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05321发布日期:2018-11-30 19:09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存在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以下称为“MFP”。)以及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收容显影剂的显影装置。显影装置具有显影辊。当伴随着显影辊的旋转,空气进入显影装置内时,显影装置内的压力增高。当显影装置内的压力增高时,显影装置内的含有调色剂的空气有时向显影装置外喷出。若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外喷出,则调色剂飞散到显影装置外,存在污染带电器等功能零部件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外飞散的显影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具有箱体、显影辊、间隙形成部件、遮蔽部件。显影辊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所述箱体的内部。显影辊具有显影极。显影辊通过被所述显影极的磁力承载的显影剂来进行显影。间隙形成部件在与所述显影辊之间形成第一间隙。间隙形成部件在与所述箱体之间形成第二间隙。间隙形成部件被设置于所述箱体。间隙形成部件相对于所述显影极,被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侧。遮蔽部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间隙。遮蔽部件相对于所述显影极,被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侧。遮蔽部件在所述箱体的内部被配置于与位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最上游侧的箱体内最上游磁极部相向的相向位置,或者所述相向位置的附近。

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箱体;显影辊,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具有显影极,通过被所述显影极的磁力承载的显影剂进行显影;间隙形成部件,其在与所述显影辊之间形成第一间隙,且在与所述箱体之间形成第二间隙,所述间隙形成部件设置于所述箱体并且相对于所述显影极,被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侧;以及遮蔽部件,其被配置于所述第一间隙,相对于所述显影极,被设置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下游侧,所述遮蔽部件在所述箱体的内部被配置于与位于所述显影辊的旋转方向最上游侧的箱体内最上游磁极部相向的相向位置,或者所述相向位置的附近。

通过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在第一输送极产生的调色剂飞尘滞留在显影装置内,因此,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外飞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概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5是图4的V向视图;

图6是将实施方式的遮蔽部件与壳体主体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的俯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中的空气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三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17是表示引导面的角度与发生不良打印张数的关系的图;

图18是表示第二开口的宽度与发生不良打印张数的关系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对同一结构添加相同的符号。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例如,图像形成装置1是复合机(MFP)。图像形成装置1读取在纸张等薄片状的记录介质(以下称为“薄片”。)上形成的图像来生成数字数据(图像文件)。图像形成装置1根据数字数据,使用调色剂在薄片上形成图像。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显示部110、图像读取部120、图像形成部130以及薄片托盘140。

显示部110作为输出接口来进行动作,进行文字和图像的显示。显示部110还作为输入接口进行动作,接受来自用户的指示。例如,显示部110是触摸屏式的液晶显示器。

例如,图像读取部120是彩色扫描仪。彩色扫描仪存在Contact Image Sensor(CIS)、Charge Coupled Devices(CCD)等。图像读取部120使用传感器,读取形成在薄片上的图像,生成数字数据。

图像形成部130使用调色剂在薄片上形成图像。图像形成部130根据通过图像读取部120读取到的图像数据或从外部设备接收到的图像数据来形成图像。例如,形成在薄片上的图像是被称为复印件、打印等的输出图像。

薄片托盘140将用于图像输出的薄片向图像形成部130供给。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概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是五连串联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作为调色剂,例如有消色调色剂、非消色调色剂(通常的调色剂)、修饰性调色剂等。消色调色剂具有通过外部刺激而消色的特性。所谓“消色”是指,使由与纸张的基底色不同的颜色(除了有彩色之外,还包括白色以及黑色等无彩色)形成的图像在视觉上无法看到。例如,所谓外部刺激是指,温度、特定波长的光、压力。在实施方式中,消色调色剂在到达特定的消色温度以上时消色。消色调色剂在消色后,达到特定的复原温度以下时产生颜色。

只要具有上述的特性,任何调色剂都可以用作消色调色剂。例如,消色调色剂的色剂也可以是无色染料。消色调色剂也可以适当地组合显色剂、消色剂、变色温度调节剂等。

另外,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比非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低。在此,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是指后述的消色调色剂模式时的加热辊40的温度。非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是指后述的单色调色剂模式时或彩色调色剂模式时的加热辊40的温度。

消色调色剂的定影温度比消色调色剂的消色处理的温度低。在此,消色调色剂的消色处理的温度是指后述的消色模式时的加热辊40的温度。

图像形成装置1具有扫描仪部2、图像处理部3、曝光部4、中间转印体10、清洁板11、成像部12~16、一次转印辊17-1~17-5、供纸部20、二次转印部30、定影装置32、排纸部33以及控制部(未图示)。以下,当不区别是哪一个一次转印辊时,简单地记作一次转印辊17。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薄片被从供纸部20向排纸部33输送,因此,设供纸部20侧为相对于薄片输送方向Vs的上游侧,设排纸部33侧为相对于薄片输送方向Vs的下游侧。

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转印中有第一转印工序以及第二转印工序。在第一转印工序中,一次转印辊17将各成像部的感光鼓上的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体10上。在第二转印工序中,二次转印部30通过层叠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将图像转印在薄片上。

扫描仪部2读取在作为扫描对象的薄片上形成的图像。例如,扫描仪部2读取薄片上的图像,生成红色(R)、绿色(G)、蓝色(B)的三原色的图像数据。扫描仪部2将生成的图像数据输出给图像处理部3。

图像处理部3将图像数据转换为各颜色的颜色信号。例如,图像处理部3将图像数据转换为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四种颜色的图像数据(颜色信号)。图像处理部3根据各颜色的颜色信号,来控制曝光部4。

曝光部4向成像部的感光鼓照射光(曝光)。曝光部4具有激光、LED等曝光光源。

中间转印体10是环状的带部件。中间转印体10沿图2的箭头A方向旋转。在中间转印体10的表面形成有调色剂的图像。

清洁板11除去附着于中间转印体10上的调色剂。例如,清洁板11是板状的部件。例如,清洁板11是聚氨酯树脂等树脂制。

成像部12~16使用各颜色(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为五种颜色)的调色剂来形成图像。成像部12~16沿中间转印体10依次设置。

一次转印辊17(17-1~17-5)在将各成像部12~16所形成的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体10上时使用。

