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近两用眼镜状的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3873发布日期:2019-04-29 13:46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远近两用眼镜状的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够上下移动而作为不同种类的透镜等使用的远近两用眼镜状的框架。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远近两用眼镜中,使一片透镜的上部为远视用,使其下部为近视用,眼镜的佩戴者改变眼球的方向和观察角度,在观察远方的物体时眼珠向上看,在看近处的物体时眼珠向下看。在这种情况下,与自然时正视物体(以透镜的中心与眼睛的高度一致的视线观察)相比,视线如图26a所示地从水平位置朝向下方观察物体,因此尤其在观察近处的物体时视线变得不自然,如果勉强用不自然的方式观察,容易引发视疲劳。

因此,提出了多种用于使下方的近视用区域接近目标位置,使视线接近正视状态的方案。其中,作为仅使鼻托部上下移动的方案,在如图26b所示地在使视线从水平位置朝向下方观察物体时,与图26a时相比向下方的位置减小,能够接近眼睛的高度。然而,此时透镜整体如附图中所示地倾斜而难以看清,容易产生视疲劳。

或者,提出了使眼镜自身反转的眼镜,通过鼻托位置的上下高度调节而使眼镜自身的高度接近目标位置的眼镜等多种类型的眼镜。其中,作为使眼镜自身反转的方案,例如,已知(日本)特开平7-199126号的方案,该方案为了反转地佩戴眼镜,需要使镜腿反转而使耳托部和鼻托部上下移动,以使眼睛位于远中视部或近视部的中央附近。

然而,使眼镜自身反转的眼镜在眼镜框的外侧中央高度设有镜腿的安装部,因此即使使眼镜自身反转,视线处于上下透镜的边界而难以观察,必须对鼻托部的上下高度进行调节。该眼镜在反转而能够使用后,需要使鼻托部上下移动而进行上下高度调节,不仅麻烦,也存在不能精确地进行使鼻托部上下移动的微调的问题。另外,作为此时的视线,如图26c所示,在眼睛的高度上产生偏差,并且透镜整体如附图所示地倾斜,因而不能消除视疲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991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通过上下移动而作为不同种类的透镜等使用,并且使透镜等的中心与眼睛的高度一致而减轻视疲劳的远近两用眼镜状的框架。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远近两用眼镜状的框架具备:一对透镜保持框,其对上下配置的透镜进行保持;鼻梁,其将所述一对透镜保持框连结;镜腿;鼻托部,其与鼻子抵接而被支承;上下移动机构,其用于使所述透镜保持框上下移动;鼻托上下移动机构,其用于使所述鼻托部上下移动。

本发明的远近两用眼镜状的框架具备:一对透镜保持框,其对上下配置的透镜进行保持;鼻梁,其将所述一对透镜保持框连结;镜腿,其安装在透镜保持框的外侧;鼻托部,其与鼻子抵接而被支承;在镜腿的前端侧设有阶梯部,设有用于使透镜保持框沿着所述阶梯部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并且在鼻梁设有用于使鼻托部上下滑动的鼻托上下移动机构。并且所述阶梯部是使上下配置的一方的透镜或另一方的透镜的中心与眼睛的高度一致的阶梯,所述上下移动机构可以具备插入于镜腿的垂直部且固定安装在镜腿的前端部的轴承、在所述轴承的内部安装的弹性部件、安装于镜腿的垂直部的止动环,另外鼻托上下移动机构可以具备从鼻梁的中央悬吊的悬吊轴、使所述悬吊轴贯穿的滑动轴承、安装在所述滑动轴承的内部的弹性部件、在所述悬吊轴的端部安装的止动环。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所称的“使透镜的中心与眼睛的高度一致的阶梯”是指如图10a、图10b所示,在镜腿设置的使所使用的透镜a、b的中心与佩戴者的眼睛的高度一致的阶梯。并且,本发明所称的“大致中央高度”是指中央高度和中央高度附近的高度。

如本发明那样,具备:一对透镜保持框,其对上下配置的透镜进行保持;鼻梁,其将所述一对透镜保持框连结;镜腿;鼻托部,其与鼻子抵接而被支承;在镜腿的前端侧设有阶梯部,设置用于使透镜保持框沿着所述阶梯部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并且在鼻梁设有用于使鼻托部上下滑动的鼻托上下移动机构,由此能够简单地通过上下移动而作为不同种类的透镜使用,并且如果使透镜的中心与眼睛的高度一致,则能够减轻视疲劳。尤其是上下配置的一方的透镜的眼镜和另一方的透镜的眼镜这两种眼镜能够与固定上边彼此的眼镜大致相同地使用,因此作为一方的透镜的眼镜和另一方的透镜的眼镜而分别使用能够得到与作为单独的眼镜使用的状态大致相同的感觉,即使进行上下移动,眼睛的高度也不会产生偏差,因此容易看清。

