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纤配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43699发布日期:2020-05-15 16:03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纤配线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纤配线架。



背景技术:

近年来,信息产业的持续发展使得综合布线行业需求越来越旺盛,并且逐渐以光纤替代铜连接,“光进铜退”的步伐加快。光纤配线架系统用于光通信配线设备中,通常主要由配线架、托盘架和功能模块盒等组成,托盘架和功能模块盒均安装于配线架内。现有的光纤配线架系统中,配线架底壳与配线架盖板之间的连接通常为简单的固定连接方式,比如用螺钉固定,当进行功能模块盒拆装时必须先将盖板拆下,盖板掀开后才能对内部的功能模块盒进行操作,使得功能模块盒不能灵活地从配线架上拆装;同时,配线架在机柜上的拆装也不够方便。这样不仅不便于配线光缆或连接光缆的安装和维护,而且给后期设备的扩容升级和维护也带来不便。

鉴于此,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是本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现有的光纤配线架系统中,配线架底壳与盖板之间通常为简单的固定连接方式,当进行功能模块盒拆装时必须先将盖板拆下才能进行操作,功能模块盒的拆装不够灵活,不便于光缆的安装和维护,给后期设备的扩容升级和维护也带来不便。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达到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光纤配线架,包括底壳101、前上盖板102、后上盖板103和前门104;所述前上盖板102安装在所述底壳101前区的顶部,所述后上盖板103安装在所述底壳101后区的顶部,所述前门104安装在所述底壳101前端,进而形成一箱体,功能模块从所述前门104处放入或移出箱体;

其中,所述前门104通过铰链105安装在所述底壳101前端;所述铰链105的一端与所述前门10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壳101固定连接,使所述前门104可沿所述底壳101翻转;

所述前门104的内侧设有前门锁舌1041,箱体内设有与所述前门锁舌1041相匹配的弹性锁扣1042;当按压所述前门104时,所述前门锁舌1041卡合在所述弹性锁扣1042内,使所述前门104锁止;当再次按压所述前门104时,所述前门锁舌1041脱离所述弹性锁扣1042,使所述前门104解除锁止并被弹开。

优选的,所述前上盖板102通过左右两个安装耳106与所述底壳101实现固定连接,所述两个安装耳106上均设有第一导向销钉1061;当光纤配线架安装于机柜上时,所述第一导向销钉1061插入机柜的安装孔内,实现光纤配线架与机柜的连接。

优选的,所述后上盖板103的前端设有折边,底面设有第二导向销钉1031,所述底壳101的侧面对应所述第二导向销钉1031设有限位折边1011;

所述后上盖板103被推入箱体时,所述限位折边1011对所述第二导向销钉1031进行限位导向;所述后上盖板103的前端折边插入前上盖板102的后端下侧,所述后上盖板103的后端锁止在所述底壳101上。

优选的,所述前门104的外侧设有前门凹槽1043,所述前门凹槽1043内安装有前门logo块1044。

优选的,所述前门logo块1044粘接固定或磁力吸附在所述前门凹槽1043内。

优选的,所述箱体内前区设有多个滑槽模块108和多个托板109;其中,所述托板109用于安装功能模块;

所述多个滑槽模块108在所述箱体内前区并行排列,每个滑槽模块108分别与所述底壳101和所述前上盖板102固定连接,且每个滑槽模块108的侧面均设有层级叠加的一个或多个滑槽;

所述多个托板109在箱体内层级叠加设置,且各托板109通过沿对应滑槽滑动来进出箱体。

优选的,所述滑槽模块108设置三个,分别为左滑槽模块、中滑槽模块和右滑槽模块,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前区的左中右部位;其中,所述弹性锁扣1042设置在所述中滑槽模块的前端。

优选的,每个托板109上固定多个理线手柄110形成一个模块托板组件,所述理线手柄110用于对所述箱体内的光缆进行整理;

其中,所述理线手柄110的侧面设有手柄法兰边1103,且所述手柄法兰边1103与所述滑槽模块108上的滑槽相匹配,所述模块托板组件通过两侧理线手柄110上的手柄法兰边1103沿所述滑槽滑动来进出箱体。

