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驱动的可变光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40071发布日期:2019-11-05 22:57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驱动的可变光圈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涉及照相机光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驱动的可变光圈。



背景技术:

光圈装置是照相机中用于控制镜头通光量的重要装置,可以控制透过镜头进入到机身内感光组件的光线。目前的可变光圈装置一般是IRIS光圈,是由驱动电机驱动多片形状各异、相互重叠的薄叶片组成的。由于不同的叶片具有不同的功能,需要使用不同的驱动装置驱动,可变光圈中一般设有两套驱动装置,为了安装驱动装置,固定座上需要开设许多通孔,会影响固定座的整体强度,缩短光圈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提到的现有技术中的可变光圈的固定座为了安装驱动装置,开设了许多通孔,影响固定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驱动的可变光圈,固定座中设有安装驱动装置和叶片的安装腔,将驱动装置和叶片安装在固定座的同一侧,固定座上无需开设通孔,有效提升固定座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驱动的可变光圈,包括固定座、安装在固定座上的叶片驱动组件和切换片驱动组件、安装在固定座开放端的上盖板以及安装在固定座中的上叶片、下叶片和切换片,所述上盖板和固定座之间形成有安装腔,所述上叶片、下叶片、切换片和叶片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腔中。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还包括:

所述安装腔中设有驱动组件盖板,所述驱动组件盖板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驱动组件腔和叶片槽,使得所述叶片驱动组件与上叶片、下叶片、切换片分隔,所述驱动组件盖板上设有通孔供所述叶片驱动组件与与上叶片、下叶片连接。

所述叶片驱动组件包括叶片驱动装置以及连接叶片驱动装置和上叶片、下叶片的齿轮组,所述叶片驱动装置设有驱动转子,所述齿轮组包括出力齿轮、一阶齿轮、二阶齿轮、三阶齿轮,所述出力齿轮插装在所述驱动转子中,所述驱动转子带动出力齿轮,所述出力齿轮带动一阶齿轮,所述一阶齿轮带动二阶齿轮,所述二阶齿轮带动三阶齿轮,所述三阶齿轮上设有两个驱动摇柄,所述两个驱动摇柄分别插装在上叶片和下叶片一端的摇柄孔中,所述驱动摇柄带动上叶片和下叶片在安装腔中往复运动。

所述三阶齿轮上设有连接臂,所述连接臂有两条,所述连接臂对称的设置在所述三阶齿轮的上表面,所述驱动摇柄设置在所述连接臂的自由端上。

所述叶片驱动装置包括两个导磁支架、连接导磁支架的导磁铁芯以及安装在导磁支架之间的驱动转子,所述导磁支架中部设有用于绕制驱动线圈的绕线段,所述导磁支架的一端上设有用于安装驱动转子的第一导磁弧面,所述导磁支架的另一端与导磁铁芯连接,使得两个导磁支架的第一导磁弧面被固定到对应的位置,形成驱动转子安装位,所述驱动转子安装在所述驱动转子安装位中。

所述导磁铁芯包括连接两个导磁支架的连接段和设置在连接段中部的导磁段,所述导磁段与所述连接段垂直,所述导磁段延伸到两个导磁支架之间,所述导磁段的自由端上设有第二导磁弧面,所述第二导磁弧面设置在两个第一导磁弧面之间,与两个第一导磁弧面配合组成驱动转子安装位。

