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690954发布日期:2019-01-22 18:50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道路交通标志用膜片,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道路交通标志通常采用将反光膜粘贴在刚性较强的基板上制作而成,因为反光膜独特的内部结构可以让光沿入射方向逆回射到光源处,在夜晚或黑暗环境中,只要有光源照射,反光膜强烈的逆反射光可以让车辆驾乘人员清楚辨识标志的内容,起到很好的安全警示、指示作用。但是反光膜这种被动反光的特性在交通参与者越来越广泛、参与行为越来越多样化、交通坏境越来越复杂的当今社会,也暴露出一些弊端:如慢行人员、自行车骑行人员由于缺少照射光源,难以清楚地辨识指示标志的内容;同时在雨雾天气,特别是雾霾天气,反光膜因受光源照射强度大幅降低的影响,其自身的反光强度也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车辆驾乘人员对标志内容的辨识。因此,在机场、港口、车站等人流、车流量大的区域以及容易受雨雾影响的路段,越来越多的开始设置一种带有背部照明光源的标志。如公开号为“cn104361843a”且名称为“led背投式主动发光道路交通标志”的发明专利申请文献、公开号为“cn104835428a”且名称为“一种全透型发光道路标志”的发明专利申请文献、公开号为“cn207032077u”且名称为“背投式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的实用新型专利文献、公开号为“cn204005663u”且名称为“一种用于交通标志的led隧道灯”的实用新型专利文献,这些专利文献都无一例外的述及了将反光膜和主动照明光源相结合从而制作出兼具主动发光和被动反光性能的交通标志的技术方案。这种新型的交通标志可以为更多的交通参与者提供更趋于全天候的指示和警示信息。

上述的新型交通标志为了让背部照明光源发出的光能充分投射到标志表面,使标志表面有足够的光照度,从而让行人或驾乘人员在没有外来光源照射的情况下,仅依靠标志自带的背部光源所发出的光也能看清标志内容,不仅需要反光膜所粘贴的基板具有优异的透光性,更需要反光膜自身也具有很好的光透过性。才能让位于反光膜背部的照明光源所发出的光尽可能多的穿透反光膜,到达反光膜的外表面“点亮”标志。而传统的玻璃微珠型反光膜,通常以气相涂覆获得的金属蒸镀层作为反射层以提升和获得较高的反光性能,然而金属反射层由于其自身众所周知的屏蔽性能,使无论是从正面还是背面照射的光,都极难透射到对面;而传统的棱镜型反光膜因必须解决的亮度因素指标问题以及避免使用时因透底所致的颜色失真和辨识困难的问题,必须赋予反光膜很高的遮盖力,从而导致光的透射性极大的降低。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反光膜根本无法满足新型的、兼具主动发光和被动反光性能于一体的交通标志的要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开号为“cn105729941a”且名称为“一种可内部透光型微棱镜反光膜及其生产工艺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文献披露了一种可内部透光型微棱镜反光膜及其生产工艺方法,然而该专利文献披露的技术方案比较繁琐,而且其增加的具有背部光源透射性能的纳米有机物涂层位于反光膜的正面,不仅影响反光膜自身的反光性能、使其反光性能大幅降低,也会因为纳米有机涂层的户外稳定性不够而影响反光膜在户外长期使用的寿命。公开号为“cn106752128a”且名称为“一种矿井设备用发光反光安全膜及其制备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文献也披露了一种矿井设备用发光反光安全膜及其制备方法,其加工工艺同样繁琐、复杂,而且由该技术方案所获得的反光膜的反光性能非常低下,完全不能适用于道路交通标志的制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透光性反光膜存在的反光性能低、户外使用寿命短等缺陷,提供了一种新的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包括反射层、压敏胶层、离型层,所述压敏胶层的下表面与离型层的上表面粘接,还包括透射层,所述透射层的上表面与反射层的下表面粘接,所述透射层的下表面与压敏胶层的上表面粘接,所述透射层内设置有微细颗粒。

