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CD显示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触摸屏和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61290发布日期:2018-11-16 22:43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LCD显示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超薄化、高透过率的LCD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触摸屏是进入21世纪开启智能时代以来普及性相当高的一类产品,其广泛应用于移动终端如手机或平板电脑、工业控制如流水线控制或数字机床的人机交互、电子游戏、餐饮娱乐行业如点餐点菜点歌、多媒体教学、自媒体、生活电器如冰箱或洗衣机等等领域。触摸屏作为一种成熟、便捷的输入设备,它是当今社会最简单、自然、最受欢迎的一种人机交互方式,它赋予了生活、生产以崭新的面貌,是现代人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LCD显示屏作为触摸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尺寸优势、工作过程中无辐射、无闪烁、能耗比较低、视觉效果好受到广大触摸屏厂商的青睐,然而随着触控模组应用范围逐步拓宽、应用环境越发多样化,工业生产或应用不仅对触控模组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触控模组的核心构件,LCD显示屏的性能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制约LCD显示屏大规模应用的因素主要有两点:

1.透过率较差。现有技术的LCD显示屏,其上表面和下表面均设置偏光片,偏光片的透过率仅有42%左右,这种结构严重影响了LCD显示屏的透过率。

2.厚度难以实现超薄化。偏光片的厚度一般在0.15-0.25mm左右,最终显示层的厚度在1mm左右,在当前设备超薄化发展的大趋势下,如何进一步减薄显示层的厚度是本领域的一大技术难题。

因此,实现LCD显示屏的超薄化和高透过率对于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CD显示装置,从而解决现有技术LCD显示装置透过率低、厚度较厚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个触摸屏,该触摸屏具有如前所述的LCD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具有LCD显示装置的触摸屏透过率低、厚度较厚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个终端,该终端具有带LCD显示装置的触摸屏,已解决现有技术中带LCD显示装置的触摸屏终端的透过率低、厚度较厚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LCD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LCD显示屏、背光源、背光源胶框,其中:

所述背光源镶嵌在背光源胶框中,LCD显示屏与背光源的发光侧贴合;所述LCD显示屏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偏光片、第一玻璃板、液晶层、第二玻璃板、线网格反射偏光膜。

进一步的,所述LCD显示屏与背光源之间通过OCA或OCR材料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背光源为LED或者CCFL或者EL冷光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触摸屏,其包括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LCD显示装置,同时还进一步包括盖板、功能片,其中:盖板、功能片、LCD显示装置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进一步的,功能片与LCD显示装置直接通过OCR或者OCA进行全贴合。

进一步的,功能片下表面的四个边缘均贴合双面胶,并通过上述双面胶与LCD显示装置进行贴合,在功能片和LCD显示装置之间还存在一个空气层。

进一步的,所述盖板为玻璃盖板或者塑胶复合盖板。

进一步的,所述功能片内的导电薄膜为掺锡氧化铟导电薄膜或者金属网格导电薄膜或者纳米银线导电薄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终端,其具有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触摸屏,同时还包括基板、边框,所述触摸屏与基板装配成一个装配体,该装配体镶嵌在所述的边框中。

进一步的,所述基板上具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为由陶瓷粉末填充环氧树脂而形成的聚合物,基板的基体为铜基板或铝基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LCD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LCD显示屏、背光源、背光源胶框,其中:所述背光源镶嵌在背光源胶框中,LCD显示屏与背光源的发光侧贴合;所述LCD显示屏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偏光片、第一玻璃板、液晶层、第二玻璃板、线网格反射偏光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触摸屏,其包括前述技术方案所述的LCD显示装置,同时还进一步包括盖板、功能片,其中:盖板、功能片、LCD显示装置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终端,其具有前述任一技术方案所述的触摸屏,同时还包括基板、边框,所述触摸屏与基板装配成一个装配体,该装配体镶嵌在所述的边框中。

