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插芯定准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5296发布日期:2019-09-13 22:27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插芯定准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插芯定准器。



背景技术:

随着FTTH光纤到户和电信机房跳纤定长现场成端的大面积应用,光纤现场连接器成端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光纤接头现场成端质量检测成为世界性难题,利用光纤接头在适配器中连接点的漏光多少判别光纤成端质量的方法应运而生,如何保证每次连接时连接点与探测面的相对位置保持一致,成为验证检测仪精度和可靠性的关键。

但在实际中,光纤接续点是在光纤适配器的两端连接光纤接头所形成的,该光纤接头可能是SC、ST光纤接头或者FC光纤接头等,由于SC、ST光纤接头与FC光纤接头的内部均是通过设置弹簧来挤压各自内部的尾柄以保证两端插芯的紧密对接,因此当其中一侧光纤接头内部的弹簧劲度系数较大时(实际工艺的偏差),其能够推动挤压另一侧光纤接头的插芯,最终导致光纤接续点与感光元件形成错位,不能正对,影响感光元件的测量数据。

因此,如何保证光纤接头连接点重复插入的一致性,保证连接点相对于检测仪内的感光元件处于同一个位置,成为验证检测仪精度和可靠性的关键,也成为市场急需的产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实用新型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鉴于上述和/或现有的光纤接续点溢出光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

因此,本实用新型其中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插芯定准器,其既保证了两端插芯的紧密对接,还能保证对接形成的光纤接续点能够正对感光元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芯定准器,其包括连接单元,其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且其内部具有活动通道,活动通道包括位于中间的第三区段以及分别位于第三区段两端的第一区段和第二区段,连接单元的一侧具有通透的窗口,窗口与活动通道垂直并连通;第一区段的内径大于第三区段的内径,并在衔接处形成第一台阶面,第一区段内插入有第一插芯,且当第一插芯的第一尾柄接触到第一台阶面时,第一插芯的端头对应窗口;第二区段内插入有第二插芯并与第一插芯进行对接,形成光纤接续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插芯定准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第一尾柄的外围具有一圈环形凸起;当环形凸起的一侧面与第一台阶面接触时,第一插芯整体位于第三区段,第一尾柄整体位于第一区段。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插芯定准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环形凸起上具有缺口,第一区段的内侧壁上具有与缺口互补的限位凸起,限位凸起嵌入对应的缺口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插芯定准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区段内的隔套;隔套的内端插入第一区段,并挤压第一尾柄的环形凸起,隔套的外端探出第一区段。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插芯定准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端处的第一端盖;第一端盖与第一连接端连接,并挤压隔套的外端;隔套的内端挤压第一尾柄,并将环形凸起挤压在第一台阶面上,且第一插芯的端头对应窗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插芯定准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第一尾柄的末端连接有光纤,该光纤从第一端盖的第一穿孔中穿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插芯定准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第一端盖的内侧壁上具有内螺纹,第一连接端的外侧壁上具有与之配合的外螺纹,第一端盖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的配合与第一连接端进行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插芯定准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第三区段内穿插设置有光纤陶瓷套管,所述光纤陶瓷套管上具有纵向的缝口,且缝口正对所述窗口;第一插芯与第二插芯分别从光纤陶瓷套管的两端插入并进行对接,形成光纤接续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插芯定准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第三区段的内径小于第二区段的内径,并在衔接处形成第二台阶面;第二插芯与第一插芯对接时,第二插芯的第二尾柄与所述第二台阶面保持间隙。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插芯定准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第二连接端上还连接有与第一端盖对称设置的第二端盖;第二尾柄的尾部还套有弹性件,弹性件的一端抵住第二尾柄,另一端抵在第二端盖的内侧面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插芯定准器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第二尾柄的末端连接有光纤,该光纤从第二端盖的第二穿孔中穿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光纤接续点其中一端的插芯从而约束了另一端插芯端面与感光元件的相对位置,既保证了两端插芯的紧密对接,还能保证对接形成的光纤接续点能够正对感光元件。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螺纹方式将两端插入的插芯定位在中间的适配器中,保证了光纤接续点位置和感光元件接收面相对位置的一致性,提高测试结果的重复度,确保感光元件的探测精度;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紧凑小巧,可以安装在现有技术的检测仪中,既能节省空间,也能保证测量精度;本实用新型可以快捷完成两端插芯的安装更换,固定可靠;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且易于产业化生产,生产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SC光纤接头通过SC光纤适配器进行对接后的结构平面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SC光纤接头内部结构图。