反射层能够将射向反射层上表面的入射光线进行逆向反射,实现本发明的反射功效。透射层能够让位于其背部的照射光源发出的光顺利地穿过透射层并由反射层下表面向反射层上表面的方向向外射出,从而实现了本发明的透射功效。透射层中的微细颗粒能够对背部照射光源发出的光起引导和传递作用,让背光源的光线在通过透射层时在各微细颗粒间不断的、连续的反射、散射和折射,从而将背光源发出的光引导和传递至反射层下表面,并最终从反射层上表面射出;而且由于光在各微细颗粒间的散射,让原本相对集中的背光源发出的光被扩散开,使得最终从反射层透出的光的照射范围更宽、照度更均匀;同时微细颗粒赋予了透射层一定的白度,使得反光膜颜色的色品坐标和亮度因素完全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本发明产品将对背部照射光源起传递和引导作用、让背部照射光线能透射到反射层上表面的透射层设置在反射层下表面,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从反射层上表面照射的外部照明光源的照射光线在穿过设置于反射层上表面的透射层时光强的衰减,同时也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设置于反射层上表面的透射层被光、水汽、温度变化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快速老化以致产品使用寿命短的缺陷,使得本发明产品的反射光强度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有效提升产品的反光性能和警示、识别效果的同时有效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所述反射层包括高透明耐候层、微结构反光层,所述微结构反光层的上表面与所述高透明耐候层的下表面粘接,所述微结构反光层的下表面与所述透射层的上表面粘接。

其中高透明耐候层能够对微结构反光层起到保护作用,延缓雨雪、高低温及紫外线等恶劣条件对微结构反光层的影响,从而增强产品的耐候性、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而微结构反光层能够对从微结构反光层上表面入射的光线进行逆向反射,也能够让从微结构反光层下表面射入的光线通过并向外射出,从而配合实现了反射、透射的功效。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微结构反光层上的微结构为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

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具有反光性能优异、稳定性好、加工效率高的特性,能够提升产品的反光性能,延长警示、识别距离,起到更好的指引、警示作用;同时也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所述的微结构反光层呈现无色、荧光黄绿色、荧光黄色、荧光红色中的任一种颜色。

荧光黄绿色、荧光黄色、荧光红色的微结构反光层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日间的醒目程度,从而提升产品的警示效果。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所述的高透明耐候层呈现无色、黄色、红色、蓝色或绿色中的任一种颜色。

黄色、红色、蓝色、绿色的高透明耐候层能够赋予产品相应的颜色,满足产品制作不同颜色交通标志的需求。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所述的高透明耐候层采用直接涂布或复合的方式获得。

直接涂布的方式在生产时更加快速,成本更低。而复合的方式得到高透明耐候层更加牢固,使用寿命更加长久。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所述的高透明耐候层为亚克力或聚四氟乙烯材质。

亚克力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化学稳定性和耐候性,而聚四氟乙烯具有抗酸抗碱、抗各种有机溶剂、极易清洁的特点,且具有耐高温的特点,选用以上两种材质得到的高透明耐候层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所述透射层内设置的微细颗粒为折射率在1.4~2.0的无机材料。

折射率在1.4~2.0的微细颗粒可以对照射到透射层的光线起到更好的引导、传播和扩散作用,使照射到透射层一侧的光线能够通过位于透射层内不同厚度层上的微细颗粒进行充分的、连续的反射和折射而尽可能多的穿过透射层从透射层的另一侧表面射出来。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所述的无机材料的材质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碳酸钙、氧化锌、锌钡白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这几种材质的微细颗粒,比较容易获得,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其折射率有助于照射光线的传播,同时其自身呈白色的色相也有助于改善成品的亮度因素和色品坐标。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所述微细颗粒的粒径为5nm~3000nm。

