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335502发布日期:2019-04-05 22:26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全面屏具有较大的有效显示区域,能够为用户带来较好的视觉体验,因而逐渐成为了显示屏发展的主流趋势。参照图1,为了保证前置摄像功能,通常会在电子设备正面预留出用于设置前置摄像器件01的位置,相应的,显示屏则需要进行异形切割,从而加工为异形屏,例如齐刘海式的异形显示屏,从而预留出前置摄像区域02。

在实际应用中,在显示视频、游戏、照片等传统的矩形图像03时,为了保证矩形图像能够完整显示,通过前置摄像区域02下方完整的矩形显示区域显示矩形图像03,而前置摄像区域02侧方的异形显示区域04用于显示时间、电量等系统信息,且无法参与到矩形图像03的显示中。因此,电子设备在显示矩形图像时的实际屏占比仍然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以解决现有电子设备的前置摄像区域侧方的异形显示区域无法用于显示矩形图像,从而在导致电子设备显示矩形图像时的实际屏占比较低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装置、摄像装置及信号处理装置;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边缘处的非显示区域具有至少一个通光结构,每个所述通光结构的出光侧朝向电子设备内部;所述通光结构被配置为将入射光传输至所述通光结构的出光侧输出;所述显示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发送的显示信号显示图像;

所述摄像装置,与所述通光结构一一对应,且设置在对应的所述通光结构的出光侧,所述摄像装置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所述通光结构输出的光线,响应于拍摄指令,将所述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

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分别与所述摄像装置和所述显示装置连接,被配置为接收每个所述摄像装置输出的模拟信号,对各个所述模拟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显示信号,将所述显示信号传输至所述显示装置。

可选地,所述摄像装置包括:

聚光组件,位于对应的所述通光结构的出光侧,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所述通光结构输出的光线,对所述光线进行汇聚,输出汇聚后的光线;

第一光传感器,位于所述聚光组件的出光侧,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接收所述汇聚后的光线,并将所述汇聚后的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

可选地,所述聚光组件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所述通光结构输出的光线,将所述光线汇聚为平行光束,输出所述平行光束;所述第一光传感器包括第一受光面,所述第一受光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感光位点,每个所述第一感光位点的感光面积相同。

可选地,所述聚光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凸透镜。

可选地,所述摄像装置还包括光路调节组件;

所述光路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聚光组件与所述第一光传感器之间,被配置为接收所述汇聚后的光线,对所述汇聚后的光线进行光路调节,将调节后的光线传输至所述第一光传感器;

其中,所述第一光传感器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所述光路调节组件包括至少一个三棱透镜或至少一个平面反射镜。

可选地,所述摄像装置包括:

第二光传感器,位于对应的所述通光结构的出光侧,被配置为接收从对应的所述通光结构射入的光线,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将所述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二光传感器包括第二受光面,所述第二受光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感光位点,各个所述第二感光位点的感光面积从所述第二受光面的中心到所述第二受光面的边缘逐渐增大。

可选地,所述通光结构包括第一衬底基板、第二衬底基板、形成在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面向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配向膜、形成在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面向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二配向膜、位于所述第一配向膜和所述第二配向膜之间的液晶层,以及目标偏光片;

其中,所述目标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一衬底基板上背对所述第二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位于所述第二衬底基板上背对所述第一衬底基板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彩膜基板,所述彩膜基板的黑矩阵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通光结构的通孔,每个所述通孔的外径大于或等于1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20微米。

可选地,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靠近每个所述通光结构的侧端均设置有挡光板。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包括一个所述摄像装置,所述摄像装置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所述通光结构输出的光线中不同颜色的光线分量,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将每个所述光线分量分别转换为模拟信号;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的面板控制芯片;

相应的,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包括:

第一滤波放大模块,与所述摄像装置连接,被配置为接收所述摄像装置输出的每个所述模拟信号,对每个所述模拟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获得各个第一中间信号;

第一模数转换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滤波放大模块和所述面板控制芯片连接,被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一滤波放大模块输出的每个所述第一中间信号,将每个所述第一中间信号分别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显示信号,并将每个所述显示信号传输至所述面板控制芯片。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摄像装置,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划分为至少两个显示子区域,通过不同的所述摄像装置采集的图像分别对应不同的所述显示子区域,每个所述显示子区域均具有与其余所述显示子区域不重叠的区域,每个所述摄像装置均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所述通光结构输出的光线中不同颜色的光线分量,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将每个所述光线分量分别转换为模拟信号;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的面板控制芯片;

相应的,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包括:

第二滤波放大模块,分别与每个所述摄像装置连接,被配置为接收每个所述摄像装置输出的每个模拟信号,对每个所述模拟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获得各个第二中间信号;

第二模数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二滤波放大模块连接,被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二滤波放大模块输出的每个所述第二中间信号,将每个所述第二中间信号分别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第三中间信号;