优选的,所述理线手柄110的前端均设有手柄凹槽1107,所述手柄凹槽1107内安装有标识块1108。

优选的,所述底壳101后端的侧面设有缺口,缺口内侧设有护线座114,用于对进入所述箱体内的光缆形成保护;其中,分支器113的主干光缆通过缺口和所述护线座114进入箱体内部,所述分支器113的主干光缆分层叠加在箱体外部布线,分支光缆在箱体内部盘绕布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纤配线架中,前门通过铰链安装在底壳前端,可利用翻转的方式实现开闭,而通过锁舌和锁扣的配合,前门可实现按压锁止和弹射式解除锁止,操作便捷,因此功能模块可方便灵活地从配线架上拆装,无需配备特殊的带拉手的跳线,节约投资成本,便于光缆的安装和维护,也便于机房后期的设备扩容升级和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角度下光纤配线架的外部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角度下光纤配线架的外部结构图;

图3为图2中虚线框内结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上盖板安装前光纤配线架的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门的结构图:a为前门logo块,b为前门的外侧结构图,c为前门的侧视图,d为前门的内侧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滑槽模块的结构图;

图7为图6中虚线框内结构的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未安装功能模块时模块托板组件的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功能模块时模块托板组件的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功能模块后光纤配线架的内部结构图(撤去前上盖板);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安装功能模块后光纤配线架的内部结构图(撤去前上盖板);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理线手柄的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安装功能模块后光纤配线架的内部结构图(撤去前上盖板和后上盖板);

图14为图13中虚线框内结构的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功能模块的结构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标识块在理线手柄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标识块在理线手柄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支器固定结构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如下:

底壳101、限位折边1011;前上盖板102;后上盖板103、第二导向销钉1031;前门104、前门锁舌1041、弹性锁扣1042、前门凹槽1043、前门logo块1044;铰链105;安装耳106、第一导向销钉1061;松不脱螺丝107;滑槽模块108、弹性凸起1081、手柄锁扣1082;托板109;理线手柄110、穿线槽1101、手柄盖板1102、手柄法兰边1103、阻尼凹槽1104、弹性限位边1105、手柄锁舌1106、手柄凹槽1107、标识块1108;分支器固定座111;固定座盖板112;分支器113;护线座114;功能模块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内”、“外”、“纵向”、“横向”、“上”、“下”、“顶”、“底”、“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就参考附图和实施例结合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光纤配线架,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底壳101、前上盖板102、后上盖板103和前门104。所述前上盖板102安装在所述底壳101前区的顶部,所述后上盖板103安装在所述底壳101后区的顶部,所述前门104安装在所述底壳101前端,进而形成一箱体,功能模块2从所述前门104处放入或移出所述箱体。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各附图中,靠近所述前门104的一端即为前,远离所述前门104的一端即为后。

结合图1-图3,所述前门104通过铰链105安装在所述底壳101前端;其中,所述铰链105的一端与所述前门10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壳101固定连接,使所述前门104可沿所述底壳101翻转,从而实现所述前门104的打开和关闭。

结合图5-图7,所述前门104的内侧设有前门锁舌1041,箱体内前端设有与所述前门锁舌1041相匹配的弹性锁扣1042。当按压所述前门104时,所述前门锁舌1041卡合在所述弹性锁扣1042内,使所述前门104锁止;当再次按压所述前门104时,所述前门锁舌1041脱离所述弹性锁扣1042,使所述前门104解除锁止并被弹开。

基于上述结构,当需要拆装功能模块2时,只需按压所述前门104使其解除锁止被弹开,然后翻转所述前门104即可将所述前门104打开,从而将功能模块2从所述前门104处放入或移出所述箱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光纤配线架中,前门通过铰链安装在底壳前端,可利用翻转的方式实现开闭,而通过锁舌和锁扣的配合,前门可实现按压锁止和弹射式解除锁止。整个结构操作便捷,功能模块可方便灵活地从配线架上拆装,无需配备特殊的带拉手的跳线,节约投资成本,便于光缆的安装和维护,也便于机房后期的设备扩容升级和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所述底壳101、前上盖板102、后上盖板103、前门104和铰链105以外,完整的光纤配线架还包括安装耳106、滑槽模块108、托板109、理线手柄110、分支器固定座111、固定座盖板112和护线座114等结构。下面结合各附图,对所述光纤配线架的各部分结构进行具体介绍:

参考图1-图4,所述前上盖板102通过左右两个安装耳106与所述底壳101实现螺丝固定连接,且所述两个安装耳106上均设有第一导向销钉1061,即销钉式导向结构,如图3所示。当光纤配线架被安装于机柜上时,所述第一导向销钉1061插入机柜的安装孔内,从而对所述光纤配线架起支撑、导向作用,此时通过单人单手拧螺丝即可实现光纤配线架与机柜之间的固定连接。

结合图1、图2和图4,所述后上盖板103的前端设有折边,底面设有左右两个第二导向销钉1031,即销钉式导向结构;所述底壳101的左右两侧对应所述后上盖板103上的两个第二导向销钉1031分别设有限位折边1011。当所述后上盖板103被向前推入箱体时,所述限位折边1011对所述第二导向销钉1031进行限位导向;所述后上盖板103的前端折边插入所述前上盖板102的后端下侧,从而防止所述后上盖板103翘起,所述后上盖板103的后端通过松不脱螺丝107锁止在所述底壳101上。

结合图3和图6,所述前门104通过铰链105安装在所述底壳101前端。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铰链105可采用坚固耐用的金属铰链;所述铰链105的一端通过螺丝与所述前门104实现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铆接工艺与所述底壳101实现固定连接。当然,具体固定方式并不唯一限定。

结合图4和图5,所述前门104的外侧还可设有前门凹槽1043,所述前门凹槽1043内安装有前门logo块1044,所述前门logo块1044通常透明且底面印刷,且所述前门凹槽1043与所述前门logo块1044的形状和尺寸均匹配。其中,所述前门logo块1044具体可粘接固定或磁力吸附在所述前门凹槽1043内。

如图6所示,所述箱体内前区设有并行排列的多个滑槽模块108,每个滑槽模块108分别与所述底壳101和所述前上盖板102固定连接(如螺丝固定),且每个滑槽模块108的侧面均设有层级叠加的一个或多个滑槽。在图6对应的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滑槽模块108设置三个,分别记为左滑槽模块、中滑槽模块和右滑槽模块,且分别设置在所述箱体内前区的左中右部位,所述左滑槽模块的右侧面、所述中滑槽模块的左右两侧面以及所述右滑槽模块的左侧面,均设有层级叠加的三个滑槽。其中,所述弹性锁扣1042具体可设置在所述中滑槽模块的前端,如图7所示,用于与所述前门锁舌1041配合。

结合图8-图11,所述托板109也设置多个,用于安装功能模块2,具体如下:每个托板109上固定多个理线手柄110(如螺丝固定)形成一个模块托板组件,如图8;所述功能模块2安装在相邻的两个理线手柄110之间,如图9。其中,对于所述托板109上位于两侧的理线手柄110,所述理线手柄110的外侧面设有手柄法兰边1103,且所述手柄法兰边1103与所述滑槽模块108侧面的滑槽相匹配,则所述模块托板组件通过两侧理线手柄110上的手柄法兰边1103沿所述滑槽滑动来进出箱体,如图10和图11,多个模块托板组件在箱体内分层级叠加。如此一来,托板抽拉顺滑、耐用,功能模块可更方便、灵活地从配线架上拆装。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法兰边1103上还可设有阻尼凹槽1104,如图8和图9;相应地,所述滑槽模块108的滑槽内设有与所述阻尼凹槽1104相匹配的弹性凸起1081,如图7。当所述模块托板组件被抽出至一定位置时,所述弹性凸起1081与所述阻尼凹槽1104卡合,形成阻尼功能,从而可提醒操作者停止继续抽拉,防止用力过猛而扯断线缆或损坏结构件。