此粒径范围的微细颗粒在粘结料中更容易均匀分布,从而提高照射光线的穿透率。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取一基膜,先将表面带有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的圆辊状或带状模具a加热到基膜的玻璃化温度之上,再对基膜进行预加热并将预加热后的基膜通过弹性压辊a紧密的压合在转动或往复运动的模具a表面,使基膜呈熔融的流体状态并填满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在基膜冷却后将基膜从模具a上剥离,从而将模具a表面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转移到基膜上和模具a接触的一侧表面,从而形成反射层;

(b)取粘结料、微细颗粒、分散剂、润湿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并将所有组份置于设有搅拌装置和带有冷却夹套的封闭容器内,经高速搅拌后使所有组份分散、混合均匀,配制成混合料,然后将混合料制成厚度为10-70um的薄膜,形成透射层;

(c)将表面具有凸起的几何形状的模具b加热到步骤(b)中所述粘结料的软化温度之上,将步骤(a)制得的反射层上具有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的一侧表面和步骤(b)制得的透射层的一侧表面相对,使透射层的另一侧表面与模具b表面相对,并在弹性压辊b的紧密压合下使反射层、透射层两者一起同步滚过模具b表面,让熔融状态的透射层得以呈和模具b表面几何形状相一致的形状与反射层熔接在一起,制得半成品;

(d)取一基材a,在基材a的一侧表面涂覆有机硅离型剂,经烘箱热固化或uv光源照射固化后,制成离型材料,形成所述离型层;

(e)在离型材料涂有有机硅离型剂的一侧表面涂覆压敏胶,形成压敏胶层,将压敏胶层和经步骤(c)制得的半成品中透射层远离反射层的另一侧表面相对,并将压敏胶层和透射层贴合在一起,制得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

根据本发明的制作方法在制作时先对需要压制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的基膜进行预热,可以有效缩短将基膜加热到其玻璃化温度之上所需要的时间,并有助于排除基膜所吸收的空气中的水汽,从而有效提升压制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的效率,同时抑制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压制时空洞气泡的产生,提升反射层的外观质量和反光性能。在配制的透射层混合料中加入润湿剂、分散剂、紫外线吸收剂和光稳定剂,既有助于微细颗粒在粘结料中快速的均匀分散、让微细颗粒在粘结料中合理分布,从而提升背部照射光源透射的效率,而且能有效延缓粘结料在长时间光照条件下的老化速度,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通过步骤(c)这种热熔焊接的方法其熔接强度优于其他粘结方法,可以让反射层和透射层有机的熔接在一起,防止雨雪、水汽的侵蚀,有效提升产品的使用寿命。而采用有机硅作为离型材料的离型剂,可以提供耐久的、稳定的剥离力,便于用户储运、方便用户操作。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所述步骤(a)中,所述基膜的一侧表面通过弹性压辊a与模具a紧密压合之前预先在基膜与模具a非接触的另一侧表面设置一层高透明耐候层,所述高透明耐候层的厚度为20-80um,所述基膜从模具a上剥离后,模具a表面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转移到基膜上和模具a接触的一侧表面并形成微结构反光层,从而形成所述反射层。

所述高透明耐候层预先设置,可以让压制微结构反光层的设备更简洁,压制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时控制更方便;而将高透明耐候层厚度设置为20-80um,既能够保证高透明耐候层的保护效果,又能够避免高透明耐候层过厚而影响产品的反光、透射效果。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所述的高透明耐候层采用多层共挤法或溶液涂布法制得。

多层共挤法得到高透明耐候层更加牢固,使用寿命更加长久。而溶液涂布法在生产时更加快速,成本更低。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所述步骤(a)中,在基膜的一侧表面通过弹性压辊a与模具a紧密压合之前,取一厚度为20-80um的高透明耐候层和基膜另一侧表面相对并将高透明耐候层、基膜一同通过一加热的压合装置,在温度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将高透明耐候层和基膜贴合在一起,所述基膜从模具a上剥离后,模具a表面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转移到基膜上和模具a接触的一侧表面并形成微结构反光层,从而形成所述反射层。

