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配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6048发布日期:2018-11-07 20:32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纤配线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信设备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适用于城市光网络的大规模熔接配线接入的光纤配线架。



背景技术:

在现代的通信网络中,由于光纤到户网络具有无源、高带宽、承载业务种类多以及支持协议灵活等优势,其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将全面淘汰ADSL(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路)网络。光纤到户需要用光纤光缆铺设线路,还需要用到光纤配线架、光分路器等一些光通信设备。光纤配线架是用于局内的主干光缆与配线光缆连接的接口设备,能够提供主干光缆和配线光缆的成端,实现主干光缆和配线光缆的直接连接和交叉连接的功能。

光纤配线架是光纤通信线路连接、跳线以及布线的重要设备,使用量巨大,且光纤配线架内的光纤线路及相关的设备数量众多,由于当前的光纤配线架的结构往往较为固定,使用灵活性不足,且功能较少、结构简单,一方面导致当前的光纤配线架不能根据使用的需要进行灵活调整以满足光纤布线的需要,给使用造成了较大的困难,并使得光纤布线十分混乱,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光纤在配线架内的运行环境较为恶劣,从而严重影响了光纤运行的稳定性。现在光通信已经在长途干线和本地网中继传输中得到广泛应用,光纤化也已成为接入网的发展方向。各地在新的光纤网建设中,都尽量选用大芯数的光缆,这样就对光纤配线架的容量、功能和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的光缆配线架产品型号纷繁复杂,各种配件功能规格各异。绝大多数的产品存在以下缺点:

1、没有将光纤配线架的各功能实现分区,导致施工操作多有不便。

2、进缆区域与跳线区域有交叉,缆纤分布不合理,不利于科学高效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将配线架各功能区进行分区,配线操作方便,缆纤分布合理,便于进行高效管理的光纤配线架。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纤配线架,包括:

柜体,所述柜体内部被左右分隔为光缆走线区和跳纤走线区;

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光缆走线区内的多个开剥引入单元、多个熔纤单元和多个配线单元;

设置于所述跳纤走线区内的多个绕纤单元。将柜体内部左右分隔为光缆走线区和跳纤走线区,光缆和跳纤分别在不同的区域内走线、盘绕、储存,使得缆纤分布更为合理,也更加便于管理;光缆走线区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开剥引入单元、多个熔纤单元和多个配线单元,即进入光缆走线区内的光缆在被开剥引入单元开剥后,直接进入熔纤单元进行熔接操作,随后进入配线单元进行配线作业,熔接与配线操作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使得配线作业更加简单易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柜体底部对应所述光缆走线区位置处开设有光缆出入口,柜体顶部对应所述跳纤走线区位置处开设有跳纤出入口。柜体底部开设光缆出入口,外部光缆可从底部进入到柜体内的光缆走线区,柜体顶部开设跳纤出入口,跳纤可从顶部进入到柜体内的跳纤走线区,光缆和跳纤各自从分设于柜体不同位置的出入口进入到柜体内的不同区域进行走线、盘绕、储存,互不干扰妨碍,可减轻走线压力,使得缆纤分布更为合理,也更加便于管理。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光缆走线区被上下分隔为配线区和熔接区,多个所述开剥引入单元和熔纤单元分别设置于所述熔接区内的两侧,多个所述配线单元上下相邻设置于所述配线区内。进一步将光缆走线区分隔为配线区和熔接区,进入光缆走线区内的光缆在熔接区内被开剥引入单元开剥后,直接进入熔纤单元进行熔接操作,随后进入配线区内的配线单元进行配线作业,熔接与配线操作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使得配线作业更加简单易行;并且光缆的引入开剥、调度可实现全正面操作,降低操作难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熔纤单元包括可开合的熔纤子框,及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熔纤子框内的多个熔纤盘。可开合的熔纤子框为熔纤操作提供了便利,熔纤子框可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实现开合,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使用,多个熔纤盘可采用卡接的方式可拆卸设置在熔纤子框内,拆卸灵活方便;整个熔纤单元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光纤熔接容量大、密度高,便于扩容,适用范围广,可极大地提升熔纤灵活性,较好地满足网络通信的需要。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配线单元包括配线子框、可拆卸设置于所述配线子框内的配线盘及设置于配线子框上靠近所述跳纤走线区一侧的过线环。配线子框内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配线盘,提升配线密度,配线子框上的过线环,可盘绕固定光缆或跳纤,确保走线整齐有序;过线环靠近跳纤走线区一侧设置,可与跳纤走线区内的绕纤单元配合使用,盘绕跳纤,使其不至于与光缆走线区内的光缆产生交叉缠绕,走线整齐美观;配线与熔接操作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配线子框两侧对应设置有多组用于安装所述配线盘的安装孔。配线盘通过配线子框两侧对应设置的安装孔可拆卸设置于配线子框上,不仅便于安装和拆卸,且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增加配线盘的数量,配线盘最大可配置十二芯;整个配线单元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光纤配线容量大、密度高,便于扩容,适用范围广。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过线环为环状结构,过线环朝向柜体外部的一侧上开设有V形的卡接槽。过线环为环状结构,便于盘绕固定光缆或跳纤,过线环的一侧上开设V形卡接槽,使其内部卡接的跳纤不至轻易脱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绕纤单元包括在所述跳纤走线区内上下间隔设置的多个绕纤筒,每个所述绕纤筒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若干个线扎。跳纤走线区内上下间隔设置多个绕纤筒,可满足柜体内大批量跳纤的布放和存储,绕纤筒为圆柱形筒状结构,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便于跳纤盘绕;且每个绕纤筒左右两侧还设置有若干个线扎,用于卡接固定来自于绕纤筒上盘绕的跳纤,使走线更整齐紧密,不至交叉混乱。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柜体前端设有可开合的左、右门,柜体的上部、下部对应所述左、右门均设置有防撞条。柜体采用双开门结构,左、右门安装拆卸方便,柜体上部、下部对应左、右门均设置有防撞条,可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开关门时对柜体造成大力的撞击,有效保护柜体内的各类元器件不受冲击。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左、右门内侧设置有多个资料盒。资料盒设置在左、右门内侧,存放安全,不易遗失,打开左、右门即可取出,可用于存放施工相关资料及数据,便于操作人员的布线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本实用新型将柜体内部左右分隔为光缆走线区和跳纤走线区,光缆和跳纤分别在不同的区域内走线、盘绕、储存,使得缆纤分布更为合理,也更加便于管理;光缆走线区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开剥引入单元、多个熔纤单元和多个配线单元,即进入光缆走线区内的光缆在被开剥引入单元开剥后,直接进入熔纤单元进行熔接操作,随后进入配线单元进行配线作业,熔接与配线操作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使得配线作业更加简单易行。