图像拼接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模数转换模块和所述面板控制芯片连接,被配置为根据对应同一所述摄像装置的各个所述第三中间信号,生成每个所述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一图像,将各个所述第一图像进行拼接,获得全景图像,根据所述全景图像生成显示信号,并将所述显示信号传输至所述面板控制芯片;所述面板控制芯片被配置为将所述显示信号输入所述显示面板,以使所述显示面板显示所述全景图像。

可选地,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摄像装置,所述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划分为至少两个显示子区域,通过不同的所述摄像装置采集的图像分别对应不同的所述显示子区域,各个所述显示子区域具有重叠区域,不同的所述摄像装置分别被配置为接收从对应的所述通光结构射入的光线中不同颜色的光线分量,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将每个所述光线分量分别转换为模拟信号;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与所述显示面板连接的面板控制芯片;

相应的,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包括:

第三滤波放大模块,分别与每个所述摄像装置连接,被配置为接收每个所述摄像装置输出的每个模拟信号,对每个所述模拟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获得各个第四中间信号;

第三模数转换模块,与所述第三滤波放大模块连接,被配置为接收所述第三滤波放大模块输出的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号,将每个所述第四中间信号分别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第五中间信号;

图像提取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二模数转换模块和所述面板控制芯片连接,被配置为根据对应同一所述摄像装置的各个所述第五中间信号,生成每个所述摄像装置对应的第二图像,提取各个所述第二图像的重叠部分,获得目标图像,根据所述目标图像生成显示信号,并将所述显示信号传输至所述面板控制芯片;所述面板控制芯片被配置为将所述显示信号输入所述显示面板,以使所述显示面板显示所述目标图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应用于上述电子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拍摄指令;

通过摄像装置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传输至所述通光结构的出光侧输出的光线;

响应于所述拍摄指令,通过所述摄像装置将所述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

通过信号处理装置接收每个所述摄像装置输出的模拟信号;

通过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对各个所述模拟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显示信号;

通过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将所述显示信号传输至显示装置;

通过所述显示装置根据所述信号处理装置发送的显示信号显示图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包括以下优点: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边缘处的非显示区域具有通光结构,从而可以通过通光结构将入射光传输至电子设备内部,摄像装置可以设置在通光结构朝向电子设备内部的出光侧,也即是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的电子设备内部空间,从而通光结构输出的光线可以进一步传输至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装置进行成像,实现拍摄功能,如此,前置摄像区域以及前置摄像区域侧方的异形显示区域均可以用于显示矩形图像,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显示矩形图像时的实际屏占比。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中的一种设置有前置摄像区域的电子设备显示矩形图像的界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截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具有通光结构的电子设备显示矩形图像的界面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通光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通过通光结构进行成像的成像原理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入射光通过通光结构的光线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另一种入射光通过通光结构的光线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摄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另一种摄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三种摄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四种摄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第五种摄像装置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通光结构视野范围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另一种通光结构视野范围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参照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显示装置10、摄像装置20及信号处理装置30。

其中,显示装置10包括显示面板11,显示面板11边缘处的非显示区域具有至少一个通光结构111,每个通光结构111的出光侧朝向电子设备内部。通光结构111被配置为将入射光传输至通光结构111的出光侧输出。通光结构111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尺寸很小的透光小孔,因此,可以利用小孔成像原理,通过通光结构111将被拍摄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导入电子设备内部,进而传输至后续的各个装置中进行成像,以实现拍摄功能。另外,显示装置10被配置为根据信号处理装置30发送的显示信号显示图像。

摄像装置20,可以与通光结构111一一对应,且设置在对应的通光结构111的出光侧,也即是每个通光结构111的出光侧可以对应设置一个摄像装置20,从而每个摄像装置20均可以通过对应的通光结构111采集成像所需的光线。摄像装置20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111输出的光线,响应于拍摄指令,将该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

信号处理装置30,可以分别与摄像装置20和显示装置10连接,并被配置为接收每个摄像装置20输出的模拟信号,对各个模拟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显示信号,将显示信号传输至显示装置1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1边缘处的非显示区域具有通光结构111,从而可以通过通光结构111将入射光传输至电子设备内部,摄像装置20可以设置在通光结构111朝向电子设备内部的出光侧,也即是设置在显示面板11下方的电子设备内部空间,从而通光结构111输出的光线可以进一步传输至显示面板11下方的摄像装置20进行成像,实现拍摄功能,如此,则无需在电子设备正面预留用于设置摄像装置20的前置摄像区域。参照图3,示出了一种具有通光结构111的电子设备显示矩形图像的界面示意图,通光结构111用于将入射光传输至电子设备内部,相当于一个尺寸很小的透光小孔,因此,结合图2和图3所示,通光结构111在电子设备正面的尺寸是小于具有成像功能的摄像装置20在电子设备正面的尺寸的,因此,通过在显示面板11边缘处的非显示区域设置通光结构111,并在通光结构111朝向电子设备内部的出光侧设置摄像装置20,可以取消前置摄像区域的设置,进而可以充分利用前置摄像区域以及前置摄像区域侧方的异形显示区域显示矩形图像,如此,对比图2和图3,可以提高电子设备显示矩形图像时的实际屏占比,从而获得更佳的显示效果。

