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59262发布日期:2019-08-06 23:35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该转印单元将形成于图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纸张。详细来说,涉及包括可精度良好且稳定地定位配置于图像载体的转印单元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包括图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转印单元,该转印单元包括转印部件,该转印部件与图像载体接触,利用接触部来夹持并旋转搬送纸张,以将形成于图像载体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纸张。在转印动作中,转印部件与图像载体接触并旋转或隔着纸张而与图像载体接触并旋转,但当在转印动作中,纸张堵塞时,需要去除堵塞的纸张。因此,已提出了以使转印部件离开图像载体的方式而使转印单元移动的转印单元的结构。例如,可以定位辊的轴为中心而转动的转印单元已公开在专利文献1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2-229348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转印单元包括经由弹簧对转印辊(转印部件)向感光体施力的机构,在发生了卡纸时,通过使转印单元以定位辊的轴为中心而旋转,能够使转印辊离开感光体。转印单元的与定位辊相反的一侧抵接于右门(移动部件),由此,受到具有比转印辊给予感光体的施压力更大的施压力的施力部件施力。在转印入口引导件处有突起部,该突起部与显影器抵接,由此,转印单元因右门施力而停止旋转,转印单元的位置被决定,转印辊以规定的施压力与感光体抵接。

此时,转印单元的与定位辊相反的一侧因右门对施力部件施力而受到感光体侧的施力,但施力部件的施力方向与右门的移动方向相同,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即,右门的移动操作性(使转印单元配置移动至规定位置的动作)因承受施力部件的反作用力而变差。还存在如下问题,即,为了不会因施力部件的反作用力而变形,右门大型化。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问题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如下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在利用施力部件将转印单元施力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规定位置时,能够抑制作用于对转印单元施力的移动部件的反作用力而抑制移动部件的操作性变差,并且能够切实地将转印单元保持于规定位置。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包括图像载体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位置可移动的第一单元,该第一单元包括与图像载体抵接的可转动的转印部件、及对转印部件施力向图像载体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且可从转印部件与图像载体接触的位置移动至转印部件离开图像载体的位置,第一单元在配置于转印部件与图像载体接触的位置时,在与第二单元的移动方向交叉的第一施力方向上,受到设置在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之间的第二施力部件施力,该第二单元的位置可在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第一安装位置及与第一安装位置不同的第二安装位置之间移动。

通过采用如下结构,即,通过配置在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之间的第二施力部件,在与第二单元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对第一单元施力,特别能够减小作用于第二单元的第二施力部件的反作用力中的第二单元的移动方向成分。由此,第二单元的移动操作能够减少反作用力的影响。即,能够不易承受第二施力部件的反作用力而使第二单元的操作性变差,进而能够提高第二单元的操作性。另外,施压力在与第二单元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作用于第一单元。由此,能够不易使第二单元的操作性变差,从而能够利用更大的施压力来切实地保持第一单元。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采用将第一单元经由第二施力部件而卡止于第二单元的结构。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单元也可以在第一单元的长边方向的端面部,包括与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主体供电端子卡合而对转印部件供电的供电端子,第二施力部件以在沿着第一单元的长边方向的第二施力方向上对第一单元施力的方式配置,以对供电端子向主体供电端子施力。

以所述方式配置第二施力部件,由此,能够切实地向第一单元供电。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单元也可以包括引导纸张的纸张引导部件、从图像载体上剥离通过转印部件后的纸张的剥离电极、及用以对剥离电极供电的供电端子。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单元也可以能够向图像载体移动的方式支撑第三单元,该第三单元包括转印部件、剥离电极、纸张引导部件、对转印部件供电的供电端子、及对剥离电极供电的供电端子,第一施力部件以对第三单元向图像载体施力的方式配置,第一单元还包括限制部,该限制部限制第三单元向供电端子离开主体供电端子的方向移动。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单元也可以包括与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的引导部件卡合的引导突起部,引导部件包括将引导突起部引导至规定位置的引导部,引导部在引导突起部的插入部侧,包括将第一单元引导至第二施力部件的施压力增大的位置的第一倾斜面部。

