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43502发布日期:2018-12-11 23:20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面板与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经常需要处于特殊的工作环境中,军用或者车载显示用液晶显示装置,要求能适应的环境温度范围较大,有时甚至会要求在-20℃至55℃温度范围内能正常工作。但由于液晶材料在低温时粘滞系数加大,阈值电压升高,响应速度变慢,甚至出现液晶结晶现象,使得液晶显示装置不能正常工作。以夏普公司的宽温型液晶显示装置为例,常温型器件低温正常工作点为-5℃,宽温型器件低温正常工作点为-10℃,低于此温度后,液晶显示装置的响应速度就会变慢。因此在军用或者车载显示用液晶显示装置研制中,必须采取措施,拓宽液晶显示装置的低温工作范围,确保其在低温环境中能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解决液晶显示面板和液晶显示装置在低温工作时响应速度过慢的问题。

首先,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与围绕所述显示区设置的非显示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包括:第一衬底,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衬底上的多条栅线、多条数据线与多行多列子像素,所述多行多列子像素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基板包括第二衬底;液晶层,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加热电源端子,位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加热电源端子包括输出高电压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与输出低电压的第二加热电源端子;至少一个加热电极,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和所述第二衬底之间,用于为所述液晶层加热,每个加热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子电极,每个加热电极的两端分别电连接至第一加热电源端子与第二加热电源端子。

其次,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

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以及夹持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并在第一基板的第一衬底与第二基板的第二衬底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电极,每个加热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子电极,也就是将加热电极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内部,加热电极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作用到液晶层内的液晶分子,从而达到使得液晶显示面板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启动的目的,并保证液晶响应速度,同时,不同的加热电极电连接至不同的加热电源端子,实现每个加热电极的单独控制,可以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稳定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彩色滤光层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的其中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为沿图5中a1-a2方向的截面图;

图7为沿图5中a3-a4方向的截面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沿图8中b1-b2方向的截面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的又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为沿图10中c1-c2方向的截面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再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将参照本发明实施例的附图,通过实施方式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以及夹持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并在第一基板的第一衬底与第二基板的第二衬底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加热电极,每个加热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子电极,也就是将加热电极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内部,加热电极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作用到液晶层内的液晶分子,从而达到使得液晶显示面板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启动的目的,并保证液晶响应速度,同时,每个加热电极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输出高电压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与输出低电压的第二加热电源端子,实现每个加热电极的单独控制。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液晶显示面板100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以及液晶层30,位于第一基板10和第二基板20通过周边封框胶密封形成的盒装空间内,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实现图像显示。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例如可以为阵列基板,包括第一衬底101与形成在的第一衬底101上的像素阵列,位于显示区内,在驱动信号作用下产生驱动电场作用于液晶层30。第二基板20例如可以为彩膜基板,包括第二衬底201以及形成在第二衬底201上的彩色滤光层。当然本发明实施例对比并不做限制,彩色滤光层例如也可以位于第一基板上,或者液晶显示面板内不再设置彩色滤光层,只显示黑白图像。

液晶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至少一个加热电极15,位于液晶显示面板100的内部,或者说,加热电极15位于第一基板10的第一衬底101的朝向液晶层30的一侧,当然,也可以为加热电极15位于第二基板20的第二衬底201的朝向液晶层30的一侧,如此,使得加热电极15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作用于液晶层30内的液晶分子,不再间隔基板的衬底,提高加热效果。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加热电极15位于第一基板10上,且位于其第一衬底101的朝向液晶层30的一侧。