另外,由于无需设置前置摄像区域,因此,在显示面板的制备过程中,无需对显示面板进行异形切割,从而可以降低显示面板的加工难度。

具体的,参照图4,示出了一种通光结构111的截面示意图,通光结构111可以包括第一衬底基板1111、第二衬底基板1112、形成在第一衬底基板1111上面向第二衬底基板1112一侧的第一配向膜1113、形成在第二衬底基板1112上面向第一衬底基板1111一侧的第二配向膜1114、位于第一配向膜1113和第二配向膜1114之间的液晶层1115,以及目标偏光片1116。在实际应用中,显示面板11可以包括对盒的彩膜基板1101和阵列基板1102,其中,彩膜基板1101和阵列基板1102可以通过胶框05连接,第一衬底基板1111为彩膜基板1101的衬底基板时,第二衬底基板1112则为阵列基板1102的衬底基板,第一衬底基板1111为阵列基板1102的衬底基板时,第二衬底基板1112则为彩膜基板1101的衬底基板。其中,目标偏光片1116可以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111上背对第二衬底基板1112的一侧,如图4所示,或者可以位于第二衬底基板1112上背对第一衬底基板1111的一侧。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后续将以第一衬底基板1111是彩膜基板1101的衬底基板,第二衬底基板1112是阵列基板1102的衬底基板的显示面板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彩膜基板1101的黑矩阵112上设置有用于形成通光结构111的通孔,每个通孔的外径大于或等于10微米,且小于或等于20微米。由于彩膜基板1101上的黑矩阵112会遮挡光线,因此,在显示面板11边缘处的非显示区域制备通光结构111时,可以在彩膜基板1101中位于非显示区域内的黑矩阵112上形成通孔,从而被拍摄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可以透过黑矩阵112上的通孔射入电子设备内部,而不会被黑矩阵112遮挡。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掩膜工艺,在彩膜基板1101的衬底基板上形成具有通孔的黑矩阵112。例如,黑矩阵112上的通孔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当然,在具体应用中,黑矩阵112上的通孔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矩形等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另外,阵列基板1102上位于非显示区域内的各种不透明的金属走线也会遮挡光线,例如公共电极走线等等,因此,还可以在阵列基板1102上避开对应黑矩阵通孔的位置处制备金属走线,从而被拍摄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可以通过该金属走线避开的阵列基板透明区域射入电子设备内部,也即是光线可以透过阵列基板1102的透明衬底基板射入电子设备内部,而不会被金属走线遮挡。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经过通光结构111时,是先汇聚为光线交点,进而再分散开射出通光结构111的,因此,入射光在黑矩阵112通孔处的光斑尺寸将小于入射光在第二衬底基板1112上的光斑尺寸。因此,在一种实现方式中,黑矩阵112通孔的尺寸,可以与第二衬底基板1112上金属走线避开的透明区域的尺寸相同,且两者的尺寸均大于或等于第二衬底基板1112上可接收到的最大光斑的尺寸。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黑矩阵112通孔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该通孔上可通过的最大光斑的尺寸,第二衬底基板1112上金属走线避开的透明区域的尺寸,可以大于或等于第二衬底基板1112上可接收到的最大光斑的尺寸,也即是黑矩阵112通孔可以小于第二衬底基板1112上金属走线避开的透明区域的尺寸,进而从外观上更不易观察到通光结构111的存在。

再者,在相关技术中,显示面板11通常还包括位于第一衬底基板1111上背对第二衬底基板1112的一侧的第一偏光片,以及位于第二衬底基板1112上背对第一衬底基板1111的一侧的第二偏光片,而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通常是正交设置的,从而可以使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允许通过的偏振光的振动方向相互垂直。然而,正交设置的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会阻挡光线进入电子设备内部,因此,当需要制备通光结构111时,可以在第一偏光片上或第二偏光片上设置用于形成通光结构111的通孔,从而被拍摄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可以透过第一偏光片上或第二偏光片上的通孔射入电子设备内部,而不会被正交设置的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遮挡。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目标偏光片1116可以为彩膜基板1101的第一偏光片,也即是可以在阵列基板1102的第二偏光片上设置用于形成通光结构111的通孔,而对第一偏光片不作任何处理,从而光线可以透过第一偏光片,以及第二偏光片上的通孔射入电子设备内部。一方面,由于显示区域的液晶层存在一定的漏光风险,可能会有极少部分光线射向通光结构111处,因此,保留第一偏光片可以避免液晶层的光线漏出显示面板,进而能够避免漏出的光线影响显示区域的显示效果。另一方面,从外观角度来看,由于彩膜基板1101的第一偏光片更靠近电子设备外部,因此,若在彩膜基板1101的第一偏光片上设置通孔,则该通孔会更容易被用户观察到,因此,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显示面板11最下方的第二偏光片上设置通孔,而完整保留彩膜基板1101的第一偏光片,从而可以保证电子设备外观的完整性。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目标偏光片1116也可以为阵列基板1102的第二偏光片,也即是可以在彩膜基板1101的第一偏光片上设置用于形成通光结构111的通孔,而对第二偏光片不作任何处理,从而光线可以透过第一偏光片上的通孔,以及第二偏光片射入电子设备内部,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显示面板11中,第一衬底基板1111以及第二衬底基板1112通常为透明的玻璃基板,因此可以透过光线。另外,用于固定液晶层1115中的液晶分子取向的第一配向膜1113和第二配向膜1114,以及位于第一配向膜1113和第二配向膜1114之间的液晶层1115也均可以透过光线,因此,在制备通光结构111时,可以对第一衬底基板1111、第二衬底基板1112、第一配向膜1113、第二配向膜1114,以及液晶层1115不作任何处理,如此,在显示面板11边缘处的非显示区域形成如图4所示的通光结构111。