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引导部件也可以包括挡止部,该挡止部对在引导部中移动的引导突起部的移动进行限制,并将引导突起部卡止于规定位置,引导部在从挡止部的位置算起的规定距离内,包括与第一倾斜面部交叉的方向上的第二倾斜面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利用施力部件将转印单元定位配置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规定位置时,能够抑制作用于对转印单元施力的移动部件的反作用力而抑制移动部件的操作性变差,并且能够切实地将转印单元保持于规定位置。而且,转印单元所包括的触点端子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触点端子能够稳定地接触。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剖视图。

图2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的概略安装构造的剖视图。图2b是表示转印单元的详细安装构造的剖视图。

图3是从图像形成部的背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从图像形成部的内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

图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所包括的卡合部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所包括的主体卡合部的剖视图。

图5b是表示转印单元与主体卡合部卡合的中途状态的剖视图。

图5c是表示转印单元已与主体卡合部卡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转印单元的单元结构的立体图。

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转印单元的详细安装构造的剖视图。

图7是从图像形成部的背面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转印单元中的供电端子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概略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是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图像读取部1、配设在图像读取部1的下方的图像形成部3、配设在图像形成部3的下方的供纸部2。再者,图中的附图标记w表示装置宽度(横)方向,附图标记h表示装置高度方向,附图标记d表示装置纵深方向。

图像读取部1包括:原稿载放台11,包含透明玻璃;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2(adf),用以自动地向原稿载放台11上供应原稿;以及原稿图像读取单元13,用以扫描并读取载放在原稿载放台11上的原稿的图像。图像形成部3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在图像形成部3中,配设有以感光鼓30(图像载体)为中心而进行电子照相处理的单元。

在感光鼓30的周围,依次设置有充电器31、光扫描单元32、显影单元33、转印单元50、清洁装置35、除电单元(未图示)。

充电器31使感光鼓30的表面均一地带有规定的电位。光扫描单元32使静电潜像在已均一地带电的感光鼓30上扫描而写入静电潜像。显影单元33使已带电的调色剂粒子附着在由光扫描单元32写入的静电潜像上,使静电潜像显影。在显影单元33中设置有调色剂收容部41。转印单元50将已在感光鼓30上显影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用纸上。转印单元50在内部包括与感光鼓30抵接并与该感光鼓30一起转动的转印辊51(转印部件)。清洁装置35利用清洁刮片36去除残留在感光鼓30上的显影剂,使得能够在感光鼓30上记录新的图像。清洁刮片36从感光鼓30去除的转印残留调色剂由废弃调色剂搬送螺杆37向与图垂直的方向(上方)搬送,并被回收至设置在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机柜与图像形成部3之间的废弃调色剂回收容器(未图示)。除电单元配设在清洁装置35与充电器31之间。除电单元对清洁后的感光鼓30的表面进行除电,使由充电器31赋予感光鼓30的带电性均一。

图像形成部3还包括定影单元38,该定影单元38使由转印单元50转印至转印用纸上的调色剂图像熔化,并利用压力而使其定影于纸张。定影单元38包括加热辊39及定影辊40。

供纸部2包括纸盒21与手送供纸托盘22作为多个供纸装置。图像形成装置100从纸盒21、手送供纸托盘22中选择一个供纸装置。而且,图像形成装置100通过设置在所选择的供纸装置中的搓纸辊23来逐张地分离转印用纸,并以使转印用纸的前端被咬入定位辊20的夹紧部的方式,将转印用纸搬送至该夹紧部。此时,定位辊20静止,当开始向感光鼓30写入静电潜像的位置正好与开始向转印用纸写入图像的位置一致时,定位辊20开始旋转,以使转印用纸到达转印单元50中的转印辊51。