供纸部20供给薄片。

二次转印部30具有二次转印辊30a以及二次转印对向辊30b。二次转印部30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转印在薄片上。

在二次转印部30中,中间转印体10和二次转印辊30a相接触。另外,在改善卡纸的方面,中间转印体10和二次转印辊30a也可以彼此分离地构成。

定影装置32使被转印在薄片上的由调色剂形成的图像通过加热以及加压而定影在薄片上。通过定影装置32形成有图像的薄片被从排纸部33向装置外部排出。

接着,对成像部12~16进行说明。成像部12~15分别收容有与彩色打印用的四种颜色对应的各颜色的调色剂。所谓彩色打印用的四种颜色是指,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彩色打印用的四种颜色的调色剂是非消色的调色剂。成像部16收容消色调色剂。成像部12~15和成像部16虽然收容不同的调色剂但结构是相同的。在此,以成像部12为代表对成像部12~16进行说明,省略针对其他成像部13~16的说明。

成像部12具有显影装置12a、感光鼓12b、带电器12c以及清洁板12d。

显影装置12a收容有显影剂。显影剂中包含有调色剂。显影装置12a使调色剂附着于感光鼓12b。例如,调色剂作为单组分显影剂,或者与载体组合而作为双组分显影剂来使用。例如,载体使用粒径为数十μm的铁粉或聚铁氧体粒子。在实施方式中,使用含有非磁性的调色剂的双组分显影剂。

感光鼓12b是图像承载体(图像承载机构)的具体例之一。感光鼓12b在外周面上具有感光体(感光区域)。例如,感光体是有机光导体(OPC)。

带电器12c使感光鼓12b的表面一样地带电。

清洁板12d除去附着在感光鼓12b上的调色剂。

接着,对成像部12的动作的概要进行说明。

感光鼓12b通过带电器12c带有规定的电位。接着,从曝光部4向感光鼓12b照射光。据此,在感光鼓12b上,被光照射的区域的电位发生变化。通过该变化,在感光鼓12b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感光鼓12b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12a的显影剂来显影。即,在感光鼓12b的表面上,形成通过调色剂来显影的图像(以下称为”显影图像“。)。

形成在感光鼓12b的表面上的显影图像通过与感光鼓12b相向的一次转印辊17-1,被转印在中间转印体10上(第一转印工序)。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第一转印工序进行说明。首先,与感光鼓12b相向的一次转印辊17-1将感光鼓12b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体10上。接着,与感光鼓13b相向的一次转印辊17-2将感光鼓13b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体10上。这样的处理在感光鼓14b、15b以及16b中也进行。此时,各感光鼓12b~16b上的显影图像以彼此重叠的方式被转印在中间转印体10上。因此,在通过成像部16之后的中间转印体10上,重叠转印有由各颜色的调色剂形成的显影图像。

另外,在进行仅使用非消色调色剂来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成像部12~15进行动作。通过这样的动作,在中间转印体10上形成仅使用非消色调色剂的显影图像。另外,在仅使用消色调色剂来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下,成像部16进行动作。通过这样的动作,在中间转印体10上形成仅使用消色调色剂的显影图像。

接着,对第二转印工序进行说明。对二次转印对向辊30b施加有电压(偏压)。因此,在二次转印对向辊30b以及二次转印辊30a之间产生电场。通过该电场,二次转印部30将形成在中间转印体10上的显影图像转印在薄片上。

接着,对定影装置32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定影装置32的概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如图3所示,定影装置32具有加热辊40(加热部)以及加压单元50。

首先,对作为加热单元的加热辊40进行说明。

加热辊40在薄片输送方向Vs上被配置在比图像形成部130(具体而言,图2所示的二次转印部30)靠下游侧的位置。加热辊40以后述的两个目标温度来驱动。加热辊40是环状的定影部件。加热辊40具有弯曲的外周面。即,加热辊40呈圆筒状。加热辊40具有金属制的辊。例如,加热辊40在铝制的辊的外周面,具有氟树脂等树脂层。加热辊40能够以第一轴40a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此,第一轴40a是指加热辊40的中心轴(旋转轴)。

另外,定影装置32还具有对加热辊40进行加热的热源(未图示)。例如,热源也可以是热敏头等电阻发热体、陶瓷加热器、卤素灯、电磁感应加热单元等。热源的位置可以被配置在加热辊40的内部,也可以被配置在外部。

接着,对加压单元50进行说明。

加压单元50具有多个辊51、52、带部件53(旋转体)以及加压片54(加压部件)。

多个辊51、52被配置在带部件53内。在实施方式中,多个辊51、52由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构成。另外,多个辊51、52可以是同一辊,也可以是不同的辊。

多个辊51、52能够分别以与第一轴40a平行的多个旋转轴51a、52a为中心进行旋转。多个辊51、52被配置在有助于形成夹持部41的位置。

第一辊51被配置在比第二辊52靠薄片输送方向Vs的上游侧的位置。第一辊51呈圆柱状。例如,第一辊51是铁等金属制的辊。第一辊51能够以与第一轴40a平行的第一旋转轴51a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此,第一旋转轴51a是指第一辊51的中心轴。

第二辊52被配置在比第一辊51靠薄片输送方向Vs的下游侧的位置。第二辊52呈圆柱状。例如,第二辊52是铁等金属制的辊。第二辊52能够以与第一轴40a平行的第二旋转轴52a为中心进行旋转。在此,第二旋转轴52a是指第二辊52的中心轴。

带部件53与加热辊40相向。带部件53被架设于第一辊51和第二辊52。带部件53呈环状。

带部件53具有基层53a和脱模层(未图示)。例如,基层53a由聚酰亚胺树脂(PI)形成。例如,脱模层由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树脂(PFA)等氟树脂形成。另外,并没有限定带部件53的层构造。在带部件53中包括薄膜状部件。

加压片54呈直方体状。例如,加压片54由耐热性的聚苯硫醚树脂(PPS)、液晶聚合物(LCP)、酚醛树脂(PF)等树脂材料形成。加压片54被配置在隔着带部件53而与加热辊40相向的位置。加压片54通过弹簧等施力部件(未图示),朝向加热辊40被施力。加压片54抵接于带部件53的内周面并将带部件53向加热辊40按压来形成夹持部41。即,通过加压片54将带部件53的内周面向加热辊40侧按压,在带部件53与加热辊40之间形成夹持部41。