参照图5,示出了一种通过通光结构进行成像的成像原理示意图,以拍摄l形景物06为例,l形景物06可以是能够反射光线的物体,当然也可以是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l形景物06发射或反射的入射光可以依次透过通光结构111中的目标偏光片1116、第一衬底基板1111、黑矩阵112上的通孔、第一配向膜1113、液晶层1115、第二配向膜1114以及第二衬底基板1112,并从通光结构111朝向电子设备内部的出光侧输出,进而位于通光结构111出光侧的摄像装置20可以接收到通光结构111输出的光线,也即是可以接收到通光结构111输出的光线所形成的l形景物06的l形倒像07。其中,摄像装置20的感光区域08的面积大于或等于通光结构111输出光斑的最大面积,因此,如图5所示,l形倒像07的面积小于摄像装置20的感光区域08的面积。

进一步的,参照图6,示出了一种入射光通过通光结构的光线示意图,其中,r为景物的半径,d为景物与入射光交点之间的距离,在实际应用中,由于第一衬底基板1111的厚度相对于d很小,因此,d也可近似于景物到显示面板11表面的距离,t为黑矩阵112的厚度,s为黑矩阵112上的通孔的外径,d为入射光交点与摄像装置20的感光区域之间的距离,r为景物在摄像装置20的感光区域上形成的倒像的半径。其中,根据三角形相似原理,上述各个成像参数满足下述关系式:

例如在实际应用中,s可以为0.01毫米,t可以为1.5微米,若d为30厘米,d为3毫米,则通过上述公式可以确定r为200厘米,r为20毫米。

基于各个成像参数所满足的上述关系式,在制备显示面板11时,可以通过调节黑矩阵112上的通孔外径s,以及黑矩阵112的厚度t,来调节景物成像的尺寸,以使其适配感光区域具有特定尺寸的摄像装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6仅示出了一个简略的显示面板及通光结构,以辅助说明入射光在通光结构中的传输过程,以及上述各个成像参数之间的关系,图6示出的通光结构并不对本发明实施例构成限定。另外,在实际应用中,如图7所示,入射光通过通光结构中的第一衬底基板1111、第二衬底基板1112等透明器件时,通常会产生折射,但由于这些透明器件的厚度很小,因而光线在各个透明器件中的折射,对于光线的出射角度和出射路径的影响也较小,因此,在上述结合图6的叙述中,为了简要说明光线传输过程,忽略了折射现象的影响,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图6示出的光线路径并不对本发明实施例构成限定。

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中,摄像装置20可以是以下三种摄像装置20中的任一种:

第一种摄像装置20:参照图8,该摄像装置20具体可以包括聚光组件21和第一光传感器22。其中,聚光组件21位于对应的通光结构111的出光侧,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111输出的光线,对该光线进行汇聚,输出汇聚后的光线。第一光传感器22位于聚光组件21的出光侧,被配置为响应于拍摄指令,接收汇聚后的光线,并将汇聚后的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

具体的,被拍摄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可以被通光结构111传输至通光结构111的出光侧输出,进而位于通光结构111出光侧的聚光组件21可以接收到通光结构111输出的光线,并可以对该光线进行汇聚,以减小光线的发散程度,并减小光线的光斑面积,然后聚光组件21可以将汇聚后的光线输出至第一光传感器22。第一光传感器22响应于用户触发的拍摄指令,可以接收聚光组件21输出的汇聚后的光线。其中,第一光传感器22包括第一受光面,第一受光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感光位点,不同出射方向的光线可以照射到不同的第一感光位点,进而每个第一感光位点均可以在对应光线的激发下产生电荷,进而第一光传感器22可以生成每个第一感光位点对应的模拟信号,也即是可以将汇聚后的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在实际应用中,不同位置的第一感光位点对应的模拟信号可以传输至显示面板11的不同像素位置,也即是第一感光位点可以与像素位置一一对应,从而任一第一感光位点对应的模拟信号可以用于在对应的像素位置进行显示。