图像形成装置100包括:纸张搬送路径s1、s2,将转印用纸从供纸部2搬送至图像形成部3,并将已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搬送至排纸托盘24;以及背面打印用纸张搬送路径s3,用以在双面打印时,转回搬送转印用纸。在各搬送路径中,适当地配设有用以将纸张排出至排纸托盘24的排纸辊25或纸张搬送辊26。再者,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转印单元50与形成背面打印用纸张搬送路径s3的一部分的纸张引导部一起安装于移动部件80(例如开闭部件,具体来说开闭门)。因此,在打开移动部件80时,转印单元50会与移动部件80一起移动,纸张搬送路径s1中的从定位辊20到定影单元38为止的路径开放,因此,即使发生卡纸,也能够简单地去除纸张。

其次,参照附图来对本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50的安装于图像形成部3的安装构造进行以下说明。

图2a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50的概略安装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2a所示,包括转印辊51的转印单元50(第一单元)经由第二施力部件85而安装于纸张引导部83(第二单元),该纸张引导部83(第二单元)形成背面打印用纸张搬送路径s3的一部分。纸张引导部83安装于移动部件80(第二单元)。移动部件80是开闭门,该开闭门以可以旋转轴81为中心而向图中r的方向旋转的方式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移动部件80采用了如下结构,即,可通过锁定部件82的动作而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进行开闭动作。详情后述,但移动部件80以旋转轴81为中心而旋转,由此,能够移动至转印辊51(转印单元50)与感光鼓30(参照图1)抵接的第一位置、及转印辊51(转印单元50)离开感光鼓30的第二位置。

图2b是表示转印单元50的详细安装构造的剖视图。

如图2b所示,转印单元50包括与纸张引导部83的转印单元卡合部84卡合的移动部件卡合部60、及连接第二施力部件85的一端部的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61。另一方面,纸张引导部83包括与转印单元50中的移动部件卡合部60卡合的突起状的转印单元卡合部84、及连接第二施力部件85的另一端部的另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86。转印单元50的移动部件卡合部60卡合于纸张引导部83中的转印单元卡合部84,该转印单元50通过配置在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61与设置于纸张引导部83的另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86之间的第二施力部件85而被卡止。

以α的角度与纸张引导部83的旋转方向即移动部件80的移动方向(图2b中的p)交叉地配置第二施力部件85。再者,此处的移动方向p是指图2a中的移动部件80的旋转方向、与移动部件80的壁面大致垂直的方向、转印单元50的移动方向。

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61与另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86在移动方向p上相隔规定的第一距离dw地配置,因此,第二施力部件85的施压力f向图2b中的斜下箭头方向起作用。因此,分力即fw会作用于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61。

其次,对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50的详细构造与详细安装构造进行说明。

图3是从图像形成部3的背面侧的斜上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50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转印单元50包括可转动地支撑转印辊51的轴承bl、bl。轴承bl、bl设置在转印辊51的长边方向(装置纵深方向d)上的两端部。轴承bl、bl支撑于轴承支撑部52、52。轴承支撑部52、52是以通过第一施力部件54、54对轴承支撑部52、52所支撑的转印辊51向感光鼓30(参照图1)施力的方式而可移动地配设。轴承bl、bl、轴承支撑部52、52、第一施力部件54、54由导电性材料构成。背面侧的第一施力部件54是以与转印单元50的配设在图像形成部3背面侧的辊供电端子53(供电端子)连接的方式配置。辊供电端子53与配设于图像形成部3的未图示的主体供电端子卡合(电接触),转印辊51与偏置电源电连接,该偏置电源用以通过静电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用纸。

另外,转印单元50包括用以从感光鼓30(参照图1)上剥离转印用纸的剥离电极55。剥离电极55设置在转印辊51的纸张搬送方向下游侧。剥离电极55与转印单元50的配设在图像形成部3背面侧的剥离电极供电端子56(供电端子)连接。剥离电极供电端子56与配设于图像形成部3的未图示的主体供电端子卡合(电接触)而与偏置电源电连接,以通过静电吸引转印用纸。

在转印单元50的长边方向(装置纵深方向d)上的两端部,配设有与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参照后述的图5a)卡合的一对突起部58a、58b(引导突起部)。配设一对突起部58a、58b,以将转印单元50引导至图像形成部3的规定位置。