(2)本实用新型的柜体底部开设光缆出入口,外部光缆可从底部进入到柜体内的光缆走线区,柜体顶部开设跳纤出入口,跳纤可从顶部进入到柜体内的跳纤走线区,光缆和跳纤各自从分设于柜体不同位置的出入口进入到柜体内的不同区域进行走线、盘绕、储存,互不干扰妨碍,可减轻走线压力,使得缆纤分布更为合理,也更加便于管理。

(3)本实用新型的熔纤单元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光纤熔接容量大、密度高,便于扩容,适用范围广,可极大地提升熔纤灵活性,较好地满足网络通信的需要;且配线单元也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光纤配线容量大、密度高,便于扩容,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光纤配线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光纤配线架的熔纤单元的熔纤子框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光纤配线架的熔纤单元的熔纤子框关闭状态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光纤配线架的配线单元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柜体,11—光缆走线区,111—配线区,112—熔接区,12—跳纤走线区,13—跳纤出入口,14—左、右门,15—资料盒,2—开剥引入单元,3—熔纤单元,31—熔纤子框,32—熔纤盘,4—配线单元,41—配线子框,42—配线盘,43—过线环,44—安装孔,45—卡接槽,5—绕纤单元,51—绕纤筒,52—线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纤配线架,包括:

柜体1,所述柜体1内部被左右分隔为光缆走线区11和跳纤走线区12;

沿高度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光缆走线区11内的多个开剥引入单元2、多个熔纤单元3和多个配线单元4;

设置于所述跳纤走线区12内的多个绕纤单元5。

本实用新型将柜体1内部左右分隔为光缆走线区11和跳纤走线区12,光缆和跳纤分别在不同的区域内走线、盘绕、储存,使得缆纤分布更为合理,也更加便于管理;光缆走线区11内分别设置有多个开剥引入单元2、多个熔纤单元3和多个配线单元4,即进入光缆走线区11内的光缆在被开剥引入单元2开剥后,直接进入熔纤单元3进行熔接操作,随后进入配线单元4进行配线作业,熔接与配线操作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使得配线作业更加简单易行。