在实际应用中,聚光组件21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凸透镜,例如在图8中,聚光组件21可以包括一个凸透镜211,当然,聚光组件21也可以是两个以上的凸透镜进行组合而成,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第二种摄像装置20:参照图9,该摄像装置20在包括聚光组件21和第一光传感器22的基础上,还可以包括光路调节组件23。其中,光路调节组件23可以设置在聚光组件21与第一光传感器22之间,光路调节组件23被配置为接收汇聚后的光线,对汇聚后的光线进行光路调节,将调节后的光线传输至第一光传感器22。其中,第一光传感器22在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至少部分重叠。

具体的,被拍摄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线可以被通光结构111传输至通光结构111的出光侧输出,进而聚光组件21接收到通光结构111输出的光线后,可以对该光线进行汇聚,以减小光线的发散程度,然后聚光组件21可以将汇聚后的光线输出至光路调节组件23。光路调节组件23可以对汇聚后的光线进行光路调节,以改变光线的传输路径,进而可以将调节后的光线传输至第一光传感器22,第一光传感器22响应于用户触发的拍摄指令,可以接收光路调节组件23输出的调节后的光线,并将调节后的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其中,第一光传感器22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1下方更靠近显示区域中心的位置,如此,显示面板11的非显示区域下方无需过多的空间设置摄像装置20,相应的,电子设备后盖的边缘处的弧度可以向电子设备内部方向收缩,从而使得电子设备的外观更加纤薄,或者,节约出的空间还可以由于设置其他器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对于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摄像装置20,在一种实施方式中,聚光组件21具体可以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111输出的光线,将该光线汇聚为平行光束,输出该平行光束。相应的,第一光传感器22的第一受光面上的每个第一感光位点的感光面积相同。由于平行光束垂直于第一光传感器22的第一受光面,因此,第一受光面上的每个第一感光位点可以设置为相同的感光面积,从而可以降低第一光传感器22的制造难度。

在实际应用中,光路调节组件2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三棱透镜或至少一个平面反射镜。例如,参照图9,光路调节组件23可以包括一个三棱透镜231,相应的,第一光传感器22可以斜置在光路调节组件23的出光侧,使得第一光传感器22在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与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部分重叠。光线在经过三棱镜231的两个界面时,均会发生折射,经过两次折射之后,光线的出射方向改变,从而可以实现光线路径的调节。

又例如,参照图10,光路调节组件23可以包括三个三棱透镜231,且光路调节组件23的出光侧可以朝向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下方,相应的,第一光传感器22可以设置在显示区域下方的光路调节组件出光侧,使得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覆盖第一光传感器22在显示面板11上的正投影。在图10所示的摄像装置20中,第一光传感器22的第一受光面则与光路调节组件23的出光面平行,且与显示面板11垂直。

再例如,参照图11,光路调节组件23可以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平面反射镜232,且两个平面反射镜的反射面相对,第一个平面反射镜232接收到聚光组件21输出的汇聚后的光线时,可以将汇聚后的光线反射至第二个平面反射镜232的反射面,进而第二个平面反射镜232可以将光线反射至第一光传感器22的第一受光面,从而实现光路调节。

第三种摄像装置20:参照图12,该摄像装置20可以只包括第二光传感器24,第二光传感器24可以位于对应的通光结构111的出光侧,被配置为接收从对应的通光结构111射入的光线,响应于拍摄指令,将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其中,第二光传感器24的工作原理与上述第一光传感器22的工作原理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光传感器22可以为ccd(charge-couple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或cmos(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件,类似的,第二光传感器24也可以为ccd或cmos器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第三种摄像装置20中,第二光传感器24包括第二受光面,第二受光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感光位点,光线入射到第二光传感器24的第二受光面时,越靠近第二受光面边缘的光线发散程度越高,相应的,各个第二感光位点的感光面积可以从第二受光面的中心到第二受光面的边缘逐渐增大,从而第二受光面边缘处的各个第二感光位点均可以完整地接收到发散程度较高的光斑。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显示装置10还包括背光模组12,背光模组12靠近每个通光结构111的侧端均设置有挡光板121。具体地,背光模组12可以包括导光板122、设置在导光板122侧端的灯条123,以及设置在导光板122朝向显示面板11一侧的光学膜层(图2中未示出)。由于背光模组12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多次反射及折射之后,可能存在极少部分的光线会射向摄像装置20,从而对摄像装置20中传输的光线产生影响,最终影响成像效果,因此,可以在背光模组12靠近每个通光结构111的侧端均设置挡光板121,从而降低背光模组12的漏光风险,进而提升成像效果。

例如,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所示,通光结构111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1上远离灯条123一侧的非显示区域,相应的,可以将挡光板121设置在背光模组12远离灯条123的侧端,从而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灯条123发出的光线对摄像装置20中传输的光线产生影响。

进一步的,在实际应用中,若电子设备中设置的摄像装置20的数量不同,以及摄像装置20的具体功能不同,电子设备中各个装置的具体配置和包含的具体模块也将有所不同。以下将对三种不同配置的电子设备进行具体说明。