接着,对加热辊40等的旋转方向进行说明。

加热辊40通过电机(省略图示)向箭头R1方向旋转。即,加热辊40独立于加压单元50,向箭头R1方向进行旋转。

带部件53从动于加热辊40,向箭头R2方向进行旋转。即,带部件53抵接于向箭头R1方向旋转的加热辊40的外周面,并从动旋转。

第一辊51从动于带部件53,向箭头R3方向旋转。第二辊52从动于带部件53,向箭头R4方向旋转。即,第一辊51以及第二辊52通过抵接于向箭头R2方向旋转的带部件53的内周面,来从动旋转。

接着,对由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参照图1)执行的图像形成处理的种类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通过以下所示的三种模式来执行打印。

·单色调色剂模式:通过非消色的黑单色的调色剂来形成图像。

·彩色调色剂模式:通过非消色的单色调色剂以及彩色调色剂来形成图像。

·消色调色剂模式:仅通过消色调色剂来形成图像。

通过用户操作图像形成装置1的显示部110可以选择通过哪一种模式来执行图像形成。

在单色调色剂模式中,通过使用黑色(K)的非消色调色剂的成像部进行动作来形成图像。单色调色剂模式是用户想打印一般的单色图像的情况下所选择的模式。例如,在是重要的资料等而不想将纸再利用而进行保管的情况下等使用。

在彩色调色剂模式中,通过使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以及黑色(K)的各个非消色调色剂的四个成像部进行动作来形成图像。彩色调色剂模式是用于想要打印彩色图像的情况下所选择的模式。

在消色调色剂模式中,通过只有使用消色调色剂的成像部进行动作来形成图像。消色调色剂模式是在对形成有图像的纸进行再利用的情况下所选择的模式。

定影装置32被控制为定影模式和消色模式。在定影模式中,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薄片上。在消色模式中,使调色剂图像从薄片上消色。在消色模式中,使加热辊40的温度变得比定影模式时高。即,控制部(未图示)至少以两个以上的目标温度使定影装置32进行动作。具体而言,在存储器(未图示)存储定影装置32的两个目标温度。控制部按照选择的模式,从存储器调出目标温度,并使定影装置32进行动作。两个目标温度是第一温度和第二温度。在此,第一温度是消色模式时的温度。第二温度是定影模式时的温度。即,第二温度是比第一温度低的温度。另外,如图1所示,显示部110具有将定影装置32从消色模式切换为定影模式的按钮150(操作部)。

接着,对显影装置12a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2a的概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在图4中,省略剖面影线。

如图4所示,显影装置12a具有箱体60、第一搅拌器61、第二搅拌器62、显影辊63、屏蔽部64、间隙形成部件71、遮蔽部件72以及引导部74。

箱体60收容有显影剂。显影剂由作为磁性体的载体和作为着色材料的调色剂构成。在箱体60的内部配置有第一搅拌器61以及第二搅拌器62。在箱体60中,在与感光鼓12b(参照图2)相向的一侧形成有使显影辊63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60h。在本实施方式中,箱体60构成显影装置12a,但也可以包括作为显影装置12a以外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框架。另外,箱体60和间隙形成部件71可以一体成型也可以为独立部件。

图5是图4的V向视图。在图5中,省略了间隙形成部件71以及遮蔽部件72等的图示。

如图5所示,第一搅拌器61和第二搅拌器62相互平行地配置。第一搅拌器61作为搅拌显影剂的显影剂搅拌部来发挥作用。第二搅拌器62作为供给显影剂的显影剂供给部来发挥作用。

在箱体60上形成有配置有第一搅拌器61的第一腔室60a。在箱体60上形成有配置有第二搅拌器62的第二腔室60b。在箱体60上设置有划分第一腔室60a和第二腔室60b的分隔壁65。第一腔室60a以及第二腔室60b隔着分隔壁65而相邻。在箱体60上,在显影辊63的旋转轴方向Vg的两侧,形成有使显影剂在第一腔室60a与第二腔室60b之间循环的侧部开口60c、60d。以下,还将显影辊63的旋转轴方向Vg称为“辊轴方向Vg”。

如图4所示,显影辊63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于箱体60。显影辊63通过磁性体的磁力承载有显影剂。显影辊63隔着开口部60h而与感光鼓12b(参照图2)相向。显影辊63被配置在第二腔室60b侧。

显影辊63具有轴部63a、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和轴套63b。轴部63a沿辊轴方向Vg(参照图5)延伸。轴部63a的两端部被固定于箱体60。

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被固定于轴部63a。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在轴部63a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而被固定于固定位置。例如,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是磁铁。

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是显影极N1、第一输送极S1、剥离极N2、抓取极N3以及第二输送极S2。显影极N1以使在显影辊63上承载的显影剂靠近感光鼓12b(参照图2)的方式,夹着轴套63b而与感光鼓12b相向。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以显影极N1为基准,朝向显影辊63的旋转方向J1下游,按照第一输送极S1、剥离极N2、抓取极N3、第二输送极S2的顺序来配置。以下,还将显影辊63的旋转方向J1称为“辊旋转方向J1”。显影极N1、剥离极N2以及抓取极N3是N极。第一输送极S1以及第二输送极S2是S极。

第一输送极S1是在箱体60的内部位于辊旋转方向J1最上游侧的箱体内最上游磁极部。第一输送极S1相对于显影辊63与感光鼓12b相向(参照图2)的位置,位于辊旋转方向J1下游侧,且在箱体60的内部位于辊旋转方向J1最上游侧。

轴套63b呈包括轴部63a和多个磁极部N1、S1、N2、N3、S2的圆筒状。轴套63b能够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源进行旋转。轴套63b逆时针(箭头J1方向)旋转。感光鼓12b(参照图2)沿轴套63b的旋转方向J1(辊旋转方向J1)顺时针旋转。