下面以第一基板10为阵列基板为例进行具体描述。具体请参考图2所示,图2为图1所示液晶显示面板中第一基板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基板10包括第一衬底101与形成在第一衬底101上的像素阵列,上述像素阵列包括栅线11和数据线12,依次设置在第一衬底101上,其中,栅线11沿行方向(图2中d1所示的方向)延伸并沿列方向(图2中d2所示的方向)排列,数据线12沿列方向延伸并沿行方向排列,栅线11与数据线12相互绝缘交叉设置限定多个子像素p。像素阵列包括多行子像素与多列子像素,同一条数据线12与位于同一列的子像素p连接,同一条栅线11与位于同一行的子像素p连接,每个子像素p中设置有像素电极14和至少一个显示用开关元件k,该显示用开关元件k例如可以为薄膜晶体管,薄膜晶体管的栅极连接至与其对应的一条栅线11,薄膜晶体管的源极连接至与其对应的一条数据线12,薄膜晶体管的漏极连接至与其对应的像素电极14。第一基板10还包括显示驱动电路,如图4所示的栅极驱动电路111与数据线驱动电路121,位于非显示区内,多条栅线11连接至栅极驱动电路111,多条数据线12连接至数据驱动端子121,栅极驱动电路111通过栅线11为每个子像素p传输扫描信号,数据驱动端子121通过数据线12为每个像素p传输数据信号。

第一基板10还包括多个开口区和围绕开口区设置的遮光区,每个开口区位于每个子像素p内,允许光线穿过以显示图像,栅线11与数据线12位于遮光区内。

进一步的,液晶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彩色滤光层21,彩色滤光层21包括多个色阻212与围绕色阻212设置的黑矩阵211。色阻212例如可以包括颜色不同的第一色阻212a、第二色阻212b、第三色阻212c,分别与每个子像素p的开口区对应设置,第一色阻212a、第二色阻212b、第三色阻212c例如可以分别为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分别与三个相邻的子像素p对应设置形成一个像素单元。黑矩阵211位于相邻的色阻212之间用以将相邻的色阻212间隔开,防止混色,同时黑矩阵211与第一基板10上的遮光区对应设置,栅线11与数据线12位于黑矩阵211的覆盖范围内,可以防止由于金属反光导致的漏光现象。当然,彩色滤光层21也可以位于第一基板10上,黑矩阵211覆盖的区域形成遮光区,本发明实施例对此并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基板10还包括多个加热电极15,位于第一衬底101的朝向液晶层30的一侧,每个加热电极15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相互连接的子电极151。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a与围绕显示区aa设置的非显示区bb,每个加热电极15包括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151a与第二子电极151b,其中,第一子电极151a与第二子电极151b分别沿行方向延伸并跨过一行子像素p,第一子电极151a的一端为每个加热电极15的首端,第二子电极151b的第一端为每个加热电极15的末端,第一子电极151a的第二端与第二子电极151a的第二端位于第一基板10的同一侧的非显示区内,且第一子电极151a的第二端与第二子电极151b的第二端通过一个沿列方向延伸的连接电极152连接,第一子电极151a、第二子电极151b与连接电极152例如可以为相同材料、在同一道成膜工艺中形成。例如可以为:第一子电极151a横跨第x行子像素p,第二子电极151b横跨第x+1行子像素p,第一子电极151a的第二端与第二子电极151b的第一端直接接触,其中,x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加热电极15还包括加热电源端子25,位于第一基板10的非显示区bb内,在本实施例中,栅极驱动电路111位于第一基板10的在行方向上的一端,加热电源端子25与栅极驱动电路111分别位于显示区aa左右两侧的非显示区bb内。每个加热电极15至少包括一个输出高电压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输出低电压的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每个加热电极15的首端连接至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每个加热电极15的末端连接至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同时位于第一基板10的同一侧的非显示区bb内。加热电极在加热电源端子提供的直流电压的作用下升温,起到给液晶显示面板内的液晶分子预加热或者使液晶分子持续保持在一定温度下工作的目的。

如果将整个加热电极层连接至一条电源总线并通过该一条电源总线提供加热电源,会导致该条电源总线上的电流过大使其存在烧断的风险,在本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内设置有多个加热电极,不同的加热电极连接至不同的加热电源端子,实现每个加热电极的单独控制,提高了加热电极的稳定性与液晶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可以根据每个加热电极所在区域的温度不同给其不同的加热电源,例如,由于越靠近液晶显示面板的周边区域其热量散失的越快,可以通过电压控制使得越靠近周边区域的加热电极的热量产生速率越快,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温度均匀性。