第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摄像装置20,该摄像装置20具体可以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111输出的光线中不同颜色的光线分量,响应于拍摄指令,将每个光线分量分别转换为模拟信号,也即是该摄像装置20自身即可接收光线中显示所需的所有颜色的光线分量,例如可以接收光线中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线分量。参照图2,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与显示面板11连接的面板控制芯片13。

相应的,对于第一种电子设备,信号处理装置30可以包括第一滤波放大模块和第一模数转换模块。其中,第一滤波放大模块可以与摄像装置20连接,被配置为接收摄像装置20输出的每个模拟信号,对每个模拟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获得各个第一中间信号。第一模数转换模块可以分别与第一滤波放大模块和面板控制芯片13连接,被配置为接收第一滤波放大模块输出的每个第一中间信号,将每个第一中间信号分别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显示信号,并将每个显示信号传输至面板控制芯片13。面板控制芯片13可以被配置为将显示信号输入显示面板11,以使显示面板11显示图像。

具体的,第一滤波放大模块可以接收摄像装置20输出的每个感光位点对应的模拟信号,然后可以对每个模拟信号进行滤波,之后可以对滤波后的每个模拟信号进行放大,从而获得各个第一中间信号,并输出至第一模数转换模块。第一模数转换模块接收到各个第一中间信号之后,可以对每个第一中间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从而将每个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显示信号,进而可以将每个显示信号传输至面板控制芯片13,其中,由于显示信号由模拟信号获得,因此,显示信号也与感光位点一一对应,相应的,显示信号与显示区域中的像素位置也是一一对应的,面板控制芯片13可以将每个显示信号传输至对应的像素位置的数据线,从而显示区域的每个像素位置均可以根据对应的显示信号显示像素,从而整个显示区域可以显示出图像,也即实现了拍摄图像的功能。

第二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摄像装置20,其中,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可以划分为至少两个显示子区域,通过不同的摄像装置20采集的图像可以分别对应不同的显示子区域,也即是每个摄像装置20采集的图像在单独显示时,可以显示在对应的显示子区域。每个显示子区域均具有与其余显示子区域不重叠的区域,也即是每个显示子区域可以与相邻的显示子区域相接,但不重叠,或者可以与相邻的显示子区域存在小部分重叠。与上述第一种电子设备中的摄像装置20相同,第二种电子设备中的每个摄像装置20均可以被配置为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111输出的光线中不同颜色的光线分量,响应于拍摄指令,将每个光线分量分别转换为模拟信号。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与显示面板11连接的面板控制芯片13。

相应的,对于第二种电子设备,信号处理装置30可以包括第二滤波放大模块、第二模数转换模块和图像拼接模块。其中,第二滤波放大模块可以分别与每个摄像装置20连接,被配置为接收每个摄像装置20输出的每个模拟信号,对每个模拟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获得各个第二中间信号。第二模数转换模块可以与第二滤波放大模块连接,被配置为接收第二滤波放大模块输出的每个第二中间信号,将每个第二中间信号分别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第三中间信号。图像拼接模块可以分别与第二模数转换模块和面板控制芯片13连接,被配置为根据对应同一摄像装置20的各个第三中间信号,生成每个摄像装置20对应的第一图像,将各个第一图像进行拼接,获得全景图像,根据全景图像生成显示信号,并将显示信号传输至面板控制芯片13。面板控制芯片13可以被配置为将显示信号输入显示面板11,以使显示面板11显示全景图像。

具体的,第二滤波放大模块可以接收每个摄像装置20输出的每个感光位点对应的模拟信号,然后可以对每个模拟信号进行滤波,之后可以对滤波后的每个模拟信号进行放大,从而获得各个第二中间信号,并输出至第二模数转换模块。第二模数转换模块接收到各个第二中间信号之后,可以对每个第二中间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从而将每个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第三中间信号,并输出至图像拼接模块。

在具体应用时,不同摄像装置20对应的通光结构111可以分别设置在显示面板11的不同位置,各个位置可以相对分散一些,例如参照图13,三个通光结构111可以分别设置在显示面板11同侧的非显示区域的上、中、下三个位置,并且可以呈直线排布。由于各个通光结构111的位置不同,因此每个通光结构111对应的视野范围也有所不同,参照图13,上方的通光结构111的视野范围为w1,中间的通光结构111的视野范围为w2,下方的通光结构111的视野范围为w3,每个视野范围均会存在其他视野范围覆盖不到的景物。

相应的,图像拼接模块可以根据对应同一摄像装置20的各个第三中间信号,生成每个摄像装置20对应的第一图像,其中,由于每个通光结构111对应的视野范围不同,因此,每个第一图像会包括其他第一图像中不存在的景物,相应的,图像拼接模块可以整合各个第一图像中内容重复的部分,以拼接各个第一图像,从而可以获得全景图像。进而图像拼接模块可以生成全景图像对应的显示信号,并将显示信号传输至面板控制芯片13,然后面板控制芯片13可以将全景图像对应的显示信号输入显示面板11,进而显示面板11可以显示该全景图像。