通过该在镜腿设置使上下配置的一方的透镜或另一方的透镜的中心与眼睛的高度一致的阶梯部,能够简单、迅速且可靠地分为一方的透镜和另一方的透镜使用,而且透镜的使用范围(视线的移动范围)变大。并且在观察物体的情况下,成为正视的自然状态,能够减轻视疲劳。

另外,由于几乎不需要像现有产品那样进行调节和微调,因此操作极为简单。

上下移动机构具备插入于镜腿的垂直部并且固定安装在镜腿的前端部的轴承、安装在该轴承的内部的弹性部件、安装于镜腿的垂直部的止动环,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顺畅地进行上下移动。

鼻托上下移动机构具备从鼻梁的中央悬吊的悬吊轴、使所述悬吊轴贯穿的滑动轴承、安装在所述滑动轴承的内部的弹性部件、在所述悬吊轴的端部安装的止动环,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顺畅地进行上下移动。

本发明的远近两用眼镜状的框架具备:一对透镜保持框,其对上下配置的透镜进行保持;鼻梁,其将所述一对透镜保持框连结;镜腿;鼻托部,其与鼻子抵接而被支承;鼻托上下移动机构,其设置于所述鼻梁,并且用于使所述鼻托部上下滑动;上下移动机构,其设置在所述透镜保持框的外侧并且与所述镜腿的前端连结,用于使所述透镜保持框上下移动;所述上下移动机构具备固定安装在所述透镜保持框的外侧的固定板、供所述固定板贯穿而能够上下移动地配置的一对板簧、配置在所述固定板的上方并且固定安装在所述板簧的一端的可动板、固定安装在所述板簧的另一端的防脱落部件,在所述可动板连结有所述镜腿的前端。并且,优选所述鼻托上下移动机构和所述上下移动机构的移动距离是相当于上下配置的一方的透镜的中心与另一方的透镜的中心的间隔距离的长度,所述鼻托上下移动机可以具备从所述鼻梁的中央悬吊的轴、供所述轴贯穿的轴承、安装于所述轴的弹性部件、安装于所述轴的端部的止动环。可以进一步成为将所述鼻托上下移动机构的轴承固定安装在鼻梁的中央,使所述轴承贯穿而能够滑动的轴。并且,可以在所述上下移动机构设有上下移动用的引导机构部。

如本发明那样,至少由对上下配置的透镜进行保持的一对透镜保持框、将该一对透镜保持框连结的鼻梁、前端侧能够折叠地被安装的镜腿、与鼻子抵接而被支承的鼻托部、设置于鼻梁且用于使鼻托部上下滑动的上下滑动机构、设置在透镜保持框的外侧且与镜腿的前端连结而用于使透镜保持框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构成,由此透镜保持框能够简单地通过上下移动而作为不同种类的透镜使用,并且几乎不进行现有产品那样的微调,因此操作极为容易。尤其是使透镜的中心与佩戴者的眼睛的高度一致,能够减轻视疲劳。并且,所述上下移动机构设置在透镜保持框的外侧,接近现有的产品,能够成为简单的设计。另外,上下移动机构至少由固定安装在透镜保持框的外侧的固定板、贯穿该固定板而能够上下移动地配置的一对板簧、配置在固定板的上方并且固定安装在板簧的一端的可动板、固定安装在板簧的另一端的防脱落部件构成,并且在所述可动板连结有镜腿的前端,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顺畅地进行透镜保持框的上下移动。

通过使上下滑动机构和上下移动机构的移动距离成为相当于上下配置的一方的透镜的中心与另一方的透镜的中心的间隔距离的长度,由此使透镜的中心与佩戴者的眼睛的高度一致,一方的透镜的眼镜和另一方的透镜的眼镜这两种眼镜能够与固定上边彼此的眼镜大致相同地使用,因此作为一方的透镜的眼镜和另一方的透镜的眼镜而分别使用能够得到与作为单独的眼镜使用的状态大致相同的感觉,容易看清。而且,能够简单、迅速且可靠地作为一方的透镜和另一方的透镜分别使用,透镜的使用范围(视线的移动范围)大。另外在观察物体的情况下,成为正视的自然状态,能够减轻视疲劳