液晶显示面板例如还包括一加热控制模块,该加热控制模块例如可以设置于第一基板的非显示区,也可以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用的驱动电路板上,当然也可以设置于单独设置的加热结构用驱动电路板上,本发明对此并不做限定。加热控制模块与加热电源端子25连接,进而与加热电极连接,加热电极在加热控制模块提供的直流电压的作用下升温,起到给液晶显示面板内的液晶分子预加热或者使液晶分子持续保持在一定温度下工作的目的。其中,液晶显示面板例如可以包括待机阶段(此时,液晶显示面板所在的液晶显示装置处于关机状态,也即不工作的状态)、预开启阶段(此时,液晶显示面板所在的液晶显示装置即将开启但并未开启的状态,需要在此阶段内给液晶显示面板进行预加热,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在低温状态下的开启速度与显示效果,或者说预加热状态),以及工作阶段(此时,预加热已经完成,液晶显示装置已经开启,处于工作状态)。在预开启阶段,使得加热电极连接至加热控制模块上的加热电位接口,并使其处于工作状态,通过加热电极产生的热量同时给显示面板加热,相比于在液晶显示面板外部设置加热片的加热方式,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液晶显示面板内内置加热电极给液晶显示面板加热,可以使得热量直接作用于液晶层,提高了加热速度,进而提高了低温环境下的开机速度。进一步的,在液晶显示面板的工作阶段,在特殊的工作环境下,根据需要可以持续给液晶显示面板加热,以保持液晶层内的液晶分子处于合适的工作温度下,以减少其粘滞阻力,提高液晶分子的状态变化速度,改善显示图像拖尾现象,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

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例如,还可以在液晶显示面板内设置有温度传感器与加热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液晶显示面板的温度低于预设的某个温度值时,加热控制器控制加热控制模块工作,进而控制加热电极进行加热以使液晶显示面板正常工作。

关于第一基板10的像素阵列与加热电极15的具体位置结构,请参考图5、6、7所示。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的其中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图6为沿图5中a1-a2方向的截面图,图7为沿图5中a3-a4方向的截面图。每个加热电极15包括一个或者多个子电极151,每个子电极151沿着两行子像素p之间的遮光区穿过显示区aa,具体的,第一基板10包括:第一衬底101;位于第一衬底101的朝向液晶层一侧的第一金属层m1,第一金属层m1包括多条栅线11与显示用开关元件k的栅极,多条栅线11分别连接至对应显示用开关元件k的栅极;第二金属层m2,位于第一金属层m1上,并与第一金属层m1通过栅极绝缘层102绝缘间隔,第二金属层m2包括多条数据线12与显示用开关元件k的源极、漏极,多条数据线12分别连接至对应显示用开关元件k的源极;钝化层103,覆盖第二金属层m2,起到绝缘间隔的作用,并可以对栅线11、数据线12形成的段差进行平坦化;第二电极层i2,位于钝化层103上,包括公共电极13;第一电极层i1,位于第二电极层i2上并通过绝缘间隔层104与第二电极层i2绝缘间隔设置,第一电极层i1包括像素电极14,在每个子像素内,像素电极14包括多个条状电极141。第一电极层i1与第二电极层i2为透明导电材料形成,例如可以为氧化铟锡等透明金属氧化物材料,以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透过率。第一基板10还包括有源层,该有源层与显示用开关元件l的栅极具有重叠区域形成显示用开关元件的沟道区k,位于显示用开关元件k的源极与漏极之间。

每个条状电极141例如可以通过依次贯穿绝缘间隔层104、第二电极层i2、钝化层103的过孔与对应显示用开关元件k的漏极连接,工作过程中,在栅线11提供的扫描信号的控制下,接收数据信号。公共电极13例如可以通过公共信号线或者直接连接至驱动集成电路的公共信号源,接收公共信号,与像素电极一起作用,在液晶显示面板内产生一平行电场,驱动液晶分子使其分子状态随之发生改变,允许或者阻止光线的通过。

