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燃气吹微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03564发布日期:2018-12-08 06:51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阻燃气吹微缆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阻燃气吹微缆。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运营商网络覆盖密度的日益增加,光缆布线日益密集,室内接入大多采用管道气吹微缆敷设,但光缆又常常扮演火灾导火线的角色,使火灾迅速扩大蔓延,并损坏贵重的电子仪器和设备,影响整个线路的正常运行甚至瘫痪,燃烧时产生的大量烟雾威胁着人生安全,因此,各大生产商都在研发高阻燃、低烟量、低热释放值、低酸度的阻燃气吹微缆,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没有特别满意的效果,一般存在的问题为,具有较好的阻燃效果,但是制备光缆套时,成型厚度大,机械性能无法保证,一些能制备厚度较薄的配方,则阻燃效果欠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阻燃气吹微缆,制备厚度薄,有效保证机械性能,并且具备良好的阻燃性能,保证光缆满足c类成束燃烧,高透光率,低酸值等优良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阻燃气吹微缆,包括中心加强件,中心加强件的外表面上绞合有松套管,松套管内设置有光纤单元和第一阻水物质,光纤单元为光纤束,第一阻水物质为阻水纤膏,在绞合的松套管外表面上包覆有外护套,外护套内还填充有缆膏;按重量份数计,外护套包括以下组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50-60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40-50份、阻燃剂45-60份、协同阻燃剂8-12份、增塑剂8-12份、润滑剂1-4份、偶联剂1-4份、相容剂1-3份、抗氧剂1-3份、炭黑2-3份、酰胺类爽滑剂1-2份。

进一步的,阻燃剂为无机氢氧化镁。

进一步的,协同阻燃剂为聚磷酸铵。

进一步的,外护套的厚度为0.7-1.3mm。

进一步的,按重量份数计,外护套包括以下组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55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45份、阻燃剂55份、协同阻燃剂9份、增塑剂11份、润滑3份、偶联剂2份、相容剂2份、抗氧剂2份、炭黑2份、酰胺类爽滑剂1份。

进一步的,按重量份数计,缆膏包括以下组份:基础油:70-88份,甲基硅油20-25份、胶凝剂2-4份、抗氧剂3-5份、吸氢剂5-9份、氮化硼3-9份、硅酮6-15份、以氟硅单体改性的弹性丙烯酸乳液8-16份和纳米ato水性浆料15-18份。

进一步的,在绞合的松套管外表面上还包覆有铠装层,外护套包覆在铠装层外表面,铠装层位于外护套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支撑筋条,支撑筋条沿铠装层轴向方向设置,相邻两个支撑筋条之间与铠装层表面配合形成填充腔,填充腔内设置有阻燃胶。

进一步的,在外护套和铠装层之间还包覆有屏蔽层,屏蔽层采用镀锌钢丝编织,编织密度不小于90%。

进一步的,松套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四个v型凹槽,v型凹槽沿轴向设置,四个v型凹槽两两配合设置,两个v型凹槽之间的松套管内壁设置为易拉条,两个易拉条相对设置,易拉条对应的松套管表面切设有断痕。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阻燃气吹微缆,创新采用高性能低烟无卤新材料构成的外护套,使成品光缆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光缆外表面低摩擦性能保证了良好的气吹效果,为光缆管道接入提供了解决方案,提高管道资源利用效率,另外,高性能低烟无卤外护料使得光缆在火灾发生时,蔓延速度低,发烟量小,热值释放低,酸值低,环保又安全,为多网融合建设作出了贡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松套管截面部分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松套管表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阻燃气吹微缆的一实施例,包括中心加强件1,中心加强件的外表面上绞合有松套管2,松套管内设置有光纤单元4和第一阻水物质5,光纤单元为光纤束,第一阻水物质为阻水纤膏,在绞合的松套管外表面上包覆有外护套6,外护套内还填充有缆膏7,

本申请所新开发的阻燃气吹微缆,区别于传统的气吹微缆产品,采用低烟、无卤、低摩擦外护套材料,不仅使光缆具有良好的气吹性能,可以一次性气吹1km以上,保证了光缆的机械性能,还使光缆具备了良好的阻燃性能,保证光缆满足c类成束燃烧,高透光率,低酸值等优良性能。

阻燃气吹微缆最主要是外护套的保护,外护套最先接触火源,因此外护套得材质需要采用高性能低烟无卤新材料,本申请提供的配方,能够使成品光缆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光缆外表面低摩擦性能保证了良好的气吹效果,为光缆管道接入提供了解决方案,提高管道资源利用效率,另外,高性能低烟无卤外护料使得光缆在火灾发生时,蔓延速度低,发烟量小,热值释放低,酸值低,环保又安全,为多网融合建设作出了贡献。

本申请配方采用无机氢氧化镁作为阻燃剂,为协同阻燃剂,保证护套材料满足c类成束燃烧,并具有高透光率,低酸值,降低了表面摩擦系数。具体的配方组分如下:按重量份数计,外护套包括以下组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55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45份、阻燃剂55份、协同阻燃剂9份、增塑剂11份、润滑3份、偶联剂2份、相容剂2份、抗氧剂2份、炭黑2份、酰胺类爽滑剂1份;