上下滑动机构具备从鼻梁的中央悬吊的轴、使该轴贯穿的轴承、安装于轴的弹性部件、安装在轴的端部的止动环,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顺畅地进行鼻托部的上下移动。

上下滑动机构具备固定安装在鼻梁的中央的轴承、贯穿该轴承且能够滑动的轴、安装于该轴的弹性部件、安装于轴的端部的止动环,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通过在上下移动机构设置上下移动用的引导机构部,能够使可动板顺畅地上下移动。

本发明的远近两用眼镜状的框架具备:一对透镜保持框,其对上下配置的透镜进行保持;鼻梁,其将所述一对透镜保持框连结;镜腿;鼻托部,其与鼻子抵接而被支承;上下移动机构,其用于使所述透镜保持框上下移动;鼻托上下移动机构,其用于使所述鼻托部上下移动;所述上下移动机构具备固定安装在所述镜腿的前端部的轴承部、一端通过轴而轴支承于该轴承部的动作臂、用于使所述动作臂的另一端轴支承于所述透镜保持框的外侧的安装轴、用于将所述动作臂保持在规定位置的位置保持部件。并且位置保持部件可以具备设置于轴承部的凸部和在动作臂的端部形成并且与凸部卡止的缺口部。另外鼻托上下移动机构可以具备从所述鼻梁的中央悬吊设置的悬吊轴、插入于所述悬吊轴而上下移动的轴承、在所述轴承的内部安装的弹性部件、安装于所述悬吊轴的端部的止动环。

如本发明那样,至少由对上下配置的透镜进行保持的一对透镜保持框、将该一对透镜保持框连结的鼻梁、能够折叠地被安装的镜腿、与鼻子抵接而被支承的鼻托部、用于使透镜保持框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用于使鼻托部上下移动的鼻托上下移动机构构成,并且上下移动机构至少由固定安装在镜腿的前端部的轴承部、一端通过轴而轴支承于该轴承部的动作臂、用于使该动作臂的另一端轴支承于透镜保持框的外侧的安装轴、用于将动作臂保持在规定位置的位置保持部件构成,由此能够经由动作臂使透镜保持框上下移动,简单地作为不同种类的透镜等分别使用,并且能够使透镜的中心与眼睛的高度一致,从而减轻视疲劳。尤其是上下配置的一方的透镜的眼镜和另一方的透镜的眼镜这两种眼镜能够与固定上边彼此的眼镜大致相同地使用,因此作为一方的透镜的眼镜和另一方的透镜的眼镜而分别使用能够得到与作为单独的眼镜使用的状态大致相同的感觉,即使进行上下移动,眼睛的高度也不会产生偏差,因此容易看清。因此,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产品,即使不重新佩戴眼镜也能够简单地以单独的状态分别使用两种透镜。

位置保持部件由设置于轴承部的凸部和在动作臂的端部形成且与凸部卡止的缺口部构成,由此能够使一方的透镜或另一方的透镜的中心与眼睛的高度一致。因此,能够简单、迅速且可靠地分为一方的透镜和另一方的透镜使用,而且透镜的使用范围(视线的移动范围)大。并且在观察物体的情况下,成为正视的自然状态,能够减轻视疲劳。

鼻托上下移动机构具备从鼻梁的中央悬吊设置的悬吊轴、插入于该悬吊轴而上下移动的轴承、在该轴承的内部安装的弹性部件、在悬吊轴的端部安装的止动环,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构造顺畅地进行鼻托部的上下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图1的正面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图1的平面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的分解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上下滑动机构的分解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上下滑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另一上下滑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透镜保持框被弯折的形态的说明图。

图10a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0b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图11的正面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图11的平面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上下滑动机构的分解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表示上下滑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另一上下滑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7a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7b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7c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和引导机构部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

图19a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和引导机构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9b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和引导机构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9c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和引导机构部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0a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0b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23a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3b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3c是表示上下移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鼻托上下移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鼻托上下移动机构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26a是表示现有产品的视线的说明图。