进一步的,第一基板10还包括加热电极15,加热电极15包括多个子电极151,每个子电极位于两行子像素之间的遮光区内,并沿着行方向穿过整个显示区aa。可以减少加热电极15与其它导电层的电容耦合作用对开口区内液晶分子状态变化的影响,或者说即使存在加热电极15与其它导电层的电容耦合作用,加热电极15与其它导电层的电容耦合作用也发生在黑矩阵的覆盖范围内,该区域内液晶分子的状态变化产生的杂散光线会被黑矩阵阻挡住,不会对图像显示效果产生影响,或者说影响非常小,从而可以尽可能减小加热电极的引入对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的影响。

加热电极15例如可以和像素电极14采用同材料同层形成,或者采用同一道掩膜版、同一道曝光工序形成,从而加热电极15的引入并不会导致液晶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的增加,减小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同时在制造过程中不用引入新的掩膜版,也不会增加制程工序,可以减小生产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的伪双畴结构,具体的:在每个子像素p内,像素电极14包括多个相互连接且平行设置的条状电极141,例如可以通过在像素电极14上刻缝的方式形成多个条状电极141。条状电极141的延伸方向与行方向(图中d1所示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θ1,其中,45°<θ1<90°。多个子像素p包括相邻设置且沿列方向(图中d2所示的方向)排列的第一子像素p1与第二子像素p2,第一子像素p1内的条状电极141与第二子像素p2内的条状电极141相对于行方向对称设置,该设计能够提供比单畴技术更宽的视角,满足用户日益提高的显示品质要求。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子电极151沿着行方向延伸,位于两行相邻的子像素之间,或者说位于两行相邻的开口区之间的遮光区内,并避开显示用开关元件的沟道区k1所在区域,防止加热电极产生的热量直接作用于沟道区k1,损害显示用开关元件的性能,可选的,子电极151与开关元件的沟道区k1所在区域之间的最小距离大于等于50um。

在上述伪双畴结构的第一基板上,由于第一子像素p1内的条状电极141与第二子像素p2内的条状电极141相对于行方向对称设置,对于第一子像素p1内的条状电极141与第二子像素p2内的条状电极141的交界处的液晶分子,其受到的上下两部分像素电极产生的电场的作用会相互抵消,使存在于此处的液晶分子旋转方向较之于开口区稍显混乱,出现黑色畴线现象,一般通过加宽遮光区或者加宽黑矩阵的方式改善该黑色畴线现象,本实施例将子电极151设置于该对应位置处,并位于黑矩阵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加大子电极151的宽度从而提高加热效果,同时可以进一步减小加热电极的引入对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设置为:栅线11与子电极151至少部分重叠设置,或者设置为,子电极151位于栅线11的覆盖范围内,从而使得子电极151的引入并不会导致其所在遮光区宽度的增大,尽可能的减小或者消除加热电极的引入对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口率的影响。