另外,转印单元50包括进纸引导部件57(纸张引导部件)。进纸引导部件57设置在转印辊51的纸张搬送方向上游侧。而且,转印单元50通过第二施力部件85、85而卡止于纸张引导部83中的另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86、86。再者,转印辊51是在金属制的轴上包覆导电性的弹性体而成的弹性辊。因此,转印辊51包括用以使与感光鼓30(参照图1)的抵接性稳定的轴环部件51a、51a。轴环部件51a、51a设置在轴的长边方向(装置纵深方向d)上的两端部。

图4是从图像形成部3的内侧观察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50的安装状态的侧视图。据图可知:转印单元50包括一对突起部58a、58b。一对突起部58a、58b设置在转印单元50的长边方向(装置纵深方向d)上的两端部。

另外,相对于转印单元50的长边方向(图像形成部3的装置纵深方向d)具有规定的角度β地配置第二施力部件85、85。具体来说,以使转印单元50中的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61、61(参照图2b)与纸张引导部83中的另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86、86的位置在装置纵深方向d上相隔规定的第二距离dd的方式,倾斜地设置所述第二施力部件85、85。因此,第二施力部件85、85的作用于转印单元50的施压力具有分力成分fd。该分力成分fd在转印单元50的长边方向上,向图像形成部3的背面侧起作用。因此,辊供电端子53与剥离电极供电端子56受到向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的未图示的主体供电端子侧的施力,从而稳定地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侧的主体供电端子电接触。因此,能够稳定地对转印辊51或剥离电极55供电。

其次,参照图5a、图5b及图5c对转印单元50的对于图像形成部3的定位构造进行以下说明。

图5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50所包括的卡合部59、59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10所包括的主体卡合部94、94的剖视图。图5b是表示转印单元50与主体卡合部94、94卡合的中途状态的剖视图。图5c是表示转印单元50已与主体卡合部94、94卡合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a表示了配置于图像形成部3的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引导部件、单元定位部)的形状、与卡合于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的一对突起部58a、58b之间的位置关系。

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包括用以使转印单元50的一对突起部58a、58b分别向第一方向p1(参照图5b)移动的一对第一倾斜面部92a、92b(引导部),该第一方向p1是使第二施力部件85、85的施压力增大的方向。另外,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包括用以将转印单元50卡止于规定位置的一对挡止部91a、91b、与分别朝向一对挡止部91a、91b的一对第二倾斜面部93a、93b(引导部)。一对挡止部91a、91b将一对突起部58a、58b分别卡止于规定的卡止位置。再者,一个第二倾斜面部93a与另一个第二倾斜面部93b是以使倾斜面与第二施力部件85、85的施力方向交叉的方式形成。另外,一对第二倾斜面部93a、93b也分别与一对第一倾斜面部92a、92b交叉。

图5b表示了如下状态,即,转印单元50接近感光鼓30,一个突起部58a与另一个突起部58b分别搁置于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中的一个第一倾斜面部92a与另一个第一倾斜面部92b。如图5b所示,转印单元50通过第一倾斜面部92a与第一倾斜面部92b,向图5b中的第一方向p1被顶起,并以使第二施力部件85、85的施压力增大的方式移动。此时,转印单元50的移动部件卡合部60的位置移动至与纸张引导部83的转印单元卡合部84的卡合面相隔规定的第一间隔h1的位置。