显影剂伴随着轴套63b的旋转而在显影辊63上移动。显影剂在通过磁极部N1、S1、N2、N3、S2上时,通过磁力而竖起。显影剂竖起,据此,调色剂从显影剂分离而产生调色剂飞尘。调色剂飞尘是调色剂飞散的一个原因。

显影剂通过抓取极N3的磁力而附着于显影辊63。附着于显影辊63的显影剂经过第二输送极S2而被向显影极N1输送。显影极N1形成显影区域。在显影区域中,显影剂所包含的调色剂从显影辊63向感光鼓12b(参照图2)移动。通过调色剂,在感光鼓12b的表面上形成显影图像。在感光鼓12b的表面上形成有显影图像之后,显影剂经过第一输送极S1而被向剥离极N2输送。通过剥离极N2与抓取极N3的磁力的排斥,附着于显影辊63的显影剂被剥离。

箱体60上的开口部60h的刮片66限制承载于显影辊63的显影剂的层厚。

屏蔽部64阻隔从显影装置12a向感光鼓12b(参照图2)的空气的流动。屏蔽部64设置于刮片66与感光鼓12b之间。屏蔽部64以堵塞刮片66与显影辊63的间隙的方式从箱体60伸出。

间隙形成部件71在与显影辊63之间形成第一间隙G1。间隙形成部件71隔着第一间隙G1与显影辊63相向。间隙形成部件71夹着显影辊63而位于第二搅拌器62的相反侧。间隙形成部件71在与箱体60之间形成第二间隙G2。间隙形成部件71隔着第二间隙G2与箱体60相向。以下,还将箱体60中的隔着第二间隙G2而与间隙形成部件71相面对的部分73称为“壳体主体73”。间隙形成部件71沿辊轴方向Vg(参照图6)延伸。

图6是将实施方式的遮蔽部件72与壳体主体73一起示出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壳体主体73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在壳体主体73上设置有保持部81以及卡合部93。例如,壳体主体73、保持部81以及卡合部93由同一部件一体地形成。

壳体主体73呈沿辊轴方向Vg延伸的板状。保持部81从壳体主体73向间隙形成部件71(参照图4)延伸来保持间隙形成部件71。保持部81具有在辊轴方向Vg上隔开间隔配置的多个肋部82。在多个肋部82中的辊轴方向Vg外侧的肋部82形成有缺口82h。

如图4所示,遮蔽部件72被配置于第一间隙G1。遮蔽部件72设置于间隙形成部件71与显影辊63之间。遮蔽部件72相对于显影极N1,被设置于辊旋转方向J1下游侧。遮蔽部件72呈环状。遮蔽部件72被支承于间隙形成部件71。如图6所示,遮蔽部件72沿辊轴方向Vg延伸。遮蔽部件72通过间隙形成部件71而被安装于肋部82。例如,在间隙形成部件71上,设置有未图示的双面胶。例如,遮蔽部件72通过间隙形成部件71的双面胶而安装于肋部82。

如图4所示,遮蔽部件72的一部分与显影辊63接触配置,据此,伴随着显影辊63的旋转,遮蔽部件72变为壁部而遮挡向显影装置12a内流入的气流。第一间隙G1是显影辊63与间隙形成部件71之间的间隙。遮蔽部件72具有阀的功能,即遮挡想要通过第一间隙G1从箱体60内向箱体60外排出且与辊旋转方向J1逆流的含有调色剂的风的流动。遮蔽部件72以不会妨碍显影辊63的显影输送的程度的低的压力来与显影辊63上的显影剂层(未图示)相接触。遮蔽部件72不会完全地妨碍气流的流动,但对气流的流动进行速率控制。遮蔽部件72有助于产生在间隙形成部件71的周围循环的气流,以所产生的气流为中心而在显影装置12a内流动。遮蔽部件72以向显影辊63突出的方式弯曲。遮蔽部件72具有柔软性。例如,遮蔽部件72是聚氨酯等弹性体。

遮蔽部件72在箱体60的内部被配置在与作为箱体内最上游磁极部的第一输送极S1相向的相向位置。遮蔽部件72被配置在显影辊63的法线方向上与第一输送极S1重合的位置。换言之,遮蔽部件72在辊旋转方向J1被配置在第一输送极S1上。

在遮蔽部件72上的辊旋转方向J1上游侧,且与显影辊63相向的部分,设置有倾斜面72a,该倾斜面72a朝向遮蔽部件72与显影剂层(未图示)接触的位置倾斜。例如,倾斜面72a相对于显影辊63的切线呈一度以上四十五度以下的角度。

在壳体主体73与间隙形成部件71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口E1和第二开口E2。

第一开口E1相对于间隙形成部件71形成于辊旋转方向J1下游侧。第一开口E1位于第二间隙G2中的辊旋转方向J1下游侧。

第二开口E2通过第一开口E1和第二间隙G2而连通。第二开口E2相对于间隙形成部件71形成在辊旋转方向J1上游侧。第二开口E2位于第二间隙G2中的辊旋转方向J1上游侧。

相对于遮蔽部件72,在辊旋转方向J1下游侧形成有第三开口E3。第三开口E3与第一间隙G1中的辊旋转方向J1下游侧连通。第三开口E3位于剥离极N2的附近。

相对于遮蔽部件72,在辊旋转方向J1上游侧形成有第四开口E4。第四开口E4与第一间隙G1中的辊旋转方向J1上游侧连通。

通过遮蔽部件72的气流的一部分从第三开口E3向第一开口E1流动。流入第一开口E1的气流向第二开口E2流动,经过第四开口E4,再伴随着显影辊63的旋转而通过遮蔽部件72。即,在间隙形成部件71的周围,形成循环气流。间隙形成部件71具有决定气流的流动的气流方向的调整功能。在此,在辊轴方向Vg上,设第一开口E1的宽度为W1,设第二开口E2的宽度为W2,设第三开口E3的宽度为W3。为了使气流顺畅地循环,优选为各开口E1、E2、E3的宽度W1、W2、W3具有W3>W1>W2的关系。换言之,优选为,从第三开口E3经过第一开口E1而越靠向第二开口E2,流路的开口面积变得越小。