当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加热电极的每个子电极的走线方式也可以为图8、9所示额样子,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的另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图9为沿图8中b1-b2方向的截面图,如图8、9所示,第一基板包括多个开口区和围绕开口区设置的遮光区,每个开口区位于每个子像素p内,栅线11与数据线12位于遮光区内。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电极层i1与第二电极层i2,第二电极层i2位于第一电极层i1与第一衬底101之间,或者说第二电极层i2位于第一电极层i1的远离液晶层的一侧,第一电极层i1包括像素电极14,第二电极层i2包括公共电极13,至少部分加热电极15从第一基板的开口区内穿过,加热电极15所在的膜层位于第二电极层i2与第一衬底101之间,在第二电极层i2的屏蔽作用下,即使加热电极15与其它导电层之间存在耦合电场,也不会对液晶显示面板的平行电场产生影响。加热电极15所在的膜层例如可以位于第二电极层i2与第一金属层m1之间,并通过钝化层104与第二电极层i2绝缘间隔设置、通过栅极绝缘层102与第一金属层m1绝缘间隔设置。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加热电极15所在的膜层与第一金属层m1之间设置有用于形成数据线12的第二金属层(图中未示出),第二金属层位于栅极绝缘层102与加热电极15所在的膜层之间,且通过一层间绝缘层102'与加热电极15所在的膜层绝缘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在每个子像素p内,像素电极14包括多个相互连接且平行设置的条状电极141,多个条状电极141例如可以是通过在像素电极14上刻缝形成,每个条状电极14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支电极141a与第二支电极141b,第一支电极141a所在直线的延伸方向与行方向(图中d1所示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β1,其中45°<β1<90°。第二支电极141b与第一支电极141a相对于行方向对称设置,同一个条状电极141的第一支电极141a与第二支电极141b在连接处形成第一拐角142。在同一行子像素p内,全部子像素内的第一拐角142的顶点位于同一个子电极151的覆盖范围内,或者说,每个子电极151位于第一支电极141a与第二支电极141b的交界位置处,沿着同一行子像素p内该交界位置处延伸并贯穿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在上述伪双畴结构的第一基板上,由于第一支电极141a与第二支电极141b相对于行方向对称设置,对于第一支电极141a与第二支电极141b的交界位置处的液晶分子,其受到的上下两部分的像素电极产生的电场的作用会相互抵消,使存在于该交界位置处的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较之于透光区稍显混乱,或者不再随着电场方向发生旋转,使得该交界位置处出现黑色畴线现象,形成非透光区,本实施例将每个子电极设置于该对应位置处,在达到加热目的的同时可以减小加热电极的引入对显示效果的影响,或者说,加热电极的引入并不会减小透光区的面积,从而并不会影响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在本实施例中,子电极的材质例如可以为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本实施例对次并不做限制。由于子电极所在的位置本来就是非透光区,因此即使子电极的材质为遮光的金属,也不会影响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基板的又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1为沿图10中c1-c2方向的截面图,图10、11所示的第一基板也是伪双畴像素结构,第一基板包括第一电极层i1与第二电极层i2,第二电极层i2位于第一电极层i1与第一衬底101之间,或者说第二电极层i2位于第一电极层i1的远离液晶层的一侧,第一电极层i1包括公共电极13,第二电极层i2包括像素电极14。每个子电极151从第一基板的开口区内穿过,每个子电极151所在的膜层位于第二电极层i2与第一衬底101之间,在第二电极层i2的屏蔽作用下,即使加热电极15与其它导电层之间存在耦合电场,也不会对液晶显示面板的平行电场产生影响。公共电极13例如可以是整面式的,在每个子像素p内通过刻缝形成多个公共条状电极131,第二电极层i2包括多个像素电极14,分别对应位于多个子像素p内,每个子像素连接至对应显示用开关元件k的漏极,公共电极与像素电极一起作用在液晶显示面板内产生一平行电场,驱动液晶分子使其分子状态随之发生改变,允许或者阻止光线的通过。

子电极151所在的膜层例如可以位于第二电极层i2与第一金属层m1之间,并通过钝化层104与第二电极层i2绝缘间隔设置、通过栅极绝缘层102与第一金属层m1绝缘间隔设置。进一步的,还可以在子电极15所在的膜层与第一金属层m1之间设置有用于形成数据线12的第二金属层(图中未示出),第二金属层位于栅极绝缘层102与加热电极15所在的膜层之间,且通过一层间绝缘层102'与加热电极15所在的膜层绝缘间隔设置。加热电极15的材质例如可以为金属或者金属氧化物,本实施例对次并不做限制。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极结构与图4所示的结构类似,第一基板10还包括多个加热电极15,位于第一衬底101的朝向液晶层30的一侧,每个加热电极15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输出高电压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输出低电压的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每个加热电极15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相互连接的子电极。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每个加热电极15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151a与第二子电极151b,其中,第一子电极151a与第二子电极151b分别沿行方向延伸并跨过一行子像素p,且第一子电极151a与第二子电极151b的通过一个沿列方向延伸的连接电极152连接,第一子电极151a、第二子电极151b与连接电极152例如可以为相同材料、在同一道成膜工艺中形成。