所述绕线段上套装有线圈限位套,所述线圈限位套的两端设有线圈限位块,所述驱动线圈安装在所述线圈限位套上。

所述线圈限位块上还设有连接所述驱动线圈和给驱动线圈供电的电源的供电电极。

所述切换片驱动组件中设有电机摇柄,所述电机摇柄和切换片通过切换片驱动臂连接,所述切换片驱动臂包括转动端和固定端,所述转动端上设有驱动臂摇柄,所述驱动臂摇柄插装在切换片的通孔中,所述固定端可转动的固定在固定座上,所述固定端上设有摇柄孔,所述电机摇柄 插装在所述摇柄孔中,所述摇柄孔在电机摇柄转动方向上的宽度a大于所述电机摇柄的宽度b,使得电机摇柄与摇柄孔的孔壁在摆动方向上留有启动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的可变光圈固定座和上盖板之间形成有安装腔,上叶片、下叶片和切换片以及叶片驱动组件可以安装在固定座的同一侧,固定座上无需开设供叶片驱动组件的驱动摇柄通过的通孔,能够确保固定座的整体强度,增加组装精度和作业性,减少组装误差,能够提升电机的传动精度,亦提升了产品的作动精度;本实用新型的叶片驱动组件包括叶片驱动装置和齿轮组,叶片驱动装置采用横向设置的的驱动线圈,有效的缩小了叶片驱动装置的厚度,也能够与固定座的安装腔配合。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双驱动的可变光圈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4拆除了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的可变光圈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驱动的可变光圈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的可变光圈实施例中三阶齿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固定座,2、叶片驱动组件,21、叶片驱动装置,211、导磁支架,2111、绕线段,2112、第一导磁弧面,212、导磁铁芯,2121、连接段,2122、导磁段,21221、第二导磁弧面,213、驱动线圈、214、驱动转子,215、线圈限位套,2151、线圈限位块,2152、供电电极,22、出力齿轮,23、一阶齿轮,24、二阶齿轮,25、三阶齿轮,26、驱动组件盖板、3、切换片驱动组件,31、电机摇柄,4、上盖板,5、上叶片,6、下叶片,7、切换片,8、切换片驱动臂,81、转动端, 82、固定端,821、摇柄孔,83、驱动臂凸筋,9、供电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其他凡其原理和基本结构与本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的可变光圈的实施例参照图1-6所示,包括固定座1、安装在固定座1上的叶片驱动组件2和切换片驱动组件3、安装在固定座1开放端的上盖板4以及安装在固定座1中的上叶片5、下叶片6和切换片7。固定座1和上盖板4之间形成有安装腔,安装腔内安装有叶片驱动组件2以及上叶片5、下叶片6和切换片7,叶片驱动组件2从固定座1的开放端中安装到叶片驱动组件安装位中;安装切换片驱动组件的切换片驱动组件安装位开口方向与固定座1的开放端相反,切换片驱动组件3从后方安装到固定座1的切换片驱动组件中。切换片驱动组件3中设有驱动切换片7的电机摇柄31,电机摇柄31从后方穿过固定座1延伸到开放端一侧,通过切换片驱动臂8和切换片7连接。

为了避免安装在一同安装在固定座1中的叶片驱动装置21与上叶片5、下叶片6以及切换片7之间相互干扰,本实施例的安装腔中设有驱动组件盖板26。驱动组件盖板26将所述安装腔分隔成叶片驱动组件安装位和叶片槽,使得叶片驱动组件2与上叶片5、下叶片6、切换片7分隔。驱动组件盖板26上设有通孔供所述叶片驱动组件2与与上叶片5、下叶片6连接。

叶片驱动组件2包括叶片驱动装置21和齿轮组,叶片驱动装置21通过齿轮组驱动上叶片5和下叶片6。齿轮组包括出力齿轮22、一阶齿轮23、二阶齿轮24以及三阶齿轮25,其中出力齿轮22插装在叶片驱动装置21的驱动转子214中,当驱动转子214转动时,带动出力齿轮22转动,出力齿轮22带动一阶齿轮23,一阶齿轮23带动二阶齿轮24,二阶齿轮24带动三阶齿轮25。三阶齿轮25上设有连接臂252,连接臂252有两条,对称的设置在三阶齿轮25的上表面,连接臂252的自由端端部设有驱动摇柄251。驱动组件盖板26上设有供驱动摇柄251穿过的通孔,驱动摇柄251穿过驱动组件盖板26插装在上叶片5和下叶片6的摇柄孔中,与上叶片5和下叶片6连接。当三阶齿轮25转动时,驱动摇柄251就带动上叶片5和下叶片6在安装腔的叶片槽中运动,改变光圈的大小。叶片驱动装置21的供电电极2152穿过固定座1,与供电线9连接,使得驱动线圈213通电。

叶片驱动装置21包括两个导磁支架211、连接导磁支架211的导磁铁芯212以及安装在导磁支架211之间的驱动转子214。导磁支架211是一个金属制的薄片零件,中部设有用于绕制驱动线圈213的绕线段2111,一端上设有第一导磁弧面2112,另一端上设有螺钉孔。第一导磁弧面2112与驱动转子214吻合,两个导磁支架211的第一导磁弧面2112配合组成安装驱动转子214的驱动转子安装位。导磁铁芯212是金属制的铁芯片,安装在导磁支架211设有螺钉孔的一端,将两个导磁支架211连接在一起,使得导磁支架211另一端的第一导磁弧面2112被固定在对应的位置,组成驱动转子安装位。驱动转子214是一个磁石转子,安装在第一导磁弧面2112组成的驱动转子安装位中,安装在导磁支架211上的驱动线圈213产生的磁力通过导磁支架211传导到驱动转子安装位,驱动驱动转子214转动。