壳体主体73隔着间隙形成部件71而被设置于显影辊63的相反侧。第二间隙G2形成于壳体主体73与间隙形成部件71之间。第二间隙G2沿辊旋转方向J1。第二间隙G2通过第一开口E1以及第三开口E3和第二开口E2以及第四开口E4与第一间隙G1相连通。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保持部81的一个例子的俯视图。图8是从间隙形成部件71(参照图7)侧来观察保持部81的图。在图8中,由双点划线表示遮蔽部件72。

如图8所示,保持部81具有在辊轴方向Vg上隔开间隔而配置的多个肋部82。多个肋部82从间隙形成部件71(参照图7)侧来观察,沿与辊轴方向Vg垂直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通过多个肋部82,形成连通第一开口E1和第二开口E2的多个空间G2a。多个肋部82对第二间隙G2(参照图4)进行划分,形成多个空间G2a。在多个肋部82中的辊轴方向Vg外侧的肋部82,形成有沿与辊轴方向Vg平行的方向开口的缺口82h。缺口82h连通夹着肋部82而相邻的多个空间G2a。在图8的例子中,在肋部82形成有一个缺口82h。

第一开口E1以及第二开口E2在辊轴方向Vg上连续。在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口E1的宽度W1与显影辊63(参照图5)的宽度相同。显影辊63(参照图5)的宽度是辊轴方向Vg上的显影辊63的长度。例如,第一开口E1的宽度W1大约为310mm。

在辊轴方向Vg上,第一开口E1的宽度W1大于第二开口E2的宽度W2(W1>W2)。例如,第一开口E1的宽度W1与第二开口E2的宽度W2的比W2/W1在0.5以上0.8以下。

下面,还将保持部81的延伸方向(高度方向)上的第一开口E1的长度Z1称为“第一开口E1的高度Z1”,将保持部81的延伸方向(高度方向)上的第二开口E2的长度Z2称为“第二开口E2的高度Z2”。换言之,保持部81的延伸方向是与辊轴方向Vg垂直相交的方向,是间隙形成部件71与壳体主体73的相向方向。第一开口E1的高度Z1以及第二开口E2的高度Z2由彼此相对的壳体主体73与间隙形成部件71的间隔确定。

例如,优选为,第一开口E1的高度Z1以及第二开口E2的高度Z2在0.5mm以上5.0mm以下。还优选为,第一开口E1的高度Z1以及第二开口E2的高度Z2在1.0mm以上。

如图4所示,卡合部93以从壳体主体73进入箱体60的凹部60i的方式延伸。通过卡合部93,壳体主体73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于箱体60。在箱体60上设置形成凹部60i的壁部79。壁部79在与间隙形成部件71之间形成第一开口E1与第三开口E3的连通路径。

如图6所示,壳体主体73与间隙形成部件71以及遮蔽部件72一起构成罩单元70。如图4所示,罩单元70从与第二搅拌器62相反侧来覆盖显影辊63。罩单元70通过卡合部93,以可拆装的方式被安装于箱体60。

引导部74使通过第二开口E2而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气流流向遮蔽部件72与显影辊63之间。引导部74将通过第二开口E2而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向第一间隙G1引导。引导部74具有隔着第四开口E4而与间隙形成部件71相对的引导面74a。引导面74a是与被引导部74引导的气流相接触的引导部74的内表面。引导部74从箱体60上的第二开口E2附近的端部朝向显影辊63延伸。引导部74从壳体主体73上的开口部60h侧的端部向显影辊63延伸。例如,引导部74通过与壳体主体73相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引导部74的前端离开显影辊63。在引导部74的前端与显影辊63之间,形成有间隙74h。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74的一个例子的剖视图。图9是图4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9所示,设定作为基准线的第一假想直线L1、和通过引导面74a的第二假想直线L2。第一假想直线L1是通过第二假想直线L2与显影辊63的交点P1、和显影辊63的旋转中心Cp的假想直线。以下,还将从辊轴方向Vg(参照图5)观察的,第一假想直线L1与第二假想直线L2所呈的角度D1称为“引导面的角度D1”。

以第一假想直线L1为基准,设第二假想直线L2向辊旋转方向J1上游侧摆动的方向为正。引导面的角度D1是以第一假想直线L1为基准,使第二假想直线L2顺时针摆动时的角度(正的角度)。优选为,引导面的角度D1在正三十度以上九十度以下。更优选为,引导面的角度D1在正四十五度以上。

接着,对显影装置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10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的侧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的俯视图。在图10以及图11中,对位于比显影装置12a靠中间转印体10的旋转方向(箭头A1方向)的下游侧的显影装置13a的周边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显影装置13a的周边的空气在显影装置13a与中间转印体10之间的空间中沿箭头A2方向流动。

如图11所示,在显影装置13a与中间转印体10(参照图10)之间的空间中,设定辊轴方向Vg的中央部的区域AR1和辊轴方向Vg的端部的区域AR2、AR3。下面,还将辊轴方向Vg的中央部的区域AR1称为“中央部区域AR1”,将辊轴方向Vg的端部的区域AR2、AR3称为“端部区域AR2,AR3”。

例如,在辊轴方向Vg上,端部区域AR2、AR3的宽度在中间转印体10的宽度的15%以上20%以下。例如,在辊轴方向Vg上,当设中间转印体10的宽度为330mm,显影辊63的宽度为310mm时,端部区域AR2、AR3的宽度相当于距显影辊63的端部在30mm以上45mm以下。

在显影装置13a与中间转印体10(参照图10)之间的空间中,在中央部区域AR1和端部区域AR2、AR3中,空气的流动不同。在中央部区域AR1中,显影装置13a的周边的空气在显影装置13a与中间转印体10之间的空间内向箭头A3a方向流动。如图10所示,在中央部区域AR1(参照图11)中,显影装置13a的周边的空气在中间转印体10附近向与中间转印体10的旋转方向(箭头A1方向)相同的方向流动。另一方面,在中央部区域AR1(参照图11)中,显影装置13a的周边的空气在显影装置13a的附近,向与中间转印体10的旋转方向(箭头A1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即,在中央部区域AR1(参照图11)中,显影装置13a的周边的空气在显影装置13a与中间转印体10之间的空间内向箭头A2方向循环。假设在中央部区域AR1(参照图11)中,即使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3a外漏出,调色剂也易于被向中间转印体10输送,因此,污染带电器12c等功能零部件的可能性低。