图26b是表示现有产品的视线的说明图。

图26c是表示现有产品的视线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之后的说明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或简化它们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图3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附图标记1是对上下配置的透镜a、b进行保持的一对透镜保持框,该透镜保持框1如附图所示地包围透镜a、b的外周,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无边缘的眼镜的透镜保持框1。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由所述透镜保持框1保持的透镜,优选使用凹透镜、凸透镜、玻璃板(透明玻璃或偏光板)、有色玻璃(太阳镜等)、可穿戴终端镜片等。并且,作为透镜的形状,不限于图1、图2中所示的四边形,例如可以是圆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并且,透镜a、b可以不是个别的而成为一体化的一片透镜。另外,可以代替所述透镜a、b而作为可穿戴终端用的显示屏幕使用。

另外,为使透镜a、b倾斜,可以使透镜保持框1如图9所示地弯折(倾斜)。此时的后述阶梯部40可以以与透镜保持框1的上部的倾斜相匹配地平行移动的方式倾斜,也可以如其他附图所示所示的那样与后述镜腿4呈直角地弯折。需要说明的是,附图中的单点划线表示眼睛的高度。

附图标记2是在一对透镜保持框1的中央高度位置连结的鼻梁。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鼻梁2的连结位置不限于中央高度位置。

附图标记3是使后述镜腿4能够折叠地被安装的铰链,该铰链3在透镜保持框1的外侧且其安装位置设置在比下方透镜的中心低的位置,并且在所述镜腿4的前端部41设有铰链3。

附图标记4是前端能够被折叠地安装的镜腿。附图标记40是在镜腿4的前端侧设置的阶梯部,该阶梯部40至少具有镜腿4的前端部41和垂直部42,所述垂直部42预先形成为圆棒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前端部41和垂直部42是分离的(参照图4)。并且所述阶梯部40的作用在于使透镜a或透镜b的中心与眼睛的高度一致。该阶梯部40在附图中在铰链3侧低,但也可以在铰链3侧高。在所述铰链3侧高时,铰链3的配置在透镜保持框1的外侧且设置在比上方透镜的中心高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阶梯部40不限于垂直(90度),可以如图9所示地倾斜。附图标记43是安装在镜腿4的后端部的耳托部。

附图标记5是与鼻子抵接而对整体进行支承的鼻托部,该鼻托部5设置在鼻梁2的下部并且配置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

附图标记6是利用了阶梯部40的上下移动机构,该上下移动机构6由插入镜腿4的圆棒状的垂直部42而能够上下移动的环状的轴承61、在该轴承61与垂直部42之间安装的弹性部件62、在所述垂直部42的端部安装的止动环63构成(参照图4、图5)。所述轴承61固定安装在镜腿4的前端部41,并且在内部安装有o型环等弹性部件62。并且作为止动环63使用e型环等,其作用在于防止轴承61从垂直部42脱落。也可以使用c型环等来代替所述e型环。或者,在所述垂直部42形成有两个供弹性部件62的突出部插入而用于定位的弯曲凹面状的槽42a,该槽42a的间隔是相当于透镜a的中心与透镜b的中心的距离的长度。

作为所述上下移动机构6的另一形态,可以使用作为后述鼻托上下移动机构的上下滑动机构7的机构。也就是说,与上下移动机构6相比,弹性部件62的安装可以不通过轴承61,而是在垂直部42的弯曲凹面状的槽42a的位置穿设贯通孔,在该贯通孔插入安装图6那样的草袋状的橡胶制或合成树脂制的弹性部件73,使弹性部件73的两端从垂直部42的外形突出。另一方面,可以是在轴承61的内部形成了一个供突出的弹性部件73插入而用于进行定位的弯曲凹面状的槽的构造(参照图7)。

另外,作为上下移动机构6的另一形态,可以是使用图17a至图17c所示的两片板簧82的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后文将对使用了所述板簧82的上下移动机构6详细地进行说明,因此在这里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标记7是为使鼻托部5上下滑动而设置的上下滑动机构(参照图6),该上下滑动机构7由从鼻梁2的中央悬吊的圆棒状的轴的悬吊轴71、作为插入该悬吊轴71的轴承的滑动轴承72、在所述悬吊轴71与滑动轴承72之间安装的弹性部件73、在所述悬吊轴71的端部安装的止动环74构成。在所述悬吊轴71穿设有两个贯通孔71a,该贯通孔71a的间隔是相当于透镜a的中心与透镜b的中心的距离的长度。并且在所述滑动轴承72的内部刻设有用于使弹性部件73的突出部嵌入的弯曲凹面状的槽72a,并且在所述滑动轴承72固定安装有鼻托部5。并且作为所述弹性部件73使用草袋状的橡胶制或合成树脂制的弹性部件,但也可以是其他弹性部件。例如,在使用o型环等作为所述弹性部件73的情况下,可以在悬吊轴71形成两个弯曲凹面状的槽来代替贯通孔71a、将o型环安装在滑动轴承72的内部的构造,也就是说,可以采用图4、图5所示的构造。作为所述止动环74使用c环等,但也可以使用止动环,例如e型环等。另外,可以是使用了图17a至图17c所示的两片板簧82的构造。