为了使驱动转子安装位中的磁力强度更大,驱动转子214转动的力度更大,更好的驱动叶片,本实施例的导磁铁芯212呈“T”型,包括连接两个导磁支架211的连接段2121和设置在连接段2121中部的导磁段2122。导磁段2122与连接段2121垂直,延伸到两个导磁支架211之间,自由端上设有第二导磁弧面21221。当导磁支架211与导磁铁芯212连接时,第二导磁弧面21221固定在两个第一导磁弧面2112之间,与两个第一导磁弧面2112配合组成驱动转子安装位,增大驱动转子安装位的磁感面积。

为了方便驱动线圈213的绕制,导磁支架211的绕线段2111上套装有线圈限位套215,线圈限位套215的两端设有线圈限位块2151,驱动线圈213安装在线圈限位套215上,两端的线圈限位块2151之间。线圈限位块2151上还设有连接驱动线圈213和给驱动线圈213供电的电源的供电电极2152,供电的电线与供电电极2152连接,电力直接到驱动线圈213中,产生驱动驱动转子214转动的磁力。

切换片驱动臂8包括转动端81和固定端82,转动端81为与切换片7连接的自由端,转动端81 的端部上设有驱动臂摇柄811,驱动臂摇柄811插装在切换片7的通孔中,当切换片驱动臂8摆动时,驱动臂摇柄811拖动切换片7。固定端82可转动的固定在固定座1上,固定座1上一体成型有安装固定端82 的转动轴,固定端82 上有插装转动轴的通孔。固定端82上还设有摇柄孔821,设置在插装转动轴的通孔旁边,电机摇柄31 穿过固定座1后插装在摇柄孔821中。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切换片驱动电机组3在驱动电机摇柄31摆动的瞬间卡死,摇柄孔821在电机摇柄31摆动方向上的宽度a大于电机摇柄的宽度b,使得电机摇柄31与摇柄孔821的孔壁在摆动方向上留有启动间隙。当切换片驱动组件3驱动电机摇柄31摆动时,电机摇柄31先摆动一小段距离,得到了一定的加速度之后,再与摇柄孔821的孔壁接触,这样能够顺畅的推动切换片驱动臂8摆动。

本实施例中,为了不影响其他零件,切换片驱动臂8设置在贴近上盖板4内侧面的位置。在切换片驱动臂8摆动时,切换片驱动臂8的上表面很容易与上盖板4的内侧面发生摩擦,使得电机摇柄31驱动切换片驱动臂8摆动时受到很大的阻力。为了减小摩擦,降低阻力,切换片驱动臂8中部设有驱动臂凸筋83,驱动臂凸筋83设置在切换片驱动臂8朝向上盖板4一侧的上表面上。

当切换片驱动组件3驱动电机摇柄31向一侧转动时,电机摇柄31转动经过启动间隙后,与切换片驱动臂8的摇柄孔821在转动方向前方的孔壁接触,得到了一定的加速度,顺畅的驱动切换片驱动臂8摆动,驱动切换片驱动臂8带动切换片7运动到预定位置,电机摇柄31停止转动,并维持与摇柄孔821的孔壁接触的状态。当切换片驱动组件3驱动电机摇柄31向另一侧转动时,电机摇柄31正贴在与本次转动方向相反一侧的孔壁上,与另一侧的孔壁又存在一个启动间隙,电机摇柄31经过启动间隙后与转动方向前方的孔壁接触,再次获得了足够的加速度顺畅的推动切换片驱动臂8摆动。

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的可变光圈,固定座和上盖板之间形成有安装腔,上叶片、下叶片和切换片以及叶片驱动组件可以安装在固定座的同一侧,固定座上无需开设供叶片驱动组件的驱动摇柄通过的通孔,能够确保固定座的整体强度,降级生产固定座时的难度;本实用新型的叶片驱动组件包括叶片驱动装置和齿轮组,叶片驱动装置采用横向设置的的驱动线圈,有效的缩小了叶片驱动装置的厚度,也能够与固定座的安装腔配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