在生产时,阻燃气吹微缆采用二次被覆生产工艺,通过采用模芯和模套,降低松套管的外径及壁厚,更方便于气吹微缆的敷设。同时控制生产速度,保证松松套管的外表和质量,同时又能保证内部光纤的余长的精确控制,使得内部光纤的传输性能优于普通光缆。

当需要sz绞合时,可进行绞合工作;

接着制备外护套,阻燃气吹微缆既要保证气吹性能,又要保证阻燃性能,外部护套的厚度在保证光缆阻燃性能的前提下做到最小,通过上述配方形成的外护套能够做到厚度为0.7-1.3mm,精确控制外护套壁厚同时采用抽真空装置,精确控制光缆外表的纹路深度为0.2±0.1mm,保证气流能在光缆表面产生最大推力以保证气吹性能,降低光缆生产及维护的成本。

阻燃气吹微缆采用新型低烟无卤材料以及精密的工艺控制,使得其不仅能够实现普通微缆所无法达到的较高的刚性、韧性和气吹性能,亦实现了气吹敷设光缆所要求的光纤组装密度高、缆径小、重量轻等特点,采用的非金属结构可以有效防雷击和强电,其特别设计的紧密的光缆结构,可以有效防止套管回缩,并且高阻燃低烟无卤外护料,可以充分保证光缆的低蔓延率、低发烟量、低热释放、低酸值,而且降低了光缆的生产及后期维护成本,是气吹敷设方式的最佳选择,有效解决目前普通光缆成本高、施工难度大、扩容升级能力差的问题。

在一实施例中,按重量份数计,外护套包括以下组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50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40份、阻燃剂45份、协同阻燃剂8份、增塑剂8份、润滑剂1份、偶联剂1份、相容剂1份、抗氧剂1份、炭黑2份、酰胺类爽滑剂1份。

在一实施例中,按重量份数计,外护套包括以下组份: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eva60份、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50份、阻燃剂60份、协同阻燃剂12份、增塑剂12份、润滑剂4份、偶联剂4份、相容剂3份、抗氧剂3份、炭黑3份、酰胺类爽滑剂2份。

上述多个实施例中的,阻燃剂为无机氢氧化镁,协同阻燃剂为聚磷酸铵,大大提高阻燃效果。

为了提高耐高温效果,按重量份数计,缆膏包括以下组份:基础油:80份,甲基硅油23份、胶凝剂3份、抗氧剂4份、吸氢剂8份、氮化硼6份、硅酮12份、以氟硅单体改性的弹性丙烯酸乳液15份和纳米ato水性浆料16份。此缆膏配方在高温环境下具有良好的阻热效果,自身热传导效率低,有效保护内部光纤,并且在使用时还具有良好的弹性,整体结构稳定性,膨胀系数小,以保证光缆整体可靠性。

在一实施例中,按重量份数计,缆膏包括以下组份:基础油:88份,甲基硅油25份、胶凝剂4份、抗氧剂5份、吸氢剂9份、氮化硼9份、硅酮15份、以氟硅单体改性的弹性丙烯酸乳液16份和纳米ato水性浆料18份。

在一实施例中,按重量份数计,缆膏包括以下组份:基础油:70份,甲基硅油20份、胶凝剂2份、抗氧剂3份、吸氢剂5份、氮化硼3份、硅酮6份、以氟硅单体改性的弹性丙烯酸乳液8份和纳米ato水性浆料15份。

在绞合的松套管外表面上还包覆有铠装层8,外护套包覆在铠装层外表面,铠装层位于外护套一侧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支撑筋条,支撑筋条沿铠装层轴向方向设置,相邻两个支撑筋条之间与铠装层表面配合形成填充腔,填充腔内设置有阻燃胶9。铠装层和外护套配合形成两层保护效果;支撑筋条能够与外护套形成抵接,在外护套挤出成型时,支撑筋会因高温而与外护套形成一定的熔融结合,达到较佳的连接效果。并且相邻两个支撑筋条形成的填充腔也能够有效的保留阻燃胶,避免高温制备下对阻燃胶的破坏,阻燃胶能够延缓燃烧的时间,也具有一定的阻隔明火的效果,并且在燃烧后只有少量烟雾,有效保证光缆的阻燃效果。

在外护套和铠装层之间还包覆有屏蔽层10,屏蔽层采用镀锌钢丝编织,编织密度不小于90%,屏蔽层能够阻隔明火和有效保护光缆的信号传输不被干扰,并且将阻燃胶有效保留在填充腔内,加工更为便捷,还可以提高光缆的弯曲性能,不宜损坏。

由于光缆在连接时需要将光纤拨出,而采用剥皮工具会损伤光纤,因此在松套管的内壁上设置有四个v型凹槽11,v型凹槽沿轴向设置,四个v型凹槽两两配合设置,两个v型凹槽之间的松套管内壁设置为易拉条12,两个易拉条相对设置,易拉条对应的松套管表面切设有断痕13。在将光纤剥出时,只需要拉扯易拉条,由于在易拉条位于内壁的两侧设置有v型凹槽,易拉条与松套管本体之间易分开,v型凹槽形成断裂导向效果;在易拉条上的断痕能够在开剥足够长的距离后,分离的易拉条可以通过断痕快速拉断,避免未分离的易拉条被牵扯与松套管本体之间分开。

以上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