若纸张引导部83进一步向左方向(即移动部件80向左方向的感光鼓30侧)移动,则突起部58a与突起部58b向图5c中的第二方向p2移动,分别抵接于挡止部91a与挡止部91b,在与第二倾斜面部93a及第二倾斜面部93b接触的位置停止并受到固定。此时,转印单元50的移动部件卡合部60的位置处于与纸张引导部83的转印单元卡合部84的卡合面相隔规定的第二间隔h2的位置,转印单元50利用第二施力部件85、85的施压力而卡止于图像形成部3的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此时,第二施力部件85、85以相对于纸张引导部83的移动方向p(旋转方向)的α1的角度,利用f1的施压力对转印单元50向图像形成部3施力。此时,作用于纸张引导部83中的另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86的第二施力部件85、85的反作用力f1具有纸张引导部83的移动方向p(旋转方向)上的分力成分f1w,但分力成分f1w的值小于第二施力部件85、85的施压力(f1),因此,能够不易妨碍纸张引导部83的移动动作,或不易使操作性变差。另外,能够增大转印单元50的(突起部58a、突起部58b的)对于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的施压力(f1),因此,能够精度良好且稳定地将转印单元50安装于图像形成部3。再者,在转印单元50未与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接触时,转印单元50中的移动部件卡合部60与纸张引导部83的转印单元卡合部84的卡合面接触(参照图5a)。因此,此时的转印单元50利用比施压力(f1)更小的施压力f而卡止于纸张引导部83。

如以上的说明所述,在实施方式1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以使对转印单元50向图像形成部3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85、85的施力方向与支撑转印单元50的纸张引导部83,即安装有纸张引导部83的移动部件80(图像形成部3所包括的开闭门部)的移动方向p(旋转方向)交叉的方式,设置第二施力部件85、85。由此,能够不易使移动部件80的操作性变差,可将转印单元50卡止于图像形成部3的规定位置。另外,能够减小将转印单元50卡止于图像形成部3时的反作用力中的移动部件80的分力成分f1w,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移动部件80承受反作用力而挠曲变形的情况、或移动部件80因反作用力而想要从卡止位置移动的情况。而且,因为移动部件80所承受的力减小,所以能够实现锁定部件82的小型化。而且,因为能够增大将转印单元50卡止于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时的施压力f(卡止力),所以能够利用第一施力部件54、54,以规定的施压力使转印辊51稳定地进行抵接。

另外,第二施力部件85、85是以具有转印单元50的长边方向、装置纵深方向d的分力成分fd(参照图4)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转印单元50的设置在图像形成部3的纵深侧的供电端子(53、56)稳定地与配置在图像形成部3的主体侧的主体供电端子接触。

<实施方式2>

其次,参照附图来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进行以下说明。再者,第二实施方式仅转印单元的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构造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转印单元50的单元结构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转印单元50的详细安装构造的剖视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转印单元50包括:辊保持器62(第三单元),包括转印辊51、剥离电极55、进纸引导部件57;以及施力单元66(第一单元),保持辊保持器62。

施力单元66包括:一对辊保持器引导卡合部(67、68)、(67,68),卡合辊保持器62;保持器施力部件69、69(第一施力部件),对辊保持器62向感光鼓30施力;以及接触保持盖70、70(保持器施力部件盖),将保持器施力部件69、69的施压力传递至辊保持器62。

辊保持器62包括与施力单元66卡合的一对卡合部64、65(参照图6b)、与包括感光鼓30(参照图1)的感光体单元的定位部卡合的辊保持器定位部63。

另外,施力单元66与实施方式1中的转印单元50同样地包括与转印单元引导部件90卡合的一对突起部58a、58b。

其次,参照图6b对辊保持器62与施力单元66的卡合状态进行说明。

施力单元66经由第二施力部件85、85而卡止于纸张引导部83(第二单元),但第二施力部件85、85的卡止方法、卡止位置、第二施力部件85、85的施力方向等与实施方式1的转印单元50的内容相同。

辊保持器62的一个卡合部64与施力单元66中的一个辊保持器引导卡合部67卡合,另一个卡合部65与施力单元66中的另一个辊保持器引导卡合部68卡合。辊保持器62隔着接触保持盖70而由保持器施力部件69、69向感光鼓30(参照图1)侧施力。辊保持器62的设置在长边方向(装置纵深方向d)上的两端部的辊保持器定位部63、63与包括感光鼓30的感光体单元的定位部卡合。由此,能够将转印辊51配置于规定的位置。再者,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转印辊51上配设有对转印辊51与感光鼓抵接的抵接位置进行限制的轴环部件51a、51a。