附图标记7a是作为鼻托上下移动机构的另一上下滑动机构(参照图8),该上下滑动机构7a至少由在鼻梁2的中央固定安装的环状的轴承75、作为插入该轴承75而能够上下移动的轴的滑动轴76、在所述轴承75与滑动轴76之间安装的草袋状的弹性部件73、在所述滑动轴76的上端部安装的止动环74、在所述滑动轴76的下端固定安装的筒体77构成,在所述筒体77固定安装有鼻托部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上下移动机构6可以是利用了上下滑动机构7或上下滑动机构7a的机构。

接着,基于图5对上下移动机构6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手指向箭头方向上抬起处于a状态d轴承61,o型环即弹性部件62从槽42a脱离,弹性部件62的内径与垂直部42的外径变得相同。此时,如b状态所示,弹性部件62被向轴承61的槽的里侧按压。如果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向上方移动,则弹性部件62嵌入槽42a,轴承61在c位置停止。

接着,基于图7对上下滑动机构7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手指向箭头方向上抬起处于a状态的滑动轴承72,使从悬吊轴71突出的弹性部件73从滑动轴承72的槽72a脱离,滑动轴承72如b状态所示地在与悬吊轴71之间产生间隙而变轻,因此这样地使其向上方移动。于是,从悬吊轴71突出的弹性部件73嵌入滑动轴承72的槽72a,滑动轴承72在c位置停止。此时,鼻托部5在a至c位置之间向上方移动。

图8是表示上下滑动机构7a的作用的图,基于该图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手指向箭头方向下拉动处于固定安装于a状态的鼻托部5的筒体77,使滑动轴76下方的弹性部件73从轴承75的槽75a脱离,滑动轴76在与轴承75之间出现间隙而变轻,滑动轴76自然下落而通过b位置,上方的弹性部件73与轴承75抵接,因此稍微用力拉,弹性部件73嵌入轴承75的槽75a,筒体77在c位置与滑动轴76一起下降而停止。此时,鼻托部5从a下降到c位置。

接着,基于图10a、图10b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图10a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该状态下佩戴眼镜时,眼睛的高度与透镜a的中心一致,因此非常容易看清物体,并且能够有效地使用透镜a的上下。之后,在使用透镜b时,首先用手指将轴承61向上方抬起,使弹性部件62从槽42a脱离。然后,进一步使轴承61向上方移动,则弹性部件62嵌入槽42a,轴承61在图10b的位置停止(参照图5)。此时,与上述透镜a时相同,透镜b的中心与眼睛的高度一致,因此在观察物体时能够正视,因此能够显著地减轻视疲劳。

以这种方式将轴承61向上方抬起,透镜保持框1向上方被抬起并且鼻托部5也被抬起,通过手指使滑动轴承72向下方下降。于是,从悬吊轴71突出的弹性部件73从滑动轴承72的槽72a脱离,滑动轴承72变轻,之后,从悬吊轴71突出的弹性部件73嵌入滑动轴承72的槽72a,滑动轴承72从图7的c滑动到a位置而停止。也就是说,在眼睛的位置从透镜a的中心移动到透镜b的中心的情况下,与透镜a时相同,鼻托部5、耳托部43、镜腿4、阶梯部40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通过以这种方式在使透镜保持框1上下移动的同时使鼻托部5也上下移动,即使在眼睛的位置从透镜a的中心移动到透镜b的中心的情况下,也能够与透镜a时同样地使鼻托部5、耳托部43、镜腿4、阶梯部40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此时,如果使用凹透镜作为透镜a、使用凸透镜作为透镜b,则能够迅速解决现有的问题。也就是说,1)即使在对驾驶席的导航或音响设备等进行了操作之后立即观察前方,也能够防止焦点不能对合而使前方模糊或在距离感上感到异常。2)在电脑前确认了手边的数据或文字后再观察屏幕时,不会使细小的文字难以被看到,并且,不会感到眩晕感,能够减轻视疲劳,缓解头痛和肩酸等。3)能够防止在下楼梯时足下模糊而难以迈步,能够防止台阶踏空的事故。4)在一边看电视一边读报纸或杂志时能够减少散焦。5)在岩石边垂钓的情况下,即使在鱼钩上装好饵料后立即在岩石边走动,头也几乎不会碰到岩石。