图3为现有技术中的光纤接头的插芯对接后由于两端弹簧劲度系数不一致而导致光纤接续点与感光元件产生错位的示意图。

图4为插芯定准器整体结构图。

图5为插芯定准器爆炸图。

图6为插芯定准器平面图及其剖面图。

图7为连接单元剖面图。

图8为连接单元的第一连接端内部结构图。

图9为第一(第二)插芯、第一(第二)尾柄及其尾部的光纤连接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

参照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插芯定准器。

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光纤现场连接器成端质量检测和光纤线路路由故障检测,可以在每个路由端口的光纤接续点上设置感光元件(如PD),并向某光纤线路内发射能够在光纤接续点上产生溢出光的检测光波,最后通过感光元件所检测到的溢出光的强度来判断光纤现场连接器成端质量或光纤连接点接续质量。

理论上,为保证感光元件的检测精度,需要将其接收面正对光纤接续点的对接面。但在实际中,感光元件是固定安装在光纤适配器上面的,其位置固定,而光纤接续点是在光纤适配器的两端连接光纤接头所形成的,该光纤接头可能是SC光纤接头或者FC光纤接头等。

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光纤适配器两端所接入的光纤接头均通过在各自的内部设置弹簧来挤压对应的尾柄以保证两端插芯的紧密对接,因此,当其中一侧光纤接头内部的弹簧劲度系数较大时(实际工艺的偏差),其能够推动挤压另一侧光纤接头的插芯,最终导致光纤接续点与感光元件形成错位,不能正对,影响感光元件的测量数据。

所述插芯定准器包括连接单元100,其两端分别为第一连接端101和第二连接端102,第一连接端101和第二连接端102为用于外接光纤线路的端口,两者能够分别插入光纤线路,形成光路的连接,且该连接点即为光纤接续点。

连接单元100的内部具有活动通道103,活动通道103为纵向通透的通道。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向活动通道103的两端分别插入第一插芯A和第二插芯B(两者均为标准的光纤陶瓷插芯),第一插芯A和第二插芯B在进入到活动通道103内之后能够实现互相对接,以形成光纤接续点。

进一步的,为使得连接单元100内部光纤接续点处的溢出光能够被外部的感光元件所检测到,需要对插芯定准器的外壳进行“开窗”,具体如下:连接单元100的其中一侧面上具有通透的窗口104,该窗口104的方向与活动通道103的方向垂直并两者形成连通。具体的,活动通道103包括位于中间的第三区段103c以及分别位于第三区段103c两端的第一区段103a和第二区段103b(第一区段103a对应于第一连接端101、第二区段103b对应于第二连接端102),而窗口104则正对第三区段103c,并直接与其连通。第一插芯A从第一连接端101插入第一区段103a、第二插芯B从第二连接端102插入第二区段103b,最终,第一插芯A和第二插芯B能够在第三区段103c的中间位置处进行对接,以保证对接形成的光纤接续点能够暴露在窗口104的投影方向上。感光元件固定在窗口104内,并能够朝内接受来自光纤接续点的溢出光。

