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LED面板灯的复合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1573发布日期:2019-10-15 19:36阅读:460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LED面板灯的复合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LED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LED面板灯的复合导光板。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LED面板灯大多都使用导光板和扩散板直接配合组装的架构,即将扩散板直接贴合导光板的出光面设置,而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微结构层,微结构层能够起到改善导光板的导光性能和所形成的画面效果的能力。因此导光板和扩散板直接配合组装、扩散板直接贴合导光板出光面上微结构层设置的架构在装配过程中容易出现刮伤、磨伤等对导光板出光面微结构层造成损坏的情况,造成不良率高、进而提高了组装成本等问题。

而为刮伤、磨伤微结构层的问题出现,部分厂家会在导光板出光面的微结构层上完全涂覆贴合胶、使胶质层完全覆盖在微结构层上,但这种方式将导光板出光面的微结构层完全沉浸在贴合胶中,不仅影响了导光板的导光功能,而且贴合过程中容易产生气泡、从而影响了导光性能及所形成的画面效果。此外,胶质层完全覆盖在微结构层上,还对其散热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导光板容易老化损坏。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些改进方案。其中中国专利局于2010年10月20日公开了导光板微结构及应用其的导光板和背光模块的发明专利授权,授权公开号为CN101435558B,其导光板微结构设于导光板的至少一表面之上,其包含多个沟槽单元以连续地或不连续地排列于上述表面上,该沟槽单元其中之一的一起始点与次一沟槽单元的一起始点间的距离小于等于400μm,所述沟槽单元包含多种沟槽结构。该多种沟槽结构的二斜面形成多种夹角,每一该种夹角的角度介于80度至160度之间,且该多种夹角的角度相互不同。在该技术方案中,其通过对微结构进行改良,使其形成高低分层的微结构,但其主要目的旨在提高LED发出的光线均匀程度,对微结构和导光板的保护有限,虽然其高度较高的微结构能够形成对扩散膜的制支撑、避免较低的微结构受刮伤、磨伤的影响,但其较高的微结构仍容易受到损坏,并且其具有较大的无序性,形成的支撑效果差,容易导致扩散膜倾斜或其余问题发生,因此其仍存在微结构层和导光板容易损坏、不良率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的导光板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贴合扩散膜和导光板使容易对导光板出光面的微结构层造成损坏,导致不良率高、提高组装成本等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LED面板灯的复合导光板。其首先要实现在组装导光板和扩散膜时保持导光板出光面上用于改善导光板导光性能和画面效果的微结构层结构完整性、避免其损坏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结构改良,形成更好的导光性能和画面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LED面板灯的复合导光板,包括导光板和扩散膜,导光板一面为出光面、另一面为反射面,扩散膜设置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一侧,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设有若干个等高凸起的微结构A和若干个等高凸起的微结构B,微结构A的最高点高于微结构B的最高点,且所述微结构A顶端与扩散膜通过贴合胶形成的胶质层紧密贴合。

微结构A实际上主要实现的是一个支撑体的功能,对导光板整体的导光性能及所形成的画面效果提升不明显,需要配合微结构B进行实现。微结构B相当于主要起到改善导光性能和画面效果的作用,作为导光结构。而在该结构中,由于微结构A等高且高于微结构B,微结构A的最高点分布于同一面中,形成一个支持扩散膜的面,再通过贴合胶所形成的胶质层与扩散膜紧密贴合,使得导光板在于扩散膜紧密贴合的同时保证扩散膜与微结构B之间存在一定间隙,由于间隙的存在,不但可避免微结构B在加工组装过程中受损,还可提高导光板的散热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微结构A呈等间距排列的方式进行设置,相邻两个微结构A之间设有至少两个微结构B,且设置在相邻两个微结构A之间的微结构B呈等间距排列的方式进行设置。

微结构A等间距排列的排布方式能够提高其对扩散膜支撑的稳定性,并使得扩散膜能够与导光板发光面保持平行,起到良好的扩散光效果。微结构B设置数量多于微结构A的数量,可保证其微结构B对导光板导光性能和画面效果的提升改善效果明显,保持在一个较优的水平。

作为优选,所述微结构A的个数≤微结构B的个数。

作为优选,所述微结构A的个数与微结构B的个数比为1:(4~5)。

该数量比的微结构A和微结构B经大量试验后证明其在能够保证对扩散膜起到良好、平稳的支撑作用的同时,对导光板的导光性能和画面效果改善非常明显,具有较优的使用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微结构A的最高点高度≥15μm,底部宽度≥30μm。

作为优选,所述微结构A的最高点高度为25~35μm,底部宽度为40~60μm,相邻两个微结构A之间最高点间距为700~750μm。

微结构A高度过高会导致扩散膜稳定性差、过低则会导致其产生组装扩散膜时对微结构B造成损伤的风险,底部宽度同样设置过大会导致微结构B设置数量需要进行相应减少、设置多小则会导致微结构A稳定性差,对扩散膜的支撑不稳定,最高点间距在该范围内能够起到对扩散膜的良好支撑又能够留有较大的空隙。