通过设置与不同位置的通光结构111一一对应的摄像装置20,可以扩大采集图像的视野范围,从而在对不同视野范围的图像进行拼接之后,可以获得较大视野范围的全景图像,如此,无需用户按照基准线控制电子设备移动,即可获得全景图像,可以提高拍摄的便利性。当然,在拍摄普通的非全景图像时,电子设备可以只开启一个摄像装置20进行拍摄,从而可以节约电量等系统资源。

第三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摄像装置20,其中,显示面板11的显示区域划分为至少两个显示子区域,通过不同的摄像装置20采集的图像分别对应不同的显示子区域,各个显示子区域具有重叠区域,也即是任意两个显示子区域部分重叠或完全重叠。与上述第一种和第二种电子设备不同的是,对于第三种电子设备,不同的摄像装置20可以分别被配置为接收从对应的通光结构111射入的光线中不同颜色的光线分量,响应于拍摄指令,将每个光线分量分别转换为模拟信号,也即是每个摄像装置20只可以接收光线中的其中一种颜色的光线分量,例如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三个摄像装置20,这三个摄像装置20可以分别接收光线中的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线分量。显示装置10还包括与显示面板11连接的面板控制芯片13。

相应的,对于第三种电子设备,信号处理装置30可以包括第三滤波放大模块、第三模数转换模块和图像提取模块。其中,第三滤波放大模块可以分别与每个摄像装置20连接,被配置为接收每个摄像装置20输出的每个模拟信号,对每个模拟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获得各个第四中间信号。第三模数转换模块可以与第三滤波放大模块连接,被配置为接收第三滤波放大模块输出的每个第四中间信号,将每个第四中间信号分别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第五中间信号。图像提取模块可以分别与第二模数转换模块和面板控制芯片13连接,被配置为根据对应同一摄像装置20的各个第五中间信号,生成每个摄像装置20对应的第二图像,提取各个第二图像的重叠部分,获得目标图像,根据目标图像生成显示信号,并将显示信号传输至面板控制芯片13。面板控制芯片13可以被配置为将显示信号输入显示面板11,以使显示面板11显示目标图像。

具体的,第三滤波放大模块可以接收每个摄像装置20输出的每个感光位点对应的模拟信号,然后可以对每个模拟信号进行滤波,之后可以对滤波后的每个模拟信号进行放大,从而获得各个第四中间信号,并输出至第三模数转换模块。第三模数转换模块接收到各个第四中间信号之后,可以对每个第四中间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从而将每个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形式的第五中间信号,并输出至图像提取模块。

在具体应用时,不同摄像装置20对应的通光结构111可以分别设置在显示面板11的不同位置,各个位置可以相对集中一些,例如参照图14,三个通光结构111可以分别设置在显示面板11同侧的非显示区域的左上方较为集中的三个位置,并且可以呈直线排布,相应的,每个通光结构111对应一个摄像装置20,其中一个摄像装置20可以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111射入的光线中红色光线分量,另一个摄像装置20可以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111射入的光线中绿色光线分量,第三个摄像装置20可以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111射入的光线中蓝色光线分量。由于各个通光结构111的位置略有差异,因此每个通光结构111对应的视野范围也略微存在差异,参照图14,位置靠近电子设备顶部的通光结构111的视野范围为w4,中间的通光结构111的视野范围为w5,位置靠近电子设备底部的通光结构111的视野范围为w6,每个视野范围均存在与其他视野范围重合的部分w7。

相应的,图像提取模块可以根据对应同一摄像装置20的各个第五中间信号,生成每个摄像装置20对应的第二图像,其中,由于三个摄像装置20可接收的光线分量的颜色不同,且三个通光结构111的视野范围不完全重合,因此,只有重合的视野范围w7内的景物才可以生成彩色图像,相应的,图像提取模块可以提取各个第二图像的重叠部分,从而获得目标图像,也即是获得视野范围w7对应的图像部分。进而图像提取模块可以生成目标图像对应的显示信号,并将显示信号传输至面板控制芯片13,然后面板控制芯片13可以将目标图像对应的显示信号输入显示面板11,进而显示面板11可以显示该目标图像。

由于每个摄像装置20可以只接收一种颜色的光线分量,也即是每个摄像装置20的整个受光面可以全部用于接收一种颜色的光线分量,因此,可以增大摄像装置20接收单色光线分量的受光面积,从而增强光线强度,进而能够提高图像的显示效果。另外,相对于能够接收两种以上颜色的光线分量的光传感器,仅能够接收单色光线分量的光传感器中的滤光结构更加简单,因此,可以降低制作摄像装置20中所需的光传感器的复杂度。