进一步的,第三区段103c内穿插设置有光纤陶瓷套管400,光纤陶瓷套管400上具有纵向的缝口401,且该缝口401正对窗口104。从第三区段103c两端插进来的第一插芯A和第二插芯B还能够分别插入光纤陶瓷套管400的两端,并能够在光纤陶瓷套管400内实现对接,形成光纤接续点,且该光纤接续点能够正好通过光纤陶瓷套管400的缝口401暴露在窗口104侧边。在本实用新型中,光纤陶瓷套管400能够对第一插芯A和第二插芯B之间的对接起到矫正、正对配合的约束作用,能够引导两者获得更好的对接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保证感光元件测量的准确性,需要保证第一插芯A和第二插芯B的对接点(光纤接续点)能够始终正对窗口104内的感光元件。为了既能够实现上述的功能,也能够同时兼顾第一插芯A和第二插芯B之间的紧密对接程度,本实用新型可以设定第一插芯A(及其第一尾柄A-1)的相对位置不动,而容许第二插芯B具有一定的弹性伸缩空间,使其能够挤压第一插芯A的端头以实现紧密配合,同时也不会推动第一插芯A发生运动。该具体的实施方式如下所述:

设定第一区段103a的内径大于第三区段103c的内径,并在衔接处形成第一台阶面103d。实际中,第一插芯A的一端与第一尾柄A-1固定,另一端裸露外伸,形成对接端头,第一区段103a的内径配合于第一插芯A的外径。将第一插芯A从第一连接端101插入第一区段103a内,并向内部推动,当第一插芯A的第一尾柄A-1接触到第一台阶面103d时,第一插芯A的端头正好对应着位于其侧边的窗口104,与之齐平;随后,从第二连接端102插入第二插芯B,并进入第二区段103b,直至第二插芯B的端头与第一插芯A的端头对接,形成光纤接续点。

更加详细地,第一尾柄A-1的外围具有一圈环形凸起A-2,环形凸起A-2的外围配合于第一区段103a的内侧壁。当第一插芯A及其第一尾柄A-1一同插入第一区段103a内时(第一插芯A的端头朝内插入),第一插芯A的端头能够逐渐进入第三区段103c,而第一尾柄A-1则始终位于第一区段103a区间;继续伸入,直至环形凸起A-2的一侧面与第一台阶面103d相接触时,由于第一台阶面103d的阻碍,第一插芯A及其第一尾柄A-1不能继续伸入,此时:第一插芯A整体位于第三区段103c,第一尾柄A-1整体位于第一区段103a,且第一插芯A的端头与位于其侧边的窗口104对应,与之齐平。

本实用新型中,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的“第一插芯A(及其第一尾柄A-1)的相对位置不动”:

所述插芯定准器还包括设置在第一区段103a内的隔套200。隔套200可以为套筒状,其内端插入第一区段103a,并能够挤压第一尾柄A-1的环形凸起A-2,将其按压在环形凸起A-2上,而隔套200的外端则探出第一区段103a。

进一步的,所述插芯定准器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接端101处的第一端盖300。第一端盖300与第一连接端101连接,能够封堵第一区段103a端口,并挤压隔套200所探出的外端。因此,经过力的传导,隔套200的内端挤压第一尾柄A-1的环形凸起A-2,并将环形凸起A-2挤压在第一台阶面103d上,且此时第一插芯A的端头对应窗口104。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尾柄A-1的末端连接有光纤,而第一端盖300上具有对应的第一穿孔301,光纤则能够从第一端盖300的第一穿孔301中穿出。

进一步的,第一端盖300的内侧壁上具有内螺纹,第一连接端101的外侧壁上具有与之配合的外螺纹,第一端盖300通过该内螺纹和外螺纹的配合实现与第一连接端101进行连接。当需要压紧并固定第一尾柄A-1时,直接旋转第一端盖300以推动隔套200向内挤压第一尾柄A-1,直至不能转动即可。

通过上述内容,第一插芯A及其第一尾柄A-1能够被限定在一个固定位置处,且不能沿着纵向发生位移,但是由于没有轴向的约束,因此第一插芯A及其第一尾柄A-1仍旧可能发生轴向的自身旋转,造成结构的不稳定。通过如下过程可实现对第一尾柄A-1的轴向约束、防止旋转:

环形凸起A-2上具有至少一个内凹的缺口A-3,而第一区段103a的内侧壁上具有与缺口A-3结构互补的限位凸起103a-1(当缺口A-3具有两个以上时,限位凸起103a-1可以少于其数量),当环形凸起A-2被挤压在第一台阶面103d上时,各个限位凸起103a-1均能够正好嵌入对应的缺口A-3中,如此即可防止第一尾柄A-1及第一插芯A的自身轴向旋转。

另一端的第二连接端102中,为实现“第二插芯B具有一定的弹性伸缩空间”、使得第二插芯B能够充分挤压第一插芯A以保证两者对接的紧密配合,本实用新型可以设计如下技术方案:

连接单元100其内部第三区段103c的内径小于第二区段103b的内径,并在两者的衔接处形成第二台阶面103e,用于插入第二区段103b内的第二插芯B,其结构与第一插芯A可以完全相同,且第二插芯B一端固定于第二尾柄B-1上(第二尾柄B-1与第一尾柄A-1结构相同),同样的,第二尾柄B-1的末端也连接有光纤。第二区段103b的内径配合于第二插芯B的外径,当第二插芯B与第一插芯A对接时,第二插芯B的第二尾柄B-1与第二台阶面103e尚未接触、保持间隔。即:在第二尾柄B-1接触到第二台阶面103e之前,第二插芯B即可与第一插芯A实现对接。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端102上还连接有与第一端盖300对称设置的第二端盖500,且两者之间也是通过螺纹配合的方式进行连接(由于对称设置,直接参考第一端盖300与第一连接端101之间的连接)。第二尾柄B-1的尾部还套有弹性件600,弹性件600可以采用弹簧,其一端抵在第二尾柄B-1的环形凸起上,另一端抵在第二端盖500的内侧面上,因此能够挤压第二尾柄B-1及第二插芯B,使得第二插芯B能够与第一插芯A之间实现紧密配合。与第一端盖300相同的,第二端盖500上也具有对应于光纤的第二穿孔501,由第二尾柄

B-1尾部所连接的光纤从第二端盖500的第二穿孔501中穿出。

综上所述,若能够保持第一插芯A及其第一尾柄A-1的相对位置不动——第一插芯A端面始终位于窗口104的侧边,那么当第二插芯B从第二区段103b插入后,即使第二插芯B具有一定的弹性挤压,但是由于第一插芯A的位置被固定,因此两个插芯端面既能够保证紧密接触,还能够始终位于窗口104侧边,处于中间位置,便于感光元件的检测工作。

重要的是,应注意,在多个不同示例性实施方案中示出的本申请的构造和布置仅是例示性的。尽管在此公开内容中仅详细描述了几个实施方案,但参阅此公开内容的人员应容易理解,在实质上不偏离该申请中所描述的主题的新颖教导和优点的前提下,许多改型是可能的(例如,各种元件的尺寸、尺度、结构、形状和比例、以及参数值(例如,温度、压力等)、安装布置、材料的使用、颜色、定向的变化等)。例如,示出为整体成形的元件可以由多个部分或元件构成,元件的位置可被倒置或以其它方式改变,并且分立元件的性质或数目或位置可被更改或改变。因此,所有这样的改型旨在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根据替代的实施方案改变或重新排序任何过程或方法步骤的次序或顺序。在权利要求中,任何“装置加功能”的条款都旨在覆盖在本文中所描述的执行所述功能的结构,且不仅是结构等同而且还是等同结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示例性实施方案的设计、运行状况和布置中做出其他替换、改型、改变和省略。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制于特定的实施方案,而是扩展至仍落在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多种改型。

此外,为了提供示例性实施方案的简练描述,可以不描述实际实施方案的所有特征(即,与当前考虑的执行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模式不相关的那些特征,或于实现本实用新型不相关的那些特征)。

应理解的是,在任何实际实施方式的开发过程中,如在任何工程或设计项目中,可做出大量的具体实施方式决定。这样的开发努力可能是复杂的且耗时的,但对于那些得益于此公开内容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需要过多实验,所述开发努力将是一个设计、制造和生产的常规工作。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