或者,在使用太阳镜作为作为透镜a、使用凸透镜作为透镜b时,尤其是在对驾驶席的导航或音响设备进行了操作之后立即切换为太阳镜而观察前方时,能够防止模糊或在距离感上感到异常,并且能够应对眩光。另外,如果使用可穿戴终端镜片作为透镜a、使用凸透镜作为透镜b,则能够使用透镜b作为眼镜并且不摘下眼镜地使用可穿戴终端。

这样,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产品,不重新佩戴眼镜就能够简单地单独使用两种透镜。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图11~图13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附图标记7是作为为使鼻托部5上下滑动而设置的鼻托上下移动机构的上下滑动机构(参照图14、图15),该上下滑动机构7由从鼻梁2的中央悬吊的圆棒状的悬吊轴71、插入该悬吊轴71的滑动轴承72、从所述悬吊轴71的外周突出地被安装的弹性部件73、所述止动环74构成。

图16是表示上下滑动机构7a的图,基于该图进行说明。与上下滑动机构7相比,成为轴承75固定安装在鼻梁2的中央,滑动轴76贯穿轴承75而上下移动的构造。也就是说,由能够上下移动的滑动轴76、在鼻梁2的中央固定安装的轴承75、安装于滑动轴76的弹性部件73、在所述滑动轴76的上端部安装的止动环74构成。并且在所述滑动轴76与上述同样地穿设有两个贯通孔,在所述轴承75的内部与上述同样地刻设有供弹性部件73的突出部嵌入的弯曲凹面状的槽75a。此时的鼻托部5固定安装在滑动轴76的下端部。

附图标记8是设置在透镜保持框1的外侧且与镜腿4的前端连结的上下移动机构,该上下移动机构8至少由在透镜保持框1的外侧固定安装的l状的固定板81、贯穿该固定板81而能够上下移动地配置的一对板簧82、配置在固定板81的上方且固定安装在板簧82的一端的可动板83、固定安装在板簧82的另一端的防脱落部件84构成,将镜腿4的前端连结于可动板83。优选所述上下滑动机构7和上下移动机构8的移动距离是相当于上下配置的透镜a的中心与透镜b的中心的间隔距离的长度。并且所述板簧82使弯曲的部分如图17a~图17c、图18那样安装。

图18、图19a~图19c是在本实施方式的上下移动机构8中具备引导机构部85的图,基于该图对引导机构部85进行说明。作为该引导机构部85,固定板81向外侧(在附图中为右侧)延伸,在该延伸的部分设有供引导棒851插入的孔,可动板83也同样地延伸,在该延伸的部分固定安装引导棒851的上端。另外使防脱落部件84同样地延伸,在该防脱落部件84固定安装引导棒851的下端。此时,在所述可动板83的侧面的大致中央如图18所示地连结镜腿4的前端。需要说明的是,可以使所述镜腿4的前端如图11所示地稍许弯折而固定安装在可动板83的上部,但在这种情况下,为使镜腿4的后端与透镜的中心高度一致,预先调节固定板81的安装高度。

接着基于图15对上下滑动机构7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手指将处于a状态的滑动轴承72向箭头方向抬起,使从悬吊轴71突出的弹性部件73从滑动轴承72的槽72a脱离,滑动轴承72如b状态所示地在与悬吊轴71之间产生间隙而变轻,因此这样地使其向上方移动。于是,从悬吊轴71突出的弹性部件73嵌入滑动轴承72的槽72a,滑动轴承72在c位置停止。此时,鼻托部5在a至c位置之间向上方移动。在使鼻托部5向下方移动的情况下,向下拉滑动轴承72使其回到a位置即可。

基于图16对上下滑动机构7a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手指向箭头方向下拉处于a状态的鼻托部5,使滑动轴76的下方的弹性部件73从轴承75的槽脱离,滑动轴76在与轴承75之间产生间隙而变轻,滑动轴76自然下落,通过b的位置,上方的弹性部件73与轴承75抵接,稍微用力拉,使弹性部件73嵌入轴承75的槽,鼻托部5与滑动轴76一起下降而在c位置停止。因此,鼻托部5从a下降到c的位置。在使鼻托部5向上方移动的情况下,将鼻托部5抬起到a位置即可。