如图11所示,在端部区域AR2、AR3中,存在增加了与中间转印体10的旋转方向(箭头A1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与辊轴方向Vg平行的方向)的成分的空气的流动。在端部区域AR2、AR3中,显影装置13a的周边的空气在显影装置13a与中间转印体10(参照图10)之间的空间内向箭头A3b方向或箭头A3c方向流动。假设在端部区域AR2、AR3中,当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3a外漏出时,调色剂难以向中间转印体10输送,污染带电器12c等功能零部件的可能性高。

接着,对显影装置12a中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说明。

图12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12a中的空气的流动的剖视图。

图12是相当于图9的图。

如图12所示,显影辊63沿箭头J1方向进行旋转,由此,空气经由间隙74h流入箱体60内。当空气流入箱体60内时,在第一间隙G1中产生向箭头Q1、Q2方向的风的流动。当空气进入箱体60内时,箱体60内的压力增高,因此,在第三开口E3中产生从箱体60内向箱体60外的向箭头Q3方向的空气的流动。

向箭头Q3方向的空气的流动,卷入从箱体60内的显影剂脱离的调色剂而流向间隙74h,因此,在第二间隙G2中产生流向第四开口E4的朝向箭头Q4、Q5方向的空气的流动。当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箭头Q5方向流动时,被引导面74a向第一间隙G1引导,因此,含有调色剂的几乎所有空气均流入第一间隙G1。

流入第一间隙G1的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在箱体60内,按照箭头Q1方向、箭头Q2方向、箭头Q3方向、箭头Q4方向、箭头Q5方向的顺序流动。即,通过第一间隙G1、第二间隙G2、第一开口E1、第二开口E2、第三开口E3以及第四开口E4,在箱体60内形成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的循环路径。

根据实施方式,显影装置12a具有箱体60、显影辊63、间隙形成部件71和遮蔽部件72。显影辊63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箱体60的内部。显影辊63具有显影极N1。显影辊63通过被显影极N1的磁力承载的显影剂进行显影。间隙形成部件71在与显影辊63之间形成第一间隙G1。间隙形成部件71在与箱体60之间形成第二间隙G2。间隙形成部件71被设置于箱体60。间隙形成部件71相对于显影极N1,被设置于辊旋转方向J1下游侧。遮蔽部件72被配置于第一间隙G1。遮蔽部件72相对于显影极N1,被设置于辊旋转方向J1下游侧。遮蔽部件72在箱体60的内部,被配置于与作为箱体内最上游磁极部的第一输送极S1相向的相向位置。通过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使在第一输送极S1产生的调色剂飞尘滞留在显影装置12a内,因此,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2a外飞散。

另外,为了减少调色剂向显影装置外飞散,存在设置用于回收飞散的调色剂的过滤器以及风扇等的结构。但是,在达到产品寿命之前,存在捕捉调色剂的过滤器堵塞的次数增加的可能性。另外,设置过滤器还需要设置风扇以及管道,存在装置大型化的可能性。根据实施方式,不需要设置风扇,因此,维护性得到提高,并且在避免装置的大型化方面是优选的。

在箱体60与间隙形成部件71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口E1和第二开口E2。第一开口E1相对于间隙形成部件71而形成在辊旋转方向J1下游侧。第二开口E2通过第一开口E1和第二间隙G2而连通。第二开口E2相对于间隙形成部件71而形成在辊旋转方向J1上游侧。通过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通过第一间隙G1、第二间隙G2、第一开口E1以及第二开口E2、在箱体60内形成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的循环路径,因此能够抑制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2a外喷出。因此,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2a外飞散。

具有引导部74,所述引导部74使通过第二开口E2而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向第一间隙G1引导,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通过引导部74,含有调色剂的空气被向第一间隙G1引导,因此能够抑制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2a外喷出。因此,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2a外飞散。

引导部74从箱体60上的第二开口E2的附近的端部向显影辊63延伸,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在由与壳体主体73相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引导部74的情况下,不需要单独设置引导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装置结构。

在辊轴方向Vg上、第一开口E1的宽度W1大于第二开口E2的宽度W2(W1>W2),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第一开口E1的宽度W1在第二开口E2的宽度W2以下的情况(W1≦W2)相比较,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易于集中在中央部区域AR1。即,能够抑制含有调色剂的空气流向端部区域AR2、AR3。假设在中央部区域AR1中,即使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3a外漏出,调色剂也易于被向中间转印体10输送,因此,污染带电器12c等功能零部件的可能性低。因此,能够抑制带电器12c等功能零部件的污浊。

第一开口E1的宽度W1与第二开口E2的宽度W2的比W2/W1在0.5以上0.8以下,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在W2/W1低于0.5的情况下,含有调色剂的空气流向端部区域AR2、AR3的可能性变高。在W2/W1低于0.5的情况下,第二开口E2的宽度W2过于狭窄,显影装置12a内的空气的排出变得不充分,推定显影装置12a内的压力变得过高是其原因。另一方面,在W2/W1超过0.8的情况下,第二开口E2的宽度W2会变得非常大,难以使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集中在中央部区域AR1。根据实施方式,W2/W1在0.5以上0.8以下,据此,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集中在中央部区域AR1,因此,在抑制带电器12c等功能零部件的污浊方面是优选的。

壳体主体73具有保持部81,其中,所述保持部81向间隙形成部件71延伸来保持间隙形成部件71,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与单独设置用于保持间隙形成部件71的保持部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装置结构。

保持部81在辊轴方向Vg上具有隔开间隔而配置,从间隙形成部件71侧来观察,沿与辊轴方向Vg垂直相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多个肋部82,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通过多个肋部82,形成连通第一开口E1和第二开口E2的多个空间G2a,因此,能够在多个空间G2a中使含有调色剂的空气顺畅地流动。当在多个空间G2a中含有调色剂的空气顺畅地流动时,在包括多个空间G2a的循环路径中能够使含有调色剂的空气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2a外喷出。

