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2883发布日期:2020-01-21 23:08阅读:59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投影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



背景技术:

3d投影显示以其生动、立体的显示效果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影院中常用的投影仪为了实现3d效果,需要专门的3d设备,目前常用的3d设备可以利用起偏器将自然光属性的图像光转变为线偏振光,然后通过时序调制的液晶器件将线偏振光转变为时序的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左旋圆偏振光和右旋圆偏振光分别为左眼图像光和右眼图像光,二者叠合从而实现3d效果。

3d投影设备在投入使用前,经常需要对3d投影设备进行调校,以达到最佳的投影效果,例如对偏振光的出光角度进行调整,提高投影幕布上影响的对比度和清晰度。但现有技术中的3d投影设备,一般讲调校的结构设置在3d投影设备外部,使得投影设备的整体的体积增大,并且存在结构复杂,调校过程繁琐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该结构便于实现对透射光束和偏振光束角度的调整,整体结构精简,调整过程简单快捷。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其改进之处在于:包括外壳、可调光学组件、透镜组件、第一反射组件以及第二反射组件;

所述的第一反射组件、第二反射组件以及可调光学组件均位于外壳内部,第一反射组件倾斜地设置在外壳的内腔顶部,第二反射组件倾斜地设置在外壳的内腔底部,所述的可调光学组件位于第一反射组件与第二反射组件之间,外壳上设置有光线入口;

所述第一反射组件和第二反射组件均转动安装在外壳内部,且第一反射组件与外壳的内壁之间、第二反射组件与外壳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角度调整组件;所述的透镜组件位于可调光学组件的前端,且可调光学组件的侧边上设置有距离调整组件,该距离调整组件用于对可调光学组件与透镜组件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角度调整组件包括调节杆、固定柱、转动连接杆以及调节螺丝;

所述固定柱设置在外壳的内壁上,调节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柱上,调节杆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外壳的内壁上固定有一螺丝固定块,调节螺丝设置在螺丝固定块的螺丝孔内,且调节螺丝的顶端抵靠在调节杆的自由端上;所述转动连接杆的一端与调节杆的中部转动连接,转动连接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反射组件的侧边上。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角度调整组件还包括限位柱,该限位柱固定在外壳的内壁上,且限位柱和调节螺丝分别位于调节杆的自由端的两侧。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调节杆的中部设置有一贯穿的通孔,且通孔中设置有一连接柱,所述转动连接杆的一端与连接柱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柱的顶端和固定柱的顶端均设置有卡簧。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可调光学组件包括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以及棱镜组件;

所述的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呈框架形,所述的棱镜组件固定在第一固定架内,所述的透镜组件固定在第二固定架内,第二固定架位于第一固定架的一侧,所述的距离调整组件设置在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之间。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距离调整组件包括调节螺杆、固定螺母、连接块、滑轨以及滑块;

所述的连接块的一端和固定螺母均固定于第二固定架的侧壁上,所述的滑轨沿水平方向固定于第一固定架的侧壁上,滑块滑动设置于滑轨上,且滑块与连接块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的调节螺杆转动安装在第一固定架的侧壁上,调节螺杆的顶端具有外螺纹,且调节螺杆的顶端与固定螺母相适配。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侧壁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固定块,该固定块上安装有轴承,所述的调节螺杆固定在轴承的中心孔内。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棱镜组件由入光棱镜、第一折射棱镜、第二折射棱镜、第三折射棱镜以及出光棱镜构成;

所述入光棱镜的纵截面为钝角等腰三角形,第一折射棱镜与第二折射棱镜的结构相同,其纵截面为锐角三角形,第三折射棱镜的纵截面为直角等腰三角形,入光棱镜的钝角、第三折射棱镜的直角、第一折射棱镜的其中一个锐角以及第二折射棱镜的其中一个锐角相加后的角度为360°;

所述第三折射棱镜的纵截面中,其斜边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的出光棱镜具有第二平面,且第二平面紧贴在第三折射棱镜的第一平面上。

在上述的结构中,所述的外壳上设置有前盖板,前盖板对应于第一反射组件、透镜组件以及第二反射组件的位置依次设置有第一玻璃板、第二玻璃板以及第三玻璃板;