接着基于图17a~图17c对上下移动机构8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手指向上方抬起可动板83,使两片板簧82通过固定板81的四边形的孔81a,板簧82的膨胀程度变小,在可动板83来到大致中央时,两片板簧82的膨胀长度如图17b所示地成为最小。之后,进一步向上抬起可动板83,使防脱落部件84与固定板81抵接而如图17c所示地停止。之后,使通过固定板81的板簧82向下方移动而回到原位置,在图17a状态下使可动板83与固定板81抵接而停止。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可动板83来到(c)位置时,弹簧力向外侧作用,能够保持可动板83和防脱落部件84不下落的状态。

图19a~图19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上下移动机构8和引导机构部85的作用的图,相对于图17a~图17c,使引导机构部85协同动作。首先通过手指向上抬起可动板83,与上述同样地使两片板簧82通过固定板81的四边形的孔81a。此时,引导机构部85的引导棒851为使可动板83的上下移动顺畅,一边限制板簧82的扭转和晃动一边进行引导,能够使板簧82的膨胀情况顺畅地变小,使可动板83如图19b所示地通过大致中央。之后,进一步向上抬起可动板83,防脱落部件84与固定板81抵接而如图19c所示地停止。此时,可动板83由于引导棒851而稳定度更为增加。之后,通过固定板81的板簧82向下方移动而回到原位置,如图19a状态所示,可动板83与固定板81抵接而停止。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可动板83来到图19c的位置时,弹簧力朝向外侧作用,能够保持可动板83不下落的状态。

接着基于图20a、图20b对本发明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图20a状态进行说明。在该状态下佩戴眼镜时,佩戴者的眼睛的高度与透镜a的中心(附图中的单点划线)一致,因此非常容易看清物体,并且能够有效地使用透镜a的上下。该情况下的鼻托部5的位置处于图15的c状态。之后,在使用透镜b时,首先通过手指使可动板83向下方下降,使板簧82通过固定板81的四边形的孔81a,可动板83与固定板81抵接而如图20b所示地停止。该情况下的鼻托部5的位置处于图15的a状态。此时,与上述透镜a相同,透镜b的中心(附图中的单点划线)与佩戴者的眼睛的高度一致,在观察物体时能够正视,因此能够显著地减轻视疲劳。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可动板83上下移动,透镜保持框1相对地上下移动。并且通过使鼻托部5与可动板83的上下移动相对应地上下移动,在佩戴者的眼睛的位置从透镜a的中心移动到透镜b的中心的情况下,与透镜a时相同,鼻托部5、耳托部43、镜腿4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解决现有的问题,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基于图21、图22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附图标记4是前端能够折叠地被安装的镜腿,设有使该镜腿4的前端向下方弯曲而形成的弯曲部44。并且在后端部设有耳托部4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弯曲部44不是必要的。例如,可以如图22所示的双点划线那样使镜腿4的前端为笔直的。

鼻托部5至少由鼻垫51和支承棒52构成(参照图24)。该支承棒52的端部固定安装于后述滑动轴承72。

附图标记9是用于使透镜保持框1上下移动的上下移动机构,该上下移动机构9至少由在镜腿4的弯曲部44的前端固定安装的圆盘状的轴承部91、一端通过轴93轴支承于该轴承部91的平板状的动作臂92、将该动作臂92的另一端在透镜保持框1的外侧轴支承在中央高度位置的安装轴94、用于将动作臂92保持在规定位置的位置保持部件95构成(参照图22)。并且作为所述轴93,可以使用销,作为安装轴94,可以使用销或带头螺丝等。所述位置保持部件95由在轴承部91设置的凸部95a、卡止于该凸部95a并且在动作臂92的端部形成的缺口部95b、立设于透镜保持框1的外侧的销等的上限位部95c和下限位部95d构成。并且所述凸部95a形成为半球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上下移动机构9不限于上述结构,可以是使用动作臂92的结构。并且,所述位置保持部件95不限于上述结构。