选用既有的高透明耐候层和基膜在线复合后再同步压制微结构反光层,可以让高透明耐候层和基膜的颜色根据需要进行搭配,有利于降低原材料库存储备和方便生产调配;而将高透明耐候层厚度设置为20-80um,既能够保证高透明耐候层的保护效果,又能够避免高透明耐候层过厚而影响产品的反光、透射效果。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所述步骤(a)中基膜的材质为亚克力、聚碳酸酯、改性聚碳酸酯、改性聚酯、改性聚乙烯、聚氯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的任一种。

这些基材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有助于提升反光层的反射效果。同时其热可塑性较好,反射层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易于压制成型,和透射层易于熔接牢固。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所述步骤(b)中粘结料、微细颗粒、分散剂、润湿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比例为:

粘结料75~90份,

微细颗粒20~5份,

分散剂0.001~0.01份,

润湿剂0.001~0.01份,

光稳定剂2~0.1份,

紫外线吸收剂3~0.1份。

此配比下,既能保证微细颗粒能够充分均匀的分散在粘结料中,让微细颗粒满足引导和传播照射光线的要求,使透射层获得较高的光透过率;同时赋予透射层较好的耐光照性能,让透射层可以经长期的背光源照射而不粉化、不开裂且透光率不会显著下降。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所述步骤(b)中粘结料的材质为亚克力、聚酯、聚氨酯、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的任一种或任两种或任三种的组合。

这些材质的折射率和微细颗粒比较接近,有助于照射光线的传播;其热熔性较好,能够提升和反射层的熔接强度。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所述步骤(b)中混合料为液态,将呈液态的混合料经计量涂布装置定量涂布到基材b上,再经由干燥装置充分干燥,使混合料牢固附着在基材b上,形成所述透射层。

呈液态的混合料更容易让微细颗粒在其中均匀分散,而且对后续的制膜设备要求相对简单,设备投入较少。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所述步骤(c)中和反射层上具有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的一侧表面相对的是透射层的远离基材b的一侧表面。

透射层远离基材b一侧的表面和反射层上具有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的一侧表面相对并熔接在一起,可以明显提升两者的熔接强度,延长成品的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所述步骤(b)中混合料为固态粉末或固态颗粒,将呈固态的混合料经加热站加热熔融、塑化,并通过加压输送装置使其经由一狭缝式涂布装置挤压涂覆到混合料冷却辊上,经由混合料冷却辊的拉伸或挤压,形成所述透射层。

选用呈粉末或颗粒状的固态混合料,采用熔融的方法制膜,可以有效减少制膜过程中的废气,有效减轻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本发明产品采用无机的微细颗粒,比现有技术采用的纳米有机物具有更优异的光稳定性和界面反射效果,因此本发明产品具有更优异的光透过性和耐久性,可以有效降低背部照射光源的功率、节省能源、同时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本发明产品采用的核心反射元件为微结构,较现有技术采用的核心反光元件陶瓷微珠具有更高的反射效率和更简洁、环保的生产工艺,本发明产品的反光性能大幅提升5-10倍,生产过程更节能和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得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得到的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步骤(a)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步骤(c)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7、8、9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11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6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包括反射层1、压敏胶层3、离型层4,所述压敏胶层3的下表面与离型层4的上表面粘接,还包括透射层2,所述透射层2的上表面与反射层1的下表面粘接,所述透射层2的下表面与压敏胶层3的上表面粘接,所述透射层2内设置有微细颗粒21。

作为优选,所述反射层1包括高透明耐候层11、微结构反光层12,所述微结构反光层12的上表面与所述高透明耐候层11的下表面粘接,所述微结构反光层12的下表面与所述透射层2的上表面粘接。

作为优选,微结构反光层12上的微结构为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的微结构反光层12呈现无色、荧光黄绿色、荧光黄色、荧光红色中的任一种颜色。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透明耐候层11呈现无色、黄色、红色、蓝色或绿色中的任一种颜色。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透明耐候层11采用直接涂布或复合的方式获得。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透明耐候层11为亚克力或聚四氟乙烯材质。

