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70859发布日期:2019-05-03 19:1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高端科技产品进驻人们的生活当中,手机拍照、摄影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随着摄像头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手机相机、车载镜头、安全影像监控及电子娱乐等产业,使用红外波段的镜头也随之提高,常用的仅涉及用于接收可见光的透镜已无法满足需求。随着芯片技术的发展,最小像素单元的尺寸越来越小,像素越来越高,带动摄像镜头朝着高像素、超薄尺寸以及大视场角方向发展。但现有的光学系统视场角较小,光学系统总长较长。本实用新型就是基于这种情况作出的。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较大视场角的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可有效缩短系统的总长度,降低系统的敏感度,获得良好的成像品质,同时可用于红外线光学系统领域。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从物面至像面依次设有第一透镜E1、光阑ST0、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芯片保护玻璃E5;第一透镜E1为具有负屈光度的弯月透镜,材质为塑胶,焦距满足-1.8<f1/f<0;第二透镜E2为正透镜,材质为塑胶,焦距满足1.02<f2/f<1.62;第三透镜E3为正透镜,材质为塑胶,焦距满足0.89<f3/f<1.86;第四透镜E4为负透镜,材质为塑胶,焦距满足-1.56<f4/f<0;其中f1为第一透镜E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E2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E3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E4的焦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透镜均具有物侧面和像侧面,第一透镜物侧面S2为凸面,且为Qcon非球面,第一透镜像侧面S3为凹面塑胶材质,且为非球面,所述的Qcon非球面是指偏离相对应圆锥曲面的Q型非球面;第二透镜物侧面S5为凸面,且为非球面,第二透镜像侧面S6为凸面,且为非球面;第三透镜物侧面S7为凸面,且为非球面,第三透镜像侧面S8为凸面,且为非球面;第四透镜物侧面S9为凹面,且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像侧面S10为凹面,且为非球面。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2.89<TTL/f<3.10;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物侧面S2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005<T34/f<0.015;其中,T34为该第三透镜E3和该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空气间距。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4<TDS/f1<-0.12;其中,TDS为孔径光阑口径,f1为第一透镜E1的焦距。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光阑ST0位于该第一透镜像侧面S3和第二透镜物侧面S5之间,并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25<AAD<0.04;当DI<0.8*MDI时,0.025<OAD<0.38;TTL<10;110°<FOV<130°;其中,AAD为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空气间距,OAD为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在平行于光轴而非光轴的直线上的空气间距,DI为第三透镜E3靠近第三透镜像侧面S8非球面垂直于光轴方向的直径,MDI为最大有效直径,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S2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FOV为该成像镜头最大视场角。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25<T1/∑T<0.45;0.01<T2/∑T<0.21;0.10<T3/∑T<0.50;0.03<T4/∑T<0.25;其中,∑T为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分别在光轴上的透镜厚度在光轴上的总和,T1,T2,T3,T4分别为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透镜厚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如下优点:1、本实用新型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第三透镜和第四透镜负透镜和正透镜相互组合,有利于校正像差。通过调节各个透镜的光焦度相互补偿。有利于减小总长,并且在此基础上保证了较大的视场角,镜片间距很小,有利于减小系统总长。