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板、显示屏组件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2738发布日期:2019-04-29 13:39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盖板、显示屏组件和移动终端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移动终端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盖板、显示屏组件和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目前的移动终端在熄屏状态下,显示屏一般呈黑色,颜色较为单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盖板、显示屏组件和移动终端,以解决上述移动终端在熄屏状态下显示屏呈现颜色单一的技术问题。

一种盖板,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多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电致变色功能层,通过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能够改变所述像素单元的透光率,且使得多个所述像素单元能够呈现至少两种色相的颜色。

上述盖板,可以盖设于显示屏上,由于盖板包括多个像素单元,且像素单元包括电致变色功能层。在亮屏状态下,电致变色功能层的透光率可以较大以使盖板呈透明状。在熄屏状态下,盖板可以接收电信号以使多个像素单元能够呈现至少两种色相的颜色,也即在显示屏组件熄屏状态下,可以通过调节盖板接收的电信号使得盖板呈现多彩颜色,以对显示屏一侧起到较好的装饰效果,增强移动终端的外观表现力。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背向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背向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分别与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电性连接;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和第二电致变色层,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显示的颜色的色相不同,单个所述像素单元包括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中的至少一种,多个所述像素单元呈横向排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和第二电致变色层;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纵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三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背向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背向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分别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和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所显示的颜色的色相不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致变色功能层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第二电致变色层和第三电致变色层;所述像素单元包括纵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三透明导电层、第四透明导电层和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一基板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的背向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的背向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的一侧;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分别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分别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电性连接;所述第三电致变色层位于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之间,所述第三透明导电层、所述第四透明导电层分别与所述第三电致变色层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电致变色层、第二电致变色层和第三电致变色层分别对应红、绿、蓝三种颜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包括第一电致变色材料层、第一电解质层和第一离子储存层,所述第一电解质层位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材料层和所述第一离子储存层之间;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包括第二电致变色材料层、第二电解质层和第二离子储存层,所述第二电解质层位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材料层和所述第二离子储存层之间;所述第三电致变色层包括第三电致变色材料层、第三电解质层和第三离子储存层,所述第三电解质层位于所述第三电致变色材料层和所述第三离子储存层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由透明玻璃或透明的高分子材料制成;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和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为氧化铟锡层。

一种显示屏组件,包括显示元件和以上所述的盖板,所述盖板盖设所述显示元件,所述显示屏组件在熄屏状态下,所述盖板能够通过所述像素单元呈现至少两种色相的颜色。

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显示屏组件和控制电路,所述控制电路与所述盖板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显示屏组件在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3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显示屏组件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4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显示屏组件在又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图5为图1所示移动终端的显示屏组件再一实施例中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申请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作为在此使用的“终端设备”指包括但不限于经由以下任意一种或者数种连接方式连接的能够接收和/或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

(1)经由有线线路连接方式,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ublicswitchedtelephonenetworks,pstn)、数字用户线路(digitalsubscriberline,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

(2)经由无线接口方式,如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irelesslocalareanetwork,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

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终端设备可以被称为“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电子装置:

(1)卫星电话或蜂窝电话;

(2)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ersonalcommunicationssystem,pcs)终端;

(3)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配备有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接收器的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assistant,pda);