作为优选,所述透射层2内设置的微细颗粒21为折射率在1.4~2.0的无机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的无机材料的材质为二氧化硅、二氧化钛、碳酸钙、氧化锌、锌钡白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作为优选,所述微细颗粒21的粒径为5nm~3000nm。

作为优选,一种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如图3所示,取一基膜13,先将表面带有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的圆辊状或带状模具a51加热到基膜13的玻璃化温度之上,再对基膜13进行预加热并将预加热后的基膜13通过弹性压辊a53紧密的压合在转动或往复运动的模具a51表面,使基膜13呈熔融的流体状态并填满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在基膜13冷却后将基膜13从模具a51上剥离,从而将模具a51表面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转移到基膜13上和模具a51接触的一侧表面,从而形成反射层1;其中可采用预热装置52对基膜13进行预加热,可采用基膜冷却辊54对基膜13进行冷却;

(b)取粘结料、微细颗粒21、分散剂、润湿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并将所有组份置于设有搅拌装置和带有冷却夹套的封闭容器内,经高速搅拌后使所有组份分散、混合均匀,配制成混合料,然后将混合料制成厚度为10um的薄膜,形成透射层2;

(c)如图4所示,将表面具有凸起的几何形状的模具b61加热到步骤(b)中所述粘结料的软化温度之上,将步骤(a)制得的反射层1上具有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的一侧表面和步骤(b)制得的透射层2的一侧表面相对,使透射层2的另一侧表面与模具b61表面相对,并在弹性压辊b62的紧密压合下使反射层1、透射层2两者一起同步滚过模具b61表面,让熔融状态的透射层2得以呈和模具b61表面几何形状相一致的形状与反射层1熔接在一起,制得半成品;

(d)取一基材a,在基材a的一侧表面涂覆有机硅离型剂,经烘箱热固化或uv光源照射固化后,制成离型材料,形成所述离型层4;

(e)在离型材料涂有有机硅离型剂的一侧表面涂覆压敏胶,形成压敏胶层3,将压敏胶层3和经步骤(c)制得的半成品中透射层2远离反射层1的另一侧表面相对,并将压敏胶层3和透射层2贴合在一起,制得具有反射和透射双重功效的膜片。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a)中基膜13的材质为亚克力、聚碳酸酯、改性聚碳酸酯、改性聚酯、改性聚乙烯、聚氯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的任一种。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b)中粘结料的材质为亚克力、聚酯、聚氨酯、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中的任一种或任两种或任三种的组合。

实施例2

所述步骤(b)中,取粘结料、微细颗粒21、分散剂、润湿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并将所有组份置于设有搅拌装置和带有冷却夹套的封闭容器内,经高速搅拌后使所有组份分散、混合均匀,配制成混合料,然后将混合料制成厚度为70um的薄膜,形成透射层2。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所述步骤(b)中,取粘结料、微细颗粒21、分散剂、润湿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并将所有组份置于设有搅拌装置和带有冷却夹套的封闭容器内,经高速搅拌后使所有组份分散、混合均匀,配制成混合料,然后将混合料制成厚度为40um的薄膜,形成透射层2。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所述步骤(a)中,所述基膜13的一侧表面通过弹性压辊a53与模具a51紧密压合之前预先在基膜13与模具a51非接触的另一侧表面设置一层高透明耐候层11,所述高透明耐候层11的厚度为20um,所述基膜13从模具a51上剥离后,模具a51表面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转移到基膜13上和模具a51接触的一侧表面并形成微结构反光层12,从而形成所述反射层1。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透明耐候层11采用多层共挤法或溶液涂布法制得。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3。

实施例5

所述步骤(a)中,所述基膜13的一侧表面通过弹性压辊a53与模具a51紧密压合之前预先在基膜13与模具a51非接触的另一侧表面设置一层高透明耐候层11,所述高透明耐候层11的厚度为80um,所述基膜13从模具a51上剥离后,模具a51表面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转移到基膜13上和模具a51接触的一侧表面并形成微结构反光层12,从而形成所述反射层1。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透明耐候层11采用多层共挤法或溶液涂布法制得。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3。