可选的,连接电极152的靠近显示区aa的一侧与显示区aa之间的最小距离为l1,显示区aa内每个子像素p沿行方向的宽度为l2,其中l1≥2l2,如此可以保证液晶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内设置有足够的加热电极,提高液晶显示面板周边区温度,进而尽可能减小显示区边缘区域温度与中心区域温度的差异,增加液晶显示面板的温度均匀性。

可选的,第一基板10还包括防静电电路18,距离防静电电路18最近的加热电极15与防静电电路18之间的距离为l3,其中l3≥50um,防止加热电极15的热量对防静电电路18造成损伤。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电极15的具体走线方式例如可以如图5-11所示。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极结构与图4、12所示的结构类似。

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电极为透明金属氧化物材质,例如为氧化铟锡,以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透光率,或者可以与像素电极同层形成,以减少面板制程。每个加热电极15还包括位于其两端的跨接金属153,跨接金属153为金属材质,位于非显示区bb,或者说位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边框区,如可以与栅线或者数据线同层形成,加热电极15的多个子电极151穿过显示区aa延伸到非显示区bb,每个加热电极15的两端分别通过跨接金属153连接至对应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3。在液晶显示面板的边框区或者说周边走线区,受限于边框和台阶尺寸的要求,实际产品中周边走线区的走线非常密集,因此相比于显示区,此处跨接金属153的宽度也会设计的比较窄,若继续如显示区aa内一样用透明金属氧化物材质做的话其电阻会比较大,导致边框区或者说台阶区会产生较多的热量,导致面板温度不均,并可能对边框区内其它驱动电路造成损伤。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周边走线区设置金属材质形成跨接金属连接加热电极与加热电源端子可以解决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同时,当加热电极为透明金属氧化物材质且与像素电极或者公共电极同层形成时,导致加热电极的位于周边走线区的部分一般位于第一基板的最上层,没有其他图层保护,且从工艺上来讲,加热电极的位于周边走线区的部分位于台阶处,靠近第一基板的切割边缘,切割产生的玻璃碎屑易造成加热电极膜层划伤。而采用金属材质的跨接金属时,可以与栅线或数据线同层形成,即使在周边走线区,跨接金属上面也会有钝化层或者平坦层覆盖,不会出现划伤问题,提高了产品稳定性。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极结构与图4、12、13所示的结构类似,包括多个加热电极15,每个加热电极15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输出高电压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输出低电压的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加热电极15包括三个或者更多个子电极151,每个子电极沿着行方向延伸并穿过整个显示区aa。在每个加热电极15中,相邻子电极151通过位于非显示区bb内的连接电极152电连接。例如,在图4、12或13所示的加热电极的基础上,每个加热电极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子电极151c,每个第三子电极151c沿行方向延伸并跨过一行子像素,在列方向上,第三子电极151c位于第一子电极151a与第二子电极151b之间,且第一子电极151a通过第三子电极151c电连接至第二子电极151b。

每个加热电极15内的子电极151的个数可以根据液晶显示面板显示区的面积与加热电源端子输出的电压的大小进行设计,如此,在保证每个加热电极连接至独立的加热电源端子以保证其工作稳定性的同时,可以减少加热电源端子的数量,减少成本。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电极15的具体走线方式例如可以如图5-11所示。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极结构与图4、12、13所示的结构类似,包括多个加热电极15,每个加热电极15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输出高电压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输出低电压的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加热电极15只包括一个子电极151,子电极151沿着行方向延伸穿过整个显示区aa,每个子电极15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输出高电压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输出低电压的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分别位于显示区aa相对两侧的非显示区bb内。例如可以为:全部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栅极驱动电路111位于第一基板的同一侧的非显示区bb内,全部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与栅极驱动电路111分别位于第一基板的相对两侧的非显示区bb内。如此,可以分别单独控制每个子电极151,进一步提高加热电极的工作稳定性与液晶显示面板温度的均匀性。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电极15的具体走线方式例如可以如图5-11所示。

