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径可控的光纤松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8789发布日期:2019-03-05 18:35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直径可控的光纤松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光纤测试的辅助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直径可控的光纤松绕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光纤通信市场的高速发展,作为关键传输介质的光纤质量愈发受到重视,光纤制造厂商在提升光纤产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光纤关键参数测试准确性的把控,尤其是对于特殊测试要求下,例如光纤光缆截止波长、光纤浸水试验、高温高湿老化试验等对松绕光纤的直径、长度有严格要求的测试项目,如何快速、高效、精准、自动的进行光纤松绕,对于提升光纤厂商的工作效率及增加测试项目可信度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截止波长测试为例,根据测试方法、测试需求及测试目的的不同,可能会截取2~30m之间不同松绕长度、不同直径的光纤,同时,对光纤打圈的半径及光纤松绕的状态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以保证测试值的准确性。单模光纤截止波长普遍采用单模弯曲损耗法进行测试,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只需要截取2m长的光纤即可。然而,对于一些模拟成缆使用条件的光纤来说,往往需要截取22m光纤进行测试,如何保证22m光纤保持平整、不弯曲的状态,以保证测试准确性,成为各大厂商关注的重点。

目前,针对22m光纤的取纤方法分为两种,一种为手动绕取具有一定直径和近似长度的光纤,此方法无法保证光纤直径和长度的准确性,且对绕纤人员的要求较高,不利于快速绕纤及效率提升。另一种方法为使用固定直径尺寸的松绕机进行绕纤,该方法相对于手动绕纤具有直径准确、简单可控的特点,但步骤繁琐,且光纤易被打乱、弯曲,从而对后期测试带来不便。对于其他需要特殊要求的松绕光纤测试项目,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改进,提供一种直径可控的光纤松绕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快捷,能够灵活、有效控制松绕光纤环直径,自动化程度高,精准度高,光纤环不易变形,避免因光纤打弯、乱头等因素造成测试偏差,提高松绕光纤的关键性能测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直径可控的光纤松绕装置,包括支架,水平悬臂设置的主轴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架并通过联轴器连接第一伺服电机,套装在所述主轴上的卡盘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架,所述卡盘上设有卡爪,所述卡盘的外圆周上设有皮带轮槽,所述卡盘通过皮带轮机构连接第二伺服电机;所述主轴的中部设有左螺杆部及右螺杆部,所述左螺杆部与所述右螺杆部的螺纹旋向相反,左驱动盘螺纹连接所述左螺杆部,右驱动盘螺纹连接所述右螺杆部;左安装盘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左螺杆部左侧的所述主轴上,右安装盘可转动连接在所述右螺杆部右侧的所述主轴上,所述左安装盘及所述右安装盘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连接所述主轴的限位块;至少6根第一左连杆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左连杆的内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所述左安装盘,与所述第一左连杆数量相同的第二左连杆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所述第二左连杆的内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所述左驱动盘,所述第一左连杆的外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左连杆的外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与所述第一左连杆数量相同的第一右连杆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所述第一右连杆的内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所述右安装盘,与所述第一右连杆数量相同的第二右连杆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所述第二右连杆的内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所述右驱动盘,所述第一右连杆的外端与相对应的所述第二右连杆的外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滑导块,所述滑导块上设有水平的导向孔;所述第一左连杆、所述第二左连杆、所述第一右连杆及所述第二右连杆的长度相同;与所述第一左连杆数量相同的内径杆水平设置,所述内径杆的左端与所述第一左连杆外端及所述第二左连杆外端的销轴铰接连接,所述内径杆的右端部滑动连接所述滑导块上的导向孔;所述右安装盘上设有卡槽,所述卡盘的卡爪前端卡入所述右安装盘的卡槽。

进一步的:

至少一根所述内径杆上设有位置传感器。

所述内径杆的左端设有挡块。

所述卡盘为三爪卡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直径可控的光纤松绕装置,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方便快捷,能够灵活、有效控制松绕光纤环直径,自动化程度高,精准度高,光纤环不易变形,避免因光纤打弯、乱头等因素造成测试偏差,提高松绕光纤的关键性能测试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11,水平悬臂设置的主轴1的一端可转动连接支架11并通过联轴器12连接第一伺服电机(未在图中画出),套装在主轴1上的卡盘10可转动连接支架11,卡盘10上设有卡爪101,卡盘10的外圆周上设有皮带轮槽,卡盘10通过皮带轮机构连接第二伺服电机(未在图中画出),在本实施例中,卡盘10为三爪卡盘,设有三个卡爪101。主轴1的中部设有左螺杆部17及右螺杆部14,左螺杆部17与右螺杆部14的螺纹旋向相反,左驱动盘16螺纹连接左螺杆部17,右驱动盘15螺纹连接右螺杆部14。左安装盘2可转动连接在左螺杆部17左侧的主轴1上,右安装盘9可转动连接在右螺杆部14右侧的主轴1上,左安装盘2及右安装盘9的两侧分别设有固定连接主轴1的限位块13,左安装盘2及右安装盘9由限位块13限制而不能作轴向的移动,仅能与主轴1作相对转动。6根第一左连杆3呈放射状均匀分布,第一左连杆3的内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左安装盘2,6根第二左连杆4呈放射状均匀分布,第二左连杆4的内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左驱动盘16,第一左连杆3的外端与相对应的第二左连杆4的外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6根第一右连杆8呈放射状均匀分布,第一右连杆8的内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右安装盘9,6根第二右连杆6呈放射状均匀分布,第二右连杆6的内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右驱动盘15,第一右连杆8的外端与相对应的第二右连杆6的外端通过销轴铰接连接滑导块7,滑导块7上设有水平的导向孔。第一左连杆3、第二左连杆4、第一右连杆8及第二右连杆6的数量相同,长度相同,可根据需要设置6~8根或更多。6根内径杆5水平设置,内径杆5的左端与第一左连杆3外端及第二左连杆4外端的销轴铰接连接,内径杆5的右端部滑动连接滑导块7上的导向孔。内径杆5的数量与第一左连杆3、第二左连杆4、第一右连杆8及第二右连杆6的数量相同。内径杆5包覆一层弹性材料层,用于直接接触光纤,该弹性材料层可由聚氨酯或PVC材料制成,弹性材料层保护光纤不受损伤。右安装盘9设有卡槽,卡盘10的卡爪101前端卡入右安装盘9的卡槽,这样当卡盘10的卡爪101夹紧主轴1时,卡盘10可驱动主轴1与右安装盘9同步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至少一根内径杆5上设有位置传感器19,内径杆5的左端设有挡块18,位置传感器19用于感知内径杆5与主轴1的中心轴线的距离,用于感知光纤环直径大小,内径杆5左端的挡块18与右端的滑导块7可控制光纤环的长度。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左连杆3、第二左连杆4、第一右连杆8、第二右连杆6及滑导块7等主要构件采用不锈钢材质制成。

在实际操作时,由控制系统协同各部件的动作。在进行光纤松绕前,在控制系统的控制面板中输入所需光纤环的直径后,启动转动命令1,信号通过传输线传至位置传感器19,位置传感器19感知信号命令后,将命令传达至第一伺服电机,第一伺服电机驱动主轴1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此时卡盘10的卡爪101与主轴1处于松开的状态),主轴1的左螺杆部17及右螺杆部14驱动左驱动盘16及右驱动盘15同步在主轴1的轴线方向向内或向外移动,由于左安装盘2及右安装盘9在轴向的位置固定,第一左连杆3与第二左连杆4、第一右连杆8与第二右连杆6同步驱动内径杆5在径向方向向内移动或向外移动,达到直径缩小或放大的目的,同时,内径杆5与滑导块7相对滑动,当位置传感器19感知内径杆5到达设定的光纤环的直径后,第一伺服电机停止转动;光纤盘放置在放线机构上,手工将光纤穿过导轮,并将光纤头使用标签纸固定在内径杆5的一端,手动操作将卡盘10的卡爪101夹紧主轴1,这时在控制系统的控制面板中输入旋转速度、长度后,启动转动命令2,卡盘10在第二伺服电机及皮带轮机构的驱动下转动,卡盘10带动主轴1及右安装盘9同步转动,放线机构上光纤盘放出的光纤被缠绕在6根内径杆5外,直至完成绕纤动作;待完成收线后,手动操作将卡盘10的卡爪101从主轴1上松开,点击控制系统的控制面板的直径控制按钮,第一伺服电机驱动主轴1转动,驱动内径杆5在径向向内移动,使光纤环从内径杆5上松脱,手动取下具有精准直径的光纤环,完成光纤环的制作。

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松绕光纤的不同直径需求,增加截止波长、环境试验等参数测试的可信度及精确性,有效提升不同测试需求下的研发质量;本实用新型操作简便,易于取纤,工作效率高,极大降低取纤的繁琐程度,可满足复杂的绕纤方式及多种测试要求,适用于连续化操作,同时,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便于自主加工,降低相关设备的采购成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