另外,在实际应用中,信号处理装置可以分别与摄像装置和显示装置电连接,从而信号处理装置可以通过有线方式分别与摄像装置和显示装置进行信号传输,当然,信号处理装置还可以分别与摄像装置和显示装置无线连接,从而信号处理装置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分别与摄像装置和显示装置进行信号传输。例如,信号处理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以电连接,从而各个模块之间可以通过有线方式进行信号传输,当然,信号处理装置中的各个模块也可以无线连接,从而各个模块之间可以通过无线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本发明实施例对于任意两个器件之间连接方式,以及对应的信号传输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电子设备可以是手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也可以是电视、电脑显示器、画屏和广告屏等非移动终端。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边缘处的非显示区域具有通光结构,从而可以通过通光结构将入射光传输至电子设备内部,摄像装置可以设置在通光结构朝向电子设备内部的出光侧,也即是设置在显示面板下方的电子设备内部空间,从而通光结构输出的光线可以进一步传输至显示面板下方的摄像装置进行成像,实现拍摄功能,如此,前置摄像区域以及前置摄像区域侧方的异形显示区域均可以用于显示矩形图像,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显示矩形图像时的实际屏占比。

实施例二

参照图15,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步骤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501:接收拍摄指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用户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中的任一拍摄应用触发拍摄指令,例如,用户可以点击拍摄应用界面中的拍摄虚拟按键,此时,电子设备可以接收到拍摄指令。

步骤1502:通过摄像装置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传输至通光结构的出光侧输出的光线。

在实际应用中,每个通光结构中包含的第一衬底基板、第二衬底基板、第一配向膜、第二配向膜、液晶层,以及目标偏光片,均不被电路控制,因此,每个通光结构均可以实时地将入射光传输至自身的出光侧输出。而摄像装置中只有光传感器是一种电控器件,可以被电路控制开启,因此,在电子设备接收到拍摄指令后,响应于拍摄指令,可以开启摄像装置中的光传感器,进而光传感器可以接收到通光结构输出的光线,光传感器受光面上的每个感光位点均可以在光线的激发下产生电荷,进而生成每个感光位点对应的模拟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如上述实施例所述,在实际应用中,光传感器与通光结构之间还可以设置聚光组件,聚光组件可以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输出的光线,对该光线进行汇聚,并输出汇聚后的光线至光传感器,进而光传感器响应于拍摄指令,可以接收汇聚后的光线,并将汇聚后的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

或者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聚光组件与光传感器之间还可以设置光路调节组件,光路调节组件可以接收聚光组件输出的汇聚后的光线,对汇聚后的光线进行光路调节,并将调节后的光线传输至光传感器,进而光传感器响应于拍摄指令,可以接收汇聚后的光线,并将汇聚后的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

其中,聚光组件和光路调节组件均是由光学镜片组成的组件,而不是电控器件,因此,聚光组件和光路调节组件也不被电路控制,摄像装置中仍然只有光传感器可以在电路的控制下进行工作。

步骤1503:响应于拍摄指令,通过摄像装置将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

摄像装置接收到对应的通光结构输出的光线之后,可以对拍摄指令进行响应,从而将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具体的,摄像装置中的光传感器可以通过各个感光位点接收到上一级器件输出的光线,光传感器的上一级器件可以是通光结构,当然,也可以是聚光组件或光路调节组件,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之后光传感器响应于拍摄指令,可以将接收到的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并可以将模拟信号输出至下一级器件,也即信号处理装置。

步骤1504:通过信号处理装置接收每个摄像装置输出的模拟信号。

在具体应用中,信号处理装置为电控装置,因此可以被电路控制开启,并在开启的状态下接收到每个摄像装置输出的模拟信号。

步骤1505:通过信号处理装置对各个模拟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显示信号。

信号处理装置接收到每个摄像装置输出的模拟信号之后,可以分别对每个模拟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进而可以对滤波放大后的每个信号进行模数转换,获得数字信号形式的显示信号或者中间信号,若进行模数转换后获得的是中间信号,则可以根据中间信号生成显示信号。其中,进行模数转换后获得的是中间信号还是显示信号,与摄像装置的数量,以及每个摄像装置可接收的光线颜色相关,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步骤1506:通过信号处理装置将显示信号传输至显示装置。

信号处理装置生成显示信号之后,可以将显示信号传输至显示装置中的面板控制芯片。

步骤1507:通过显示装置根据信号处理装置发送的显示信号显示图像。

面板控制芯片接收到信号处理装置发送的显示信号之后,可以将该显示信号输入显示面板,进而显示面板即可显示出图像,至此,电子设备也即实现了拍摄功能。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电子设备接收到拍摄指令时,可以通过摄像装置接收对应的通光结构传输至通光结构的出光侧输出的光线,然后响应于拍摄指令,可以通过摄像装置将光线转换为模拟信号,之后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信号处理装置接收每个摄像装置输出的模拟信号,并通过信号处理装置对各个模拟信号进行处理,获得显示信号,进而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信号处理装置将显示信号传输至显示装置,然后电子设备可以通过显示装置根据信号处理装置发送的显示信号显示图像。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边缘处的非显示区域具有通光结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位于内部的摄像装置接收通光结构从出光侧输出的光线,进而根据该光线生成显示信号,并根据该显示信号进行成像,从而实现拍摄功能,如此,前置摄像区域以及前置摄像区域侧方的异形显示区域均可以用于显示矩形图像,从而提高了电子设备显示矩形图像时的实际屏占比。

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发明所必须的。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