在本实施方式2中,利用施力单元66所包括的保持器施力部件69,对辊保持器62向感光鼓30施力,该辊保持器62在端部包括与设置于感光体单元的定位部卡合的辊保持器定位部63。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将转印辊51配设于相对于感光鼓30的规定的位置。而且,在辊保持器62中,以相对于转印辊51成为规定的位置关系的方式而配设有进纸引导部件57与剥离电极55。因此,也能够以相对于感光鼓30的规定的位置关系,精度良好地配设进纸引导部件57及剥离电极55。

图7是从图像形成部3的背面侧观察实施方式2的转印单元50中的供电端子(53、56)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如图7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转印单元50中,辊供电端子53与剥离电极供电端子56设置于辊保持器62。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这些供电端子(53、56)受到第二施力部件85、85向图像形成部3的背面侧的施力。因此,能够稳定地与配置在图像形成部3的背面侧的主体供电端子接触。由此,能够稳定地对转印辊51或剥离电极55供电。再者,在施力单元66中的一个辊保持器引导卡合部67的侧面部设置有辊保持器挡止部71(限制部)。辊保持器挡止部71对长边方向(装置纵深方向d)上的位置进行限制,使得在供电端子(53、56)与主体供电端子接触时,辊保持器62不会在长边方向(装置纵深方向d)上移动。

如以上的说明所述,在实施方式2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能够分为辊保持器62与施力单元66而构成转印单元50,该辊保持器62包括转印辊51、进纸引导部件57、剥离电极55,该施力单元66对辊保持器62施力。由此,能够以规定的位置关系,精度良好地配设转印辊51、进纸引导部件57及剥离电极55。

另外,将对转印辊51与剥离电极55供电的供电端子(53、56)配设于辊保持器62,将辊保持器挡止部71设置于施力单元66。由此,能够切实地对转印辊51及剥离电极55供电。

再者,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并不会成为限定性解释的根据。因此,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非仅由所述实施方式解释,而是基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来划定。另外,包含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附图标记说明

1:图像读取部

11:原稿载放台

12: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

13:原稿图像读取单元

100:图像形成装置

110: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2:供纸部

20:定位辊

21:纸盒

22:手送供纸托盘

23:搓纸辊

24:排纸托盘

25:排纸辊

26:纸张搬送辊

3:图像形成部

30:感光鼓(图像载体)

31:充电器

32:光扫描单元

33:显影单元(显影装置)

35:清洁装置

36:清洁刮片

37:废弃调色剂搬送螺杆

38:定影单元

bl:轴承

d:装置纵深方向

h:装置高度方向

w:装置宽度(横)方向

f:第一施力方向的施压力

fd:第二施力方向的分力成分

50:转印单元(第一单元)

51:转印辊(转印部件)

51a:轴环部件

52:轴承支撑部

53:辊供电端子(供电端子)

54:第一施力部件

55:剥离电极

56:剥离电极供电端子(供电端子)

57:进纸引导部件(纸张引导部件)

58a:一个突起部(引导突起部)

58b:另一个突起部(引导突起部)

59:卡合部

60:移动部件卡合部

61: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

62:辊保持器(第三单元)

63:辊保持器定位部

64:一个卡合部

65:另一个卡合部

66:施力单元(第一单元)

67:一个辊保持器引导卡合部

68:另一个辊保持器引导卡合部

69:保持器施力部件

70:接触保持盖(保持器施力部件盖)

71:辊保持器挡止部(限制部)

80:移动部件(第二单元)

81:旋转轴

82:锁定部件

83:纸张引导部(第二单元)

84:转印单元卡合部(第一单元卡合部)

85:第二施力部件

86:另一个第二施力部件卡止部

90:转印单元引导部件(引导部件、单元定位部)

91a:一个挡止部(挡止部)

91b:另一个挡止部

92a:一个第一倾斜面部(引导部)

92b:另一个第一倾斜面部(引导部)

93a:一个第二倾斜面部(引导部)

93b:另一个第二倾斜面部(引导部)

94:主体卡合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