(4)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

(5)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等。

如图1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移动终端1,移动终端1可以为智能手机、电脑或平板。移动终端1包括显示屏组件10、壳体20和控制电路。显示屏组件10固定于壳体20上,显示屏组件10和壳体20一起形成移动终端1的外部结构,控制电路位于移动终端1内部并能够控制移动终端1的运行,控制电路可以是移动终端1的电路板上设置的电路,也可以是控制器的电路,还可以是其他控制芯片的电路。显示屏组件10可用来显示画面或字体。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显示屏组件10包括显示元件200和盖设显示元件200的盖板100。显示元件200可以为oled或lcd,在控制电路的控制下,显示元件200能够运行以显示画面或字体。盖板100盖设显示元件200的远离壳体20的一侧,能够保护显示元件200。盖板100具有电致变色功能,盖板100能够与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控制电路提供的电信号能够控制盖板100以改变盖板100的颜色和透光率。显示屏组件10在显示状态下,盖板100的透光率较大,例如其透光率可以在85%以上,以使盖板100呈透明状。换言之,显示屏组件10在显示状态下,盖板100不会对显示元件200的显示功能产生大的影响。显示屏组件10在熄屏状态下,控制电路提供的电信号能够控制盖板100,以改变盖板100的颜色和透光率,使盖板100呈现彩色的效果,以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盖板10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90,以及位于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90之间的多个像素单元11。像素单元11包括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第二透明导电层180,以及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0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80之间的电致变色功能层12。第一基板110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的背向所述第二透明导电层180的一侧,第二基板190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80的背向所述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的一侧;电致变色功能层12能够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第二透明导电层180电性连接。控制电路能够通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第二透明导电层180控制加载在电致变色功能层12上的电流和电压,进而控制电致变色功能层12的颜色和透光率的变化,使得多个像素单元11能够呈现至少两种色相的颜色,且使得不同的像素单元11的透光率相同或不同。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电路能够控制每个像素单元11接收到的电流和电压,并通过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第二透明导电层180来控制电致变色功能层12的颜色和透光率,从而控制每个像素单元11的颜色和透光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功能层12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第三电致变色层150,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第三电致变色层150分别对应红(r)、绿(g)、蓝(b)三种颜色。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单个像素单元11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第三电致变色层150的其中之一,多个像素单元11呈横向排列,。在移动终端1的控制电路的控制下,盖板100的多个像素单元11能够呈现至少两种色相的颜色,使得移动终端1在熄屏状态下,控制电路提供的电信号能够通过控制盖板100的颜色和透光率,使得盖板100的多个像素单元11同样能够呈现彩色的装饰效果,以提升显示屏组件10一侧的外观表现力。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第三电致变色层150可以分别对应其他颜色。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单个像素单元11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第三电致变色层150的其中之二。比如,一些像素单元11的电致变色功能层12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70,这些像素单元11可以呈现红色或绿色,或者呈现红绿混合后的颜色。一些像素单元11的电致变色功能层12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和第三电致变色层150,这些像素单元11可以呈现红色或蓝色,或者呈现红蓝混合后的颜色。一些像素单元11的电致变色功能层12包括第二电致变色层170和第三电致变色层150,这些像素单元11可以呈现绿色或蓝色,或者呈现绿蓝混合后的颜色。可以理解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得所有像素单元11包括同一种色相的颜色,以配合显示元件200外周的非显示区的颜色,使得在熄屏状态时,显示屏组件10一侧呈现一体化的外观。例如,所有像素单元11可以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当显示元件200外周的非显示区呈红色时,在熄屏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电路对盖板100的控制,使得显示屏组件10一侧呈一体化的红色外观。当然,当显示元件200外周的非显示区呈其他颜色时,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获得一体化的外观效果,此处不再赘述。当然,在熄屏状态下,控制电路也可以控制盖板100呈现彩色,以增加移动终端1的外观表现力。

具体地,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功能层12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70。像素单元11包括纵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第三透明导电层140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80。第一基板110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的背向第三透明导电层140的一侧,第二基板190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80的背向第三透明导电层140的一侧。第一电致变色层130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0和第三透明导电层140之间,第一电致变色层130能够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第三透明导电层140电性连接。第二电致变色层170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80和第三透明导电层140之间,第二电致变色层170能够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80、第三透明导电层140电性连接。控制电路提供的电信号能够控制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70以改变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的颜色和透光率。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电路能够控制单个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70,使得第一电致变色层130透光率最大,且使得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的透光率达到最小,从而该单个像素单元11仅显示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的颜色;同样地,控制电路能够控制第一电致变色层130透光率最小,且使得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的透光率达到最大,从而该单个像素单元11仅显示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的颜色;或者,控制电路能够控制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70透光率均为最小,该像素单元11呈现的颜色为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的颜色的叠加;再者,控制电路能够控制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70透光率均为最大,使得该像素单元11呈透明状。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和第二电致变色层170显示的颜色的色相不同,可以产生颜色的混合效果,以获得多样化的显示效果。

再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单个像素单元11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和第三电致变色层150,这些像素单元11可以呈现红色、绿色或者蓝色,也可以呈现红、绿、蓝中任意两种颜色混合后的颜色,还可以呈现红、绿、蓝三种颜色混合后的颜色,从而可以呈现全彩的显示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使得所有像素单元11包括同一种色相的颜色,以配合显示元件200外周的非显示区的颜色,使得在熄屏状态时,显示屏组件10一侧呈现一体化的外观。例如,所有像素单元11可以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当显示元件200外周的非显示区呈红色时,在熄屏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电路对盖板100的控制,使得显示屏组件10一侧呈一体化的红色外观。当然,当显示元件200外周的非显示区呈其他颜色时,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获得一体化的外观效果。由于这些像素单元11包括了显示的三原色,结合控制电路对盖板100的透光率的控制,可以使得颜色的色相和明暗都得到控制,因此使得盖板100能够产生丰富多样的显示效果,以在熄屏状态下,增加移动终端1的外观表现力。例如,当显示元件200外周的非显示区呈白色时,在熄屏状态时可以通过控制电路对盖板100的控制,使得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和第三电致变色层150的颜色相混合,以产生白色的外观效果,使得显示屏组件10一侧呈一体化的白色外观。