在肋部82,形成有在与辊轴方向Vg平行的方向开口的缺口82h,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通过缺口82h,隔着肋部82而相邻的多个空间G2a被连通,因此,能够在包括多个空间G2a的循环路径中使含有调色剂的空气更顺畅地流动方面是优选的。

倾斜面72a相对于显影辊63的切线呈四十五度以下的角度,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在倾斜面72a相对于显影辊63的切线呈超过四十五度的角度的情况下,存在显影辊63上的显影剂与遮蔽部件72碰撞而产生调色剂飞尘的可能性。倾斜面72a相对于显影辊63的切线呈四十五度以下的角度,据此,能够降低发生调色剂飞尘的可能性,因此是优选的。

在箱体60上,在辊轴方向Vg的两侧,形成有用于使显影剂在第一腔室60a与第二腔室60b之间循环的侧部开口60c、60d,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通过侧部开口60c、60d,第二腔室60b侧的空气易于进入第一腔室60a。另一方面,在显影装置12a内的压力变高的情况下,含有调色剂的空气易于从显影装置12a的辊轴方向Vg的两端部漏出。根据实施方式,与第一开口E1的宽度W1在第二开口E2的宽度W2以下的情况(W1≦W2)相比较,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易于集中在中央部区域AR1。因此,在箱体60上在辊轴方向Vg的两侧形成有侧部开口60c、60d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带电器12c等功能零部件的污浊。

遮蔽部件72在箱体60的内部被配置在与作为箱体内最上游磁极部的第一输送极S1相向的相向位置,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使在第一输送极S1产生的调色剂飞尘滞留在显影装置12a内,因此,在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2a外飞散的方面是优选的。

引导面的角度D1在正三十度以上,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在引导面的角度D1低于正三十度的情况下,使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向第一间隙G1弯曲的效果小。根据实施方式,引导面的角度D1在正三十度以上,据此,能够使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充分地向第一间隙G1弯曲,因此在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2a外飞散方面是优选的。并且,引导面的角度D1在正四十五度以上,据此,能够使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更有效地向第一间隙G1弯曲,因此,在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2a外飞散方面是更优选的。

引导面74a是与被引导部74引导的气流相接触的引导部74的内表面,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能够通过引导面74a使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更有效地向第一间隙G1弯曲,因此,在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2a外飞散的方面是更优选的。

第一开口E1的高度Z1以及第二开口E2的高度Z2通过彼此面对的壳体主体73与间隙形成部件71之间的间隔来确定,通过在0.5mm以上来发挥以下的效果。在第一开口E1的高度Z1以及第二开口E2的高度Z2低于0.5mm的情况下,第二间隙G2中的空气的流动变差,显影装置12a内的空气的排出效率降低的可能性高。根据实施方式,第一开口E1的高度Z1以及第二开口E2的高度Z2在0.5mm以上,据此,能够使第二间隙G2中的空气的流动顺畅。当在第二间隙G2中使含有调色剂的空气顺畅地流动时,能够使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在包括第二间隙G2的循环路径中顺畅地流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2a外喷出,因此是优选的。并且,第一开口E1的高度Z1以及第二开口E2的高度Z2在1.0mm以上,因此,能够使第二间隙G2中的空气的流动更顺畅,因此,在有效地抑制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2a外喷出的方面更优选。

以下,对变形例进行说明。

保持部81并不一定具有在辊轴方向Vg上隔开间隔而配置,从间隙形成部件71侧来观察,沿与辊轴方向Vg垂直相交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多个肋部82。例如,保持部81也可以具有从间隙形成部件71侧来观察,沿与辊轴方向Vg交叉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多个肋部82。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3是从间隙形成部件71(参照图7)侧来观察保持部181的相当于图8的图。在图13中,由双点划线来表示遮蔽部件72。

如图13所示,保持部181具有多个肋部182。多个肋部182以从间隙形成部件71(参照图7)侧来观察,越靠第二开口E2侧越位于辊宽度方向Vg的中央的方式,沿与辊轴方向Vg交叉的方向呈直线状延伸。通过多个肋部182,形成有连通第一开口E1和第二开口E2的多个空间G2a。多个肋部182对第二间隙G2(参照图4)进行划分,形成多个空间G2a。在辊宽度方向Vg上相邻的两个肋部182的间隔越靠近第二开口E2侧变得越窄。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多个肋部182,形成连通第一开口E1和第二开口E2的多个空间G2a,因此,在多个空间G2a中能够使含有调色剂的空气顺畅地流动。当在多个空间G2a中含有调色剂的空气顺畅地流动时,在箱体60内易于形成含有调色剂的空气的流动的循环路径。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含有调色剂的空气向显影装置12a外喷出。

引导部74并不限定于通过与壳体主体73相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例如,引导部74也可以与壳体主体73分体地形成。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一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14中,省略了剖面影线。

如图14所示,引导部174与壳体主体173分体地形成。引导部174被安装于壳体主体173上的开口部60h侧的端部。引导部174呈从壳体主体173上的开口部60h侧的端部朝向显影辊63延伸的板状。例如,引导部174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薄片材料。

引导部174使通过第二开口E2而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气流流向遮蔽部件72与显影辊63之间。引导部174将通过第二开口E2而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向第一间隙G1引导。引导部174具有隔着第四开口E4而与间隙形成部件171相向的引导面174a。引导面174a是与被引导部174引导的气流相接触的引导部174的内表面。例如,引导部174的前端离开显影辊63。在引导部174的前端与显影辊63之间形成有间隙174h。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二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15中,省略了剖面影线。

如图15所示,引导部274具有延伸部275和引导板276。延伸部275从箱体上的第二开口E2附近的端部向显影辊63延伸。延伸部275从壳体主体273上的开口部60h侧的端部向显影辊63延伸。例如,延伸部275由与壳体主体273相同的部件一体地形成。延伸部275的前端离开显影辊63。

引导板276与壳体主体273分体地形成。引导板276被安装于延伸部275的前端。引导板276呈从延伸部275的前端向第一间隙G1延伸的板状。例如,引导板276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薄片材料。