所述的第三玻璃板呈竖直状态,第一玻璃板与第三玻璃板的延长线的夹角、第二玻璃板与第三玻璃板的延长线的夹角均为锐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角度调整组件和距离调整组件的调整配合,达到最佳的投影需求,这种结构便于实现对透射光束和偏振光束角度的调整,整体结构精简,调整过程简单快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的可调光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的可调光学组件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专利中涉及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三光路3d投影设备的出光角度调节结构,具体的,包括外壳10、可调光学组件20、透镜组件40、第一反射组件60以及第二反射组件70;所述的第一反射组件60、第二反射组件70以及可调光学组件20均位于外壳10内部,第一反射组件60倾斜地设置在外壳10的内腔顶部,第二反射组件70倾斜地设置在外壳10的内腔底部,所述的可调光学组件20位于第一反射组件60与第二反射组件70之间,外壳10上设置有光线入口101;在投影时,光线从光线入口进入可调光学组件20内,经过可调光学组件20的折射和反射后,一部分光线直接通过透镜组件40射出,一部分光线通过第一反射组件60的反射而射出,一部分光线通过第二反射组件70的反射而射出。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反射组件60和第二反射组件70均转动安装在外壳10内部,且第一反射组件60与外壳10的内壁之间、第二反射组件70与外壳10的内壁之间均设置有角度调整组件80;所述的透镜组件40位于可调光学组件20的前端,且可调光学组件20的侧边上设置有距离调整组件90,该距离调整组件90用于对可调光学组件20与透镜组件40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通过角度调整组件80和距离调整组件90的调整配合,达到最佳的投影需求,这种结构便于实现对透射光束和偏振光束角度的调整,整体结构精简,调整过程简单快捷。

对于所述的角度调整组件80,如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的角度调整组件80包括调节杆801、固定柱802、转动连接杆803以及调节螺丝804;所述固定柱802设置在外壳10的内壁上,调节杆80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固定柱802上,调节杆80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所述外壳10的内壁上固定有一螺丝固定块805,调节螺丝804设置在螺丝固定块805的螺丝孔内,且调节螺丝804的顶端抵靠在调节杆801的自由端上;所述转动连接杆803的一端与调节杆801的中部转动连接,转动连接杆803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在第一反射组件60的侧边上。另外,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角度调整组件80还包括限位柱806,该限位柱806固定在外壳10的内壁上,且限位柱806和调节螺丝804分别位于调节杆801的自由端的两侧。并且,所述调节杆801的中部设置有一贯穿的通孔,且通孔中设置有一连接柱807,所述转动连接杆803的一端与连接柱807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柱807的顶端和固定柱802的顶端均设置有卡簧。

通过这种结构,将角度调整组件80内置于外壳10中,隐藏式的结构设计,提高了整体的美观性;在需要对第一反射组件60的角度进行调整时,从外壳10后部转动调节螺丝804,调节螺丝804的顶端压紧在调节杆801上,使调节杆801相对于固定柱802发生转动,通过转动连接杆803的作用,拉动第一反射组件60,由于第一反射组件60的一端与外壳10转动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反射组件60角度的调整;另外,在第一反射组件60的另一侧还连接有一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10的内壁上,当需要反向调节第一反射组件60的角度时,反向转动调节螺丝804,第一反射组件60则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反向转动,实现第一反射组件60的反向调节;角度调整组件80整体的结构精巧,不会对第一反射组件60的出光造成影响,便于实现出光镜片的角度调整,调整过程简单快捷,提高调整效率。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于所述的可调光学组件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具体实施例,如图3、图4所示,可调光学组件20包括第一固定架201、第二固定架202、棱镜组件30以及调节透镜203;所述的第一固定架201和第二固定架202呈框架形,所述的棱镜组件30固定在第一固定架201内,所述的调节透镜203固定在第二固定架202内,第二固定架202位于第一固定架201的一侧;所述的距离调整组件90设置于第一固定架201和第二固定架202的两侧,本实施例中,对其中一个距离调整组件9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距离调整组件90包括调节螺杆501、固定螺母502、连接块503、滑轨504以及滑块505,所述的连接块503的一端和固定螺母502均固定于第二固定架202的侧壁上,所述的滑轨504沿水平方向固定于第一固定架201的侧壁上,滑块505滑动设置于滑轨504上,且滑块505与连接块50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的调节螺杆501转动安装在第一固定架201的侧壁上,调节螺杆501的顶端具有外螺纹,且调节螺杆501的顶端与固定螺母502相适配。