附图标记7b是用于使鼻托部5上下移动的鼻托上下移动机构,该鼻托上下移动机构7b至少由从鼻梁2的中央悬吊的圆棒状的悬吊轴71、插入于该悬吊轴71而上下移动的滑动轴承72、在该滑动轴承72的内部安装的弹性部件78、在所述悬吊轴71的端部安装的止动环74构成(参照图24)。在所述悬吊轴71形成有两个供弹性部件78插入而用于进行定位的弯曲凹面状的槽71b,这两个槽71b的间隔与透镜保持框1的上下移动距离为相同尺寸。并且,作为所述弹性部件78,优选使用o型环,但可以使用其他弹性部件。并且作为止动环74,优选使用e型环,但只要能够防止滑动轴承72从悬吊轴71脱落,可以是其他结构,例如,可以使用c型环或带头锁紧螺丝等。需要说明的是,所述鼻托上下移动机构7b可以使用与使用动作臂的所述上下移动机构9相同的结构。并且,作为所述鼻托上下移动机构7b的其他结构,虽然没有未图示,但可以设置固定板来代替鼻梁2,准备与固定板相对的可动板,使以中央膨胀的方式安装的一对板簧的一端固定安装于固定板,使另一端安装于防脱落部件,在可动板的中孔插入板簧,在固定板与防脱落部件之间使可动板(相当于所述轴承)能够上下移动。

接着基于图23a至图23c对上下移动机构9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对图23a的状态进行说明。在该状态下佩戴眼镜时,眼睛的高度与透镜a的中心ca一致,因此非常容易看清物体,并且能够有效地使用透镜a的上下。接着在使用透镜b时,首先用单手握住透镜保持框1使其固定并且用另一只手握住镜腿4,向下方按压动作臂92,使动作臂92如附图中的箭头所示地以安装轴94为中心旋转而来到图23b的位置。此时,镜腿4朝向下方,因此使镜腿4处于水平状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所述单手握住透镜保持框1并且一起握住动作臂92而进行固定。而且为使镜腿4水平,以轴93为中心使镜腿4旋转。此时,在轴承部91的凸部95a,动作臂92的端部上浮若干,凸部95a进入缺口部95b下方,卡止状态被解除。之后,潜入动作臂92下方而旋转,凸部95a从另一缺口部95b而嵌入,如图23c所示地保持卡止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作用可以对镜腿4进行固定而将透镜保持框1向上方抬起。在这种情况下,鼻托部5也一起被抬起,因此通过手指向下方按滑动轴承72而使鼻托部5下降,能够与所述透镜a时同样地使透镜b的中心cb与眼睛的高度一致。因此,在观察物体时能够正视,能够显著地减轻视疲劳。预先将所述安装轴94侧的动作臂92的旋转力调节为在佩戴眼镜时能够保持透镜保持框1不旋转以上的力即可。

接着基于图25对鼻托上下移动机构7b的作用进行说明。首先,通过手指将处于a状态的滑动轴承72向箭头方向抬起,使o型环即弹性部件78从槽71b脱离,使弹性部件78的内径与悬吊轴71的外径相同。此时,如b状态所示,弹性部件78被向滑动轴承72的槽72a的里侧按压。在该状态下进一步向上方移动,使弹性部件78嵌入槽71b,滑动轴承72在c位置停止。此时,鼻托部5在a至c位置之间向上方移动。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鼻托部5处于c位置时是通过透镜a进行观察时,位于a位置时是通过透镜b进行观察时。

接着,对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进行说明。首先在使用透镜a时,镜腿4成为图23a的状态,鼻托部5处于图25中c的位置,并且成为配置在悬吊轴71的上部的状态。另一方面,在使用透镜b时,镜腿4处于图23c的状态,鼻托部5下降到图25中a位置,成为配置在悬吊轴71的下部的状态。这样,通过使镜腿4和鼻托部5上下移动,能够作为两个种类的透镜使用。而且,与现有产品不同,本发明在眼睛的位置从透镜a的中心ca移动到透镜b的中心cb的情况下,透镜a时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鼻托部5、镜腿4、耳托部43的位置关系不发生变化。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解决现有的问题,能够得到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附图标记说明

1透镜保持框;2鼻梁;3铰链;4镜腿;40阶梯部;41前端部;42垂直部;5鼻托部;6上下移动机构;61轴承;62弹性部件;63止动环;7,7a,7b上下滑动机构(鼻托上下移动机构);71悬吊轴(轴);72滑动轴承(轴承);73弹性部件;74止动环;75轴承;76滑动轴;77筒体;78弹性部件;8上下移动机构;81固定板;82板簧;83可动板;84防脱落部件;85引导机构部;9上下移动机构;91轴承部;92动作臂;93轴;94安装轴;95位置保持部件;95a凸部;95b缺口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