在图8-图11对应的具体实施例中,每个托板109上固定三个理线手柄110,可用于安装两个功能模块2。所述滑槽模块108设置三个,每个滑槽模块108设有层级叠加的三个滑槽,每相邻的两个滑槽模块108间可安装三个托板109,则总共可安装6个托板109、12个功能模块2,实现了配线模块的小型化和超高密度。当然,所述滑槽模块108、所述托板109和所述理线手柄110的数量均可根据实际情况(如功能模块的尺寸大小、光纤密度要求等)进行灵活调整,并不唯一限定。传统的光纤配线架系统中,单位空间容纳的光纤密度多为24、48、72、96芯等等,最高密度不超过96芯,已经不能满足发展趋势要求;而通过本实施例中的上述排布方式,整个系统结构紧凑,占空率低,单位空间容纳的光纤密度可达到144芯,在保证光纤传输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配线模块的小型化和超高密度。

如图12所示,所述理线手柄110主要用于对箱体内的光缆进行整理,具体如下:所述理线手柄110的前部(即图中右端)开设有穿线槽1101,所述穿线槽1101顶部配置有可旋转的手柄盖板1102。当需要理线时旋转开所述手柄盖板1102,如图12下图,将跳线放入所述穿线槽1101;理线完毕后再次旋转所述手柄盖板1102复原,如图12上图,从而将跳线束缚。通过所述理线手柄110可有效对箱体内的线缆进行整理规划,使得布线合理规整,避免发生光纤缠绕、光纤弯曲甚至断裂的情况,并有效节省空间,最终的理线效果如图13和图14所示。

为实现所述功能模块2在托板109上的灵活安装,所述理线手柄110的侧面设有侧边沟槽,如图8和图12;所述功能模块2的两侧均带有法兰边,如图15,且所述功能模块2的两侧法兰边与所述理线手柄110的侧边沟槽相匹配,则所述功能模块2可通过两侧法兰边沿所述理线手柄110上的侧边沟槽滑动,进而推入所述模块托板组件,安装在所述托板109上,如图9。其中,为保证所述功能模块2的安装牢固,所述理线手柄110上还可设有向侧面突出的弹性限位边1105,如图8、图9和图12,当将所述功能模块2推入所述模块托板组件后,所述弹性限位边1105可顶住所述功能模块2,禁止所述功能模块2滑出;当按压所述弹性限位边1105时,所述功能模块2可从所述模块托板组件内滑出拆除下来。如此一来,不仅使得所述功能模块2的拆装方便,而且可保证所述功能模块2的安装牢靠,不容易滑出。

为方便所述模块托板组件在所述滑槽模块108上的滑入与滑出,所述理线手柄110的后端还设有手柄锁舌1106,如图8;相应地,所述滑槽模块108的后端设有与所述手柄锁舌1106相匹配的弹性的手柄锁扣1082,如图7。当按压所述理线手柄110前端时,所述手柄锁舌1106卡合在所述手柄锁扣1082内,使所述模块托板组件锁止;当再次按压所述理线手柄110前端时,所述手柄锁舌1106可脱离所述手柄锁扣1082,使所述模块托板组件解除锁止并被弹开。如此一来,整个模块托板组件可实现按压锁止,操作更加便捷,手感体验也更佳。

进一步地,所述理线手柄110的前端还可设有手柄凹槽1107,如图12,所述手柄凹槽1107内安装有标识块1108,如图14;其中,所述标识块1108通常为分层标识块(即图中带有“1”“2”“3”字样的标识块)或模块安装泊位标识块(即图中带有“c/d”字样的标识块),透明且底面印刷。在图14对应的实施例中,所述标识块1108直接粘接固定在所述手柄凹槽1107内。考虑到粘接固定的方式使得标识块的拆装、更换不方便,而且更换时可能容易对结构件造成损坏;因此,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标识块1108还可通过磁力吸附作用固定在所述手柄凹槽1107内,具体如下:

如图16所示,所述标识块1108的背面呈钉子头形状,所述手柄凹槽1107的形状与所述标识块1108背面的形状相匹配。其中,所述手柄凹槽1107内设有第一永磁体,所述标识块1108的背面设有第二永磁体,且所述第一永磁体与所述第二永磁体极性相反,则所述标识块1108可通过磁力吸附安装在所述手柄凹槽1107内。通过磁力安装不仅吸附紧固,而且相比于粘接固定来说拆装更换方便、灵活,不易对结构件造成损坏。

除磁力安装以外,还可如图17所示,直接采用插拔安装的方式:所述手柄凹槽1107为一顶端设有开口的凹槽,凹槽前端采用透明材料制作,且凹槽的形状尺寸均与所述标识块1108相匹配。安装时将所述标识块1108从顶端开口插入所述手柄凹槽1107即可,拆卸更换时再将所述标识块1108从顶端开口拔出。该结构同样使得标识块的拆装方便,便于更换,不易对结构件造成损坏。

继续参考图4和图13,所述底壳101后端的两侧面均设有缺口,以便光缆的进出;其中,分支器113的主干光缆分层叠加在箱体外部布线,分支光缆在箱体内部盘绕布线。传统配线架中,分支器在箱体内缺少一定的固定结构,容易活动,进而造成光纤布局杂乱不合理、光纤缠绕、光纤弯曲甚至断裂的情况,而且会占用箱体内较大空间。为解决上述问题,所述箱体内后区的两侧均设有分支器固定座111和固定座盖板112,所述分支器固定座111固定在所述底壳101后区的两侧(如螺丝固定),用于固定所述分支器113,所述固定座盖板112以按压卡接的方式扣合在所述分支器固定座111顶部,如图18。

其中,所述分支器固定座111上开设有一个或多个固定槽(图中以开设两个固定槽为例),当需要固定所述分支器113时,只需将所述固定座盖板112从所述分支器固定座111顶部取下,将所述分支器113以分层叠加的方式卡接在所述分支器固定座111的固定槽内即可,再将所述固定座盖板112按压扣合在所述分支器固定座111顶部,从而将所述分支器113固定好。如此一来,不仅可实现所述分支器113的免工具安装,还可对分支器形成牢靠的固定、保护作用,避免光纤布局杂乱、光纤缠绕、光纤弯曲甚至断裂的情况发生,节省箱体内空间,

进一步参考图4和图13,为避免光缆进入箱体内后发生弯曲断裂,所述底壳101后端的缺口内侧还设有护线座114,所述护线座114可通过螺丝固定在所述底壳101上。所述分支器113的主干光缆通过所述护线座114进入箱体内部,从而可对进入所述箱体内的光缆形成保护。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纤配线架主要有以下有益效果:

前门和模块托板组件均可实现按压锁止和弹射式解除锁止,操作便捷,使得功能模块可方便灵活地从配线架上拆装,人手操控空间充足,无需配备特殊的带拉手的跳线,节约成本,便于光缆的安装和维护,也便于机房后期的设备扩容升级和维护,提高了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效率;

各模块托板组件可通过滑动来进出箱体,功能模块可通过滑动推入托板,抽拉顺滑、耐用,使得功能模块的拆装更加灵活方便;

通过设置理线手柄,可通过旋转手柄盖板方便快捷地进行理线,使箱体内布线合理规整,避免发生光纤缠绕、光纤弯曲甚至断裂的情况;

标识块可通过磁力吸附安装,不仅吸附紧固,而且相比于粘接固定来说拆装更换方便、灵活,不易对结构件造成损坏;

通过在箱体内设置分支器固定座和固定座盖板,可对分支器形成牢靠的固定、保护作用,避免光纤布局杂乱、光纤缠绕等情况发生;

每个托板上固定多个理线手柄形成模块托板组件,多个模块托板组件在箱体内分层叠加设置,整个结构紧凑,拥有超高密度的光纤布线容量,占空率低,在保证光纤传输性能的前提下,实现了配线模块的小型化和超高密度,通用性、互换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