实施例6

所述步骤(a)中,所述基膜13的一侧表面通过弹性压辊a53与模具a51紧密压合之前预先在基膜13与模具a51非接触的另一侧表面设置一层高透明耐候层11,所述高透明耐候层11的厚度为50um,所述基膜13从模具a51上剥离后,模具a51表面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转移到基膜13上和模具a51接触的一侧表面并形成微结构反光层12,从而形成所述反射层1。

作为优选,所述的高透明耐候层11采用多层共挤法或溶液涂布法制得。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3。

实施例7

如图5所示,所述步骤(a)中,在基膜13的一侧表面通过弹性压辊a53与模具a51紧密压合之前,取一厚度为20um的高透明耐候层11和基膜13另一侧表面相对并将高透明耐候层11、基膜13一同通过一加热的压合装置7,在温度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将高透明耐候层11和基膜13贴合在一起,所述基膜13从模具a51上剥离后,模具a51表面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转移到基膜13上和模具a51接触的一侧表面并形成微结构反光层12,从而形成所述反射层1。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3。

实施例8

如图5所示,所述步骤(a)中,在基膜13的一侧表面通过弹性压辊a53与模具a51紧密压合之前,取一厚度为80um的高透明耐候层11和基膜13另一侧表面相对并将高透明耐候层11、基膜13一同通过一加热的压合装置7,在温度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将高透明耐候层11和基膜13贴合在一起,所述基膜13从模具a51上剥离后,模具a51表面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转移到基膜13上和模具a51接触的一侧表面并形成微结构反光层12,从而形成所述反射层1。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3。

实施例9

如图5所示,所述步骤(a)中,在基膜13的一侧表面通过弹性压辊a53与模具a51紧密压合之前,取一厚度为50um的高透明耐候层11和基膜13另一侧表面相对并将高透明耐候层11、基膜13一同通过一加热的压合装置7,在温度和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将高透明耐候层11和基膜13贴合在一起,所述基膜13从模具a51上剥离后,模具a51表面的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转移到基膜13上和模具a51接触的一侧表面并形成微结构反光层12,从而形成所述反射层1。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3。

实施例10

所述步骤(b)中混合料为液态,将呈液态的混合料经计量涂布装置定量涂布到基材b22上,再经由干燥装置充分干燥,使混合料牢固附着在基材b22上,形成所述透射层2。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c)中和反射层1上具有微细立方角锥体阵列结构的一侧表面相对的是透射层2的远离基材b22的一侧表面。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9。

实施例11

如图6所示,所述步骤(b)中混合料为固态粉末或固态颗粒,将呈固态的混合料经加热站84加热熔融、塑化,并通过加压输送装置83使其经由一狭缝式涂布装置82挤压涂覆到混合料冷却辊81上,经由混合料冷却辊81的拉伸或挤压,形成所述透射层2。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9。

实施例12

所述步骤(b)中粘结料、微细颗粒21、分散剂、润湿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比例为:

粘结料75份,

微细颗粒2120份,

分散剂0.001份,

润湿剂0.001份,

光稳定剂2份,

紫外线吸收剂3份,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11。

实施例13

所述步骤(b)中粘结料、微细颗粒21、分散剂、润湿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比例为:

粘结料90份,

微细颗粒215份,

分散剂0.01份,

润湿剂0.01份,

光稳定剂0.1份,

紫外线吸收剂0.1份,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11。

实施例14

所述步骤(b)中粘结料、微细颗粒21、分散剂、润湿剂、光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的添加比例为:

粘结料82.5份,

微细颗粒2112.5份,

分散剂0.005份,

润湿剂0.005份,

光稳定剂1.05份,

紫外线吸收剂1.55份,

其它实施方式同实施例1至11。

总之,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的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