进一步的,所述柜体1底部对应所述光缆走线区11位置处开设有光缆出入口,柜体1顶部对应所述跳纤走线区12位置处开设有跳纤出入口13;柜体1底部开设光缆出入口,外部光缆可从底部进入到柜体1内的光缆走线区11,柜体1顶部开设跳纤出入口13,跳纤可从顶部进入到柜体1内的跳纤走线区12,光缆和跳纤各自从分设于柜体1不同位置的出入口进入到柜体1内的不同区域进行走线、盘绕、储存,互不干扰妨碍,可减轻走线压力,使得缆纤分布更为合理,也更加便于管理。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1至图4所示,所述光缆走线区11被上下分隔为配线区111和熔接区112,多个所述开剥引入单元2和熔纤单元3分别设置于所述熔接区112内的两侧,多个所述配线单元4上下相邻设置于所述配线区111内;进一步将光缆走线区11分隔为配线区111和熔接区112,进入光缆走线区11内的光缆在熔接区112内被开剥引入单元2开剥后,直接进入熔纤单元3进行熔接操作,随后进入配线区111内的配线单元4进行配线作业,熔接与配线操作相互独立,互不干扰,使得配线作业更加简单易行;并且光缆的引入开剥、调度可实现全正面操作,降低操作难度。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1至图4所示,所述熔纤单元3包括可开合的熔纤子框31,及可拆卸设置于所述熔纤子框31内的多个熔纤盘32;可开合的熔纤子框31为熔纤操作提供了便利,熔纤子框31可采用卡扣连接的方式实现开合,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使用,多个熔纤盘32可采用卡接的方式可拆卸设置在熔纤子框31内,拆卸灵活方便;整个熔纤单元3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光纤熔接容量大、密度高,便于扩容,适用范围广,可极大地提升熔纤灵活性,较好地满足网络通信的需要。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二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1至图4所示,所述配线单元4包括配线子框41、可拆卸设置于所述配线子框41内的配线盘42及设置于配线子框41上靠近所述跳纤走线区12一侧的过线环43;配线子框41内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设置一个或多个配线盘42,提升配线密度,配线子框41上的过线环43,可盘绕固定光缆或跳纤,确保走线整齐有序;过线环43靠近跳纤走线区12一侧设置,可与跳纤走线区12内的绕纤单元5配合使用,盘绕跳纤,使其不至于与光缆走线区11内的光缆产生交叉缠绕,走线整齐美观;配线与熔接操作相互独立,互不干扰。

进一步的,所述配线子框41两侧对应设置有多组用于安装所述配线盘42的安装孔44;配线盘42通过配线子框41两侧对应设置的安装孔44可拆卸设置于配线子框41上,不仅便于安装和拆卸,且可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增加配线盘42的数量,配线盘42最大可配置十二芯;整个配线单元4采用模块化的设计,光纤配线容量大、密度高,便于扩容,适用范围广。

进一步的,所述过线环43为环状结构,过线环43朝向柜体1外部的一侧上开设有V形的卡接槽45;过线环43为环状结构,便于盘绕固定光缆或跳纤,过线环43的一侧上开设V形卡接槽45,使其内部卡接的跳纤不至轻易脱落。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1至图4所示,所述绕纤单元5包括在所述跳纤走线区12内上下间隔设置的多个绕纤筒51,每个所述绕纤筒51的左右两侧还设置有若干个线扎52;跳纤走线区12内上下间隔设置多个绕纤筒51,可满足柜体1内大批量跳纤的布放和存储,绕纤筒51为圆柱形筒状结构,结构简单,安装、使用方便,便于跳纤盘绕;且每个绕纤筒51左右两侧还设置有若干个线扎52,用于卡接固定来自于绕纤筒51上盘绕的跳纤,使走线更整齐紧密,不至交叉混乱。

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1至图4所示,所述柜体1前端设有可开合的左、右门14,柜体1的上部、下部对应所述左、右门14均设置有防撞条;柜体1采用双开门结构,左、右门14安装拆卸方便,柜体1上部、下部对应左、右门14均设置有防撞条,可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开关门时对柜体1造成大力的撞击,有效保护柜体1内的各类元器件不受冲击。

进一步的,所述左、右门14内侧设置有多个资料盒15;资料盒15设置在左、右门14内侧,存放安全,不易遗失,打开左、右门14即可取出,可用于存放施工相关资料及数据,便于操作人员的布线施工作业的顺利进行。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这些修改和变型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中未详细描述的内容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