作为优选,所述微结构B的最高点高度≥5μm。

作为优选,所述微结构B的最高点高度为10~20μm,相邻两个微结构B之间最高点间距为150~200μm。

该尺寸范围内的微结构B对导光板导光性能和画面效果的改善较为优秀,并且与微结构A配合较好。

作为优选,所述胶质层所用贴合胶为UV固化树脂,所形成的胶质层厚度≥0.5μm。

作为优选,所述胶质层所用贴合胶为UV固化树脂,所形成的胶质层厚度为1~5μm。

所述UV固化树脂包括但不仅限于环氧丙烯酸树脂、氨基丙烯酸树脂、聚乙烯树脂、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和聚酯丙烯酸树脂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其能够进行分阶段固化,提高扩散膜的组装效率和组装效果,避免微结构B受损或微结构A对扩散膜形成支撑时收到过大的压力导致坍塌。胶质层厚度过大会导致扩散膜的扩散效果下降、导光板的散热性能变差,而过小则会导致扩散膜贴合不稳定、容易脱落,在该厚度范围内的胶质层表现较为良好。

作为优选,所述微结构A的截面包括但不仅限于矩形、三角形、梯形、半圆形和半椭圆中的任意一种,最优选为梯形。

截面为梯形的微结构A上表面平整,对扩散膜的支撑稳定,下端稳定性也较高,具有较优的使用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能在保证导光板上导光结构不受影响的同时,使导光板与扩散膜稳定贴合;

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导光板的散热性能;

3)加工组装方便,大面积贴合扩散膜时更加简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A;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B;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C;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D;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E;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示意图F;

图8为现有导光板的光学效果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效果示意图;

图中,1导光板,2扩散膜,3胶质层,4微结构A,5微结构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出进一步清楚详细的描述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基于这些说明的情况下将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此外,下述说明中涉及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常仅是本实用新型一分部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因此,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用于LED面板灯的复合导光板,其包括导光板1和扩散膜2,如图1中导光板1上表面为出光面、下表面为反射面,扩散膜2设置在导光板1的出光面一侧,且导光板1的出光面设有若干个等高凸起的微结构A4和若干个等高凸起的微结构B 5,微结构A4的最高点高于微结构B 5的最高点,且所述微结构A4顶端与扩散膜2通过贴合胶形成的胶质层3紧密贴合。

如图2侧视示意图A所示,所述微结构A4截面为梯形,且微结构在导光板1出光面上呈等间距排列,相邻两个微结构A4之间设有5个微结构B 5。且微结构A4最高点高度为30μm、底部宽度为50μm,相邻两个微结构A4之间最高点间距(pitch)为710μm;微结构B 5最高点高度为16μm,pitch为160μm;胶质层3厚度为3μm。图2仅为本实施例产品部分侧视示意图,在整个导光板1中微结构A4与微结构B 5的数量比为1:5。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区别仅在微结构A4截面形状,其余部分相同。如图3侧视示意图B所示,本实施例中微结构A4截面为三角形。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区别仅在微结构A4截面形状,其余部分相同。如图4侧视示意图C所示,本实施例中微结构A4截面由半圆形和梯形组合形成。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区别仅在微结构A 4截面形状和微结构A4的底部宽度,其余部分相同。如图5侧视示意图D所示,本实施例中微结构A4截面由半圆形和矩形组合形成,微结构A4的底部宽度为40μm。

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区别仅在微结构A4截面形状、微结构A4的尺寸和微结构B 5的尺寸,其余部分相同。如图6侧视示意图E所示,本实施例中微结构A4截面为半圆形,微结构A4的最高点高度为25μm、底部宽度为60μm、pitch为750μm,微结构B 5最高点高度为10μm,pitch为150μm。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区别仅在微结构A4截面形状、微结构A4的尺寸、微结构B 5的尺寸和微结构A 4与微结构B 5的数量比,其余部分相同。如图7侧视示意图F所示,本实施例中微结构A 4截面为矩形,微结构A4的最高点高度为35μm、底部宽度为40μm、pitch为750μm,微结构B 5最高点高度为20μm,pitch为150μm,微结构A4与微结构B 5的数量比为1:6,相邻两个微结构A4之间设有6个微结构B 5。

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区别仅在微结构A4与微结构B 5的数量比,其余部分相同。本实施例中微结构A4与微结构B 5的数量比为1:4,相邻两个微结构A4之间设有4个微结构B 5。

光学效果检测:

以目前市场上常规所售,采用贴合胶完全沉浸导光板1微结构以贴合导光板1和扩散膜2的产品作为样品1,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作为样品2,进行光学效果检测。

其中,样品1检测结果如图8所示,其存在着极大的不均匀性,左右两侧及其中部均较暗、上下两端较亮,区别十分明显。

而样品2检测结果如图9所示,光均匀度较高,中部从上至下均保持着极高的光均匀度,左右两端存在着微小的区别。其效果明显优于样品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