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的屏下指纹触摸识别背光模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53074发布日期:2019-06-11 22:23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一种改进的屏下指纹触摸识别背光模组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的屏下指纹触摸识别背光模组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全面屏手机的兴起,不在屏幕外设置额外的指纹识别模组,将指纹识别模块的功能通过手机触摸屏幕来实现,目前大多数全面屏手机是采用OLED屏幕,利用OLED的自发光特性,光线穿透玻璃盖板后遇手指指纹后反射,由屏幕下方的接收识别模块接收并识别。

而OLED屏的成本较高,如何在较低成本的LCD屏上实现指纹识别功能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LCD屏幕的结构包括由下至上层叠的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增光膜以及玻璃盖板,其中扩散膜和增光膜的结构要求光线在其中产生折射,而反射板通常是不透光的材质制成。因此,其具体问题包括反射的光线如何被设置于屏幕下方的接收识别装置接收,指纹反射的光线在传导过程中如何减少折射造成失真,如何保证有充分的光线射在手指上产生反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屏下指纹触摸识别背光模组结构,包括由下至上层叠的反射膜、导光板、扩散膜、增光膜,所述扩散膜上设有对应指纹触摸位置的第一孔,增光膜上设第二孔,反射膜上设有第三孔;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孔的位置相应;所述反射膜下方对应第三孔位置设有补光装置。

优选的,所述补光装置包括由下至上层叠于第三孔下方的补光反射膜、补光导光板、补光扩散膜和补光增光膜,补光反射膜位于补光导光板下方;所述补光反射膜上设有第四孔,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孔的位置相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至第四孔的形状一致;所述第二孔的孔位小于第一孔的孔位;所述第三孔的孔位小于第二孔的孔位,第四孔的孔位小于第三孔的孔位。

进一步的,所述导光膜上设有对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孔的位置设置的微结构区,所述微结构区包括设于导光膜上表面的入射部,所述入射部包括在导光膜上表面设置的多个横向V-CUT槽和多个纵向V-CUT槽,横向V-CUT槽和纵向V-CUT槽垂直,呈纵横交叉排布;所述入射部的位置与第一、第二、第三孔的位置相应。

进一步的,所述微结构区还包括对应设于导光膜下表面的出射部,所述出射部为平滑面,出射部的位置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孔的位置相应。

进一步的,所述入射部和出射部的形状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孔的形状相应。

所述补光装置为活动式,可以在指纹解锁时,补光装置弹开,在手机屏幕正常显示时,补光装置回位至第三孔下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屏下指纹触摸识别背光模组结构,通过在扩散膜、增光膜、反射膜上对应指纹触摸位置设孔,使得导光板发出的光线可从孔中射出至玻璃面板,并使得指纹所反射的光线向屏幕下方的接收识别装置接收,同时设计不管装置对开孔处进行补光,避免因反射板开孔造成的指纹触摸位置的光照强度比其它区域暗色问题。

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在导光板上设计微结构,增强指纹触摸位置的光照强度,以及反射光线通过导管板的透光率,以便于接收识别装置接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进的屏下指纹触摸识别背光模组结构实施例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进的屏下指纹触摸识别背光模组结构实施例导光膜上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进的屏下指纹触摸识别背光模组结构实施例导光膜下表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改进的屏下指纹触摸识别背光模组结构,包括由下至上层叠的反射膜1、导光板2、扩散膜3、增光膜4,增光膜可采用上增光膜和下增光膜叠加的形式,扩散膜上设有对应指纹触摸位置的第一孔30,增光膜上设第二孔40,反射膜上设有第三孔10; 三个孔均为圆形且对应指纹触摸位置。这样设计形成一光通路,使得导光板发出的光线可从孔中射出至手机屏幕的玻璃面板上,并使得按压在玻璃面板上的指纹所反射的光线向屏幕下方的接收识别装置接收。

然而考虑到反射膜上开孔后,开孔位置不会反射光线,在手机屏幕上将体现出一圆形的较暗的区域,可在反射膜下方对应第三孔位置补光装置,补光装置可使用专门的光源, 还可根据需要设计为活动式,指纹解锁时,补光装置弹开、屏幕正常显示时,补偿装置回位(回位的目的就是给上面的背光孔位补偿光线,不影响屏幕的正常显示。)

在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补光装置包括由下至上层叠于第三孔下方的补光反射膜6、补光导光板5、补光扩散膜7和补光增光膜8,补光反射膜上设有第四孔60,以便反射光线穿过后由接收识别装置接收。

由于接收识别装置通常为凸透镜装置,可收集一定角度内的光线,因此光路呈上大下小的形状,在具体设计时,第二孔的孔位不大于第一孔的孔位;第三孔的孔位小于第二孔的孔位,第四孔的孔位小于第三孔的孔位。

此外,为进一步增强开孔处的体现在屏幕上的光线强度,并提高反射光线至接收识别装置的透射率,导光膜上设有对应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孔的位置设置的微结构区,所述微结构区包括设于导光膜上表面的圆形的入射部21及对应设于导光膜下表面的圆形的出射部22,入射部包括在导光膜上表面设置的多个横向V-CUT槽和多个纵向V-CUT槽,横向V-CUT槽和纵向V-CUT槽垂直,呈纵横交叉排布,出射部为平滑面;入射部、入射部的位置与第一、第二、第三孔的位置相应。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但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的形式所获得的技术方案,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