示以第3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的第1比较例、第2比较例以及实施例1的位移状态。

图14~图22的表示位移状态的示意图的右侧的标尺是根据示意图中的颜色的浓度表示位移量的标尺。在图14~图22中,一并表示位移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下述的表1中一并表示在如图14~图22所示地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的振动装置的位移量最大值以及所述振动装置的振动的位移量最大值a与压电振子最大位移量b之比。

[表1]

根据表1可了解的是,例如,在以第1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在第1比较例中,筒状体的位移量最大值为501.976nm,压电振子的最大位移量为156nm,位移量最大值与压电振子的最大位移量之比为3.2。与之相对地,采用实施例1,在以第1模式进行了振动的情况下,筒状体的位移量最大值为878.295nm,非常大,压电振子的最大位移量为278nm,比较小。因而,两者之比为3.15。

在第2比较例中,位移的最大值为758.818nm,虽然比实施例1差一些,但仍是较大的,压电振子的最大位移量为453nm,非常大。因而可知,对压电振子的负荷较大。

在以第2模式和第3模式进行了位移的情况下,可知采用实施例1,与第1比较例和第2比较例相比,无论筒状体的位移量最大值较大或是同等,都能较小地获得压电振子的位移量。特别是,可知在第1模式~第3模式的任一模式下,采用实施例1,都能将压电振子的位移量抑制为筒状体的部分的最大值的1/2以下。因而,能够减小对压电振子的负荷。

而且,如上所述,在使距离l相等的情况下,采用振动装置10,与折回部13的设置对应地能够减小上述的长度方向尺寸。由于振动装置的低高度化的需求较高,因此优选尽量使振动装置低高度。在以相同的振动模式且相同的驱动频率驱动上述各个振动装置的情况下,只要是具有折回部13的结构,就能以更低高度的振动装置实现与没有折回部的振动装置同等的振动量。由此,与在振动装置10采用朗之万型的压电振动部相比,能使振动装置10整体低高度化。

此外,在第1比较例中,需要将朗之万型的压电振动部105夹持在筒状体101与筒状的支承部102之间。因此,需要3个构件,与之相对地,在实施例1的振动装置10中,能够一体地设置筒状体11和折回部13。因而,也能起到减少材料和构件的种类的效果。

此外,在第1比较例中,由于采用了朗之万型的压电振动部,因此电极的处理麻烦,也有发生短路的问题。为了解决该问题,考虑像第2比较例那样在筒状体112的下方端面112a配置压电振子113而使电极容易取出。但是,在不设置折回部而是单纯将压电振子的位置设为筒状体的下方端面的情况下,由于筒状体的下方端面的振动振幅较大,因此无法减少压电振子本身的裂纹的产生。由此,在振动装置10中,能够减小对压电振子12的负荷,并且也能使电极容易取出。

附图标记说明

1、摄像机;2、摄像机用水滴去除装置;3、摄像机主体;4、主体构件;4a、基板;5、摄像部;6、电路;7、透镜模块;9、透镜;10、振动装置;11、筒状体;11a、11b、第1端面、第2端面;11c、侧壁部;11c1、厚壁部;12、12a、12b、压电振子;12a、压电体层;12a1、12a2、电极;12b、12c、电极;12d~12g、电极;13、折回部;14、连结部;17、透光体部;18、支承构件;31、振动装置;32、折回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