2、本实用新型成像镜头具有比较小的光圈系数,有利于提高像质和整体亮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成像镜头光学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成像镜头光学系统的像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成像镜头光学系统的畸变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成像镜头光学系统的轴向色差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成像镜头光学系统的垂轴色差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所述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一种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从物面至像面依次设有第一透镜E1、光阑ST0、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芯片保护玻璃E5;第一透镜E1为具有负屈光度的弯月透镜,材质为塑胶,焦距满足-1.8<f1/f<0;第二透镜E2为正透镜,材质为塑胶,焦距满足1.02<f2/f<1.62;第三透镜E3为正透镜,材质为塑胶,焦距满足0.89<f3/f<1.86;第四透镜E4为负透镜,材质为塑胶,焦距满足-1.56<f4/f<0。其中f1为第一透镜E1的焦距,f2为第二透镜E2的焦距,f3为第三透镜E3的焦距,f4为第四透镜E4的焦距,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第一透镜E1为具有负屈光度的弯月透镜,有利于更大程度收集信息。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和第四透镜E4负透镜和正透镜相互组合,有利于校正像差。通过调节各个透镜的光焦度相互补偿。有利于减小总长,并且在此基础上保证了较大的视场角。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每个透镜均具有物侧面和像侧面,芯片保护玻璃物侧面和像侧面分别为S11和S12。第一透镜物侧面S2为凸面,且为Qcon非球面,第一透镜像侧面S3为凹面塑胶材质,且为非球面,所述的Qcon非球面是指偏离相对应圆锥曲面的Q型非球面,Qcon非球面为Q型非球面的一种;第二透镜物侧面S5为凸面,且为非球面,第二透镜像侧面S6为凸面,且为非球面;第三透镜物侧面S7为凸面,且为非球面,第三透镜像侧面S8为凸面,且为非球面;第四透镜物侧面S9为凹面,且为非球面,第四透镜像侧面S10为凹面,且为非球面。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2.89<TTL/f<3.10;其中,TTL为该第一透镜物侧面S2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例如:TTL设计值为9.5,f1设计值-5.5,f2设计值3.65,f3设计值4.57,f4设计值-4.36,f设计值3.15;其中,f1为第一透镜E1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E2的有效焦距,f3为第三透镜E3的有效焦距,f4为第四透镜E4的有效焦距,TTL为该第一透镜物侧面S2至成像面的轴上距离;f为该成像镜头的有效焦距,实际加工后的值与设计值会有一定偏差,但只要满足关系式:2.89<TTL/f<3.10就行。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005<T34/f<0.015;其中,T34为该第三透镜E3和该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空气间距。镜片间距很小,有利于减小系统总长。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4<TDS/f1<-0.12;其中,TDS为孔径光阑口径,f1为第一透镜E1的焦距。该成像镜头具有比较小的光圈系数,有利于提高像质和整体亮度。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光阑ST0位于该第一透镜像侧面S3和第二透镜物侧面S5之间,并且满足下列关系式:0.025<AAD<0.04;当DI<0.8*MDI时,0.025<OAD<0.38;TTL<10;110°<FOV<130°;其中,AAD为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空气间距,OAD为第三透镜E3与第四透镜E4在平行于光轴而非光轴的直线上的空气间距,DI为第三透镜E3靠近第三透镜像侧面S8非球面垂直于光轴方向的直径,MDI为最大有效直径,TTL为第一透镜物侧面S2表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FOV为该成像镜头最大视场角。如上所述的新型广角成像镜头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满足关系式:0.25<T1/∑T<0.45;0.01<T2/∑T<0.21;0.10<T3/∑T<0.50;0.03<T4/∑T<0.25;其中,∑T为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分别在光轴上的透镜厚度在光轴上的总和,T1,T2,T3,T4分别为第一透镜E1、第二透镜E2、第三透镜E3、第四透镜E4在光轴上的透镜厚度。控制好各个透镜的厚度,有利于校正像差和相互补偿,能够降低公差敏感度并且降低成型过程中的难度。同时有利于减小镜头总长,实现镜头的超薄化、小型化。下表为实施例的透镜数据表表1为本实用新型成像镜头的结构参数表。表面编号表面类型半径/(mm)厚度/(mm)玻璃物面球面InfinityInfinityS2非球面396.97560.80921.526:55.707S3非球面2.87732.2099光阑面球面Infinity0.0504S5非球面5.01500.87351.535:56.170S6非球面-3.01451.0288S7非球面13.88541.38591.535:56.170S8非球面-2.86730.0300S9非球面141.40421.32361.620:22.375S10非球面2.64180.2887S11球面Infinity0.30001.518:64.166S12球面Infinity1.2000成像面球面Infinity0.1146表1表2为第一透镜E1和第二透镜E2的各非球面矢高与半径R的比值范围。表2表3为第三透镜3和第四透镜4的各非球面矢高与半径R的比值范围。表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的描述,并非对实用新型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思想的前提下,本领域中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