在显示屏组件10的熄屏状态下,控制电路提供的电信号能够单独控制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第三电致变色层150的透光率在0%~90%之间变化,不同像素单元11的颜色的色相也可以相互配合,以便呈现漂亮的彩色或者与壳体20相同的颜色。可以理解的是,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在显示屏组件10显示状态下,通过控制电路的电信号对盖板100的控制,也可以使得盖板100具有一定颜色和透光率,比如在白天或光线较强的情景下,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第三电致变色层150的透光率达到最大例如为90%,盖板100即为透明模式;晚上或者光线较弱的情景下,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第三电致变色层150可以呈现一定的颜色和透光率,使得盖板100可以呈现不刺眼的颜色,比如暖黄,以便保护用户的眼睛。可以理解为,在显示屏组件10的显示状态下,控制电路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控制盖板100的透光率,可以对显示屏组件10的显示亮度进行调整。

具体地,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致变色功能层12包括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和第三电致变色层150;像素单元11包括纵向依次排列的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第三透明导电层140、第四透明导电层160和第二透明导电层180。第一基板110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的背向第三透明导电层140的一侧,第二基板190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80的背向第四透明导电层160的一侧。第一电致变色层130位于第一透明导电层120和第三透明导电层140之间,第一电致变色层130能够与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第三透明导电层140电性连接。第二电致变色层170位于第二透明导电层180和第四透明导电层160之间,第二电致变色层170能够与第二透明导电层180、第四透明导电层160电性连接。第三电致变色层150位于第三透明导电层140和第四透明导电层160之间,第三电致变色层150能够与第三透明导电层140、第四透明导电层160电性连接。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和第三电致变色层150随着接收的电流和电压的改变,颜色和透光率发生变化。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电路提供的电信号能够控制单个像素单元11中的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和第三电致变色层150,使得其中一个透光率最大,另外两个透光率最小;或者使其中两个透光率最大,其中一个透光率最小;或者使三个透光率均为最大或均为最小;再或者使其三个的透光率均在最大和最小之间。从而,控制电路能够控制盖板100呈透明状,或者使盖板100能够呈现单一颜色或者能够呈现彩色。第一电致变色层130、第二电致变色层170、第三电致变色层150分别对应红(r)、绿(g)、蓝(b)三种颜色,三者可以叠加产生任何颜色,以获得多样化的显示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90由透明玻璃或透明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第一透明导电层120、第二透明导电层180和第三透明导电层140为氧化铟锡层。

如图2至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致变色层130包括第一电致变色材料层131、第一电解质层132和第一离子储存层133,第一电解质层132位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材料层131和所述第一离子储存层133之间;第二电致变色层170包括第二电致变色材料层171、第二电解质层172和第二离子储存层173,第二电解质层172位于第二电致变色材料层171和第二离子储存层173之间;第三电致变色层150包括第三电致变色材料层151、第三电解质层152和第三离子储存层153,第三电解质层152位于第三电致变色材料层151和第三离子储存层153之间。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电致变色材料层131、第二电致变色材料层171、第三电致变色材料层151可以为噻吩类电致变色材料层、吡咯类电致变色材料层或苯胺类电致变色材料层。噻吩类电致变色层为1,1-二甲基-3,4丙烯二氧噻吩变色层、1,2-二溴-3,4-乙烯二氧噻吩变色层或3-甲基噻吩变色层中的一种;吡咯类电致变色层为1-三乙氧基-3,4丙烯二氧吡咯变色层、3,4-丙烯二氧吡咯变色层或吡咯变色层;苯胺类电致变色层为2,5-二甲氧基苯胺变色层或2,3,5,6-四氟苯胺变色层。第一电解质层132、第二电解质层172和第三电解质层152可紫外固化的uv准固态电解质层;第一离子储存层133、第二离子储存层173和第三离子储存层153可以为三氧化钨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