通过上述的结构,在需要对调节透镜203的位置进行调整时,转动调节螺杆501,由于调节螺杆501转动安装在第一固定架201上,其位置不会发生改变,使得固定螺母502在调节螺杆501上移动,带动调节透镜203远离或靠近棱镜组件30,满足不同条件下投影的需求;调节方式简单快捷,提高用户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投影效果。并且在此过程中,由于滑轨504与滑块505的配合,滑轨504沿调节透镜203移动的方向设置,对调节透镜203的运动起到了导向作用,避免调节透镜203在移动过程中发生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提高调节的精度。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架201的侧壁上设置有向外凸出的固定块506,该固定块506上安装有轴承,所述的调节螺杆501固定在轴承的中心孔内。另外,该固定块506上还设置有多个螺丝孔,以便于实现第一固定架201的安装与固定。

进一步的,如图5所示,所述的第一固定架201包括第一侧立板2011、第二侧立板2012以及框架板2013,第一侧立板2011和第二侧立板2012相对设置,框架板2013的两端分别于第一侧立板2011和第二侧立板2012固定连接,所述的棱镜组件30位于第一侧立板2011与第二侧立板2012之间;这种结构,可以对棱镜组件30进行更换,在棱镜组件30损坏,或者不同的投影需求时,便于对棱镜组件30进行更换。另外,所述第一侧立板2011的顶部和第二侧立板2012的顶部均设置有盖板2014,盖板压在棱镜组件30的两端上,通过盖板实现棱镜组件30的限位,避免棱镜组件30从第一固定架201内脱离。

如图5所示,对于所述的棱镜组件3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具体实施例,所述的棱镜组件30由入光棱镜301、第一折射棱镜302、第二折射棱镜303、第三折射棱镜304以及出光棱镜305构成;所述入光棱镜301的纵截面为钝角等腰三角形,第一折射棱镜302与第二折射棱镜303的结构相同,其纵截面为锐角三角形,第三折射棱镜304的纵截面为直角等腰三角形,入光棱镜301的钝角、第三折射棱镜304的直角、第一折射棱镜302的其中一个锐角以及第二折射棱镜303的其中一个锐角相加后的角度为360°;所述第三折射棱镜304的纵截面中,其斜边所在的平面为第一平面,所述的出光棱镜305具有第二平面,且第二平面紧贴在第三折射棱镜304的第一平面上。这种结构的设计,使得相邻的棱镜之间的缝隙很小,避免产生衍射,同时,通过多个棱镜的组合,扩大了视角。

通过上述的结构,投影光线进入棱镜组件内后,通过棱镜组件的折射和反射,一部分光线穿过透镜组件40而射出,一部分光线通过第一反射组件60的反射而射出,一部分光线通过第二反射组件70的反射而射出,这三部分光线通过组合叠加后,实现了3d投影的效果。另外,所述的外壳10上设置有前盖板102,前盖板102对应于第一反射组件60、透镜组件40以及第二反射组件70的位置依次设置有第一玻璃板103、第二玻璃板104以及第三玻璃板105;所述的第三玻璃板105呈竖直状态,第一玻璃板103与第三玻璃板105的延长线的夹角、第二玻璃板104与第三玻璃板105的延长线的夹角均为锐角;在通过对第一反射组件60和第二反射组件70的调节过程中,使得第一反射组件60反射的光线垂直于第一玻璃板103,第二反射组件70反射的光线垂直于第二玻璃板104,从而使光线以较佳的角度穿过第一玻璃板103和第二玻璃板104,进而提高投影后投影图像的对比度。

以上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