引导板276将经由第二开口E2而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向第一间隙G1引导。引导板276具有面向第四开口E4的引导面276a。引导面276a是与被引导板276引导的气流相接触的引导板276的内表面。引导板276离开显影辊63。在引导板276与显影辊63之间形成有间隙274h。

本变形例的遮蔽部件72在箱体60的内部被配置在与作为箱体内最上游磁极部的第一输送极S1相向的相向位置的附近。具体而言,本变形例的遮蔽部件72在显影辊63的法线方向上避开第一输送极S1以及剥离极N2而配置。换言之,遮蔽部件72在辊旋转方向J1上被配置于第一输送极S1与剥离极N2之间。

第二开口E2的高度H1大于引导板276的突出高度H2(H1>H2)。例如,第二开口E2的高度H1为2.5mm,引导板276的突出高度H2为1.0mm。优选为,第二开口E2的高度H1与引导板276的突出高度H2的差(H1-H2)在0.5mm以上2.0mm以下。更优选为,差(H1-H2)在1.0mm以上1.5mm以下。

根据本变形例,引导部274具有延伸部275和引导板276。延伸部275从箱体上的第二开口E2附近的端部向显影辊63延伸。引导板276从延伸部275的前端向第一间隙G1延伸。通过以上的结构,发挥以下的效果。在由与壳体主体273相同的部件来一体地形成延伸部275的情况下,不需要单独设置延伸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零部件数量,简化装置结构。除此之外,在使引导板276与壳体主体273分体地形成的情况下,易于优化引导板276的朝向。

第二开口E2的高度H1与引导板276的突出高度H2的差(H1-H2)在0.5mm以上2.0mm以下,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在差(H1-H2)低于0.5mm的情况下,第二开口E2中的空气的流动变差,显影装置12a内的空气的排出效率降低的可能性高。另一方面,在差(H1-H2)超过2.0mm的情况下,使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向第一间隙G1弯曲的效果小。根据实施方式,差(H1-H2)在0.5mm以上2.0mm以下,据此能够使第二开口E2中的空气的流动顺畅,并且使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充分地向第一间隙G1弯曲。因此,在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2a外飞散方面,是优选的。

遮蔽部件72在辊旋转方向J1上被配置于第一输送极S1与剥离极N2之间,据此,发挥以下的效果。在显影装置12a内以合适距离来配置第二开口E2和遮蔽部件72方面,是优选的。例如,易于优化引导板276的朝向。尤其是在使用直径18mm以下的小径的显影辊63的情况下,易于确保遮蔽部件72以及引导板276的配置空间,因此是优选的。

第一开口E1以及第二开口E2并不限定于在辊轴方向Vg上连续。例如,第一开口E1以及第二开口E2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在辊轴方向Vg上进行分割。在将第一开口E1以及第二开口E2中的至少一方在辊轴方向Vg上进行分割的情况下,第一开口E1的高度Z1以及第二开口E2的高度Z2在0.5mm以上。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引导部的第三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16中,省略了剖面影线。在第三变形例中,对于与第二变形例同样的结构省略说明。

如图16所示,设定通过显影辊63的旋转中心Cp与引导部374的延伸部375的前端的第三假想直线L3、通过引导板376的引导面376a的第四假想直线L4。以下,从辊轴方向Vg(参照图5)来观察,还将第三假想直线L3与第四假想直线L4所成的角度D2称为“引导面的角度D2”。

以第三假想直线L3为基准,将第四假想直线L4顺时针摆动的方向作为正。引导面的角度D2是以第三假想直线L3为基准,使第四假想直线L4顺时针摆动时的角度(正的角度)。引导面的角度D2优选为在正三十度以上。更优选为,引导面的角度D2在正四十五度以上。在本变形例中,引导面的角度D2为正九十度。

根据本变形例,引导面的角度D2为正九十度,据此,能够使从第二间隙G2排出的空气充分地向第一间隙G1弯曲,因此,在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12a外飞散方面是优选的。

图17是表示引导面的角度与发生不良打印张数的关系的图。在图17中,横轴是引导面的角度(度),纵轴是发生不良打印张数(×1000张)。发生不良打印张数是在不利于调色剂飞散的高温多湿(温度30℃,湿度85%)的条件下进行纸张通过实验,在带电器上调色剂的污浊恶化而发生图像污浊为止的打印张数。

如图17所示,在引导面的角度在正三十度以上九十度以下的情况下,确认发生不良打印张数达到十四万张以上。尤其是,在引导面的角度在正四十五度以上九十度以下的情况下,确认发生不良打印张数达到十六万张以上。

图18是表示第二开口的宽度与发生不良打印张数的关系的图。在图18中,横轴是第二开口的宽度W2(mm),纵轴是发生不良打印张数(×1000张)。

如图18所示,在第二开口的宽度W2在160mm以上250mm以下的情况下,确认到发生不良打印张数达到十二万张以上。

本发明人确认了第一开口的宽度W1与第二开口的宽度W2的比W2/W1和发生不良打印张数的关系。

【表1】

表1表示第一开口的宽度W1与第二开口的宽度W2的比W2/W1和发生不良打印张数的关系。如表1所示,确认到在比W2/W1在0.52以上0.81以下的情况下,发生不良打印张数达到十二万张以上。

根据以上所述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的显影装置,能够抑制调色剂向显影装置外飞散。

也可以由计算机来实现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功能。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用于实现该功能的程序记录在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中,使计算机系统读入记录在该记录介质中的程序并执行该程序来实现。另外,在此所谓的“计算机系统”包括OS、周边设备等硬件。另外,所谓“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是指,软盘、光磁盘、ROM、CDROM等移动介质、内置于计算机系统的硬盘等存储装置。并且,所谓“计算机可读的记录介质”是指,如通过因特网等网络或电话线路等通信线路来发送程序的情况下的通信线那样,在短时间内,动态的保持程序的记录介质,如该情况下的服务器、客户端的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易失性存储器那样,在一定时间保持程序的存储介质。另外,上述程序可以是用于实现上述的功能的一部分的程序,还可以是通过使上述的功能与已经记录在计算机程序中的程序组合来实现的程序。

虽然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例子而提出的,并非意图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及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及要旨中,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实用新型及其均等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