上述LCD显示装置使用线网格反射偏光膜(WGF)替代了常规的下偏光片,线网格反射偏光膜具有优异的加工成型性,该膜能够制备到1μm以下的厚度尺寸,能够保证LCD显示装置的总厚度相比于现有技术下降4-8%,并且,线网格反射偏光膜其透过率在50%以上,相比于常规的偏光片其透过率提高了8%以上;其对于可视光至红外线波长范围内的光均具有良好的偏光效果,该种膜在高温、高湿度下工作的耐久性能良好,可以保证LCD显示装置在特殊工况下工作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使用上述LCD显示装置的触摸屏或者终端能够具有较好的透过率,触摸屏或者终端在高温、高湿度的工况下可靠工作,并进一步减薄了触摸屏或者终端的厚度尺寸。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LCD显示装置的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摸屏的截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截面图。

附图标记:

1-上偏光片;2-第一玻璃板;3-液晶层;4-第二玻璃板;5-线网格反射偏光膜;6-第一OCA贴合层;7-背光源;8-背光源胶框;9-玻璃盖板;10-功能片;11-第二OCA贴合层;12-绝缘层;13-基板;14-边框。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LCD显示装置的截面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触摸屏的截面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截面图。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LCD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LCD显示屏、背光源7、背光源胶框8,其中:所述背光源7镶嵌在背光源胶框8中,LCD显示屏与背光源7的发光侧贴合;所述LCD显示屏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偏光片1、第一玻璃板2、液晶层3、第二玻璃板4、线网格反射偏光膜5;所述LCD显示屏与背光源7之间通过第一OCA贴合层6贴合。

作为本实施例替代的技术方案,所述背光源可以选择为LED、CCFL、或EL冷光片;LED背光源寿命长、低发热并且成本较低;CCFL的亮度高、寿命长;EL冷光片有利于超薄化薄、发光的均匀性好。

作为本实施例替代的技术方案,所述LCD显示屏与背光源之间还可以通过OCR贴合,OCR的贴合成本较低,并且贴合后的透光率也较高,同时拆解简单,拆解后再生良率高。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摸屏,其具有LCD显示装置,同时还进一步包括玻璃盖板9、功能片10,其中:玻璃盖板9、功能片10、LCD显示装置由上至下依次设置;

所述LCD显示装置包括LCD显示屏、背光源7、背光源胶框8,其中:所述背光源7镶嵌在背光源胶框8中,LCD显示屏与背光源7的发光侧贴合;所述LCD显示屏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偏光片1、第一玻璃板2、液晶层3、第二玻璃板4、线网格反射偏光膜5;所述LCD显示屏与背光源7之间通过第一OCA贴合层6贴合;

所述LCD显示装置通过第二OCA贴合层11进行全贴合。

作为本实施例替代的技术方案,盖板还可以为塑胶复合盖板;塑胶复合盖板的韧性优异,抗冲击性能强,加工过程中的不良率低,且容易成型。

作为本实施例替代的技术方案,所述功能片内的导电薄膜为掺锡氧化铟导电薄膜或者金属网格导电薄膜或者纳米银线导电薄膜;掺锡氧化铟导电薄膜具有很好的导电性和透明性,可以切断对人体有害的电子辐射、紫外线及远红外线;金属网格导电薄膜具有良好的电磁干扰屏蔽效果且电阻小;纳米银线导电薄膜具有超薄的厚度,透光率高,并且弯曲时电阻变化率较小。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个终端,其包括触摸屏,同时还包括基板13、边框14;

所述触摸屏其具有LCD显示装置,同时还进一步包括玻璃盖板9、功能片10,其中:玻璃盖板9、功能片10、LCD显示装置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所述LCD显示装置包括LCD显示屏、背光源7、背光源胶框8,其中:所述背光源7镶嵌在背光源胶框8中,LCD显示屏与背光源7的发光侧贴合;所述LCD显示屏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偏光片1、第一玻璃板2、液晶层3、第二玻璃板4、线网格反射偏光膜5;所述LCD显示屏与背光源7之间通过第一OCA贴合层6贴合;所述LCD显示装置通过第二OCA贴合层11进行全贴合;

所述触摸屏与基板13装配成一个装配体,该装配体镶嵌在所述的边框14中;基板13上还有一绝缘层12,所述绝缘层为由陶瓷粉末填充环氧树脂而形成的聚合物。

作为本实施例替代的技术方案,所述基板的基体为铜基板或铝基板;铜基板具有优异的导热性、强度和耐腐蚀性;铝基板具有优异的导热性、并且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和抗震性能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