图1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极结构与图4、12、13所示的结构类似,包括多个加热电极15,每个加热电极15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输出高电压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输出低电压的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不同之处在于:加热电极15沿列方向延伸并沿行方向排列,其加热电源端子25与数据驱动端子121分别位于显示区aa的上下两侧的非显示区bb内,每个加热电极15包括至少一个沿列方向延伸的子电极151。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加热电极15至少包括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电极151a与第二子电极151b,第一子电极151a与第二子电极151b分别沿列方向延伸并跨过一列子像素,第一子电极151a的一端电连接至第二子电极151b,第一子电极151a的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第二子电极151b的一端电连接至第一子电极151a,第二子电极151b的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0只包括一个加热电极15,该一个加热电极15包括多个沿行方向延伸并沿列方向排列的多个子电极151与两条位于非显示区bb内并沿列方向延伸的总电极151',分别为第一总电极151a'与第一总电极151b',每个子电极沿行方向延伸穿过整个显示区aa,第一总电极151a'与第一总电极151b'分别位于显示区aa左右两侧的非显示区bb内,多个子电极151的两端分别连接至第一总电极151a'与第一总电极151b'。且每个加热电极15还包括多个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多个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多个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多个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分别位于显示区aa两侧的非显示区bb内,两个总电极151'中的其中一个如第一总电极151a'通过多个电源连接线154连接至多个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两个总电极151'中的另一个如第二总电极151b'通过多个电源连接线154连接至多个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可以减少电源总线被烧坏的危险增大面板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加热电极15中每个子电极151的具体走线方式例如可以如图5-11所示。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电极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极结构与图4、12、13所示的结构类似,包括多个加热电极15,每个加热电极15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输出高电压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251与输出低电压的第二加热电源端子252,每个子电极151沿着行方向延伸穿过整个显示区,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子电极151在其延伸方向上呈弓字形走线,包括多个凸起部t1与凹陷部t2,凸起部t1与凹陷部t2交替设置,使得加热电极在显示区的排布更加均匀,进一步提高液晶显示面板的加热均匀性。

具体的,可以如图18所示的结构: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子电极151的凸起部t1在列方向上正对设置,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子电极151的凹陷部t2在列方向上正对设置,例如,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n条子电极与第n+1条子电极,第n条子电极的凸起部t1与第n+1条子电极的凸起部t1在列方向上正对设置,第n条子电极的凹陷部t2与第n+1条子电极的凹陷部t2在列方向上正对设置,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也可以如图19所示的结构: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子电极151的凸起部t1在列方向上错开设置,在列方向上相邻的两个子电极151的凹陷部t2在列方向上错开设置,例如,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相邻设置的第n条子电极与第n+1条子电极,第n条子电极的凸起部t1与第n+1条子电极的凹陷部t2在列方向上正对设置,第n条子电极的凹陷部t2与第n+1条子电极的凸起部t1在列方向上正对设置,其中,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进一步提高加热电极的分布均匀性。

关于每个子电极151在像素阵列中的走线方式,可以设置为:每个子电极151包括包括凸起部t1的上边沿s1、凹陷部t2的下边沿s2,以及上边沿s1与下边沿s2之间的连接线s3,上边沿s1与下边沿s2分别位于相邻像素行之间的遮光区内,连接线s3位于相邻像素列之间的遮光区内。

当然,也可以如图20所示的走线方式,每个子电极151在其延伸方向上呈波浪形走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对向设置的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以及夹持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并在第一基板的第一衬底与第二基板的第二衬底之间设置有多组加热电极,每组加热电极包括至少一个加热电极,也就是将加热电极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内部,加热电极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作用到液晶层内的液晶分子,从而达到使得液晶显示面板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启动的目的,并保证液晶响应速度,同时,每个加热电极的两端分别连接至输出高电压的第一加热电源端子与输出低电压的第二加热电源端子,实现每组加热电极的单独控制,相比于整个加热层连接至一条总线而导致总线电流过大而被烧断的风险,提高液晶液晶显示面板的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可以在低温环境下正常启动与工作,如图21所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液晶显示面板以及壳体,其中,壳体形成容置空间,用于容纳显示面板,壳体可以是硬质的,也可以是柔性的,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可以是电脑、电视、车载显示装置等其他具有显示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